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合集下载

感知觉及其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感知觉及其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感知觉及其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的作用: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感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离开了感觉,人类已有的正常心理活动也会遭到破坏,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将遭到破坏。

感觉种类:
①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②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
③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

知觉的分类:
不同的角度和标准知觉分类是不同的。

根据知觉映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实际的精准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精准知觉可以分类为:对物的知觉和社会知觉。

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按照感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l)基本的直观教学形式: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效果,教师应根据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组织直观教学,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感知事物的清晰度,是形成感知觉的基础。

使用活动的教学辅助手段,使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重视感知对象的组合,以形成整体知觉。

3)语言与形象结合。

4)尽量使学生的多种分析感觉参加活动。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培养幼儿的感知觉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 教育幼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感知觉规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感知觉的概念: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2. 感知觉规律:性、继时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3. 感知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示范法:展示感知觉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实践法:让幼儿亲身体验感知觉规律的应用。

4. 游戏法:通过趣味游戏让幼儿理解和掌握感知觉规律。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感知觉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应用实例。

2. 教具:如图片、实物等,用于展示和示范。

3. 游戏材料:如拼图、色彩识别卡片等。

4. 幼儿用书:《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感知觉的概念,引起幼儿兴趣。

2. 讲解:讲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如性、继时性等。

3. 示范:展示感知觉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色彩识别、形状辨别等。

4. 实践:让幼儿亲身体验感知觉规律的应用,如拼图游戏、听音识物等。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幼儿的认知。

6.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感知觉规律。

7. 拓展:推荐幼儿阅读《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一书,加深对感知觉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感知觉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感知觉规律的情况。

3. 通过课后作业和阅读材料的完成情况,评估幼儿对感知觉规律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家长座谈会,分享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经验和案例。

2.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3. 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感知觉训练,增进亲子关系。

论述感知觉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论述感知觉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论述感知觉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感知觉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那些妙处。

你想啊,要是咱老师上课的时候,那声音总是平平的,一点变化都没有,咱学生能听得进去吗?这就好比每天都吃一样的菜,不腻才怪!所以呢,老师的声音要有高低起伏,有快有慢,这样才能抓住我们的耳朵,这就是强度律在起作用啦。

还有哦,颜色也很重要。

要是黑板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黑字,多枯燥啊。

老师要是能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重点,画图表,我们一下子就能注意到关键的地方,这是差异律在帮忙呢。

活动律也不能少。

别总是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听。

得让我们动起来,做做实验,小组讨论讨论,这样我们的感知可就深刻多啦。

再说了,组合律也有用呀。

老师把相关的知识有条理地组合在一起讲,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我们学起来就更轻松,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呢,感知觉规律就像是老师教学的魔法棒,用好了,就能让我们在学习的世界里玩得开心,学得带劲!稿子二亲人们,今天咱们唠唠感知觉规律在教育教学里的大用处。

比如说,老师讲课时得注意直观性。

要是讲个物理原理,光靠嘴说,咱脑袋里能有啥画面?要是能来个小实验,那效果可就完全不一样喽。

就像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可一摆弄那些小仪器,电流的走向咱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是利用了直观性规律。

还有呢,老师安排教学内容也有讲究。

不能一股脑把新知识全倒给我们,得新旧结合。

新的知识就像个陌生人,旧的知识就是老朋友,把新朋友介绍给老朋友,我们就容易接受多了,这是运用了理解性规律。

另外,老师要是能把教学内容弄得丰富多样,一会儿讲故事,一会儿放视频,一会儿又让我们做游戏,那我们的注意力肯定一直在线。

这其实就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规律,让我们只关注重要的、有趣的部分。

而且哦,教学的环境也很重要。

教室里要是乱糟糟的,我们哪能静下心来学习?整洁、明亮、舒适的环境,能让我们心情好,感知也更清晰,这就是利用了知觉的整体性规律。

所以呀,感知觉规律就像是老师教学的锦囊妙计,用得妙,我们学得好!。

教学中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

教学中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

教学中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哎,你知道吗?在教学这档子事儿上,运用好感知觉规律,那可真是个大学问!想象一下,咱们不光得把书本上的知识塞给学生,还得让这些知识在他们脑袋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事儿,得讲究个方式方法,得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把知识给“吃”进去了。

就说咱们平时上课吧,你得让课堂变得五彩斑斓,像个万花筒似的。

为啥?因为孩子们的感知觉啊,就喜欢这些新鲜玩意儿。

你瞅瞅,你要是光在那儿讲啊讲,孩子们的眼睛早就飘到窗外去了。

你得用点图片啊,视频啊,让这些生动的东西刺激他们的视觉,让他们觉得,哎呀,这课还挺有意思的!再说听觉,你得让你的声音像个魔术师,一会儿高亢激昂,一会儿低沉婉转。

你讲个故事,得让孩子们听得入迷,就像耳朵被粘住了一样。

你讲个公式,得让孩子们觉得,这公式就像一首优美的曲子,在耳边回荡。

这样一来,孩子们不光记住了知识,还爱上了学习,你说是不是?触觉也不能少啊!你得让孩子们动手做做实验,摸摸教具,让他们亲手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你比如说,你教物理,让孩子们摸摸磁铁,感受那吸引力;你教生物,让孩子们看看显微镜下的细胞,感受那微观世界的奇妙。

