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与雾教案

云与雾教案
云与雾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认识雾和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2 .使学生知道雾和云与人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自然界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准备

1 .演示材料:装有热水的保温瓶。

2 .分组实验材料:保温杯 ( 内装冰块 ) 、装有温水的大口瓶。

3 .挂图或幻灯片——雾和云。

三、教学过程

( 一 ) 教学引入

1 .复习提问:水蒸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

( 水蒸气是一种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气体。 )

我们的眼睛能看得见水蒸气吗 ?( 不能 )

2 .演示:揭开保温瓶的塞子,瓶口上出现“白气”。

3 .提问:

(1) 揭开装有热水的保温瓶塞子后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

( 冒“白气” )

(2) 从保温瓶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吗 ?( 不是。 ) 为什么 ?( 水蒸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体,而“白气”却能看见。 )

(3) 那么,“白气”究竟是什么 ? 它是怎样形成的 ?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 二 )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

(1) 讲述:为了弄清“白气”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 拿出装有温水的大口瓶。 )

①观察:大口瓶内除了水之外,还有别的物体吗 ?( 有水蒸气。 )

②讲述:一会儿,用一块冰接近瓶口,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 把冰块移开,情况会怎样 ? 反复做几次,结果怎样 ?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2) 讨论:

①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 “白气”是在受冷条件下形成的。 )

②“白气”是什么物体受冷形成的呢 ? 想一想,瓶内除了水以外还有什么 ?

(3)

讲述:大口瓶内的温水会蒸发出看不见的水蒸气,当水蒸气从瓶口冒出来遇到冰块周围的冷空气时.会凝结成许许多多非常小的小水点。这些小水点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在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白色,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冒“白气”现象。因此,“白气”实际是飘浮在空中的小水点,而不是水蒸气。

(4) 提问: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冒“白气”的现象 ?( 指导学生看课本第 64 页的插图l 。 )

2 .指导学生认识雾和云的成因

(1) 谈话:在自然界中看过像“白气”这样的现象吗 ?

( 根据学生讲的现象出示雾、云图示,或指导看课本第 65 页的插图。 )

(2) 讨论:根据“白气”的形成原因,推想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 学生试回答。 )

(3) 讲解:

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这是从地球表面的土壤、江河、湖海、植物体内的水蒸发出来的。这些水蒸气如果受了冷,就会凝结成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成为“白气”状。

夜里,由于没有太阳照射,大地散热很快,到了早晨,靠近地面的气温比较低。这时,如果空气中水蒸气较多,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低空,这就是“雾”。

( 板书:雾 ) 由于,早晨地面上的气温较低,因此,雾多发生在早晨,日出后地面的气温逐渐上升,雾便会逐渐消散。

从地面到高空温度逐渐降低,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降低 0 . 5

℃。我们已经知道热空气会上升,当上升至一定高度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高空,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什么 ?

(云。)(板书:云)

(4) 学生复述:

①雾是怎样形成的 ?

②云是怎样形成的 ?

(5) 讨论:雾和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3 .指导学生认识雾、云与人的关系

(1) 谈话:当你处在大雾中有什么感觉 ?

(2)

讲述:大雾会影响我们的眼睛看较远地方的景物,甚至会使车辆前的灯光不能照射很远,影响车辆行驶、轮船航行、飞机升降。大雾还影响地面的烟等废气的散发,加重空气的污染。

(3) 谈话:云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

(4)

讲述:云的种类很多,有时在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几朵白云,有时一朵朵云块就像鱼鳞一般整齐地排列在天空中,有的像朵大蘑菇,有的云一会象奔马一会儿又变成其他的形状,有时则是乌云密布。……

( 介绍课本第 66 页云的种类名称:积云、鱼鳞状卷云、羽毛状卷云、积雨云和层云。 ) 云的种类很多,千姿百态。

我国劳动人民早就掌握了云的变化规律,并能根据天上云的情况准确地预报天气的变化,总结出了许多观云测天气变化的谚语,如:“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一块乌云在头顶,再大风雨也不“惊”……现在,人们不仅用眼、仪器来观测云的变化,还利用人造卫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上空大范围云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气象预报中看到卫星拍摄的云图,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 三 ) 巩固练习

1 .简单概括本课学习的内容。

2 .填写课本中填空部分的内容。

3 .提问:

(1) “白气”是水蒸气吗 ?

(2) 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

( 四 ) 布置作业

1 .思考:云为什么会飘浮在天空中,有的云为什么还会飘动 ?

