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在难治性鼻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在难治性鼻出血病人治疗中的运用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在难治性鼻出血病人治疗中的运用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应用于难治性鼻出血病人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78例难治性鼻出血病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差异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填塞止血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出血量、治疗中及治疗后48h疼痛评分、鼻腔恢复通气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量较少、治疗中及治疗后48h疼痛评分较低、且鼻腔恢复通气时间较短,这些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观察组有效率高达 94.87%,远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9.9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SAS、SDS、HAMA 、HAMD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有助于患者在短时间内止血,效果确切,且对患者心理状态影响较小,利于患者术后身心康复。
关键词:难治性鼻出血;鼻内镜;电凝止血术难治性鼻出血主要以中老年人为最常见的发病群体,采取简单的止血措施短时间无法达到止血的效果,出血症状反复[1]。
由于鼻腔内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使患者即使存在深部出血不经过鼻内镜的观察很难发现,所以容易使患者的病情遭到延误,给临床的治疗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若患者存在持续出血还易引发各种不良反应症状如:头昏、头痛,甚至是休克,治疗不及时的话死亡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难治性鼻出血一旦发生,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的实施非常关键[2]。
临床研究表明,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手段错综复杂,但止血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
本研究中,笔者以期能够达到及时缓解患者出血症状的目的,对收治的患者随机分组,探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应用于难治性鼻出血病人治疗中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78例难治性鼻出血病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差异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53.1±3.9岁;出血时间3~9h,平均出血时间5.0±1.3 h;观察组39例,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40~86岁,平均年龄52.9±4.1岁;出血时间3~8h,平均出血时间5.2±1.0h。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106例临床分析

b i p o l a r - e l e c t r o c o a g u l a t i, H u a n gX i a o j i a n . T h e X i s h a n P e o p l e H o s p i t a l o f z C i t y .
c o mp l i c a t i o n d u r i n g a f o l l o we d - u p f o r 3 mo n t h s a f t e r ma n a g e me n t . Co n c l u s i o n Na s a l e n d o s c o p i c t r e a t me n t h a s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c l e a r v i s i o n, g r e a t e f e c t , s i mp l e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i s a s a f e, e f f e c t i v e a n d f e a s i b l e me t h o d or f i n t r a c t a b l e
中鼻道 1 8例 ( 1 7 . O %) , 鼻 中隔后 下部 1 8例 ( 1 7 . 0 %) , 鼻 中隔利特 尔区 1 5例 ( 1 4 . 1 %) , 另外 7 例( 6 . 6 %) 为其他部 位。 所有患者均 治愈 , 随访 3个月无复发。 结论 鼻 内镜下双极 电凝 治疗难治性鼻 出血具有视野 清晰、 止血效果
1 0 6 p a t i e n t s wi t h i n t r a c t a b l e e p i s t a x i s we r e t r e a t e d u n d e r n a s a l e n d o s c o p y b y b i p o l a r — e l e c t r o c o a g u l a t i o n . Re s u l t s T h e b l e e d i n g p o i n t s w e r e ou f n d i n t h e f o l l o wi n g d i f e r e n t s i t e s , s u p e i r o r w a l l o f
