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体痴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合集下载

路易体痴呆(教学及宣教)

路易体痴呆(教学及宣教)

路易体痴呆疾病概述路易体痴呆是以波动性认知障碍、视幻觉和帕金森综合征为临床特点,以路易小体为病理特征的神经变性病。

DLB由Okazak(1961)首先描述,是仅次于Alzheimer病第二位常见的痴呆病因,可能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包括弥漫性路易体病和Alzheimer病路易体型,临床及病理表现重叠于帕金森与Alzheimer病之间。

路易体痴呆发病机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

已发现DLB和帕金森病Lewy体是α-突触核蛋白由可溶性变为不溶性异常聚集而成,影响α-突触核蛋白表达和代谢的因素可能与DLB发病有关,DLB通常很少有家族遗传倾向。

实验证实,DLB的胆碱能及单胺能神经递质损伤可能与认知障碍和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有关。

路易体痴呆临床表现DLB的典型病程为缓慢进展,经过数年后最终呈全面痴呆。

早期,大部分病例的认知功能为颞顶叶型,表现为记忆、语言和视觉空间技能损害,与AD的表现相似。

DLB认知功能波动性损害。

大部分DLB病人都有真性视幻觉,幻觉形象往往鲜明生动。

幻觉对象多为病人熟悉的人物或动物,这些视觉形象常常是活动的、会说话或发出声音的,偶尔,幻觉形象有扭曲变形。

有些DLB病人可出现肌阵挛、舞蹈样动作等运动异常。

DLB病人较多出现晕厥,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DLB的治疗原则与其他痴呆相同,主要目的是提高认知功能,解除精神行为症状和改善社会生活能力。

然而,DLB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比较突出,往往成为治疗的主要关注点。

路易体痴呆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1.测定脑脊液血清中APOE多态性Tau蛋白定量β淀粉样蛋白片段,有诊断与鉴别意义。

影像学检查1.CT及MRI检查无特征性改变,部分病例可见弥漫性脑萎缩或局灶性额叶萎缩程度较轻。

MRI冠状扫描有助于DLB与AD的鉴别,AD可有颞叶内侧萎缩,DLB不明显。

2.18F-dopaPET检查可发现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摄取减少,PET显示颞-顶-枕皮质葡萄糖代谢率降低较AD严重,可能与DLB视空间障碍、视幻觉等有关。

痴呆诊断中PET临床合理化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 版)

痴呆诊断中PET临床合理化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 版)

1126、11C-PBR28、18F-DPA714、18F-FEPPA、11C-DAA1106、18F-PBR06、 18F-PBR111、18F-GE180、11C-ER176等。
痴呆诊断中 PET 显像临床应用推荐
• 推荐使用的情况: • (1)持续性或进行性原因不明的轻度认知损害患者首选 18F-FDG PET 显像,如低
代谢模式无特异性可继续完善 Aβ-PET 显像。 • (2) 有明确认知功能下降,考虑诊断为“可能的阿尔茨海默病”,但临床表现不
典型、可能有混合病因时,推荐行 Aβ-PET 显像(或脑脊液 Aβ 测定),如果AβPET 呈阴性,可继续完善 18F-FDG PET 显像。 • (3) 临床鉴别诊断困难的痴呆患者首选 18F-FDGPET 显像,例如低代谢模式无特 异性可以继续完善Aβ-PET 显像。 • (4) 早发型(发病年龄 < 65 岁)痴呆患者推荐Aβ-PET 显像。
• 1.18F-FDG PET 显像 • 通过测定脑组织内与谷氨酸能突触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动相关的局部葡萄糖消耗量,
以评估脑代谢情况。 • 2. Aβ-PET 显像 • AT(N)分期诊断系统中,Aβ 被确定为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改变的核心标志物,也
是诊断的必要条件。
PET 显像在痴呆诊断中的应用
• 3. tau-PET 显像 • tau 蛋白的异常负荷可以准确预测疾病严重程度和认知功能下降速度。 • 4. 其他示踪剂 PET 显像 • 突触囊泡蛋白 2A(SV2A)-PET 示踪剂、新型示踪剂 11C-UCB-J、18F-MNI
PET 显像在痴呆诊断中的应用
• PET 显像在痴呆诊断中的应用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 • (1)葡萄糖代谢的 PET 显像,可以反映脑组织内神经突触功能和神经元缺失情况,

路易体痴呆诊断标准出新啦!

