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实施城市交通精细管理构建与现代化大都市相匹配的交通管理

全方位实施城市交通精细管理构建与现代化大都市相匹配的交通管理
全方位实施城市交通精细管理构建与现代化大都市相匹配的交通管理

第二十屆海峽兩岸都市交通學術研討會

全方位实施城市交通精细管理构建与现代化大都市相

匹配的交通管理基础

A Comprehensive Refined Traffic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tropolis

许培星1

摘要

城市交通管理的最高形态是个性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本文主要探讨在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条件下,对上海交通需求管理、道路交通精细管理的内涵,如:轨道交

通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间的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地面公交与大容量轨道交通衔接、

与集中居住区居民需求衔接的思考;出租汽车服务供应的信息化、有序化以及市场监

管的思考;客运枢纽、慢行交通、静态交通和道路交通管理精细化的思考。重系统思

考,从细节入手,确保城市交通需求与供应的相对平衡,为上海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奠

定基础。

精化实施

关键词:城市交通管理细

Abstract

A high qualified urban traffic management always aims to pursue an artistry,

refinement and humanity management effe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plications of

traffic demand management, especially traffic refined management under the rigid

constrains of resource condition in Shanghai. The main contents refer to the discussion of

some issues in rail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the

discussion of connecting technology between bus and high capacity rail transit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rvice qualities, the discussion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market management of Taxi service, the discussion of refined traffic management for some

problems in terms of transport terminals, slow traffic, parking problem and mobile traffic.

A reasonable balance may be established between urban traffic demand and supply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control and the specific improvem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Keywords: Urban traffic, management, refinement, implementation

一、引言

上海市市长韩正曾说,上海定位的坐标系有三个: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全国发展的大背景,中央给上海定位的大战略。依据上海自然禀赋、人文环境、发

1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理事长

展基础等优势,中央要求上海建成“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成世界城市(按国家战略,大陆世界城市仅北京、上海两市),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使上海成为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辐射点,推动大陆由东向西的梯度发展,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但上海的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土地趋紧的矛盾更加突出。2011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超2340万人,预计2030年将达到3000万人;上海建设用地已占市域面积的45%,如按每年40平方公里的增量计,将很快逼近50%——生态极限值的上限。这就要求上海不断提升经济质量和城市功能,持续提高效率和效益,实现“有机增长”和“精明管理”。尤其是城市交通,按照“当斯定律”,一味依靠设施建设,不仅诱增交通量,且无法满足需求增长。只有在强化需求管理的同时,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精细化,才能改善交通,促进“宜人、宜居、宜行、宜游”的和谐城市的建设。

二.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源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是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将管理的各个执行环节做到精确化、数据化、极致化。精细化管理以专业管理为前提,以系统管理为保证,以数据管理为标准,以信息为依据,以创新为手段,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效能为目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且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重视人性、讲究细节,强调个性。

精细化交通管理是解决管理粗放、效率低下、成本过高问题,提高交通管理公信力和执行力,优化交通系统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配置,实现交通管理科学化、系统化、个性化的必然要求,是细化落实交通管理政策、法规,改善交通民生,建设和谐交通的基础。

精细化管理应遵循四项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充分发挥管理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二是“求实高效”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交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通调查,设计管理方案,落实管理措施,评估管理效果;三是“社会参与”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增强交通管理的透明度,形成社会评价监督机制;四是“过程控制”原则,明确责任、职责,制定工作流程、环节,细化考核指标、办法。

三、精细化的客运交通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形成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同时,学科亦越分越细,如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产生了城市设计。这也使管理科学日趋精深、精细和精道。城市交通管理要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3.1.精细化管理需要着眼全程,不断审视

上海轨道交通自1995年开通一号线以来,已有12条线路(未计磁悬浮线路),线长420公里,282座车站,日均客运量超600万人次。轨道交通如在规划设计以及施工阶段留下缺陷,运营时势必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除运营须提前介入外,还要将项目管理的重心切实落实到前期研究上来,对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施工进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内容之一,是对以往的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和施工进行审视和评估。现在,上海就在审视与反思,是“一线贯市域、跨省际”,还是“中心城与郊区县分别采用轨道交通不同制式”更经济合理?是“多线集中一点换乘”,还是“二二平行换乘”更有利于运营组织和安全服务?站厅、通道、楼梯如何布局与设计减少客流对冲?在建设中,如何避免隧道区间(特别是非盾构施工区间)不均匀沉降对周边建筑的影响和保护区施工对既有隧道结构本身的不良影响?如何根据地质情况区分确定保护区的范围,根据变形、沉降收敛情况灵活确定检测周期?是投入营运的日期“后门”关死,多盾构同时掘进赶工期,还是合理确定工期和组织施工,在试运行、试运营期满后正式营运更科学?等等,都需要牢固树立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为运营安全服务的理念,精心思考,精细计算,考虑细节,把精细化管理涵盖轨道交通建设全过程。

3.2. 精细化管理需要关注热点,以民为本

上海已形成轨交网、公交网。两网资源整合,发挥最大效能,关键需有效衔接。但市民的感受和体认是离“无缝换乘”差距很大。改变这种状况,既要在道路和站点设施等方面创造物理条件,又要深化研究基于轨交网的公交网规划技术及指标体系,精细调整现有线路,优化地面公交系统。

