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精辟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全面而深刻地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家的思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首先,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做了清晰的梳理,使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入手,系统地介绍了这些思想的渊源、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他的介绍中,我对这些思想流派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其次,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最后,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传统美德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思想精深、见解独到的著作,它不仅使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会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是一本对中国思想史发展深入探索的著作,作者谢祥瑞以纵贯古今的角度,系统梳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力图展示一个鲜活而多元的中国思想国度。
本书以严密的历史考据为依据,清晰地勾画了中国思想发展的轨迹,是我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书对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从先秦时期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思想发展进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其中,对先秦儒、道、墨等思想流派的形成、发展和变异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中揭示出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在讲述汉代儒学发展的过程中,作者谢祥瑞特别强调了儒学的复兴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此外,本书还较详细地论述了唐代佛教的盛行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以及宋代程朱理学的创立和发扬。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在末尾的几章中讨论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思想转型。
通过介绍震惊世界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衰落和对西方文明的学习与接受,思想的多元化和批判性也逐渐增强。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新思潮、四二现象和“文革”等有关当代中国思想史的问题,指出了这些事件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教训。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还在于提供了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新视角。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思想需要通过当代文化的重新阐释,才能产生新的生命力。
例如,本书中讨论的文化自觉、文化整体性等概念,强调了文化的超越性和复合性,阐释了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的思想。
此外,对于“儒道合一”、“性命分理”等理论的深入分析,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新认识提供了新的途径。
总之,《中国思想史》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经典著作。
作者鲜明的思想独立性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读完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此外,通过对中国思想史的深入了解,还可以从中发现与当代中国发展相关的思想话题,增加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刻认识。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篇一读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就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思想之旅,只不过这旅程可不像旅游观光那么轻松惬意,倒像是在荆棘丛中摸索前行,时而被扎得“龇牙咧嘴”,但又欲罢不能。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直犯嘀咕,思想史?那得多枯燥啊,估计就像老学究在那儿絮絮叨叨地念着天书。
可没想到,葛兆光先生就像一个神奇的导游,一下子把我拉进了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思想世界。
我记得书中讲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舞台。
儒家就像一个端庄的长者,穿着长袍马褂,一本正经地跟你说什么“仁、义、礼、智、信”,就像家里那爱唠叨的长辈,老是告诉你这个不能做,那个要做好。
道家呢,则像是个洒脱的隐士,穿着破布衣裳,住在深山老林里,嘴里念叨着“道可道,非常道”,感觉就像那种很酷的街头艺术家,行事全凭心情,对世俗的东西不屑一顾。
墨家就像是一群热血青年,高喊着“兼爱”“非攻”,就像现在那些充满正义感的志愿者,到处奔走,想要拯救世界。
这时候我就在想,哎呀,要是这些学派的人都在一个群里,那不得天天吵翻天啊?但是呢,越往后读,我就越觉得有点“懵圈”了。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下子就像被皇帝老儿捧成了超级明星。
这时候的儒家就像是被包装过度的网红,虽然还是那个儒家,但总感觉有点变味了。
我就有点搞不懂了,这到底是儒家的幸运呢,还是悲哀呢?也许都有吧。
它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能广泛传播,可又失去了那种百家争鸣时的活力。
再到后来,佛教传入中国。
这就像一场外来文化的“入侵”,刚开始的时候,本土文化就像被吓了一跳,觉得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
可是慢慢地,佛教就像一颗种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还和本土的思想文化融合起来。
