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维管植物研究进展
极地科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极地科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展望极地是地球上最为极端的自然环境之一,它不仅令人神往,也充满了许多未知之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极地科学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着重探讨极地科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一、现状1.南极洲地质勘察取得了重要进展南极洲地质结构复杂,由于其长期受到冰层覆盖,难以进行常规的地质勘察。
但是,随着冰川岩芯取样技术及其他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洲的地质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南极洲的研究还为我们了解全球变化和地球环境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2.北极的极地生态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
极地海洋的逐渐变暖导致海洋环境受到更多的影响,也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更大的威胁。
研究北极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对于找到适应全球变化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3.极地天文学研究技术升级极地区域通常天空清晰,空气稳定,大气透明度高,便于天文观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极地天文学的研究也逐渐得到提升和改进。
天文学家们用先进的太空探测器和望远镜对极地星空进行了长期观测和研究,以揭示宇宙中更多的奥秘。
二、未来展望1.极地气候变化的深入研究众所周知,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极地气候变化的研究,以了解气候变化对极地生态系统及全球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威胁。
2.极地生态系统研究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极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找出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变化的关系,并提出解决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
3.开展更深入的极地生命科学研究极地地区所呈现出的生命迷局,成为了极地科学研究的一大焦点。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极地生物体的适应特征以及生命活动机制。
因此,开展更深入的生命科学研究,有望探明极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参数,从而更好地维护极地生态系统健康。
关于维管植物物种的调查研究——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光谷校区)为例

1 1 校园地理条件 和气候特点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位 .
于武 汉 市江 夏 区 流芳 街 , 占地 面积 约 为 10万 m , 理 2 地 坐标 为 东经 142 1 . ”~4 . ” 北 纬 3 。8 .2 1。6 54 77 , O 2 9 ”一 0
4 . ” 海拔 2 5 32 , 9m一 9m。流芳街地处丘陵地带 , 地势 中 间高 , 四周低 , 最高点龙泉山玉屏峰 , 海拔 2 26I, 3 . 最低 n 点前舒的湖咀上 , 海拔 15m, . 平均海拔在 3 . 08m左右。 气候冬冷 夏热 , 属典 型的亚 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四季分
— —
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光谷校 区) 为例
宁 华 戴 长 亮
(, 1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 学系, 武汉 4 00 ) 325
摘 要: 通过对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光谷校 区) 园维管植物调查 , 校 整理确定维管植物种 类共有植物 37种 , 1
隶属 10个科 ,4 0 2 3个属 。并在 此 基础 上 编制 校 园维 管植 物 名 录 , 析 现 状 , 出适 合 该校 植 物 景 观 建设 的 分 提
20 0 9年 2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 报
J u a fHu e Unv ri fE u ain o r lo b i iest o d c t n y o
F b2 O e .O 9 V0 . 6 N . 12 o 2
第2 6卷第 2期
关于维管植物 物种 的调查研பைடு நூலகம்
供详实的资料 。
l 我院校 园维管 植 物 的调查
29 ・
化状况 和文化 内涵 , 对 校 园绿 地景 观 生 态 系统 的 发展 并 有着深 远的影 响 。因此 本 次调查 主要 意义 归结 起来 有 以 下几 点 : 1 了解 和认 识 学 校 植 物 , () 明确 引 种 的方 向 , 彰
湛江市公园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2)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是指植物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样性,可以指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化,也可以指全球范围内的物种的多样化。中国高等植物约3万余种,占世界总数的10.5%左右。保存了许多特有的植物类群,有银杏科、杜仲科、珙桐科、独叶草科、芒苞草科、伯乐树科和大血藤科等7个特有科,243个特有属,15000多个特有种。这些物种有可能具有某些对人类有用的潜在价值。
(3)植物生态习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植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和生态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生态适应性以及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化。植物生态适应性使得它们在各自的生态系统中占据了一定的生态位,让它们能够稳定地生存在各自特定的环境条件。如寄生植物、腐生植物、共生植物、食虫植物以及热带雨林中的绞杀植物等。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态系统通常是以植物的物种获生活型来命名的,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离不开植物。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和地貌类型复杂,南北跨越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带,高原山地约占4/5,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海岸线漫长,复杂的自然条件使得我国的生态系统极其丰富多样。我国的陆地生态系统中有森林212类、灌丛113类、草甸77类、沼泽19类、红树林18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冻原及高山垫状植被17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有各类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等;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农田、果园、防护林等农田生态系统,不胜枚举