2 .收集根据云、雾预报天气变化的谚语,比一比谁收集得多。

写给云

写给云 篇一:写给云教案 《写给云》教案 一、设计思路 《写给云》是七年级第一学期“少年诗情”单元中的一首儿童诗。诗中,以一种儿童的口吻、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对云的多变和自由自在的向往,反映了少年儿童对自由的渴望,希望摆脱来自父母、老师的压力和束缚。因此这首诗歌在情感上很容易得到共鸣。 诗人以少年儿童的口吻写下这首诗歌,使得诗歌语言比较浅显,诗人巧妙的借助“框框”、“‘聪明’的傻瓜”、“机器娃娃”等意象,含蓄表达了少年心声。又用一些对偶的句式,如“你想变小你就变小,你想变大你就变大”、“你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即使??也??,即使??也??”、“你愿意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从这些句式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又能较为容易得读出白云无拘无束、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的特点。 此外,诗人用“手帕”、“洁白的小花”、“猪八戒”等多种形象比喻“云”,用“亲吻”等的拟人的手法,“能盖住整个天下”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充满童趣,又富于联想和想象。 所以,我预期通过朗读、鉴赏等环节,让学生首先找出作者笔下的云有什么特点,之后分析作者如何写云的特点,最后分析作者为什么要

这样写,归纳出诗歌主旨的上课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同时兼顾语言训练,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首诗歌。 二、教材分析 对于诗歌的阅读,主要在于感受诗歌语言节奏,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联想想象,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学会朗诵诗歌、欣赏诗歌。本单元共有五首诗歌组成,每首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方式又各有不同。其中《写给云》一诗联想丰富,比喻独特,富有童趣,抒发了当代少年渴望心灵自由的思想情怀。在以渴望飞翔为主旋律的本单元中,本文歌唱少年、畅想人生,展现了少年爱好自由和富于幻想的天性。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目前为止学习了不少古诗,对于古诗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谁都能信手拈来背上几首。相比而言,学生对现代诗显然就接触得很少,也就缺乏了解,甚至觉得现代诗大多很含蓄,很难读懂。 然而90后的学生普遍富有想象力,而本文恰巧语言较为直白,学生理解诗句的难度应该不大,同时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想象力,正好切合他们的性格特点。所以就“通过这篇课文教给学生什么”的问题,我把它定位于“原来学诗并不是那么难,反而还挺有趣的”,从而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良好的自信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多形式朗读,在理解诗句中感受白云无拘无束、

《巫峡赏雾》

巫峡赏雾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十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巫峡、俊秀、痴情、璀璨夺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3、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巫峡位于四川巫山和湖北巴东两县境内,是长江三峡中最具观赏性一个景点。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这个风景点。巫峡谷深峡长,日照时短,峡中湿气蒸郁不散,容易形成云雾。云雾千姿百态,有的似飞马走龙,有的像瀑布一样垂挂绝壁,有时又聚成滔滔云纱,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巫峡佛光,因而古人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绝唱。(经历过无比壮阔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看过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2、板书课题,理解“赏”:看的意思,但是看强调的是动作,简单的观看。赏是享受美好 的事物,领略其中的乐趣。赏注重心理,带着情感的观看,看出事物的美好和乐趣。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的确,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出示蜜蜂采蜜的课件: 乍看:一群蜜蜂在花丛中采蜜。 赏呢:那蜜蜂儿,好勤快哟,赶集似地飞来飞去。来的蜂,毛茸茸的大脚挟着花团、花粉,乐得“嗡嗡”直嚷,好像生怕人家不知道似的;去的蜂,薄纱一样的小翅膀扇 呀扇呀,风风火火的,就像要赶去上课似的。 带上我们发现美的眼睛,跟着作者一起来发现巫峡雾的美好和乐趣。 播放巫峡课件欣赏。 二、感知阅读 1、有感情地阅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不熟悉的生字新词画出来。教师相机指导。 三、感知课文的思路流向,理清层次 1、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巫峡的不同姿态的雾。 学生回答。明确:第3-7自然段 出示课件 2、请同学们读一读第3~7自然段每一段开头的句子。每段的第一句话都写了什么?请把写出各种雾的名称和特点。(每一段的开头一句话,都概括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样写能让读者很快抓住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4、轻声诵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课文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请你在第二段中画出巫峡雾给人总体感觉的词语。(俊秀迷人、如梦如幻) 5、齐读最后一段,巫峡的雾,真是迷人的雾。这个结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

初一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2)

