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种群生态学(1-2)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总结
种群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同一物种个体在特定地点的总体。
种群的特征可以通过种群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和动态等多个方面来描述。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总结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1.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是指某一种群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数量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特性、环境条件、生态位、竞争关系等。
种群数量的估算通常使用生物统计学方法,比如抽样调查、标记重捕法等。
2.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生境面积等因素密切相关,密度过高会导致资源竞争和适应性进化,密度过低则可能导致孤立效应和基因流的减少。
3. 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和分布规律。
常见的种群分布模式有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种群分布模式与环境因素、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等密切相关,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4. 种群结构
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大小结构等特征。
种群结构对种群的生态过程和动态演变有重要影响,也是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
5.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增长、减少、扩散、漂移、灭绝等现象。
种群动态与繁殖力、死亡率、移居率、环境压力等密切相关,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
以上是种群的一些重要特征知识点的总结,种群是生物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种群生态学PPT精品文档

的个体可能呈随机、均匀和聚集分布等格局;在大尺度上,种群的个体则是聚积分布的。 均匀分布:S2/m=0(S2样方个体数的方差,m为样方个体的平均数 )—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随机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聚集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
§2 种群特征
种群的主要特征 种群的群体特征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种群主要特征
数量特征 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 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种群动态是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涉及: 有多少(种群数量或密度)? 哪里多,哪里少(种群分布)? 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
§3 种群的分布与多度
种群分布界限 种群分布格局 生物体大小与种群密度关系 稀有与灭绝 种群多度的估计
种群分布界限
自然环境限制物种的地理分布 气候 温度 降水 盐度 天然屏障
气候对三种袋鼠和一种虎甲分布的影响
A: Macrpus giganteus; B: M. fuliginosus; C:M. rufus; D: Cicindela longilabris
A
c
D
B
标准样地示意图生物体大小与种群密度关系体形与种群密度的关系--1
草食动物的种群平均密度随体型增加而降低
体形与种群密度的关系--2
第二章 草地种群生态学-1

r-对策生物K-对策生物主要特征的比较
特 征
环境条件 死亡率
r-对策生物
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 高,为非密度制约的
K-对策生物
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 低,为密度制约的
生殖率
种群密度 迁移能力 种间竞争能力 寿命 个体 对子代投资 能量分配
高
不稳定,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 突发性波动 强,适于占领新的生境 较弱 短,常少于1年 小 小,常缺乏抚育和保护机制 较多地分配能量给生殖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模型
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 状况,种群增长一般有3种典型类型:
几何级数增长 指数型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一、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
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 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 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 长方式(又称离散增长模型)。 Nt+1=λ×Nt (Nt 表示t世代种群大小;λ 表示世代净增值率) 当λ>1时,表示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1 时,种群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 下一代灭亡。
种群分布类型的定量判断
通过检验方差/平均数比值的方法来判断:取样调查 时,取n个样本,每个样本中个体数为x,其平均数 为m,则其分散度(方差S)可由下式取得:
若0≤S2/m<1,呈均匀分布;S2/m=1,
呈随机分布;S2/m>1,呈集群分布。
(二)数量特征
1、种群大小和密度
种群大小: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 节
一、种群的数量动态
(一)种群增长: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有“J”型、“S”型和中间型增长。
2024版《生物课题种群的特征》ppt课件

遗传漂变和近亲繁殖问题
遗传漂变的定义
指由于随机因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随机改变的现象。
遗传漂变的原因
种群大小有限、随机交配和偶然事件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遗传 漂变的发生。
近亲繁殖的影响
近亲繁殖会增加有害隐性基因的表达机会,导致种群适应性 下降和遗传多样性降低。同时,近亲繁殖还可能引起种群数 量的波动和物种的灭绝。
繁殖策略
在食物供应不足或环境恶劣时, 种群可通过降低代谢率、减少活 动等方式节省能量。
根据环境条件调整繁殖策略,如 繁殖多个后代以确保至少部分后 代能存活。
行为生态适应性策略
迁徙行为
为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或食物来源,种群会进行季 节性或长期迁徙。