由于城市蔓延,人口外移,中心城边缘和近郊区出现了公共交通未深入集中居住区情况。为此,上海2011年上半年试点开通了首批20条短驳公交线路(俗称“最后一公里”线路),下半年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至2012年2月,全市共有“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60余条。平均线长3公里左右,近半为环线,平均站距500米,营业时间12小时以上,班次间隔时间高峰时段5-10分钟,平峰时段10-25分钟,客流强度和车日平均载客量高于全市公交线路的平均水平。据第三方测评,乘客满意度指数为77.94,处于较满意和满意之间。

对“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的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密切关注人口导入,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能力等投用及变化情况,适时增开、延伸线路或调整线路走向,增加配车、更换车型,根据客流状况灵活编排行车作业计划,既满足客流需要,平衡供求关系,又合理配置运能,有效组织运行。

3.3. 精细化管理需要科技创领,量化分析

上海有近5万辆出租汽车,每车日均行驶350公里,里程利用率60%。乘客路边扬招叫车,出租汽车空车“扫马路式”揽客,供需信息往往不对称,且影响交通秩序。上海现有4个出租汽车电调中心。电调中心在乘客与移动车辆之间建立信息通道,以乘客叫车点为中心在300米半径内搜索空车,实现近距离接客,使得每两笔业务之间的空驶里程减少2公里。“强生”电调中心还利用1.3万辆遍布全市大街小巷的出租汽车采集道路信息,每10秒钟发送一次信息,调度中心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去除3颗卫星以下定位的车辆数据),生成和提供道路(可区分高架和地面)不同流量、车速的实时信息和分布图表,对加盟和提出请求

的车辆,从出发点至到达点,按最短路径、最省时间等原则提供行进道路,并根

据前方道路通行情况及时在车载终端上修正行进路径,实行自动导航。依靠信息

化技术,实现了车辆运营的精细化和有序化。

上海出租汽车实行总量控制,并建立了规模调控的量化指标。其中核心指标

为里程利用率,参考指标有主要站点侯乘时间、后备司机供应能力和驾驶员收入

水平等。里程利用率指标有两种考量方案:一是平均里程利用率,8:00~23:00

超过65%,建立出租汽车总量预警,接近70%实施增量计划;二是全天平均里程

利用率,超过65%的时长在8小时(占全天1/3)以上,建立出租汽车总量预警,

超过65%的时长在12小时(占全天1/2)以上,实施增量计划。

在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中,根据出租汽车定位,对运价和与地面公交、轨道交

通的比价关系作了研究,确定近期对出租汽车企业进行审计调查,制定出租汽车

成本结构、定额标准和成本监审办法,编报运价结构调整方案,通过微调方式,

提高运价水平。远期,出租汽车向满足高端需求转变,向私家车出行成本方向调整,将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和出租汽车比价关系逐步调整为1:2:8-10。通过

量化的指标体系,提高行业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3.4.精细化管理需要深化内涵发展,注重细节

3.4.1客运枢纽。客运交通枢纽是各种客运方式高效转换、各交通系统整合

的理想方式。上海现有四类交通枢纽:A类(大型市内对外交通换乘枢纽)、B

类(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换乘枢纽)、C类(公共交通与其他机动车换乘

枢纽,P+R)、D类(公共汽电车换乘枢纽)共74座。交通枢纽的精细化管理不

仅需使枢纽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实现无缝衔接与换乘空间舒适,建筑低碳与环境

生态,还要充分考虑土地集约使用。枢纽引导城市向多轴、多心发展,在区域发

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往往成为总部经济的首选地和商务办公、现代服务业的

聚集地,成为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和城镇体系结构的重要节点。由于枢纽所在地空间、资源有限,要求提高土地使用集约度。寻求节点交通价值与城市功能价值的

相对平衡和同步提升是当前交通枢纽理论与实践的前沿。为此,枢纽内部交通分

析和设计与外部交通需求如何匹配,枢纽内部建筑设计与交通设计如何结合,内

部交通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等,是目前交通枢纽健康发展的重要内涵,是精细化管理着眼和探索的重点。

3.4.2慢行交通。慢行交通是非常重要的短途出行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具有

其他交通方式无与伦比的时空优势。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慢行交通还是人本

交通的体现。2009年慢行交通占上海居民出行方式的比重为47%,在相当长时期

内还会维持在40%左右。我们倡导“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低碳、绿色的交通模式,在宏观上,按照“分流、联络、易达”的原则,将上海中心城分成21个慢

