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学习感悟
长桑君脉法学习感言

两年前经同事介绍我有幸加入了展文国主任为会长的“长桑君脉法”微信公益学习群,通过一年多学习看到群内师兄师姐们解脉的精准度,深深被“长桑君脉法”的神奇所折服!使我更加坚定了学习的信心!苦于自己是临床医学专业,中医知识缺乏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知从何而答,在群内不敢发言。
但酷爱中医,连续两年加入会员群学习,并在去年七月和今年七月两次参加了郑州“长桑君脉法”大会年会。
本想参加八班学习又怕自己听不懂,今悉老师将于今年归隐九班又在开班之际,再不进班学习我将永远失去跟老师学习的机会,在展文国师兄的鼓励下我于六月二十五日向陈淑玲秘书长提出申请后加入了九班学习。
“任脉为病,男子为内结七疝,女子为带下瘕聚。
督脉为病脊背寒,时有便秘夜难安,金克木时胆多热,月事来时腹痛满。
”当我根据画出的脉图背出口诀看到患者信任的表情时,心中深深感激老师能心怀大爱把这么好的脉法传授给我们!
四节课已结束,但感觉自己没能及时消化,我将紧跟老师的步伐再难也要慢慢消化吸收,争取做一名出色的长桑君脉法传承弟子。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引言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脉搏变化来判断病情和辨证施治。
本次脉诊实训是我在中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脉诊技巧的运用,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医学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本次实训的经验和感悟,分享我对脉诊实践的理解和对中医学的思考。
实训经验1. 仔细观察患者在进行脉诊时,我发现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可以为我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况和脉象变化的线索。
例如,红色的面色可能暗示患者有热病,苔黄厚腻可能表示湿痰内盛等。
因此,在进行脉诊前,先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是极为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和病情。
2. 灵活运用脉诊技巧脉诊技巧是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多种脉象的判断方法,如浮脉、沉脉、细脉、滑脉等等。
而掌握这些技巧并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更关键的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例如,对于浮脉,我会考虑到患者有消化不良的情况,而滑脉可能是因为患者体内有寒湿等等。
因此,灵活运用脉诊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进一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3.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实践中,我发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十分重要。
通过与患者交流,我能够获得更多的病史信息和症状反馈,这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此外,与患者的沟通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我始终注重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并尽力营造一个舒适和信任的环境,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
心得感悟1.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瑰宝。
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和判断,我们能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脉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机械地读取脉搏信息,更是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在学习脉法之前我讲一下我本人学习脉法的过程,希望在座各位老师和同行不要像我这样走了很多弯路,也希望今晚的讲座能够给大家更多的启发,让大家感受到脉诊的乐趣。
