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1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1例

3 8 2 2
J o ur na l o f Cl i ni c a l Me di c a l
2 0 1 5年 6月 C 第 2卷 第 1 8期
J u n . C 2 0 1 5 v0 l _ 2No . 1 8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 1 例
汪 爱萍 ,叶 成 荣 ,林 祥 舟 ( 安 徽 芜 湖 第 五 人 民 医 院 神 经 内科 ,安 徽 芜 湖 2 4 1 0 0 5 )
【 文章编号】I S S N. 2 0 9 5 — 8 2 4 2 . 2 0 1 5 . 1 8 . 3 8 2 2 . 0 1
后 发 生 机 体 代 谢 失 衡 相 关 ] 。 偏 侧 舞 蹈 症 的 主 要 临 床 症 状 特 征 பைடு நூலகம் ] : 一 是 该 病 症 起 病 急 , 其 中 患 有 该 病 症 的 八 成 患 者 ( 6 0 岁 左 右 )均 有 糖 尿 病 史 , 并 且 通 常 为 女 性 及 亚 洲 人 患 该 病 较 为 多 见 , 一 般 是 糖 尿 病 患 者 对 血 糖 控 制 不 良, 还 有 就 是 以前 未 查 出 患 有 糖 尿 病 却 因 出现 有 舞 蹈 症 而 首 次 发 现忠 有糖尿病 的 患者 ;二 是患者 身体一侧 或是 双侧 的肢体 ( 其 中包括脸 部 、颈 部 以及上 下肢 )均有 不受 控制 的表现 舞 蹈 动 作 ,甚 至 动 作 浮 动 大 的 可 做 投 掷 动 作 。 糖 尿 病 舞 蹈 症状通过 影像学检 查 ,其影像 学特征具 有特殊性 ,采用C T 平 扫 患 者 的 患 病 肢 体 对 侧 的 基 底 节 区 , 呈 现 出 高 密 度 , 并 且 病 灶 周 围无 水 肿 表 现 。采 用 MR I 检查 ,其T 1 显 示 为 高 信 号 ,T 2 显示 为低信 号 ( 或为 未发生信 号改变 ) ,并 且病灶 周 围未 出现水肿表 现 ] 。本病 需与风湿 性非舞蹈 症 ,神经系 统变 性疾病相 鉴别 ,前者 以儿童 多见 ,有 风湿 病史 ,化验 血 “ 抗0”升 高 ,C . 反应 蛋 白升 高 ,血沉增 快 ;后者 以不 胆 红素 :1 0 - 3  ̄ t mo l / L;心肌酶谱 :肌酸激酶:3 1 5 U/ L f,乳 自主 运动作 为主 ,症 状 多变 ,无 智能减 退 ,特 别是病 情 曾
1例偏侧舞蹈症患者药物治疗分析

1例偏侧舞蹈症患者药物治疗分析前言舞蹈症是一种少见的运动障碍症状(以往也称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快速、不规则、失平衡、无目的的舞蹈样变换动作或面部异常动作,其不自主运动形式既可是小部分肢体,也可以是偏身或全身[1]。
偏侧舞蹈症多为继发性,积极控制原发病及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后症状多可有效控制,但也有少数患者舞蹈症状持续存在[2]。
这类患者预后差异的影响因素除药物治疗外,还包括患者合并症,情绪及精神状态,服药依从性、耐受性,生活质量需求等。
本文对1例偏侧舞蹈症患者药物治疗分析,希望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一、病史摘要1. 病史患者男性,50岁。
因“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6月余”收入院。
6月余前患者出现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右下肢开始,呈舞蹈样动作,右上肢因舞蹈动作部分日常活动受影响,无肢体无力,无行动迟缓,保持某个姿势时可缓解,入睡后无自主运动。
就诊于某院,行脑核磁示:双侧额叶、半卵圆中心、左侧脑室后角旁多发腔隙灶或白质变性。
脑脊液常规、生化、脑脊液培养及涂片未见异常。
脑电图正常。
基因检测:帕金森pane1V3-NGS分析未发现与疾病表型相关的明确致病性变异。
予以多巴丝肼片62.5mg 一天3次口服,自觉症状好转出院。
出院后一周左右,自觉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较前加重,再次就诊,经神经内科疑难会诊中心诊疗会诊后考虑:1、偏侧肌张力障碍待查: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2、脑炎史:获得性肌张力障碍?3、精神应激史。
应用多巴丝肼片0.125g tid po。
患者症状仍持续不见好转。
入院前3月就诊某院时,诊断为偏侧舞蹈病,建议服用多巴丝肼片逐渐增加到0.25g tid;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5mg qd,一周后加至10mg qd;劳拉西泮片0.25mg bid。
数日前,患者自行停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和劳拉西泮片,继续多巴丝肼片0.25g tid po。
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再一次就诊。
既往10年前,有脑炎病史,曾有癫痫发作,自诉已治愈。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一种较少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在单侧肢体或面部出现快速、不规则、无规律和不自主的运动。
这种病症通常由糖尿病引起,因此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就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临床表现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典型症状是在单侧肢体或面部出现快速、不规则、无规律和不自主的运动。
这些运动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并可能伴随疼痛、肌肉僵硬和无力等症状。
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失眠、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等情况。
二、诊断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病史方面,患者通常有糖尿病病史,且可能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麻木、眩晕等。
