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偏侧舞蹈症诊断标准

糖尿病偏侧舞蹈症(Diabetic Hemichorea-Hemiballismus,DHH)是一种少见但独特的运动障碍,通常与糖尿病相关。
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不自主的、非节奏性的舞蹈般的运动,通常出现在身体的一侧(单侧性运动障碍)。
诊断糖尿病偏侧舞蹈症通常需要考虑以下标准:
1. **临床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自主的、舞蹈样的运动,通常是单侧性的(只在身体的一侧)。
这些运动可能涉及手臂、手部、腿部或面部肌肉。
2. **相关病史**:患者有糖尿病的病史或正在接受糖尿病治疗。
3. **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可能用于排除其他病因,如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4.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相关检查,以确认患者的糖尿病情况。
这些标准可以作为诊断糖尿病偏侧舞蹈症的参考,但诊断过程仍需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判断。
因为糖尿病偏侧舞蹈症是相对罕见的情况,专业医生可能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神经系统疾病
来最终确诊。
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

( De p a r t me n t o f Ne u r o l o g y,t h e Fi r s t Ho s pi t a l o f Zh e n g z h o u Af f i l i a t e d
非酮 症 高 血 糖 性偏 侧 舞 蹈 症 临床 分 析
程巧 玫 , 吕爱 红
( 河 南 大 学 附 属 郑 州 市 第 一 人 民 医 院神 经 内科 , 郑州 4 5 0 0 0 4 )
摘要: 目的 总 结 非 酮 症 高 血 糖 性 偏 侧 舞 蹈 症 的 临床 特 征 。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5例 非 酮 症 高 血 糖 性 偏 侧 舞 蹈 症 患 者 的 临床资料 , 复 习相 关 文 献 , 总结其临床症状 、 发病机制 、 影 像 学 演 变 及 治 疗 转 归 。结 果 非 酮 症 高 血糖 性 偏 侧 舞 蹈 症 多 见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 Th e c l i n i c a l s y mp t o ms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i ma g i n g f i n d i n g s ,t r e a t me n t a n d o u t c o me we r e s u mma r i z e d b y r e v i e wi n g r e l e v a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s . Re s u l t s He mi c h o r e a — h e mi b a l l i s mu s i n n o n - k e t o t i c h y p e r g l y c a e mi a o c c u r r e d mo r e c o mmo n l y i n t h e e l d e r l y f e ma l e s ,wi t h a c u t e o n s e t f o l l o we d b y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i n c r e a s e d p l a s ma g l u c o s e .Th e u r i n e a c e t o n e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8例临床分析

成 分是 基底 神 经节 ,包 括 尾状 核 、壳核 、丘 脑底 核 、苍 白球 、黑 质
等 结构 ,共同组成 多条调节 运动 的复 杂的神 经环路 ,偏 侧舞蹈症 就是 上述 结构部 分损害 形成的 。其病 因较 为复杂 ,可为脑血 管病 、遗 传性
疾 病 、代谢性 疾病 、感染 、药物 影响 以及 神经 系统退行 性疾病 等”。 】
糖尿病性偏侧 舞蹈症8 临床分析 例
邹胜 华 林 敏
( 阳医专附属 医院神经 内科 ,湖 南 邵阳 4 2 0 ) 邵 2 0 0
【 要 】 目的 探 讨 糖尿 病性 偏 侧舞 蹈 症 的 临床 表现 、影 像 学特 点 及 发病机 制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了我 院收 治 的 8 糖尿 病 性偏 侧舞 蹈 症病 摘 例 例 , 其 临床 表现 、影像 学特 点 及 发病机 制 等方 面进 行 分析讨 论 。结 果 8 偏侧 舞蹈 症 在血 糖控制 不 良情 况 下发作 , 对 例 表现 为 累及 单侧肢 体 和 / 面部 的舞 蹈样 运 动 , 头颅 C 或 T检 查表现 为舞蹈 症 状 对侧 的尾 状核 、壳核 和 ( 或)苍 白球 高 密度 影 ,头颅 MR 检 查为 T J 1高信 号 ,T 2 低 信 号 , 无水肿 征 象。 结论 偏 侧 舞 蹈 症可 见于血 糖控 制 不 佳 的糖 尿 病 患者 ,表 现 为偏 侧肢 体 舞 蹈样 运 动 。C T表 现 为 高 密度 影 ,MR 为 I T 高 信号 ,T 1 2低 信 号。 发病 机制 尚 不明确 ,可 能微 血 管 病 变引起 的 出血和 缺血 病 变有 关 。
意义 ( <O 5 <0 1 , . 或P . )。 0 0
总之 ,布地 奈德 与复方异丙 托溴铵 雾化吸入 治疗小儿 哮喘急 性发 作 能提高治疗疗 效 ,改善血 气状况 ,值得 推广 应用 。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一种较少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在单侧肢体或面部出现快速、不规则、无规律和不自主的运动。
这种病症通常由糖尿病引起,因此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就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临床表现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典型症状是在单侧肢体或面部出现快速、不规则、无规律和不自主的运动。
这些运动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并可能伴随疼痛、肌肉僵硬和无力等症状。
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失眠、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等情况。
二、诊断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病史方面,患者通常有糖尿病病史,且可能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麻木、眩晕等。
体格检查方面,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运动情况,并测试患者的肌力和协调性。
医生还可能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三、治疗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和对症治疗。
