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合集下载

2020高三地理微专题逆温课件(共15张PPT )

2020高三地理微专题逆温课件(共15张PPT )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 下列各题。
1.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17时
B9~次日6时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 答下列各题。
3.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逆温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有利于飞机的平稳飞行(对流运动减弱,飞机颠簸减少) ②有利于抑制沙尘暴天气的出现(逆温条件下,对流受阻,无风或微风 (3)、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
2.不利影响: ①容易出现大雾天气,不利于安全出行(辐射雾&平流雾) 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剧大气污染(逆温条件下,空气垂直对流受阻)
作,并完成公司安全生产任务。现将XX 年主要 工作汇 报如下 : 一、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 措施
作为蒸发、固碱装置的第一责任人,既 要有思 想性,更 要有创 新意识 ,工作 质量的 高 低将直接影响到领导决策。因此我从 实际出 发,严格 要求员 工,注重 生产中 的安全 , 并配合公司完成安全管理档案,积极配 合每月 一次的 安全考 核,按时 完成安 全、设 备 、工艺指标和8S四个方面的综合考核, 在工段 员工间 形成赶 、学、 比、超 的学习 型 氛围,同时也提升了本工段的管理水平, 有效的 保障了 全年各 项安全 生产工 作任务 的 顺利完成。针对固碱员工流动性大,做 好新员 工的岗 位培训 工作是 保障安 全生产 的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 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高考地理三轮复习逆温常考专题讲义

高考地理三轮复习逆温常考专题讲义

逆温在高考常考专题讲义一、逆温现象1.对流层中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由于下垫面是对流层中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故对流层中大气的温度一般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降低0.6℃。

2.逆温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范围内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广义逆温的定义是: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即为逆温现象。

二、逆温的类型与成因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因辐射散热迅速冷却。

越靠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的影响越大,近地面大气降温快,而高处大气降温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这种逆温是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所以称为辐射逆温。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辐射逆温在大陆上常年可出现,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冷接触使底层空气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地形逆温在盆地或山谷,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4.锋面逆温冷暖空气相遇时,较轻的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上方,在界面附近出现逆温,称为锋面逆温。

三、逆温的影响1.不利影响①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会造成近地面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高考地理复习——逆温

高考地理复习——逆温

逆温现象的危害:
逆温现象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 气层结稳定,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 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易产 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尤其是城市及工业 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 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 等。
逆温成因与类型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 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 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 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 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 展,日出前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 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 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 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对流层气温直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 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 0.6℃,如下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在②情况下, 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 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 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 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 现象就是逆温。
2.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 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 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 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 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 斜状态。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 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
4.下沉逆温(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 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 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 成的,所以又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 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200多天出现 逆温现象。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随着高考的临近,各科目的复习备考也进入紧张阶段。

地理作为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较为陌生的学科。

其中,逆温是地理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对逆温这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逆温。

逆温是一种与常规温度垂直相反的气象现象,即低层大气温度高于高层大气温度。

这种情况一般在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区,例如山谷、盆地等地形地貌中较为常见。

逆温现象会对该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逆温现象在高考地理中具有重要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逆温对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有何影响?逆温会导致气温在地表附近下降得很慢,甚至上升,而在高空达到大气稳定后才开始大幅下降。

这种气温垂直分布的变化,使得温度垂直递减率变小,从而形成温度倒挂的情况。

逆温现象会造成地表温度与高空温度之间的温差增加,影响空气的垂直对流,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和降雨的分布。

二、逆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逆温会导致地表温度大幅升高,形成较高的地表温度,使得植被水分蒸发速度加快,降水蒸发量增加。

同时,逆温还会影响气象条件,限制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逆温现象还会使得大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导致空气污染加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特点有何差异?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山谷地区,逆温现象比较明显,因为山谷地势使得阳光照射时间较少,热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传导,从而导致逆温现象的产生。

而在盆地地区,受到地势环境和气象要素的影响,逆温现象更加明显。

此外,逆温现象还会在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区,如沙漠和高原等地出现。

总结起来,逆温是高考地理中一个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

了解逆温的定义以及对气温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考生在地理考试中的备考和应对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逆温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提高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逆温现象知识点总结