到目前为止本人也稍稍对脉法有点感觉,在临床上用逐渐以脉诊为主的诊断方式去看病,说实话,让我来讲脉法,这个脉诊本身就很强大,让我有点感到牵强也没有资格讲这么重要的课程,也担心自己的理解偏差把大家领偏了道。
我在这也只是开个头,希望大家把自己在临床上对脉的认识,都贡献出来,对我讲这堂课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这也是中医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现实中,只要你说你是搞中医的,老百姓首先就是问你会摸脉吗?学过中医的人,或者上过临床的人都明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才是我们大多数学习中医的人对脉法掌握情况的最好的一种描述。
在学习脉法的过程中我也曾经请教过很多老师,很多老师都告诉我,在现实中真正能够摸脉的中医人少之又少,很多医生摸脉只是为了做个样子,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已。
还有老师说脉法并不重要,你看《难经》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对于医生来说,切脉排在四诊之末只是一些皮毛技巧而已。
我们要练好的是望诊,闻诊,问诊,不必追求切脉。
但是我自己对伤寒论,金匮的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到处都是在讲脉法,说实话实在是看不明白,我想如果脉法都搞不懂,经典的学习估计也是一知半解。
灵枢第四篇上讲: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可见脉之重要。
但是脉法实在是难学,很长时间对我来说,脉学也成了一种玄学,学懂它成了一种不可奢求的奢侈品。
但是我们是中医人,如果不会摸脉,怎么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医。
仲景大师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特别的强调脉法,脉为先,证其次。
我想如果只重视证不重视脉,只重视方证对应。
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过程。
自学脉法的第一次总结

自学脉法的第一次总结感悟:学习任何流派的中医典籍,一定要从典籍中建立起自己的一个人体模型。
而任何中医典籍就是在论述人体的这样一个模型。
或具体描述,如四圣心源。
或以方说意,如医宗金鉴的删补名医方论。
但是最终要以脉法的入门,才代表人体的模型的初始建立。
因为中医诊断学,就包含着中医的解剖学,每个脏器的功能,就会表现在具体的临床症状上。
而脉法,就是诊断学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诊法。
脉搏的每一个动作形状,都是阴阳盛衰的形式,脏腑功能的表现,气血周流的作用。
脉,寸关尺,就是整个一个人体模型的微缩。
所以古代大医无不精通脉法,无不以脉法作为最后决断生死的凭证。
而自学中医最好以脉理入手,由脉理推理出脉象和症状时,对脉象的形成了然之后,就能辨别出所对应的脉象,而不会造成困惑。
正文:在中医看来,脉是血管承载血液,以气的力量推动。
脉中,流动的就是气血,血液是液体,气是动力,所以研究脉,不能离开液体和动力的活塞运动的物理表现。
所以气血旺,则,脉旺,气血衰,则脉衰,气血实,则脉实。
左右分阴阳。
左,属水木,多考察阴液的盈缺。
右属火土,多考察阳气的盛衰。
四圣心源的模型,开水模型:左寸关尺对应着心肝肾,右寸关尺对应着肺啤和命门。
四圣心源脉法的浮沉大小篇就在说这个模型,阳主降,阴主升,肾水温暖,而生肝木,肝木调达,生心火,心火开散,把热散出,而肺金阖闭,将阳气回收,中土不滞,阳气潜藏。
命门开合,将阳气封藏。
相火肾水要温暖与深藏。
两尺脉,就不能浮,浮的意思,就是相火不能回收,但是过沉,象征着肾水因寒而沉沦,不能上济。
所以以稍沉为佳。
左关在中间,是升的通道,象征肝木,所以以不沉不浮为正常,主升,所以稍微带点弦意。
要是现或浮或大等阳脉,主肝木升不上,卡在这里,积温成热而化火,就是所谓的肝火。
若是沉,则是肝木无温暖之气,而下陷沉沦。
这时有可能左尺脉浮,意义是肝木下陷肾水导致下热,甚至两尺脉都浮,是因为肝木下陷疏泄相火,导致下热弥盛;有可能尺脉也是沉的,意义是肝肾都是寒,无力上升。
《伤寒论》脉法心得与分享

