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宫观——新余市仰岗庙
张家口道教宫观庙宇

张家口道教宫观庙宇张家口重点道教宫观庙宇1. 灵真观:位于赤城县城北11公里观门口村的金阁山,俗称为观山。
为道教全真派大宗师邱祖长春真人的四传弟子祁志诚所建。
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朝廷赐名崇真观,明正统赐名灵真观。
文革中被拆毁,灵真观坐西面东,原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等建筑,现仅存建筑基址。
长春洞凿于观两侧的岩壁上,宽4米,深6米,元初时建,内原有邱处机石像,像旁刻全真教传承世系牌位。
洞外顶额并排阳刻“长春洞”、“了真处”六个大字。
祁志诚墓在山门处东偏北,坐东面西,与长春洞相对。
墓前的《祁真人道行碑》高3.8米,宽1.3米,记述了祁志诚一生事迹,由此可窥金、元之际全真教活动情况,是十分重要的道教遗存。
此外,还有杨洪的重修碑记,康熙年间的摩崖题记等石刻。
1993年被评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洗马林玉皇阁:位于万全县洗马林镇。
始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万历三年(1575年)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
2006年被评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蔚州玉皇阁:位于蔚县北城垣上,又称靖边楼。
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总面积2022平方米。
1996年被评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真武庙:位于蔚县州镇财神庙巷。
始建于明朝,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至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占地面积2944平方米。
2006年被评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涿鹿文昌阁:位于涿鹿县城内。
始建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失火烧毁,同年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六十年(1721年)两度重修,高18米。
1993年被评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 阳原玉皇阁:位于阳原县东城镇。
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咸丰三年(1857年)焚毁,同治十年(1871年)修复,占地面积321平方米,高13米。
1993年被评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江西道教的发展历史与变化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1民国时期江西道教的发展历史与变化文/严彩霞摘要:民国时期是我国纷繁错综的时期,江西道教在历史风云的挫折中开始了近代化发展的道路。
以龙虎山宫观和南昌万寿宫为代表展示了民国时期江西道教的发展情况;道教开始走向民间,不断世俗化,从而扩大了道教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时期;江西道教;龙虎山;万寿宫;民俗道教发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江西道教是中国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道教的中心有龙虎山、阁皂山、麻姑山、玉笥山,主要的派别是南宗符箓派。
研究民国时期的江西道教,可窥探其在近代化中的变化,对道教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1 民国时期江西道教的背景民国时期,道教发展日渐衰微,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古老的道教被当作是抨击的主要对象,发展前景堪忧。
近代以来,对道教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庙产兴学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另外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影响道教的发展,道教在复杂的环境中步履维艰,逐渐衰落。
江西虽保留有宫观庙宇与若干道士,纷纷设立新的规范制度,得以保存部分道教的形式,但已穷途末路,自顾不暇,更是无力担当弘宗传教的大业。
2 民国时期江西道教宫观2.1 民国时期江西龙虎山道教宫观的情况民国时期的道教宫观,以龙虎山道教宫观为例,其中较著名的是三大宫观,大上清宫、正一观和天师府。
其中以天师府的保存最为完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天师府位于江西龙虎山上清镇,是历代张天师弘扬道教事业的地方,也是道教徒开展道教活动的地方。
下面将从其选址和布局两个方面对天师府展开研究。
据清娄近垣的《龙虎山志》记载,“府第在上清里,古沂阳市。