体格检查方面,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运动情况,并测试患者的肌力和协调性。
医生还可能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三、治疗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和对症治疗。
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基础,通过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对症治疗方面,医生可能会给予患者镇静剂、抗抑郁药或抗癫痫药等药物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等症状。
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和协调性。
四、预防预防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关键是积极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
定期进行体检和神经检查也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该病症。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休息和锻炼结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了解该病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患者及早发现和治疗该病症。
预防该病症的关键是积极控制血糖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NHDC)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NHDC的主要特点是高血糖、高渗透压、脱水、意识障碍或昏迷,以及无明显酮症。
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

10天后症状逐渐好转,2周后出院
2021/3/29 星期一
27
入院时 T1
出院前 T1
2021/3/29 星期一
28
预后如何?
2021/3/29 星期一
29
04
分析讨论
2021/3/29 星期一
30
非酮症高血糖性舞蹈病
Chorea associated with nonketotic hyperglycemia
4
2021/3/29 星期一
个人史、月经生育史无特殊
家族史:父母已故,均系自然死亡;有1子3女,均体 健。否认特殊家族性遗传疾病史。
5
2021/3/29 星期一
6
查体
2021/3/29 星期一
体温36.5℃ 脉搏102次/分 呼吸20次/分 血压176/103mmHg,偏胖, 皮肤黏膜未见异常,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 痛。 神志清,精神差,言语欠流利,无失语,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认 知力及判断力均减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直接及间接对 光反射灵敏,双眼闭目有力,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右上肢不自 主甩动,右下肢不自主伸曲,右侧口角不自主咀嚼。右上肢V-级,右下 肢V级。右上肢肌张力低,右下肢肌张力稍高。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 左侧上下肢肌张力均稍低,双侧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均减低,共济运动 因不自主运动不能完成,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 阴性。
7
考虑???
1、抖动原因:①迟发性运动障碍?②老年性舞蹈病?③非酮 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 2、急性脑梗塞? 3、糖尿病 4、精神分裂症 5、高血压?
2021/3/29 星期一
8
实验室检查
高血糖引起偏侧舞蹈症1例

[ ] 临床 眼科杂 志 ,0 6 1 :5 5 7 J. 2 0 ,4 56— 5 . ( 收稿 日期 :08—0 2 ) 20 8— 0
高 血 引起 偏侧 舞蹈 症 1 糖 例
冯李长 , 刘承梅
( 赣南 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 江西
中图分类号 : 57 1 1 8. / 文献标识码 : B
T 1 1 m o L H L 2 1 m o L L L 4 1 mm lL 空 腹 G:.8 m l , D :. 8 m ] , D :. 2 o , / / / 血糖 :5 8 m ]L 糖化 血清 蛋 白: . 9 lL E R 1m V 2 .2 mo , / 4 6 mo , S 6 n /
蹈症 。
认糖尿病史 。 12 体检 体 温 :6 5 , . 3 . ℃ 心率 :0次/ , 8 分 呼吸 :O次/ , 2 分 血压 :6 / 4 mH . 155 m g肺部无异常 , 心律 齐 , 各瓣 膜 听诊 区未 闻 及杂音 , 肝脾 未触及 。神经系统检查 : 神清 , 高级神经活动检 查无 异常 , 构音 清 , 无失语 , 左侧 口角可见 频繁不 自主运 动 , 余颅神经检查元 异常。左侧 肢体肌 张力低 , 四肢肌 力 5级 , 左上下肢可见不 自主运 动( 舞蹈样动作 )全 身深浅感觉检查 , 无异常 , 腱反 射 (++) 病理 征未 引 出, , 无脑 膜刺 激征 。辅 助检查 : 血分析 : C 5 1 0/ , .2, . 9 M 0 0 , WB . ×1 L N 0 7 L0 1 , . 7 H 19 b3 v 尿常规 : L /L, G U(+++ +) 酮体 ( , 白(一) , 一) 蛋 ,
参 考 文献 :