《伤寒论》脉法心得(2011-11-04 19:52:11)转载▼标签:杂谈关于张仲景的脉法心得,我觉得只是学习到了一点皮毛,自己曾整理了一点,今天在找书时,突然看到了,已经搁置了很长时间了,今天有点时间,顺便整理一下,即可作为加深自己的记忆,也为了防止丢失,特记于此。
内容很多,需要逐步整理,因此需要一点一点的加入。
学习伤寒论的脉法,主要还得要结合我编写的“伤寒论本旨新解”总结一篇,以及我画出的哪个图,不然到后面不容易理解了。
1.脉象的阴阳定位我们都知道,人的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左右手两个,那么是如何来分阴阳,分部位的。
在这里就用到我画的那个图了,至于在这个图上的理解方式,与我们平时教科书上的是一样的,只是在理解思路上有点不同。
那个图上画的是个圆形的,而在我们身体上表现的确是分开的,分就分在左右手上,为什么左右手分阴阳,我们先把定位明确了,在说阴阳。
左手-----肾==肝==心从下向上,肾位于下,肝位于中,心位于上,从中基上来看,水能生木,木能生火,形成了从下向上的生长关系。
他的运行也合乎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完美结合。
自然界中,水在地下,肝木输运水液上升而布散,上达与心包,制约了心阳之热,在这输运过程中,体现了人体津液由下向上升发的过程。
也就是表现了人体阴的升发,或者说,难道只有阴的升发,没有阳的生长,那肯定是有的,只不过阳的生长时由少到多的,所以脉外的气又称为少阳。
右手------肺==胃==肾(命门)右手的定位则是从上向下,肺位于上,胃位于中,肾位于下,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由上而下,由上而外,最终到达于肾。
这再看我画的那个图,肺卫运行从上下达于肾,内行于阳明之里。
在右手的脉象中,体现了人体心阳的布散运行情况,表现了阳气从心肺出,布散于全身,最终到达于肾的整个过程。
注:在这里没有提到脾,那是因为脾的作用表现在左手的功能上。
我们在后面再说。
以上是我对脉象的大致定位,可能与教科书上不一样。
不这样理解,那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提到的脉象就不会很好的来分析与理解了。
学习《伤寒论·辨脉法》的体会

学习《伤寒论·辨脉法》的体会“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典医学思想中的一部分,它由朱注撰写,是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辨脉法将脉简单地分为三种,即浮脉、沉脉和中脉。
随着脉的改变,病人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伤寒论辨脉法”是研究疾病以及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得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学习《伤寒论辨脉法》使我获益良多,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弄懂脉有着怎样的变动以及它们的变化会引起什么样的影响。
当脉有特别的变化时,其他的症状往往也就随之而来,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特别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病情。
此外,学习《伤寒论辨脉法》还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病情,因为变动的脉可以表明病人的状态是否正常。
去年我参加了一次为期三天的医学培训班,期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伤寒论辨脉法》。
我细心的研究了一些脉变动的案例,如浮脉变沉脉,沉脉变浮脉,浮脉变中脉,沉脉变中脉等,了解了它们分别所预示的疾病状况。
我还学习了不同脉内每个部位的脉形状,每个脉形状所预示的问题,以及如何结合不同脉形状,根据脉形状来确认病人的病情。
在仔细观察脉道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辨脉法的步骤,如按摩、放血、观察、诊断等,学会了如何根据脉的变化给出准确的诊断。
在期间的实践中,我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成功的诊断出病情,解决了不少病人的病痛,得到了与众多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伤寒论辨脉法》不仅仅是一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它更多的是一种综合运用医学理论、实践和观察的方法。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诊断病情,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病人的情况,帮助我们更好地治疗病人。