湛江市公园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摘要: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阵地。公园绿地中的园林植物群落是生长在城市环境中的人工植物群落,既具有观赏价值,又起到良好的生态作用,保证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湛江市在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对湛江市自然地理概况、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湛江市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和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提供理论依据。
长白山区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调查报告

汇报内容
一、自然概况 二、研究概况 三、植物种类
四、分布类型
五、经济价值 六、参考说明
长白山主峰北坡景观
一、自然概况
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吉林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25o20′~130o20′, 北纬40o41′~44o30′,面积7.594 104km2,范围包括吉林省通化、白山、 延边等地区的27个市、县。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东与俄罗 斯接壤,西南接辽宁省,北连黑龙江省。
兴安杜鹃景观
狗枣猕猴桃叶
木通马兜铃花
南蛇藤果实
五味子果实
四.分布类型:
1.水平分布
长白山区维管植物在其境内的分布可分为3类: 广布型(全区的各市、县均有分布)113科、370属、664种,分别占科、 属、种数的79.02%,58.82%,36.89%,代表种类主要有卷柏、球子蕨、过山 蕨、赤爮、芦苇等。
长白山地区新生代以来,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三纪伴有火山的 间歇性裂隙式喷发,地下深处的岩浆大量喷出地面,构成广阔的玄武岩台地。 至第四纪,火山活动趋于活跃,由原来裂隙式喷发转为中心式喷发,形成了 以长白山火山、望天鹅火山等海拔1800m以上的大火山锥体,以及许多小的火 山锥体。
长白山天池西坡秋季景观
长白山地区主要山脉有 长白山、龙岗山、老岭、 南岗山、甄峰岭、哈尔 巴岭及张广才岭、老爷 岭等南段。主要河流有 松花江水系的五道白河、 古洞河、头道白河、松 江河、辉发河、一统河、 三统河等。
长白山瀑布(长白瀑布)夏季景观
长白山瀑布(锦江瀑布)秋季景观
图们江水系的布尔哈通河、汪清河、海蓝河等;鸭绿江水系的哈泥河、新开河、 八道沟河、五道沟河、浑江等。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春季景观
南极普里兹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孢粉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南极普里兹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孢粉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陈金霞;陈志华;石学法;徐进【摘要】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into th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pollen and spores in surficial sediments of Prydz Bay,Antarctic during the 24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lynological remain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Prydz Bay consist of modern pollen and redeposited sporopollen. The modern pollen is mainly transported from the continents and islands north of Antarctic Convergence Zone;up-per air currents may allow the dispersal of pollen and spores for some thousands of kilometers.The composition of the reworked sporopollen assemblage and its distribution pattern indicate that it may have been supplied from near-by,and has mainly come from the coast of Prydz Bay.%利用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对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孢粉的含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高等植物对氨基酸态氮的吸收与利用研究进展

920
应用生态学报
26 卷
壤中游离氨基酸,近来有关土壤吸附有机氮,尤其是 氨基酸态氮分布特征、生物有效性及其营养调控机 理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9-10]. 本文通过国内外 氨基酸研究最新文献综述了土壤氨基酸形态特征、 植物-微生物对氨基酸的吸收代谢及其生物有效性 等方面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规律. Andersson 等[27]指 出,土 壤 溶 液 中 游 离 态 氨 基
酸占有机氮比例很小,难溶性缩氨酸及高分子蛋白 质所占比例达 50% 以上. 崔晓阳[28]认为,土壤中氨 基酸若能构成植物的重要营养氮源,本身必须满足 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1) 在土壤中具有足够的数量 / 浓度; 2) 具有很大的流通量.Vinolas 等[29]指出,土壤 中氨基酸的组成、产生和降解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 程,除了受植物和土壤的直接影响外,还与土壤微生 物、酶活性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Kindler 等[30]在无菌 条件下培养13 C 标记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培养初期 发现细菌所含的13 C 仅比对照减少了 25%,75% 的 13 C存在于 土 壤 难 溶 性 有 机 氮 中,随 着 培 养 时 间 延 长13C 百分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虽然土壤中游离氨基 酸含量很低,但氨基酸在土壤中的周转却异常迅速, 半衰期仅为 1.7 ~ 28.7 h[31-32],一般不足 12 h[33-35]. 这表明土壤中氨基酸总的流通量还是十分可观的.