[ ] 周文炳 主编 . 1 临床青光 眼[ . M] 北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 人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1. 引言描述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什么,并提出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2. 背景知识2.1 糖尿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2.2 偏侧舞蹈症的定义和病因机制2.3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发生机制3. 临床表现3.1 运动障碍症状的特点和分类3.2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4. 诊断标准4.1 确诊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主要依据4.2 诊断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其他辅段5. 治疗方法5.1 物理治疗方法介绍5.2 药物治疗方法介绍5.3 手术治疗方法介绍5.4 康复治疗方法介绍6. 预后评估6.1 影响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预后的因素6.2 预后评估指标与方法7. 临床病例分析7.1 病例一: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典型表现和诊断7.2 病例二: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不典型表现和诊断7.3 病例三: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治疗及预后评估8. 结论总结本文所述的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附件:附件一:病例一详细资料附件二:病例二详细资料附件三:病例三详细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 糖尿病: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超过正常范围。
2. 偏侧舞蹈症:一种神经系统运动障碍疾病,特征是非自愿性的肌肉收缩和不协调运动。
3. 诊断标准:用来判断是否符合某种疾病的特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等方面。
4. 物理治疗方法:使用物理手段来改善症状和提高功能,如物理疗法、按摩、理疗等。
5. 药物治疗方法:使用药物来治疗疾病,如抗糖尿病药物、肌肉松弛剂等。
6. 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来治疗疾病,如脑深部刺激术、电刺激术等。
7. 康复治疗方法: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如物理康复、职业康复等。
糖尿病偏侧舞蹈症1例报道

糖尿病偏侧舞蹈症1例报道老年女性,70岁,因“右侧肢体不自主舞动1月”于2012年8月28日以“脑梗塞”收入我院。
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不自主舞动,无发热及抽搐,病前无感冒及腹泻病史,无视物不清,在外按“脑梗塞”输液治疗,病情不见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
既往史:往有糖尿病10年,诺和灵30R皮下注射早晚餐前半小时各14单位。
高血压病4-5年。
间断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平稳。
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无特殊,外周血管未闻及血管杂音,BP 150/81 mmHg,神志清,精神可,言语清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颅神经检查(-),颈软,右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上下肢有不自主舞蹈样动作,无目的的屈曲伸展及扭转,左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等叩,浅深感觉无障碍,双侧病理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血管炎指标及同型半胱氨酸均未见明显异常,甘油三酯2.03mmol/L,随机血糖20.3mmol/L,尿糖++,血酮,尿酮阴性,余血脂检查正常。
脑CT:左侧纹状体高密度灶。
脑MRI:左侧纹状体异常信号影(T1高信号,T2等信号,周围无明显水肿)。
诊断:糖尿病非酮症偏侧舞蹈征,高血压病,糖尿病。
治疗:给予胰岛素,拜糖平治疗,第5天空腹血糖7.3mmol/L,餐后11.6 mmol/L,右侧上下肢无目的的屈曲伸展及扭转样动作消失,复查脑CT:左侧纹状体高密度灶消失,7天后病人好转出院。
2 讨论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影像学特殊表现的疾病,它主要影响老年人且可能是高血糖的经常性表现,偏身抽搐经常伴有偏身舞蹈,所以会用到偏身舞蹈-偏身抽搐综合征这个词。
部分运动抽搐,尤其“持续的部分癫痫”经常在糖尿病合并非酮症高渗昏迷的病人中被描述,但很少出现全身抽搐持续状态[1]。
在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症中,特征性影像表现是由于大脑中动脉纹状体支动脉轻度缺血所致致。
糖尿病性非酮症偏侧舞蹈症一例

·临床研究·糖尿病新世界DIABETES NEW WORLD 糖尿病新世界2019年1月糖尿病性非酮症偏侧舞蹈症在临床上比较罕见,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近一亿人,且有1/4的糖尿病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已明确诊断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不足30%。
随着糖尿病性非酮症舞蹈症报道例数的不断增多,这一疾病也渐渐被人们熟知。
及时诊断、及早控制血糖并给予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应用后预后良好,如单纯控制血糖而不使用氟哌啶醇等药物,患者症状亦能逐渐改善,可见控制血糖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临床医师要加强对该病的认知,临床上如果遇到急性发作的肢体不自主抖动及投射状舞蹈样动作,应想到该病的可能,及时作出鉴别诊断,给予正确适当的治疗。