这就好比一个外来的小孩,在新的家庭里逐渐适应,还和家里的孩子打成一片,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中国思想史》笔记

《中国思想史》笔记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夏商周(宗教)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A、祖先与上帝分离B、天命可以转移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五材属性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士子救国儒——文士墨——武士道——隐士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这本书是中国思想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时期一直到近代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其中,我特别关注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除此之外,我还关注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总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2《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背景介绍:《中国思想史》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著,这本书不仅全面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独特的历史观点。
这本书以思想为线索,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上的各个思想流派,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深入分析:在《中国思想史》中,陈寅恪通过对各个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例如,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主张和政治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哲学、宗教、文学等领域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思想的发展历程,还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著作值得关注。
在中国的思想史研究中,儒家思想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道德、伦理、礼仪等方面。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等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流派。
道家思想强调个人内心、自由、无为而治等方面,认为自然是最重要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老子、庄子等。
墨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重要流派。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尚贤等方面,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平等、互爱、互助。
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墨子、孟子等。
佛教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重要流派。
佛教思想强调“四谛”、“八正道”等方面,认为人生苦难,应该通过修行来解脱。
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释迦牟尼、达摩等。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流派之外,中国思想史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学派和思想,如法家思想、名家思想等。
这些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2____题目:____《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与思考____摘要:____这篇读书笔记是对《中国思想史》一书的思考和总结,涵盖了该书的主题、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我对这些内容的个人解读和评价。
____第一章:先秦时期____在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回顾了先秦时期中国的思想背景。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念,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创始人。
我特别被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所吸引。
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孔子的“仁义礼智”深深影响了我对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历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细致地剖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形成及其对后世影响的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学术著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思想的丰富多样性和深邃哲学性。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的道家思想,从墨子的墨家思想到荀子的法家思想,这些思想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诞生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也感受到中国古代思想的不足之处。
尽管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需求,并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它们在某些方面也缺乏实用性和科学性。
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往往过于注重对个体的约束和对传统权威的尊崇,忽略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古代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使中国社会陷入了长期的落后状态。
此外,我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转变。
