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的判别及检验
食物中毒的判断标准

食物中毒的判断标准食物中毒是指人因食用含有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食物中毒的症状多种多样,有的轻微只表现为胃肠道不适,有的则可能引起严重的生命危险。
因此,了解食物中毒的判断标准对于我们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食物中毒的判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食物中毒的情况。
首先,食物中毒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头痛、头晕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在食用有毒食物后几个小时内出现,也可能会延迟到几天后才出现。
因此,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我们应该及时怀疑是否是食物中毒所致。
其次,食物中毒的判断标准还包括注意观察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比如,如果有多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食用了同一种食物后出现相似的症状,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这种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此时,我们应该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以便进行调查和处理。
另外,食物中毒的判断标准还包括对食物来源和保存情况的注意。
我们在购买食物时应该选择正规的商家,注意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购买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在家中,我们也应该注意食物的保存情况,避免食物受到污染或变质。
当发现食物异常时,应该及时处理或丢弃,以免引起食物中毒。
此外,食物中毒的判断标准还包括对食物加工和烹饪的注意。
食物加工和烹饪不当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生食肉类、海鲜、蔬菜水果等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因此在食用这些食物时应该注意加工和烹饪的卫生情况,避免生食或烹饪不熟导致食物中毒。
最后,食物中毒的判断标准还包括对个人身体状况的注意。
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等更容易受到食物中毒的影响。
因此,这些人群在选择食物和饮食方式时应该更加谨慎,避免食用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保护自己的健康。
总之,食物中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
了解食物中毒的判断标准,对于我们及时发现和应对食物中毒情况至关重要。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文介绍的食物中毒的判断标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食物中毒是指人体摄入或接触了被污染的食品或饮用水后引起的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症状多种多样,有时候很难判断是不是食物中毒。
因此,了解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 腹泻,食物中毒后常伴有腹泻症状,腹泻的次数和量因人而异,有的人只是轻微的腹泻,有的人则可能出现剧烈的腹泻症状。
2. 呕吐,食物中毒后常伴有呕吐症状,呕吐的次数和量因人而异,有的人只是偶尔呕吐,有的人则可能出现频繁的呕吐症状。
3. 腹痛,食物中毒后常伴有腹痛症状,腹痛的部位和程度因人而异,有的人只是轻微的腹痛,有的人则可能出现剧烈的腹痛症状。
4. 发热,食物中毒后常伴有发热症状,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有的人只是轻微的发热,有的人则可能出现高烧症状。
5. 其他症状,食物中毒后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等其他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食物中毒的诊断还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中是否有致病菌或毒素。
2. 血常规,检查血液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判断是否有炎症反应。
3. 肠道致病菌培养,将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培养,确定是否存在致病菌。
4. 食物残留检测,对患者所摄入的食物残留进行检测,确定是否受到了污染。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 有明显的食物中毒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
2.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存在致病菌或毒素。
3. 患者摄入了有毒食物,并且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已经排除。
四、治疗措施。
一旦确定为食物中毒,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1.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止泻药、抗生素等。
2. 补液,由于食物中毒常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易导致脱水,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液体。
3. 排毒,对于严重中毒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洗胃或者其他排毒治疗。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用了含有有害微生物、毒素或其他物质的食品而导致的健康问题。
