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传播学的几个基础概念课件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一、引言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传播学的兴趣。

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教学时长:45分钟二、传播学的定义与功能1. 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学科。

2. 功能:a. 描述和解释传播现象b. 探讨传播规律c. 指导传播实践d. 促进人际沟通与文化交流三、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者:传播过程中的发起者和信息的来源。

2. 受众:传播过程中的接收者和信息的接受者。

3. 信息:传播的内容,包括事实、观点、态度等。

4. 媒介:传播的渠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

5. 传播效果: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四、传播的类型1.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2. 群体传播: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3. 组织传播:组织内部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

4. 大众传播:面向广大受众的传播活动,如报纸、电视、网络等。

五、传播过程与模式1. 传播过程: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2. 传播模式:直接传播、间接传播、互动传播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互动、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传播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传播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

六、传播者的角色与功能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传播者的角色,掌握传播者的功能,认识到传播者的责任。

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

3. 教学时长:45分钟内容:a. 传播者的角色:信息的筛选者、解释者、引导者b. 传播者的功能:报道新闻、提供娱乐、教育引导、舆论监督c. 传播者的责任:真实、全面、客观地传播信息,服务社会、引导公众七、受众的研究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受众的定义,理解受众的研究意义,掌握受众的分类。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

3. 教学时长:45分钟内容:a. 受众的定义: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具有选择性、主动性和反馈性。

传播学教程专业课件

传播学教程专业课件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2021/7/222021/7/222021/7/22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7月 2021/7/222021/7/222021/7/227/22/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7/222021/7/22Jul y 22,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7/222021/7/222021/7/222021/7/22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 传播学的任务: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 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 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 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 的健全发展。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7/222021/7/222021/7/22Jul-2122-Jul -21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7/222021/7/222021/7/22Thursday, July 22,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1/7/222021/7/222021/7/222021/7/227/22/2021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 本问题
欢迎下载 可修改
1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
规律的科学 ❖ 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欢迎下载 可修改
2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

传播学课件

传播学课件

3. 象征性文化 象征符号在人的社会性互动中取得独立意义 特定的象征符体系成为特定文化的标志 伯德里亚:现代社会的“符号化”消费 讨论:如何理解现代社会的消费现象
第三讲 传播的模式 一.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模式-历时性考察 模式(model):结构、模型、范式,信源、讯 息、媒介、信宿是构成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拉斯韦尔5W模式 P60 (2)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P60 讨论:这二者各有什么特点?技术与内容信息的二 维,学科领域
四、传播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1、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的比较 动物传播:动作、声音、气味、声波、生理 现象等 1)动物传播是出于本能和遗传,人类的传播 则是自觉的社会习得。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是 “自由自觉”的动物 2)动物传播活动基于“条件反射”,人类传 播则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3)语言传播标志着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飞 跃。语言的传播特性P27
2.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共通的意义空间 2)互动行为 3)社会关系的体现 4)信息共享的本质:交流、交换、扩散 5)由行为、过程形成的动态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1.什么是信息:物质普遍属性的质能波动表述。符号与意 义是信息构成的两个要点。 质能波动形式包括:语言、文字、图片、影像,声调、表 情、动作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分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 观和意识形态
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3.传播过程带来的意义 1)传播者的意义 2)受传者的意义(接受差异) 3)情境意义
五.象征性社会互动 1. 象征行为 人是符号动物 以有限符号来思考全部世界 2. 象征性社会互动 人与人之间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传播活动 互动性意义传播:动机和行为 “社会我”的形成P53

传播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史ppt课件

传播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史ppt课件
第四,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过程。
16.04.2020
.
12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印刷传播时代
文字出现之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 播阶段
公元600年的中国印刷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西方改良活字印刷 大批量信息复制的开始
16.04.2020
.
13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电子传播时代
16.04.2020
.
10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口语传播时代
人们出于有效交流经验、情感等的需要,产生 了口头语言,促进了相互交流与沟通。
局限性: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 信息,由于人体能力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 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口语使用的声音 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
同时期的其他传播:烽火、结绳计数等
时我正在想什么事情,直到过了拐弯我才意识到刚才你是 在对我招手。”
6、你向朋友招手,她也向你招手。 7、你给朋友寄了一封信,但信在途中丢失; 8、你训斥孩子把房间弄得一塌糊涂,尽管她知道你是在
说她,但她未真正予以注意;
9、你向一群人发表演讲,他们很迫切想听你的演说。
16.04.2020
.
3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16.04.2020
.
11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重要意义:
第一,文字克服了声音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够把信息长久地 保存下来;
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声音语言的 距离限制;
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 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解释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 解释传播的功能 解释媒介的学习功能 解释媒介在形成人们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1拉斯韦尔19021980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27全面分析了一次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三功能五要素形成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传播学概论
.
1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米德(1863-1931) 芝加哥学派的二号领袖人物,社会心理学的互动理论的创
始人之一。 主要影响在课堂教学。 提出主我和客我理论,以及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和
社会自我理论。 后人整理出版《精神、社会与自我》
19
Hale Waihona Puke ●李普曼(1889-1962) 美国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自由与新闻》、《舆论》 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分析。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 作),马恩把 交往作为与生产力与分工同等重要的范畴看待。
物质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
精神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
精神交往理论是马恩的传播观。
与行为主义传播学区别:行为主义传播学,基本上以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
的开始。 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技术。 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威纳出版《控制论》,几乎同时,贝尔实验
室的香农提出他的《信息论》。 1、香农(1916-)的信息论与传播学 美国传播学家坎贝尔指出,信息论是 一位工程师的发明。这位工程师就是香农。 1948年,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 系统提出信息论观点。 香农认为何谓信息: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 性和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型式表现出来 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 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264)