这种动荡和转变既源于外部的侵略和战乱,也与内部的社会矛盾和思想冲突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也有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中国古代思想强调的礼教、仁爱、中庸等价值观念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这种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性格和社会风貌,为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读完中国思想史这本书,我对中国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
《中国思想史》笔记(一)

《中国思想史》笔记(一)我想是李白2017-08-09写在前面:整理《中国思想史》(作者:钱穆)笔记。
因为是笔记,所以有些方面的的知识比较零散,只是从书中摘录出来,但不妨碍整个体系。
也不会按照书上的目录来做更新。
红色字体是自己所补充。
第一讲西方思想的三大体系:宗教、科学、哲学、春秋:叔孙豹:《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记:“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的思想是:人应该是活在其他人心里。
而在西方,人应该活在上帝心里。
中国人思想里,只有一个世界,即人生界。
此时,孔子三岁婴孩时期。
(说明孔子的思想不是凭空得来的)子产:《左传》昭公七年,有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魄。
古人不信人在生之前有一个灵魂存在,认为有肉体才有灵魂,此时对人生不做灵、肉分异的二元看法。
看轻了人生前与死后,更看重人之生命实际的过程,换言之,就是看重了人生论,忽略了宇宙论。
其名言为:天道愿,人道弥。
时年孔子十七岁。
(可对应上述,在孔子的少年与青年时代,当时的社会思想便是重人生实际问题)孔子:其思想承续春秋思想。
认为,人生在宇宙间的节制是命;个人在人生中的节制是礼;个人在人生与宇宙中的尽量自由是仁。
而死生之际的推广,便是天人之际。
孔门言仁必言孝,言礼必言葬与祭。
活人对死人打交道是绝对无功利可图的,不图功利,才是人情之醇化,才见其为仁。
子产要探索到鬼神之由来及其情状,孔子则只就人之内心之情感方面着想,更不深究鬼神之情状,死生之际,天人之际,也如人与人相交般,只要自尽我心,自竭我情。
战国:墨子:讲兼爱,其反面是别爱;主张无差别之爱,即“视人之父若其父”。
墨子从天的立场,天的标准来讲人道,主张兼爱。
--------从宇宙论孔子从人的立场,人的标准来讲人道,主张仁。
-----------从人生界立论在墨子看来,礼是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剥夺活人的生活资料来供奉死人是不可取的;其主张爱要平等无差别,但实际上,在外,为经济条件所限;在内,为自己的心情能量所限,不能平等加厚,只能平等减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读中国思想史有感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
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
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
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
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
(一)佛教征服中国?大概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类似于道教的一种宗教,佛教的故事、仪式以及观念主要是通过一些很世俗的方式在下层人民当中渗透,其之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迅速流传是因为他们信仰背后隐含的对现实生活、自身命运、家庭前程的关心,促使他们通过遵循佛教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来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国家祈福。
到了四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上层社会,虽然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实际上是由于佛教教义理论的传播使得老庄思想中某些精神凸显,而经过提炼的老庄玄学初步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系统,它的内容最接近佛教所以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从公元五世纪到七世纪这两三百年间的思想史,往往被看作是儒、道、佛三种思潮纷争角立与彼此融合的历史过程,只是思想与文化的融合并不都是那么简单平和的,在最初的时段和最表面层次并不能直接引起对抗,但是,由于这些外来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刺激,在不断的磨合中,本土潜在的思想为确定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被激发出来,从而引起冲突,其中存在三个主要突出的问题,比如宗教团体是否能够与世俗国家利益共处并拥有独立存在的可能;宗教信仰是否可以优先于社会的伦理信条和道德规范拥有绝对的地位以及宗教理想是否可以消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而拥有普遍性。
从五至七世纪的思想史进程中看,并不是佛教征服了中国而是中国使佛教思想发生了转化,在佛教教团与世俗政权,佛教戒律与社会道德伦理、佛教精神与民族立场三方面,佛教都在发生着静悄悄的立场挪移。
在中国这个拥有相当长的历史传统的文明区域中生存,在中国的专治集权主义统治下,他们只有无条件地承认传统的合理性,政权的合法权威性,才能够得以在皇权下存在,在中国的汉民族本位立场及其强烈的情势中,佛教也常常需要委婉地说明佛教与中国的因缘,用种种比附的或比喻的理由回避民族情绪的强烈对抗,于是,佛教在慢慢融入中国思想世界,其思想也汉化了。
(二)西洋新知的入侵(1)从“天下”到“万国”虽然古代中国与异域的交往并不少,可除了佛教进入中国那一次以外,外来文明对于中国只是思想和信仰世界的震撼都不是很大,直到明清两代西洋知识、思想与信仰逐渐有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中国才又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了根本性的文化震撼。
古代中国一直有“天朝”和“中央的感觉”,到了唐代这种感觉有所动摇,而中国人自认为的自己的文明高于四夷的自信一旦丧失,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就将出现裂缝甚至崩溃。
于是从北宋起,中国政府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政策,特别禁止只是向外扩散同时也限制知识的向内传播。
然而。
门是关不住的,当西洋人开始凭借其航海技术,远渡重洋来到大明帝国,中国知识与思想的语境就已经逐渐进入“万国时代了”,一些来自异域的关于世界地理空间、西洋思想方法、国家秩序以及实用技术的著作进入到中国的传统知识世界中,使人们隐患的感觉到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似乎正处在融入“万国”与固守“中国”的两难处境中。