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基础,通过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对症治疗方面,医生可能会给予患者镇静剂、抗抑郁药或抗癫痫药等药物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等症状。
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和协调性。
四、预防预防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关键是积极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
定期进行体检和神经检查也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该病症。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休息和锻炼结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了解该病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患者及早发现和治疗该病症。
预防该病症的关键是积极控制血糖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NHDC)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NHDC的主要特点是高血糖、高渗透压、脱水、意识障碍或昏迷,以及无明显酮症。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1. 引言描述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什么,并提出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2. 背景知识2.1 糖尿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2.2 偏侧舞蹈症的定义和病因机制2.3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发生机制3. 临床表现3.1 运动障碍症状的特点和分类3.2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4. 诊断标准4.1 确诊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主要依据4.2 诊断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其他辅段5. 治疗方法5.1 物理治疗方法介绍5.2 药物治疗方法介绍5.3 手术治疗方法介绍5.4 康复治疗方法介绍6. 预后评估6.1 影响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预后的因素6.2 预后评估指标与方法7. 临床病例分析7.1 病例一: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典型表现和诊断7.2 病例二: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不典型表现和诊断7.3 病例三: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治疗及预后评估8. 结论总结本文所述的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附件:附件一:病例一详细资料附件二:病例二详细资料附件三:病例三详细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 糖尿病: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超过正常范围。
2. 偏侧舞蹈症:一种神经系统运动障碍疾病,特征是非自愿性的肌肉收缩和不协调运动。
3. 诊断标准:用来判断是否符合某种疾病的特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等方面。
4. 物理治疗方法:使用物理手段来改善症状和提高功能,如物理疗法、按摩、理疗等。
5. 药物治疗方法:使用药物来治疗疾病,如抗糖尿病药物、肌肉松弛剂等。
6. 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来治疗疾病,如脑深部刺激术、电刺激术等。
7. 康复治疗方法: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如物理康复、职业康复等。
2例特殊表现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

㊃病例报告㊃通信作者:徐萍,E m a i l :d l x u p i n g @q q.c o m 2例特殊表现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徐 萍(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辽宁大连116021) 摘 要: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临床表现趋于多样㊂我院收治2例,病例1为复发性病例,第一次表现为左足局灶型肌张力障碍发作,非舞蹈样动作,第二次存在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改变明确不符㊂病例2存在单侧舞蹈样动作,M R I 提示双侧T 1高信号病灶㊂这种少见的临床表现有助于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本病,减少误诊㊂关键词:舞蹈症;非酮症;高血糖中图分类号:R 7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0)09-0845-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0.09.015C l i n i c a l a n a l ys i s o f 2c a s e s o f h e m i c h o r e a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n o n -k e t o t i c h y p e r g l yc e m i a a nd l i t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X uP i n gS e c o n d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u r o l o g y ,t h eF i f t h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 o f D a l i a n ,L i a o n i n g 11602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X uP i n g ,E m a i l :d l x u p i n g @q q .c o m A B S T R A C T :T h ec l i n i c a l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o fh e m i c h o r e aa s s o c i a t ed w i t h n o n -ke t o t i c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t e n dt o