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侧舞蹈症演示文稿
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

医学影像园原创课件大赛参赛作品
五、影像学特点
HC—NH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患侧肢体对 侧纹状体MRI T1像高信号、CT平扫高密度, 部分病例影像学改变是可逆的,在基底节其他 结构性或代谢性损害中未见到这种影像学改变。 DWI上病灶呈稍低信号,T2相呈等信号,颅脑 MRA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对该病的诊断价 值不大。
病例3
男性, 57岁。尿糖(++++) 二次血糖分别为15.76mmol/L 和 14.89/mmol/L
医学影像园原创课件大赛参赛作品
病例4
男,73岁,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6天,血糖37.2mmol/L,尿糖 (++++)。
医学影像园原创课件大赛参赛作品
病例5
①、发病3天CT,左侧尾状核头及壳核可见片状 高密度影;②、③为发病1月MRI,左侧尾状核头、壳 核及部分苍白球于T1WI( ②)呈明显高信号,T 2WI(③)呈低信号。上述病变边界清楚,周围未 见水肿,无占位效应。④ 为发病4年T1WI示左侧 基底节的正常结构消失,同侧侧脑室扩张。
医学影像园原创课件大赛参赛作品
六、影像改变形成机制
影像学表现形成机制目前解释说法不一: 可逆性钙盐或某种未知物质沉积;胶质细胞增 生;代谢紊乱引起的斑片状出血;脑缺血等。 既往学者根据患者急性起病,CT显示基底节区 高密度,CT值40~50 HU,认为是斑片状出血。 但不同于常规血肿,病灶局限,信号不均匀, 并不累及丘脑和内囊等周围组织,无占位效应, 患者亦无明显的头痛、呕吐及偏瘫等临床症状。 其在MRI的信号改变也不符合通常血肿的时间 演变规律。
非酮症高血糖合并 偏侧舞蹈症影像学改变
Hemichorea associated with non-ketotic hyperglycemia HC-NH
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PPT

DWI
2020/6/9
ADC
T1:左侧基底节区呈明显 短T1信号(高信号) flair:广泛脱髓鞘 T2、DWI,ADC呈等信号
13
1、广泛的脱髓鞘 2、海马萎缩 3、脑萎缩 4、多发腔梗
2、脑动脉硬化 2、右侧大脑中动 脉M3段及大脑后动 脉M1段显影浅淡
15
02
诊断思路
2020/6/9
16
定位定性 诊断
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症状
糖化血红蛋白很高,9.3% 随机血糖 6.39mmol/L
左侧基底节区
2020/6/9
T1高信号
T2 flair、DWI、 ADC等信号
1、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 2、肝豆状核变性? 3、迟发性运动障碍?
一直口服抗精神病药物 是否有关?
2020/6/9
19
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
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在临床上少见的一组锥体外系疾病,通常由 于对侧脑底部核团病变,尤其是丘脑底核、豆状核及尾状核,或其联系纤维 疾病所致。MRI检查显示纹状体T1呈高信号为其特征性表现[1,2]
典型表现为三联征:
①非酮症性高血糖
②偏侧舞蹈症-- 单侧肢体连续的、不随意的运动
主诉: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1月余,加重1天
现病史: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右上肢不自主抖动,未治疗,2 天后症状自行缓解,之后仍间断性出现右上肢不自主甩动,右下肢 不自主伸曲,生活自理差,10天前上述症状较前加重,在当地医院 考虑长期口服精神病药物引起,并嘱停服所有药物,右侧肢体不自 主运动症状无缓解,于1天前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症状加重,伴右侧 口角不自主咀嚼,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时可缓解,伴左侧肢体无 力。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意识改变等,遂就诊我院, 门诊拟“1、右侧肢体抖动查因:急性脑血管病?药物性异动症?2、 精神分裂症 3、糖尿病?”收入院。自发病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差, 夜眠欠佳,饮食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

常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 、肝 病后免疫功能抑制及肝移植术后的患者
总结
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女性好发 典型三联征为
①非酮症性高血糖 ②偏侧舞蹈症 ③症状肢体对侧纹状体区T1高信号或CT 平扫高密度影,短时间内无变化,无占位效应, 部分病变可吸收
获得性肝性脑部变性AHCD 钙化性病变:Fahr病/甲旁减/假甲 旁减/假 假甲旁减
鉴别诊断——出血
鉴别诊断——锰沉积
