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
穴位敷贴疗法

穴位敷贴疗法
穴位敷贴是中医外治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朵绚丽奇葩。
蕴藏着现代医学所没有的许许多多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也正是中药外敷的独特优势所在.它与内治法一样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具有疗效迅速方法简便使用安全等特点。
近年来自然疗法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中医外治也越渐成为人们的‘新宠’穴位贴敷特点:作用于人体的皮肤,孔巧穴位等不同的部位,使药物通过局部的直接透皮吸收,缓慢进入血脉经络逐步输布全身,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解毒辟秽等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贴敷疗法的优点
1.适应症广
2.贴敷治病简便易行
3.疗效显著
4.安全可靠,不良作用少。
贴敷治病不经过脾胃故不致伤害脾胃而影响水谷精微之输布,呈有攻伐,但不直接连及脹腑作用缓和。
因此可以避免五脏气血损伤及由此产生的阴阳偏剩,多病变,便于观察,既有不适可立即将药物撤除,不会发生毒性反应。
5.可补内治之不足,更适合体虚衰老稚弱者,对不能服药老幼贴敷药力甚轻,作用徐缓,无牵制,无粘滞,尤非
此疗法不可,实可补内治之不足,于衰老幼弱及怕苦不纳药者尤需
注意事项
1.要遵内治之理,重视辩证论治,贴敷治病同样要按照中医基本原则,辩证准确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贴敷部位要按常规消毒
3.穴位贴敷后要外加固定以防止药物脱落或移动
4.同一穴位,不宜连续贴敷过久,要交替使用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肤溃疡,影响继续治疗,同时用药厚度要适中,不可太厚或太薄
5.要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中病即止或有不适要立即撤出药物,有皮肤过敏或皮肤破损者不宜使用.
6.贴敷治病可单用本疗法,即可与内治或其他疗法。
穴位贴敷的功能主治

穴位贴敷的功能主治1. 缓解疼痛•止痛作用穴位贴敷是传统中医疗法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使疼痛信号得到抑制,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神经调节作用穴位贴敷还可以调节神经活动,改善疼痛所引起的不适症状。
例如,对于头痛、颈肩痛、腰痛等疼痛症状,穴位贴敷能够通过调节神经活动,舒缓相关部位的紧张和不适感。
2. 改善循环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穴位贴敷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有积极影响。
通过刺激穴位,能够调节血管张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组织供氧及养分的状况。
•调节血压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
对于一些高血压患者,穴位贴敷能够舒缓神经系统,调节血压,降低病情的发展。
3. 提升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穴位贴敷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例如,对于感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适当的穴位贴敷能够起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调理肠胃功能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改善肠胃功能,增加消化液分泌,加速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升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4. 缓解精神压力•舒缓神经系统穴位贴敷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舒缓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缓解精神压力。
对于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方面的问题,穴位贴敷能够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促进睡眠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平衡神经系统,调节睡眠状态。
对于睡眠质量较差的患者,穴位贴敷能够帮助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提高睡眠质量。
5. 辅助治疗慢性病•支持传统医学治疗穴位贴敷往往可以作为传统医学治疗方法的辅助手段。
对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穴位贴敷能够加速康复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生活质量穴位贴敷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安全、方便等特点,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穴位贴敷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增加希望和信心。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具有缓解疼痛、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提升免疫力、缓解精神压力和辅助治疗慢性病的多种功能主治。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穴位贴敷疗法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
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
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
每隔3天贴治1次。
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
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其适应症有哪些?穴位贴敷疗法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治疗作用。
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药物贴敷后经透皮吸收进入穴位深部,再经俞穴—经络传导作用,在局部组织器官内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并再随经络及体循环到全身各部。
其优点是药物经透皮吸收,不同于经消化道内服吸收,没有被分解和破坏,它同静脉注射一样都可以使药物直接进入外周循环,不需经肝脏解毒,作用直接,局部组织器官内浓度较高,能“直达病所”,比内服药物更直接起到治疗作用。
间接作用表现为药物对穴位的理化刺激,与针灸类似但比针灸更为持久,通过经络系统反射性地对内脏系统及病灶组织器官产生调节效应,可以起到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作用。
实验表明,药物通过体表穴位吸收和经络传导,药效有放大作用。
可以认为,药物放大作用是由于经络区域的导向性,直接把药物送到相关脏腑组织中,从而提高了疗效。
与内服法相比,中药外用作用迅速,简、便、廉、验,使用安全,容易推广,毒副作用少,易为病人接受,尤其是老幼虚弱之体,或服药困难之病,更具优势。
现在穴位贴敷疗法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和五官科的疾病,多达几百种。
如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胃病、痢疾、泄泻、关节疼痛、前列腺肥大、湿疹、疮疡、带状疱疹、跌打损伤、冻伤、痛经、小儿高热、麦粒肿、目赤红肿等病症。