路易体痴呆诊断标准出新啦!

路易体痴呆诊断标准出新啦!路易体痴呆( dementia with Lewy body, DLB)是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病之一,其主要的临床特点为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视幻觉和类似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患者的认知障碍常常在运动症状之前出现,主要病理特征为路易氏体( Lewy body, LB)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及脑干。

该病自FrederickLewy 于1912 年首先在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中脑黑质细胞内发现路易氏体开始至今已逾百年,经全世界许多病理学家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最终证实为一组痴呆综合征。

1996 年McKeith 等首先提出DLB 诊断标准, 2005 年 Mckeith 等制定了DLB 的专家共识,今年6月neurology上发布了新的DLB联盟共识报告,让我们一睹为快!两版对于DLB的诊断标准主要有如下变化:,1、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核心特征和提示特征,原有的支持特征取消2、增加了生物标记物内容,主要为PET/SPECT 、心脏间碘苄胍闪烁显像、PSG、MRI/CT、脑电图等,并分为提示性和支持性两种。

3、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由旧版的提示特征晋级到了核心特征中;旧版的支持特征的临床症状或体征的内容(如反复的摔倒或晕厥、无法解释的意识丧失、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均晋级到了提示特征中;旧版的提示特征和支持特征的有关影像学的内容均划分在新版的生物学标记物部分。

一句话概括就是新版DLB临床诊断标准将临床症状/体征与诊断生物标志物之间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下面是新旧两版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为很可能的和可能的DLB的诊断标准(新版)1. 必要特征(诊断可能或很可能 DLB 所必须的)痴呆:渐进性认知功能下降,影响到正常的社交和工作能力。

在疾病早期显著的或持续的记忆下降并非必须的,但通常出现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认知障碍以注意力、执行功能和视空间缺陷在早期可能更为突出,2.核心特征1) 波动性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和警觉性随时间的显著变化。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关键词:MCI 痴呆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编者按: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制定的防治认知功能障碍共识主要介绍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中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等内容。

一.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1. 认知功能与认知功能障碍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与环境的确定、感知、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执行功能指的是有效地启动并完成自己决定的、有目的的活动的能力。

执行功能是种复杂的过程,含有计划、启动、有效地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以及自我调整等内容,涉及到计划、启动、顺序、运行、反馈、决策和判断等。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

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问讯了解个体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有时还需要通过对其照料者的问讯补充和核实有关情况。

通过各种神经心理学检查和测查可以量化地评估个体的总体认知功能和特异的认知域状况,还可以发现某些日常生活中难以觉察的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s),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又称为认知功能衰退、认知功能缺损或认知残疾。

2.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及其分型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MCI的早期定义是指与Alzheimer病(AD)相似的、进行性的记忆损害,强调的是疾病状态,特指AD的临床前期。

此外,MCI也可有语言、注意和时空间能力损害等。

然而,当MCI被认为是正常老化与痴呆的过渡阶段后,它就不再仅仅是代表了AD前的状态。

《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要点认知是大脑接收处理外界信息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

认知功能涉及记忆、注意、语言、执行、推理、计算和定向力等多种区域。

认知障碍指上述区域中的一项或多项功能受损,它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障碍、感染、外伤、肿瘤、药物滥用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痴呆两个阶段。

MCI是认知功能处于正常与痴呆间的一种过渡状态,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10%~20%,超过一半的MCI 患者在5年内会进展为痴呆。