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食品中毒都有其独特的症状和特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以及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部疼痛、头痛、发烧和恶心等。
如果您有以上的症状,并且有相关食品摄入史,则建议您就医并告知医生您的症状及食品摄入史。
一般而言,食物中毒的诊断应根据以下的标准:1.出现上述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2.初步病因分析,包括相关的食品摄入史和调查,食品中毒病原学检查结果等;3.典型的食物中毒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和艰难梭菌等)或毒素(如主要来源于海产品的腥毒素、贝类毒素和类似毒素等)的阳性检测结果。
如果符合以上三个标准,则能确认是食物中毒。
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常见于家禽和家畜的肠道内。
食物中毒通常是通过食用沙门氏菌污染的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等食品导致的。
沙门氏菌感染通常表现为腹泻、发烧、腹痛和恶心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食用污染食品后6-72小时内。
这种感染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对于某些人,如老年人、孕妇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可以通过合理的烹饪和食品处理措施来预防。
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食品中的致病性菌群数量超标所导致的。
这种食源性疾病通常由于不合理的存储或处理导致。
此类疾病通常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和恶心等症状。
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不会导致较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对于某些人,如年幼的婴儿、年老体弱者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症状。
预防这种疾病的最佳方法是掌握合理的食品储存和处理方式。
贝类毒素食物中毒贝类毒素食物中毒是指由于摄入了含有贝类毒素的食品(如蚝、蛤、扇贝等)而导致的食源性病。
贝类毒素通常是由一种微生物生产的。
食物中毒的判别及检验

传统手工鉴定
• 3.血清学鉴定 • 3.1多价菌体抗原(O)与多价鞭毛抗原(H)鉴定 • 在玻片上划出2 个约1 cm×2 cm 的区域,挑取1 环待测菌,各
放1/2 环于玻片上的每一区域上部,在其中一个区域下部加1 滴 多价菌体(O)抗血清或多价鞭毛(H)抗血清,在另一区域下 部加入1 滴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再用无菌的接种环或针分别将 两个区域内的菌落研成乳状液。将玻片倾斜摇动混合1 min,并 对着黑暗背景进行观察,任何程度的凝集现象皆为阳性反应。
关于收集到的病患的检验
一:粪便 粪便常规:病患粪便标本:在接收到的病患粪便标本之后,进行粪 便常规检查,并且对其增菌培养后进行病原学检查
冷藏食品
食品:定性培养 操作者:粪便培养 动物:粪便,生病动物的 尸检材料培养
上吐下泻,泻出物呈“米 泔水样”并含大量弧菌
感染者污染的食物或 食品: 血清分型 从污染的环境获得 病例: 血清分型
骤起腹痛、腹泻、水样便, 调味酱、米粉、布丁、 食品:定性培养
恶心,呕吐较少,少数患 香肠、肉块 者有发热。
• 细菌性食物中毒:WBC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加; • 病毒性食物中毒: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高
• 根据流病资料、病例的三间分布,与患者临床表现、病患 血常规检查结果:
• 1.病患有共同进餐史; • 2.病例潜伏期最短为5小时,最长为47小时。中位数为13
小时,具有明显的时间聚集性; • 3.案例皆来自于学校,具有地点聚集性; • 4.呕吐或24h内腹泻3次及以上,恶心、腹痛、(典型的胃
• 将已挑菌落的平板储存于2 ℃~5 ℃或室温至少保留24 h,以备 必要时复查。
传统手工鉴定
• 2.3 初步生化结果判定
• 反应序号A1:典型反应判定为沙门氏菌 属。如尿素、KCN 和赖氨酸脱羧酶3 项 中有1项异常,按表4 可判定为沙门氏菌。 如有2 项异常为非沙门氏菌。
符合某种食物中毒的判定标准

符合某种食物中毒的判定标准食物中毒是指人们摄入含有有害物质的食物后出现不适或疾病的一种现象。
不同的食物中毒有不同的判定标准,下面将以常见的几种食物中毒为例,介绍其判定标准及相关参考内容。
1. 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摄入含有致病菌的食物后引起的中毒。
常见的细菌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判定标准包括:- 突然发生的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多人同时出现相同症状,与摄入相同食物有关;- 发病时间较快,通常为几小时到48小时。
参考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7)规定了食品中各类细菌的限量要求。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2-2016)规定了细菌的检验方法。
2. 雪藻毒素中毒:雪藻毒素中毒是由摄入被藻类产生的雪藻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
判定标准包括:- 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部分病例会出现头痛、肌肉疼痛、过敏等非胃肠道症状;- 患者与进食了有藻类污染的水产品(如贝类、鱼类等)的人有关联。
参考内容:-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雪藻毒素贝类中最大容许限量和监测方法》(GB 2763-2012)规定了贝类中雪藻毒素的限量要求及检验方法。
3. 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食物后引起的中毒。
常见的有重金属中毒、农药中毒等。