目前我科集多年经验开展了贴敷治疗高血压、冠心病、颈肩腰腿关节痛、便秘、失眠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为什么能治疗冠心病?经络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包括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通过经络的络属关系,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肌肤统一为有机整体,生理情况下能运送全身气血,起到濡润滋养协调阴阳,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病理状态下脏腑的病证又可在相应的腧穴经络上有所反映,通过司外揣内可以推测体内脏腑的病理变化,即是根据经络理论,通过患者主观感觉和疼痛部位的描述,明确病位,为确定诊断指导治疗指明方向所以在体表腧穴上施以各种外治方法刺激腧穴,可以调整经气的运行,进而治疗所属经络脏腑的疾病.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阴阳气血亏虚,标实包括痰饮瘀血寒凝等,其病位在心,其发病以胸中阳气不通则痛为其转归,治疗当以“通”字立法,或补而通之,或泻而通之,使其“通则不痛”是最终治疗目的。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利用中医经络学说的无创痛穴位疗法,将药物研成细末,用不同的物质调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然后直接贴敷在穴位或患处。
该疗法适用于许多疾病,如小儿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等。
该疗法的治疗特点是作用直接、适应证广、用药安全、简单易学、取材广泛、价廉药俭、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但是在使用该疗法时,需要注意一些禁忌症,如孕妇、对药物过敏者、严重皮肤病患者、疾病发作期的患者等。
在使用该疗法时,需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如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刺激性食品和温热易发食物。
如果出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的情况,可以随时揭去药膏,但是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是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总之,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疗法,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引言穴位贴敷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式,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治疗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对穴位贴敷治疗进行总结和探讨,包括其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穴位贴敷原理穴位贴敷治疗是基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
在经络系统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与具体的脏腑器官相连。
通过在这些穴位上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的适应症穴位贴敷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症:1.疼痛病:对于头痛、肩颈痛、腰腿痛等疼痛病,可以选择贴敷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合谷穴、太冲穴等。
2.消化系统疾病:对于胃病、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梁门穴、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太渊穴、风府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4.睡眠障碍:对于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可以选择贴敷神门穴、心脾两俞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穴位贴敷的操作步骤穴位贴敷治疗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进行,以下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确定治疗穴位: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见的穴位可以参考中医书籍或请教专业医师。
2.准备贴敷材料:选择合适的贴敷材料,一般可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布,也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
3.清洁穴位: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蘸取适量的酒精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
4.贴敷药物或贴敷方式:根据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或贴敷方式进行贴敷。
可以将药物直接敷于穴位上,也可以将药物涂抹于贴敷材料上,然后将贴敷材料贴于穴位上。
5.固定贴敷材料:使用胶布或其他固定材料将贴敷材料固定在穴位上,以确保贴敷效果。
6.定期更换:根据需要,定期更换贴敷材料,一般每天更换一次。
穴位贴的功能主治

穴位贴的功能主治1. 缓解疼痛•穴位贴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缓解病人身体各部位的疼痛。
穴位按摩能够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炎症,舒缓疼痛。
•适用于头痛、背痛、肩周炎、颈椎病等。
2. 改善睡眠•一些特定的穴位对人体的睡眠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穴位贴的使用可以通过刺激这些穴位,使人放松身心,进而改善睡眠质量。
•适用于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
3. 舒缓压力与焦虑•穴位贴中含有草本成分,如薄荷、薰衣草等,这些成分具有舒缓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以减轻压力和焦虑的症状。
•适用于压力大、焦虑不安的人群。
4. 促进血液循环•穴位贴在贴敷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温热的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减轻炎症,促进伤口愈合。
•适用于损伤恢复期的病人。
5. 缓解肌肉疲劳•长期使用电子设备、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等都会导致肌肉疲劳,穴位贴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疲劳。
•适用于经常使用电脑、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
6. 提升免疫力•穴位贴中的一些草本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提升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适用于抵抗力差、易感冒的人群。
7. 促进消化功能•穴位贴贴敷在腹部特定穴位,可以刺激消化系统,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痛、腹泻等问题。
•适用于胃痛、胃胀、腹泻等消化问题。
8. 辅助减肥•穴位贴中含有促进代谢的草本成分,可以帮助加速脂肪燃烧,辅助减肥。
•注意:减肥需要综合考虑饮食和生活习惯,穴位贴仅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9. 改善经络状况•穴位贴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适用于经络不通畅、气滞血瘀等问题。
10. 辅助戒烟戒酒•穴位贴中的成分对于戒烟和戒酒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减缓因戒断症状引起的不适,减轻烟酒欲望。