初一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1) 时间:2010年9月13日 周次:第三周 主题:统一教学进度,学习校语文教研组下发的备课组活动的要求 主备人:张平 过程与内容: 一、统一本学期的教学进度。以月考和期中考试为界限,月考前一、二单元精讲,开三单元,月考重点三四单元。 二、学习语文教研组下发的备课组活动要求。 1、定时间:每周一上午第四节。 2、集体备课坚持“四定”“六备”钻透“五点”优化“两法”精选“两题”达到“五统一” 3、完成相应听课任务;不少于16次,备课组长不少于18次。 4、作文教学以单元要求为主,每学期不少于6篇。 5、青年教师“五个一”,准备一堂优质课。 6、几个赛事的通知。 体会和结果: 这是开学以来的第一次教学活动,计划的制定关系到一个学期的教学进展,通过本次活动,本组老师对学期教学任务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对于安排好今后的教学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大家明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班教学实际,制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教案。 对本学期的教学来说,期中前的教学任务很重,有一个唐诗精华单元八首诗,还有每周一诗八首,同时还有五篇文言文。而且四个教师中有三个面对着新接班的问题,需要和学生有一个磨合过程。 初一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2) 时间:2010年9月20日 周次:第四周 主题:讨论并确定本学期学生课外阅读资料;讨论月考内容并准备月考试卷。 主备人:张平 过程与内容: 1、订阅资料。内容一方面要结合我们的语文教学,同时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学有兴趣。人手一份,充分利用。(语文学习报,30元/人) 2、月考时间:9月27日;7:50——9:50;120分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十二讲写景文章的阅读技巧-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十二讲写景文章的阅读技巧-人教 (部编版) 第十二讲写景文章的阅读技巧 【教学目标】 1.了解写景记叙文,知道写景文章的三种阅读技巧。 2.通过图片赏析、讨论及文段分析,对于写景文章的三种阅读技巧能够掌握,进而运用三种阅读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写景记叙文,知道写景文章的三种阅读技巧。 2.通过图片赏析、讨论及文段分析,对于写景文章的三种阅读技巧能够掌握,进而运用三种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 通过图片赏析、讨论及文段分析,对于写景文章的三种阅读技巧能够掌握,进而运用三种阅读技巧。 【教学时数】 三课时(2小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和练习文章。 【教学步骤】 检查上次家庭作业(5分钟) 第一课时(40分钟) 国学诵读——大展宏图 师:读经典,学做人!翻开你们的书本第十二课“经典诵读”栏目,听老师先读一遍。 师:接下来跟老师一起朗读,看看谁的声音大,谁读得准! 学生齐朗读。

师:读得既有韵味又非常棒!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并思考这段《弟子规》是什么意思? 生自读诵读内容,思考。 师:自由讨论的时刻来了,诵读完毕后,你们有何想法,赶紧分享一下吧! 生:我觉得这个告诉我们要注意干净整洁,不管是上学还是在家中都应该注意衣物的整洁。 生:老师,好像还有和吃有关的内容。 师:哦,说说你的看法。 生:吃饭不可以挑三拣四,要均衡全面。 师:不错!能够从简单的话中找到自己去理解的方向,理解能力很是在进步! 今天的《弟子规》这段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不要为了面子,更不要让虚荣心作主,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危害健康。 师:我们明白了这段《弟子规》的含义,现在给你们六分钟的时间背诵经典,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抽查学生背诵情况(或以组代表形式展示背诵情况)。 师:在我们的国学诵读环节中,大家信心满满,精神抖擞。现在,你们准备好迎接第二个环节的挑战了吗?接下来一起进入—— 知识一点通——越学越轻松 师:你的家乡有哪些景点?班上的同学来旅游,让你给大家当一回导游,你的解说词准备好了吗? 1.生提前准备当地风景图片及解说词; 2.模拟解说(要求声请并茂,并配上一定的手势,可提前准备)。 示例: 小导游解说词 各位亲爱的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家乡——门台,我是你们的小导游×××。

巫峡赏雾教学设计

《巫峡赏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3、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语,体会语言表达技巧; 2、体会巫峡各种雾的特点,想象雾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巫峡是长江三峡的一峡,因巫山而得名,那里到处云雾缭绕,美不胜收,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进巫峡,欣赏巫峡的雾,会让你们一饱眼福。 二、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思路。 学生快速读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文章的开头,结尾各写了什么?与主体部分有什联系? B.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几种不同姿态的雾。 三、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 1、请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2、针对朗读的情况,作简短的点评。 3、配乐朗读进入情境,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 四、精品细读,感悟美文。 1、学生默读3-7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一种雾,读一读,把你最喜

