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断层与地震

合集下载

第4章活断层与地震

第4章活断层与地震

名词回顾和解释 3.在许多活动断层上都发现了古地震(指有仪器记录以 前的地震)及其重复现象。每一发震断层上的重复时间 从几百年至上万年。我国建国以来受灾损失最大的唐山 地震,在断层上也发现了古地震现象。这告诉我们:不 仅是现在, 而且过去的地震也是沿断层分布的。 4.大多数强震的极震区和等震线的延长方向和当地断 层 走向一致。大地震的前震和余震也沿断层线性分布。
我国规定潜在活断层的时间上限,铁路为1万年,高 坝和核电站为5万年。 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 (1)活断层的地面错动和伴生的地面变形损坏地表建筑 物; (2)活断层伴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面震动对较大范围 内建筑物造成损害。
2.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1)活断层的继承性与反复性 我国活断层的特点是,在现代地应力场的作用下, 东部地区以正断层和走滑-正断层为主,西部地区则以走 滑和逆冲-走滑断层为主。 (2)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研究表明,活断层往往是地质历史时期产生的深大 断裂,在挽近期及现代地壳构造应力条件下重新活动而 产生的。 深大断裂指的是切穿岩石圈、地壳或基底的断裂, 其延伸长度达数十、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切割深度为 数公里至百余公里。 复活运动的标志是地震活动和地热流异常等,尤其 是那些走滑型活断层最易伴生强震,形成地震带。
4.1概述 活断层和地震是两种密切相关的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在工程地质领域,将活断层和地震活动所产生的工程地 质问题称为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 活断层划分为蠕滑断层和粘滑断层。一般而言,粘 滑断层会发生地震,因此称之为地震断层。蠕滑断层和 粘滑断层的活动都会导致工程建筑物的直接损害,而后 者的损害往往更为严重。 活断层和地震是工程地质问题的基本内容之一,也 是工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历史地震和历史地表错断资料 历史上有关地震和地表错断的记录,也是鉴别活断 层的证据;利用考古学的方法,可以判定某些断陷盆地 的下降速率。

地质学知识:活断层与地震预测研究

地质学知识:活断层与地震预测研究

地质学知识:活断层与地震预测研究地震是地球表面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地震是一个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目前还无法完全预测和控制。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各种地震预测方法。

其中,研究活断层是地震预测的一个重要方向。

活断层是指地球上相对活跃的断层带,通常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区域。

在活断层上,岩石分裂和移动会导致地震发生。

通过对活断层的研究和监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破坏主要集中在地壳上部,活断层的深度一般不超过20千米。

地震的预测主要考虑活断层的地质构造和地震历史,以及断层上的地震监测数据。

活断层的结构、活动性、位移和滑动速率等信息对于预测地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预测的难点在于,活断层的结构和活动特征非常复杂,且难以直接观测。

科学家们通过采用各种手段来获取和分析活断层的信息。

其中,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地质、地形测量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是比较常用的手段。

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通过探测地下结构来获取活断层信息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测量地震波速度、密度和弹性模量等参数,从而获取震源、震源深度、断层参数和地下介质信息等。

地震地质是一种通过分析岩石样本和地貌变化等,来研究活断层历史和特征的方法。

地形测量则是通过高精度的测量和图像分析等技术,来获取地表和地形变化的信息。

相比之下,卫星遥感则可以提供更广阔的信息范围和更高的数据精度。

通过以上方法获取的活断层信息,需要进行整合和分析,以判断地震的概率和可能的震级等信息。

科学家们可以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库来预测相同地区和活断层的地震,还可以通过模拟地震等方式来扩大研究深度和范畴等。

当前,地震预测已经成为震后救援工作和地震安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活断层的地质构造和变化过程,科学家们不断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地震预测的技术和方法还将不断更新和改进,以应对地球表面上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地震灾害。

