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穴位敷贴

合集下载

穴位敷贴疗法

穴位敷贴疗法

穴位敷贴疗法
穴位敷贴是中医外治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朵绚丽奇葩。

蕴藏着现代医学所没有的许许多多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也正是中药外敷的独特优势所在.它与内治法一样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具有疗效迅速方法简便使用安全等特点。

近年来自然疗法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中医外治也越渐成为人们的‘新宠’穴位贴敷特点:作用于人体的皮肤,孔巧穴位等不同的部位,使药物通过局部的直接透皮吸收,缓慢进入血脉经络逐步输布全身,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解毒辟秽等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贴敷疗法的优点
1.适应症广
2.贴敷治病简便易行
3.疗效显著
4.安全可靠,不良作用少。

贴敷治病不经过脾胃故不致伤害脾胃而影响水谷精微之输布,呈有攻伐,但不直接连及脹腑作用缓和。

因此可以避免五脏气血损伤及由此产生的阴阳偏剩,多病变,便于观察,既有不适可立即将药物撤除,不会发生毒性反应。

5.可补内治之不足,更适合体虚衰老稚弱者,对不能服药老幼贴敷药力甚轻,作用徐缓,无牵制,无粘滞,尤非
此疗法不可,实可补内治之不足,于衰老幼弱及怕苦不纳药者尤需
注意事项
1.要遵内治之理,重视辩证论治,贴敷治病同样要按照中医基本原则,辩证准确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贴敷部位要按常规消毒
3.穴位贴敷后要外加固定以防止药物脱落或移动
4.同一穴位,不宜连续贴敷过久,要交替使用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肤溃疡,影响继续治疗,同时用药厚度要适中,不可太厚或太薄
5.要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中病即止或有不适要立即撤出药物,有皮肤过敏或皮肤破损者不宜使用.
6.贴敷治病可单用本疗法,即可与内治或其他疗法。

中医穴位贴敷宣教课件

中医穴位贴敷宣教课件

第贰章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若使用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 敷穴位,引起局部发疱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疱疗法
穴位贴敷的起源及发展史
春秋战国时期
东汉时期
晋唐时期
1.初步用于临床。 2.在《灵枢·经脉篇》中记载: “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 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 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 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 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 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第叁章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若使用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 敷穴位,引起局部发疱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疱疗法
穴位贴敷原理
口穴位贴敷的机理
口穴位贴敷的机理,与西医学的透皮给药 技术颇有相似之处。通过穴位贴敷,可使 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代谢,也 不经过消化道,避免了肝脏及消化液消化 酶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因而保持了更 多有效成分,同时也减少了一些不良反应 的发生,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本法一 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使用安全、方便, 对于衰老、稚弱、药入即吐患者尤为适宜。
涌泉治疗小儿流涎等。
贴敷药物
贴敷药物之前,先对喻穴局部皮 肤进行常规消毒。
药物的制作
丸剂
01
丸剂:将药物研末,用水、蜜、
药汁均匀拌和,制成圆形药丸。
散剂
02
散剂:药物研末。
糊剂
03
糊剂:将药物制成膏,加适量水调
匀,制成药饼。
第伍章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若使用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 敷穴位,引起局部发疱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疱疗法

穴位敷贴法课件PPT

穴位敷贴法课件PPT

缺点
皮肤过敏风险
部分人对某些中草药成分可能产生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红肿、瘙 痒等症状。
疗效不稳定
穴位敷贴法的疗效受到个体差异、操作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 时会出现疗效不稳定的情况。
需要专业指导
穴位敷贴法的操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应在专业医师或针 灸师的指导下进行。
发展前景
1 2
结合现代科技
病变部位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 穴位,如咳嗽可选择肺俞、 天突等穴。
少而精原则
选取少数几个关键穴位, 避免过多或过于分散。
贴敷材料
中药散剂
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用适量的介 质调和制成药饼或药丸进行贴敷。
鲜药
选取新鲜的中草药,洗净后直接贴 敷在穴位上。
膏药
市售的成品膏药,根据需要选择合 适的进行贴敷。
操作步骤
清洁皮肤
敷贴结束后,用温水清洁穴位 周围的皮肤。
调整饮食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免影响药效和刺激皮肤。
休息与活动
敷贴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 动和出汗,以免影响药效和造
成不适。
03
穴位敷贴法临床应用
内科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痛、腹泻等,可以通 过穴位敷贴法缓解症状, 调整消化功能。
呼吸系统疾病
穴位敷贴法课件
目 录
• 穴位敷贴法简介 • 穴位敷贴法操作流程 • 穴位敷贴法临床应用 • 穴位敷贴法实证研究 • 穴位敷贴法优缺点分析 • 穴位敷贴法常见问题解答
01
穴位敷贴法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穴位敷贴法是一种将药物敷贴在 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 的渗透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的中医疗法。
清洁穴位用酒精或温水清洁所选 穴位,去除污垢和油脂。

