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科研进展
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药物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增多,尤其是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我国独特的中医学与新型医疗科技相结合,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型中药提炼产物,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以及保存和运输的便携性,且服用方便,经济实惠,便于携带,是当前比较受欢迎的新型中药制剂。
然而,目前部分临床医生对中药制剂的药效、安全性等还存在质。
因此,本文就中药配方提取工艺的发展现状以及应用前景、原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等进行综述,具体如下: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研究进展中药配方颗粒主要是利用传统的中药饮片为材料,结合现代加工技术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之后加工包装形成颗粒,这种颗粒可直接冲服,方便卫生、分量准确、便于保管、不易变质、使用方便,近年来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临床的应用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起草《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发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进一步规范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加工行业的发展,以促进中药配方颗粒正确的开展原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应用等分析工作,保障中药配方颗粒的长远发展。
一、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现状(一)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外应用现状中药配方颗粒通过现代工艺对中药饮片进行提取、分离、浓缩等步骤制成颗粒,可与相关辅料、药材细粉等一起制作成现代中医新型制剂。
该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汉方药厂,因其具有服用简便、携带方便等优势,在国内外收到广泛的重视。
日本最早生产的复方颗粒剂有一定的疗效,其不断利用经方、验方环节的相关工作进行颗粒剂的生产,不断改善其生产和制作工艺,相关产品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
但日本生产的复方颗粒剂与我国中医药文化遵循同病不同源、辨证论治的原则不符,后来中国台湾和韩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断改善制药工艺推出以复方颗粒为主、配方颗粒为辅的新型颗粒用于临床治疗。
(二)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内应用现状我国传统的中药服用方式主要是通过煎煮,在临床调剂的过程中,主要以煎剂作为主要的制作方式,生产成为中药饮片。
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中药颗粒是一种重要的中药剂型,其具有方便服用、剂量准确、质量稳定等优点,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而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则是关系到中药颗粒药效安全和稳定性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和方法,以期提高中药颗粒的质量和临床应用效果。
1. 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压制法:将中药配方通过研磨、筛选、混合等工艺处理后,直接压成颗粒。
该方法操作简单,适用于基础药物成分含量较高的情况。
(2)湿法制粒法:将中药配方与辅料混合,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制成糊状物后,通过喷雾、凝结、干燥等多个工序制成颗粒。
该方法操作稍复杂,但可以提高药物的可溶性和稳定性。
(3)干法制粒法:将中药配方和辅料混合,通过冲击、压力、切割等方式将其制成颗粒。
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活性成分,降低药效。
综上所述,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同时还需要对颗粒的制备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2. 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外观性状、生物药效、质量稳定性等方面。
以下是常见的质量控制方法:(1)外观检查:主要包括颜色、气味、形状等方面。
中药配方颗粒应保持一定的色泽、气味和形状规整,同时不允许有异物和杂质的存在。
(2)物理性质检查:主要包括颗粒粒度、密度、比表面积等方面。
中药配方颗粒应保持一定的粒度、密度和比表面积,以确保药效的稳定性和制剂的充填性。
(3)微生物学检查:主要包括细菌、真菌、霉菌等方面。
中药配方颗粒在制备过程中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因此需要进行微生物学检查,以确保产品的无菌性和安全性。
(4)生物药效检查:主要包括药效、毒性、副作用等方面。
中药配方颗粒的生物药效检查是确保其药效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需要在实验动物上进行严格的毒性、副作用等方面的检查。
3. 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制定和合规性评估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制定可参考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同时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制定。
中药配方颗粒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药配方颗粒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药配方颗粒技术是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如下:
1. 发展现状:
(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逐渐加深,中药配方颗粒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生产企业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国内已有数百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年产值达到数十亿元。
(2)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需要采用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这些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同时,新型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也在不断涌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为了保障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安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贮存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发展趋势:
(1)个性化定制将成为主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中药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
未来,中药配方颗粒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智能化生产将成为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