长期静脉营养出现锰沉积导致双侧苍白球、 丘脑对称T1W1高信号
但T2W1及CT未见明显异常信号或密度改变 停止静脉营养后,基底节异常信号可以吸收
或消失
鉴别诊断——AHCD
其中脑血管病是最常见的原因,HC-NH少见
概述——HC-NH
HC-NH由Bedwell在1960年首先报道 指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在不合并酮
症酸中毒和脑血管疾病情况下,表 现为偏侧 肢体不自主舞蹈样运动的综合征
概述——HC-NH
常见于血糖控制较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也 可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
总结
•
DWI等信号多见,部分可呈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表现不一 病灶边界清楚,无明显水肿及占位效应
病例一
头颅CT平扫: 未见高密度病变
头颅MR平扫: 右侧豆状核区T1稍高信号T2、FLAIR、
DWI、 T2*未见明显异常信号
病例二
头颅CT平扫: 右侧尾状核头和纹状体区稍高密度影
头颅MR平扫: 右侧纹状体区T1稍高信号T2未见异常,
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
概述——偏侧舞蹈症
偏侧舞蹈症是一组少见的锥体外系疾病 ,通 常由于对侧脑底部核团病变,尤其 是丘脑底 核、豆状核及尾状核或其联络 纤维疾病所 致
左侧偏身舞蹈症1例报道

梗 , 萎缩 。给予 氟 哌啶醇 1rg 次 , d 脑 / Ti,口服 , d a 3
后 增至 2rg 次 , d 控 制患 者不 自主 运动 ; 予苯 / Ti , a 给
泮 、 乃静 。同时予 以改善 脑血 液循环 及 降压治疗 。 奋 经过 双管齐 下 的积极 治 疗 , 血 管 病 所致 的偏 身 舞 脑 蹈 症 ~般可 获得较 满 意的疗 效 。
疗 原 发病 。本 例 给予 氟 哌 啶醇 控制 其 不 自主 运动 , 因该药 锥体外 系反应 较 重 且 常 见 , 能 出现 帕 金 森 可 综 合症 , 以从小 剂量 逐渐加 药 , 所 同时加 用等 量 的苯 海索 对抗 其 副 作 用 。对 于 轻 症 患 者 可 使 用 氯 硝 西
【 考 文献】 参
[ ] 史 玉 泉 .实 用 神 经 病 学 E .上 海 :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1 M] 科
19 4. 9
海 索 1rg 次 , i , / T d 渐增 至 2rg 次 , i , 抗 氟哌 a / Td 对 a
啶醇副 作用 ; 同时 予 以改 善脑 血液循 环 , 硝苯 地平缓 释片 降压等对 症 治疗 。治疗 1周 和 3周 后 随诊 , 患
肌 张力 正常 , 理 征( 。实验 室检 查 : 肾功 能正 病 一) 肝 常 。辅 助检查 : 部 MR 示 双侧基 底核 区多发 性腔 头 I
身舞蹈 症 。对 该 病 的治 疗 需 针 对 患 者 的不 自主 运 动 , 予相应 的镇 静治疗 或 多 巴胺 阻滞 治疗 , 给 积极 治
立, 生活 不能 自理 , 间睡眠 时舞蹈 样动作 消失 。既 夜
往 有原 发性高 血压 病 史 , 认 心 脏病 及 糖 尿 病 等病 否 史 。 查 体 :B 1 o s 4 P 8 / 0 mmHg ( mmHg 一 1
舞蹈症讲课PPT课件

提高公众对舞 蹈症的认知和 关注度,促进 社会支持和关
爱。
THANK YOU
汇报人:
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Fra bibliotek强身体免疫力。
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和预 防。
控制策略
定期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早发现舞蹈症症状。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控制舞蹈症症状的发展。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预防舞蹈症的发 生。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癫痫药物、神经递质调节药物等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舞蹈症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等,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舞蹈症的症状 避免接触可能导致舞蹈症的环境因素,如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的睡眠 学习舞蹈症相关知识,提高对舞蹈症的认知和警惕性
07
总结与展望
舞蹈症的总结
舞蹈症的定义和分类
舞蹈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舞蹈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舞蹈症的预防和康复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舞蹈 症的病因和病 理机制,为预 防和治疗提供
科学依据。
探索新的治疗 方法和技术, 提高舞蹈症的 治疗效果和生
活质量。
加强国际合作 与交流,共同 推进舞蹈症的 研究和发展。
