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一些概念
传播学名词解释135个

传播学概论1、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一种行为(人为主体),一种过程(动态),一种系统(综合性)。
他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专题、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影视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2、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一种行为)、反应说:(传播是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3、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或渠道(信道)、传播接受者(信宿)4、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涉及1)自然科学-研究传播媒介的技术性支持。
2)社会科学-揭示社会信息和传播的规律。
3)人文科学-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
传播学的分支理论包括: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
5、“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新闻传播学100个概念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欢迎来到**网www.**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重要的概念

一、关键的概念1、传播:Communication:信息的流动过程。
2、信息:Information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3、反馈:Feedback-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4、符号:Sign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5、讯息:Message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6、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者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7、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地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8、把关人:Gatekeeper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这个概念是卢因首先提出的。
9、媒介:Media(Medium)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10、受众:Audience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11、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又称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核心角色,他们是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者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12、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克拉伯在《大众传播效果》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因素,主要包括:选择过程(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记忆)、群体过程、群体规范和舆论领袖。
13、模式:Model所谓的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14、宣传:Propaganda拉斯韦尔认为,“就广义而言,宣传是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
传播学的概念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信息传播的过程、方式、效果和影响。
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并借助于各种方法和技术,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网络挖掘等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从而探究人类交流和社会互动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研究范围和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现代,传播学的范围较广,包括大众传播、口头传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数字传播等等。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同样需要研究传播方式、媒介、信息编码以及接收者的理解能力等。
2.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信息传播后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包括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
研究传播效果的目的在于了解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处理方式,以及改变人们对某个问题或事件的看法。
3. 传播影响。
传播影响是指传播后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研究传播影响可以了解信息如何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传播学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它已经成为媒体、广告、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等相关行业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在数字时代,传播学对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同时,传播学还在国际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和媒体传播理论已经全球传播,成为学生进修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课程。
同时,中国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领域也出现了世界级的企业,为世界的媒体传播贡献了无数量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探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规律和社会互动的机制,同时也为信息传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这门学科在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播学基本概念