1患者资料患者,男,79岁,因左上肢不自主抽搐1月,左下肢不自主抽动3d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10年,未规律用药,血糖控制情况欠佳。
冠心病、冠脉支架术后1年。
患者1月前出现上肢不自主抽搐,于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神经系统查体: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理解判断力正DOI:10.16658/ki.1672-4062.2019.02.052糖尿病性非酮症偏侧舞蹈症一例边青霞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山东东营257034[摘要]目的为提高对糖尿病性非酮症偏身舞蹈症的认识。
方法分析1例糖尿病性非酮症偏身舞蹈症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诊疗经过,结合糖尿病非酮症偏身舞蹈症的相关文献进行进一步探讨。
结果糖尿病性非酮症偏身舞蹈症是一种建立在糖尿病并发症基础上的特殊类型的脑部疾病,易与精神障碍、癫痫等疾病混淆,常表现为非酮症性高血糖,单侧或双侧肢体的不自主运动,MRI或CT提示对侧基底节区T1高密度影,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控制血糖,改善脑功能有助于后期康复。
结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或未知血糖异常的患者,并发锥体外系症状,应考虑糖尿病性舞蹈症,及早干预治疗。
及时诊断、及早控制血糖并给予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应用后预后良好,如单纯控制血糖而不使用氟哌啶醇等药物,患者症状亦能逐渐改善,控制血糖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1例临床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糖尿病偏侧舞蹈症MRICT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83岁.因突发右侧肢体舞蹈样动作2mo余入院.2mo前无诱因突发右上肢不自主舞动,10d后右上肢呈持续性舞蹈样动作,并累及右下肢,影响行走,清醒时出现,睡眠时消失.发病过程中伴焦虑,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无肢体瘫痪及尿便障碍.既往糖尿病史10a,间断口服药物(具体不详),血糖控制不理想.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内科查体无特殊.神经科检查: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右侧肢体舞蹈样动作以上肢为主,表现为快速、不规则、无目的的不自主运动,上肢各关节交替伸屈、内收、外展及扭转.下肢多呈屈髋屈膝内收或外展位,脚趾不断屈曲及伸展.四肢肌力正常,右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病理征(-).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7.8mmol/L,尿糖(),尿酮体(-).肝肾功能及血清电解质正常.血清铜、尿铜、铜蓝蛋白及甲状旁腺素正常.影像学检查:头部CT示左侧尾状核及豆状核点片状高密度影(图1A).头部磁共振(MRI)示左尾状核、豆状核片状T1高信号、T2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边界清晰,无水肿(图1B~D).诊断:糖尿
病偏侧舞蹈症.治疗:先后予以胰岛素、氟哌啶醇、氯硝安定等药物治疗,血糖控制在7.9~10.5mmol/L之间,1wk后症状稍好转,自动出院. 2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偏侧舞蹈临床上较少见,其发生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由对侧基底节区病变所致.本组病例为一侧基底节梗死,可A:发病后3dCT;B:发病后25dCT;C~D:发病后28dMRI.
见急性脑血管病引起偏侧舞蹈症,以基底节区病变最为主.偏侧舞蹈症病理生理基础不明,可能与糖尿病脑血管病变所致的急性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及高血糖后的代谢紊乱有关.偏侧舞蹈症多为急性起病,累及单侧或双侧肢体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快速、不规则、失平衡、无目的的舞蹈样动作和挤眉、弄眼、噘嘴、伸舌等面部异常表情.病灶位于对侧锥体外系,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黑质、网状部、丘脑底核等.这些灰质核团构成功能不同的复杂环路,对运动起着调节作用[1].当病灶选择性损伤尾状核、壳核、丘脑底核,同时锥体束亦无明显损害时,病灶对侧肢体出现偏侧舞蹈症.本例患者损害部位为单侧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表现为突发的对侧肢体偏侧舞蹈症,且远端重于近端.
从影像资料来看,发病早期病灶侧尾状核及壳核在CT上表现为片状高密度影像(图1A),而约1mo后高密度逐渐减低)或消失(图1B).在MRI的T1像(图1C)上,病灶从发病至病后50d均呈高信号,T2像(图1D)则呈低信号、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边界清晰,无水肿及占位效应.
因T1像高信号少见,故引起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有学者研究了10例糖尿病偏侧舞蹈症患者,其中9例CT在壳核及尾状核头部出现高密度,在MRI检查的5例患者(包括CT检查正常的1例)中,T1像病灶全为高信号,而T2像没有明显变化;在随访的3例中,发现CT早期的高密度在短时间内消失,而T1像高信号则在6个月内明显减低.本研究的影像学变化与其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KimJS.Delayedonsetmixedinvoluntarymovementsafterthalamicstr oke[J].Brain,2001,124: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