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浅谈中班幼儿合作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方式

浅谈中班幼儿合作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方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
而幼儿时期正是孩子形成人格、性格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中班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合作分享意识和行为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浅谈中班幼儿合作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方式。
一、培养合作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理论依据1.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合作分享合作与分享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家庭到社会,都需要合作与分享。
而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也需要与老师、小伙伴进行合作与分享,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友谊和快乐,还可以培养其学会关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重要品质。
2. 与人交往的必备品质合作与分享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品质。
良好的合作与分享意识与行为可以使孩子学会倾听、尊重、信任他人,培养其沟通交流技能,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这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
3. 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当今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合作与分享能力,这对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以及获得成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种合作与分享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中班幼儿正处在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培养其合作与分享意识和行为,将有助于其未来的发展。
1. 模仿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模仿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合作与分享。
比如在日常活动中,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做游戏、做手工、让幼儿亲身感受到合作与分享的乐趣。
老师也可以安排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分享与配合。
2. 观察倾听通过观察倾听,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孩子们在合作分享方面的行为,了解他们在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老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倾听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和想法,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促进他们在合作分享方面的成长。
3. 分类引导老师可以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分类引导,让幼儿明白哪些是合作与分享的行为,哪些是不合作与不分享的行为,从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在分组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分享成果,从而让他们理解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强调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及分享精神。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和学习到分享的快乐和重要性。
我在班级中设置了一个分享区域,主要是让幼儿可以将自己的玩具、图书、手工作品等分享给别的小朋友。
在这个区域,我注重引导幼儿的分享行为,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激发幼儿的分享兴趣在区域布置中,我将分享区域放在了最显眼、最受欢迎的玩具角,这样方便孩子们来回拿玩具,并且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
在布置时,我还会特别强调分享的概念,并借助故事、歌谣等形式,向幼儿灌输分享的概念和意义,让孩子在玩耍中体验分享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二、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学习分享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幼儿是具有主动性的。
当幼儿将自己的玩具、图书、手工作品等放到分享区域时,我会及时鼓励他们,认真观察他们的分享行为,并在孩子犯错时,采用引导而不是批评的方式。
当幼儿分享时,我会抓住机会对他们进行得体的班级表扬,并借机鼓励其他幼儿也来分享自己的玩具、书籍、手工作品等。
这样,在班级中分享的行为能够被认为是一种积极、值得学习的行为,而不是幼儿之间的竞争和争抢。
三、教育幼儿的交往技巧因为交往技巧也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分享区域的安排中,我会配备若干份提示莫儿们如何礼貌的、充满爱心的与伙伴进行交流。
同时,我也会通过模拟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在“练中学”中发展出良好的交往习惯。
四、积极与家长相互配合在分享行为的教育中,学生家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资源。
我将分享区域与家长相连,让他们意识到幼儿园有关于分享的理念和活动,鼓励他们在家里也进行一些分享行为的适当安排,如让孩子与兄弟姐妹一起分享想法、玩具、书籍等,这些行为对培养孩子的分享能力和创造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几点的实践,我在班级中营造出了一个健康、积极的分享氛围,每个孩子也学会了分享和合作,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人际关系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引言分享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还能够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培养。
家园合作在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1. 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特点中班幼儿正处在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享行为呈现出一些特点。
他们的自我中心较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私的行为,比如不愿意分享玩具、食物等;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正在逐渐发展,他们在分享行为中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更多的是追求自我满足;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尚未成熟,往往缺乏对分享行为的理解和意识。
3.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1)情感沟通家长和老师需要通过情感沟通来引导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传递分享的正能量,比如在家庭聚餐时分享食物、在购物时与他人分享购物心得等,这些都是对孩子的积极引导。
而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沟通来引导幼儿的分享行为,比如表扬那些乐于分享的同学,给予他们一些奖励与肯定。
(2)游戏引导通过游戏引导的方式来培养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老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一些分享类的游戏,比如“玩具交换”、“小组游戏”等,通过这些游戏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乐趣和意义。
家长也可以在家庭中设置一些分享类的游戏,比如“家庭聚餐游戏”、“家庭小组活动”等,来引导孩子主动学会分享。
(3)角色示范家长和老师要做好自身的示范,成为中班幼儿模仿学习的榜样。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输分享的观念,并且在行为上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示范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而老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自身的示范,比如在班级中积极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激励幼儿模仿学习。
