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合集下载

2024年新鲁科版8年级上册物物理课件 第3章 光现象3.3 平面镜成像

2024年新鲁科版8年级上册物物理课件 第3章 光现象3.3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虚像
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每个物(发光或反光)点,都有其对应的虚像点,虚像用虚线。
虚像:它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虚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
实像与虚像
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叫平面镜。生活中的镜子、玻璃、平静的水面等都属于平面镜。
平静水面
交流·评估
找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并移动放在玻璃板后的物体,直到该物体和玻璃板前物体的像完全重合为止,此时该物体的位置即玻璃板前物体的像的位置。
③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④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
因为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探究物与像的关系,所以需要在像的位置有替代品来替代虚像,得出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A.7:25
B.6:35
C.5:25
D.4:35
D
谢谢聆听!
4.下图中是四幅关于字母“F”经平面镜反射成像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C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实验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方案·证据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关键是确定像的位置,找到比较像与物体关系的方法。将相同的物体放在平面镜背面来替代虚像,这样就可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用支架将玻璃板固定,使其竖直立于白纸上,在纸上沿着玻璃板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②在玻璃板前放一支蜡烛并点燃,透过玻璃板观察后面的像。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9cm
11cm
14cm
等大
等大
等大
垂直
垂直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听课记录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听课记录

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包括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等,并能运用这些特点解释简单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光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面平面镜,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我们在镜子中能看到自己的像?这个像有什么特点?”•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当我们远离镜子时,镜子中的像会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学生活动:•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观察结果。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演示和贴近生活的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学生的积极讨论表明他们对平面镜成像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可能存在误解,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切入点。

三、教学过程3.1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教师行为:•介绍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包括平面镜、蜡烛(或物体)、白纸屏、刻度尺等。

•演示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以及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尝试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派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交流。

过程点评:•实验设计合理,步骤清晰,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还培养了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2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教师行为:•展示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实例,如穿衣镜、汽车后视镜等。

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课件PPT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课件PPT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前面,再拿一支外形与蜡烛A相同的蜡烛B,来确定蜡烛A所成的像的位
置。则蜡烛B应该是_不__点__燃___(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 烛A的好处是___成__像__清__晰____。
课堂检测
第四章 光现象
JKLee
3.(2018•台州)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
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
面镜中的像,请确定平面镜的位置,并画出平面镜,然后画出从发光点 发出的一条经平面镜反射过C点的光线。
巩固练习
连接中考
第四章 光现象
JKLee
例 (2018•德阳)对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牙科医生检查牙齿用的小镜子——光的直线传播 B.太阳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C.汽车后视镜——凹面镜 D.用镜子增大空间感——平面镜成像
法错误的是( C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A
C.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知识回顾
第四章 光现象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JKLee
2、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小结: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二、虚像
第四章 光现象
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被看到”的?
JKLee
二、虚像
S
光源
第四章 光现象
JKLee
S′
光源的像
二、虚像
第四章 光现象
JKLee
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故其所 成的像为虚像
二、虚像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学生通过课堂展示和点评,锻炼了表达能力,加深了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和认识。
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平面镜成像产生的虚像是____。(A.正立(B.倒立(C.等大(D.放大)
(2)一物体在平面镜前,其像与物的距离是10cm,那么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A.5cm (B.10cm (C.15cm (D.20cm)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平面镜成像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面镜成像的重要性和意义。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教师能够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和解题过程。确保教学工具的正常运行,避免在上课时出现技术问题。
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列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以及相关的思考问题和练习题目。学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单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
7.互动环节: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互动环节,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这些互动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知识巩固:在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设计更多的练习题和讨论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拓展资源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提供更多有趣的拓展资源,如有趣的科学实验视频、科普文章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