第四部分 活断层与地震PPT课件

第四部分 活断层与地震PPT课件
平均错动速率:最新沉积物的错动位移与沉积年 代之比
1、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1.5 活断层的参数
活断层错动速率是相当缓慢的,两盘相对位移平均达到 1mm/a,已属相当强的活断层。
世界上最著名的活断层,为美国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两盘 间年平均最大相对位移也只有5cm。
所以,即使是现今还在蠕动的断层,也不能用一般的观测 方法取得它活动的标志,而需采用重复精密水准测量(水准环 测或三角、三边测量)。近年还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或超长基线 (VIBI)测量法测得两盘相对位移。
1、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我国6级以上地震的发展构造条件
构造条件
地震数 百分比 (%)
断裂 交汇 99 52
断裂 弯曲 29 15
活动强烈 地段 27 14
断裂 端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1981
1、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1.3 断层的运动 两种形式:
• 蠕动(-间断、缓慢如1cm/年 蠕动仪--地下管道变成弓形, 长大建筑物错开等灾害)
1、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1.5 活断层的参数
产状
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倾角
长度和断距
地震时地表断裂带长度和断层最大位移量 一般:震级越大,震源深度越浅,地表断裂越长,断距越大。 7.5级以上地震均出现地表错断,而小于5.5级的较少出现。
1、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1.5 活断层的参数
错动速率
现今错动速率:精密地形测量确定
• 突然滑动(地震) • 运动特点: • 不连续,受断层泥控制
• 破坏性地震是在已发育的断层带上发生的,往往是重复的。
• 这说明断层是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发生地震。需要指出的 是其发展不是一个均匀的连续过程。断层运动,有时极慢, 似乎未动,不见地震,形同锁住。实际上可能正处于酝酿过 程中,待其成熟,先在一些最弱点开始破裂,引起小震,继 续发展到最后大破坏,发生大震,随后渐次平静,恢复如前, 又酝酿一次新的大震。这些都是震源断层的物理状态所决定 的,其特点是运动不连续,慢时如锁住,急时发生地震。断 层锁住,主要由于断层泥的胶结。断层在长期活动中,两壁 岩石磨成粉底,渗以地下水,日久成为很厚的断层泥,阻碍 断层运动,若胶结牢固,可使断层完全不动。当断层活动力 强时,断层泥起润滑作用,在特殊条件下,可使断 层不停地 滑动,成为蠕动。一般断层的运动则受断层泥控制,当构造 应力弱时,断层不动如锁住,这是暂时的,待构造应力成长, 克服了断层泥的阻抗时,便以弹性反跳方式,突然滑动

地震、活动断层

地震、活动断层

1、地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由于地球内部每时每刻在孕育发生着各种复杂的运动,地震便是地壳剧烈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球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内部物质组成的不均匀以及宇宙间星体引力对地球的影响,使得内部存在大量能量,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时刻推动着地壳中的岩石,使地壳岩石发生形变,这种力量逐渐积累、加强,当岩石承受不了强大的应力作用时,就会发生突然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猛烈错动,从而引发震动,当震动传到地面上时,便形成了地震。

地下岩石中的应力积累越多,释放能量越大、越集中,地震也就越强烈。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避震:1、在家庭怎样避震:躲在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2、在学校怎样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震后应当有组织的撤离。

必要时应在户外上课。

3、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4、在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避开危险物、高耸物或悬挂物。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5、在野外怎样避震: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6、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1)燃气泄露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2)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3)毒气泄露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露,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地质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地质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地质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地质活动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动和地表的地理过程,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动等。

这些地质活动不仅对地球的地貌和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也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质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分析其它环境因素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1. 活断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活断层是地壳中的断层,在地震过程中会发生错动与滑移。

这种地质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活断层活动导致地表的地貌变动,如山脉的抬升和下降,河流的改道等,这对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影响了物种的分布和迁移。

其次,地震会引发土壤液化和土壤沉降,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影响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此外,地震还会破坏地下水系统,导致水源减少或水质恶化,影响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

2. 火山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之一,它给生态系统带来了机会和挑战。

火山喷发时释放出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灰,这些物质在火山口附近形成了新的岩石地形,为兴起新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土壤和养分。

一些特殊的火山环境,例如温泉及温泉周边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生活着各类热水生物。

然而,火山喷发也会带来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环境破坏,火山灰的释放可导致大面积植被死亡,埋没水域,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3. 地壳变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地壳变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变动,例如抬升、沉降、地表变形等。

这种地质活动不仅改变了地表的地形,而且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长期而重要的影响。

地壳的抬升会形成新的山脉和高原,这些地形带来了多样化的气候和生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与此同时,地壳的沉降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洋沿岸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地表变形还可能导致地下水的渗漏和地下通道的形成,影响地下水系统和洞穴生态系统。

4. 环境因素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除了地质活动,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和土壤状况等。

工程动力地质学常识

工程动力地质学常识

工程动力地质学常识一、名词解释: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学科,是地质学的分支。

2.活断层:一般理解为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3.滑坡:斜坡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沿某一界面发生剪切破坏整体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4.天然应力:称为初始应力,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

5.地震效应:地震波的作用下,场地会出现各种破坏作用,称为地震效应。

6.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一般认为,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石和土的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岩石和土的性质。

7.残余应力: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时,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他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部形成残余的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即残余应力。

8.崩塌:坡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坏面分割的岩休,因根部折断或压碎而倾倒,突然脱离母体翻滚而下,称为崩塌。