4.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效果评估了解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估。
中班教研活动幼儿行为(3篇)

第1篇一、引言中班是幼儿园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幼儿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个性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行为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教研活动以中班幼儿行为为研究对象,分析幼儿行为特点,探讨相应的教育策略。
二、中班幼儿行为特点分析1. 生理特点中班幼儿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力量、耐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学会自己穿衣、洗手、整理玩具等基本生活技能。
2. 情感特点中班幼儿的情感世界逐渐丰富,他们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他人的情感,学会关心、体贴他人。
3. 认知特点中班幼儿的认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开始学会分类、比较、判断等思维活动。
在这个阶段,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更加丰富,好奇心、求知欲较强。
4. 社交特点中班幼儿的社交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协商等。
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学会与不同性格、兴趣的人相处。
三、中班幼儿行为教育策略探讨1. 重视幼儿的情感教育(1)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
(2)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3)开展情感教育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情感。
2. 培养幼儿的自主性(1)鼓励幼儿参与决策,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2)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如时间管理、物品管理等。
(3)开展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锻炼自主性。
3. 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1)开展团队游戏,让幼儿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
(2)组织社交活动,让幼儿学会与人沟通、协商。
(3)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模拟情境中提高社交能力。
4.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1)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开展探究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
(3)鼓励幼儿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5.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1)制定明确的规则,让幼儿了解规则的重要性。
(2)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分享快乐——浅谈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

分享快乐提高中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分享快乐有助于提高中班幼儿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 。在分享快乐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运用语言、表情、 动作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有助于 锻炼他们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
分享快乐可以帮助中班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通过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历,幼儿可以与他人建立共 同话题和兴趣点,从而更容易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探讨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中班幼儿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有助于幼儿建立积 极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意识。
分享快乐作为社会性发展的手段
通过分享快乐,幼儿能够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感受,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 展。
分享快乐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分享快乐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 纵向研究的缺乏: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未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进行长期 的跟踪观察。未来研究可以采用纵向研究设计,深入探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动 态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变化。
XXX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分享快乐可以促进中班幼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 分享快乐,幼儿可以与他人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 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交 流和合作。
分享快乐增强中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分享快乐有助于中班幼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和陌生人。当幼儿学会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历时 ,他们可以更容易地与新环境中的人建立起联系和信任,从而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需求,从而提升自我意识水平。
XXX
PART 02
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
REPORTING
中班幼儿年龄特点
01
02
03
认知能力增强
中班幼儿开始具备初步的 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 简单的因果关系和时间顺 序。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分享交流环节的实践研究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分享交流环节的实践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扮演他人角色、模仿他人活动和语言,利用真实或替代材料,以及幼儿自身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关于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材料的选择与投放、教师的介入与指导等方面已有很多的实践与研究,并总结出了相关的研究结果,而关于幼儿角色游戏后的交流分享环节介绍不多。
但是,笔者认为角色游戏的交流与分享也很重要,对中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
1.分享环节是角色游戏发展的需要。
随着年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由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发展。
相较于小班幼儿,中班幼儿的游戏主题有了扩展,反映日常生活的内容较为宽泛,情节也渐趋复杂。
此外,中班幼儿游戏的目的性增强,角色扮演的态度也更认真,开始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因此,当游戏结束时,教师作为游戏的引导者,应适时地抓住机会,把游戏中开心的、好玩的或具有创造性的、有价值的、与众不同的细节展现出来,与大家分享,为幼儿提供交流经验、展示创意的机会,让幼儿体验游戏的成功和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参与角色游戏的兴趣和热情。
2。
分享环节是幼儿身心发展与社会交往的需要.中班幼儿在游戏中大都能参加到相应的主题中去,并大胆尝试扮演角色,角色间开始出现了相应的交往关系,并初步能以他们对角色职责的理解制定相应的、简单的、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在游戏后的谈话活动中他们也更积极主动。
因此,游戏结束后的谈话往往是他们介绍、评议、争议游戏的好机会。
在教育观念日益更新的今天,应更注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对游戏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进行分享、对游戏中产生的矛盾进行评议、对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把游戏分享变成更有意义的活动。