逆温现象知识点总结

逆温现象知识点总结一、逆温现象的形成原因1. 温室效应:白天太阳能照射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能后会升温,导致地面温度较高。

夜晚地面会释放热量,降低地面温度。

然而,地面上的气体(包括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易散热,会保持一定的温暖,导致夜晚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形成逆温现象。

2. 地形效应:在山谷、盆地等地形地区,地面会吸收更多太阳能,导致地面温度更高。

而盆地等地形地区周围则是高地,周围空气流动不畅,难以将热量带走,使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形成局部逆温现象。

3. 大气辐射:在夜晚,地面上的物体会向周围空气辐射热量,使地面温度升高。

然而由于夜晚地面空气没有湍流对流,导致地面温度远高于地面以上空气温度,形成逆温现象。

4. 地面表面状态:干燥的土壤和砾石能够更快地吸收和释放热量,而湿润的土壤和植被覆盖的地面能够更好地保持热量。

因此,地面的覆盖物和土壤湿度也是形成逆温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逆温现象的影响1. 大气环流:逆温现象会导致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在一定高度以上空气温度会逐渐升高,形成温度递减层,阻碍大气的上升运动。

这对气压系统和风向风速产生影响,形成静稳天气,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

2. 污染物扩散:逆温现象会导致大气环流不畅,使污染物无法有效扩散,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特别在城市盆地等地形地区,逆温现象容易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3. 气象条件:逆温现象通常伴随着无风的晴朗天气,使得地面温度升高,湿度降低,使得气象条件干燥,对农作物生长和水资源管理产生影响。

4. 农业生产:逆温现象使得地面温度较高,在冬季可以防止霜冻的产生,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夏季逆温现象也可能导致热浪天气,对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三、逆温现象的监测与预警1. 温度监测:逆温现象通常发生在夜间,通过地面和空气的温度监测可以发现逆温现象的发生。

特别在冬季寒冷的夜晚,逆温现象容易发生。

2. 大气环流监测:通过气象雷达、探空仪等设备监测大气环流情况,可以发现逆温现象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提前预警污染物扩散不利的情况。

【地理名词】逆温现象

【地理名词】逆温现象

【地理名词】逆温现象逆温现象1.含义在对流层,⽓温垂直分布的⼀般情况是随⾼度增加⽽降低,⼤约每升⾼100⽶,⽓温降低0.6℃。

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的主要热源是地⾯,离地⾯愈⾼,受热愈少,⽓温就愈低。

但在⼀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温随⾼度增加⽽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类型(1)辐射逆温:在晴朗⽆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逆辐射较弱,地⾯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温迅速下降,⽽⾼处⼤⽓层降温幅度较⼩,从⽽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出后逆温层⾃下⽽上消失。

(2)平流逆温:当暖空⽓运动到冷的地⾯上时,暖空⽓与冷地⾯之间不断进⾏热量交换,暖空⽓下层受冷地⾯影响⼤,⽓温降低较快,上层降温较慢,从⽽形成逆温。

该逆温现象多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锋⾯逆温:锋⾯是冷暖⽓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团位于锋⾯之上,冷⽓团在下,在冷暖⽓团之间的过渡带上形成逆温。

(4)地形逆温:常发⽣在⼭地、盆地和⾕地中。

由于⼭坡散热快,⼭坡上的冷空⽓沿⼭坡下沉到⾕底,⾕底原来较暖的空⽓被冷空⽓抬升,从⽽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般是在⼀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3.逆温的影响(1)不利影响①出现多雾天⽓。

早晨多雾的天⽓⼤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们的出⾏带来不便,甚⾄导致交通事故。

②加剧⼤⽓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危害⼈体健康。

(2)有利影响①抑制沙尘暴的发⽣,因为沙尘暴发⽣的条件是⼤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若出现在⾼空,对飞机的飞⾏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中不会有⼤的颠簸,同时也提⾼了能见度,使飞⾏更加安全。

