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古巴人之谜(下)
文物保护工程

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施工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购置的工程材料应当符合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要求。
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其工作程序为:一依据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方案;二施工人员进场前要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三按文物保护工程的要求作好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收集有关文物资料;四进行质量自检,对工程的隐蔽部分必须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检验并做好记录;五提交竣工资料;六按合同约定负责保修,保修期限自竣工验收之日起计算,除保养维护、抢险加固工程以外,不少于五年。
第二十条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文物、有关资料或其它影响文物保护的重大问题,要立即记录,保护现场,并经原申报机关向原审批机关报告,请示处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施工过程中如需变更或补充已批准的技术设计,由工程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现场洽商,并报原申报机关备案;如需变更已批准的工程项目或方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原申报机关报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二条文物保护工程应当按工序分阶段验收。
重大工程告一段落时,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单位进行阶段验收。
第二十三条工程竣工后,由业主单位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验评,并提交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及说明等资料,经原申报机关初验合格后报审批机关。
项目的审批机关视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验收小组或者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四条对工程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由业主单位及时组织整改。
第二十五条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申报机关和审批机关应当建立有关工程行政、技术和财务文件的档案管理制度。
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7-12-08 14:49:04 山西省文物局浏览次数:477 文字大小:【大】【中】【小】序言中国是世界上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不曾中断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湖北长江大桥的导游词(精选9篇)

湖北长江大桥的导游词(精选9篇)大约四千多年前,在现在的重庆、湖北、四川境内曾经生活着一个远古族系,他们被人们称做巴人。
古代巴人在长江流域创造了可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文明。
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这个古老的民族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伴随着文献资料和种种神话传说,巴人文化像一团云蒸雾霭的谜,留给后人无尽的想像空间。
随着三峡工程的正式启动,库区水位将达到135米,这意味着长江流域100多处古代巴人的遗址和墓地有可能被永久地埋藏。
为了抢救发掘巴人遗迹,600多名考古专家聚集在这里,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是否能够解开巴人的千古之谜呢!在中国古代的星宿学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白虎星直接主宰着人间的兵戈和战争,是充满杀伐之气的战神。
商周之际的灭纣兴周战争中,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军队深得周武王赞誉,他们被称为虎贲和虎士,这是早期的巴人武士。
虎后来也成为汉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后汉书》成书的时间较晚,当中有关巴人图腾、起源及巴人第一个君主廪君的记载虽含有很浓的神话成份,却仍被诸多史学家当做_巴人之谜的重要依据。
书中载道:"廪君死,魂魄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我们很难否认其真实性,巴人崇虎以白虎为图腾和祖先,已被近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
更重要的发现在1998年的三峡地区考古中出现,书中记载的以人祭虎的情形成为考古人员眼中的真实图景。
在一座巴式墓中,巴人武士的遗骸旁,除了随葬的青铜兵器外,脚底骇然放着两颗人头骨,很显然这属于人祭的牺牲者。
另一个墓穴中的死者首身异处,作为祭品,他的身体曾被刀斧切割成数段。
这些偶然与必然在几千年后被神秘的连在一起,许多疑团的_和解释,也因此而有了可能。
这就是现代考古学的力量。
关于巴人先皇廪君的死因,书中并无细考结论。
抛去神话的成份,我们可能窥见远古的真实故事。
《后汉书》中的禀君时代,巴人已经拥有相当的渔猎经济、部落间的军事冲突与征服已十分普遍。
书中记载的禀君部族杀人血祭,已透露出禀君死亡的蛛丝马迹,作为开疆拓土并得到血祭的军盟首领,他只能是死于征战,这是历史真实中的禀君,作为一个英雄,他被后来的巴族尊为他们永远的神祗——白虎。
《巴渝古今随笔》系列1神秘的远古巴人