判定标准包括:- 突然出现相应的中毒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 与进食了特定食物或饮水有关;- 多人共同进食相同食物后出现中毒症状。
参考内容:-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重金属最大残留限量》(GB 2762-2017)规定了食品中重金属的限量要求及检验方法。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2-2017)规定了食品中农药的限量要求及检验方法。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食物中毒,有相应的判定标准及相关参考内容。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应依据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严格检验食品质量,加强食品监管,以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食物中毒分级标准

食物中毒分级标准
食物中毒是指通过口腔摄入食品或饮用水中存在的病原体、毒素等,引起食物中毒症状的疾病。
为了统一对食物中毒的诊断和管理,国际上普遍采用了食物中毒分级标准。
以下是该标准的详细解释:
一、分级标准
1. 一级食物中毒:指食品中毒后出现轻度反应,通常不需要治疗,症状包括轻微腹泻、轻微腹痛、恶心、呕吐、头痛等。
2. 二级食物中毒:指食品中毒后出现中度反应,需要治疗,症状包括持续性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3. 三级食物中毒:指食品中毒后出现严重反应,需要紧急治疗,症状包括高热、血便、休克等。
二、食物中毒的诊断方法
1. 临床诊断法:通过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食物中毒。
2. 病原学诊断法:通过对食物、食品中毒患者、致病菌等进行检测,来确定食物中毒的病原体。
3. 流行病学调查法:通过对患者、环境、饮食史等进行调查,来确定食物中毒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
三、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
1. 饮食卫生:注意食物储存、加工、烹煮等卫生情况,避免交叉污染。
2. 食品检测:加强对食品的监管和检验,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食品。
3. 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预案和急救措施,及时处理食物中毒事件。
4. 教育宣传:加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知识和意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食物中毒分级标准是一种在食品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在食品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管检测,建立应急预案和急救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食物中毒 鉴定

食物中毒鉴定
食物中毒鉴定是确定某人是否因食用受污染或不洁净的食物而导致身体不适或疾病的过程。
这种鉴定通常由医疗专业人员、公共卫生机构或食品安全部门进行。
以下是一般食物中毒鉴定的步骤:
1.症状确认:首先,医疗专业人员会对可能患有食物中毒的患者进行症状检查。
常见的食物中毒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
2.病史调查:医疗专业人员会询问患者的饮食史,以确定患者可能暴露于哪些食物或饮料中。
3.样本采集:如果存在食物中毒的怀疑,可能会收集与食物相关的样本,例如患者的呕吐物、粪便样本或剩余食物样本。
4.实验室分析:收集的样本将被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实验室通常会进行微生物学分析,检测食物中是否存在致病微生物,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或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
5.流行病学调查:如果有多个人患有相似的症状,可能会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食物中毒的源头。
这可能包括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他们共同暴露于哪些食物或场所。
6.食品源头追踪:如果确定了食物中毒的源头,相关部门可能会追踪受污染食物的来源,以防止进一步的传播。
7.预防措施:根据鉴定结果,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例如撤回受污染的食品、消毒食品加工设施、教育公众等。
食物中毒的鉴定通常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来确定病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公众健康。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食物中毒诊断标准1
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特点 进食了未按《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施药致超过农药最大 残留量的粮;菜;果;油等食物;或食用了运输;贮藏过程 中污染了有机磷农药的食物;或误把有机磷农药当作食 用油;酱油等调料烹调的食物 2 临床表现 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进食了含有机磷农药污染 的食物后;在短期内引起的以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出 现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全身性 疾病
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食物中毒诊断标准2