学习《伤寒论辨脉法》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实践,是用眼睛、手指、鼻等来观察、判断脉变化,和按摩脉道。
学习《伤寒论辨脉法》,我们必须多练习,不断的熟悉脉变动的症状,不断地教导自己掌握脉变动之间的关系,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学习《伤寒论辨脉法》让我更加懂得了关于脉的知识,也让我更清楚诊断病情的重要性。
学习任之堂主人之脉法感悟

学习任之堂主人之脉法感悟左手寸、关、尺主气机之上升;右手寸、关、尺主气机之下降;谓之:左升-右降。
与人体躯干之左升-右降相应。
而单看左手,亦有升降:左尺肾水升而左寸心火降;单看右手,亦有升降:右寸肺气降而右关脾气升。
老师的脉法包括以下内容:1对气机的升降失常进行诊断。
强调重视左右手气机的顺逆:升降正常为顺、升降相悖为逆;当升不升或升之不及为逆;当降不降或脉气上越腕横纹为逆;单手脉上重下轻或上轻下重皆为逆。
即内经中曰:太过-不及皆为病。
因此,引申出平脉,即非病态脉象。
何为平脉?平脉即脉气平和,粗细相当、大小相当,无郁滞感。
2强调是否有郁脉的存在。
何为郁脉?郁脉从“郁”字而得,“郁”即壅滞、不畅之意,即内经曰:察之九候,独小者为病,独大者亦为病。
郁脉即独大脉,在手感上可以明显感觉到单部脉象的“壅滞感”或“粗大感”。
3能通过脉象结合中医理论推理出病人的基本症状。
4从脉象及脉势上得出诊断之理、法、方,药郁脉的部位及含义郁脉可以存在于双手寸、关、尺任何一部,如一道屏障阻碍气机的畅通,因而影响双手气机的生发和肃降;郁脉最常见于:(1)左关:七情所伤最易导致肝气失于疏泄,疏泄不及而生郁也。
出现胸闷、乳房胀痛,喜叹气。
男性脂肪肝,女性乳腺增生;胁痛,肩背痛。
(2)右关:胃气不降则胃郁,饮食壅滞胀满。
脾滞则多为脾阳不足而湿郁脾滞。
(3)左右关部皆郁滞:整个中焦满闷不舒,气机壅塞。
(4)左寸:郁滑实,见心慌、心悸、心部疼痛。
(5)右寸:郁滑实,见咽喉不适、咳嗽;大便干燥或便秘等。
(6)尺部:尺脉郁实,多为寒湿或湿热或积食,壅滞下焦。
(7)左右手寸关之间:此处郁滞提示有痰气、湿浊、瘀血壅堵在胸膈之中。
气机升降失常的几种典型类型及临床表现:气机升降失常包括:气机生发太过(脉上大下小);气机生发不及(脉上小下大);气机雍遏中焦(双关脉独大);气机生发太过:见脉气上越腕横纹。
1左脉上越腕横纹:此种脉象为肝-心火旺,往往同时出现左关壅塞。
脉法学习感悟

脉法学习感悟第一篇:脉法学习感悟脉法学习感悟@火神门:扶阳医学脉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切脉在扶阳医学中与立法、遣药是密切相关联的。
通过切脉,病人在脉象上表现出来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所反映的是病人目前即时的信息,没有一点杂念。
只要我们弄清楚了病人的脉象,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立法和遣药),这就是扶阳医学脉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脉象,是赤裸祼的人体原始态的反映。
脉法学习感悟(作者:傅文录)一、对脉法药三位一体的理解郑卢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脉诊与立法、药物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所有中医历史上是没有的,这就是郑卢医学的奇迹。
从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彭重善等,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火神与名家。
我们所有学习中医的都知道,中医药的精髓就是:理、法、方、药。
但是,我们过去所学理、法、方、药,理是理,法是法,方是方,药是药,中间没有什么联系,至于怎么样联系,那就在每个医生脑子里你自己去联系好了,弄对了,可能临床上效果很好,比如经方派的所谓方证对应,选择对了可能效果也很好,但是遇到不是那么典型的,可能疗效不好,而疗效不满意时,你自己要去摸索这类疾病治疗方法与规律,可能等你摸索到了好的方法之后,头发都变白了。
郑卢医学完全脱离了这种治病模式,而是通过分析脉诊的情况,在得到病人详细的内部情况下,依据当时脉诊的变化,先立一个法(全局之法与目前之法,紧密相结合的一个法),然后结合临床表现,立一个如桂枝法、附子法(四逆法、白通汤法)、附子桂枝法、非姜桂附法等。
也就是说,当把脉诊确定之后,这个法就随之而出来了。