3。
分享环节是教师了解幼儿与专业水平提升的需要。
通过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可以在观察与倾听的基础上了解幼儿需要,从幼儿角度出发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互动,以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促进其游戏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幼儿学会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游戏发展进程和价值取向,掌握分享与交流的指导方法,积累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二、实践与研究角色游戏交流分享活动是角色游戏结束后的延伸,是由教师组织的幼儿之间的互动,由幼儿自发或在教师启发下,向同伴分享活动中的过程、细节、创意、情感等内容,提升角色游戏的寓教于乐的教育价值.(一)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分享的内容角色游戏交流与分享的内容往往是生成的,进行分享的幼儿往往也是随机的。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探究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探究一、引言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园合作可以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中班阶段,幼儿正处于认知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通过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性分享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分享,幼儿可以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合作意识,增强社交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
因此,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家园合作的方式1.家长参与课堂活动家长可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和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示范分享行为,引导幼儿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资源,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
2.家园分享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家园分享活动,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
比如,幼儿可以带来自己喜欢的书籍或玩具与其他幼儿分享,家长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故事。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分享的乐趣和价值。
3.家园分享经验交流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让家长们分享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经验和方法。
同时,学校也可以向家长们提供一些培养分享行为的指导意见,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幼儿。
四、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1.示范和鼓励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和鼓励幼儿分享。
比如,父母可以与幼儿分享自己的食物或玩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表扬那些乐于分享的幼儿,激励他们继续保持好的行为习惯。
2.情境引导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情境引导幼儿分享行为。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团队中分享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和合作能力。
3.故事教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幼儿传递分享的价值观念。
故事可以让幼儿进入角色,体验分享的乐趣和意义,从而主动培养分享行为。
五、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效果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幼儿可以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都接受到分享行为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文献综述)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学前教育专业一、相关概念界定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亲社会行为又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之一,因此在研究分享之前,我们要先对其上位概念进行阐述。
目前而言,对分享一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过阐述。
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2004)把分享定义为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
①其资源就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王海梅,陈会昌等(2004)认为分享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为目的的一种亲社会行为。
它有助于幼儿学会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②张莉(1998)认为幼儿之间的分享就是指幼儿在群体生活中,把自己拥有的物品或者情感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③通过归纳总结前人关于分享的定义,我们可知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其分享就包括了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
(一)分享意识分享意识就是幼儿自身内在对分享的态度、情感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它支配着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
④是幼儿道德观念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⑤(二)分享行为幼儿的分享包括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两个大方面,分享意识对分享行为有支配作用,分享行为是幼儿分享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
陈会昌,耿希峰,秦丽丽(2004)定义的分享行为是: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其持有的东西给予他人部分地使用、享有或直接送给他,也就是把其持有的东西和他人一起使用、一起享有或者一起拥有。
⑥但菲,刘彦华(2008)具体到幼儿的分享行为,是指与同伴共同分享食物、玩具等。
⑦3.操作性定义本文通过综合前人的阐述,并结合本研究,对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分别进行了界定,将分享意识定义为幼儿在听分享故事时能够认同故事中具有分享行为的①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幼儿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2-58.②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幼儿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2-58.③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1):26-32.④李幼穗,赵莹.4-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2):39-41⑤岑国桢,刘京海.5-11岁幼儿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8(2):⑥陈会昌,耿希峰,秦丽丽等.7~11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4,27(3):571-574.⑦但菲,刘彦华.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07.主人公,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玩具让他人玩或者和他人一起玩以及馈赠给他人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摘要
分享行为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领域,本研究以区域活动为背景来研究幼儿的分享行为,以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自然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分享行为的特点以及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述。