宋时在关门之上,元时徙建长庆里,在静应观西,后复徙观东,即今址也。
”由上述记载可知,天师府历经多次搬迁,建造地址发生多次变化,最早在宋崇宁四年(1105)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后经搬迁,直到今天则位于上清古镇。
道观大全之道教着名宫观

道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历史悠久的教会,它是我国本土教会,对我国的宗教信仰有着重要影响。
道观是道教信徒供奉神仙的一个地方,它是我国建筑文化中的瑰宝。
在众多道观中不乏有一些名观。
大家是不是对这个名观很好奇呢?现在不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道观大全 之道教着名宫观吧。
道派祖庭北京白云观、芮城永乐宫、户县重阳宫——全真道祖庭;龙虎山天师府——正一道祖庭;句容茅山道院——上清派祖庭;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灵宝派祖庭;天台山桐柏宫——金丹南宗祖庭;西山万寿宫——净明道祖庭;子午谷金仙观——韩国道教祖庭神仙祖庙鹿邑太清宫、涡阳天静宫——太上老君祖庙;天山天池西王母祖庙——王母娘娘祖庙;武当山太和宫——真武大帝祖庙;梓潼七曲山大庙——文昌帝君祖庙解州关帝庙——关圣帝君祖庙;泰山碧霞祠——碧霞元君祖庙;泰山岱庙——东岳大帝祖庙;湄州妈祖庙——天后娘娘祖庙;白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祖庙;华北名观北京东岳庙,金融街吕祖宫,地安门火神庙,天津天后宫,唐山玉清观,曲阳北岳庙,鹿泉十方院,承德魁星楼,恒山北岳庙,绵山大罗宫,万荣后土祠,北武当山道观,呼和浩特太清宫。
东北名观沈阳太清宫,大连三清观,大连响水观千山无量观,吉林玄帝观,松峰山海云观。
西北名观周至楼观台,西安八仙宫,西安都城隍庙,华山玉泉院,华阴西岳庙,宝鸡金台观,佳县白云观,留坝张良庙,紫阳真人宫,兰州白云观,兰州演正观,天水太昊宫,天水玉泉观,崆峒山太和宫,西宁土楼观。
华东名观泰山王母池,崂山太清宫,崂山上清宫,昆嵛山神清观,烟台蓬莱阁,上海城隍庙,上海白云观,浦东钦赐仰殿,苏州玄妙观,穹窿山上真观,太仓天妃宫,周庄澄虚道院,无锡三山道院,镇江润州道院,金坛乾元观,常州白龙观,扬州琼花观,丰县天师观,杭州抱朴道院,玉皇山福星观,乌镇修真观,会稽山禹庙,新昌重阳宫,慈城清道观,金华黄大仙祖宫,天台山紫阳宫,雁荡山仙姑洞,合肥城隍庙,涂山禹王宫,齐云山太素宫,南昌万寿宫,庐山仙人洞,龙虎山大上清宫,龙虎山正一观,三清山三清宫,葛仙山葛仙祠。
新余市钤阳湖简介

新余市钤阳湖简介摘要: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1.新余市简介2.钤阳湖地理位置3.钤阳湖历史背景二、钤阳湖的生态环境1.湖泊面积与深度2.水源与排水3.湖区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三、周边旅游景点1.仙女湖景区2.仰天岗森林公园3.孔目江湿地公园四、文化底蕴与民间传说1.钤阳湖名称由来2.民间传说与故事3.文化名人及作品五、钤阳湖的开发与利用1.水利工程与灌溉2.渔业资源与发展3.休闲旅游与生态保护正文:新余市位于江西省中部,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
钤阳湖位于新余市钤北区,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型湖泊。
本文将对钤阳湖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生态环境、周边旅游景点、文化底蕴与民间传说以及钤阳湖的开发与利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新余市地处赣中腹地,是江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
自东汉建安年间设县以来,已有1700 多年的历史。
钤阳湖位于新余市钤北区,拥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便是当地居民生活、渔业和农业的重要依托。
二、钤阳湖的生态环境钤阳湖占地面积约20 平方公里,湖泊最深处达40 米。
湖水主要来源于孔目江、钤溪等支流,最终汇入赣江。
为了保护湖区生态环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退耕还湖、加强水资源管理、开展生态修复等。
三、周边旅游景点1.仙女湖景区:位于钤阳湖畔,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山水秀丽、景色迷人而闻名。
景区内有众多神话传说,如七仙女下凡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2.仰天岗森林公园:位于钤阳湖畔的仰天岗,森林覆盖率高达97%,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是人们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3.孔目江湿地公园:位于钤阳湖上游,是一个集湿地保护、湿地文化展示、湿地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
四、文化底蕴与民间传说关于钤阳湖的名称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传,古时有七仙女降临人间,在钤阳湖畔游玩时,不慎遗失了钤阳宝物。
此后,人们便将此湖称为“钤阳湖”。