欢的一种雾读给同桌听。 2、自主欣赏,小组交流、汇报。 五、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跑马雾”一段。 同学们的喜爱各不相同,请大家猜一猜老师喜欢的是哪种雾? 一时间马群拥挤不堪。有的挤得仰起头,有的挤得翘起尾,有的挤得竖起鬃毛,有的挤得腾起四蹄。 师小结:这一句作者运用了比喻与排比方法,写出雾的动态美,句中四个动词,恰到好处地将峡的雾写得形神兼备。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为什么起名叫“跑马雾”,课文主要表现了跑马雾的什么特点? 2、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恰当的例子,针对同学们的讨论,教师适当引导。 3、你认为本段写景还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六、合作解读描写“山帽子雾”、“半山雾”、“轻纱雾”、“江雾”等语段。 1、“山帽子雾”在不改变文意的产提下,将拟人句改为一般的叙述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2、“半山雾”写雾中的小路、黄牛、放牛人有什么作用? 3、“轻纱雾”明明是雾在飘动,为什么说山峰也眼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江雾”找出本段的拟人句,仔细加以体会。 七、声情并茂地指名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情味美。 1、边读边想象,互相交流,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2、小组内交流,读后感受。 3、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自己的看法。

《三峡》教案(两课时)

《三峡》教案(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一)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电视里不断报道三峡移民乔迁新居的消息,当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时,你可曾想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她了。(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读准字音:

陶艺教案(16课)

第一课:感受泥土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感受陶艺作品艺术特点和基本成型法。 操作领域:感受泥性,并用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塑造自己喜欢的形体,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意领域: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激发无穷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泥性,学习陶艺基本成型方法。 难点:了解陶文化,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塑造陶艺品。 课前准备:陶艺作品、黏土、图片、陶艺教室准备。 教学过程: 1.欣赏陶艺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2.介绍陶艺的基本制作过程。(课件视频) 柔软的泥土经过了火的洗礼,变成了坚硬的陶器。面队着自己捏制的陶器,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做陶并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的承认,而是在与土、水、火的不断交往中,表露自己的感情,获得愉悦的情绪。陶艺创造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扩张的、想象的、自由的和多向的模式,它的造型有平面的、立体的;有具象化的、意象化的、抽象化的;也有综合的、多元材质合成的。 3.准备阶段:分泥:每位同学黏土一小块。 认识制陶工具:手术转台、木拍子、修刀、刮刀、泥塑刀、泥浆、其它工具(擦布、毛笔)。 4.通过用手或脚或膝盖等部位来触摸泥土、感受泥性,可任意成型,并相互交流对泥的感受与成型方法。 5.看刚成型的泥塑作品和已经凉干的泥塑作品以及烧制好的作品,用感官比较、感受、区别,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 6.整理工具,清洁台面,洗手,养成良好学习、卫生习惯。 第二课初步体验泥土特性,训练卫生习惯养成 一准备阶段:分泥:每位同学黏土一块。 导入:看几件分别运用徒手捏制成型、泥条盘筑成型、泥板成型及综合成型方法制作的陶艺作品,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 1.学生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自己喜欢的形象,并相互交流对泥的感受与成型方法。 2.整理工具,清洁台面,洗手,养成良好学习、卫生习惯。 第三课表情泥塑强化卫生习惯 一、准备阶段:分泥:每小组黏土10—20斤。

长江三峡 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三峡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三峡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2、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学法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 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 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2.资料链接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

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 的水资源宝库之一。周恩来总理1957年12月3日就提出 “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 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口号。多年来,经过反复的 论证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讨论,长江三峡水 利枢纽坝址已选定于西陵峡的三斗坪。这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2)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泪沾裳。'” (3)杜甫的两首诗 咏怀古迹(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写给云》教案 上海五四制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写给云》教案上海五四制 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少年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感情。 2.拓展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心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少年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感情。 2.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心声,开展合作学习,完成诗集。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猜题,导入课题 1.读诗猜题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2.你对云有哪些认识? 3.如果你想把云当作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4.让我们一起去听听现代诗人白冰的心声。 (白冰,接力出版社总编辑,出版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作品曾多次获奖,其中作品《月亮汤》获冰心儿童图书奖,《月亮石的故事》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图书奖。) 二、诵读全诗,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了解所押的韵。 2.抽生朗读,评一评谁朗读得最好,为什么? 三、品读诗歌,提炼主题 (一)作者以少年的口吻与白云对话,传达了怎样的心声?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1.诗中的云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云”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你想变小就变小,你想变大就变大没有人在蓝天上,为你把框框画 你想变什么就变什么,没有人要你老老实实,变成“聪明”的傻瓜

