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课题

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课题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课题:让小宝贝学会与人分享在我们的生活中,分享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社交技巧。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说,学会与人分享不仅能增进友谊,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1 了解分享的意义我们要让小宝贝明白分享的意义。
可以告诉他们,分享是一种善意的行为,是为了让别人也能感受到快乐。
就像我们在吃蛋糕时,如果把蛋糕分给别人一半,那么自己也会觉得更快乐。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分享的重要性。
1.2 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分享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比如,当家里有客人时,可以让小宝贝主动拿出自己的玩具、零食等与客人分享;当看到别的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伸出援手,帮助对方解决问题。
这样的生活实践能让孩子们逐渐养成分享的习惯。
2.1 创设良好的分享环境要想让幼儿更好地学会分享,我们还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分享环境。
这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
在物质环境方面,家长可以尽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足够的玩具、书籍等资源,避免因为资源不足而产生争夺现象。
在精神环境方面,家长要树立榜样,让孩子看到大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帮助,从而激发他们的同理心和爱心。
2.2 教授分享技巧除了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我们还需要教给他们一些分享技巧。
例如,可以教他们如何礼貌地拒绝别人的要求,以免因为过度分享而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教他们如何在分享过程中保持公平公正,避免出现偏袒某个孩子的现象;还可以教他们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些分享技巧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1 举办分享活动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分享的意义,我们可以举办一些分享活动。
比如,可以组织“我和我的朋友”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分享自己和朋友的故事;还可以开展“爱心传递”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
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摘要分享行为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领域,本研究以区域活动为背景来研究幼儿的分享行为,以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自然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分享行为的特点以及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述。
经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总结了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1.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性别差异;2.幼儿分享以以物品为主要分享内容;3.幼儿的分享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4.分享主体主要以愉悦积极的分享为主;5.幼儿在接受分享时大都不会做出积极的反馈;6.幼儿发生分享频率的次数多为一次;7.幼儿分享形式主要以选择性分享为主;另一方面,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主要受幼儿性别、性格、情绪态度和心理需要的影响之外,区域材料,教师,父母的分享观念以及幼儿同伴关系也影响着幼儿的分享行为。
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结论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和引导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区域活动AbstractThis study takes the regional activities as the background to study the sharing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taking the middle school childr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the natural observation method and the interview method to share the children in the middle school area activi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havior and the causes of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fter analyz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On the one hand, i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in the middle school area activities: 1.The sharing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has sex difference; 2. Children share to share items with items; .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mainly occurs in close friends; 4. Sharing the main pleasure to actively share the main; 5. Children in the sharing of most will not make positive feedback; 6. Children to share the frequency of mo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occurrence of child care activities in the regional activities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gender, personality, emotional attitudes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hildren, the regional materials, teachers, teachers, teachers, teachers, , Theconcept of sharing of parents and peer relationships also affect the child's sharing behavior. On the basis of this conclus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sharing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hoping to inspire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f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Key words: children in the middle classes of kindergarten;,sharing behavior;,activities前言一、问题提出(一)选题由来幼儿分享行为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幼儿未来的发展。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第一篇: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盐城市冈中幼儿园王荣翠【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
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样,有了良好的分享行为后,幼儿才会成为有四种基本能力的新一代,这是孩子面对未来世界挑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能力。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
我在近几年的幼儿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霸道的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调查:在40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约占60%;有争夺玩具行为的幼儿约有57%;想玩但没有达到目的就打人,踢人的幼儿约有50%。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了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
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数是大人们宠着他,在家一个人玩的。
家里是“六宠一”(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宠一个小孩),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处处是以他们为中心,因而养成了自私霸道的习惯,不会与他人相处,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
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我们在提高幼儿素质,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幼儿教育领域,家园合作一直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庭和学校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两个至关重要的社会环境,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家庭中,幼儿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学会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而在学校中,幼儿接受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同伴的影响,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交能力。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分享行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技能。
通过分享,幼儿可以培养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研究家园合作在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还能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园合作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为提升幼儿分享行为水平提供有效策略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家园合作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深入了解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和家园合作在其中的作用,进而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
通过研究,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健康发展,为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可以丰富关于家园合作和幼儿行为发展的理论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行为,为未来的社会和国家建设培养更加健康、积极和有责任心的新一代。