b e d i v e r s e .T w o c a s e s of h e m i c h o r e a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n o n -k e t o t i c h y p e rg l y c e m i aw e r e a d m i t t e d t o th e h o s pi t a l .C a s e 1w a s a r e c u r r e n t c a s e ,t h e f i r s t p r e s e n t a t i o nw a s f o c a l d y s t o n i a o f t h e l e f t f o o tw i t hn o n -c h o r e o g r a p h i cm o v e m e n t s ,a nd t he s e c o n dc l i n i c a l s y m p t o m w a s c l e a r l y i n 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 t h e i m a g i n g c h a n g e s .I n c a s e 2,t h e r ew a s a u n i l a t e r a l d a n c e -l i k e m o v e m e n t ,a n d M R I s h o w e db i l a t e r a l T 1h y p e r s i g n a l i n g l e s i o n s .T h i s r a r e c l i n i c a lm a n if e s t a t i o n i s h e l pf u l f o r c l i n i c i a n s t o f u r t h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d i s e a s e a n d r e d u c em i s d i a gn o s i s .K E Y W O R D S :c h o r e a ;n o n -k e t o s i s ;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 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h e m i c h o r e a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n o n -k e t o t i c 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 ,H C -N H )是糖尿病较为少见的并发症,患者可以以突发偏侧肢体舞蹈样动作为首发症状[1-3],部分患者颅脑C T 可见高密度影,早期易误诊为脑出血,若诊治不及时,延误治疗,影响患者预后㊂因此正确认识本病对其诊断㊁治疗㊁预后尤为重要㊂本研究将收治的2例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的非酮症性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报告如下㊂1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77岁,因 左足不自主活动1个月,加重1周 于2019年11月8日收入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㊂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有糖尿病病史,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不自主活动,抽动样,动作较刻板,不能控制,紧张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后消失,除左足外余未见不自主活动,无肢体无力,当时行颅脑C T 提示脑白质脱髓鞘改变㊂化验血糖9.93mm o l /L ,糖化血红蛋白10.8%,尿酮体化验阴性㊂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有糖尿病病史㊂入院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活动自如,无明显面舌瘫,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正常,左足可见不自主活动,未引出病理征,深浅感觉未见异常㊂MR I 提示右侧壳核区T 1高信号㊂诊断为H C -N H 予以格列美脲1m g ,日2次口服,拜糖平50m g ,日3次口服,糖尿病健康生活方式等措施控制血糖及氟哌啶醇1m g 日两次口服控制不自主症状,2020年11月18日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不自主活动基本消失,出院㊂出院后继续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停用氟哌啶醇,病情平稳㊂于2020年2月7日因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再次来诊,表现为左上肢㊁腕部,手指交替伸屈,抬臂,伸臂,偶有伸舌,无转颈耸肩,动作无明确规律性,不能控制,紧张时加重,安静休息时减轻,睡眠时消失,行颅脑C T 提示右侧基底节区高信号,脑出血?苍白球钙化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活动自如,无明显面舌瘫,左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偏低,左侧肢体见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右侧肢体肌力㊁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正常,未引出病理征,深浅感觉未见异常㊂入院化验血糖12.25mm o l/L,尿酮体化验阴性㊂复查颅脑M R I提示右侧壳核区T1高信号较3个月前明显好转㊂入院后诊断为H C-N H复发,再次予以控制血糖及口服氟哌啶醇后舞蹈样动作逐渐改善,好转出院㊂该患者表现特殊之处:患者既往否认有糖尿病病史,3个月内有2次发病,第一次仅仅表现为左足局限性不自主活动,非舞蹈样动作,表现为局灶型肌张力障碍发作,当时颅脑C T无明确基底节区高密度改变,但颅脑M R IT1明确高信号,符合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明确为H C-N H㊂第二次发病,表现为明确左侧偏侧舞蹈症,呈典型的舞蹈样发作,这次查颅脑C T明确基底节区高密度改变,复查M R I提示右侧壳核区T1高信号表现较3个月前明显减轻,也符合文献报道的第一次发病的正常影像学转归过程[7]㊂但第二次发病舞蹈样动作较前明显加重,肢体受累的范围也较前扩大,上下肢均受累,但影像学却未发现相应改变,存在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改变不符㊂分析原因本病多为壳核受累,壳核易受代谢性因素影响,可以表现为锥体外系表现,以舞蹈样动作为主,但并非是唯一发作症状,关于此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㊂例2:患者女,75岁,以 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20余天 