【试题链接】⽓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温度在垂直⽅向上随⾼度升⾼⽽降低的数值。

读某地春季某⽇⽓温垂直递减率(℃/100⽶)时空变化图,回答1—2题。

1.当天该地⼏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的时段是A.9时—17时 B.18时—次⽇8时C.17时—次⽇9时 D.19时—次⽇6时2.发⽣⼤⽓逆温现象的最⼤⾼度约为A.100⽶ B.200⽶ C.400⽶ D.500⽶【答案】1.B 2.C【解析】1.根据⽓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温上升,0表⽰⽓温⽆变化。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一. 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二. 成因类型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下图中第一个图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况;过程:在晴朗无云或微风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b)。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见下图c)。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以出现,以冬季最强。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平流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1、概念:对流层局部气温随高度增加降低得慢,即某一高度气温高于正常情况,即称为逆温。

强调:一是逆温现象出现在对流层;二是逆温并非全部是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也有可能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只不过该高度气温高于正常情况,或者说该区域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m。

2、类型据其成因,逆温主要可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四种。

3、成因(1)辐射逆温是最常见的类型,其生消过程如下图所示:此类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和大气的比热容不一样,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有以下特点:①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②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③冬季强于夏季(2)锋面逆温冷暖气团交锋所形成的面,称为锋面。

由于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就形成了上暖下冷的逆温。

这种逆温有以下特点:①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

②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4)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多出现在秋冬季或春季,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

冬季海洋上来的气团流到冷的下垫面上,或秋季空气由低纬度流到高纬度时,都有可能产生平流逆温。

4、影响⑴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加剧大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⑵有利于雾的形成,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⑶低空逆温造成雾天气,影响飞机起降;高空逆温,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典例引领西宁市四面环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中。

下图为西宁市污染物季节平均浓度与逆温频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逆温现象A.自19:00至次日7:00加强B.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C.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D.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2.冬季逆温频率较高的原因是①冬季昼短夜长②冬季空气干燥③冬季风势力强④冬季山坡温度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逆温对沙尘天气有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A.减弱了空气下沉运动B.增加了大气降水频率C.降低了地面升温速率D.减弱了空气上升运动【答案】1.C 2.B 3.D【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西宁在7:00的逆温频率高,在19:00的逆温频率低,但是不能说明自19:00至次日7:00逆温强度是增加的,A错误;由图中可以看出,春冬逆温频率高于夏秋季节,但不能说明逆温现象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B错误;读图可知,二氧化硫的浓度变化与逆温频率相关性最小,可知逆温现象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C正确;污染物质的排放量与经济活动有关系,与逆温现象无关,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2.逆温的产生主要与大气的稳定状况、天气状况有关。

冬季昼短夜长,白天太阳照射时间短,大地受热少,大气湍流和垂直对流较弱,晚上时间长,地面辐射时间长,温度较低,易导致逆温产生,①正确;冬季空气干燥,热容量变小,降温变化更大,因此晚上保温作用更差,导致,地面降温幅度快,从而加剧逆温的产生,②正确;冬季风势力强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易形成逆温,③错误;冬季,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从而易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④正确;因此①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3.逆温现象会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的发展。

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为大风、沙尘和强对流运动,因此,逆温现象可以通过抑制对流运动,从而减弱沙尘暴产生的动力,进而抑制沙尘暴的产生,故答案选D 项。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二、知识讲解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4.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三、跟踪训练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会导致( )A. ①增强,②增强B. ②减弱,③减弱C. ③增强,④增强D. ⑤减弱,④增强2. 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A. ①强,②强B. ②强,③弱C. ④强,⑤强D. ②强,④弱【答案】1. C 2. D【解析】1.由图可知,①代表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⑤代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④)增强,地面增温,地面辐射(③)增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不变,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⑤)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减弱,故AB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白天晴天多,被大气层削弱的太阳辐射(⑤)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多,气温高,而夜晚大气逆辐射(④)弱,气温低,所以该题选D。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C.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D. 大气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能量较强的可见光部分【答案】D【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A正确。

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B 正确。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C正确。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较强的可见光部分几乎不吸收,D不正确,选D。

4.下列自然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A. 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然明亮B.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C. 白天的气温,晴天比阴天高D. 夜间的气温,晴天比阴天低【答案】D【解析】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吸收、反射、散射。