如一个老年人便秘加外感,左手尺脉重按至骨而浮大中空,虽然其他的脉上还有很多的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所在做的就是,先立白通汤法,为什么要这个法,我们都知道,老年人便秘加外感病非常多见,而外感病人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能轻易上桂枝法,因为她或他们的肾气很弱,先天根本亏损严重,稍微拨一下就有可能出现危险,这样的情况下,彭师运用桂枝法也就是一付,第二三付立即就用附子桂枝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法学习感悟@火神门:扶阳医学脉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切脉在扶阳医学中与立法、遣药是密切相关联的。
通过切脉,病人在脉象上表现出来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所反映的是病人目前即时的信息,没有一点杂念。
只要我们弄清楚了病人的脉象,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立法和遣药),这就是扶阳医学脉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脉象,是赤裸祼的人体原始态的反映。
脉法学习感悟(作者:傅文录)一、对脉法药三位一体的理解郑卢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脉诊与立法、药物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所有中医历史上是没有的,这就是郑卢医学的奇迹。
从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彭重善等,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火神与名家。
我们所有学习中医的都知道,中医药的精髓就是:理、法、方、药。
但是,我们过去所学理、法、方、药,理是理,法是法,方是方,药是药,中间没有什么联系,至于怎么样联系,那就在每个医生脑子里你自己去联系好了,弄对了,可能临床上效果很好,比如经方派的所谓方证对应,选择对了可能效果也很好,但是遇到不是那么典型的,可能疗效不好,而疗效不满意时,你自己要去摸索这类疾病治疗方法与规律,可能等你摸索到了好的方法之后,头发都变白了。
郑卢医学完全脱离了这种治病模式,而是通过分析脉诊的情况,在得到病人详细的内部情况下,依据当时脉诊的变化,先立一个法(全局之法与目前之法,紧密相结合的一个法),然后结合临床表现,立一个如桂枝法、附子法(四逆法、白通汤法)、附子桂枝法、非姜桂附法等。
也就是说,当把脉诊确定之后,这个法就随之而出来了。
如一个老年人便秘加外感,左手尺脉重按至骨而浮大中空,虽然其他的脉上还有很多的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所在做的就是,先立白通汤法,为什么要这个法,我们都知道,老年人便秘加外感病非常多见,而外感病人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能轻易上桂枝法,因为她或他们的肾气很弱,先天根本亏损严重,稍微拨一下就有可能出现危险,这样的情况下,彭师运用桂枝法也就是一付,第二三付立即就用附子桂枝法。
而我们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考虑病人具体问题,特别是我们把外感与便秘都要照顾到的问题,这时候白通汤加砂仁、肉苁蓉最为安全而有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郑卢医学当脉确诊之后,法就出现来了,然后结合病人的肾气——坎中一阳的情况,大法确定之后,紧结着就是选择药物,而药物的作用与选择,卢铸之的药解非常精彩。
如砂仁纳气归肾,肉苁蓉益肾润肠,也就是说,白通汤加上这两位药,就是脉、法、药三位一体的结果。
关于郑卢医学的最大特别之处,可能彭师与卢崇汉认为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真经,不需要问什么,尽管去用就好了,就是这么的有效。
但对于我们非嫡系传人弟子们来说,那就是要特别的指出来,我们要重新认识郑卢医学脉、法、药三位一体伟大创举,打破了我们千年以来背脉、背法、背方、背药而毫无联系的困境,使我们放下过去所有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现在郑卢医学之优点,才能把脉法药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也就有的学员说了,那我们已经学这么长时间了,虽然没有完全用好那郑卢医学脉诊,临床疗效也是在一天天提高,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学会了彭师《传道录》所说的法,会用桂枝法、附子法、附子桂枝法、非姜桂附法,也就是等于我们抓住了治疗的方向,正如我过去所说:“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