此外,钤阳湖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湖区增色不少。
湖南宫观门派一览表

湖南宫观门派一览表1、法雷殿(七师庙)原址于易俗河烟塘村(十二都三甲),始建于民国四年,毁于文革时期。
2000年8月恢复重建。
2018年5月,由湘潭市道教协会申报,经由湘潭县民族事务管理局批准,后经过以郭友余道长为首的庙管会共同筹建。
2018年10月开始动工,2019年8月竣工,占地1783.86㎡,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易俗河镇双梅村将军组。
法雷殿有前后两殿,丹寮配套,一应俱全。
2、东华观魁星阁历史文物遗迹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梅城镇启安村东华山山顶,老供电所后山。
东华观前称真武殿,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清康熙26年(公元1687年)重修,易名东华观,距今已有461年。
3、桃川万寿宫位于道教洞天福地中“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桃花源境内,桃花源位于湖南桃源县境内,是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桃川万寿宫始建于晋代,原名桃源观,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是桃花源境内最早的建筑之一。
唐宋时期,桃花源境内宫观香火极其鼎盛,有“四十八重庵,七十二座观,走马关山门”之盛况,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4、云麓宫,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右顶峰上。
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
云麓宫最早建于1478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吉简王朱见浚就藩于长沙时,建筑取宫殿形制,但旧宫早已废记。
嘉靖(1522-1566)年间太守孙复命道士李可经主持修葺,并增植松、柏、桐、梓及篁竹千株,使观宇周围风景焕然一新。
隆庆(1567-1572)年间,又有道士金守分在这里修炼,由他募捐拓地,增建堂殿,改名云麓宫,筑屋五间,凿石为柱,覆以铁瓦,以抗风雪。
宫的前殿为关圣殿,中殿祀玄帝,名玄武祖师殿,后殿祀“三清”。
道教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合体三清,故名三清殿。
云麓宫由此成为道教胜地。
道家崇尚自森,倡行“无为而治”,总是选择清静优美之处建立宫观,修身养性,采药炼丹,以求得道成仙,并将这些地方视作神仙的居所,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金坛导游词

金坛——江东第一福地千秋奕代,神州骋望,天下富庶之地,非江南莫属。
而上溯江南发轫之江东,则天下福祉归于一地,这就是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誉的金坛,道家谓之“第一福地”,而历代国人更准确地尊之“江东第一福地”。
金坛,堪负“江东第一福地”之盛名。
金坛,别称金沙,位于江苏省南部,东邻上海,西依南京,南接杭州,北近扬州,享长三角腹地江南鱼米之乡千般福利。
其地,东眺平川,跨万顷碧波之长荡湖;西拥清嶂,挽冈峦逶迤之茅山,湖光山色,四时之景,美不胜收。
古有“金沙八景”:三峰晓云、四平夕照、乌龙叠翠、白龙澄碧、南洲渔笛、北渚莲舟、漫塘春水、洮湖夜月,为金坛优美自然真实写照。
历史的金坛,为中国江南文明之发祥地——在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金坛三星村遗址中,出土了世界迄今最早的大米标本和蚕图腾!文明所及,光耀人伦。
古往今来,金坛人文荟萃、俊采星驰,从唐代到清末,金坛进士及第者228人,其中状元4人。
储光羲、戴叔伦映照唐诗星空;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并为现代全国中医院校必备经典;清代朴学宗师段玉裁传世巨著《说文解字注》,立文字、音韵训诂学之丰碑,至今无人超越;当代数学泰斗华罗庚,被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贝特曼赞叹为“中国的爱因斯坦”。
今日的金坛,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百强县(市)、中国首批小康县(市)之一,也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
京沪铁路、常州港、镇江港、常州机场距离均在50公里之内,距国际空港南京禄口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分别为60公里、250公里,亦在2小时经济圈内,八方通衢,毕集于此。
进入新世纪,当长荡湖水城、中共苏皖区一大会址、盛天农业生态观光园、三星村遗址、江南孔雀园、奥金鳄鱼乐园、龙山风景旅游区缤纷映现,“新金沙八景”:洮湖品蟹,把酒邀月;天旺湖畔,红色记忆;乌龙叠翠,观塔参禅;花山烂漫,放飞童趣;金牛洞天,寻仙问古;璀璨三星,人文探源;愚池畅想,领略风骚;东方芭堤雅,飞扬泰国风——以道教养身文化、山水农耕文化和城市名人文化为底蕴的金坛旅游精品,向世人展示出一个光鲜逾昔的新金坛!走遍江北复江南,最忆是金坛。
湖南著名寺庙。5