MCI较健康老年人发生痴呆的比例高10倍,因此,MCI的干预对延缓痴呆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痴呆是以认知障碍为核心,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组疾病,按病因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等,其中AD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痴呆类型的30%~50%。

2015年世界痴呆人数已达4680万,预计至2050年,痴呆人数将达1.3150亿。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2015年已达14%,2050年老年人群比例将高达33%,未来40年60岁及以上人群将有4.3%患痴呆,2015年中国痴呆人数已居世界第1位,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照料问题已成为痴呆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痴呆照料者主体包括痴呆患者的直接照料者及陪伴者,如配偶、子女、居家服务人员、医师、护士、养老护理员、社区服务人员及社会工作者,适宜的照料管理模式可以延缓痴呆患者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延长生命并减轻照料者压力。

目前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痴呆照料模式,加速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痴呆照料管理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痴呆照料管理模式主要有居家和机构照料两种。

我国大部分痴呆患者采用居家照料模式,照料者以家庭成员及近亲属为主。

2018版: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一):痴呆及其分类诊断标准(全文)

2018版: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一):痴呆及其分类诊断标准(全文)

2018版: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一):痴呆及其分类诊断标准(全文)痴呆(dementia)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征。

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功能、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在病程某一阶段常伴有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

在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DSM-Ⅴ)中痴呆被描述为"神经认知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ICD-10)中痴呆的诊断需根据病史询问及神经心理检查证实智能衰退。

痴呆分型临床上引起痴呆的疾病种类繁多,其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按是否为变性病分类分为变性病和非变性病痴呆,前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y,DLB)、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 disease with dementia,PDD)和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FTLD)等。

后者包括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正常压力性脑积水以及其他疾病如颅脑损伤、感染、免疫、肿瘤、中毒和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痴呆。

AD占所有类型痴呆的50%~70%[1]。

DLB发病仅次于AD,占痴呆的5%~10%。

PDD 约占痴呆的3.6%, FTLD占痴呆的5%~10%。

2023年痴呆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3年痴呆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3年痴呆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1. 背景痴呆症是一种智力功能丧失的综合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痴呆症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

为了提供更好的痴呆症诊治服务,中国专家共同制定了以下共识。

2. 诊断标准痴呆症的诊断应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

按照国际标准,主要的痴呆症类型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和多发性梗死性痴呆。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还可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痴呆症。

3. 综合治疗方案综合治疗是痴呆症管理的核心,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特点进行调整。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康复训练和社会支持。

药物治疗应根据不同痴呆症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选择,而心理干预、康复训练和社会支持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特殊人群的诊治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病人、智力障碍者和慢性病患者等,痴呆症诊治应更加关注其特殊需要。

针对这些人群,我们需要提供更加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确保他们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5. 家庭支持与社会关怀家庭支持和社会关怀对于痴呆症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痴呆症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与关怀,提供必要的信息、教育和社会资源,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病情。

6. 研究与创新痴呆症诊治领域需要持续的研究和创新,以不断提高临床管理水平。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痴呆症研究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推动痴呆症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

7. 共识实施和监测为了落实这一专家共识,相关部门应制定政策和指南,推动共识内容的实施。

同时,还需要建立监测机制,定期评估共识的效果,及时修订和更新,以确保痴呆症患者得到最佳的诊断和治疗。

8. 结论2023年痴呆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为痴呆症管理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据此,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痴呆症患者,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他们带来更好的未来。

路易体痴呆专家共识

路易体痴呆专家共识

路易体痴呆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者: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通讯作者: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李延峰doctorliyf@概述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y,DLB)是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病之一,其主要的临床特点为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视幻觉和类似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患者的认知障碍常常在运动症状之前出现,主要病理特征为路易氏体(Lewy body, LB)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及脑干。

FrederickLewy于1912年首先在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中脑黑质细胞内发现一种胞浆内包涵体[3],这种包涵体也被其他学者所证实,并被命名为路易氏体。