于2018年12月11日收入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治疗㊂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㊁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于入院前20余天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为突发突止,无规律无目的的乱动,不能控制,伴有不自主的伸舌及张口动作,进行性加重,因为不自主运动,走路需人搀扶,易摔倒,精神紧张时加重,安静休息后可减轻,睡眠后消失㊂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活动自如,无明显面舌瘫,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右侧正常,左侧偏低,共济运动正常,左上下肢可见舞蹈样不自主活动,未引出病理征,深浅感觉未见异常㊂即时指尖血糖30mm o l/L,予以胰岛素泵入控制血糖,入院常规化验血糖12.29mm o l/L,糖化血红蛋白12.4%,尿酮体化验阴性,颅脑MR I提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矿物质沉积,较前片(2018-10-18)病变为新发,DW I未见异常高信号㊂入院诊断为H C-N H,给予胰岛素配合口服降糖药及糖尿病健康生活方式等综合治疗,积极控制血糖,同时予以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2m g日两次口服控制舞蹈样动作,经过治疗3天后患者舞蹈样动作明显好转,于2018年12月20日出院,出院后患者一直病情平稳,积极控制血糖,未再复发㊂于2019年2月18日复查颅脑M R I提示双侧基底节区高信号消失,符合H C-N H的转归㊂该患者表现特殊之处:患者为单侧偏侧舞蹈症,影像学却表现为双侧T1高信号改变,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好转,双侧异常信号均消失㊂见图2㊂2讨论偏侧舞蹈症是一种少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一组锥体外系症状,通常由舞蹈肢体对侧基底节病变所致[4],主要是壳核,还可能有丘脑底核㊁尾状核等均可受累㊂临床上最常见原因是脑血管病,还包括免疫炎症病变㊁神经元变性㊁代谢紊乱及肿瘤等[5]㊂H C-N H可以是糖尿病的少见并发症[6],也可为其首发症状㊂本病例1即为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本次因本病而首发糖尿病㊂B e d w e l l[7]于1960年首次报道,后本病也越来越多的被重视,国内报道在近年也开始逐渐增多,研究也随之深入,非酮症性高血糖相关性舞蹈症也逐渐被人们认识㊂高血糖㊁偏侧舞蹈症㊁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以上3个特征构成了H C-N H的3组征[8-9],随着病情的改善,影像学上的改变是可逆的,本研究中的两个病例均符合上述3组征的情况下,又有相应的特殊表现㊂H C-N H舞蹈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单侧或双侧肢体不自主无目的性的快速㊁不规则㊁失平衡的舞蹈样动作,病情严重时肢体可有粗大的频繁动作而表现为投掷症,伴或不伴挤眉㊁弄眼㊁噘嘴㊁伸舌㊁下颌摇动㊁口角牵动等一系列面部异常动作[10],多以上肢表现较重而下肢和面部相对较轻,症状在紧张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11]㊂多数病例具有典型的病灶,位于对侧基底节区,颅脑C T显示稍高或等密度影,颅脑M R IT1加权高信号[12-13]㊂H C-N H影像学改变多位于单侧基底节区,双侧报道较少见,S h a l i n i等[14]㊁Y u等[15]分别报道了一例双侧舞蹈症状的患者,颅脑C T提示双侧基底节区高密度改变,但未见M R I T1基底节区双侧高信号的报道㊂本研究报道的第2例患者为单侧舞蹈样症状,M R I 见双侧基底节区T1高信号㊂该患者2个月前曾行M R I检查,未见T1基底节区双侧高信号,当时未有临床症状,提示本患者双侧基底节高信号为新出现的高信号,为本次舞蹈症状的责任病灶,但双侧责任病灶却表现出单侧舞蹈样症状,查阅相关文献,未发现相同报道㊂本研究2个病例M R I DW I结果均未见高信号,除外了因急性脑血管病导致的偏图1例1a.颅脑C T提示基底节区未见明确高密度灶(2019-10-29);b~c.颅脑M R I提示右侧壳核区T1高信号,DW I未见异常信号(2019-11-13);d.颅脑C T提示右侧基底节区可见高密度改变,出血?钙化?(2020-02-07);e~f.颅脑M R I提示右侧壳核区T1高信号较前明显减轻, D W I未见异常信号(2020-02-12)图2例2a.颅脑M R I结果提示T1未见异常信号(2018-10-19);b~c.颅脑M R I提示T1双侧壳核区高信号,与2018-10-19相比明确改变, D W I未见异常信号(2018-12-18)侧舞蹈症[16-17]㊂考虑本病临床表现可能呈现多样化趋势㊂查阅文献,曾有报道[18],非酮症性高血糖相关性舞蹈症可大致归纳为5个类型:(1)经典型,绝大多数为此类型;(2)没有高血糖,但有症状及影像学改变;(3)非酮症性高血糖,有症状㊁但无影像学改变;(4)非酮症性高血糖,有影像学改变,但无症状;(5)非酮症性高血糖,双侧症状,有影像学改变㊂由此可见,此症患者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并非呈现绝对的一致性,部分患者有临床表现,但不一定伴有影像学改变,部分患者可能有典型的影像学改变,但临床症状不明显㊂故增加了对临床可疑为非酮症性高血糖相关性舞蹈症患者的识别难度,更加容易误诊,且长期的影像学随访可能对该病的认识有更进一步的帮助㊂本研究中病例1患者,既往否认有糖尿病病史,3个月内有两次发病,第一次仅仅表现为左足局灶型肌张力障碍发作,非舞蹈样动作,与典型的偏侧舞蹈症的发作形式有明确区别,颅脑M R I T1明确高信号,存在典型三联征:非酮症高血糖㊁偏侧舞蹈症㊁对侧纹状体C T高密度和(或)M R IT1高信号,应考虑此病,只是临床表现为局灶型肌张力障碍发作,而不是典型偏侧舞蹈症,故临床工作中应该认识到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降低误诊率,及早采取有效治疗,避免错过最佳干预时机㊂既往研究结果[19-21]提示,H C-N H 多以肢体近端不自主运动为主要表现,面部及手足部的不自主运动相对少见,本病例却表现为左足的不自主活动,无论发病部位还是发作形式均与经典偏侧舞蹈症有明确区别,分析原因可能本病累计基底节区表现出的多种形式运动障碍,而不仅仅局限于偏侧舞蹈症发作㊂查阅相关文献,表现为局灶型肌张力障碍发作的H C-N H尚未见报道,本病的少见的临床表现,促进医生进一步认识本病,减少误诊㊂病例1患者为复发病例,两次发病间隔3个月,第一次发病表现为左足局灶型肌张力障碍发作,第二次发病表现为典型的左侧偏侧舞蹈样动作,与第一次发病临床症状有明确不同,影像学亦有明显区别,第一次发病颅脑C T无明确基底节区高密度改变,第二次发病查颅脑C T明确基底节区高密度改变,两次M R I结果提示:第一次M R I结果右侧壳核区T1明确高信号,第二次M R I T1高信号较3个月前明显减轻,也符合文献报道的第一次发病的正常影像学转归过程㊂当临床同时发现C T高密度和T1高信号时,需与钙化及出血性病变相鉴别,钙化性病变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而出血性病变在T1加权像上高信号在解剖上应该符合血管分布,不会单独局限于纹状体,且C T值较脑出血的C T值低,无水肿及占位效应,也可与脑出血鉴别,据此本研究中两个病例均可除外出血及钙化㊂刘志锋等[22]报道H C-N H经过系统治疗控制血糖后,其临床症状可缓解或消失,病灶具有可逆性,多数M R I或C