行区,将非机动车道划分为交通型通道、连通型通道和集散型通道,分别起到加

强慢行区联系,提供多通道、高保障的路径服务和加密非机动车道网络密度、更

好地深入众多门户家庭的作用。对步行交通,一是将通过中心城的快速路、交通

性主干道、高速公路两侧的功能区列为步行控制区,引导人流至其他步行通道或

集中通过统一设置的步行通道。二是中心城保证人行道的宽度,加强贯通,结合

绿化、广场、驳岸建设步道,从行人对空间环境视觉感觉出发,增加街头雕塑、

绿地,对沿街建筑立面、色彩、空间等景观要素和细节有意识进行艺术性处理,

营造清净和海派文化氛围,形成与环境相融合的步行空间。三是结合道路等级、

用地类型及步行强度确定过街设施的间距和长度,结合道路级别、行人类型和环境条件选择平面过街设施与立体过街设施,结合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道的中央分隔带建设两次过街设施,结合轨道交通站厅与出入口设置情况建设地下过街通道,结合商业中心的经济优势和风貌区的景观要求兴建立体过街设施,构建中心城步行系统。

3.4.3静态交通。停车泊位严重不足必然影响动态交通。上海目前中心城停车缺口36%左右。静态交通的精细化管理,一是在源头上精准计算并且具体落实停车泊位的配建,不欠新账。二是在公园绿地、广场道路、河床等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库,分别布置好人员和车辆出入口。三是因地制宜建设立体停车场库,研究建筑形式、坡道布置和停车方式,确定层高,最大限度地达到规模效应。四是充分挖掘道路潜力,合理增加路内和路外停车泊位;在移动车辆停车需求与区域停车场库泊位利用情况之间建立信息通道,引导车辆停放;对临时停放需求较大,却不符合设置固定停放点的,如学校、旅游景点、商业网点等道路,为满足短时停放需求,采用移动P牌方式设置临时停车泊位,缓解停车难,减少对交通的影响。五是组织住宅区与周边商务楼宇、工厂卖场、机关团体等单位之间的错时停车。

四、精细化的道路交通管理

上海对机动车发展坚持实行“近期控制拥有,远期控制使用”的基本政策,但道路拥堵的紧张情况依然存在。持续建设,扩大道路容量;强化管理,提高通行能力,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在道路资源日趋紧缺的情况下,通过道路交通的精细化管理,挖掘道路潜力,力求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趋于最大化,尤显必要和急迫。上海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取得了明显实效。

4.1.交叉口控制和渠化设计优化

采取调整信号周期、优化相位组合、实行单车道控制、右转车道嵌套控制和迟起早断控制等措施,改善交叉口通过能力。通过压缩单车道宽度、偏移道路中心线、拓宽进口车道数、在进口道处设置自行车专用停车区、在交叉口范围划定自行车行驶区域的轨迹线和相应的标识、设置行人过街保护区、优化行人过街横道的位置等措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避免同相位车流交织。

4.2.根据流量与流向特点细分车道

不拘泥于车道布置的一般规律,按照流向特点的不同,以符合交通流实际的方式布置车道,比如将左转车道布置在道路直行车道右侧或者道路的最右侧,并同时设置车道标志加以提示。

4.3.非机动车停车线后退

非机动车遇红灯时超越停车线,导致右转机动车通行受阻,将非机动车停车线后退,即便个别非机动车超越停车线,往往也不会深入路口,减少了对右转机动车通行的影响。

非机动车和行人在绿灯亮后,由于起步速度快,使右转机动车难以完成右转,特别是直行、右转机动车合用车道时。将机动车停车线后移,当绿灯亮时,非机动车和行人成“团状”集中先期通过路口,增加了右转车辆可供穿越的空挡。

4.4.非机动车左转待转区(二次过街)

与机动车左转待转区相类似,漆划非机动车待转区(须注意不影响直行非机动车和右转车辆的运行轨迹),而在机动车禁止左转或者无专用左转相位的路口,通过两次直行提高非机动车左转的安全性。

4.5.漆划左转待转区、直行待行区

根据交通流状况,在路口左转车道设置左转待转车道,增加一个信号灯控制左转车辆进入待转区和通过路口。利用大型路口左转时的道路空间,设置直行待行区,供其他方向直行车辆蓄车用。

4.6.借用对向车道,增加进口车道数

在有固定中心隔离的道路,打破道路板块限制,在中心隔离上开辟开口,借用对向车道,以增加进口车道数。

4.7.路段可变车道(潮汐车道)

根据潮汐交通的特点,设置路口可变车道(导向车道变换允许通行的方向),以符合路口不同方向交通量时间变化的特点;将路段与路口的可变车道组合使用,即路段上体现为不同时段改变通行方向,路口则改变导向车道允许通行的方向。

4.8.简化路口立交环岛实行信号灯改造

为提高环岛交通通行能力,通过加装信号灯调节流量、速度,改善交通秩序,减少事故的发生。在对上海南北高架天目路立交环岛采取信号灯控制后,环岛锁死情况大大减少,晚高峰小时交通量提高了 4.1%,早高峰小时交通量更是提高了7.9%。环岛内交通秩序显著改善,事故数下降约80%。

4.9.高架匝道实行信号灯控制

在高架道路主线和匝道埋设线圈,探测主线车头间距和匝道排队情况,按照兼顾主线通行与匝道车辆排队等情况,控制匝道信号灯开、闭时间,减少匝道车辆汇入对主线车流的影响,确保高峰时段主线车速,避免车辆碰撞事故。

4.10.路口禁左,增加路段掉头点

中心隔离较宽的道路,在路口采取禁止左转措施,并以此简化信号相位,缩短信号周期、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在路段开设掉头点,分解集中于路口的交通压力。