中医护理之穴位敷贴你了解吗?陈怀英

中医护理之穴位敷贴你了解吗?陈怀英

中医护理之穴位敷贴你了解吗?陈怀英发布时间:2023-06-21T08:44:22.344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6期作者:陈怀英[导读] 在祖国文化中,中医是一种文化瑰宝,至今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

在祖国医学文化当中,有一种非常古老的外治方式被沿用至今,并且在治疗当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深受广大患者信任和推广,那就是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以我国的中医文化理论作为实践开展的基础,将整体治疗观念和辩证论证作为治疗的原则,将经络运用其中,根据患者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适当穴位的贴敷,药物能够渗透肌肤达到机体的精活和脏腑当中,从而起到疏通经络、气血调和以及政府阴阳平衡的目的,使得疾病症状能够得到及时的改善和痊愈,进而提高患者的机体健康水平。

下文中主要对穴位敷贴的发展历史以及适用症、常见穴位贴敷方式进行分析,仪器能够帮助患者通过穴位敷贴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效果。

泸州市纳溪区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300在祖国文化中,中医是一种文化瑰宝,至今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

在祖国医学文化当中,有一种非常古老的外治方式被沿用至今,并且在治疗当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深受广大患者信任和推广,那就是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以我国的中医文化理论作为实践开展的基础,将整体治疗观念和辩证论证作为治疗的原则,将经络运用其中,根据患者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适当穴位的贴敷,药物能够渗透肌肤达到机体的精活和脏腑当中,从而起到疏通经络、气血调和以及政府阴阳平衡的目的,使得疾病症状能够得到及时的改善和痊愈,进而提高患者的机体健康水平。

下文中主要对穴位敷贴的发展历史以及适用症、常见穴位贴敷方式进行分析,仪器能够帮助患者通过穴位敷贴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效果。

1.穴位敷贴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穴位敷贴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在其中记载了使用芥子泥贴敷在百会穴中,能够治疗蛇毒咬伤,这也是目前位置能够发现的最早具有文字记载的资料。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中药穴位敷贴PPT课件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中药穴位敷贴PPT课件
药物制备
将选好的中药研磨成细末,加入 适量的醋或酒调匀,制成膏状。 膏状药物应易于涂抹、粘附在穴 位上,且不易脱落。
穴位定位与消毒
穴位定位
根据患儿病情和需要,选择相应的穴 位进行敷贴。常用穴位有大椎、肺俞 、足三里等,具有调理气血、扶正祛 邪的作用。
穴位消毒
在敷贴前,应对所选穴位进行常规消 毒,以防止感染。消毒方法可采用酒 精棉球擦拭或碘伏消毒。
拓展应用领域
探索中药穴位敷贴在其他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拓宽其应用领域 。
对儿科临床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穴位敷贴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外治法,能够提高儿科疾病的 治疗效果,缩短病程。
丰富治疗手段
中药穴位敷贴为儿科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丰富了儿科临 床的治疗方法选择。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
中药穴位敷贴的优势与局限性
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中药穴位敷贴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 差异,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敷贴时间限制
中药穴位敷贴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对 于急性病症可能不够迅速。
皮肤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过敏反应或刺激性症状, 需要注意观察和及时处理。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标准化建设
制定中药穴位敷贴的操作规范和治疗标准,提高临床应用的 规范性和科学性。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中药穴位敷 贴治疗方案。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 综合治疗:将中药穴位敷贴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 合,形成综合治疗体系,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中药穴位敷贴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
新药研发
研发具有更高疗效和更低副作用的中药穴位敷贴新药,满足临床需 求。