Abstract: Plant can directly take up the intact amino acids,thus bypass the microbial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nitrogen. As an excellen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there exists competition for amino acid absorption between plant roots and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the total flux of amino acids in soil may be enormous due to the extensive sources and short half-life. Studies on amino acid nitrogen nutritional contribution for plant by the technique of nitrogen isotopic tracer,has become a 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which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 of soil fertility.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cent researches on amino aci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soil and its metabolic mechanism and nitrogen nutritional contribution for plant in different ecosystems,and discussed the pres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mino acid circulation mechanism in the plant-soil-microorganism ecosystem and its bioavailability for plant. Finally,the topic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ng mechanism of amino acid bioavailability,amino acid carbon-nitrogen metabolism, and how to improve the field organic nitrogen management were all the core issues to be resolved.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鼩形目物种组成与分布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鼩形目物种组成与分布杨玉花;雷开明;刘洋;旷培刚;张跃;孙鸿鸥【摘要】2015年4月~6月,利用围栏陷阱法对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鼩形目物种进行了调查,6组样方72个陷阱共捕获小型兽类标本146号,84号鼩形目标本有13个物种,62号啮齿目标本有8个物种.结合历史记录,保护区分布有鼩形目物种2科11属17种.鼩形目长尾鼹Scaptonyx fusicaudus、甘肃鼹Scapanulus oweni、褐腹长尾鼩Episoriculus caudatus、黑齿鼩鼱Blarinella quadraticauda以及啮齿目滇攀鼠(Vernaya fulva)是保护区兽类新纪录种.【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7(038)005【总页数】4页(P141-144)【关键词】九寨沟;鼩形目;种类;分布;围栏陷阱【作者】杨玉花;雷开明;刘洋;旷培刚;张跃;孙鸿鸥【作者单位】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阿坝624002;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阿坝624002;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阿坝624002;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阿坝624002;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阿坝62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83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的九寨沟县境内,由国务院于1978年批准建立,以大熊猫及其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
保护区总面积643 km2。
区内最高海拔 4 764 m,最低海拔 1 996 m,相对高差2 768 m。
年平均气温7.3 ℃;年降水量622 mm;年日照时数 1 800 h左右,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为3 000 ℃~3 500 ℃,年均风速1 m·s-1~2 m·s-1。
保护区内有维管植物2007种,维管植物中有国家保护珍稀植物Ⅰ级3种、Ⅱ级64种。
极地行动进展情况汇报

极地行动进展情况汇报自从我们开始了极地行动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成就。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的团队不断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为极地科学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
首先,我们在极地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考察和实地调研。
我们深入了解了极地地区的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动植物分布等情况,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与当地的科研机构和专家进行了深入合作,共同开展了多项科学实验和观测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数据和样本,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其次,我们在极地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我们通过对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冰川消融、海洋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许多极地地区的科学问题,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的科学期刊上,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了国际极地科学合作项目,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团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我们与国际上一流的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多项重大的科学研究项目,推动了极地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极地科学研究工作,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努力为推动极地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将继续关注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资源开发等重大科学问题,为保护极地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
在极地行动中,我们将继续秉承科学严谨、勇攀高峰的精神,不断追求科学真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极地科学研究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此,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里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和期待。
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开创极地科学研究的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研究
CH I NESE J OURNAL OF PO LAR RESEARCH
V o.l 20 , No . 3 Septe m ber 2008
研究进展
极地维管植物研究进展
王雪英 赵琦 焦雨歆
(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北京 100048)
提要
极地维管植物因其所处环境的 特殊性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极地维管植物在 结构、 生
理、 遗传和起源方面的研究进展 , 从而 了解其对环境 的适应 机制 , 以及遗 传多样 性的特 点、 拓殖 和起源方式。由叶片超微结构显示出叶绿体突 起、 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紧密相连等 结构特点与 植 物适应极地环境有关。低温和长日照 下糖类和蛋白 质积累、 酶活 性的保 持或提 高、 与 胁迫相 关 基因的表达保证了植物在严酷环境下 的生存。次生代谢物质含量随紫外线和光强度而 变化 , 从 而保护植物免受强辐射的伤害。极地地理和 气候环 境影响 了植物 遗传多 样性和 拓殖方式。 南 极植物 ( 发草 )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 , 基因流动主要发 生在邻近群 体之间 , 其拓殖方 式符合步 石 模型。北极植物则存在着长距离拓殖 。多领域 的研究观点表明 , 维管植物最有可 能通过鸟类 的 帮助而迁入南极。 关键词 极地 结构 起源 生物化学成分 适应性 维管植物 遗传多样性
*
王雪英 , 赵琦 , 焦雨歆 . 四种北极被子植物叶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研究 , 西北植物学报 , 待刊发 .