当前鼻内镜下双极电凝结合鼻腔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25例临床研究

当前鼻内镜下双极电凝结合鼻腔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25例临床研究目的研究鼻内镜下双极电凝结合鼻腔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3年1月~10月我院接收救治的45例被确诊为难治性鼻出血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
其中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与鼻腔填塞相结合进行治疗,对照组只采用鼻腔填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通气时间和黏膜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内镜下双极电凝结合鼻腔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比仅采用鼻腔填塞治疗效果更好,且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痛苦,并使出血量减少,促进恢复,值得推广。
标签:鼻内镜;双极电凝;鼻腔填塞;难治性鼻出血作为耳鼻喉科常见的系统性疾病,难治性鼻出血是鼻出血中的一种急性、重症,近几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增加。
多数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比较隐蔽,难以查寻。
鼻内镜微创治疗操作方便、直观、可视性好,能够快速且准确的找到出血点,有助于实施电凝止血,且不会损伤正常的鼻腔黏膜,避免给患者造成手术带来的痛苦,深受广大医生及患者的信赖[1]。
2013年1月~10月,我科采用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25例,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选取患者45例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5~58岁。
观察组25例患者在鼻内镜下寻找出血部位,经电凝后结合局部鼻腔填塞进行治疗,而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的鼻腔填塞进行治疗。
治疗前,所有患者经检查并未发现肝、肾功能异常以及血液方面的疾病等。
且在年龄以及性别等资料的对比上,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患者仰卧,在鼻内镜下,用吸引器将腔内血性分泌物吸除,之后将鼻腔黏膜进行局部麻醉,通过检查,寻找鼻腔黏膜的出血点。
电凝能量(18~30W),电凝时间2~3 s,然后再黏膜表面,使用3~4块吸收性明胶海绵进行微填,填塞物于术后2d内取出。
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体会

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体会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耳鼻咽喉科急、重症之一。
前鼻镜能窥见的出血点的病例因检查容易发现,处理相对简单。
但发生于鼻腔中后方的出血点,因出血部位难以寻找,以往一般使用前后鼻孔填塞或前鼻孔填塞的方法进行止血,因填塞较盲目,且患者痛苦较大,其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
我科自2008年至2011年10月收治反复鼻腔出血患者50例,在鼻内窥镜下配合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8-81岁,平均59.5岁。
均为鼻控反复出血,前鼻镜下检查未能窥及明确出血点。
鼻出血部位发生在嗅裂区者13例,鼻中隔后端12例,下鼻道后端9例,下鼻道外侧壁5例,中鼻道后端4例,鼻中隔中上段4例(其中血管瘤2例),鼻咽静脉丛3例;病史2-15天,所有病例入院前后均经过1次以上前鼻孔填塞。
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来我科后即给予鼻内窥镜检查。
如有高血压者同时进行血压监测及控制。
患者取仰卧位,鼻腔内填塞物要抽除,并先吸引器清除鼻腔内血凝块及分泌物。
用1%地卡因棉片及肾上腺素混合液棉片作鼻腔局部表面麻醉1-2次。
(有2例患者因情绪紧张并极度畏痛,同时鼻腔检查鼻中隔偏曲明显影响视野,给以全麻下手术)。
用300、700或00鼻内窥镜进行鼻腔观察,检查时根据血凝块的部位作重点排查,根据出血来源追踪可能的出血部位。
如有结构异常影响视野者,可适当作内移、外移骨折扩大视野使重点检查部位暴露。
如有进行性出血点则一边吸引一边电凝至粘膜表面发白血止为止。
如有明显粘膜隆起成点状或小颗粒状,可以吸引器接触并刺激诱发出血,则可确定出血点并同时给以电凝止血。
电凝后给予明胶海棉局部涂抹红霉素药膏后局部敷贴。
2 结果42例(84%)患者经一次性发现出血点,手术治愈,5例(10%)经二次手术寻找出血点并电凝治愈。
2例(4%)经第三次电凝,终明确出血点并电凝治愈。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与微波治疗老年难治性鼻出血的应用分析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与微波治疗老年难治性鼻出血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在难治性鼻出血老年患者治疗中分别运用鼻内镜双极电凝疗法及微波治疗的疗效。
方法:试验者是2019.01至2022.03在医院治疗的难治性鼻出血老年患者60例,以数字奇偶法均分2组,治疗方案为鼻内镜下微波治疗与双极电凝治疗,比对不同治疗指标差异。