T表现可随症状好转而消失或减弱,但本病人第二次发病舞蹈样动作较前明显加重,受累的范围也较前扩大,上下肢均受累,而影像学改变却T1高信号较第一次发病时明显好转,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改变不符,分析第二次发病可能属于只有临床症状,没有影像学改变的类型㊂本病的预后较好,患者的临床症状可随着血糖的平稳逐渐消失,快者可于数日内见效,慢者也可在数周内慢慢缓解,本研究的2个病例经过积极控制血糖及多巴胺体拮抗剂治疗,都收到较好的疗效,治疗关键是控制血糖,同时应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氟哌啶醇)控制舞蹈症状㊂文献报道,仅有少数病例出现病情的反复或症状的复发,本研究中病例1为复发病例,分析原因与血糖控制不佳有关,而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如何快速准确地在临床工作中识别出此症,并尽快治疗,才是重中之重㊂H C-N H发病机制有待明确,存在多种假说[23],这里不一一累述㊂多见于血糖控制不良的中老年女性患者,也可能与雌激素下降㊁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24],但最终均与高血糖引起高渗状态有关㊂因为高血糖导致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功能增强,基底神经节的运动环路的平衡被打破,出现各种运动障碍,大多数病人由于间接通路被过度抑制即引起了舞蹈症[25],但本研究中病例1出现了局灶型肌张力障碍发作,可能也存在基底神经节的运动环路的平衡被打破的机制,但与产生舞蹈样症状的机制有一定的区别,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㊂参考文献:[1] M u g u n d h a n K,M a s k i A,E l a n c h e z h i a n J A,e ta l.M i x e dm o v e m e n td i s o r d e ra st h e p r e s e n t i n g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o fn o n-k e t o t i c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J].J A s s o cP h y s i c i a n sI n d i a,2010, 58:387-388.[2]S h a n D E.H e m i c h o r e a-h e m i b a l l i s m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h y p e r i n t e n s e p u t a m e no nT1-w e i g h t e d M Ri m a g e s:a nu p d a t ea n d ah y p o t h e s i s[J].A c t aN e u r o1T a i w a n,2004,13(4):170-177.[3]S h a nD E,H oD M,C h a n g C,e t a l.H e m i c h o r e a-h e m i b a l l i s m:a n e x p l a n a t i o n f o r M R s i g n a lc h a n g e s[J].A J N R A m JN e u r o r a d i o l,1998,19(5):863-870.[4]尹汝尊,刘瑞春,马太成.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95-96.[5]蒋秀娟,李玉玲,陈美霞.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11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14,36(8):712-713.[6]林永忠.糖尿病偏侧舞蹈症[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7):665-666.[7] B e d w e l l S F.S o m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o n h e m i b a l l i s m u s[J].N e u r o l o g y1960,10(6):619-622.[8] Z a i t o u tZ.C T a n d M R If i n d i n g si n t h e b a s a l g a n g l i ai nn o n k e t o t i c h y p e r g l y c a e m i a a s s o c i a t e d h e m i c h o r e a a n dh e m i b a l l i s m u s(H C-H B)[J].N e u r o r a d i o l o g y,2012,54(10):1119-1120.[9]程淑华,聂红兵.糖尿病非酮症性偏侧舞蹈症1例报道[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8,38(2):160-161.[10]I O n d o WG.H y p e r g l y c e m i c n o n k e t o t i c s t a t e s a n d o t h e rm e t a b o l i c i m b a l a n c e s[J].H a n d bC l i nN e u r o l,2011,100:287-291.[11]杨雪华,陈立杰,俞春江,等.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1例[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25(4):245-248. [12]刘永宏,周东,何俐.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3):1057-1060.[13] C h e r i a n A,T h o m a s B,B a h e t i N N,e ta l.C o n c e p t sa n dc o n t r o v e r s i e s i nn o n k e t o t i c 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i nd u ce dh e m i c h o r e a:f u r t h e r e v i d e n c e f r o m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w e igh t e d M Ri m a g i n g[J].J Ma g nR e s o n I ma g i n g,2009,29(3):699-703.[14]S h a l i n i B,S a l m a h W,T h a r a k a n J.D i a b e t i c n o n-k e t o t i c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a n dt h eh e m i c h o r e a-h e m i b a l l i s m s y n d r o m e:ar e p o r t o f f o u r c a s e s[J].N e u r o l o g y A s i a,2010,15(1):89-91.[15] Y uF,S t e v e nA,B i r n b a u m L,e t a l.T2*-b a s e dM R i m a g i n go f 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i n d u c e d h e m i c h o r e a-h e m i b a l l i s m[J].JN e u r o r a d i o l,2016,44(1):24-30.[16] R a z a H K,J i n g J,C u i G,e t a l.H e m i c h o r e a c a u s e d b yn o n k e t o t i ch y p e r o s m o l a r s t a t e:a c a s e r e p o r t a n d r e v i e w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J].S o m a t o s e n sR e s,2017,34(1):44-46.