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

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

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能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四、教材处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五、设计思想(一)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二)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六、教学方法(一)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二)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三)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四)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新课教学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多媒体展示)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多媒体展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设计
2.结合生活实例,写一篇关于平面镜成像现象的观察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观察到的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实际应用。
"请大家观察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例如:镜子、商店橱窗等,并撰写一篇观察报告。报告中要详细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3.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实验,并撰写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等。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他们在进行实验时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程。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化妆镜、穿衣镜等,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兴趣。
1.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概念体系。
2.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效果。
4.学生对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认知,激发他们学以致用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4.小组讨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生分组讨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尝试用光线的反射解释成像现象。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5.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6.作业布置:设计一道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并撰写实验报告。
7.扩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科普文章,提高学生对光现象的认识。

《平面镜成像》光现象PPT

《平面镜成像》光现象PPT

知识点一 平面镜的应用 1.利用平面镜成像——镜子
知识点一 平面镜的应用
水中倒影的形成, 其原理也是平面镜成像
知识点一 平面镜的应用 2.平面镜的应用— 改变光路
知识点一 平面镜的应用
例1 潜水艇下潜后,艇内人员可以用潜望镜观察水面情况, 下面关于潜望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 B.潜望镜利用了平面镜成像原理 C.光在潜望镜内传播时发生了漫反射 D.用潜望镜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课堂总结
1. 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路和成像。 2.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 会聚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当堂训练根据课堂安排适量练习
课后作业 教材课后练习题
知识点一 平面镜的应用
例3 小明在某商场买了一双新鞋,在垂直的试鞋镜前试穿, 如图所示,但在镜中他看不到自己穿着新鞋的脚。这时他 应( A ) A.弯腰或下蹲 B.使身体离镜子远一些 C.使身体离镜子近一些 D.把穿着鞋的脚抬高一些
知识点二 球面镜 什么是球面镜?
知识点二 球面镜 对光线的作用
第四章 光现象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第2课时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第2课时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学习内容导览
平面镜的 应用
球面镜
学习目标
1.平面镜的成像原理。(重点) 2.会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难点)
导入新课
复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知识点一 平面镜的应用
【解析】
用潜望镜在水中看到水面上的景物,利用了光的反射 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通过平面镜成像从潜望镜中看 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潜望镜中使用的是平面镜,光在 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课件】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课件】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练功房的镜子
现代梳妆镜
古代铜镜
平面镜的应用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潜望镜
科学世界
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和凹面镜统称球面镜,餐具中的不锈钢勺子它的里、外面就相当于凹面
镜和凸面镜。



街头路口的反光镜是凸面镜
,可以扩大视野。
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可以
扩大视野。
科学世界
凹面镜
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是凹面镜,有了
45°
课堂达标
12.画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A
A'
B
B'
课堂达标
13.点S发出的光通过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画出光路图。
S
A
S'
课堂达标
14.如图是某点光源S发出的两条反射光线,画出点光源的位置以及它的像。
S
S'
玻璃板没有和桌面垂直。
6.为什么要用薄玻璃板?
如果玻璃板太厚,每个面都能成一个像,而且像的位置并不重合,所以要
用薄玻璃板。
7.实验在较暗环境还是较明亮的环境比较好?
较暗环境比较好,成像比较清晰。
8.实验改用方格纸代替白纸有什么好处?
便于比较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
平面镜的应用
1.利用平面镜成像。
牙医检查牙齿的镜子
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火柴、铅笔等
实验过程
1.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
作为平面镜。
2.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3.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
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的后面
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开原五中
左桂华
《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开原五中左桂华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

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

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

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能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四、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
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五、设计思想
(一)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二)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六、教学方法
(一)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二)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三)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四)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多媒体展示)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多媒体展示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
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

(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我们拉开抽屉,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棋子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增强光的亮度(照度)。

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表现出了异常喜悦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等大。

4.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只蜡烛和玻璃的位置。

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

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1)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2)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三)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是以照镜子并向学生提问,并模仿镜子里的像让学生上前面来表演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

这节课我准备了分组实验,效果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