你愿意做什么,就去作什么没有人用好多“安排”、“计划”,把你变成机器娃娃…… 云——无忧无虑、自由幸福(向往) 2.与“云”相比,现在的儿童可能生活在怎样的状态之下?对此,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为你把框框画 要你老老实实,变成‘聪明’的傻瓜 用好多“安排”、“计划”,把你变成机器娃娃 现在的儿童——受束缚、不能自主(不满) 3.现在,你读懂了作者的心声了吗? 从作者对云的多变、自由自在的描写,反映了当代儿童希望摆脱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束缚,渴望得到心灵的自由和快乐的愿望。 4.如果你是云,最想变成什么?展开丰富的想象,模仿诗中的句子形式,另写一段。 提示:想象 四、拓展小结,齐读全诗 与白冰的《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比较两诗的异同,从中体会诗歌所要表现的追求自由幸福的主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热爱生活。 五、课后作业 仿写:《写给云》中1——3段的写法,进行片断创作,并集合成一本班级集子。

第十六课教案

第十六课教案 一、课的任务:使用工具是人类智慧的体现,让婴儿开始学会使用工具。为爬行做准备,继续练习抓握为精细动作打基础,发展肩带力量对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韧带损伤有良好的效果。 二、课的内容: 1、音乐律动《两只老虎》 ⑴目的:提高宝宝对律动音乐的兴趣,调节活动气氛,学习简单的拍手、跑的手部动作等手语。 ⑵教法: ①教家长学会;跑的快、没有眼睛、没有尾巴、摇尾巴的手语。 ②然后教师示范做律动,宝宝欣赏: 音乐前奏的动作:双手插腰,身体随音乐节奏左右摇摆。“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的快,跑的快,跑的快”引导宝宝前后摆臂,“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双手只出眼睛,小尾巴的时候双手放于臀部后面,摇一摇。“真奇怪,真奇怪”拍一次手掌,再向外翻一下手掌表示没有的姿势。 ③音乐律动:教师播放音乐,请家长和宝宝一起随音乐的节奏和歌词做律动。 ⑶器材:音乐《两只老虎》 ⑷时间;5分钟 2、竹竿操1-2节 ⑴目的:锻炼婴儿的抓、握能力,培养婴儿使用工具的能力,为以后的徒手操做准备。 第1节;握竿扩胸运动。 ⑵做法: 开始姿势:婴儿仰卧,两臂侧平举握竿,成人两成人分坐两边,握竿子的两端。 ①两臂上举。 ②还原到开始姿势。

做2个8拍。 教法: ①教师引题:“今天老师要教妈妈给宝宝做一套新的操,在之前的课程里,我们已经给宝宝的抓握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竹竿操。” ②教师示范:“老师这里有两根竹竿,我们先来学习竹竿操的第一节——握竿扩胸运动,这节操是锻炼婴儿的抓、握能力,为以后的竿操做准备。”老师请一位宝宝来示范一遍。 ③家长给宝宝做操。 教师指挥:“好,现在每个家长拿两根竹竿,跟我一起来给宝宝做竹竿操的第一节,做两个八拍。” 第2节:上臂屈伸运动 ⑵做法: 开始姿势:婴儿仰卧双手伸直放于体侧,握住竹竿。 ①前臂屈 ②前臂伸上举 ③前臂屈 ④还愿

巫峡赏雾(教案)(2)

《巫峡赏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巫峡、俊秀、痴情、璀璨夺目”等词语。 2.美读课文,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3.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正确读写并积累“巫峡、俊秀、痴情、璀璨夺目”等词语,体会语言表达技巧。 二、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的确,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2.揭示课题。 二、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三、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

1.请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2.针对朗读的情况,作简短的点评。 3.配乐朗诵,进入情境,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 四、欣赏巫峡雾的美 课文一共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雾?请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雾,用“我最喜爱()雾,我欣赏它的()。”的句式说话。 1.自主欣赏。 2.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成果,教师归纳。 五、欣赏课文的语言美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和比喻、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景物,你最喜欢哪些?谈谈看法,进而可以仿造例句。 六、感知课文的思路流向,理清层次 1.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巫峡的雾的美景的。 学生回答。明确:第3-7自然段。 2.轻声诵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和课文主体部分有什么联系。 3.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是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七、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写给云》教学设计

《写给云》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写给云》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文中带拼音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云的喜爱,以及愿做自由幸福的云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云的特点与作用。 2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3写写你想对云说的话。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注意过天上的云吗?有些什么发现? 2配乐(或配课件)欣赏《写给云》,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诗句。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已学方法,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3讨论、交流学习方法,理解部分词语。 4师问: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三、品读课文,体会蕴意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或语句多读几遍。 2交流:你特别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3老师相机指导孩子们品读。(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文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4师:多好呀!云儿想变什么就变什么,愿做什么就做什么,它像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吗?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吧!(让孩子们感知拟人手法的好处) 5此时此刻,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感受到了云儿的可爱,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美美地朗读课文吧! 6讨论、交流:云真是变化多端、美妙无穷,真是自由自在,无比幸福。大家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云说吧! 四、阅读提升,鼓励创新 师:平平常常的自然现象在作者的眼里是那样美好,他喜欢云的美,惊叹云的千变万化,更羡慕云的自由幸福,禁不住想“让我也变成一朵云,一朵自由幸福的云吧”。让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样,写一节小诗,向白云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吧!