经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总结了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1.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性别差异;2.幼儿分享以以物品为主要分享内容;3.幼儿的分享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4.分享主体主要以愉悦积极的分享为主;5.幼儿在接受分享时大都不会做出积极的反馈;6.幼儿发生分享频率的次数多为一次;7.幼儿分享形式主要以选择性分享为主;另一方面,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主要受幼儿性别、性格、情绪态度和心理需要的影响之外,区域材料,教师,父母的分享观念以及幼儿同伴关系也影响着幼儿的分享行为。
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结论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和引导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区域活动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regional activities as the background to study the sharing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taking the middle school childr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the natural observation method and the interview method to share the children in the middle school area activi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havior and the causes of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fter analyz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On the one hand, i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in the middle school area activities: 1.The sharing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has sex difference; 2. Children share to share items with items; .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mainly occurs in close friends; 4. Sharing the main pleasure to actively share the main; 5. Children in the sharing of most will not make positive feedback; 6. Children to share the frequency of mo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occurrence of child care activities in the regional activities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gender, personality, emotional attitudes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hildren, the regional materials, teachers, teachers, teachers, teachers, , The
concept of sharing of parents and peer relationships also affect the child's sharing behavior. On the basis of this conclus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sharing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hoping to inspire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f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Key words: children in the middle classes of kindergarten;,sharing behavior;,activities
前言
一、问题提出
(一)选题由来
幼儿分享行为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幼儿未来的发展。
相关研究发现,分享行为能够帮助幼儿交到更多的玩伴,学会与人共享,帮助幼儿找到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为幼儿今后幼儿更好地与同伴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发生幼儿不愿意分享甚至是不分享的现象,尤其是在教师干预较少,幼儿自主性和自由度较高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不愿意与其他幼儿分享,因为争抢同一个玩具儿发生冲突的现象也时常发生,这在影响幼儿与幼儿之间亲密关系建立的同时,也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可见幼儿分享行为的健康发展对幼儿显得尤为重要。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很好的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学习与他人交往和分享的方式方法,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排他主义倾向。
在相关文献的搜寻结果中发现,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影响因素、发展现状以及培养策略方面,而关于某个年龄阶段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分享行为的研究较少,于是就选择了研究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分享行为,那么,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分享行为发生的原因?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分享?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希望为研究中班幼儿在具体情境中的分享行为的教育提供借鉴。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幼儿分享行为的相关研究有很多,以区域活动作为背景来研究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是幼儿分享行为研究的一部分,在区域活动中分析影响幼儿分
享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具体情境下的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得到补充和完善。
实践意义:通过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分析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分享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区域活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幼儿园对于区域活动教育教学的重视,从而营造一个适宜幼儿发展的区域环境。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从相关文献论述中可以看出,专家学者对于分享,幼儿分享行为以及区域活动的概念界定如下:
1.分享行为
儿童心理学家理査德沃尔森博士认为:分享,即在没有明显个人利益获得的情况下,把部分个人所有物或财产与人享受。
合作,即为获得共同的奖励而采取有帮助意义的行为。
曾英、邢雯洁、胡晓颖认为分享是幼儿愿意和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或是将自己喜欢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
庄洁在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中指出分享行为指的是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东西让另一个人部分的使用、享受或馈赠给他,即把自己拥有的东西与别人相互的享受或者相互拥有。
综上本研究将幼儿分享行为定义为在没有个人利益获得情况下,幼儿自愿和其他幼儿共同享用某种物品和玩具的行为。
2.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这个名词来源于美国,在我国该概念更多地被称为“区角活动”。
研究者徐艳贞、赵汝萍指出区域活动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幼儿需要和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在活动室、走廊等地设定相对固定的区域,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在一种自在宽松的氛围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和活动同伴,主动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一种活动形式。
李会敏、侯莉敏认为对区域活动的理解是从教师和幼儿两个维度出发,从教师的角度看,区域活动为“集体教学的延续”“分组活动”,站在幼儿的角度则被解释为“自由游戏活动”“学习性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