1960年代有病理学家发现一些痴呆患者的新皮层内也存在有LB,当时认为这种痴呆患者相当少见。

直到1980年代新的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出现,可以较为容易发现LB,有越来越多的痴呆患者被发现与LB有关。

1961年冈崎(Okazaki)等首先对这一类痴呆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DLB这个病名,此后,还出现了其它一些与DLB相关的疾病名称,如弥漫性路易体病(diffuse Lewy body disease),皮质路易体病(cortical Lewy body disease),老年痴呆路易体型(seniledementia of Lewy body type),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变异型(Lewy bodyvaria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1995年第一届Lewy包涵体痴呆国际工作会议统一了该病命名,称为Lewy包涵体痴呆,即路易体痴呆(DLB)(ICD-10和DSM-V中还未将DLB列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近年来研究认为DLB占老年期痴呆的15%-20%,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占第2位。

关于DLB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很少。

根据非基于人口的研究DLB的患病率在65岁以上老年中为3-26.3%,(在所有痴呆中占的比率),与尸检的结果15-25%类似[1,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易体痴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目录一、临床特点二、DLB的诊断及诊断标准三、鉴别诊断四、DLB的管理五、预后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y,DLB)是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病之一,其主要的临床特点为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视幻觉和类似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患者的认知障碍常常在运动症状之前出现,主要病理特征为路易氏体(Lewy body,LB)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及脑干。

Frederick Lewy于1912年首先在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中脑黑质细胞内发现一种胞浆内包涵体[3],这种包涵体也被其他学者所证实,并被命名为路易氏体。

1960年代有病理学家发现一些痴呆患者的新皮层内也存在有LB,当时认为这种痴呆患者相当少见。

直到1980年代新的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出现,可以较为容易发现LB,有越来越多的痴呆患者被发现与LB有关。

1961年冈崎(Okazaki)等首先对这一类痴呆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DLB这个病名,此后,还出现了其它一些与DLB相关的疾病名称,如弥漫性路易体病(diffuse Lewy body disease),皮质路易体病(cortical Lewy body disease),老年痴呆路易体型(seniledementia of Lewy body type),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变异型(Lewy bodyvaria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1995年第一届Lewy 包涵体痴呆国际工作会议统一了该病命名,称为Lewy包涵体痴呆,即路易体痴呆(DLB)(ICD-10和DSM-V中还未将DLB列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近年来研究认为DLB占老年期痴呆的15%~20%,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占第2位。

关于DLB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很少。

根据非基于人口的研究DLB的患病率在65岁以上老年中为3~26.3%,(在所有痴呆中占的比率),与尸检的结果15~25%类似。

基于少量的人口学调查,在65岁以上人口中,DLB的患病率为0.1~2%, 在75岁以上人口中为5%。

DLB通常很少有家族遗传倾向。

DLB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证实,DLB的胆碱能及单胺能神经递质损伤可能与患者的认知障碍和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有关。

遗传学研究发现部分DLB患者和家族性PD患者存在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该基因产物α-突触核蛋白既是路易体的成分,也是老年斑的成分,推测可能与DLB的发病有关;此外,APOEε4基因也可能是DLB的危险因素。

Lewy体广泛分布于DLB患者的大脑皮层及皮层下核团,它是一种胞浆内的嗜伊红圆形小体。

一般认为,Lewy体是α-突触核蛋白由可溶性变为不溶性异常聚集而成,影响α-突触核蛋白表达和代谢的因素可能与DLB发病有关。

在部分DLB和家族性PD中有α-突触核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其第5位苏氨酸被丙氨酸替代,使α-突触核蛋白从可溶性变为不溶性而异常聚集[2];神经丝主要为其三联体亚单位异常聚集,影响微管蛋白的功能,使神经元的功能和受损。

电镜下Lewy体为嗜锇颗粒混有螺旋管或双螺旋丝。

文献报道Lewy小体对泛素化蛋白阳性,而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为阴性,说明与AD的典型病理改变有明显不同。