(完整word版)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16课教案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I》编著荣继华 ***********************************************************第16课《我想送他一件礼物》教案 教学任务一、语音难点 1.声调连读练习 2.发音难点词汇 二、重点词汇 结婚、送、给、应该、还是、参加、到时候、有意思、一定、要、带三、语法 1.双宾语句 2.要(2) 3.还是(2) 4.可以(3) 四、语言技能 1.读:能够熟读生词和课文,达到声调、语调基本准确。 2.说:能够说明送什么礼物,什么时候送礼物。 3.写:能够认识本课生词,并学会书写重点汉字。 时间安排1.本课共需三次半课,7课时 2.课时安排 第一次课(2课时):复习第十五课、学习课文一第二次课(2课时):学习课文二和课文三 第三次课(2课时):课堂活动、做部分综合练习第四次课(1课时):学习汉字知识及练习写汉字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I》编著荣继华 *********************************************************** 教学实施 第一次课(90分钟) 一、复习第十五课 1.听写生词 可以、要、会、合适、回国、开车、打工、大学、或者、感谢 2.回答问题 ?你觉得你当老师合适吗? ?放假的时候你要打工吗? ?你会太极拳吗? ?你会踢足球吗? ?你会打篮球吗? ?你能开车吗? ?我可以用(yòng)一下你的书吗? ?你可以告诉我这个字怎么写吗? ?你可以跟我说汉语吗? ?你能帮我一个忙吗? ?你可以陪我去上海吗? ?你早饭吃什么?(或者) ?假期的时候你想去什么地方旅游? 二、学习课文一(60分钟) 1.读课文一生词:听CD跟读两遍,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读至熟练; 请学生读,纠正发音。 难读的词语:结婚、希望、重要、特殊 2.词语用法 (1)结婚 跟(谁)结婚 ?他去年结婚了。 ?他还没有结婚。 ?他18岁就结婚了。 ?他跟林娜结婚了。 ?他想今年跟女朋友结婚。 (2)送 ?送礼物 ?送花 ?送水果 送(谁)(什么) ?送我礼物 ?送她花

巫峡赏雾湘教版教案

巫峡赏雾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读写“绝妙、境界、银光闪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热血沸腾、痴迷”等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巫峡各种不同的雾,体会巫峡如梦如幻的境界。 4.体会作者抓住各种雾的特点来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巫峡各种雾的特点,想象雾的景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与策略] (一)欣赏课件,产生阅读期待 1.出示多媒体课件:自然界的许多自然现象:风、雨、雷、电、雾、霜、冰雹、雪等等。 师导入:同学们,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创造了这么多奇妙的自然现象。作家笔下的自然界奇景,也值得我们去“神游”一番。速读下面三句话,说一说,作者描写的是哪种自然现象它有什么特点请你读出它的特点。 (课件演示三句话) A.寒风,卷着黄沙,鬼哭神号地吹来,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青天变成黄天,降落着黄沙。地上,含有马尿驴粪的黑土与鸡毛蒜皮一起得意地向天空飞。半空中,黑黄上下,渐渐混合,结成一片深灰的沙雾,遮住阳光。 B.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C.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的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 教师引导:作家准确生动的语言、形象逼真的画面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雾,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尤其是巫峡的雾堪称为秀美绝妙的雾。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它、欣赏它,赞美它。 【本环节依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整合了教

写给云教学设计西师大版上册教案

写给云教学设计西师大 版上册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写给云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目标: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云的喜爱及愿做自由幸福的云的愿望。 教学准备: 1. 课文配乐朗读的磁带。 2. 鼓励学生留心观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教材简析: 平平常常的自然现象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美好,她喜欢云的美,惊叹云的千变万化,更羡慕云的自由幸福。她禁不住想:“让我也变成一朵云,一朵自由幸福的云吧!”读着这样的文字,感受着这样的情感,我们的心中一定也像作者一样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渴望!让我们也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吧,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 孩子们,你们注意过天上的云吗有些什么发现 2. 有谁想对云说点什么 3.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写给云》,一起去听听诗人对云说了些什么。 二、粗读课文,自主学习。 1. 自由朗读全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诗句。