(2)中国古代秩序遭遇西洋天学明清两代中国的知识阶层在最初遭遇西洋文明时,涉及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涉及宇宙、自然与人的科学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
因为前者能够被中国人以自己的知识体系消化和理解,而后者的知识系统所包含的精确性和实用性很难被解释并纳入传统知识体系中。
尤其中国根据自己理解的天圆地方所构建的皇权,在遭遇了西洋天学的地心说和日心说后,不仅是中国天文学的变革也是整个社会,知识、想象与信仰的变革。
从实用层面上,接受西法的“天”,没有触动到中国宇宙论的根基,中国民众还尚能接受,但是要在意识形态上接受西洋的“天”,在中国思想世界中已存的“理”与“事”,“道”与“器”、“体”与“用”这样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圈子中,西洋天学无论对哪方面的撼动都会引起整体的剧烈反抗。
到了晚清时代,已经不能不变的时候,人们往往对西洋天学的考虑莫过于两种,一是把西学纳入中国传统思想之中进行重新解说,一是干脆把西学从中国思想中清除出去,这两种策略都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心理。
到了16世纪,地图的绘制和引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自己心目中以认知的的地域作为“世界空间”的观念,和以自身为圆心以自己视野为半径的“中国中心”观念。
随着地理观念变化而来的,还有历史观念的变化,而历史观念的变化也隐含着关于文明的传统观念的崩坏和转型,人们开始认识到西洋历史与中国历史同样悠久、西洋文明并不亚于中国文明的观念。
随着西洋新知的不断进入中国并开始缓慢的渗透到中国知识系统中,尽管使原本自成体系的中国知识世界开始处于捉襟见肘的被动应付地位,但直到十九世纪以前,并没有真的对传统思想世界造成致命的损伤。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的相继问世才象征着传统知识世界的转型。
文明比较中价值的评判标准也开始发生了变异,在传统中国知识、思想和信仰中,人们总以伦理的合理性、道德的自觉性、国家政治与家族伦理的同一性以及社会秩序的有序和谐为标准,然后后来人们发现西方国家其成熟的伦理道德系统,且尤其维持社会秩序的合理构建,中国在这一点上未必有优势,在越来越多的人见识了西洋人和感受到世界的变化,开始从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转变到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
(3)西洋入侵带来的天崩地裂到了1894年,一贯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处于文明输出位置的大清帝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认为是虾夷的日本打败,沮丧,愤怒、激动的复杂心情纠缠着很多关心中国命运的世人,比起鸦片战争的耻辱来更加明显和剧烈。
国人从容和自信的心理一旦被击溃,紧张和焦虑的反应也必然导致人们反思和质疑现存的体制,并导致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一个深刻的曲折,从明末清初不同知识分子面对西洋新学天文算学的重视和对西洋学术的习惯蔑视,到一些人试图在算学上超越西洋学问,无论是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还是张之洞等人的“中体西用”,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都坚持在“传统中变”,但是到了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历史在无情的轮回,我们又在重演谁的谁?《中国思想史》,作者:韦政通,台湾人,著于上世纪70年代末。
恰逢文革结束,我们这边的知识分子,死的死、残的残,大多心灰意冷,不愿再著书立说。
文革造成了文化的严重脱节和思想的禁锢,这不仅是当时社会和文人的灾难,更是今后文化的一种悲哀和无奈;而那边却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演绎到极致,一步步走向辉煌的顶端,这不能不说是不幸中的万幸!诚如作者所说,写一部思想史,无论是对知识和意志,还是对体能都是一次严厉的考验。
起跑后,我们无法知道何时到达终点,心里些许仍存有半途而废的恐惧,但作者坚持下来了,前后20多年,千辛万苦,终成巨著。
抛开书的内容和思想,它本身就是一次令人生畏的征程。
在大学能读一读这样的书,真是好事,每读一次,心灵便会多接受一次洗礼,人生的思考便会更深一层。
纵观《中国思想史》,我最欣赏的时代还是先秦的诸子百家,那个时候思想的束缚很少,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创立自己的学派,虽有相互攻击之意,但整体呈并存之态,特殊的历史背景,兼容了所有的思想。
那时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可惜太久远了,远得来那一捆捆写满人生哲理与治国大略的竹简早已被蛀虫噬空,只剩下一群墨守前言的“学者”,在政治的舞台上断章取义,思想成了他们的统治工具。
辉煌之后何时再辉煌?我知道不是现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历史的必然,车轮碾过,只留下两行印记。
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孔子绝对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自汉以来,儒学一直是社会的主导思想,而孔子被冠以圣人的名号。
我们敬他、拜他、学他,用他的思想定位人生,用他的礼仪约束人生,用他的言行激励人生。
他举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旗,指引中国——这个天朝圣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步步前行,他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图腾,成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然而,近代中国在遭遇到耻辱之后,却将他推向万恶的深渊:有了他,我们没有民主;有了他,我们没有科学。
他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始作俑者!新文化运动,是近代思潮的开端,却以全面反对孔子这样极端的方式出现,不能不让人惊愕。
可能是强烈的自尊心和长期的耻辱感,汇集在一起,才促成了大家当时的偏执。
从敬畏、崇拜、偶像到憎恨、嘲讽、口水,我们把“孔子”两个字反反复复的写,写的来失去了他本身的精髓与意义。
我们灌注【篇二: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下篇)】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读中国思想史有感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
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
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
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