有Lewy体病理特征的疾病较多,其中原发性α-突触核蛋白病主要包括DLB、原发性帕金森病及多发性硬化,此外Alzheimer病患者也可以发现Lewy体。

尽管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关于DLB和PD、AD的关系充满争议,尤其是PD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出现痴呆症状,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存在着LB谱系疾病。

40%以上的AD脑内会发现LB,这些患者有时也会称之为AD的LBD变异型(LBV-AD),说明AD和DLB有重叠,使得疾病的诊治困难,本共识参照McKeith等执笔的第三次DLB共识,和DSM-5发布的路易体认知功能障碍(NCDLB)的诊断标准,结合最新的研究文献,对DLB的临床、检测、诊断、管理进行系统阐述。

一、临床特点1.临床症状近年来关于AD和PD的前驱期阶段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DLB,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在出现典型的DLB症状之前,会存在非遗忘性认知功能损害,波动性的认知损害相对较少见,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视幻觉、抑郁、谵妄、帕金森综合症样表现、嗅觉减退、便秘和体位性低血压等前驱症状。

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出现典型的DLB临床特征,其主要的特征性症状包括思维和推理能力的下降;一天至数天之内有多次意识模糊和清醒状态的交替;约50%的患者出现帕金森症状包括躯干的弓形姿势、平衡障碍、肌肉强直;视幻觉;妄想;处理视觉信息困难;快动眼睡眠(REM)的梦境异常;睡眠障碍;植物功能异常;严重程度小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记忆障碍等。

以下的临床症状有助于区别DLB与AD:认知功能波动,伴有觉醒和注意变化,波动的证据为白天过度昏睡(有充分的夜间睡眠条件下),或者是白天的睡眠时间在2小时以上,长时间凝视远方,发作性的无序语言等,视幻觉。

另外,顺行性遗忘是AD突出的症状和体征,在疾病的早期就会出现,而DLB顺行性遗忘并不突出。

McKeith等的研究认为,DLB在命名、短时或中时回忆,及再认等认知测试中要好于AD,而AD在语言流利性、视知觉及执行功能方面要优于DLB。

DLB患者的执行功能及视空间功能受损要比AD重,如stroop试验和数字广度试验。

其它提醒临床医生诊断DLB的症候(与AD相比)包括:非视觉幻觉、妄想、无原因晕厥、快动眼睡眠障碍、精神类药物敏感。

2.查体和认知检查患者有帕金森体征,但达不到PD的诊断标准,有轻度的步态障碍,但不能用患者年迈和骨关节病来解释,静止性震颤较PD少见,在严重痴呆之前会有肌阵挛现象。

直立性低血压在DLB患者中较为常见,即使是痴呆症状不严重时。

DLB通常表现有与痴呆一致的认知损害。

一项研究使用MMSE作为认知评分,结果显示DLB VSAD VS AD+DLB为15.6 ±8.7vs10.7±8.6vs10.6±8.6,DLB的认知测试相对较好(P<0.01)。

精神状态检查会发现患者在一段时间保持清醒,思维联贯,定向力正常,而另一段时间内则变的成意识模糊、缄默,这些波动是DLB的特征性表现。

记忆提取相对于记忆贮存损害要严重,命名检查较视空间检查(如画钟和数字抄写)相对要好。

3.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不能提供诊断DLB的依据,但可以提示某些痴呆类型风险,常规的痴呆检查项目包括生化全套、血常规、甲功、维生素B12水平,如有必要,可进行梅毒、莱姆氏病或HIV检测。

脑脊液不作常规检测,近年来对DLB的脑脊液研究发现,AD患者脑脊液tau高于DLB,LBV-AD介于两者之间,DLB、LBV-AD和AD的脑脊液Aβ水平要高于正常,但三者之间无区别。