4.11.交通视觉环境设计和管理

制定和细化对道路附属设施的设置标准,规范设置位置。在交叉口区域的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允许设置超高绿化、建筑、广告牌、亭棚等;加大对广告标牌、霓虹灯、雕塑、绿化、报亭等城市道路附属设施的管理力度,取缔影响交通视觉环境的违章建筑和标牌。同时,进一步规范交通标志、信号标杆、器具,确保统一、庄重、醒目、美观。根据道路等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标志版面,在标志版面上增加门弄号和指北针。制作专为行人服务的多方向指路牌,标明附近的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主要商业网点和公共场所等信息。

4.12.交通实时信息情报板

自2005年起,上海交警与有关部门合作,在高架及上匝道、地面等处安装图形、文字等多种形式的LED交通实时信息情报板,供驾驶员选择合适的路径,避免车辆过分聚集引发交通拥堵。

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的最终指向是增强城市交通功能与活力,减少人的“生存必须时间”,增加“自由支配时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使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交通管理与控制论文

交 通 管 理 与 控 制 论 文 作者:周辉 院别: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专业:交通工程 班级:交通092 学号:090511204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的拥有量的持续增加和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道路交通的增长速度 和人口向城市的聚集速度也不断加快,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交通问题,需要对交通进行必要的管理与控制。针对城市主要存在的交通问题,依靠相关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相关原则,对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并对相关领域的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道路交通,交通管理,交通控制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ar have a quantity to increase continuously and the urbanization level increasing, road traffic growth rate and population to the city to gather the accelerating speed, thus further aggravate the traffic problem in the city, the need for transportation necessar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iming at the existing traffic problems in city mainly, rely on traffic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to the city traffic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trategies are studied,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to the related practical work help.Key words: road traffic, traffic management, traffic control 一、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涵义、性质、目的与作用以及原则 交通管理:是按照国家制定的法规、政策、条例等的规定和道路交通的实际状况,运用各种手段、方法、设施、工具、措施等科学合理地疏导、协调、禁限、约束、组织和指挥交通。交通控制:交通控制就是运用现代化的遥测、遥控、监控、传感、检测装置采集信息,并用电子设备、光缆、通迅设施、信号系统、电脑及相关软件传送信息、处理信息,从而达到对动态交通---运行中的车辆进行准确地组织、指引、诱导和调控,使其安全畅通地运行。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性质:交通管理与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现代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的重点,在于运用各种现在化的仪表装置与设备,最大限度地及时处理有关道路的有效信息适时了解和掌握区域网上交通而及时作出正确的分析决策,达到科学的调控流量、指挥交通。交通管理目的在于认识并遵循道路交通流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科学原则,方法和措施,不断的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以求得延误更少,运行时间更短,通行能力更大,秩序更好和运行费用更低,从而更好的获得社会经济,交通与环境效益,为国民经济发展,人民出行质量提高的服务。原则:1.分离原则 2.限制原则 3.疏导原则 4.节源原则 5.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内容与类别 (1)行政管理: 规划组织单向交通专用车道与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 禁止或限制某种车辆、某种运行方式: 实行错时上下班或组织可逆性行车; 对于某些交通参与者(老人、小孩、残疾、孕妇人员)予以特殊照顾; 对于车辆拥有量或某种车辆实行调控; 采取临时的或局部性的交通管理措施。 (2)法规管理: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关于加强城镇道路交通管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城镇道路交通 管理的建议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关于加强城镇道路交通管理的建议近年来,随着各项道路建设政策的不断落实,县城的道路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县城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但随着人流、物流的日益增大,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的突飞猛进,现有的道路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压力,影响了县城交通的安全,也影响了县城对外形象。现结合**县城市道路交通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我个人的看法及相应对策。 一、当前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规划和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一是布局建设不合理,道路通行不畅。县城商业过于集中,各地商家大都集中一条或者二条道路上开市经商,使街道商业化,加之部分商家占道经营,堵断人行通道,行人只能从人行道上拥入车行道,以及各种车辆停放在街道两边,从而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二是街道狭窄,车流量大。县城去很多道狭窄、道路设施陈旧,无法对车辆分流,交通受堵时有发生。近几年,虽然投入资金对部分道路进行了整改建设,对车辆分流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远远不能适应现有车流通行的需求。 三是街道职能不明,交通组织混乱。滨江路、交通下街运送蔬菜水果的车辆乱停乱放,严重堵塞道路。五星桥市场占道经营,行人怨声载道。田坝子市场如同虚设,运载蔬菜水果的大板车、三轮车随处停放。以上路段的交通组织混乱,行人、车流通行困难。