这就是方向性的把握,突破了过去所谓的辨证乱治,当然才会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但是,这只是方向,不够精确,如果说我们想做到精确的打击,那就是要从脉诊上下功夫。
郑卢医学传承百年以来,没有人去总结这些规律的,而我通过反复阅读《传道录》之后,得出的这样结果,这样的说法针对我们这些后来弟子,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层次,因为我们无法长期跟师学习,我们只有从规律中去学习、去把握、去寻求自我突破。
因此,脉、法、药三位一体郑卢医学立体模式,对于改变我们思维方式与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脉诊的独到标准郑卢医学脉诊有其独到之处,这就是她有自己的独特脉诊认识与标准。
如左手中取尺部膀胱脉的存在,这几乎在中医历史上是没有的,这是百余年来卢氏家族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所得到的真知灼见,并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要点。
郑卢医学为什么要设置自己的诊脉标准?其目的是什么?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临床立法与用药来服务的。
因为这些脉诊的标准,如紧脉分为浮紧与沉紧,或是肺部紧与脾胃脉紧,这些紧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是人体感受了寒邪。
如整体脉浮紧,提示外感风寒之邪,这是应用桂枝法的标准,如果沉脉是三部均紧,这是里面有寒邪存在,这是运用附子桂枝法的选择,而分部紧脉在治疗过程中是怎样考虑与把握,都是要把紧脉考虑周密。
人体以正气存在而生命生生不息,郑卢医学把脉诊左手尺部至骨,来判断人体正气与阳气的目前程度,这也是一个中医的奇迹。
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医历史脉诊上,无法判断与分辨出人体的正气在什么地方能够表现出来,而郑卢医学把左手脉至骨做为判断人体正气与阳气的标准,来决定立法与扶阳的标准,把人体之正气、阳气明确的表达出来,来通过诊脉把握人体目前阳气存在的情况,做为立法与用药的重要的参考标准,这在任何一个脉学上也是没有的。
这些标准的创建与运用,完全是以临床立法与用药来服务的,并非是创建了脉诊之后做为一种单纯的脉象认识,这样的认识如果不与临床立法与用药紧密的相联系,哪就失去了其创建脉诊分部判断人体正气的意义与价值。
为什么郑卢医学脉诊标准与其它不同?这是因为,郑卢医学脉诊的标准,完全是从临床百余年来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并非是想当然。
如滞脉的标准设定,这在历史上可能与很多的脉诊相类似的地方,但又不完全相同,为什么呢?因为滞脉与郑卢医学扶阳密切相关联,滞是不通畅,或是有涩的意思,可能还有滑濡的意思,也可能还有其它诸多类似脉的地方。
但是,郑卢医学滞脉的设定,是完全与临床紧密相联系的,因为滞是阳气弱流行不畅的意思,这里面还有气滞与湿滞的意思,这就是郑卢医学立法扶阳的同时,是要考虑扶阳同时伴有化湿的手段来完善这一目的。
这就是郑卢医学滞脉的临床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滞脉打破了我们过去所有与其相类似的脉象,我们不要被过去所学的脉象所困扰,因为单纯判断一个脉象的存在,其意义是不能完全说明什么问题的,而郑卢医学每一个描述脉诊的表达,都是与立法和用药紧密相联系的。
后世有些脉象郑卢医学有时也采纳与运用,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个引用与采纳,也完全是为郑卢医学临床来服务的,完全脱离了原来认识脉诊的意义。
如滑脉,有时候我们用郑卢医学来判断妇科病的时候,也会用滑象的说法,这里面虽然说是有滑脉象,但并不是从化痰清热着手去治疗,而是从扶阳健脾化湿去浊着手,因为我们要知道,滑象到底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因为阳气弱而湿浊生,湿浊郁滞而化热,虽然我们看见了热象之标,但其本质问题仍然是阳气虚的问题,郑卢医学治疗根本之目的,就是在人体的阴阳上做文章,从扶阳助正上下手,而不是只看到表象就匆忙去治疗,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阴阳辨识着手,才能最终解决根本问题。