3 中毒的分级 根据进食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进食史;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全血胆 碱酯酶活性降低程度;食品中有机磷农药含量测定;进行综合分析; 并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 3 1 急性轻度中毒 进食后短期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视力模糊;无 力等症状;瞳孔可能缩小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50%~70% 3 2 急性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外;还有肌束震颤;瞳孔缩小;轻度呼吸困难;流涎;腹痛; 腹泻;步态蹒跚;意识清楚或模糊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 50%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2
3 实验室诊断 3 1 由中毒食品 食品工具 患者腹泻便或呕吐物 中检出生物学特性见GB 4789 7或血清型别一致的副 溶血性弧菌 3 2 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或与患者血清有抗体 反应 3 3 按GB 4789 7进行检验 判定原则 1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2 实验室检验各项指标的检定结果符合3 1的要 求 有条件时做3 2
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特点 1 1 引起中毒的食品多为剩米饭 米粉 甜酒酿 剩菜 甜点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手工鉴定
• 2.3 初步生化结果判定 • 反应序号A1:典型反应判定为沙门氏菌 属。如尿素、KCN 和赖氨酸脱羧酶3 项 中有1项异常,按表4 可判定为沙门氏菌。 如有2 项异常为非沙门氏菌。
传统手工鉴定
• 2.3初步生化结果判定 • 反应序号A2:补做甘露醇和山梨醇试验,沙门氏菌靛基质阳性变体两项 试验结果均为阳性,但需要结合血清学鉴定结果进行判定。 • 反应序号A3:补做ONPG*。ONPG 阴性为沙门氏菌,同时赖氨酸脱羧 酶阳性,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为赖氨酸脱羧酶阴性。
两个区域内的菌落研成乳状液。将玻片倾斜摇动混合1 min,并 对着黑暗背景进行观察,任何程度的凝集现象皆为阳性反应。
传统手工鉴定
• 3.2血清学分型
• 用抗血清对所分离菌种的菌体O抗原、表面Vi抗原、第I相和第II相
H抗原进行凝集试验 • 用A~F 多价O 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同时用生理盐水做对照。在
• 1.设置对照 空白对照 蒸馏水 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
非目标菌的 含有检测序 DNA 列的DNA 或质粒
• 2.反应体系
PCR扩增
• 根据不同待测菌选择相对应引物与反应参数
PCR扩增
• 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 1.用电泳缓冲液制备1.8%-2%琼脂糖凝胶,55℃-60℃时
加入溴化乙锭至终浓度为0.5μg/mL
治疗
预防
一般可用抗生素(除肉毒)促排,及时给予特效解毒 剂
防止污染,控制繁殖,彻 加强宣教,防止误食 底杀灭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与饮食有密切关系,去除原因食品后,不再有新的患者。 临床症状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基本相同。 短时期内多人发病,无人传染人的现象。
中毒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
食品:肠毒素检测,定性 培养和血清分型 食品:定性培养 操作者:粪便培养 动物:粪便,生病动物的 尸检材料培养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上吐下泻,泻出物呈“米
霍乱弧菌(症状与) 泔水样”并含大量弧菌
感染者污染的食物或 从污染的环境获得
食品: 血清分型 病例: 血清分型
蜡样芽孢杆菌
骤起腹痛、腹泻、水样便, 调味酱、米粉、布丁、 食品:定性培养 香肠、肉块 恶心,呕吐较少,少数患 病例:粪便培养 者有发热。 火腿/肉片/调味酱 呕吐、发热、腹泻、黄绿 /奶油 色糊状便;重症呈暗绿色 水样便海水样便。粘液多, 有腥臭味,有时可排出片 状伪膜。 食品:肠毒素检测 食品加工者:培养鼻孔、 皮肤病变 病人:粪便、呕吐物
食堂用水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食物中毒相关概念
食物中毒: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
或者把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 ( 不属于传
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 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 因而进行的
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原体 中毒原因 有毒成分 潜伏期 临床特点 预后 细菌 主要为动物性食品 活菌或肠毒素 1-24h(肉毒1-5d)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动物性,化学物质,原因 不明 特殊食品或误食 特殊毒素或毒物 快速,甚至仅数分钟
多伴有发热,胃肠炎(除 胃肠炎症状,常伴神经、 肉毒) 血液系统症状 良好 不及时治疗,预后差
头痛、头昏等症状,到6月6日晨检发现有80余名左右出现同类症 状,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且发病时间非常集中,怀
疑为食物中毒。6月6日上午7:30学校向C镇卫生院报告并组织
患病学生就诊。(其他的详细信息见教案)
判 断 为 什 么 类 型 的 中 毒 事 件
非细 菌性 食物 中毒 快速检验 (PCR)
⒉。侵袭性大肠杆 菌 ⒊。肠出血性大肠 杆菌(E.coli O157:H7和其它) 不典型
水样腹泻、腹痛、恶心、低热。每天
腹泻可达8~12次。 发热、剧烈腹痛、水样腹泻、粪便中 有少量粘液和血。 一般3~10天发病,常有突发性的腹 部痉挛,有时类似于阑尾炎的疼痛。 有的病人只有轻度腹泻;有些病人由 水样便,转为血性腹泻, 起病急,发热、腹痛、脓血便、水样 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