四是停车场偏少,车辆停放难。城区内停车泊位少,也没有大型停车场,导致车辆随处停放。县城主要道路有十余条,而停车场仅有2-3个,街道停车泊位加上各单位停车泊位也不超过30个,远远不能适应需求。 其次,私家车发展迅猛,缺乏控制性 一是私家车急剧增加。每年县城私家车成倍的增加,部分私家车驾驶员素质低,乱停乱放、闯红灯、逆向行驶等违法行为,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畅通。 二是电动车数量惊人。县城电动车随处可见,不戴安全头盔、违法载人、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也给县城交通秩序管理带来影响。同时,国家对电动车的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使交警难以对此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是对非营运车辆管理不力。一些无证车的黑出租、拼装车等私自拉客、强行载客,严重干扰了交通运输市场,同时造成了交通安全隐患,增加了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第三,交通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 道路交通管理从其内容看,主要由道路管理、车辆及驾驶员管理、交通设施与信号控制、交通安全宣传、交通流组织与疏导、交通事故处理与预防、交通情报通信等分支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只有各系统有效地工作,才能达到确保交通安全畅通的目的。但目前交通管理各分支系统结构设置不合理,工作缺乏相互联系,各自为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规划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2乘客平均换算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算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交通管理与控制》重点

1.交通管理:是对道路上的行车停车、行人和道路使用,执行交通法规的“执法管理”,并用交通工程技术措施对交通运行状况进行改善的“交通治理”的一个统称。是一种静态管理。 2.交通控制:是依靠交通警察或采用交通信号控制设施,随交通变化特性来指挥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它是一种动态的管理。 3.交通管控的目的:保障交通安全,疏导交通、提高现有设施的通车效率。更着重于采取各种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来减少道路上的汽车交通总量,缓解交通拥挤,保障交通安全与畅通,并降低汽车交通对环境的污染影响。 4.交通管控的原则:分离原则,限速原则,疏导原则,节源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5.通行权:在平面分离上,车辆、行人按规定在各自的道路上有通行的权利;在时间分离上,车辆、行人按交通信号、标志或交通警察指挥指定在其通行的时间内有通行的权利。 6.先行权:各种车辆或行人在指定平面和时间内共同有通行权的前提下,对车辆、行人在通行先后次序上确定优先通行的权利。 7.问:为什么要进行交通管理?答:交通管理能整合现有的道路资源,在不投资建设新道路的情况下,挖掘道路资源的潜力,在节省投资的同时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进而保证道路畅通。 8.交通所带来的问题:安全问题,能源问题,土地问题,环境问题。 9.TSM:Transportation System Management交通系统管理 10.TDM: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交通需求管理 11.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1.交通治理五阶段:传统交通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智能化交通管理,可持续交通发展阶段 2.交通管理分类:交通行政管理,交通执法管理,交通运行管理。 3.交通管理规划内容:城市交通管理现状问题与需求分析,制订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目标和策略,建立交通管理长效发展机制,近期交通系统管理改善方案制定,智能交通与高新技术发展应用规划,拟定交通管理规划实施行动计划。 4.交通规划编制原则:保持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相一致原则。体现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应遵循远期讲战略、中期粗、近期细与标本兼治的原则。可实施性和滚动原则。 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技术标准规范所赋予和规定的交通管理职权和事权,是国家各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施行交通管理权力的主要依据。 2.全局性管制:在全国或某地区范围内,在较长的时间内有效的那些措施。 3.局部性管理:仅在局部范围内,在较短时间内才有效的一些措施。 4.交通法规的层次:交通法规按其有效性的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全国性法规。(全国性法规应具有全局意义,是一种必须在全国统一执行的一些规定。全国性法规是制订地方性法规的依据。)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应是当地具有全局性含义的管理措施。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及交通特点,在全国性法规为依据的前提下,制订当地必须统一执行的一些补充规定。地方性法规是对全国性法规作的一些不矛盾的补充。)局部性管理措施。(可认为是交通法规的补充和外延。) 5.交通法规的内容:对人的管理,对路的管理,对车的管理,对环境的管理。 1.交通行政管理的内容:交通行政管理是最高层次的交通管理,它的内容涉及交通管理的职能、体制、手段等多个方面。在宏观层面上,……在围观层面上…… 2.车辆驾驶人的管理主要包括:驾驶证管理、驾驶人教育管理、驾驶人驾车管理等。 3.对驾驶员的日常安全教育:技术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4.车辆管理的基本目的是使车辆经常保持良好的行驶性能,保证交通安全。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主编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5年9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先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5年1月14日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道路管理,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充分发挥城市道路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路政管理。 第四条城市道路管理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城市道路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道路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城市道路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 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 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试题选

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试题选 一、填空题 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 2、一条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为 500-1000 辆/小时,宽度为 1 _。 3、《周礼》中把城市道路网分为经涂、纬涂、环涂和野涂四个部分。 4、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是: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和适当分离。 5、平面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较低,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交叉口。当进入交叉口的混行交通量超过 27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或环形交叉口任何一个交织路段通过的交通量超过 14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时,不宜采用平面环形交叉。 6、平面弯道设计时在限界内必须清除高于米的障碍物,包括灌木和乔木。 7、各类机动车分到行驶时,小客车每条车到宽度米;其他车型当设计车速小于40km/h 时每条车到宽度米,当设计车速大于40km/h时每条车道宽度米。 8、机动车道的车道条数常采用偶数,路段上机动车道的车道数不宜过多,单向车道一般不超过 4 条。 9、一般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类型有:棋盘型、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合型和主辅线型五种。 10、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11、城市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用地、人、车和路。其中,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12、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和_ 分隔带_ 四部分。 13、临近建筑交通组织和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把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与外部城市道路的交通流线合理地组织成为有机整体。 14、横断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功能要求和规划交通量,合理确定道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宽度和高差。 15、按修筑路面的材料,路面可分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和砂石路面。 16、《马丘比丘宪章》强调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