1.3 研究意义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是幼儿园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性行为,它不仅体现了幼儿之间的友爱关系,还对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幼儿园是一个学习与成长的地方,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基础,家园合作在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家园合作,幼儿的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可以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发展,共同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本研究旨在探究家园合作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机制,为提升幼儿分享行为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家园合作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促进作用。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分析了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特点,以及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实施策略等。
探讨了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和发展阶段。
结论部分强调了家园合作的促进作用,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幼儿教育领域提供实践性的指导和参考,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园合作、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幼儿教育、社会性发展、实施策略、发展阶段、促进作用、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未来研究、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和家长教育观念的日益重视,家园合作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共同育儿,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中班幼儿正处在社会认知和情感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分享行为对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如何通过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对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园合作在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作用,以期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家园合作在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了解家园合作在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中的实际效果和具体影响因素,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应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需求。
2. 探讨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揭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为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 分析家园合作在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中的实施策略,探讨如何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促进其社会性发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案。
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实践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摘要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
良好的心理健康它表现为:有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中“分享”不仅仅属于社会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这间的温暖和爱。
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中班幼儿在分享行为上的发展特点表现为:儿童分享行为虽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儿童分享行为没有显著行为差异;幼儿对不同分享对象的分享具有显著差异,即通过努力获得的奖品分享最多,自带的心爱玩具次之,意外获得的食品分享最少。
本研究从我园中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出发,对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策略进行研究。
研究从2018年9月持续到2018年12月,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为研究的开展,我们制定了详尽的研究计划。
整个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理论研究和前期准备阶段、理论假设及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实践研究阶段、和最后的总结反思阶段。
经过一年多的年级组教师共同、全过程参与的摸索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我们对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和归纳了在一日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良好分享意识的方法,提炼了教师指导中的途径和策略。
课题的开展有效的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幼儿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被激发、争抢玩具的现象明显减少等。
课题的开展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主要体现教师对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特点和教育作用有了较深的认识,在长期的探索研究中,教师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观察力、分析概括能力、研究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园合作在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中的重要性及影响。
通过对家园合作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家长参与和教师指导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家园合作能够促进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凸显了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中的关键作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家园合作,提升幼儿的分享行为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交发展和品德素养的形成。
本研究对幼儿教育和家园合作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家园合作、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研究、教育、家长、教师、影响、促进作用、培养、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幼儿园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家园合作对幼儿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努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共同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互相协作,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在家园合作中,如何促进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家园合作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旨在全面了解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深入分析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特点,探讨家园合作对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探讨家长参与和教师指导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中的作用,为提升幼儿分享行为能力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加深对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为幼儿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推动家园合作教育在幼儿园实践中的落实,促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幼儿期是孩子人生发展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而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分享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技能。
通过分享,幼儿可以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情感交流,培养友谊,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共享精神。
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往往存在一些特点和问题,例如竞争意识强烈、分享行为不均衡等。
研究家园合作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发展,提升幼儿的社会技能和情感认知水平。
也可以为家庭和学校提供更多有效的合作方式,共同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园合作在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中的作用和影响,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促进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作用;研究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探讨其发展规律和现状;探讨家园合作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包括家长参与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总结家园合作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促进作用,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提升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水平、优化家园合作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更是家园合作的重要表现之一。
中班幼儿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分享行为能够反映他们的社交能力、情商水平以及家庭教育的质量。
研究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分享物品,更是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学习互助、友爱、尊重和宽容的重要途径。
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可以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分享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为其未来的社交互动奠定基础。
家园合作还能够促进家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互动,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分享行为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成长经历和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提高幼儿的分享能力和情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盐城市冈中幼儿园王荣翠【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
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样,有了良好的分享行为后,幼儿才会成为有四种基本能力的新一代,这是孩子面对未来世界挑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能力。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