结果:观察组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以鼻内镜双极电凝进行治疗,可得到理想止血效果,促进鼻腔尽快恢复正常的同时,还能起到提升疗效作用,建议推广。
【关键词】难治性鼻出血;老年;鼻内镜双极电凝疗法;微波治疗;治疗效果难治性鼻出血指的是鼻腔喉部或深部存在出血情况,属于临床较常见疾病,其发生与鼻腔疾病、鼻腔以外受损等有关,有着出血量大、反复性出血、出血点难找等特点,老年人作为常见患病群体,尤其是对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基础性疾病患者而言,其血管韧性通常较差,一旦发生鼻出血情况后,易增加止血难度,再加上老年患者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差,易导致疾病发复性发作,故而积极提供有效治疗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疾病复发起着积极意义[1]。
本试验以分析鼻内镜双极电凝疗法及微波治疗在此类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为目的,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对象是2019.01至2022.03就医的难治性鼻出血老年患者,病例数共计60例,分组依据为数字奇偶法,对照组:年龄分界值与均龄62岁至85岁(73.87±7.69岁),有18例是男性,有12例是女性;观察组:最高及最低龄82岁、65岁,均龄73.45±7.52岁,男女各15例。
对组间资料以统计学实施分析后显示,P>0.05,符合对照研究要求与医学伦理学要求。
1.2方法对照组提供鼻内镜下微波治疗,体位选择仰卧位,常规予以消毒及铺巾处理后,将鼻腔镜置入,清理患者鼻腔内分泌物后,对鼻腔予以局麻处理,在麻药生效后,接护着鼻腔镜对出血位置进行检查,在明确出血位置后予以微波加热,以蒸发水分使得出血部位凝结。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鼻内镜下双极电凝与微波治疗老年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96例分为两组,电凝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8例。
电凝组患者行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对照组采用鼻腔填塞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电凝组总有效率为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比较,电凝组术中出血量、止血时间、鼻腔恢复通气时间及鼻腔黏膜恢复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老年难治性鼻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可作为治疗老年难治性鼻出血的首选方式。
【关键词】:鼻内镜;双极电凝;难治性鼻出血;临床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微波治疗难治性鼻出血逐渐受到临床耳鼻喉科医生的广泛关注,但是其治疗老年难治性鼻出血的相关报道较少[1]。
本文观察分析了鼻内镜下双极电凝与微波治疗老年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96例分为两组,电凝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8例。
其中,电凝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7.88±6.04)岁。
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7.93±6.19)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电凝组患者行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①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常规消毒铺巾,鼻内镜下清除鼻腔内的血性分泌物,然后以 0. 1%肾上腺素和 1%的卡因棉片进行局部麻醉;②由前向后、从上向下仔细检查鼻腔内黏膜,寻找鼻腔内部的出血点;③确定出血点后,以 22 W 的双极电凝镊电凝 3 s,直到患者鼻腔出血点及其周围的黏膜组织为灰白色为止;④如果患者在治疗前有反复出现的鼻腔填塞现象、鼻腔黏膜损伤或者鼻腔内肿胀,则在鼻内镜下电凝后采用拧成松散麻花状的硅酸钙敷料填充在出血点部位,3 d 后取出鼻腔内的填塞物。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57例疗效观察

确 病 因 , 具 有 可 照 明 、 寻 视
例 , 效 满 意 , 报告 如下 。 疗 现
l 资 料 与 方 法
顽 固性鼻m血病 因复杂 , 常需行鼻腔填塞。填塞后 患者常伴
有头痛 、 鼻胀满等不适 , 妨碍正常呼吸和睡眠; 而且易 引起 鼻中隔
穿孑 、 L鼻窦炎 、 中耳炎等并发症 。顽 固性 鼻后部 出血部位 寻找较
困难 , 尤其在 中老年患者 中, 出血部位 多发生在鼻腔后 部 的鼻 一
隔, 再检查各鼻 甲、 鼻道 、 鼻腔顶 、 后鼻孑 、 L 鼻咽部。镜下要仔细辨
别真假 出血点 , 有时因反复填塞 造成鼻腔黏 膜损伤 , 有活 动性出 血假象 , 但损伤性出血一般很快停止 , 局部有 明显的淤血伤痕 , 而
不 是 血管 性 出血 。对 高 血 压 患者 行 心 电监 护 , 并在 血 压 得 到 控 制 后 再 行 电凝 治 疗 。发 现 并 确 定 出 血 点 后 行 双 极 电 凝 局 部 烧 灼 止
[] 1 张满峰 , 于娜. 固性鼻 出血 6 顽 8例 临床分析. 临床耳鼻咽喉科
杂 志 ,0 4 1 ( )9 5— 6 . 20 ,8 9 :6 9 6
鼻, 全身使用抗生素 3d预防感染 。
2 结 果
[ ] 大章 , 2杨 程靖 宁, 韩军 , 难治性鼻 出血 的 出血部位及 治疗. 等.
