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标《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一、背景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发布的指导初中科学教学的标准文献,它的出台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科学思想和实践能力,以便促进学生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主要内容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打破课本的束缚,让学生在研究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与实践,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且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
该标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概念、科学思想方法、科学技能、科学应用、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 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的核心教育内容,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性研究。
- 科学思想方法:指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发现、分析、解决科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等。
- 科学技能:包括使用科学工具、实验操作和信息采集与处理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 科学应用: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在研究科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灌输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
三、实施建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应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组织各类科学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思想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研究中体验到快乐和乐趣;- 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制定科学教学计划,统筹设计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的科学教育质量。
本文简要介绍了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建议。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将为初中科学教育提供更加系统和规范的指导,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小学生的光明前景。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一: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到底对我们的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准确把握标准变化特点、以案例为载体形成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关注广义教材是三个核心环节进一步明确“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从单一思维到复合思维、增加多个核心词”的变化特点。
修订后的课标对实验稿课标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我学习了修订后的课标,觉得以下三点变化最为深刻。
调试数学观,明确新的数学课程观。
实验稿课标认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而修订后的标准将其调整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数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过程,无论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还是来源于数学世界的,只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都可以构成数学的研究对象。
与此同时,将原有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观,修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表述方式,保留了实验稿课标所界定的数学课程观的精髓。
明确提出“四基”、“四能”和复合思维的要求。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增加了针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具体要求,更加凸显数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特殊作用,将实验稿标准提出而尚未显性化的有关理念显性化,这是对10年改革成功经验的提纯和升华。
对于能力培养的问题,不仅直接提出能力培养,而且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
这种变化,不仅充分延续实验稿对于创新精神关注,而且有了显著发展。
在继续关注归纳、猜测等思维形式的基础上,修订后的课标明确提出“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并举的具体要求。
在核心词上,增加了“几何直观”,将“符号感”修改为“符号意识”,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并对“数感”、“空间观念”的内涵作了修正。
国家教育部2011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倒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些都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本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
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这些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祛。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有关科学课程开设置的背景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如是描述: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一、课程性质(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1、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
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
2、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其基本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经济与技术发展的需求。
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循环,不断有心的发现和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科学的发展。
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系。
3、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它不是绝对真理,只能在一定条件与范围内适用,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
4、科学活动受到科学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的双重约束。
基于上述认识和初中生的认识特征,初中科学课程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总目标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初中科学(王耀村)《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
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
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
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
小学科学新课标2011

小学科学新课标2011小学科学新课标2011年版是针对我国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旨在通过科学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该课标的核心内容概述:1. 课程目标:新课标强调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科学原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并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
2. 课程内容:新课标将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每个领域都包含了一系列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3. 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教师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4. 评价方式:新课标强调评价应以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进步为依据,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实验、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 课程资源:新课标鼓励教师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社区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同时,也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数字化资源,如在线课程、科学网站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
6. 教师角色:新课标强调教师是科学教育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科学教育的发展需要。
教师还应与家长、社区等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
7. 课程实施:新课标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资源条件,制定科学课程实施计划,并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学校应定期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以提高课程的实施效果。
小学科学新课标2011年版是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全面指导,它不仅明确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还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程资源、教师角色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通过科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旨在规范初中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进行详细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执行这一标准。
首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科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一目标要求学生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实践,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其次,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规定了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学科要求。
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中,都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情感态度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例如,在物理学科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在化学学科中,学生需要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培养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生物学科中,学生需要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
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还对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做出了规定。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的重要性。
在评价方式上,强调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是我国科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
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理解和贯彻执行这一标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
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
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
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
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
题三“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涉及各种生物形态结构特点的内容,归入主题1“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的专题“(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中,而“细菌和真菌的繁殖”归入主题4“生命的延续和进化”中,成为新增的专题(一)。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条目。
如:删除了“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了解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知道同位素的结构特点”、“了解世界上不同时区的区时”、“知道日界线两侧不同日期的规定”、“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等内容条目。
3、修改了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对一些内容降低要求或缩小范围,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初中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如将“认识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改为“列举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将“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改为“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将“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改为“知道阴历与月相的关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即把“节气”限定为4个主要的节气,把“月相”也限定为4个主要的月相;将“知道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改为“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将“使用星图(或天球仪)观测四季的星空”改为活动建议“使用星图或天球仪认星”,等等。
4、增加了少量内容。
例如,在“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专题中,增加了“以汽油机为例,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在“电和磁”专题中,增加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专题中增加了“知道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类岩石”、“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这主要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的危害很大的缘故。
5、活动建议中增加了部分动手实验、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反映现代科技内容,删除了不易实现的内容的条目,如:在“波”中增加了“观察琴弦、鼓面的振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演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等条目。
6、将领域标题“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改为“地球和宇宙”。
将“科学史”改为“科学技术史”。
增加了对技术素养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