中医穴位贴敷疗法的技术要点

中医穴位贴敷疗法的技术要点

中医穴位贴敷疗法的技术要点第一节穴位贴敷疗法的治病机理穴位敷贴疗法是将中药研末调制成糊状,敷布于患处或经穴部位,以达到舒筋活络、去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排脓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中医学概念里,穴位敷贴属外治法范畴,更具体地说属针灸疗法中的“天灸”类。

可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一年四季均可采用。

但根据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的盛衰与经穴开合,在特定的节气进行治疗,疗效会更显著。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用现代医学解释,药物透过皮肤吸收的过程有三个步骤,一是释放,指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扩散到皮肤或贴膜上。

敷贴药物中所含的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指模对药物的透过率。

二是穿透,指药物透过表皮进入内皮。

在此过程中药物于体表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提高。

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呈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

三是吸收,指药物透入皮肤与黏膜后通过血管进入人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一、穴位作用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

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

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穴位敷贴知识点

穴位敷贴知识点

穴位敷贴知识点穴位敷贴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敷贴药物或使用特定技术刺激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促进健康的目的。

穴位敷贴是中医经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将介绍穴位敷贴的原理、适应症、常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穴位敷贴的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信息传导和能量运行的通道,在身体的各个穴位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穴位是经络系统上的特定点位,与人体的脏腑器官和组织有着密切的关联。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敷贴药物或施以刺激,可以调整气血运行,活化经络,促进病理因素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效果。

二、穴位敷贴的适应症穴位敷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1.外伤与运动损伤:如扭伤、挫伤、骨折等,通过敷贴药物在伤处,可以减轻疼痛、消肿、促进伤口愈合。

2.内科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通过敷贴特定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3.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症等,通过敷贴特定穴位,可以调理女性内分泌系统,缓解症状,促进健康。

三、穴位敷贴的常用方法穴位敷贴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几种方法包括:1.药物敷贴法:选择适合的药物,加工成贴剂,敷贴在特定穴位上。

常用的药物有中草药、贴剂、膏药等。

药物的选择和药性的刺激对病情的治疗有重要影响。

2.温热敷贴法:使用温热的物质,如温水袋、温热贴等,敷贴在特定穴位上。

温热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适用于寒性疾病和痛证。

3.穴位按摩法: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刺激穴位,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按摩穴位可以手法柔和,也可以使用按摩器具辅助,但需要注意力度和方法的正确性。

四、穴位敷贴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穴位敷贴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穴位选择: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敷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因此选择正确的穴位非常重要。

2.药物选择: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由专业医师进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现代概况

药物穴位敷贴疗法在现代的发展并不平衡,
在五十年代,基本上仍局限于民间。
但已引起了一些针灸家的情况一直
持续到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穴位敷贴疗法被正式列为针灸诸 多疗法中的一种。在下列疾病中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咯血 、肺结核病、面神经炎,以及多种小儿科病 症,前者主要是从民间流传方法中进一步提 高、发展的结果;而后者,则因为药物穴位 敷贴,无疼痛无创伤,极小毒副作用,故易 为儿童患者所接受。
穴位疗法的真正迅速得到发展和普及,则 是近十余年的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防治病种急骤扩大
二、疗效得以科学验证
三、敷贴剂型不断革新
一、防治病种急骤扩大
自八十年代之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 渗透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 不论是急性病,如出血热、尿毒症,还是难 治病,如中风后遗症、肝硬化、糖尿病;不 论是常见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之类;
据统计,近十余年来,我国医学刊物 所报道过的用穴位敖贴疗法治疗的病 症种类有一百余种之多,覆盖了针灸 有效病种的大部分。
穴位敷贴疗法,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 尚有独特的预防作用,如对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病症 ,采取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法,常能收 到事半功倍之效。
3、糊剂 糊剂,实际上是散剂的进一步 加工。它是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后,以赋形 粘合剂,诸如醋水、酒、鸡蛋清等,把药 粉调和成糊状即成。糊剂可增强敷贴的粘 着力,并能使药物缓慢放释药效,延长药 物的效果。糊剂制作方便,但要求现制现 用,搁置时间不可过长
4、饼剂 饼剂是指将药粉制成圆饼形进 行敷贴的一种剂型。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 种是将配好的各种药物粉碎、过筛混合,加 入适量面粉和水搅拌后,捏成小饼形状,置 于蒸笼上蒸熟,然后乘热贴敷穴位;
汉代张仲景所撰之《金匮要略》一书中,载有一 种
特殊的敷脐法,以治疗中钵(中暑)病人:“屈带 草,
绕钵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命温。亦可用热泥 和
屈草”。用人尿或热泥合屈草敷脐,
宋代的多种医学等著,诸如《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南阳活人书》 都有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如《普济本事方》 中指出:“治妇人生产数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 者”,“用蓖麻子七粒,去壳研如泥,涂足心(相 当于涌泉),才下,便急洗之” 。
二、常用剂型
1、生药剂 采集天然 的新鲜生药,洗净捣烂,或切成片状, 直接敷贴于穴位之上。如将桃仁、杏仁 、栀子、胡椒、糯米捣烂,加蛋清,敷 穴位治高血压。此法民间应用较多,近 来也在一些医院中应用价格低廉,获得 较容易,方法简便,常可嘱病人自己进 行治疗。
2、散剂 又称粉剂,是将各味治疗需要 的药物分别加工研碎成粉末,以80~100目 细筛筛过,混合拌匀而成。本法制作简便, 剂量可随意增减,药性稳定,储存时间不受 限制。药物敷贴时,粉末接触面较广,易于 发挥药效,且不易污染衣衫。
目前,已将预防对象进 一步扩展至痛经、纠正胎位以预防 难产等更多方面。从现有趋势看, 穴位敷贴疗法防治病种,尚在增 长之中。
二、疗效得以科学验证