(完整版)交通管理与控制

名词解释 1.交通需求管理(TDM):交通需求管理是引导人们采取科学的交通行为,理智地使用道路交通设施的有限资源。简言之,交通需求管理主要管理的是:人们理性地使用汽车,而不是人们是否拥有汽车。 2.视距三角形:为了提高无控制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它通过绘制交叉口的视距三角形保证在交叉口前,驾驶员对横向道路两侧的可通视范围,它是全无控交叉口设计和设置的基本依据,必须注意,“视距线”应画在最易发生冲突的车道上。在双向交通的道路交叉口,对从左侧进入交叉口车辆的视距线,应画在最靠近行人道的车道上;而对于从右侧进入交叉口的车辆,则应取最靠近路中线的车道。在视距三角形内不得有高于1.2米妨碍视线的物体。 3.绝对时差:绝对时差是指各个信号的绿灯或终点相对于某一个标准信号绿灯或红灯的起点或终点的时间之差。 4.绿信比:绿信比是一个信号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长与周期时长之比,一般用λ= Ge/C表示。 5.通过带:在时-距图上,各个信号交叉口绿灯时间始端连线与终端连线中最窄的一组平行斜线所标定的时间范围称为通过带。 6.交通系统管理(TSM):交通系统管理是把汽车、公共交通、出租汽车、行人和自行车等看成为一个整体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运营、管理和服务政策来协调这些个别的组成部分,使这个系统在整体上取得最大交通效益。 7.路边存车:在道路沿侧石车行道上的机动车停存,或人行道边的自行车停存。路边存车管理的目的是使道路在“行车”及“存车”两方面能够得到最佳的使用。 8.相对时差:相对时差是指相邻两信号的绿灯或红灯的起点或者终点之间的时间之差。相对时差等于两信号绝对时差之差。 9.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把区域内的全部交通信号的监控,作为一个指挥控制中心管理下的一套整体的控制系统,是单点信号、干线信号系统和网络信号系统的综合控制系统。 10. 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11.全无控制交叉口:是指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重要地位,从而具有同等通行权的两条相交道路,因其流量娇小,在交叉口上不采取任何管理手段的交叉口。 12.交通信号:在道路上用来传送具有法定意义指挥交通流通行或停止的光、声、手势等。道路交通常用的信号有手势信号和灯光信号。 13.饱和流量:在一次连续的绿灯信号时间内,进口道上一列连续车队能通过进口道停车线的最大流量,单位是Pcu/绿灯小时。 判断题 1.路宽小于10m时,一般认为道路两侧1m为非机动车道,其余为机动车道。(错) 2.最高行驶车速的限制是指对各种机动车辆在有限速标志路段上行驶时的最高形式车速的规定。(错) 3. 单向交通是指道路上的车辆只能按一个方向行驶的交通。(对) 4.变向交通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变换某些车道上的行车方向或行车种类的交通。(错) 5.路边存车是指在道路沿侧石车行道上的机动车停存,或人行道边的自行车停存。(对) 6.道路交通标志的视觉性要素有形状、颜色和文字。(错) 7.警告标志的颜色为白底、红边、黑图案。(错) 8.在正常的周期时长范围内,周期时长越长,通行能力越大,但车辆延误及油耗等也随之增长。(对)

城市数字交通规划

基于运营车辆稽查系统的数字交通建设 一、城市数字交通内涵与体系构成 数字交通是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的先行战略启动应首先考虑数字交通,即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的数字化,网络化、一体化。 随着运营车辆拥有量逐年递增,根据现实需求,数字交通建设重点是城市交通智能化系统的全面建设,即将技术、系统与交通管理的集合在一起,充分以现代化的RFID、IC卡、GPS、流动监控、有线网络、无线通讯、地理信息系统和其它相关技术对非法车辆和问题车辆进行有效监管,并且与公安交通管理联动,实现城市动态与静态交通信息采集、处理、监管与发布等系列服务。 数字交通系统体系涉及整个城市的动态与静态交通信息,将整个城市路网的动态车辆与停车场的静态车辆实现统一管理,重点体现在监管与服务方面,包括运营车辆智能稽查管理系统、运营车辆实时数字图像监管系统、城市交通实时监控智能化管理系统、智能停车监管与诱导系统、数字交通服务与决策系统等系统板块等。 二、“数字交通”的规划、设计、实施建议 1、“数字交通”工程需要从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同时在统一框架的指导下进行各个系统的设计。 2、“数字交通”需要有效的政策指导,并制定统一的标准。 3、“数字交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分阶段逐步实施。