2. 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自学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以巩固对字词的理解。 4. 初读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三、细读课文,体会意蕴。 1. 你特别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2. 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品读品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文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 多好呀!云儿想变什么就变什么,愿做什么就做什么,它像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下面,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感知拟人手法的好处) 4. 此时此刻,你是否和作者一样,感觉到云儿的可爱、大自然的神奇呢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 面对云朵,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呢(鼓励学生面对白云说出自己的感受、愿望) 6. 学生自由交流。 四、巩固练习,拓展迁移。 1. 完成课后练习。 2. 请学着作者的样儿,写一节或一首小诗,向白云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愿望。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二课《长江三峡》教案1

《长江三峡》预习题 课前预习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 2.“三峡”,西起______省______县,东至______省______县,全长______公里。 3.“三峡”的名称(依次)是______峡、______峡、______峡。它们的特点(与名称对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4.“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______修辞手法。“交响乐”指的是______,“飞翔”指的是______。 5.西陵峡中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______滩、______滩和______滩。其中最险的是______滩。 6.秭(的读音是______)归,是______的故乡,他被流放在汨(读音是______)罗江,投江而死。 7.王昭君,名______,她诞生在______。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后嫁给匈奴的单(的读音是______)于,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一首是咏王昭君的,课文中引了两句,是“______、______”。 8.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9.本文所写景物是随______变化而变化的,观察角度一般都是______视和______视,观察到的景物方位一般都在______和______。 10.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长江三峡》、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长江三日》 2.四川、奉节,湖北、宜昌,193公里。 3.瞿塘、巫、西陵,像一道闸门(或雄奇)、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或秀美)、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或险恶)。 4.通感、比喻,在急流中航行及舒快的感觉。 5.泄、青、崆岭,崆岭。 6.zǐ,屈原,mì。 7.嫱,香溪,chán,“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8.由西向东的航程。 9.船行(或船的方位)、仰视、平视,前方、两侧。 10.本文在描写三峡雄伟艳丽的景物中,表达了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启发人们急流勇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刘白羽散文集》等。 二、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三、分析课文 一、重点字词 启碇滟滪绛紫云蒸霞蔚峨冠博带群山万壑雷霆万钧缤纷亭亭婀娜眺望小心翼翼 二、朗读课文。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三、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分析: 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大班云教案反思

大班云教案反思 【篇一:各种各样的云教案】 大班科学《多变的云》教学设计与反思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中心校 ----杨志祥 活动目标:了解云的外形特征、形成及变化。 活动准备: 1.活动前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观察天上的云,启发幼儿根据云的形状去想想他们像什么; 2.酒精灯1盏、烧杯1个,玻璃瓶每人一个,玻璃片每人1块,毛笔,火柴。 3.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像棉花,有时像鱼鳞。”幼儿猜出后,让他们去讨论:云是怎么来的? 二、探索发现 1教师动手实验 (1)将毛笔浸湿,在黑板上画画,让幼儿观察黑板上的画渐渐看不见了。 (2)将放有冷水的烧杯放在燃烧的酒精灯等上,引导幼儿观察蒸发现象,让幼儿知道水烧开就形成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2.启发幼儿见过的“蒸发现象”。 洗过的衣服在太阳下被太阳一晒,就变成了水蒸气;江河里的水被太阳一晒也变成了水蒸气。 3.讨论:那么多的水蒸气都飞到哪儿去了?(飞到天空去了)那么云是怎么来的呢? 4.让幼儿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给幼儿桌前的玻璃瓶倒入开水,幼儿先观察水蒸气蒸发的现象,然后提醒幼儿摸一摸玻璃片,感觉其冷热,将玻璃片盖在瓶口上,引导幼儿观察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5启发幼儿联想 地面上那么多的水蒸气正发到很冷的天空后会怎样?(变成许多小水珠)天上的水珠为什么没有立即掉下来?(引导幼儿观察玻璃片