《巴渝古今随笔》系列1神秘的远古巴⼈《巴渝古今随笔》系列之⼀神秘的远古巴⼈作者野渡⼀远古巴⼈,是在⼀种半传说、半历史的氛围中展开⾃⼰的故事的。
有⼈认为,既然是飘渺的传说,历史价值就不会有多⼤。
我却不这样看,世界上哪⼀个民族的远祖⼜不是先与神话、传说结缘,然后⽅才进⼊“规规矩矩”的历史的呢?这⼀点恰恰证明着巴⼈历史的久远。
了解史前巴⼈得说到甲⾻⽂,最早的巴⼈故事就藏在甲⾻⽂⾥。
⽽要谈甲⾻⽂,⼜得先谈谈⼀个叫作王懿荣的⼈。
王懿荣是清末光绪年间的国⼦监祭酒,也是⼀个著名的⾦⽯学家。
所谓“国⼦监”,乃是中国古代(⾃隋以降)教育部与中央官学的⼀个综合体;“祭酒”则是国⼦监的头号官员,相当于当今社会“主管”、“⾸席”之称谓。
提到研究甲⾻⽂的著名学者,很多⼈会⽴刻想到民国时期的“甲⾻四堂”(雪堂罗振⽟、观堂王国维、⿍堂郭沫若、彦堂董作宾),其实号称“东怪”的王懿荣涉⾜甲⾻⽂⽐他们都早,他才是中国近代发现和研究甲⾻⽂的第⼀⼈,因⽽被誉为“甲⾻⽂之⽗”。
王懿荣发现甲⾻⽂的传说有好多个版本。
据清末刘鹗的《铁云藏龟·⾃序》云:“庚⼦岁有范姓客,挟百余⽚⾛京师,福⼭王⽂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价留之。
”这位⾦⽯学家之所以“狂喜”,是因为他惊讶地发现,河南商⼈携来的名⽈“龙⾻”的中药材上,有许多刻痕绝⾮天⽣的纹路,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
王懿荣把⼤⼤⼩⼩的“龙⾻”拼接到⼀起,居然拼成了两三块类似龟版的东西,并且辨认出上⾯刻着“⽇、⽉、⼭、⽔”等象形⽂字。
之后,王懿荣继续考察、琢磨,借助《周礼·春官》、《史记·龟策列传》等史籍记载,最终推断出,这些所谓的“龙⾻”都是商代先民⽤来祭神占⼘的龟版,“⾄其⽂字,则确在篆籀之前”。
后来证实,它们还真的是全部出⼟于河南安阳殷墟,也就是商朝的都城遗址。
这是⼀次⾮同寻常的发现,“龙⾻”上的刻痕就是迄今为⽌发现的最古⽼的中国⽂字,史学界称之为“甲⾻⽂”。
如果说,钻⽊取⽕标志着⼈类告别了茹⽑饮⾎的野蛮岁⽉,那么⽂字的出现,则意味着⼈类⾛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时代。
从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到巴人精神内涵探析

从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到巴人精神内涵探析作者:吴春兰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2期【摘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风云变幻,多少灿烂的文化隐匿其中。
这些已消失而又神秘的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探索。
宣汉县罗家坝遗址自发掘以来,备受专家瞩目,被称为“巴文化的三星堆”。
本文以宣汉县罗家坝遗址为出发点,探索巴文化的精神内涵,找到弘扬和传承优秀巴文化的途径,从而增强宣汉地区人们的文化自信,促进宣汉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健康蓬勃发展。
【关键词】罗家坝遗址;精神内涵;巴文化;保护;传承罗家坝遗址作为伟大的考古发现,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棺独木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并在2001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发掘,遗址出土了青铜器、生活用具等。
这些考古器具的发掘,反映了远古时巴人文化的丰富多彩,对探寻古代巴人行踪,窥探巴人社会生活,破解巴文化之谜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罗家坝遗址研究现状对于罗家坝遗址是否为巴人遗存,国内专家对其进行了探索,王隆毅(2016)通过发掘的器物,从罗家坝遗址的文化属性、墓制形式和葬式、葬俗等方面着手,认为罗家坝遗址富有强烈的巴文化特征。
马幸辛(2004)通过分析罗家坝遗址,指出它是代表川东巴人的一支区域性中心聚落,是巴文化分布于渠江流域的一个地方类型。
林向(2004)通过史籍,结合出土文物,认为罗家坝遗址应为巴文化中的“巴賨文化”。
彭金祥(2011)认为罗家坝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巴賨文化与中原文化间的关系有重大意义。
龚兢业(2016)以建设巴文化高地为主题,认为罗家坝遗址是川渝地区巴文化沉淀之处。
到目前为止,史学家们认为罗家坝遗址属于巴人遗址范畴,所体现出的文化也应当为巴文化,争议在于属于巴文化中的哪一个族群文化。
但无论是属于巴文化,还是巴賨文化,都具有共同的精神特质,本文认为这是该遗址具有的最重要的价值。
巴人洞(商洛崖墓)