青龙寺位於陕省西安市城东南2.5公里的铁炉庙村以北乐游原上,即唐长安城新昌坊东南隅,该寺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
曾有“灵感寺”、“观音寺”之称。
唐壑宗的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
是中国佛教唐密道场之一,日本真言宗的发祥地。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以後,寺院被毁。
至明朝已片瓦无存。
唐朝诗人朱庆余《题青龙寺》诗曰:“寺好因岗势,登临临夕阳。
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
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
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
”寺在乐游原上,为当时著名的风景区,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这里写出了传诵千古的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由於当时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持,佛教在唐朝有很大的发展。
唐长安城佛寺的兴盛,几乎是空前,其佛教传播之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对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对当时的日本佛教界影响极大。
青龙寺即是传播唐密颇有影响的寺院之一。
在九世纪初至中叶(日本平安朝诗期),日本人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颇多,其中著名的八人,本称之为“入唐八家”。
而其中的六家空海、圆行、圆二、惠运、圆珍、宗睿到长安后。
即在青龙寺受法。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空海大师到长安後,於青龙寺师从密宗高僧惠果和尚学习经典,并兴唐朝士大夫交往。
元和元年(806年)回国後传播密宗,成为日本“东密”开山相师。
空海还根据中国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文“平假名”字母,促进了大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
日本人唐的求法僧回国时,都带回大量佛教经典和其他书籍,“入唐八家”带回书籍共达1700余部。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达到极盛。
从1973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系统发掘,清理出殿基、月台、散水、花坛等地下遗址多处。
其中殿址一面积达六百多平方米,殿址二东西长50米,南北宽30米,呈长方形,塔基长宽各约15米。
其原有建筑规模宏大,现今所发现的遗址仅是青龙寺西部。
从门、塔、殿址及两侧廊道遗址来看,青龙寺西院的形制为塔居中,塔前有门,殿在塔後,周围廊庑,表现出隋唐早期寺院的布局特徵。
安徽省道教宫观

安徽省道教宫观【道教】黄山安徽省黄山市,地处皖南歙县、黟县和休宁县的边境.安徽省名山【道教】齐云山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15公里,海拔585米。
【道教】齐山安徽安庆市贵池县安徽省名山【道教】司空山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西40公里处,安徽省名山【道教】天柱山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岳西两县境内,其主峰海拔1751米,安徽省名山【道教】八仙山安徽省巢湖市巢县城南17 公里处安徽省名山【道教】八公山安徽省淮南市的西郊,安徽省名山【道教】四顶山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六家畈镇,安徽省名山【道教】宝积山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镇北。
安徽省名山【道教】横望山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城东三十公里处,安徽省名山【道教】怀远禹王宫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南的涂山之顶。
又称禹王庙,涂山祠.全真派233400 相传为夏禹王大会诸侯处,【道教】荆山纯阳道院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境内的荆山下【道教】一天门安徽省芜湖市【道教】凤凰山青华观安徽省芜湖市境内的凤凰山上【道教】黄池乡宴公庙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横岗镇九十殿【道教】敏灵观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横岗镇九十殿【道教】茅仙洞安徽省淮南市风台县城南双峰山,属道教全真派道观【道教】双河观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双河镇双河街道【道教】帝母宫安徽省六安市寿县【道教】霍山南岳庙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霍山中【道教】天心观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铁冲乡前营【道教】黄山神仙洞安徽省黄山市黄山东北轩辕峰间。