[17] C h oH S,H o n g C T,C h a nL.H e m i c h o r e a a f t e r 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c o r r e c t i o n:a c a s e r e p o r t a n da s h o r t r e v i e wo f 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r e l a t e d h e m i c h o r e a a tt h e e u g l y c e m i cs t a t e[J].M e d i c i n e, 2018,97(10):e0076.[18]陈为安,毕涌,张扬,等.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临床与影像特征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5B):1589-1591.[19] R y a n C,A h l s k o g J E,S a v i c a R.H y p e r g l y c e m i c c h o r e a/B a l l i s ma s c e r t a i n e do v e r15y e a r sa tar e f e r r a l m e d i c a lc e n t e r[J].P a r k i n s o n i s m R e l a tD i s o r d,2018,48(3):97-100. [20] C h a n g X,H o n g W,Y u H,e ta l.C h o r e a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n o n k e t o t i c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ac a s e r e p o r tw i t ha t y p i c a l i m a g i n gc h a n g e s[J].M ed i c i n e,2017,96(45):e8602.[21]S u n g Y H,P a r kK H,L e eY B,e t a l.C h o r e a i n t h eb o t h l o w e rl i m b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n o n k e t o t i c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J].J M o vD i s o r d e r,2009,2(2):98-100.[22]刘志锋,蔡金辉,刘庆余,等.非酮症性高血糖偏侧舞蹈症脑部C T及M R I表现[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6,26(2):133-137.[23]裴晓蕊,吴哲.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13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4):82-83.[24] A b d e l g h a n y M,M a s s o u dS.N o n k e t o t i ch y p e r g l y c e m i c c h o r e a[J].C a s eR e p N e u r o lM e d,2014:128037.[25] F u k u i T,H a s e g a w a Y,S e r i y a m a S,e t a l.H e m i b a l l i s mh e m i c h o r e a i n d u c e db y s u b c o r t i c a l i s c h e m i a[J].C a nJN e u r o lS c i,1993,20(4):324-328.收稿日期:2020-04-02编辑:张卫国。
糖尿病性非酮症偏侧舞蹈症一例

·临床研究·糖尿病新世界DIABETES NEW WORLD 糖尿病新世界2019年1月糖尿病性非酮症偏侧舞蹈症在临床上比较罕见,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近一亿人,且有1/4的糖尿病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已明确诊断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不足30%。
随着糖尿病性非酮症舞蹈症报道例数的不断增多,这一疾病也渐渐被人们熟知。
及时诊断、及早控制血糖并给予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应用后预后良好,如单纯控制血糖而不使用氟哌啶醇等药物,患者症状亦能逐渐改善,可见控制血糖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临床医师要加强对该病的认知,临床上如果遇到急性发作的肢体不自主抖动及投射状舞蹈样动作,应想到该病的可能,及时作出鉴别诊断,给予正确适当的治疗。
1患者资料患者,男,79岁,因左上肢不自主抽搐1月,左下肢不自主抽动3d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10年,未规律用药,血糖控制情况欠佳。
冠心病、冠脉支架术后1年。
患者1月前出现上肢不自主抽搐,于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神经系统查体: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理解判断力正DOI:10.16658/ki.1672-4062.2019.02.052糖尿病性非酮症偏侧舞蹈症一例边青霞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山东东营257034[摘要]目的为提高对糖尿病性非酮症偏身舞蹈症的认识。
方法分析1例糖尿病性非酮症偏身舞蹈症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诊疗经过,结合糖尿病非酮症偏身舞蹈症的相关文献进行进一步探讨。
结果糖尿病性非酮症偏身舞蹈症是一种建立在糖尿病并发症基础上的特殊类型的脑部疾病,易与精神障碍、癫痫等疾病混淆,常表现为非酮症性高血糖,单侧或双侧肢体的不自主运动,MRI或CT提示对侧基底节区T1高密度影,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控制血糖,改善脑功能有助于后期康复。
结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或未知血糖异常的患者,并发锥体外系症状,应考虑糖尿病性舞蹈症,及早干预治疗。
及时诊断、及早控制血糖并给予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应用后预后良好,如单纯控制血糖而不使用氟哌啶醇等药物,患者症状亦能逐渐改善,控制血糖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diabetic hemichorea-hemiballism)是一种罕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扭转性的运动异常,通常出现在肢体的一侧。
本文将对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一、临床表现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通常表现为单侧肢体的不自主动作,包括扭转、扑动、摆动等。