领域行为
通过建立和维护领域,确保获取足够的食物资源和安 全的栖息环境。
性别比例和繁殖策略
性别比例
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相对比例,对种群的繁殖和种群密度变化有重要影响。
繁殖策略
指生物在繁殖过程中采取的生殖方式、繁殖时间和繁殖投入等方面的策略,不同的繁殖策略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不 同。例如,K-选择(适应于稳定环境的繁殖策略)和r-选择(适应于不稳定环境的繁殖策略)。
PART 03
《生物课题种群的特 征》ppt课件
REPORTING
• 生物种群概念及意义 • 种群数量特征 • 种群遗传特征 • 种群生态适应性特征 • 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 环境因子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目录
PART 01
生物种群概念及意义
REPORTING
种群定义与组成要素
种群定义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 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它是生物群 落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 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的特征课件

种群的特征课件一、引言种群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所构成的总体。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种群的分布规律,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生存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
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资源、栖息地质量、环境条件等。
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以影响种群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性别、大小等个体组成的比例和分布。
种群结构对于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种群的生殖力和生存力。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能受到环境变化、资源利用、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结构,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生殖策略、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
四、种群动态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种群动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
种群动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和迁移率等。
种群动态的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动态,我们可以预测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种群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资源分布、种群密度等。
种群分布的变化可能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分布,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态位。
种群分布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境需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种群的特征是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都是种群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种群基本定义

A 相关概念 生理出生率(最大出生率)和生态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 生理死亡率(最小死亡率)和生态死亡率
(实际死亡率) 特定年龄出生率/死亡率 存活率:
5
3 出生率和死亡率
B 影响出生率的因素 i 性成熟的速度(世代
generation) ii 每次产仔数量 (窝仔数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动态 第三节.种间关系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基本定义
1 种群population 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
集合。 种群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 种群占有一定的领域; 种群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有机组成的一个整
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国际通用标准) 单位:%
项 目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1982 1990 2000
少儿
40以上 30-40 30以下 22.4 20.2 13.6
(0-14)
老年
4以下 4-7 7以上 5.6 6.3 8.4
x:样方中某种个体数,f:含x个体样方出 现频率,n:样本总数
沙漠蝗在行军
4
沙漠蝗挡住前进的道路
蝗虫过后,一片空
3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
出生
种群数
死亡
量
迁出
蝗虫到来遮天蔽日
二 种群的基本特征
1 种群的密度 2 种群的分布型 3 出生率和死亡率 4 种群的年龄结构 5 种群的性别比例 6 种群的多型现象
ii. 标记重捕法 mark-recapture methods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P75)一、填空1、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种群动态研究是研究。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3、生态学是研究以、、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主要研究、的组织层次,在自然等级系统中、被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
4、种群个体空间分布呈、、三种类型。
5、从生命表可获得、和三方面的信息。
5、种群的统计指标,大体可分为、和三类。
6、种群进化过程包括的变化和的变化。
7、Deevey曾将存活曲线分为Ⅰ型Ⅱ型Ⅲ型。
9、生命表可以分为和。
10、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来表示,可将种群分为、和三个基本类型。
11、种群的密度制约性增长呈“”型,用来表示,逻辑斯谛曲线被划分为、、、、五个时期。
13、种群的统计特征有、、、、、、、等。
14、是人类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理论指导。
