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读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全方位解读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全方位解读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全方位解读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十三五”规划全文

新版本

会议决定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

其他不可忽视的要点:

目标:在新的一年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两种策略:网络强国策略;国家大数据战略

三个基础:在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中高速增长

四大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四大发展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注重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高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六项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协调国内外两大形势,坚持党的领导

八大变化: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加,登记人口城镇化率加快,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

素质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普

遍改善,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

区域经济:形成以沿海和沿江经济带为主的纵横经济轴带,培育和壮

大部分重点经济区

宏观调控:在区间控制的基础上增加定向控制,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

的干预,在竞争性领域全面放开商品和服务价格

全国统筹养老金:实施全国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转移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重大疾病保险制

开放体系: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经济,积极参与

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话

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经济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

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发

展水平。

生态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

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

做出新贡献。

扩大阅读

省发改委牵头召开省“xx”规划基本思路座谈会,传达全国“xx”规

划创新专题培训会精神,听取各市介绍地方“xx”规划编制基本思路,对省“xx”规划基本思路提出意见和建议。副局长于群主持会议,省

内十六市发改委参加会议讨论。省发改委要求全省各市在xx年1月底前向省发改委报送“XX”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的主要精神

“xx”规划要按照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五个问题进行

研究。首先,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研究了经济治理体系面临的

重大变化以及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对我们的影响。第二,鉴于经济发

展新常态的出现,我们将研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目标。

第三,鉴于发展动力的变化,研究应加速创新驱动的新动力作用。第四,根据长远发展需要,研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措施。第五,

以改善民生发展为目标,研究推进经济社会包容和谐发展的重点任务。

“xx”计划的编制应突出创新的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和深化规划前期

研究。第二,在起草和推进过程中,要加强计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在XX,我们将努力出台发展规划法,将规划纳入法律轨道。第三,要认真梳理重大项目、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

作性。第四,积极探索创新的规划方式方法。

二、省级“xx”规划思路的基本要点

“xx”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五年,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的关键五年。

(一)安徽“xx”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世界经济正在艰难复苏,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二,改革开放和创新深入推进;第三,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第四,各种挑战和风险增加了。

希望和困难并存,我省仍处于可以取得巨大成就的战略机遇期。未来的积极因素是:一是改革从系统规划转向全面实施,激发发展活力;第二,加快国家创新型省份试点建设,提升我省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和“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开放合作新格局;第四,全面覆盖国家区域战略,有利于我省的协调发展;第五,建设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将有助于克服困难和挑战:一是发展不足,结构不合理,经济循环不畅;第二,要素的比较优势趋于减弱;第三,需求不足,特别是投资下降,会增加经济下行压力;第四,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强;第五,社会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xx”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xx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尊重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牢牢把握长江经济

带和长三角城市建设市群一体化的历史机遇,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着力推动要素质量提高和有效配置,着力推动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

着力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和文化繁荣,走包容、均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加快把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转化为发

展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转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

革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势头,努力实

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奠定

坚实基础。

基本原则: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开放带动、绿色发展、包容和谐

(三)“xx”发展主要目标及其初步考虑

“xx”时期全省预计年均增长8.5%左右,到新版年地区生产总值达

3.8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领先中部。

经济结构更趋优化、城乡区域更加协调、创新能力更加充沛、生态文

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四)“xx”时期主要任务

“xx”要聚焦事关全省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领域,着力增强改革创

新开放“三大发展动力”,着力拓展产业、城乡区域、信息“三大发

展空间”,着力强化基础设施、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四

大发展支撑”,努力实现更具科学、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发展。

1、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快释放制度红利。

2、以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为核心,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力。

3、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着力构筑江海陆大开放格局。

更多

4、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5、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引领,更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6、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点,大力实施信息安徽战略

7、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着力提升社会凝聚力

8、以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为方向,进一步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9、以建设生态强省为载体,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10、以建设文化强省为依托,显著增强区域软实力

三、我市“xx”规划初步设想

(一)发展基础

“xx”以来,我市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坚持实施“工业强市、生

态强市、文化强市”三大战略,以“四个中心”建设为目标,积极落

实“工业倍增计划”,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一是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的机遇。二是区域政策叠加影响的机遇。三是战略性新产业突破发展机遇。四是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机遇。

五是“一江两岸”进一步融合的机遇。

挑战:一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三是区域竞争更

加激烈。四是人口面临质、量双重压力。五是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将

更为复杂。

(三)发展战略和目标考虑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以现代产业体系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

的定位,深入持久打好城市提质、产业攻坚、文旅升温和生态建设

“四大战役”,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城乡统筹、开放带动、生态文明战略,努力建设智慧马鞍山、实力马鞍山、绿色马鞍山、幸

福马鞍山,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城乡统筹、开放带动、生态文明

总体目标:到“xx”期末,具有马鞍山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

断拓展、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着力将我市打造

成“两个基地、三个中心”,即:先进制造业基地、节能环保装备供

应基地、江海联运枢纽中心、运动健康休闲中心、绿色食品供应中心。致力于建成产业优化、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

重点围绕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发展指标和

主要目标。

(四)重点工作

立足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xx”把握转型升级这“一条主线”,紧扣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这