心理支持与疏导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病情,减轻焦虑和恐惧 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
06
舞蹈症的预防与控制
卒中性偏侧舞蹈症2例治疗经验

卒中性偏侧舞蹈症2例治疗经验卒中性偏侧舞蹈症是指患者卒中后,主要表现以偏侧肢体不自主活动为特征的病变,本病临床上较为少见,笔者近年以中医育阴熄风方药为主施治2例,获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病例一:宫某,男76岁,2005年6月21日初诊。
患者于2 d前因右侧肢体活动稍不利,并右上肢轻微不自主活动1 d入院,CT检查示老年脑萎缩,腔隙性梗死待排,即予以活血化瘀药物静脉滴注等对症处理。
第2天患者右上肢不自主活动突然加重,呈大幅度划圈样运动,因难以控制,家属将其右上肢用绷带固定于病床上,急邀会诊。
查视患者,神清,言语清晰,右上肢被用绷带固定于床栏,解开后,右上肢即呈大幅度划圈样运动,自己难以控制,头晕略痛,烦燥不安,饮食二便正常,舌红少苔,脉弦,血压120/70 mm Hg,双侧肌力未见明显减弱,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征。
MRI检查示:双侧大脑深部脑白质缺血性改变,双基底节丘脑区腔隙性梗死,轻度脑萎缩。
结合病史体征,诊断:①卒中性偏侧舞蹈症;②腔隙性脑梗。
处治经过,中医辨证:阴液亏虚,虚风内动,血络瘀阻。
治法:育阴熄风,活血通络。
方药:①天麻钩藤饮加减,鳖甲15 g(先煎)、龟板15 g(先煎)、玄参18 g、生地18 g、白芍15 g、天麻20 g、钩藤20 g(后下)、石决明40 g(先煎)、菊花10 g、地龙18 g、丹参30 g、川芎15 g、竹茹10 g、甘草6 g、1剂/d,水煎服;②消栓通络胶囊(本院制剂,主要药有蜈蚣、全蝎、水蛭等),4粒/次,3次/d,口服;③安宫牛黄丸半粒/次,2次/d,用鲜竹沥水30 ml送服;④灯盏细辛注射液20 ml、脑蛋白水解物20 ml分别加入液体中滴注。
经上治疗,患者右上肢不自主活动症于2 d后逐漸减轻,1周后完全消失,仅感头略昏,右侧肢体稍乏力,继以养阴平肝,活血通络方药进治月余,病情基本痊愈出院。
病例2:周某,男82岁2008年7月7日初诊。
脑血管病性舞蹈症课件

脑血管病性舞蹈症
3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表现:一侧肢体远端持续无规律、不 自主、无目的舞蹈样动作, 表现为肢体伸 展、翻转、扭动、耸肩,也可表现为抵舌、 舔唇、舌搅动。上肢较下肢重,精神紧张 和情绪激动可使症状加重,平卧和安静时 可使症状减轻,睡眠后消失。
脑血管病性舞蹈症
4
影像学检查
CT证实梗塞多于出血,常见于老年人,特 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患者。病 变多位于额叶、放射冠、尾状核、壳核、 丘脑、丘脑底核及苍白球,以新纹状体多 见。 头部MRI显示丘脑底核或其附近区域有缺血 性病变或头颈部血管64排CT显示相应病变 侧血管有狭窄或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病性舞蹈症
5
脑血管病性舞蹈症
6
正常解剖 基底节
• 基底节:是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厚的灰 质黑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 白球)、屏状核及杏仁核簇;尾状核与壳 核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
脑血管病性舞蹈症
7
脑血管病性舞蹈症
8
诊断依据
(1)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 (2)突然发病,常在发生偏瘫的肢体出现不定时 及发作性快速、大幅度、不规则、不自主的舞蹈 样动作,以肢体近端为主;头面部表现为突然的 扭颈转头、挤眉弄眼、努嘴吐舌,情绪紧张及劳 累时加重,肌张力增高.安静时减轻,肌张力降 低,入睡后消失;(3)CT或MRI示壳核及尾状核 头部斑点状梗塞灶,脑出血者CT示丘脑高密度 灶;(4)排除一氧化碳、慢性酒精与药物中毒性 及Huntington舞蹈病等。
脑血管病性舞蹈症
9
治疗
脑卒中性偏侧舞蹈症的治疗应以尽快减轻症 状为主,同时进行脑血管病的治疗。治疗主 要用氟哌啶醇。氟哌啶醇为多巴胺受体阻滞 剂,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一种药物,但有嗜 睡或昏睡、木僵、运动受限、舌根硬、发音 困难、震赣、假面具、流涎等锥体外系副作 用。使治疗难以持久。其次还可选用异丙礤 、东茛菪碱、安定、氯硝安定、奋乃静等, 临床上可根据病情选用。
偏侧舞蹈症演示文稿

第1页,共37页。
优选偏侧舞蹈症
第2页,共37页。
尹玉莲,女,80岁。因“左侧上下肢不自主运动7天”入院。“糖 尿病”病史2年,未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欠佳。随机血糖:Hi。
入院后查尿常规:酮体 (-)。经降糖、活血化 瘀、营养脑神经、口服 氟哌啶醇后好转出院。
第3页,共37页。
Nath J, Jambhekar K, Rao C, Rad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Hemiballism-Hemichorea With Striatal Hyperintensity,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6 Apr;23(4):564-8.