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也将越来越智能化。
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3)国际合作将加强:中药配方颗粒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未来,中药配方颗粒将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交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中药配方颗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药配方颗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中药材制成颗粒状,方便服用和储存。
传统的中药煎煮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对于一些工作繁忙或久病不愈的患者来说,中药煎煮的困难度较大。
因此,中药配方颗粒项目迎合了市场的需求,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方便、快捷和易于储存的中药服用方式。
二、项目内容三、市场需求分析1.健康意识提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健品和保健方法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保健方法,因为其独特的疗效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
2.方便快捷的服用方式:中药煎煮的复杂工序、耗时长让一些患者望而却步。
中药配方颗粒项目提供了一种快捷、简便的服用方式,方便患者在工作或出差时服用中药。
3.个性化定制:中药配方颗粒项目可以根据顾客的病情、体质差异等因素进行个性化定制,提高中药的针对性和疗效。
四、竞争对手分析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一些中药配方颗粒的品牌,如同仁堂、太极集团等。
这些品牌已经在市场上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市场的需求依然较大,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和加强品牌宣传等方式来与竞争对手一争高下。
五、项目可行性分析1.市场前景广阔: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符合社会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2.技术优势明显:中药配方颗粒的制造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但只要掌握到位,企业将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
3.市场占有率提高:中药配方颗粒项目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和加强品牌宣传等方式来提高市场占有率。
4.盈利模式清晰:中药配方颗粒项目可以通过销售产品来获取利润,销售渠道多样化,包括医院、药店、电商平台等。
六、项目实施方案1.技术研发:购置中药加工设备,研究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制定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
2.产品开发: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反馈,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中药配方颗粒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疗效。
3.品牌宣传:通过与医院合作、线下药店销售和线上电商平台推广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药配方颗粒外用研究进展

中药配方颗粒是指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水提、浓缩、干燥、制粒等工艺制成,经中医临床配方后,供患者冲服使用的一种粉末或颗粒状制剂[1]。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相比具有免于煎煮、携带方便、调剂准确、利于储存等优点,临床疗效反馈尚可。
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大多用于口服,外用研究相对较少,现通过综述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所有关于中药配方颗粒外用的文献,探索中药配方颗粒现今外用趋势,为进一步拓宽中药配方颗粒的使用范围提供依据。
1 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动态1.1 国外研究概况日本是较早开始中药颗粒剂研究的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发我国经典著作中的汤剂为中药复方颗粒,同时也做单味中药配方颗粒[2]。
虽然其在工艺及患者体验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在临床使用上却因缺乏辨证论治而在90年代发生“小柴胡汤事件”[3]。
韩国[4]和新加坡[5]等国家在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研制及临床应用上发展迅速。
1.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开展研究中药配方颗粒,但因当时政策、技术条件等原因未全面开展起来。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共颁布12条针对中药配方颗粒的政策法规,2016年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 )》拟制定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家统一标准[6]。
中药配方颗粒正式研制始于1993年,江苏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和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药免煎饮片研究”,于1996~1997年相继研制出产品[7]。
生产工艺上不单是自主研发与创新,也积极与日本等国家合作,吸收先进、成熟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制造水平,推进中药提取现代化[8]。
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主要围绕其是否与中药饮片具有等效性展开。
虽然目前有很多从成分溶出、药理作用、临床疗效方面的对比研究报道,但还没有形成公认的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疗效一致性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但在大多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均发现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疗效及有效成分等于或高于传统中药饮片,大多研究者认为推广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是有意义的[9]。
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研究分析

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研究分析为了深入了解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的研究现状,本文将对该项目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材筛选、煎煮工艺优化、颗粒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
首先,需要通过对中药材进行筛选,确定适合制备颗粒剂型的中药配方。
然后,针对不同的中药配方,进行煎煮工艺的优化,以提高药物的活性成分含量和稳定性。
接下来,制备颗粒剂型的工艺是关键,需要考虑颗粒的制备方法、颗粒的粒径分布、溶解性和稳定性等因素。
最后,需要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和疗效稳定。
在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的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包括中药饮片提取工艺、色谱分析、药动学和药效学评价等方法。