我在近几年的幼儿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霸道的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调查:在40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约占60%;有争夺玩具行为的幼儿约有57%;想玩但没有达到目的就打人,踢人的幼儿约有50%。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了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
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数是大人们宠着他,在家一个人玩的。
家里是“六宠一”(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宠一个小孩),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处处是以他们为中心,因而养成了自私霸道的习惯,不会与他人相处,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
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我们在提高幼儿素质,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因此就如何培养幼儿分享幼儿意识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设计了此课题。
【研究目标】对于我们中班的幼儿来说,确立分享的目标是:1、在幼儿了解并学会分享实物的基础上,初步体验精神分享带来的快乐。
培养幼儿进一步的分享意识。
2、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并能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养成分享的良好习惯。
【研究方法】1、教育调查法:通过访谈、观察幼儿对分享的理解及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分享问题,根据幼儿现状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
2、文献研究法:查阅书籍资料学习引导幼儿分享的经验。
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幼儿分享的文章,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幼儿分享意识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由本课题借鉴。
3、案例研究法:设计关于分享的活动方案和教育个案,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育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对比,最终得出结论。
4、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观察、研究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行动是否有改善、学会分享。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研究过程】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我们在提高幼儿素质、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提高教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虽然意识到幼儿分享的重要性,但对其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
因此,我不断学习有关理论文章,如《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幼儿在分享活动中的体验》等内容。
不断地丰富有关幼儿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幼儿如何学会合作,如何学会分享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针对专题实施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实施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温馨气氛。
在《纲要》的“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
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
”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1) 物质环境的创设,让墙壁也会说话。
近两年来,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无论在内容、色彩、形象还是情趣方面都有了显著地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我们中班的墙面环境中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
如:墙面布置中的“分享树”,幼儿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共同创作完成了一棵普通的树。
然而,孩子们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如照片、图片、书等挂在“树”上,和同伴一起说说看看,“树”上的内容则根据孩子的意愿不定期的更换。
一棵“普通树”由此就变成了“分享树”。
孩子们从中感受了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又如“我们一起放风筝”、“去郊游”、“愿望星”、“心情栏”等系列主题,使孩子们在参与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被激发了出来。
(2) 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气氛,一种感觉。
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a.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我们总能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
我们教师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老师有件高兴的事,真想告诉你们,让你们和我一起开心!”“你有什么不快乐的事就说出来吧!让大家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积木,真好!”“你们都想当经理,没人当员工,玩不成了,怎么办?”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与分享的动作,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
b.温馨的家庭氛围。
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摇篮。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
于是,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
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合作的精神,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
3、选择多种内容与手段,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
(1) 关于目标的制定与内容的选择。
a.事先收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与教育内容。
b.根据中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班幼儿身心特点的目标,将专题的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与日目标层层相扣、紧密结合。
c.选择的教育内容与目标相对应、相匹配。
如:把分享目标划分成物质分享和精神分享,又把精神分享划分成分享快乐与共担忧愁。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在中班第一学期主要安排物质分享方面的内容,如:语言活动《佳佳真快乐》意在让孩子们懂得“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很快乐”的道理。
在第二学期则安排精神分享的内容,如故事《忧伤鸟》,意在让孩子们知道分担别人忧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原来也是件快乐的事。
体游《两人三足》、《网鱼》、美术《手拉手、去郊游》、计算《欢乐的相邻数》等教学内容都很好地结合了合作与分享的目标!(2)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手段与方法。
《纲要》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方法运用要恰当、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的原则。
合理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方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
a. 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
(a)正式教育活动包括语言、音乐、常识、美术、计算、体育等内容。
采用的教学手段通常有:欣赏歌曲、故事、儿歌、情境表演、观看图片、幻灯片、VCD等。
如:幻灯故事《大狮子与小老鼠》,幼儿被“看小电影似的”这样一种形式给深深地吸引住了,唤起了幼儿参与讨论与交流的激情,从而得出了“原来强大的和弱小的之间也能合作互助”的道理。
(b)非正式教育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就更广泛了,区角活动、角色游戏、自由活动、散步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合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
如:在结构游戏中、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
又如:带孩子到户外散步时,看见蚂蚁运粮食,孩子们会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
抓住这一机会,就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蚂蚁来搬这块食物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些活生生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又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了。
b.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a)集体教育的作用:幼儿在没有进入幼儿园之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是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因而没有分享、合作等方面的意识。
而进入幼儿园后,集体教育使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和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
如:在主题游戏“大家齐Happy”中,通过系列的集体活动“大家一起过生日”、“我们动手做果汁”、“招待小客人”等,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与分享原来是如此的快乐!(b)个别教育的作用:个别教育是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
由此,个别教育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实施个别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原则:1、观察在先个别教育应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和客观的分析,才能掌握幼儿的特点。
例如:有位叫文文的小朋友,虽能说会道,却有攻击性行为,不会合作、不爱分享,没有自己的朋友,显得比较孤立。
2、因人施教幼儿的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教育要求、方法也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与幼儿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例如:根据对文文的观察,发现孩子有交朋友的愿望,由于方式的不正确,导致他没有朋友。
因此,我们把培养文文的重点放在“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建立与同伴合作与分享的良好关系”这一层次上。
3、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心理品质的发展有明显的变化性与反复,幼儿常常会出现反复甚至倒退现象。
反复的指导和强化,对幼儿巩固积极的行为,并逐渐内化成良好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常常帮助文文展示自己会讲故事的优点,以确立他在同伴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同时,又帮助他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
一方面鼓励他带书、玩具来和大家一起看、一起玩;一方面表扬他的分享行为。
久而久之,他也能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与分享关系。
4、一致性坚持一致性的教育原则,这既包括教师间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家园间的一致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