第37页,共37页。
第27页,共37页。
3例非酮症高血糖并偏侧舞蹈症 PET显示低灌注
Hsu JL, Wang HC, Hsu WC.Hyperglycemia-induced unilateral basal ganglion lesions with and without hemichorea. A PET study.J Neurol. 2004 Dec;251(12):1486-90.
锥体系
椎体外系
第10页,共37页。
发病机理: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 的最直接路径,主要管理骨骼肌的随 意运动。锥体系的任何部位损伤都可 引起其支配区的随意运动障碍或瘫痪 ,如肌张力增高(硬瘫)、肌张力降 低(软瘫)、巴氏征等
第11页,共37页。
发病机理:
椎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 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如走路时双臂自 然协调地摆动)。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运动功能上是相互依 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在椎体外系保持肌张力稳定协 调的前提下,锥体系才能完成一切精准的随意运动。如写字 、刺绣等,而椎体外系对锥体系也有一定的依赖性,锥体系 是运动的发起者,有些习惯性动作开始是锥体系发起的,然 后才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下,如骑车、游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
新纹状体:尾状核、壳 旧纹状体:苍白球
非酮症高血糖并偏侧舞蹈症
1年糖尿病患者,女性多见, 文献报道以亚洲人多见
发病机制?
假说:
1.高血糖及高血液粘滞度破坏大脑自身调节功 能,导致基底节区低灌注,三羧酸循环被抑。
临床表现:
偏侧肢体及或面部、颈部突发不规则、 无目的舞蹈样不自主运动:
如以大关节为轴,伸肢举臂,内收外 旋,身体屈伸扭转
做鬼脸、眨眼、挤眉、噘嘴、口角抽 动、扭头耸肩、下颌摇动
病因:
颅内肿瘤 脑血管病 基底节钙化 甲状腺功能亢进 铜中毒 糖尿病 外伤 变应性疾病 丘脑手术后等
病因:
颅内肿瘤 脑血管病 基底节钙化 甲状腺功能亢进 铜中毒 糖尿病 外伤 变应性疾病 丘脑手术后等
发病机理:
椎体外系是多神经元构成的功能复杂的环路,其中最重要的结 构是纹状体(尾状核、壳核、苍白球)。这些部位损伤后,使苍白 球作用释放,增强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皮层所发动的运动 无法中断与停止,而且不能接受经小脑-红核-丘脑纹状体径路的冲 动而产生偏侧舞蹈症。
也有人认为脑血管病发生偏侧舞蹈症的机制与纹状体内多巴胺 能神经元占优势有关。正常情况下,大脑中抑制性的氨基酸递质--氨基丁酸与兴奋性的氨基酸递质---多巴胺处于平衡状态。当纹状体 系统受到供血障碍或其他病变时,使氨基丁酸减少,而接受多巴胺 能神经元较多的尾状核、壳核、纹状体系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脱抑 制而过度活跃,造成动作增多和肌张力减低,从而发生偏侧舞蹈症。
偏侧舞蹈症演示文稿
优选偏侧舞蹈症
尹玉莲,女,80岁。因“左侧上下肢不自主运动7天”入院。“糖 尿病”病史2年,未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欠佳。随机血糖:Hi。
入院后查尿常规:酮体 (-)。经降糖、活血化 瘀、营养脑神经、口服 氟哌啶醇后好转出院。
张树理,男,65岁。因“右侧肢体不自主甩动3天”入院。“糖尿病” 病史20余年,近1年来未应用降糖药物且不控制饮食。随机血糖:Hi。
77岁,男性,发病后随访6年MRI显示壳核T1WI高信号逐渐降低
Takao H, Norinao H, Hiroyuki Y,et al.Persistent hemiballism with striatal hyperintensity on T1-weighted MRI in a diabetic patient: a 6-year follow-up study.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165 (1999) 178–181.