过程中,阶梯的岩块相万撞击粉碎,最后堆积于坡脚。

多半发生在岩质陡坡的前缘。

9.斜坡破坏地震效应:指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或泥石引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10.容许承载力:地基所能承受建筑物基础作用在地基单位面积上容许的最大压力。

在这个压力下,地基的强度和变形都满足设计的要求,建筑物安全和正常使用不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11.诱发地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工程活动如修建水库、城市或油田的抽水或注水、矿山坑道的崩塌以及地下核爆炸等引起的异常地震活动称为诱发地震。

12.抗力体:坝下游能起抵抗坝基滑移作用的岩体称为抗力体。

13.围岩应力重分布:地下洞室的开挖破坏了岩体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围岩内各质点在回弹应力的作用下,均将力图沿最短的距离向消除了阻力的自由表面移动,直至达到新的平衡。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会考什么呢?不知道啊...那就打在下面的会考,没有看的不考吧!绪言:1.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

2.地震学的应用:(1)地震观测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基本的方法。

(2)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层分界面上所产生的反射、折射或衍射来确定这些几何界面的几何关系,从而寻找地下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储油构造。

(3)地震波还可以用作传递信息的工具。

(4)科学家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用地震波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并形成了一门应用科学——地震勘探。

(5)地震学者还在核爆监测及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学,即对地震的科学研究,与化学、物理学或地质学相比较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然而在仅仅100年里,它在解释地震成因、地震波的性质、地震强度的显著变化以及整个地球的地震活动明显的分区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地震学是探测地球内部的嘴有效的深部探测器。

近年来,通过地震波可以探测出地球内部岩石密度和刚度小到10%的变化,这些新研究进展大多依靠层析成像方法。

】第一章。

地震队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1.华县地震——有历史记载伤亡之最※损失巨大的原因:(1)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丝毫没有准备。

(2)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

(3)位于华县地震极震区东西两端的是渭南和潼关两个黄土塬,在地震的触发和强烈振动作用下,造成沿黄土塬边缘发生了巨大的构造滑坡。

(4)黄土崩塌了窑洞造成伤亡。

(5)震中区的地裂缝吞噬民众。

(6)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

2.海城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3.减轻震害措施(1)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①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台湾活断层研究与地震预测现况