多途径验证穴位敷贴法的防治效果,是近年 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方面。由于本法长期以 来只是流传于民间,其实际价值如何缺乏有 说服力的证明,为此针灸工作者着重观察以 下几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在传统敷贴的 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如在 敷贴穴位的同时,加离子导入
除此之外,还有采用西药或中 西药结合制成敷药贴于穴位的。 穴位敷贴疗法在现代真正发展 的时间尚不长,尽管已日益受到 重视,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尚有一段距离。尤其是有关机理 的研究,做得甚少,有待今后努力
或其他 疗法,如中药、西药等,进行了分组对照观 察,这有助于肯定本疗法在该病症防治中的 实际价值。
(三)建立指标验证其客观性:
这一工作,近几年作得较多,即通过建立 多须指标
,观察用穴位敷贴疗法之后,此类指标
的变化,从而为疗效的客观性提供依据
三、敷贴剂型不断革新和发展。
大概有二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工艺, 使敷贴更为简便。最常见的是制成如医 用胶布一样的软膏药,采用工业生产, 用时只须剪下一块就行。这种敷贴剂, 可专用于某一病症,亦可做成适于多 种病症的。目前,尚有一种与磁性物质 合在一起,以加强药物作用的敷贴剂, 亦适于遗尿、软组织损伤等十余种病症。
(一)大样本验证其可重复性。
就现有报道的一百余种病症看,极大 部分是临床资料,少则数十例,多 则数百例,甚至千例以上。不少还 建立了统一的疗效评判标准,或 进行远期随访等,均在一定程度上 保证疗效的可靠性。
(二)对照观察验证其临床价值:
在一些常见的重要疾病,诸如高血压、冠心病 等,针灸学者还将穴位敷贴疗法与其他针灸疗法
穴位敷贴
竹溪县中医院——肖祖伟
一、穴位敷贴疗法简史

1、古代概况

有关穴位敷贴药物以保健治病的载述,《黄
帝内经》中,《灵枢·经筋》篇提到:“颊筋有寒,
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
者”。意思是打用马膏、白酒和桂的桂酒
,外敷面部两侧,来治疗口僻,即口眼歪斜。只 是尚未提到穴位
另一种是,加入适量蛋清或蜂蜜等有粘腻性的赋 形剂,捏成饼状进行敷贴。前者可用于贴敷时间 须较长者,并能起到药物和温热的双重刺激作用; 后者制作较为简单。药饼与皮肤接触面积较大, 故多用于脐部及阿是穴(多为病灶或其反应区域)。
5、丸剂 系将药物加工粉碎成细末并 过筛后,拌和适量的粘糊剂如蜂蜜等,制 成如绿豆至黄豆大之小型药丸,进行穴位 敷贴。体积较小,药量不大,适用于一般 体穴及小儿治疗之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