APOE等位基因测定能够提示AD的风险。

4.影像学检查MRI 头颅MRI有助于鉴别血管性痴呆和DLB,血管性痴呆患者常常会有白质缺血性病变,DLB则无。

DLB的内侧颞叶结构包括海马萎缩较AD轻,但是较正常对照重;DLB的Maynert基底核(Nucleus Basalisof Maynert ,NBM)和壳核萎缩较AD更显著;DLB的扣带回中、后部,颞-枕叶上部及前额叶眶面的皮质萎缩,而AD则是在海马旁回、扣带回膝部、颞极。

SPECT/PET DLB患者SPECT或PET检查可以发现枕叶血流或代谢减低,而AD患者则无;用多巴胺转运分子作配体进行SPECT检查可用于辅助诊断DLB,多巴胺转运异常对于DLB诊断的敏感性超过78%且特异性超过90%[8]。

Lim等对14例临床诊断为DLB和10例临床诊断为AD的患者进行SPECT和PET检查,其中SPECT以123 I-beta-CIT为示踪剂,PET以18 F-FDG为示踪剂,发现扣带回中后部相对完整,称为扣带回岛症。

其对DLB有100%的特异性。

CIT-SPECT和FDG-PET均可用来辅助诊断DLB,但是SPECT的准确性更高[9]以Pit复合物B为示踪剂进行PET检查临床诊断DLB患者,其淀粉样物分布与AD类似,DLB的额叶、顶叶、楔前叶和扣带回后部可见淀粉样物沉积,而PD合并痴呆患者的淀粉样物沉积较少,这些研究说明,淀粉样物沉积可能加重DLB的痴呆,但对于其疾病性质影响甚微,如果没有改善疾病的针对AD和DLB的特异性治疗出现,以代谢影像的方法来提高诊断准确率并无必要。

5.病理学检查路易体痴呆的特征性病理学表现是LB,常常和AD样病理学表现并存。

LB主要存在于脑干、边缘系统及新皮层。

AD样病理表现为不同部位存在的不同程度的老年斑及神经原纤维缠结。

高度可能的DLB具有新皮层弥散的LB及低或中度的AD样病理表现,或边缘系统LB及低度AD病理表现。

中度可能的DLB具有边缘系统为主的LB及中度AD样病理表现,或新皮层弥散的LB及高度AD样表现。

低度可能的DLB具有脑干为主的LB及任一程度的AD样表现,或边缘系统为主的LB及高度AD样表现。

6. 其他DLB有脑电图检查的异常,通常早于AD,但目前尚不能作为鉴别诊断之用。

某些情况下,神经心理学检查可用于区别DLB和AD,或者作为以后评估的基线。

二、DLB的诊断及诊断标准1996年McKeith等首先提出DLB诊断标准[13],2005年Mckeith 等制定了DLB的专家共识,表1,2013年DSM-5发布了路易体认知功能障碍(NCDLB)的诊断标准,表2 。

DSM-5的标准将NCDLB分为轻度(mild)即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期及显著(major)即痴呆期。

Major期的诊断以渐进性认知功能障碍为必须,以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帕金森征及视幻觉三大核心症状为临床特点。

DLB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复杂的注意力和执行力的早期改变,幻觉、抑郁症和妄想症以一种精神错乱式的模式发生波动,帕金森征的运动障碍症状常出现在认知障碍前或后一年时间内。

帕金森征需与神经安定剂所致的锥体外系症状进行区别。

快速眼动(REM)期睡眠行为障碍及对神经安定剂异常敏感(50%),是DLB 的提示特征,使用这些药物治疗精神症状时需要极其谨慎。

NCDLB的支持特点是患者经常出现反复跌倒和原因不明的知觉丧失,如晕厥和瞬间发作,可能观察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直立性低血压和尿失禁。

轻度(mild)的NCDLB诊断适用于以下患者,他们在某个阶段出现认知或功能障碍时,伴随的核心或支持要点不是足够充分,没达到重度NCD标准。

然而,对于所有轻度NCDs,经常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任何单一的病因,这时候使用未指明的诊断是最合适的。

DLB与PDD的区别国际上争议较大,有专家推荐将此两种类型作为不同疾病分别进行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