这些运动异常常常呈现跳跃性质,在运动过程中伴有骨骼肌的收缩和放松。
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的、无法控制的协调失调,导致日常活动的困难,如饮水、进食、穿衣等。
二、发病机制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研究认为与糖尿病相关的神经代谢异常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糖尿病时,高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浓度的变化可能引起神经元活性的改变,导致扭转性运动的发生。
此外,糖尿病病理过程中的血管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也可能与病情有关。
三、诊断与鉴别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史。
血糖检测和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和确认糖尿病的存在。
同时,鉴别诊断也需要考虑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如脑血管病变、代谢异常、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四、治疗方法目前对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方案,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轻度症状的患者,糖尿病的控制和药物治疗往往可以改善舞蹈症状。
而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抗震颤药物,如异丙嗪、戊氮平等。
此外,物理治疗如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运动障碍。
五、预后与预防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原发糖尿病的控制情况有关。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随着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的进行,舞蹈症状往往可以逐渐减轻或消失。
预防方面,良好的糖尿病管理是预防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关键,包括定期监测血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遵医嘱使用药物。
六、结论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一种糖尿病相关的罕见运动障碍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科临床研究·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
尹汝尊,刘瑞春,马太成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
糖尿病合并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6例均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情
况下急性起病,均为突发一侧肢体舞蹈样运动,症状均清醒时出现,睡眠时消失,影像学表现有其特征性,头颅CT显示
出现舞蹈样症状肢体的对侧尾状核和/或豆状核早期呈高密度,头颅MRI显示相对应的部位片状T1高信号,T2等稍低、
或混杂信号,无明显水肿征象。
所有患者均给予控制血糖治疗,其中4例给予氟哌啶醇治疗,症状均在短期内改善。
结
论糖尿病合并偏侧舞蹈症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有关,结合特定部位的影像学改变可以做出诊断。
通过控制血糖,症
状可以在短期内缓解。
【关键词】糖尿病;偏侧舞蹈症;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587.1R7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152(2013)01-0095-02
偏侧舞蹈症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表现为一侧上下肢或面部不自主、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是一组锥体外系症状。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少见,若不及时诊治,将延误治疗。
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组总结临床收治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6例,对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进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6 2011年收治的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患者共6例,男性2例,女性4例。
发病年龄为55 75岁,平均65.3岁。
既往均有糖尿病史,糖尿病史3 8年,平均5年,均未有效控制血糖,2例合并冠心病,2例合并高血压。
所有患者诊断时排除了Huntington舞蹈病、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及药物性、脑梗塞、一氧化碳中毒及其他系统性疾病等导致的舞蹈症史。
1.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发病后均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甲状腺功能等。
于发病1 15d进行颅脑CT及(或)MRI检查。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以及临床转归。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6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表现为一侧肢体不自主、不规则、快速的舞蹈样动作,累及右侧上下肢及头面部的3例,左侧上下肢及头面部1例,左侧上下肢2例,肢体远端为重,均上肢重于下肢,在面部表现为不自主的咬牙、挤眉弄眼、口角抽动等。
症状均在觉醒时出现,紧张或情绪激动时加剧,安静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神经系统的查体均未见阳性体征。
2.2实验室检查情况6例患者发病后血糖检测为12.6 33.5mmol/L,糖化血红蛋白9.3% 15.1%(参考值为4% 6%)。
其中2例甘油三酯偏高,1例总胆固醇偏高,2例尿糖为阳性,1例尿蛋白阳性,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甲状腺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
2.3神经影像学检查情况本组患者均进行了头颅CT及头部MRI检查。
影像学资料显示,CT表现为舞蹈症状对侧的尾状核和(或)苍白球的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头颅MRI显示相对应的部位片状T1高信号,T2等稍低或混杂信号,无明显水肿征象。