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然明亮主要是云层的漫反射作用,A有关。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大气的散射作用,B有关。

白天的气温,晴天比阴天高,是因晴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C有关。

夜间的气温,晴天比阴天低,是晴天大气的保温效应弱,与削弱作用无关,选D。

下图是形成于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①是指大气产生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总是由南向北B. 图中③是使风向偏转的地转偏向力C. 图中③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D. 图中②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6. 北半球高空的风如果不考虑②,则风向将()A. 垂直于等压线B. 与等压线斜交C. 平行于等压线D. 不能确定【答案】5. B 6. C【解析】5.读图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故A错误;③是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影响风的方向,不影响风的大小,故B正确,C错误;②为摩擦力,削弱风速,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6.根据所学知识,高空风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和等压线平行,故该题选C。

7.下列海陆风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近地面大气热力环流的是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答案】B【解析】黑夜海洋温度高,陆地温度低,海洋上空大气上升,陆地上空大气下沉,①错误③对;白昼海洋温度低,陆地温度高,海洋上空大气下沉,陆地上空大气上升,②对④错误,选择B。

下图为“某月沿90°E经线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 “某月”最可能是(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9. 该月甲地盛行( )A. 东南风B. 西北风C. 西南风D. 东北风10. 该月( )A. 夏威夷高压势力强大B. 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C. 我国东部盛行偏南风D. 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答案】8. A 9. B 10. B【解析】8.根据所学知识在赤道附近的气压带为赤道低压带,根据图中的气压情况,在赤道的南侧气压最低,所以判断图示气压带南移,则太阳直射点也是南移的,那么该图表示为北半球的冬季,故A正确。

9.由上题该图表示季节为北半球冬季,甲地位于南半球印度洋海域,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在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为西北风,故该题选B。

10.根据上题1月份位于北半球冬季,陆地形成高气压,海洋形成低气压,故A错误;1月北半球同纬度大陆气温低于海洋,所以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度(南)弯曲;南半球大陆气温高于海洋,所以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度(南)弯曲,故B正确;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故C错误;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读右图,回答下列小题。

11.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A. ①B. ②C. ③D. ④12. 在秋高气爽的时候,由于昼夜温差比较大,人很容易患上感冒。

此时A. ①比较大B. ②比较小C. ③比较大D. ④比较小【答案】11. B 12. D【解析】1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判断为②。

12.秋高气爽表示晴天,晚上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故气温低。

图示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二、综合题13.读北半球某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图中等压面弯曲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_____,气温最高的是_____。

(2)图示环流系统呈___时针方向运动,这种环流现象出现在一天中________(白天、晚上),此时A地与B地之间吹____风(填“海”或“陆”)(3)此时A与B两地相比,日温差较大的是_____,原因是该地温度较低,气流___,空气中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答案】(1). A (2). B (3). 逆( 4). 晚上(5). 陆(6). A (7). 下沉(下降)【解析】(1)由等压面可知,C处气压小于D处,说明下垫面的B处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是低气压,A处气温低,空气下沉是高气压,同一竖直面上近地面的气压大于高空的气压,气压值的大小是:A>B>D>C,所以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A;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气温的大小是:B > A >D、C,所以气温最高的是B。

(2)由等压面可知,C处气压小于D处,B处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是低气压,A处气温低,空气下沉是高气压,水平方向上风由A吹向B ,高空由D吹向C,形成逆时针方向运动的环流;这种环流陆地是高压,海洋是低压,说明陆地冷海洋热,是一天中晚上,风由 A吹向B,此时A地与B地之间吹陆风。

(3)图示A地气温低,气流下沉,空气中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日温差较大的是A陆地;B是海洋,此时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日较差小。

14.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F________,I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答案】(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2)大气的削弱作用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3)D【解析】(1)图中A来自大气层外,为太阳辐射;F来自地面,为地面辐射;I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

(2)读图可知,A包括B、C、D三个部分,即太阳辐射(A)进入大气层后,一小分部通过大气吸收(B)和散射、反射(C)被削弱后,大部分通过大气层照射到地面(D),故A>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