上的水珠。)它们已相互连在一起,那么云是怎么来的?(幼儿讨论) 三、云的形成 水遇热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蒸发到天空后遇到冷空气,变成了许 多小水珠,越聚越多的小水珠沾在一起,就形成了云。活动反思: 幼儿到了大班好奇心明显增强,他们喜欢在生活中发现,在玩中发 现许多有趣的事物,针对本班幼儿的特点,我在设计《多变的云》 这节活动时,注重“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教学方法,把复杂 的自然想象,用浅显易懂的实验呈现给幼儿,虽然在实验的过程中,幼儿对云的形成认识还是很模糊,但是只要通过活动能激发幼儿对 科学的热爱,保护他们这份积极探索的热情,就已经达到科学领域 的教育目标了。在活动中,我班也有几个小朋友明显参与的积极性 不高,可能是我的实验设计的有些单调,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 成分,今后需要提前预设活动效果,避免出现幼儿被动参与的现象。 【篇二:大班社会活动反思】 大班社会活动反思 大班社会活动反思一:大班社会活动设计与反思《雷雨来了》 【设计意图】 雷雨是夏天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当打雷时,许多的孩子会惊慌、害怕。所以我从《幼儿创新智慧游戏》中《大自然的变化》这一活 动中延伸出这节活动课,意在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自然现象并从容 面对自然现象。 【幼儿分析】 大班的幼儿对身边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也 非常乐于探索周围环境、乐于动手动脑,由于知识经验不足,孩子 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会产后恐惧心理,这需要老师引导幼儿了解自然 现象并从容面对自然现象。活动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自由、交 流合作的自由,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设计思路】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通过讲述法,启发提问法,情景表演法,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给了幼儿一条线索,让幼儿自由的讲述,自由 表演,我再与幼儿一起给小结,加深幼儿记忆。充分发挥幼儿是主体,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让幼儿在广阔的空间里充分的发挥想象。【活动目标】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攲侧(qī)啃噬(shì)催山坼地(chè) 端倪(ní)翎毛(líng)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追溯(sù) (二)解释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 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 耸峙:高耸矗立 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 2、理解想象与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3、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体会文意,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长江是条母亲河,它养育了华夏子民;有人说长江是文化长廊,三峡是这条长廊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三峡一直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壮 美的篇章,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从白帝城乘船回江陵时所作的,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诗中提及的“万重山”,实际上指的就是今天的三峡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有一位 文人乘船经过了万重山,面对三峡的奇景,作者漫想连连,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他 的这种深刻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 二、文化常识

1、作者简介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北京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征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专用笔名 2、解题 “万重山”就是三峡,这三字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 “漫想”就是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托物而言他 “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作者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 3、三峡简介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四、文本研习 (一)注音 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攲侧(qī)啃噬(shì)催山坼地(chè) 端倪(ní)翎毛(líng)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追溯(sù) (二)解释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 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 耸峙:高耸矗立 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五、理清思路: 浏览文章,完成两个任务: 1、课文中找出写作者游踪的句子 明确:船出夔门——凭舷眺望(船行峡中)——船过三峡 2、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 明确:“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写给云教案

写给云教案 |《去云》教案 1。“到云”是七年级第一学期“青年诗歌”单元的一首儿童诗歌。在这首诗中,以孩子的语调和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对云的多变和自由的向往,反映了孩子对自由的渴望,希望摆脱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和束缚。因此,这首诗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位 的诗人用儿童的口吻写了这首诗,这使得这首诗的语言相对简单。诗人用“框架”、“聪明的傻瓜”和“机器人娃娃”等意象巧妙地表达了年轻人的情感也可以使用一些对立的句子,比如“你想变小,你想变小,你想变大,你想变大”,“你想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吗??”即使??还有。?即使??还有。?这些句型朗朗上口,有音乐之美。更容易理解白云的特性,它是自由的,无忧无虑的,无忧无虑的。此外,诗人用“手帕”、“白花”、“猪八戒”等各种意象来比喻“云”,用“吻”等拟人化的方法来“覆盖整个世界”的夸张手法,形象生动,充满童趣,充满联想和想象。 因此,我期望通过朗读、欣赏等环节,学生首先会发现作者所描述的云的特征是什么,然后分析作者是如何写云的特征的,最后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并总结出诗歌主旨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发展丰富的想象力,注重语言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2。教材分析的诗歌阅读主要在于感受诗歌语言的节奏,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想象,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学习背诵诗歌和欣赏诗歌。这个单元由五首诗组成,每首诗都有不同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其中,《写给云》一诗联想丰富,隐喻独特,充满童趣,表达了当代渴望精神自由的青少年的思想感情。在这个以渴望飞翔为主题的单元里,这篇文章歌唱了青少年,想象了生活,展示了青少年热爱自由和充满幻想的天性。 3。情感分析学校的七年级学生到目前为止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他们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任何人都可以轻松记住几首诗。相比之下,学生显然很少接触现代诗歌,也缺乏对它的理解。他们甚至认为现代诗歌大多是含蓄的,难以阅读。 然而,90后学生通常很有想象力,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相对简单。学生理解这首诗应该不难。同时,这首诗语言优美,构思巧妙,富有想象力,正好符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此,对于“通过这篇课文教给学生什么”的问题,我的定位是“原来学诗并不那么难,而是相当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自信心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白云的形象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理解白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促进写作,结合句子模仿训练,学习诗歌语言,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1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作者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以及对个性发展的追求,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5,键,难度4,键: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受白云的自由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