传播学基本概念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数字化社会中,传播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们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以下是传播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或想法从一个人或群体向另一个人或群体传递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2. 媒介:媒介是指将信息传递到接收者的手段或工具。
传播媒介可以是口头语言、印刷媒体(报纸、杂志等)、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
选择哪种传播媒介取决于传达者想要达到的目的、目标人群和预算等因素。
3. 受众:受众是指接收信息的人或群体。
受众可以是特定的个人、社会团体或整个国家。
在传播学中,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传达者更好地传达信息,达到预期的效果。
4. 效果:效果是指信息传递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效果可以是积极的,例如促进人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也可以是消极的,例如引起不良的行为或情感反应。
传播者必须对传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评估信息传递的成功程度。
5.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指解释和预测信息传递现象的理论框架。
它们解释了信息传递的机制,包括传播媒介、受众和内容等方面的因素。
一些常见的传播理论包括传播模式、熟人影响、社会认同理论和第三人效应等。
总之,传播学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递的机制和影响,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数字化时代,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信息过载和假新闻等挑战。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概念传播学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涵盖了广告、公共关系、媒体、社交媒体、传媒、传媒技术、计算等领域,以及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报道、编辑、出版和广告的行为。
传播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既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涉及到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信息的传播途径、传播效果、传播规律以及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等。
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奥古斯都大帝派遣使者传达命令时,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行为。
那个时候的信息传播主要依靠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随着语言、文字、印刷术、电报、电话、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传播学也随之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意义。
意义是传播的核心内容,是信息传播中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会给信息赋予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构的,取决于传播者和接收者的主观意识。
因此,意义的产生和传播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机构。
机构是信息传播的基本单位,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和中介。
机构可以是实体机构,也可以是虚拟机构。
实体机构包括新闻机构、广告机构、公共关系机构等。
虚拟机构包括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
机构通过发布和传播信息来实现自身目标,同时也承担着社会责任。
此外,传播学还研究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送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机构。
接收者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机构。
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受到彼此的影响。
传播学还研究传播的途径和传播的效果。
传播的途径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视传播、广告传播、互联网传播等。
传播的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传播的途径和传播的效果是相互作用的,途径决定效果,效果又反过来影响途径的选择。
传播学概念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
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②内容: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8、象征性互动理论
①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创始;60年代后H.G.布鲁默等发展。
②象征行互动理论:把人看作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的象征行为看作积极、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意义重大。
③布鲁默: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人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意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意义由人来“解释”。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行为的总称。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3.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见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6.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简历起来的集群结构。
7.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8.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未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0.拉斯韦尔,美国政治雪茄,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未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了传播的5 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时间“内容分析法”,其代表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1.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学科化、系统化的对传播学进行研究。
其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12.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哥哥要素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研究中的批判学派(北京大学2002)严格来说,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并不是一个学派,而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过于美国经验主义研究立场、坚持以批判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是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
所谓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实际上囊括了西方各种涉及传播问题的具有批判倾向的理论研究,它涉及哲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各个层面的社会科学研究。
与经验学派在现存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立场相比,批判学派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需要变革的对象,主张用一种批判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传播问题。
批判学派对现存制度持一种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把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在方法上,批判学派以思辨方法为主,对定量的实证方法大多持批评的立场。
传播学的批判研究的代表性流派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女性主义的传播研究、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传播研究等。
精神交往(南开大学2006)是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精神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播观。
这种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观对于指导传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理论中阐述了他们关于各种精神交往形式(舆论、宗教、文艺、宣传、新闻等)和各种交往媒介(语言、文字、报刊等)的基本观点。
他们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到交往的社会作用: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民族独立存在的粘合剂;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流,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从而产生了变革的需要;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刻板印象(stereotype)(中国传媒大学2004,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板成见,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
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1 h# i0 M) R5 W: F9 S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活动来形成的。
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拟态环境是李普曼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的一个重要概念。
李普曼认为,人必须根据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来调节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
在现代,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现代人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
对超出自己的经验范围以外的食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
因此,人的认识和判断(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成了对传媒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
拟态环境概念不仅指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社会影响,而且揭示了现代环境的双重性。
Men,Messages,and Media: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北京大学)8 C6 D& ^0 [4 T" Q) N xMen,Messages,and Media: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是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的代表性著作。
该书对人类传播的各个方面作了系统的一般性梳理和介绍,是传播学的奠基作之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该书中文版译名为《传播学概论》,后成为将传播学引入中国的主要著作之一。
基本群体(primary group)和参考群体(reference group)(清华大学04,北京师范大学06,中国传媒大学07)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两个关于人的社会化问题的概念。
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体、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亲属等。
参考群体是指任何会显著的影响他人行为的个人或群体。
参考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作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参考群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与规范对其他人的评价、行为与期望有关。
一般是与所属群体类似的群体,但有时也会不同。
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
参考群体可能是个人,例如名人、运动员、政治领袖,或是具相似性的个人的集合,如乐团、政党与球队等。
(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群体动力论: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的影响。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的影响个人的行为。
群体动力论由卢因最早,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军医署长报告初级群体/首属群体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学者库利提出,指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库利认为,初级群体是社会化的基础。
次级群体与初级群体相对的概念,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使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组建的群体,一般比初级群体的规模大,而且有一定的组织性。
小群体small group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企业组织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分工和组织的模式,非正式的领导,与传统企业的科层制相比,是一种更为散漫的群体关系。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南开大学2006)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具有以下特点:①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②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③它是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④它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是指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根据G.H.米德的研究,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
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社会过程,其原因在于:(1)内省式思考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2)内省式思考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内省式思考的这些特点同时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
它充分说明,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的活动,而是一个与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活动,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与此同时,这种反映又不是对社会关系或实践的消极、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具有独自的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人内传播反过来会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人内传播也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主我与客我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芝加哥学派学者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是最早从传播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
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而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
这种由自我传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这种理论说明,人内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且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
自我互动理论(self interaction)布鲁默在《象征互动论》(1969)中提出的理论。
这是对人内传播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
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的对象。
(2)“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3)“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不断改变原来的自我,形成新的意志和行为主体。
布鲁默的这个观点说明,人内传播是现实社会传播关系的反映,通过自我互动或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符号互动/象征性社会互动/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厦门大学2005,重庆大学2004)首先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学者库利和米德创立,后经布鲁默总结提出。
符号互动即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
换句话说,这个理论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其他人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从而理解人类行为。
号互动论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即个体基于对象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这些意义产生于与人们的同伴的社会互动,这些意义也通过个体的解释过程得到修正——而对对象采取行动。
象征性互动是符号学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应用,它是一个宽阔的视野,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理论。
它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既是社会关系形成的纽带,又反过来体现了社会关系。
象征性互动是揭示传播这一社会过程的一个基本概念。
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一方面,象征互动论研究人与人之间符号互动关系,主要侧重于人际关系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象征互动还是传播学定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有的学者将象征性社会互动称为符号互动,也有的学者称为意义互动。
)指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最先倡导的大众传播理论。
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