中药饮片提取工艺可以选择传统的水煎、蒸煮等方法,也可以采用现代技术如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等。
色谱分析可以用于分离和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以及颗粒剂型中成分的含量测定和质量评估。
药动学和药效学评价是研究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来进行评价。
然而,中药配方颗粒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中药配方颗粒的煎剂浓缩和干燥工艺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活性成分的保存率。
其次,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建立标准化的质量评估方法和指标。
此外,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综上所述,中药配方颗粒项目是一项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
通过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分析,可以进一步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方便、易于服用、疗效稳定的剂型。
然而,该项目在煎剂工艺优化、颗粒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的相关研究现状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的相关研究现状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是两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形式。
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传统中药汤剂经过研磨、浓缩、制粒等工艺处理后得到的颗粒状药物,即中药汤剂的浓缩形式。
中药汤剂是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通常需要煎煮一段时间才能服用,而中药配方颗粒则省去了煎煮的过程,使用方便、易于储存。
本文将对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中药配方颗粒主要通过研磨、浓缩、制粒等工艺处理制得,具有药效稳定、服用方便等优点。
目前,有很多研究关注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方面。
研究表明,中药配方颗粒中各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与传统中药汤剂基本一致,药效也相当。
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质谱等方法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指标和方法。
此外,部分研究还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比较了其与传统中药汤剂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差异。
与此同时,中药汤剂作为传统中药的代表形式,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中药汤剂研究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成分分析、药效评价、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中药汤剂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共同作用发挥药效。
此外,一些研究还关注中药汤剂与西药的相互作用,探讨中药汤剂在治疗疾病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相比,具有使用方便、药效稳定等优点。
然而,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还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药效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其次,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需要建立全面、科学的检测方法和标准,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最后,中药配方颗粒的药效评价需要进一步深入,比较其与传统中药汤剂在体内的差异和相应的药效学机制。
综上所述,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都是重要的中药制剂形式。
目前,对于这两种制剂形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方面。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概括了颗粒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查阅文献,对中药颗粒剂在生产与临床应用上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今年来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总结。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同样包括生产与应用两个方面,其中,对中药颗粒剂的生产目前研究得较为全面,已逐渐形成生产体系,但其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而对中药颗粒剂功能应用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但中药颗粒剂在中医药行业所具有的优势不容忽视,它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再不远的将来,相信中药颗粒剂的应用将会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带动中医药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颗粒剂;发展;研究概况;生产;临床应用前言:中医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对中药的应用,更是自成体系,且中药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行业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许多中药的新剂型,例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
颗粒剂较中药汤剂而言,服用更加方便,于是中药颗粒剂发展迅速。
尤其在近几年,中医药行业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颗粒剂,如免煎颗粒剂、配方颗粒剂、单方颗粒剂等等。
为了更好地去发展与应用中药颗粒剂,本文主要对中药颗粒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中药制剂的创新打下基础。
1.中药颗粒剂的简介1.1中药颗粒剂的产生中药颗粒剂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曾被成为“冲剂”,被《中国药典》1977年版正式收载[1],95年药典第一部在颗粒剂中将单剂量颗粒压制成块状称为块状冲剂,并以“颗粒剂”取代了“冲剂”,或者将二者并列,如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中成药标准》就是将二者并列收载的[2]。
而80年代末期出现的无糖冲剂,与现在的颗粒剂较为接近。
颗粒剂属于冲剂[3]。
1.2中药颗粒剂的特点中药颗粒剂是在汤剂和散剂(也有说法说是糖浆剂[4])基础上产生的[1],它是由药材提取物或部分药材细粉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制成的干颗粒状剂型。
因此,颗粒剂同时具有汤剂与散剂的优点,然而由于其发展还不够完善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中国国中中医医药药报报论论坛坛六六
中药配方颗粒科研进展
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 周嘉琳