传播学的几个基础概念.

传播学的几个基础概念.

新媒介的环境特征
• 传统印刷和广播那样的技术正在消失; • 从媒介缺乏转变为媒介过剩,出现了信息垃圾; • 从泛播(针对大众)转变到到窄播(针对特定群
体和个人),传播的针对性在加强; • 从单向(one-way)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
(interactive)传播媒介;(McManus,1994) • 根本原因首先是出现了电脑,然后出现了网络这
的效果要求不一样。
从获知往上,到达购买,
并对应于认识、情感和意
愿三层次。
大众传播理论的变化
• 一,对受众行为的重要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 • 二,向认识科学或信息处理转变。这种思路包括:
a,自变量由说服变量(如消息来源的可信度)向 表述概念(即所用的语言的本质)和结构概念 (在媒介中事件是怎样包装和表现的)转变;b, 因变量由态度(对一个对象或反对或支持的评价) 向认识(关于一个对象的知识或信念)转变;c, 由传播结果的强调重点由改变(比如,态度改变 和行为改变)转向重构(包括我们建构关于事件 的模型,或对真实社会的建构)。 • 这种变化表明,大众传播理论的变化向着更为积 极的方向转变。
• 因着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需要而组织起来的 团体,它的内部存在着一套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的传播方式。
• 因着组织的需要,组织传播带有强制性和支配性, 但也带有亲和性(所谓企业文化就是组织传播的 一种方式)。
大众传播
• 大众传播指职业传播,也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 • 大众传播也就是媒介。目前为止,媒介基本上可
• 我们注意到这个最早的定义包括了铁路,说明库利强 调的是社会互动,并包含有物质的内容。
传播的定义(二)
• 美国学者皮尔士在<思想的法则>中也设有专章 谈论“传播”,他指出:“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 唯一手段是像(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 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的 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Peirce, Charles Sanders, The Law of the Mind,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1933)

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课件

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课件

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与发展历程
学科背景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 20世纪初的美国,其发展受到了心 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 影响。
发展历程
传播学经历了从初创期、成型期到发 展期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学科体系。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经验学派
以实证主义为研究方法,强调对 传播现象的客观分析和经验验证 ,代表人物有拉斯韦尔、霍夫兰
01
通过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环境影响传播
02
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环境因素对传播内容和方式
产生影响,制约信息的流动和传播效果。
传播与社会稳定的互动
03
传播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
社会的稳定也为传播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电视的特点
以视频为主要传播手段,信息传递速 度快,覆盖面广,但需要特定接收设 备。
互联网的特点
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可以随时随地访问。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01
02
03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 的发展,新媒体技术逐渐 兴起。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出 现了许多新的媒体形态和 传播方式。
01
02
03
04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 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
发展。
《网络安全法》:保障网络安 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
安全、社会公共利益。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 理暂行规定》:规范计算机信 息网络国际联网及其相关活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 定》:加强对互联网新闻信息

传播学第二章PPT

传播学第二章PPT

• • • • • • •
自我传播表现为: 自言自语 独立思考 扪心自问 自我剖析 自我反省 写日记等
• 内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 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既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特性。
• 二、人际传播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借助语 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互通信息的传播。
人际传播与人内传播紧密相连,但 又与人内传播不同,这表现在人内传播 是一个行为主体(个人)内部的信息活 动,而人际传播这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 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 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
印第安人的绘画(象形字)
印第安人的图画文字(表达抽象的概念)
中国秦墓竹简
Hale Waihona Puke 人类的早期传播媒介 古埃及泥版书 古埃及纸草书画
•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 1、克服语言的转瞬即逝性,信息能够 长久保存。 • 2、文字打破了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 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 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组织传播的方向
1、自上而下 2、自下而上 3、水平 4、内外之间
组织传播的形式
1、自上而下:布置工作、发布命令和指令、召开 会议等 2、自下而上: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 议等 3、水平:工作交流、信息协作等 4、内外之间: 信息输入与输出 输入:市场调查、计划部、营销部 输出:CIS企业识别系统、广告、公关宣传
• 分类: • 面对面 • 借助媒介
• 特点:
•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 灵活。 • 人际传播的规定性不强、随意性较大。 •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 高。 • 人际传播的保密性强。 • 人际传播具有覆盖面窄、易变形、多数流 于记忆等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