鼻 内镜 下双极 电凝治 疗 顽 固性鼻 出血 5 7例 疗效 观 察
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分析

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疗效。
方法:对在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术治疗的72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一次性治愈66例,一次性治愈率91.67%。
结论: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操作简便,经济,寻找出血点及止血准确,免除了传统前、后鼻孔填塞之痛苦,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顽固性鼻出血;鼻内窥镜;双极电凝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72例患者中,男43例,女29例。
年龄22~81岁。
出血原因:高血压病32例,糖尿病7例,有外伤史8例,鼻腔术后出血2例,凝血功能异常2例,原因不明21例。
出血部位:下鼻道中后部21例,下鼻甲后端13例,鼻中隔中后部17例,嗅裂区11例,中鼻甲末端蝶腭动脉区3例,鼻咽部2例,部位不明5例。
入院前均有3~7天反复鼻出血和常规鼻腔填塞无效史。
1.2 治疗方法:患者取平卧仰头位,选用1%的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充分收敛鼻腔黏膜和表面麻醉,72例患者中有4例改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用0度鼻内窥镜在电视监控下清除鼻腔内填塞物,利用吸引管抽吸鼻腔内积血,依次检查接近鼻顶处的鼻中隔前部和中部与中鼻甲对应的鼻中隔部分,而后检查中鼻道内,特别是中鼻道后段,最后检查下鼻道内,查找出血点,发现出血点及时用双极电凝止血,对活动性出血较多者,一边吸引,一边观察出血部位,临时用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填塞,待出血减少时对出血部位进行一次或多次的双极电凝治疗,直至鼻腔无出血,对隐蔽性无明显活动性出血者,可用吸引管吸除血痂或对明显血管扩张处进行吸引,诱发其出血,再给于双极电凝止血,对鼻腔内有弥漫性黏膜渗血,除双极电凝外辅以明胶海绵或高膨胀海绵填塞。
1.3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治疗后1~3个月内鼻腔未再出血,黏膜愈合;有效:创面恢复或出血量、出血次数明显减少;无效:创面无明显变化,出血量或出血次数无变化或加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在难治性鼻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6-23T15:49:55.587Z 来源:《医药界》2016年4月第4期作者:刘小会
[导读]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凝固止血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效果可靠。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江苏南京211200)刘小会
【中图分类号】R76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6)04【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34例难治性鼻出血的患者在表麻下行鼻内镜查找出血点,再用双极电凝对出血点凝固止血。
结果 33例患者经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凝固止血后鼻腔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1例患者内镜下见双鼻腔息肉,未见明显出血点仅行局部填塞;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凝固止血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效果可靠。
【关键词】双极电凝;鼻出血;鼻内镜外科手术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绝大部分鼻出血经过正规的前鼻孔填塞即可治愈。
但有些鼻出血即使经过多次前后鼻孔填塞亦不能控制出血,我们称之为难治性鼻出血[1]。
难治性鼻出血因其出血部位隐蔽治疗棘手,盲目的填塞不仅鼻腔粘膜损伤大而且疗效欠佳,内镜下发现并确定出血部位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关键。
鼻出血反复发生,屡经鼻腔填塞或其它保守治疗无效,可以考虑在鼻内镜下查找出血点后用双极电凝凝固止血。
我们对2014年10月至2016年02月住院的34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诊疗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34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中,男25例,女9例,年龄39-80岁,平均66.5岁,33例为单侧出血,1例为双侧出血,4例伴有高血压病史,血压均控制可;嗜烟酒10例(均为男性)。
就诊时患者反复出血时间1-7 d,平均3.4d,32例主诉出血先从前鼻孔流出,2例先从后鼻孔流出,出血次数2^-10次,平均3. 95次,出血量估计为50-500 ml,平均185 ml。
26例均接受过规范的前鼻孔填塞,1例有外伤史,全部病例无血液病史,均为住院病人。
二、治疗方法
采用STORZ冷光源、摄像系统及鼻内窥镜等手术设备。
患者取平卧仰头位,用吸引器清除残留的血凝块,用1%丁卡因和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和麻醉鼻腔粘膜5-10 min后,置入内窥镜检查鼻腔,从前往后有序地进行,检查顺序依次为: 首先检查总鼻道和鼻咽部(总鼻道区),包括鼻中隔中下部及后部(除外中鼻甲相对的鼻中隔)、蝶窦前壁和后鼻孔;其次检查鼻底、下鼻甲及下鼻道穹隆(下鼻道区);然后检查中鼻道和中鼻甲(中鼻道区);最后检查中鼻甲相对的鼻中隔和鼻腔顶部(嗅裂区)。