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中药饮片改革试点单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2002成为率先通过国家GMP 认证的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
一、天江药业成立14年来科研简单回顾 回顾江阴天江药业14年来的科研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科研阶段:1996年前为第一阶段,完成工艺和标准的初步研制,初步建立了300个品种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270多个品种的薄层鉴别条件,10多个品种的含量检测方法,开展了临床7个经典方剂420例的疗效对照研究,证实了临床共、分煎的疗效基本一致;1999年前为第二阶段,完成鉴别方法的专属性研究,建立了每个品种的专属性鉴别方法,使每个品种具有独特的特征,扩大临床应用研究,展开10个经典方剂1800例的疗效对照研究,建立和完善了工艺与质量标准400多个品种,含量测定品种30多个;2000年至今为第三阶段,开展了质量标准的示范性研究,从种子→成品,形成一套技术体系和标准平台,建立和完善了工艺与质量标准500多个品种,含量测定品种80多个。
二、天江药业承担的国家级课题
国家科委1993年星火计划、1994年火炬计划;
国家科技部1999年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产业化阶段研究、2001年中药配方颗粒国际市场开发与研究、2003年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三拗汤、葛根芩连汤及水蛭等7味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示范性研究及300吨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生产项目;
国家经贸委1996年双加工程、1999年中药免煎饮片的生产与应用、2001年免煎饮片的推广应用;
国家计委2002年中药配方颗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单味中药浓缩的制备与临床应用研究、2002年100种中药配方颗粒的专属性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示范研究
三、天江药业科研重点
1、原料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制订中药材内控质量标准,通过对多来源、多产地的质量的比较研究,固定药材的基源、产地、规格等级,通过稳定了中药材采购基地,建立GAP 基地,确保原料质量的稳定。
如淫羊藿:2000年版药典收载5个来源,经研究,朝鲜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含量较高,可达1.08-1.76%,因此确定淫羊藿基源为朝鲜淫羊藿的地上部分。
再如:黄芩的产地主要有河北、河南、内蒙古、山东等地,通过比较研究不同产地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山东平邑地区的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可达19.8%-22.3%,因此,确定黄芩配方颗粒的原料产地为山东平邑。
2、工艺研究关键技术:工艺设计的指导原则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根据传统汤剂制备特点,采用访汤剂煎煮提取模式,原则上以水为溶媒,多成分提取,保留其挥发油成分,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采用现代制药技术与设备,优选合适的工艺条件和工艺参
数,与传统先煎、后下等相对应。
例:秦皮浸提工艺研究:采用均匀设计法,以加水量、煎提次数、煎煮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浸膏得率、秦皮甲素的含量为考
察指标,选用U6(63)均匀试验表进行试验,综合考虑浸膏得率、秦皮甲素的含
量,选择加水量为15倍,煎煮时间为2.5小时,煎提1次,作为秦皮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
3、质量标准研究关键技术:建立专属性的鉴别方法;建立含量测定项目鉴别:采用TLC、HPLC、IR等色谱鉴别和光谱鉴别方法,选用阳性对照,建立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的鉴别方法。
含量测定:根据所测成分的理化性质,我们采用薄层扫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研究建立了方法简便、重现性好的含量测定方法。
根据10批配方颗粒的含量测定结果,建立含量限度。
4、临床研究
临床疗效比较研究:①选用临床疗效确切,有客观检验指标的经方10个。
选择具有新药临床研究资质的医院。
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室(卫生部新药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开展分煎和合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分煎和合煎均有明显疗效,其中2个处方分煎结果优于合煎,其它8个处方分煎、合煎无明显差异,临床配方应用是可行的。
②各地100多家医疗研究机构进行疗效观察或对比研究已正式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涉及国家及省市级科研课题19项,结果表明了中药配方颗粒疗效确切稳定。
药效学研究:①选择生脉饮、加味生化汤、葛根芩连汤、霍香正气散等10个经方,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南京中医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单位开展合煎与分煎的药效学比较实验。
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处方分煎和合煎,均有明显疗效;两者药效学作用相近,无明显差异;在有些药效学指标方面,配方颗粒的疗效优于饮片。
②全国其它地区中医药研究机构进行的相关实验研究,已正式发表论文39篇,涉及国家及省市级科研课题26项,结果表明了中药配方颗粒组合汤剂的疗效并不低于混合煎剂,中药配方颗粒相加制成的中药制剂疗效也较为满意。
四、科研成果与进展
1、规范稳定原材料质量:1994年至今,在10个省市建成药材基地18个,稳
定药材产地的品种达320个。
药材含量测定的品种达80个。
采用新鲜药材投料的品种达80多个。
加强了原料的重金属检测。
2、规范了生产工艺与标准:稳定了630多个品种的生产工艺,制定了630多个品种质量标准。
生产全程建立了质控点。
3、规范质量管理系统(GMP):完善了六个大类,3600多个文件的文件管理体系。
4、规范应用:解决了吸湿、结块的问题。
采用制版技术,解决了标签的问题。
确定了包装规格,方便了临床调配。
5、规范临床使用:通过分煎和合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分煎和合煎均有明显疗效,二者无明显差异。
目前国家、省、市级临床应用科研课题总结及临床医院经验方、制剂的临床运用总结均表明了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稳定可控。
在国外临床亦得到较好运用,中药配方颗粒远销21个国家和地区。
14年来国内外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经亿万人次使用,安全有效。
结语
中医临诊组方体现着中医辨证施治疗的特色与优势。
但由于组成汤剂的中药饮片的多样化、复杂化,标准难以制定,质量无法保证,加之汤剂煎煮过程失控,
直接影响汤剂质量。
可以说“传统的饮片组方、病家煎煮汤药”处于无标准、失控制的不稳定状态,其对疗效的影响可想而知道。
这是中医临诊疗效重现性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天江的创新,使中药配方颗粒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
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使其得到规范化与标准化。
做大做强后的中药配方颗粒有利于中药材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中药汤剂质量的稳定可控;有利于中医特色的发挥与疗效的总结提高;有利于中医药医疗市场的扩大。
较之传统的中药饮片,它有许多明显的优点。
1、直接冲服,免除煎煮的诸多不便,省时省力;2、体积小、份量轻,只为原饮片的1/10,便于携带运输,外出工作、旅游可照样服药;
3、质量可靠,有效成分含量高,提高了药效;
4、剂量准确,制作规范,提高中药材的利用率,不至于造成资源浪费;
5、包装精美,清洁卫生,不含杂质,有助于患者心理上的接受;
6、配方不用现称,减轻中药房劳动强度;
7、服用迅速,便于发挥中医急症的治疗特色;
8、在具备上述优点之外,同时保留了传统饮片的性、质、气、味及炮制特点,可满足辨证施治、随症加减配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