在上次会员班讨论脉诊的时候,我们发现两位病人,都出现了洪大而劲的脉象。
洪大而劲的脉象,我们知道在冬至一阳生的时候,阳气在左手尺部至骨的地方,微微稍有升起为正常,可问题是一个重病在身的病人,出现了这种脉象,如果用过去所学的脉象来分析,有可能认为是好事。
但从郑卢医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脉象,因为这是一种虚阳外越,升阳过度,阴阳分离的早期一种状态与格局。
这样的脉象对于学郑卢医学来讲,肯定要扶阳下潜归藏为治疗目的,就是桂枝法也不要轻易的运用,白通汤法加益肾填精之品,乃为首选。
但是,这种脉象如果出现在一个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身上,白通汤法我们也不要轻易运用,而是要用君灶心土法,以重镇下潜止血扶正为主。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知,郑卢医学脉法既有她独到之处的一面,也有参照后世脉法内容或借鉴后世脉法说法,但其真正的涵义可能区别是很大的。
彭师在《传道录》里面也讲到了28脉,就是要我们去详细的了解,目的就是让我们既要运用好历史上沿用的脉象说,把这些内容融汇到郑卢医学脉法之中,完全以郑卢医学脉法为主,把握脉象的特点,与立法紧密相联,把过去所学的脉法完全转移到郑卢医学脉法之中,这样我们真正才能达到象诸位师兄师姐们一样,能开出正宗的郑卢医学脉法处方。
三、脉诊的顺序郑卢医学脉法有其独到之处,即开始诊脉的方式也与常规不完全相同,既把病人的手腕坚起来,稍向外侧倾斜一点,然后医者用右手诊病人左手,医者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或者医者用同一只手诊病人的两侧脉。
不仅郑卢医学脉法诊脉的方法与众不同,同时其诊脉看病的顺序也与其它不同,有着自己的规律性,这是指大多数的情况下。
彭进大师兄完全继承了彭师诊脉方法与体系,他自己感觉就应该是这样的,可我们这些后来的弟子们则需要进行一番周折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没有办法长期跟师临证与摸脉,但我们根据大师兄、赵军等他们学习的结果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顺序:一般情况下,郑卢医学脉法是先诊病人的左手,即用我们的右手来诊病人的左手,诊脉的层次是,先轻取,看看有没有浮脉,如果有的话,感觉一下是否有紧或滞的情况。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左手浮取之后,进行中取,中取的目的是寻找左尺部膀胱脉,看一下能不能感觉到膀胱脉的存在,如果有,就感觉一下是否有紧、滞、滑等象。
膀胱脉是郑卢医学脉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与环节,因为中取几乎在古今所有的脉法是没有的,而且膀胱脉的有或者存在,就说明目前病人太阳膀胱气化功能受到障碍,也就是我们应用桂枝法的依据。
第三步,左手整个沉取,感觉寸部,主要是心包脉,雨轩师兄讲了,心脏是不受邪的,受邪的只有心包,因为心包乃心脏外围的保护者,其有邪先受。
寸部脉应该洪带勾,如果沉取没有洪勾之象,说明病人心脏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这要看其是否有紧、滞的现象。
郑卢医学脉法里面很少谈到心脏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石菖蒲这味药,以及姜桂附,都是走气化这个神的层次之上的,都是直接与间接针对心神之功能的。
感觉到了心脉之后,再感觉肝脉的情况,肝脉的情况比较复杂化,因为肝脉处于关的位置,升降的关节之处,对于肾中坎中一阳的升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出现滞、紧、逆、短等现象时,直接影响到肾中阳气升腾问题。
第四步,感觉到心脉、肝脉之后,左手尺部重按至骨,来感觉肾中坎阳的情况,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沉而有力有神,如果出现弱、短、紧、滞,或妇科出现滑象,都是尺脉有问题,即坎中一阳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就是正气与阳气弱的问题,我曾经问过二位师兄,问他们在诊脉过程中,是否有像师父所说的天下人都阳虚呢?他们说这么多年只见过一例,就我在临床所见这么多年,左手尺脉能摸到有缓力神的很少,正好验证了师父所说的:“目前天下人都阳虚,都需要用姜桂附”(《传道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