【道教】黄山松谷庵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黄山北部叠嶂峰下【道教】齐云山玉虚宫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十五公里处的齐云山紫霄崖下。
【道教】齐云山太素宫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以西15公里齐云山的岩前镇附近【道教】响鼓坪道观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中心【道教】七祖宫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46501【道教】太子庙梁储宫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34000【道教】天柱山白鹤观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城北天柱山中。
亦名真源宫。
【道教】天柱山天祚宫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城北天柱山中,今仅存遗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宫观
新余市仰岗庙
新余市仰岗庙,宫观,原名仰山孚惠灵祠,又名仰天庙、仰山庙,为新余道教文化交流中心。
仰天岗,原名仰冈、仰山,位于新余市城区西北,距仙女湖18公里,海拔约450米。
康熙年间《新余县志》卷五载“仰天岗,高峻若屏,为邑之祖山。
山顶有仰山庙,庙前有仰天池,泉甘岁旱不竭”。
相传,北宋年间,新喻长乐乡(今观巢镇)茂山村,出了个黄公真人。
黄公真人,姓黄,名希璋,字石丘,亦号紫云真人,生于庆历元年(1040年),卒于嘉佑癸卯年(1063年)。
黄公真人“幼敏颖异,不类群儿,状赋严厉,孝敬父母。
”刚满十三岁时,“知大上道教之法,明养生玄旨之术,历览古今,父师皆奇之。
一日,父命牧牛,往于仰冈之麓。
遇二禅道,高品玄谈,厂衣道履,拂尘摩胸。
指曰:‘可导引救济生灵之术。
’子闻之即跪伏,愿拜为师,请明以教。
二道见其恳祷之诚,遂以神咒、令旗、画角授之曰:‘汝牛
久失,急觅之。
’去不二三步,反目不见道士矣。
顿悟曰:‘非仙即神也!’执其所授,舞蹈如意。
巡其牛迹,俄而至于三珠石,见牛卧于其间,叱而起之曰:‘此间石列三台,僻静无垠,正为修道之处,莫非天地为吾所设!’于是,日夕居于其间,唪诵神咒,蹈舞旗角,不期年而得道。
其石岭有一山禽,效其唪诵舞蹈,怪而异之曰:‘吾欲击之,奈莫能升!’默见不已,其禽数飞于前,上下其间,鸣默若引而登之状。
君于是恍然不觉身轻鸿毛,飞升石岭。
见鸟入于泉窃之里,君曰:‘鸟能入于石,吾亦能之。
’嗟曰:‘夺吾神此禽,益吾道此禽也!’归拜父母曰:‘恐不教罪,吾道教未成,当入山记师,以求精焉。
’遽别人于三珠石。
”仙逝之前,他嘱咐父亲:"死后,封尸鼓中,让鼓任意滚转,鼓停之处,便是葬所。
"家人依言而行,鼓转之后,竟往仰天岗上跳七八里,转到其母坟墓附近的黄节陵,就停止不前了。
其父就在那里将他埋葬。
从此,乡人就称那里为转鼓陵。
黄公真人得道成仙后,依然泽被乡里、护国为民。
据新余茂山《黄氏族谱》和《新余县志》记载,北宋宣和七年(1125
年),金人破辽之后,撕毁盟约,大举兴兵南犯,转而攻宋,大军很快逼近宋都开封,把都城围个水泄不通。
宋王朝仓促应战,派大将张孝纯、孙翊率兵迎敌,双方对峙,鏖战经年,金兵不退,满朝文武,惊恐万状,宋徽宗一筹莫展。
正在危难之际,宋徽宗忽然看见一位道童手执令旗,手舞足蹈,画符念咒,在阵前指挥,挥动三军,驱兵掩杀。
金人抵挡不住,纷纷败退,遂解都城之围。
宋徽宗立即遣人追问道童姓名,道童回答:“我是新喻仰冈道人。
”
第二年,即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继位,索查道童根底,获悉道童系新喻县人,名黄希嶂,在六十二年前已经逝世。
逝世后,常有英灵显圣,为民造福,乡人乃为之建立庙堂,四季祭祀,香火不绝。
这次在国难当头之时,又显现真身,挥军御寇,保家护国。
于是,钦宗皇帝惊叹不已,为褒奖英灵,遂降旨刺封黄希嶂为“真君”,赐法号为“仰天冈开山得道护国孚惠石丘黄公真人”,并为之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赐其庙匾日:“仰山孚惠灵祠”。
在御封中,钦宗皇帝将“仰冈”改为“仰天冈”,其意在于“仰仗天恩,使
英灵显圣,护国佑民”。
在古代社会有人得了皇封,这是无上的光荣。
从此“仰冈”改称“仰天冈”。
又因“冈”与“岗”通用,后人即呼为“仰天岗”。
至明嘉靖二年(1523)六月,新喻干旱,知县黄瀛祭庙求雨,旋而大雨如注,全县因此获得好收成。
然而,由于庙宇破烂不堪,无法修补,并且庙的位置不好,朝拜者晨夕拜祭行动不便。
由新余籍的官员朝散郎、新授邵阳通判肖遵提议重建,新余籍进士罗松、李梦熊二人协助拟订建庙方案,由僧人智印具体负责庙宇设计和施工事务。
筹划人员选好了庙址(即现在的仰天岗顶),择定吉日良辰,于同年秋初动工兴建。
年底,大庙落成。
第二年,雕塑造形,丹表彩绘,装点完毕。
庙堂飞檐阿桷,咬龙腾奋,金身闪光,新貌灿烂壮观。
据《新余县志》记载,建庙之初,因庙址选在山顶,至山脚有十华里长,山高、路陡、林密,仅有一条羊肠小道相通,所需木材又长又粗,难以搬上,民工苦不堪言。
庙内有一泉井,一天晚上,民工梦见神人对他们说:“你们可以从岭上的井中提取木材,要多少供给多少,保证供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