23例出血部位位于鼻中隔中下部及后部,8例位于中鼻甲相对的鼻中隔和鼻腔顶部(嗅裂区),1例位于下鼻道穹隆区,1例位于中鼻道和中鼻甲(中鼻道区),以上出血点经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凝固止血后鼻腔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1例患者因内镜下见双鼻腔息肉,未见明显出血点仅行局部填塞。
术后予抗感染、止血及对症治疗,并积极治疗原发病,72小时后逐步抽除鼻腔填塞物。
以治疗后3个月内鼻腔未再出血作为治愈标准。
结果
34例患者经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凝固止血后鼻腔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1例患者因内镜下见双鼻腔息肉,未见明显出血点仅行局部填塞,抽除鼻腔填塞物后未再出血。
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讨论
临床上往往多种因素诱发鼻出血。
外伤后鼻腔粘膜损伤、血管破裂而发生鼻出血;冬春季节空气干燥,鼻腔粘膜脱水随之变得非常干燥,血管脆性增加,易于出血,吸烟因同样原因增加鼻出血的风险;高血压导致血管硬化,弹性降低而脆性增加,尤其是血压控制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是临床难治性鼻出血的常见诱因[2]。
鼻出血的治疗关键是明确出血部位,迅速止血。
这就要求耳鼻喉科医师一定要熟悉鼻腔血供及临床的易出血区。
鼻腔的血供主要来自于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两大系统,中鼻甲下缘以上区域主要由颈内动脉的分支筛前及筛后动脉供应,筛前动脉路径长,管径粗,分布广,供应鼻中隔的前上及中部、额窦、前组筛窦及鼻腔外侧壁的前上部。
筛后动脉细小,供应后筛、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的后上部。
因此,临床上嗅区的出血多为筛前动脉,鼻中隔后上部出血多为筛后动脉,鼻腔外侧壁的出血多为颈外动脉终支蝶腭动脉的分支鼻后外侧动脉。
鼻腔外侧壁后方邻近鼻咽处有浅表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为鼻腔后部出血的好发部位。
儿童及青少年的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该部位出血易被发现,容易止血。
而中老年主要的出血部位在嗅沟、中鼻甲、中鼻道、鼻腔后端等隐蔽部位,不易发现。
鼻内镜下鼻腔出血点一般为一火山口样的突起,活动性出血时容易辨认。
在非出血状态,用吸引器轻触该点可诱发明显的出血,这些特征都是出血点明确的证据。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处理难治性鼻出血时,常常在出血的间歇期,处于非出血状态,鼻内镜下见出血点常表现为局部黏膜小的光滑突起或随动脉搏动呈“灯塔征”;对于吸引后仍无出血者,可电凝嗅区、鼻中隔后上部、鼻腔外侧壁等常见的三个部位[3],并行局部填塞。
对鼻腔隐蔽部位的出血,必要时可骨折外移或内移中下鼻甲。
术后门诊随访3个月,主要观察患者是否有鼻腔粘连、嗅觉减退和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以便早期治疗。
鼻内镜能提供清晰的视野和良好的照明,在广角鼻内镜指示下鼻腔几乎无盲区[4]。
结合双极电凝止血治疗,可以准确、迅速地寻找出血点,使定位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本研究采用这种方法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其主要作用是出血部位血管封闭而凝固止血,是通过热效应使局部病变在明视下封闭血管达到止血目的,操作简单,止血效果确切,对组织破坏范围很小,无焦痂,不会有热的扩散,止血后再出血少。
其最大的特点是双极电凝器钳夹住突出的破裂血管,电凝时间集中,控制热能释放在电凝器两瓣尖端探头的很小空间,直接夹持、电凝血管断端,有类似血管结扎作用。
因此,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避免了传统鼻腔填塞的盲目操作,减少了并发症的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鼻粘膜的损伤,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电凝范围不宜过大、过深,夹持组织勿过多或过少,特别是在电凝鼻中隔的出血点时不能过深,避免引起鼻中隔穿孔。
另外电凝时间也不宜过长,应分多次进行,出血部位黏膜变白、出血停止即可,否则,探头与热凝面粘连,分离时容易引起继发出血,导致创面增大[5]。
另外,当难以找到出血部位,一时也无法实施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时,在内镜引导下对可疑出血部位应用凡士林纱条或膨胀海绵填塞,也能起到很好的止血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鸣真,张立强,等.鼻内镜下难治性鼻出血的微创治疗【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7,21(1):41.
【2】.徐婷,王行炜,谢冬华.难治性鼻出血部分原因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 0 10,16(2):128-130.【3】.粘家斌,符徽,魏欣.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132例的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20):1611-1612.
【4】.许庚.李源.鼻内窥镜鼻窦外科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851.
【5】.杨美粉,唐永杰 .顽固性鼻出血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