这样一来,孩子们对知识的印象可就深了,想忘都忘不了!还有啊,你得让孩子们多参与,多互动。

你得像个导演一样,把孩子们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唱主角”。

你提个问题,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你做个实验,让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来尝试。

这样一来,课堂不就活跃起来了吗?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不就高涨了吗?总而言之,教学这事儿,得用心,得用情。

你得像园丁一样,精心培育每一朵小花,让它们在你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你得像魔术师一样,用感知觉规律这把“魔法棒”,点亮孩子们的智慧之光,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享受学习的乐趣。

你看,这样一来,教学不就变得生动有趣了吗?孩子们不就愿意学,乐意学了吗?咱们当老师的啊,也就心满意足了,不是吗?所以啊,咱们得多动动脑子,多想想办法,让教学这事儿,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

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教学中的感知规律教学中的感知规律是一个涉及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复杂主题。

它强调在教学环境中,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

首先,感知规律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因效应是指最先接收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主导作用,而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接收的信息对印象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以便更有效地传递知识。

其次,感知规律中的强度律表明,刺激的强度对于人的感知有着显著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大教学音量、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和增加教学内容的动态效果等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感知。

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刺激,以免使学生感到疲劳或分散注意力。

另外,差异律表明,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差异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突出重点、使用对比色或加大字体大小等方式,增加感知对象的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教学中还需要注意运用组合律。

这意味着刺激的组合方式对感知效果也有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形式,使之在逻辑上连贯、条理清晰,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感知规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对比和反差手法来突出重要内容;利用多感官刺激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构建情境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除了上述提到的感知规律,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感知。

例如,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文化背景等都会对感知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总结来说,教学中的感知规律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主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感知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其他影响因素,以制定出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有望为教育领域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培养幼儿的感知觉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 教育幼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感知觉规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感知觉的基本概念: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 感知觉的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转移和感觉整合。

3. 感知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观察力培养、注意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感知觉规律。

2. 教学难点: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如观察力培养、注意力提高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实践法: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感知觉规律的应用。

3. 游戏法:设计相关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培养感知觉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感知觉规律相关图片、实物等。

2. 材料:观察记录表、生活自理任务卡等。

3. 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六、教学进程:1. 导言:通过引入感知觉的概念,引发幼儿对感知觉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一:讲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基本概念。

3. 教学内容二:介绍感知觉的规律,如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转移和感觉整合。

4. 实践活动一:进行感知觉规律的体验活动,如视觉遮蔽、听觉分辨等。

5. 实践活动二:设计感知觉游戏,如寻找隐藏物品、感觉猜猜等。

6. 总结与反思:让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总结感知觉规律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填写观察记录表。

2. 评价指标:幼儿对感知觉概念的理解、感知觉能力的提高、感知觉规律的应用等。

3. 反馈与指导: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幼儿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感知觉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觉相关的户外活动,如自然观察、感官探索等。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李冉冉(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4班)摘要: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直接基础,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

感知虽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但它却是复杂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特别是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关键字:感觉知觉规律思维活动一、感知觉的概念(1)感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

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

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知觉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

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

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二、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二)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

这是引起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三)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

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

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四)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感知觉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感知觉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感知觉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感知觉规律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类感知和认知世界的规律和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感知觉规律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注意力和兴趣:注意力和兴趣是感知和认知过程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视觉和听觉:视觉和听觉是感知和认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适合的视觉和听觉教学方法,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记忆和理解:记忆和理解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础。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反复强化、归纳总结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4.情感和认知:情感和认知是紧密相连的。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引导和管理,如鼓励、赞扬、支持等,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态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总之,应用感知觉规律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态度,以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李冉冉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4班 20121242059)摘要: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直接基础,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

感知虽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但它却是复杂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特别是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关键字:感觉知觉规律思维活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

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

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知觉
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

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

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二、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

这是引
起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
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
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

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

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学生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学生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优点,评分宜从宽;
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

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做出肯定的标志,如用“√”“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

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

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

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

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

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

一些学生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但无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养成心猿意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习惯,它将极大地妨碍学习的效果。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

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

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

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

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

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

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四)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单纯运用某种感觉器官,会降低感知的效果,如果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协同活动,就能提高感知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作用于感知对象,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等要求,这样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教师在讲授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取值时,应让学生边做边讲边练,先教会学生使用有关测量工具,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具有不同最小刻度的测量工具去测定不同物体的长度、体积、质量等数据,一边讲解、一边训练,最后要求学生能对自己所测定的数据结果进行确认,比较真实性以及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这样我们已把学生对教具的使用、操作、教师的评析讲
解及学生的思考分析都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能把有关知识很快地掌握起来。

三、感知觉的规律在教学中利用的意义
通过感官器官来了解客观事物,能获得生动、具体、直接的知识,能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而且只有在获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可能进行直观教学。

综上可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感知觉的规律,切不可让学生的思维老是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

要深入了解事物,从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释:/question/37430773
盘溪中学陈伶俐《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p-188864830.html&endPro=true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第4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