•注意:戒烟戒酒需要毅力和坚定的决心,穴位贴仅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总结:穴位贴具有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舒缓压力与焦虑、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提升免疫力、促进消化功能、辅助减肥、改善经络状况、辅助戒烟戒酒等功能主治。
中医护理:穴位贴敷,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中医护理:穴位贴敷,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穴位贴敷是中草药以及中医外治、穴位外治相结合的产物。
该方法是使用姜汁、醋、蜂蜜、酒等制成特定中草药,贴敷在体表,通过经络腧穴传导,把中草药作用直接传达到病灶,产生防病治病的效果,起到治疗慢性病、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穴位贴敷常用于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从临床实践发现,对慢性支气管炎、风湿、骨关节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有很好效果。
有很多病情反复的患者通常今年夏天贴,明年冬天就不用打针了,效果确实非常好。
1、什么是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将中医、中药,还有经络腧穴理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治疗方法。
该疗法是将中药研磨成粉,用介质调和成膏状后,贴敷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2、穴位贴敷有什么作用?能治什么病?穴位贴敷主要有两种作用,它们分别是:1、具有刺激穴位的作用,即将药物贴在穴位上,可以刺激经络,从而起到调理整个机体平衡的作用;2、具有药物作用,即药物贴在穴位上后可以被吸收,从而在患者体内发挥药物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穴位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该疗法源远流长,较口服药物简便、实用。
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人体表里、上下,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播的途径。
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神气所游行出入之处”,穴位贴敷中的药物作用于穴位可以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穴位贴敷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达到祛除病邪、防病保健和调理体质的目的。
腧穴贴敷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贴敷法的特点在于具有双重治疗作用——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可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
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
文章目录*一、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二、穴位贴敷怎么样巧治病*三、穴位贴敷法有哪些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1、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
作用直接,适应症广,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
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
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着功效。
用药安全,诛伐无过,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
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
即使在临床应
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
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穴位贴敷
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设
备和仪器。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2、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
我们认
为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是药
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穴位作用,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
综合作用,穴位贴
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3、穴位贴敷的疗法
辨证选穴用药,腧穴选择及配伍,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
局部选穴如,肾虚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
选择阿是穴贴药,阿是穴是指病变的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体表的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
选择针灸学中的传统有效经穴,这些传统的有效经穴,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的穴位。
如肺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腹痛等。
取穴施治,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 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是一个片而不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
怎么样穴位贴敷巧治病1、流鼻涕,治疗方法,在两眼之间的鼻梁根用枸杞贴敷。
风寒引起的流鼻涕才能用穴位贴敷治疗。
巧治流鼻涕的方法,把枸杞打扁。
用医用胶布把枸杞贴在两眼之间的鼻梁上两个小时。
寒气都是通过鼻孔进入人体,把枸杞贴在鼻梁上可起到防护的作用。
枸杞是补肺的,风寒引起的流鼻涕才可以贴枸杞。
2、牙痛,治疗方法,把云南白药胶囊里面的药粉涂在疼痛的牙齿处。
用手使劲掐揉合谷穴。
颈椎病,治疗方法,把白参片捣碎
贴在两侧太渊穴,效果不好则多吃主食和鸡汤,汤内加补气的黄芪、党参同炖。
肺气亏导致的颈椎病,可以用穴位贴敷法治疗。
3、痛经,治疗方法,用艾条熏或用参片贴敷神门穴。
按摩、敲击或用参片贴敷血海穴。
穴位贴敷药物进行治疗,是让药物直接渗入穴位中,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疾病的效果了。
另外在采用药物贴敷治疗的时候,辅助按摩等方法一起治疗,那么就能
让疾病的症状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使用穴位贴敷药物进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找准穴位。
穴位贴敷法有哪些操作规范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
过80~120目筛,备用。
2、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天
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以上就是穴位贴敷法的操作规范,再浸泡药物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上好的要我这样才能够对身体,有很好的帮助作用,选择错了要我反而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在贴的时候可以按照以上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