260
极地研究
[ 10, 11]
第 20 卷
日照 ( 21 /3 h)处理提高了植株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 。冷驯化处理的南极 发草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高于禾本科其它栽培作物 ( 小麦、 燕麦和大麦 ) 和非栽培植物 ( 发草属的发草 D. caesp itosa 和大麦状发草 D. beringensis ) , 并且发草属植物 ( 南极发草、 发草和大麦状发草 )的蔗糖 /可 溶性糖比值均高于禾本科的栽培作物 [ 11 冷驯化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 最高可达到非冷驯化处理的 4倍
第 3期
王 雪英等 : 极地维管植物研究进展
261
相同条件下生长的大麦、 小麦、 燕麦, 并且这两种酶在冷驯化植株中保持较高的活性, 加上 SOD 活性在高光强下急剧升高 , 有利于清除不利环境下产生的活性氧, 维持植株正常的 生理活动
[ 21]
。经低温处理的南极漆姑草 SOD 和 APX 活性没有变化, 并且高光强下的两
[ 10] 13]
。南极漆姑草在 。经过冷驯化处 。南极维管植
理的南极维管植物的半致死耐冻温度受到光周期的影响: 日照长度的增加能显著降低植 株半致死耐冻温度; 另外, 植物生长速率随日照长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快
[ 11]
物在生长季节中可溶性糖类不同寻常的大量积累可能是对抗低温的保护机制之一。南极 发草比南极漆姑草更能忍受冰冻低温的胁迫, 主要是因为南极发草积累更多的可溶性糖 类、 淀粉和脯氨酸有关 , 这些物质的积累可以降低胞内结冰的温度, 保证低温下植物正常 生理活动的进行
位于地球两极的南极和北极, 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 导致了其气候的特殊性。南极的 气候特征表现为极度的寒冷、 干燥、 多风和极少的降雨。南极沿海地区夏季 ( 12 2月 ) 平 均气温在 0 C 左右、 年降雨量为 900 mm。相 比之下, 北极略显温暖和潮 湿。北极夏季 ( 7 9 月 ) 平均气温在 5 10 C, 年降雨量在 600 2500 mm。另外, 南极和北极还存在极 昼和极夜现象, 即半年时间里全为白天或黑夜 , 南极极昼时间为秋分至春分, 而这段时间 内北极会出现极夜。 极地特殊的自然环境仅适合少数的植物生存。据文献报道, 只有两种维管植物: 南极 发草 ( Deschamp sia antarctica ) 和南极漆姑草 ( Antarctic pearlw o rt) ( Colobanth us quitensis ) 生 活在南极
[ 19, 20]
。南极发草经高温处理后 , 其 H SP70 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 , 并
且冷驯化植株高于正常温度 ( 13 C ) 下生长的植株。另外 , 南极发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 superox ide d ismu tase , SOD) 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 asco rbate perox idase , APX ) 活性高于
[ 1]
。北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生长着 100多种维管植物, 其中绝大部分是草本 , 只
[ 2]
有少数是矮小的灌木 , 如: 极柳 ( Salix p olaris ) 和仙女木 ( Dryas octopeta la ) 其特有的方式在极地短暂的夏季生长和繁殖, 并且度过严寒的冬季。
[ 收稿日期 ] [ 基金项目 ] [ 作者简介 ] [ 联系作者 ] 2008年 3 月收到来稿, 2008年 7 月收到修改稿。 北京市纳米光电子重点实验室项目资助。 王雪英 , 女 , 1974 生。博士 , 主要从事植物对环境适应性研究。 赵琦 , E ma i:l zhaoq @ i m ai. l cnu . edu. cn 。
。这些植物以
第 3期
王 雪英等 : 极地维管植物研究进展
259
极地植物因其所处的地理分隔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 兴趣。而全球大气 CO2 浓度的升高和变暖趋势下的极地环境变化势必影响当地植物的 生长、 发育和繁殖方式。本文综述了极地维管植物在结构、 生物化学成分、 遗传和起源方 面的研究进展, 以便了解极地维管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 以及遗传多样性的特点、 拓殖 方式和起源方式。