15、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以及种群与其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它生物种群,例如与,与等相互作用。
16、种群的数量特征分为、和三级种群参数。
17、一种生物进入和占领新栖地,首先经过和以后可出现或波动,也可能较长期地表现为平坦的,许多种类还会出现骤然的数量猛增,称为,随后又是,有时种群数量会出现长期的下降称为,甚至。
18、在“J”种群增长模型中,某种群的r值居于该种群为上升种群。
19、博登海默(Bodenheimer 1958)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基本类型25按Andowantha定义,rm是具有年龄结构的种群,在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维护在水平,在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和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增长率。
30、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27、年龄为3岁的马鹿,生命期望值为5年,它们平均能活到岁。
28、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生态学理论依据是。
21、扩散有、、,鱼类称,鸟类称。
12、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按其与密度变化的关系分为和两类,前者常被称为,后者称为;根据生物的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又把生物分为和两大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3)遗传特征 具一定的遗传特征,种内个体之间通过生殖活动交换遗传
因 子 , 种 群 所 有 个 体 的 基 因 构 成 种 群 的 基 因 库 ( gene
pool)。
【举例】分布于我国近海的大黄鱼就存在三个地理种群:分布在黄海南 部和东海北部沿岸浅海的鱼群(包括吕泗、岱衢、猫头洋等产卵场的生 殖鱼群)属岱衢族;分布在东海南部和南海西北部沿岸浅海的鱼群(包 括官井洋、南澳、汕尾等产卵场的生殖鱼群)属闽-粤东族;分布在南 海东北部珠江口以西到琼州海峡以东沿岸浅海的鱼群(包括硇洲岛附近 产卵场的生殖鱼群)属硇(nao)洲族。它们各自又因生殖季节不同而 分为“春宗”和“秋宗”两个类群,可称为春季繁生群和秋季繁生群。
9
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自然界最重要 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ecosystem) 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 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所形成 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 体。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又 称 特 定 时 间 生 命 表 ( time-specif-c life table),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 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依调查 结果编制。
23
三、种群的增长
(3)生命表分析 ①死亡率曲线(mortality curve) 以生命表中的年龄( x)为横坐标,以相应于各年龄的 q x 值 (年龄x 到年龄x +1期间的死亡率)为纵坐标构成的曲线。 ②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即n x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x) 为横坐标构成的曲线。 标准化:将年龄标准化(即年龄相对于总平均生命期望的百 分比作为横坐标),可对不同生物种群存活曲线进行比较。
12
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2)种群的研究意义 ①理论意义 有助于阐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 质循环;
有助于阐明物种的进化、形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②实践意义 直接与农业、渔业和林业生产、森林管理、病虫害防治、珍 稀动物保护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问题相关联。
13
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组织是具有功能分工的细胞的集合体,不同的相互联系
的组织构成了器官。
6
五、个体
一般情况下,生物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有生命的个体具
有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繁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适应性
等生命现象。 生物个体对于生存的基本需要是摄取食物获得能量、占据 一定空间和繁殖后代。 个体是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正是生物种的多样性才构成 了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19
二、种群的群体特征
3. 种群性比 性比,指种群雌雄个体的数量及其相对比率。 第一性比:指受精卵的雌雄比例,大致1:1。
第二性比:指幼体成长到性成熟期间的雌雄比例。
第三性比:指种群个体达到充分性成熟时的雌雄比例。
20
三、种群的增长
1. 生命表 生命表是记录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种图表模式。 (1)生命表的一般构成 同龄群(cohort):或称同生群、股群,系指同时出生 或同时孵化的同龄个体。 生命表一般记录一定数量(如1000等)同龄群的死亡和 存活情况。
7
六、种群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内个体可自由交配繁衍后代,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使不 同种群间产生形态和生态上的差异。 种群是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是 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资源 开发利用的具体对象。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 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 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种群动态研究,即种群数量在 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及其变动原因(调节机制)。
4
三、细胞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有机体除了少数类型(病 毒等)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克隆技术是指用高等动物的体细胞借代母体克隆成个体, 新个体具有和亲代完全相同的生理学上的特征。
5
四、组织
细胞的分化导致生物体中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在个体 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 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组织(tissue)。