3例非酮症高血糖并偏侧舞蹈症 PET显示低灌注
Hsu JL, Wang HC, Hsu WC.Hyperglycemia-induced unilateral basal ganglion lesions with and without hemichorea. A PET study.J Neurol. 2004 Dec;251(12):1486-90.
碍, 左上肢 舞蹈动 作4天,
高血糖
男性,94岁 右侧肢体舞 蹈样动作4天 入院,血糖 33.1mmol/L
肢体舞蹈样 动作随血糖 波动程度改 变
CT高密度目前尚未有合理解释
部分病例治疗后随访发现CT高密度及T1WI高 信号消失
马爱军 张本恕 任华,等。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中国神经 精神疾病杂志,2007(33):700-701.
8-5
8-7
孙秀英,女,83岁。因“四肢不自主运动10+天”入院。 左侧为著。随机血糖:24.4mmol/l。否认糖尿病病史。
入院后查尿常规:酮体()。经降糖、活血化瘀、 营养脑神经、口服氟哌啶 醇后好转。
偏侧舞蹈症:
一组少见的锥体外系疾病,通常由于 对侧脑底部核团病变,尤其是丘脑底 核、豆状核及尾状核,或其联系纤维 疾病所致
2.非酮症高血糖患者脑细胞以γ-氨基丁酸为能量 来源,γ-氨基丁酸很快被耗竭,导致基节正 常活动受到损害而出现症状。
特征性影像表现:
病变多位于单侧纹状体,双侧发生也有报道, 以壳核与尾状核头多见
1.CT平扫高密度,无占位效应,病灶周围无 水肿 2.MRI呈短T1信号
女性, 61岁, 突发左 侧肢体 活动障
脑梗死、非酮症高血糖是最常见原因
发病机理:
锥体系
椎体外系
发病机理: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 动的最直接路径,主要管理骨骼肌 的随意运动。锥体系的任何部位损 伤都可引起其支配区的随意运动障 碍或瘫痪,如肌张力增高(硬瘫)、 肌张力降低(软瘫)、巴氏征等
发病机理:
椎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 有传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 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如 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 运动功能上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在 椎体外系保持肌张力稳定协调的前提下,锥体系才能 完成一切精准的随意运动。如写字、刺绣等,而椎体 外系对锥体系也有一定的依赖性,锥体系是运动的发 起者,有些习惯性动作开始是锥体系发起的,然后才 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下,如骑车、游泳等。
50岁非裔女性,非酮症高血糖并偏侧舞蹈症,病理切片显示 右侧基底节区针样及线样微出血
Nath J, Jambhekar K, Rao C, Rad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HemiballismHemichorea With Striatal Hyperintensity,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6 Apr;23(4):564-8.
诊断
诊断:DM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 本病的定位与最初舞蹈的症状相关。比如:
左侧基底节的病变表现为右侧的舞蹈,双 侧病变表现为双侧的舞蹈。其连续的影像 学表现与其病程密切相关,但是影像恢复 晚于临床过程。
典型病例1、患者,男,72岁。因右侧
肢体不自主舞动2个月于2009年8月17日入 院。既往:糖尿病史8年,间断口服二甲双 胍,血糖控制不稳定。右侧肢体不自主舞 动,呈持续性,睡眠后消失。入院查体: 神志清,颅神经正常,颈软,右侧肢体不 自主舞动,呈持续性,表现为右肩、肘、 腕、髋、膝、踝关节伸曲、扭转,紧张时 加重,不受意识控制。右侧肢体肌张力略 低,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空腹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