1 结构
极地植物结构的研究内容包括茎和叶片解剖。通过比较北极落叶和常绿双子叶植物 的木质部导管特征, 发现落叶植物的导管直径大于常绿植物、 灌木植物大于垫状植物 , 垫 状植物的导管密度大于灌木植物
[ 3]
。生长在自然条件下的 北极落叶植物大叶柳 ( Salix
[ 4]
pulchra ) 的导管直径和导管密度均小于生长在高于自然温度 5 C 下的植株 。不同类型 的北极植物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茎结构特点 , 对茎导管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北极植物对气候 变化的响应。 南极发草的叶片解剖结构和超微结构与所处的生长环境相适应 。相对于潮湿的 自然环境和温室环境 , 生长在自然干旱环境中的植株叶片解剖结构呈现出更明显的干旱 适应性特征 , 表现在更加紧密排列的叶肉细胞和较少的厚壁纤维数目。自然干旱环境中 生长的植株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存在囊泡 ( vesicle) 或小袋状结构 ( pocket) , 线粒体或过 氧化物酶体紧贴着叶绿体 , 这样的结构可能有利于加快代谢物质的交换和提高呼吸氧化 效率, 对严酷环境中植物的生长极为重要。南极发草和南极漆姑草的细胞间隙、 细胞壁和 原生质体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后含物质 , 包括不溶性的糖类物质和淀粉, 这些物质起到抵御 低温伤害的作用
[ 26] [ 25]
。 UV B 屏蔽处理下的南极发草体内类苯基丙
。而增加 UV B 辐射处理的南极发草体内 UV B 吸收化合
[ 18]
。冷驯化处理下, 南极发草的 AFPs 活性增强。南极发草累积
AFPs作为它耐受冰冻的机制之一。热激蛋白 ( 主要是 H SP70) 是当有机体受到高温等刺 激后大量表达的蛋白 , 作为植物对胁迫短期适应的一种必需组分, 对减缓胁迫引起的伤害 有很大的作用。南极发草虽然一直生长在低温环境下, 但其忍受热胁迫的半致死温度达 到了 45 C, 与耐热植物如 牧豆树 ( P rosop is chilensis ) 相似, 这 与高温下 ( 35 C ) 植株积累 H SP70 有关
[ 10, 14]
。相对于黑暗 , 光照下植
株 SPS 活性增加。冷驯化和长日照能提高植株 SPS 活性。 SPS 活性的增加有利于植物合 成蔗糖 , 表现出酶活性和蔗糖含量的正相关性。低温 ( 4 C) 下 , 南极漆姑草 SPS 通过降低 其对磷的敏感性来调节其活性和通过葡萄糖 6 磷酸来增加其活性
[6 , 11 ]
。
南极发草和南极漆姑草体内蔗糖的大量积累与蔗糖磷酸合酶 ( sucrose pho冷驯化处理的两种植物 SPS 活性均增加 , 而 SPS 浓度没有改 变
[ 10 , 13, 14]
。南极发草 SPS 活性还受到光和光周期的调控
[ 7] [ 5, 6]
。
生长在北极的山蓼 ( Oxyria d ig yna ) 叶片厚度大于奥地利的植株, 其叶片解剖结构具 有较多细胞层数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 另外, 其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 ( 1) 叶绿体具有充满基质的突起, ( 2) 线粒体紧贴着叶绿体分布或者被叶绿体吞噬
[ 8]
。作者
通过对 4 种北极植物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也发现叶绿体与线粒体或过氧化物酶体 * 的紧密相连 , 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叶绿体中存在大量的淀粉颗粒 。北极植物的结构 特征有利于代谢过程中的物质交换和抵御不利环境的伤害, 可能与适应北极环境有密切 的关系。
2 生物化学成分
2 . 1 糖类 南极沿海地区的夏季平均温度仍在 0 C 左右 , 植物要维持体内不结冰 , 就需要积累 大量的可溶性糖类。南极夏季生长的南极发草叶片中积累的糖含量达到了干重的 36 %, 叶片和根中可溶性糖和果聚糖的含量高于其它禾本科植物, 并且在夏季结束时可溶性糖 [9 , 10 ] 和果聚糖积累达到最大值 。日长和温度影响南极发草的糖含量, 冷驯化 ( 4 C ) 和长
[ 22]
种酶活性降低 。 南极发草对寒冷的耐受能力还与其体内存在与冷驯化相关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 有关
[ 23]
。这些基因包括 D aGrx、 DaRub 1 和 DaPyk 1 , 分别编码谷氧还蛋白、 泛素相关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