“两项融合”,激发改革、创新、开放“三个动力”,明确五个落脚点,努力把马鞍山建成全省经济更富裕、文化更富足、环境更优美、

生活更宜居的皖江地区中心城市。

1、把握产业、城市、社会转型这一条主线:依靠产业转型升级,在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社会养老

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产业发展为城市发

展奠定基础;结合新型城镇化进程,从城市格局、基础设施、产业分布、公共服务、区域协作等方面着手,力争城市转型升级,以城市发展为

社会发展铺平道路;以产业、城市转型升级为条件,统筹“一江两岸”、城乡之间,以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为抓手,协调好生态、文化、经济等

各方面因素,最终实现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2、紧扣两个融合:一是产业融合。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各类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成为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各产业之间的融合是我

市“xx”期间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传统产业同新兴产业融合,

加快钢铁、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

升级,加大装备制造业的新技术和智能化水平,着力打造铁基新材料

高技术产业链,以创新为驱动,大力发展各类战略新兴产业;二是三次

产业融合,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促一产向

二产延伸,以“一基地四园区”建设为抓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二三产业融合,以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线索,串联

三次产业,实现各产业联动发展。二是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化是我市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坚持“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发

展模式,以发展县域经济为突破点,把中心城镇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

展的增长点,形成特色经济,“以城带产、以产促城”,壮大主导产业,整合提升园区,绿色集约发展,完善城镇功能,做好各类生活性

服务业及社会事业发展,协调好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

会进步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塑造“实力钢城、魅力诗城、活力绿城”的城市新形象。

3、激发三个动力:一是全领域改革。“xx”期间,我市要把深化改革和打造马鞍山发展新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

引作用,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大力推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

改革,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资源

节约与环境保护体制、土地管理体制、产业发展体制、金融财税体制、

统筹城乡发展体制等改革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

破性进展;加大国有经济改革力度,完善鼓励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体制

和机制;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改革体

制机制,为释放经济活力提供新动力。二是全社会创新。xx期间,我

市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

谋划争取国、省级的区域性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创新中心。一要结合

我市优势和特色,依托龙头企业、科创企业和研发机构,谋划一批重

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项目,争取列入省级以上目录,比如钢铁制造、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二要适应创新驱动需要,

通过政策创新和平台载体建设,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领军人物和

高技能人才,强化对创新驱动的支撑;三要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包括科

技金融体系、成果转化机制、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联盟组建、协同创

新中心建设等。三是全方位开放。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机遇,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升级合马、马芜、宁马等区域合作

力度,深化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合作,提高区域合

作能力和水平。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升跨区域产业分工合

作水平,促进我市产业升级,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

业和产业集群,建设一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点,联结一批境

外经贸合作项目,积极参与国内市场份额拓展,更好实现“引进来”

和“走出去”的战略目标。积极谋划争取国外贷款项目,支持我市产

业升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

4、明确五个落脚点

①推进“文旅活市”构建消费需求升级切入点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健康消费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理顺发展机制,

以“休闲、健康、运动”为主题,建设“一江两岸”优势互补、相互

促进、共同发展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满足城乡居民健康服务需求。以濮塘文化创意产业园、马鞍山软件园、汽车文化园等为基地,建立

马鞍山创意文化聚集区。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乡村旅游业,构建一带四片区空间布局。加快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产业,到新版年,

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

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②发展信息经济构建产业转型升级着力点

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综合竞争力和推进创新

城市建设为目标,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和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

利用。着力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加快推进信息化与三次产业

深度融合的示范体系建设。加快引导新一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传统

产业改造升级的对接;积极引进国内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和

团队;开展支持新经济推广应用的重大专项,培育面向新经济的投融资

机制创新,形成“新经济基地基金”的载体模式;完善涵盖新经济的企业服务及扶持体系,转变政府公共服务和行业管理方式,积极创造有

利于创新的宽松氛围,需要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减少规制的基础环境。

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港口经济突破点

充分发挥我市拥港优势,通过整合港口资源,科学规划港口发展,实

施信息、畅通、通关、要素、引智、合作、升级和转型“八大工程”,按照适度超前、体系完整、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的要求,加快港口集

疏运体系建设,突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内河运输等建设,构建比较完备的综合交通体系,同时注重提升水运保障水平和推

进绿色水运发展来打造综合港口体系。大力推进临港产业集群发展,

科学规划临港产业空间布局,实施“无水港”战略、大力发展游轮产业,加快形成临港产业集群。积极实施合作工程,做大经济体量,构

建便捷畅通高效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推进郑蒲港新城建设,打

造更有竞争力的港城发展软环境。

④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和谐民生出发点

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

推进创业就业,建成全国创业城市。推进各类各级教育均衡协调优质

发展,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打造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支持本地高等院校

加快发展;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抓好人民群

众关心的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突出问题,妥善处理好人

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创造和谐稳

定的社会环境。

⑤加快生态市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支撑点

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实行分区控制性发展,不断优化城市和产业空间

布局,统筹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完善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降低资源型产业比重,发展循环经济、再制造产业。全力抓好污染治理,重点做好流域水污染治理、饮用水安全保护、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城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

环境体系。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建设城市主题功能区间、城乡间

过渡区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系统健康运行。提升生态自觉

意识,发展低碳消费,鼓励低碳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