根据需求分析,我们建议,在统一框架的规划指导下: 第一阶段:实现运营车辆智能稽查管理系统,规范城市交通秩序和社会秩序; 第二阶段:实现运营车辆实时数字图像监管系统、城市交通实时监控智能化管理系统,为城市交通的有序化打好基础; 第三阶段:实现智能停车监管与诱导系统,实现整个城市静态车辆的有效管理,避免财政非税收入流失,对违法车辆全面监管; 第四阶段:建立“数字交通”一体化平台,进行统一协调与运营,实现从交通信息化到大众享受服务,向服务转型,实现城市交通的历史性变革。 三、“数字交通”系统组成 (一)运营车辆智能稽查管理系统——第一阶段重点工程 1、系统概述 由于利益的驱使,存在套牌车、假牌车、克隆车、无牌车等各种各样形式的“黑车”,这些“黑车”已经成为了城市的毒瘤,成为了城市交通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严重祸患,尤其是在出租车、渣土车、客运车等营运车领域,对社会经济的不良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 该系统综合运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动态图象识别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手段,以每台车辆上安装RFID电子标签(内置基于有源无线射频技术的车辆电子身份信息卡)和传统牌照为信息源,以系统管理平台和数据服务器为运行中枢,结合车辆和车主信息数据库及数据定时更新,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交通管理与控制 (第四版)全书知识点重点部分总结

《交通管理与控制 (第四版)》全书重点部分标记绪论 1.为什么要进行交通管理? 交通管理能够整合现有道路资源,在不投资建设新的道路情况下挖掘道路资源潜力,在节省投资的同时增加道路的性能力,保证道路畅通。 2.现代交通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什么? 现代交通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通过采用“交通需求管理”来减少道路上的汽车交通量的需求。 3.本课程讨论的交通管理是指哪两个层面?侧重的是哪一层面? 本课程中所讨论的交通管理按其是否具有法律意义,在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具有法律意义且必须强制执行的管理措施,是指在交通法规中制定的,为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所必需的基本交通规则。2。用来改善交通状况的工程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本身不具有法律意义,但要使这些措施能得以有效实施,还需依靠具有法律意义的管理措施来强制执行,或依靠经济手段来诱导执行。在本书中对两者都分别作了必要的探讨,但主要探讨的重点是后者。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必看)1.交通管理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管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交通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交通管理:建新路、配以提高老路通车效率措施的交通管理来满足汽车交通需求的增长。

第二阶段:交通系统管理:以提高现有道路交通效率为主。 第三阶段:交通需求管理:对交通需求加以管理、降低其需求量以适应现有道路交通设施能够容纳的程度 第四阶段: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应用到交通管理中。 3.什么是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就是以保障城市交通安全、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有效管理交通需求为目的,根据社会经济与交通发展对交通管理的要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用地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交通运行现状调查,应用交通工程、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制定城市交通管理的目标与策略,对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组织、城市交通管理设施、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以及城市交通管理科技应用与发展进行系统规划。 第二章交通管理法规 1.交通管理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技术标准规范所赋予和规定的交通管理职权和事权,是交通管理的主要依据。交通法律或法令由国家制定并颁布执行;交通规则、条例属于政令,由主管机关根据国家的交通法规、法令制定并颁布执行。主要分为对“人”的管理、对“路”的管理、对“车”的管理、对“环境”的管理。 2.在交通管理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为什么? 交通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道路交通的使用者是人,是一切交通活动的主体,只有通过对人的合理管理才能取得好的交通管理效果。 3.在执行交通法规时要注意如何分层次?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管理

前言 当前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城市中各种车辆迅速增长和出行量增大引起的交通需求量远远高于道路所能提供的交通供给量。交通管理工作不应只是忙于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交通问题,还应站在战略高度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超前研究交通管理对策,即制定交通管理规划,实现长效管理。本文分析了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必要性,提出了交通管理规划应涉及的内容、规划原则和过程,从交通工程的角度论述了交通管理规划内容之一的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为了使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发布实施等。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根据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交通现状以及整个城市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据交通工程、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交通管理科技发展和政策发展等方面提出的发展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交通管理的要求,确保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有效性、合理性。因此,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定应获得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的支持和协助。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管理 摘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论述了交通需求预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精华

1、交通: 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狭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道路上的交通。 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3、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4、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交站点为轴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源于带型城市的理论思想。 特点:不能适应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所需的合理规模要求,也忽视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与一般城市发展规律不符的。 5、田园城市:使工业区之间的货运交通在城市外围呈环向流动;居住区之间的生活性交通在居住区内呈环向流动;工作与居住间的交通在城市外半部呈放射性流动;居住与购物游憩间的交通在城市内半部呈放射系流动;各类性质不同的交通因用地的合理布局而互不干扰,实现了道理的功能分工。 6、工业城市:作为生产单位的城市应该靠近原材料产地,要从工业生产对交通的需要去布置道路;工业区应该设在交通运输最方便的地方,靠近铁路和码头,道路密度较低;生活居住区应该靠在环境最优美的地方,道路采用密方格网形式;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应用交通干路和地铁相连。 7、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分析城市用地产生的不同性质的交通,按照其特点和功能要求把他们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并通过城市用地和道路交通系统的调整,合理的组织城市交通;使城市用地的布局、交通的性质要求道路的功能和能力相互协调,做到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取得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8、交通分流的3种基本形态: (1)交通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按交通性和生活性的分类或按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类,把骨干性的繁忙交通与枝节性的宜人交通分离开来。 (2)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路系统和常速道路系统,以及道路客运交通与路外轨道客运交通的分离 (3)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系统中设置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专用道。 9、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 11、城市道路按功能分类:

交通管理与控制

交通管理与控制 得原则与方法:分离原则、限速原则、疏导原则、节源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交通管理得演变与发展:传统交通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智能化交通管理。 事故黑点:某一时期内,发生事故数量或特征比其她地方明显突出得位置。 道路交通标志:用图形符号、颜色与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交通管理信息得一种交通管理措施。标志板+支架标志板得支托部分,柱式、悬壁式、门式、附着式) 单向交通单行线):道路上得车辆只能按一个方向行驶得交通。 优点:简化交叉口交通组织,提高通行能力;提高路段通行能力;降低交通事故;提高行车速度;有利于实施各交叉口间交通信号得协调联动控制;有助于解决停车问题。 缺点:增加车辆绕道行驶得距离,增加附近路段上得交通量;给公共车辆乘客带来不便,增加步行距离;容易导致迷路,特别就是对不熟悉情况得外地驾驶员;增加了为单向管制所需得道路公用设施。 实施条件:具有相同起终点得两条平行道路,她们之间得距离在350~400以内;具有明显潮汐特性得街道,其宽度不足3车道得可实行可逆性单向车道;复杂得多路交叉口,某些方向得交通可另有出路得,才可将相应得进口道改为单向交通。 变相交通:不同得时间内变换某些车道上得行车方向或行车种类得交通。 优点:合理使用道路,充分提高道路得利用率,提高了道路得通行能力;对解决交通流方向与各种类型得交通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匀性得矛盾都有较好得效果。

缺点:增加了交通管制得工作量与相应得设施,且要求驾驶人有较好得素质,注意力集中,特别就是在过渡地段。 不宜设置人行道得地方:弯道、纵坡路段等视距不足得地方;信号交叉口附近;瓶颈路段;车辆进出口得附近。 停车诱导系统:通过交通信息显示板、无线通讯设备等方式向驾驶人提供停车场得位置、使用状况、诱导路线、停车场周边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状况得服务系统。 功能:提高停车者得使用方便性;促进交通顺畅、确保交通安全;提高停车场得使用效率;增加商业区域得经济活力。 组成: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发布。 交叉口交通管制得原则:减少冲突点;控制相对速度;重交通车流与公共交通优先;分离冲突点与减少冲突区;选区最佳周期,提高绿灯利用率。 交通组织优化:在有限得道路空间上,科学地分配通行时间、空间,合理地限制车种、流向得交通管理方案。 原则:分离冲突点、改变冲突性质; 时间分离法:在信号周期内拿出专有相位放行非机动车; 空间分离法:只设置机动车信号灯,让非机动车按照机动车相位走; 时空分离法:在路口中间划定一块面积卫非机动车禁驶区,左转非机动车在区外二次停车等待,让直行机动车先行通过,通过拉长左转非机动车得通过距离,避免左转弯非机动车对直行机动车得冲突。 常规公共交通优先通用管理:公交车专用车道;公交车专用街、公交车专用道路;公交车专用进口车道;公交车自行车专用道路;交通信号得公交车优先控制;公交车优先转弯;车站设置与换乘衔接优化;公交车辆运营智能管理。

浅析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设计

浅析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论述了交通需求預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 标签: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交通需求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1.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我国城市交通特征 1.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交通干线逐渐发展起来的,公路既是交通运输的通道,又是市(城)区街道及市场。城市过境交通量一般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行驶普遍。过境交通一般以货运交通为主,主要交通工具有卡车、拖挂车、客车、小汽车等;市(城)区内交通以本地居民为主,由于出行距离较短,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小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以外,还有自行车、马车等非机动车。同时,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大部分还以步行为主。由于交通混杂,相互干扰大,造成各类交通车辆通行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交通流向和流量在时间与空间上呈非平衡状态分布。随着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农民进城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造成交通流量在各个季节、一周及早、中、晚高峰时段呈钟摆式单向运动,变化较大。在一些有较大集市日活动的城市,其集市日客流量远远大于平均日客流量。 4.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性质不明确,道路断面功能不分,技术标准低;人行道狭窄或被占用,造成人车混行;缺乏专用交通车站及停车场地,道路违章停车多;丁字路口、斜交路口及多条道路交叉的现象也比较多。 5.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普遍缺乏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致使交通混乱、受阻。 (二)城市对外交通类型及布置 城市对外交通的类型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类,各种交通类型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铁路交通运输量大、安全,有较高的行车速度,连续性强,一般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保持常年正常的运行。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设备简单,是适应能力较强的交通方式。水运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投资少,耗时长。 1.铁路交通及布置 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大多数城市中的铁路站是中间车站,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为避免铁路分隔城市、互相干扰,原则上铁路站场应布置在城市一侧的边缘,并将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城市的同侧方向。客站宜接近城市居住用地,货站则接近工业、仓库用地。 站场用地规模取决于客、货运量及场站布置形式,应适当留有发展余地。站场用地长度主要根据站线数量及其有效长度来确定,可参见表8.3-2、8.3-3。 表5-1 Ⅰ、Ⅱ级铁路站坪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