台湾活断层研究与地震预测现况
14 2




Ge lg f ui oo yo j n F a
增刊 1
台湾活 断层 研 究 与地 震 预 测 现况
一 c nt S a us 0n ac i R e e t t t 士 ul t ’ ● ve a ■ s udy t
a 1 e r hquake pr di t on n 上a a nd a t 1 e ’c i ’ ● 0 … 1 l w n
对 短 程 地 震 预 测 已无 信 心 ,转 而 强 调 地 震 防 灾 的 重 要 性 。 台 湾 地 震 界 著 名 学 者 蔡 义 本 教 授 ,
特别 强调地震 既然不 可预测 ,则地震 防灾工 作就变得 很重要 。地震 防灾 工作首 重事先 的地震
灾 害 评 估 ,其 深 入 程 度 可 从 工 程 界 常 做 的 地 震 灾 害 分 析 (e mi h zr n ls )及 出版 各 si c aada ay i s s
李 锡 堤
( 中央 大 学应 用 地 质 研 究所 , 坜 ,3 0 1 中 20)
台湾 海峡及 福建被认 为是地 震极稀少 的地 区 ,但 考察 史 料却 可发 现 ,公元 1 0 6 4年 在 泉
州外海发 生过 震 级 达 8 0的 大地 震 。河 北 省 唐 山市 附近 也 是 地 震 极 稀 少 的地 区 ,但 却 在 .
t n 、短 程 预 测 (h r-em pe i in i ) o s o t r rdc o )及 预 警 ( t t i mme i eaet da l )4种 ( c oz 0 2 。 长 t r S h l,2 0 )
程地震 预测的 时距为是 1 ~3 O 0年 ,须调 查每一 条断层 的滑移 速率 (l ae s prt)及 上次 滑动距 i 今时间 (lp e me ,并 据 以计算 其活 动几率 。 中程地 震预测 的时距 是 1个月 至 1 ea sdt ) i 0年 ,须 调 查地震前 兆现象 决定 。短程地震 预测 的时距是 数小时 至数周 ,有一些 可 以由前震 推论 。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工程地质条件
• 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取决于其各个要素是否对工程有利。首先是岩土类型及其性质的好坏。坚硬完整的岩石如花岗
速报)都是出现在由5月12 日主震引起的断裂线上或附近。白色
箭头显示了位于这些区域的GPS站点的水平位移,同时显示了
陆地的移动。左手边的箭头比右手边的长,表示左边的大陆块正
在追赶右边的大陆块。
12
• 插入式断裂带(侵入式滑断层与大陆碰到一
起)示意图。两个大陆各自向对方移动,如 红色箭头所示,一个大陆滑到另一个的上 面。
• 工程地质条件是在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地质发展过
程及后生变化,即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受 大地构造、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的控制。各地的自然因 素不同、地质发展过程不同,其工程地质条件也就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各要 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是因为它们受着同一地质发展历史的控 制,形成一定的组合模式。例如平原区必然是碎屑物质的堆积场所,土层较 厚,基岩出露较少,地质结构比较简单,物理地质现象也不很发育,地下水 以孔隙水为主,天然建筑材料土料丰富石料缺乏。不同的组合模式对建筑的 适宜性相差甚远,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也不一致。
地质评价方法、工程地质测试与试验、工程地质监测与预 报和工程地质信息技术。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对各种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分
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便在今后工作中能运用来解决实 际问题。
3
4
5
6
7
8
意大利 比萨基本资料:从地基到钟楼的高度:58.4公尺,地基的直径: 19.6公尺,钟塔向南的倾斜度:5.5度 (即塔顶偏离垂直线3.5米) 。 9
山建筑、海港工程和近海石油开采工程,以及国防工程等。每一类型建筑又由一系列 建筑物群体组成,如高楼大厦、工业厂房、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运河、海港、 堤坝、电站、矿井、巷道、油库、飞机场等。这些建筑物有的位于地面,有的埋于地 下,都脱离不开地壳,无不与地质环境息息相关。它们的型式不同、规模各异,对地 质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也均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建筑 物向着高、深、大、精变化,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愈来愈强烈,愈来愈复杂。
1.3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 ①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
素;
• 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做出
确切的结论;
• 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
个建筑物;
• ④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
2005年3月28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
域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
10
• 图上的速度来
自于位于该地 区的GPS站点。 蓝色星号代表 了2008年5月 号四川地震的 位置。
11
• 断裂区图显示了第一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黄色星号)以及地震后五
天里余震(黄色圆圈)出现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余震(USGS
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 ⑤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
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 求;
• ⑥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1.4 工程建筑对地质环境的作用
• 工程建筑的类型很多,如工业民用建筑、铁路、公路、水运建筑、水利水电建筑、矿
• 工程建筑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应力变化和地下水动力特征变化而表现。建筑
物自身重量对地基岩土体施加的荷载、坝体所受库水的水平推力、开挖边坡和基坑形 成的卸荷效应、地下洞室开挖对围岩应力的影响,都会引起岩土体内的应力状况发生 变化,使岩土体产生变形甚至破坏。一定量值的变形是允许的,过量的变形甚至破坏 就要使建筑物失稳。建筑物的施工和建成经常引起地下水的变化,从而给工程和环境 带来危害,如产生岩土的软化泥化、地基砂土液化、道路冻害、水库浸没、坝基渗透 变形、隧道涌水、矿区地面塌陷等。
• 显然,工程建筑物对地质环境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取决于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结构,
同时也取决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而工程地质条件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1.5 工程地质条件
• 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是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
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 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概念。其 中的某一因素不能概括为工程地质条件,而只是工程地质条件的某一方面。 兴建任何一类建筑物,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查明和认识建筑场区的工程地质条 件。由于不同地域的地质环境不同,因此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对工程建筑物 有影响的地质因素主次也不相同。
13
1.1 什么是工程地质学
• 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是地
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 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应用地 质学的范畴。各种建筑的规划、设计、施 工和运行只有通过工程地质研究,才能使 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协调,既保证工 程建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正常, 又保证地质环境不会因工程的兴建而恶化。
第一讲 绪论 活断层与地震
主讲:崔德山博士
1.绪论
• 第一篇介绍工程地质学基本理论,重点包括工程地质成因
演化论、区域稳定性理论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结构控制论。
• 第二篇介绍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包括活断层与地震、斜坡
工程、地下工程、岩溶、泥石流、地面沉降和渗透变形。 该篇以工程动力学分析为主线展开论述。
• 第三篇介绍工程地质分析评价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工程
1.2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 地球上一切工程建筑物都建造于地壳表层一定的
地质环境中。地质环境以一定的作用,影响建筑 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而建筑物的兴建又 反馈作用于地质环境,使自然地质条件发生变化, 最终又影响到建筑物本身。二者就处于既相互联 系,又相互制约的矛盾之中。工程地质学研究地 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 的矛盾转化和解决。这一整套研究的核心是工程 建筑与地质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这就是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