• 5.病患血常规检测共收集了140人的血常规结果,白细胞
升高占28%,中性粒细胞升高占61%。部分病例碱性磷酸
酶升高。
• 由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腹痛、腹泻(黄 色水样便)、呕吐、恶心、乏力等症状,部分病例低 热等,初步怀疑为患者感染的可疑菌可能为以下几种。
病原菌
沙门菌
临床症状
特征食品
现象
黄色 红色 或不 变色 黑色 气泡 黄色 斜面 红色 或不 变色
说
明
葡萄糖阳性 葡萄糖阴性 产H2S 产气 乳糖和(或)蔗糖阳性 乳糖和(或)蔗糖阴性
底层
传统手工鉴定
• 2.2、接种三糖铁琼脂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的同时,可直接 接种蛋白胨水 (供做靛基质试验)、尿素琼脂 (pH7.2)、氰 化钾 (KCN) 培养基,也可在初步判断结果后从营养琼脂平板 上挑取可疑菌落接种。于36 ℃±1 ℃培养18 h~24 h,必要时可 延长至48 h,按下表判定结果。 • 将已挑菌落的平板储存于2 ℃~5 ℃或室温至少保留24 h,以备 必要时复查。
食物中毒案例
PPT制作: PPT讲解: PPT整理:
案例回顾
• B市C镇初级中学为政府公办初级中学,共有学生1132名,22个
班级,83名老师,7名食堂工作人员。其中寄宿生630名,走读 生502名,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至周日放假。根据学校报告,6
月5日下午17:20开始,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和
生理盐水中自凝者为粗糙形菌株,不能分型。
• 多价抗血清凝集后再用分别代表每个O血清群的单价因子血清定群。 再按照确定的O群,分别用H因子血清检测第I相和第II相H抗原,综
合O、H以及Vi因子血清检查结果,判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
关于收集到的病患的检验
• 食物中毒可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 食物而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 细菌性肠道传染病(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等) 短期内集中发病常被诊断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散发或潜伏期较长病例常被诊断为胃肠炎或其他疾病
细菌性与非细菌性食物中毒区别
传统手工鉴定
• 2.生化反应 • 2.1 • 自选择性琼脂平板上分别挑取2 个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接种三
糖铁琼脂,先在斜面划线,再于底层穿刺;接种针不要灭菌,直
接接种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和营养琼脂平板,于36 ℃±1 ℃ 培养18 h~24 h,必要时可延长至48 h。观察菌落特征。
初步生化:三糖铁(TSI)
生蔬菜
沙拉,水,奶酪
食品:定性培养和血清 分型 病例:粪便培养、血清 分型和肠毒素产生;侵 袭性试验
牛肉,生奶
志贺菌属
被感染的操作者 污染食品,通常 不是食物传染的
食品:粪培养和血清分 型 病例/操作者:粪便培 养和血清分型
产气荚膜梭菌
腹痛、腹泻,多为水样便, 肉、禽类 一般无脓血便,可伴有头 痛、无力及发热。 发热、腹痛、水样腹泻、 呕吐、关节炎、败血症、 胃肠炎症状、发热、亦可 引起阑尾炎。 被感染的人或低等动 物污染的食品 冷藏食品
标本
食品:血清分型培养 病例:血清分型培养 食品加工者:粪一般 禽、蛋、肉 38~39℃,伴有恶心、呕吐,腹痛, (交叉污染的进 腹泻,大便每日3~5次至数十次不等, 口物) 大便常为水样
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等症状。 海产品
副溶血弧菌
埃希氏大肠菌 ⒈产毒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实验室应急检测程序
初步筛查 直接涂片检查 分离培养检验 1.增菌培养、平板分离培养 2.快速检验(PCR)
3.全面生化检验与血清学检验
• 直接涂片 • 取新鲜病患的粪便标本涂片,空气自然干燥后火焰上 加热固定,革兰氏染色镜检。
• 若镜检有鱼群状排列弧菌,可怀疑为霍乱弧菌。
• 2.取8-15μLPCR扩增产物,分别与2μL上样缓冲液混合进
行点样,用DNA分子量标记物做参照。 • 3.3V/cm-5V/cm恒压电泳20-40min后用凝胶成像分析 系统记录保存。
PCR结果判定
• 若阴性对照与空白对照未出现条带,阳性对照出现预
期大小的扩增条带,待测样品未出现相应大小扩增条 带,则报告为检验结果阴性。 • 若待测样品出现相应大小扩增条带可判定结果为假定 阳性,此时用传统检测步骤进行确认,最终结果以后 者检测结果为准。
• 增菌培养
⑴ 需氧菌增菌培养基
7.5% NaCl肉汤 葡萄糖肉浸液肉汤 TTB、SC增菌液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增菌液
3.5% NaCl APW
志贺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肠道菌增菌液 EC
⑵ 厌氧菌增菌
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
庖肉培养基
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
• 直接平板培养 将处理后的检样直接接种于各种平板培养基上 ⑴需氧培养 普通琼脂平板 蜡样芽孢杆菌及其他未知菌 血平板 葡萄球菌、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 伊红—美蓝培养基 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 麦康凯培养基 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 HE、SS培养基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TCBS培养基 副溶血性弧菌 ⑵厌氧培养 葡萄糖血琼脂平板 CCDA
• (*:邻硝基酚-β-D-半乳糖苷溶液试验:将待检培养物接种3%氯化钠三 糖铁琼脂, 36 ℃±1 ℃培养18 h。挑取1 满环新鲜培养物接种于0.25 mL 3%氯化钠溶液,在通风橱中,滴加1 滴甲苯,摇匀后置37 ℃水浴5 min。加0.25 mL ONPG 溶液,36 ℃±1 ℃培养观察24 h。阳性结果呈 黄色。阴性结果则24 h 不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