世代平均时间(T) T =(∑x l x m x)/(∑l x m x)=(∑x l x m x)/R0。
R0与r的关系
由R0 = NT/N0 = e rT ,得:r = ln R0/T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生命系统的层次
第二节 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第三节 种群关系
1
第一节 生命系统的层次
一、分子 二、基因 三、细胞 四、组织
五、个体
六、种群 七、生物群落 八、生态系统
2
一、分子
生态学研究的分子,指生物活性分子。在生命体内,不论
有机、无机分子,还是大、小分子,只要是生命体组成成分,
其中植物群落研究得最多,也最深入,群落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多半是 在植物群落研究中获得的。植物群落学,主要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 形成、发展以及与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但最有成效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应该是动、植物(还有微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近代的食物网理论、生 态系统的能流、物流等规律,都是这种整体研究的结果。
10
第二节 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一、种群概念及特征
二、种群的群体特征 三、种群的增长 四、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
11
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1. 种群的概念 (1)种群(population) 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种内个体可自由交配繁衍后代,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使不同 种群间产生形态和生态上的差异。 种群是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 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资源开发 利用的具体对象。 种群可有理论种群(如理论模型研究等)、实验种群及自然 种群的概念。
C凹曲线型:
早期死亡率极高,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比 较低。该类型的高死亡,短寿命靠高出生率来补偿。 如牡蛎、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寄生动物及某些 植物(如某些定栖海藻)等。
25
存 活 曲 线
三、种群的增长
③瞬时增长率(r)和净生殖率(R0)
瞬时增长率(r)
某一特定时刻种群的增长率,是瞬时出生率(b)与瞬时死 亡率(d)的差值。
在生命活动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的分子,就是生物活性分子。 它包括DNA、蛋白质、RNA、激素等。 分子生态学是新诞生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以生物活 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与其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主要研究内容在于阐明生命体和相关细胞的各种生物活性分 子及其分子环境与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态和病理失调态
x
=
e x:本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的平均生命期望,其值等于:e x = T x / n x 。
生命表的各参数中,只有nx和dx是直接观测值,其余(q x 、L x 、T x 和e x等)都为统计值。
22
三、种群的增长
(2)生命表类型 ①动态生命表(dynamiclife table) 又称特定年龄生命表 (age-specific life table),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 的存活(或死亡)情况所得数据而编 制的。还称为同生群、股群或同龄群 生命表(cohort life table)。 ②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2. 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1)空间分布特征
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分布中心各种环境资源条件最合适,种群
密度也较高,边缘地区环境资源条件和种群密度的波动则较大。 (2)数量特征
种群数量都随时间而变动,并有一定的数量变动规律。正常情
况下,种群变动有一个基本范围,这与种群特有的出生率、死
亡率、生长率和年龄结构等生物学特性有关。
24
三、种群的增长
②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A凸曲线型:
绝大多数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但达到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 部死亡,如人类、其他一些哺乳动物以及某些植物(如牧草)等。
B对角线型:
各时期的死亡率基本保持不变;如水螅、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的成年阶段和某些 多年生植物等。
q x:本年龄组期间的死亡率或从年龄x 到年龄x +1期间的死亡率,其值q x = d x / n x 。
L x:本年龄组期间的平均生活个体数或本年龄组的个体平均寿命和,其值L x =(n x+n x +1)/ 2。 T x:种群全部个体的平均寿命和,其值等于生命表中的各个L x值自下而上累加所得的和:T ∑L x 。
15
二、种群的群体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群体特征,种群的这些统计特 征大体可分三类: ①基本特征参数:特指种群密度; ②初级种群参数:指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出生率、死亡 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③次级种群参数:指种群的其他统计特征,如性比、年 龄分布(或年龄结构),空间结构(分布型)、基因频 率、平均寿命、种群增长率、生殖或滞育个体的百分数 等。
第一列通常是表示年龄组或发育阶段,从低龄到高龄自 上而下排列;其他各列则记录种群的死亡和存活情况的 观察数据或统计数据,各列通常用一定符号表示。
21
三、种群的增长
x:年龄组或发育阶段。n x:本年龄组开始时的存活个体数。 d x:本年龄组期间的死亡个体数,或从年龄x 到年龄x +1期间的死亡个体数。 lx:在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的百分数,其值等于:l x = n x / n 1 。
的分子机制,从而提出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与治疗病理失调
的措施与方法。
3
二、基因
基因是所有生物表现生命活动的根本结构,也是所有生物 用来维持其种属遗传性的关键。一切生物的所有遗传信息 都存在于组成基因或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中,即核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