2.4治疗情况根据病情分别给予调控血糖、营养神经、改善
作者单位:062350河北省肃宁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尹汝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刘瑞春);河北省肃宁县人民医院外
科(马太成)
通讯作者:尹汝尊,电子信箱:yinruzun@sina.com 循环、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舞蹈动作较轻的2例患者随调控血糖到正常范围,临床症状在1周内逐渐好转,其余4例舞蹈动作频繁,控制不良者加用氟哌啶醇1 2mg,2 3次/d 口服,治疗约2周后舞蹈样症状均消失,所有患者出院后继续严格控制血糖及改善循环等治疗,随访半年未复发。
3讨论
偏侧舞蹈症(hemichore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锥体外系症状,通常由舞蹈样症状肢体对侧的基底节或其联系纤维受损引发单侧肢体和(或)面部的不自主、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1]。
临床上最常见原因是脑血管病,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少见,有文献报道[2]平均患病年龄为68岁,男女比例为1ʒ2.6。
发病时血糖明显增高,尿酮体阴性或(ʃ)。
本组患者为老年患者,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控制不良,与之相符。
基底节由尾状核、苍白球、壳核、黑质、丘脑底核组成,是大脑皮质下一组灰质核团。
这些灰质核团相互联系,通过功能不同的复杂环路,对运动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基底节作为皮质下的运动中枢,病变可出现皮质环路活动异常,包括通路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就可出现不同的运动障碍。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高血糖后的代谢紊乱和糖尿病性血管病变所导致的急性血脑屏障功能受损等有关。
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老年女性易发考虑与绝经后雌二醇导致的GABA和多巴受体的改变有关[3],多巴胺受体可产生超敏现象。
本组符合这一特点。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程度明显加重,基底节区鉴于其供血特点,动脉硬化加重时最易产生腔隙性脑梗死,从而抑制了间接通路,产生舞蹈症;另外,高血糖可导致局部脑血流降低,血脑屏障被破坏,无氧酵解增加,细胞内酸中毒、γ-氨基丁酸减少,细胞间质谷氨酸盐的增多,导致细胞毒性水肿[4];再者,当血糖增高时,受损局部的脑血流减少及糖代谢紊乱,三羧酸循环受到抑制,脑细胞以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为能量来源,导致递质的迅速耗竭,从而基底核正常活动受到损害,表现出舞蹈症状[5]。
不能很好控制的高血糖症和高血粘度造成纹状体的缺血,产生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出现舞蹈样动作[3]。
本组病例均为非酮症高血糖患者,似乎可以用上述假说进行解释,但其具体发病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从影像学表现上来看,发病初期,头颅CT可显示患肢对侧尾状核和壳核高密度,CT值30 50Hu,较一般基底节区出血的CT值低,密度不均匀;头颅MRI上相应部位T1WI呈高信号,T2WI信号随检查时间的变化表现不一样,豆状核和/或尾状核T2等稍低或混杂信号,不具有特征性,也不符合通常血肿的时间演变规律,但共同特点是无明显水肿及占位效应,边界
·
59
·
中华全科医学2013年1月第11卷第1期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January2013,Vol.11,No.1
清楚。
本组患者头颅CT或MRI表现均符合上述影像学特征。
提示不符合出血特点,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小血管破裂性出血,可能是病变处微血管破裂性出血或者小片状的出血。
Nath J等[6]对1例该病患者于死后36d进行尸检发现在病变部位有微出血的存在。
有学者将非酮症性高糖血症、偏侧舞蹈症和对侧纹状体MRI T1高信号归结为一个综合征[7]。
治疗方面,病因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血糖增高引发偏侧舞蹈症的患者要积极调控血糖,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措施,并密切监测其血糖控制水平。
本组病例给予纠正高血糖症,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必要时给予氟哌啶醇等综合治疗后,症状可在短时间内缓解。
对本组病例随访半年后,发现疗效比较满意。
但病例数较少,今后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为安,曲方,张磊.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3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7,47(31):108.[2]黄庆梅,江锦霞,贾丽君.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附2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26(2):242-243.
[3]Battisti C,Forte F,Rubenni E,et al.Two cases of hemichorea-hemi-ballism with nonketotic hyperglycemia:a new point of view[J].Neu-rol Sci,2009,30(3):179-183.
[4]马爱军,张本恕,任华,等.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11):700-701.
[5]陈为安,毕涌,张扬,等.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临床与影像特征[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5B):1589-1591.
[6]Nath J,Jambhekar K,Rao C,et al.Rad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hemiballism-hemichorea with striatal hyperintensity[J].J Magn
Reson Imaging,2006,23(4):564-568.
[7]Giestas A,Almeida M,Maia A,et al.Hemiballism-Hemichorea in a Diabetic with Non-Ketotic Hyperglycemia[J].Endocr Rev,2011,32
(6):1-573.
(收稿日期:2012-03-22)
g y p p y
·
69
·中华全科医学2013年1月第11卷第1期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January2013,Vol.11,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