巴人洞(商洛崖墓)最少在20年前我因为工作就经常出入商洛,每每透过车窗看见河边悬崖之上一排排的崖洞就感觉好奇,从那时候起就一直有个想法,进去看看,当时的交通是相当的落后,从西安到安康短短的500公里路需要起早贪黑坐两天车才能到达,当然去商县也是一样,早上起很早,下午才能到,当时也根本没有通乡公路和交通,记的我当时从小商塬去红门河公社,都要人去接徒步而至,要不一天时间是到不了的,饿着肚子,下午天黑前才能到,更别提去探寻石窟了。
最后随着工作的调动,也就在没有机会去了。
这样一放就是几十年过去,期间路过,倒是去过一次,在丹凤河边一个地方,地名不记的了。
可是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最终也没有上去,当时还没有能力从这样的悬崖上爬上去,当然现在也没有。
但是认识穷游天下的飞翔(网名)以后,才多少有了可能,他是有这样的能力速降下去,但是却一直没有商量过,也不知道以后他会不会去。
安康平利也有几座这样的崖洞,我曾经和同学一起攀爬上去过,平利是山石以石灰石,青石为主,石地坚硬,只要胆子大,抓住石缝,是能够攀爬上去的,也相对安全,经过考证,和当地村民介绍,应该是土匪洞,和商洛的不是一回事情,但是安康平利也同样是属于巴人居住区,也是典型的巴文化,从现在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就能够清楚的判断出来,在平利很多地方20年前也是有着和商洛崖洞一样的构造的山崖石窟,但是要小很多,我也曾经爬上去过,里面有烧纸的痕迹(在当时是不准搞迷信的,敢烧纸已经是很不的了的事情了),现在想来应该和目前的巴人洞还是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自从我第一次见到这些洞穴就隐约感觉这些洞穴是用来埋人的,这想法很简单。
包括现在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人们的居住一定需要满足以下重要的几点,一,水源要方便,二,要方便去耕地,三,交通要方便,而山上开凿这么多石洞显然和这三点都不挨边,大家想想,我们中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如果是你,你会笨的去住在这样的地方吗,我们都不会去,那么古人不比我们差,他们也不会去,当然只能是为了放东西了。
巴人起源于黔江武陵山

巴人起源于黔江武陵山■巴人建巴国,“咸溪”后照河才是巴人真正的祖宗河■史上四大“理想国”全出自渝东南,黔江3个,酉阳1个编者按:本报副总编辑石邦科先生,对民族源流、民族文化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研究黔江、渝东南及武陵山区的远古文明。
多年来,他一头扎进历史的故纸堆里去寻觅、爬梳,不停地调查走访,呕心沥血,查阅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史料,搜集大量专家学者的著作、观点,从黔江、渝东南及武陵山区的地质地形、山川河流、物产、气候、民风民俗等方面综合考证,得出“巴人起源于黔江武陵山”的惊人结论,推翻了以往的“清江长阳说”、“三峡巫山说”、“四川阆中说”、“陕南汉水上游说”、“甘肃天水说”、“鄂豫交界丹江说”、“湘北岳阳说”等巴人起源说,写出了近10万字的《渝东南远古文明探秘》学术论文(初稿)。
该论文如一枚重磅炸弹,或将在学术、文史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挖掘、整理和弘扬黔江、渝东南及武陵山区的民族文化具有极大地助推作用。
日前,《水市原是燧人国》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好评,现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再刊发《巴人起源于黔江武陵山》一章,以飨读者,并以此文作为黔江区建区十周年的特殊贺礼。
同时希望有关行家、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一、黔江是远古人类生存最理想的乐园古代巴人到底起源于何处?建国于哪里?其先王葬在什么地方?诸多问题一直是谜,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考证、探索,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如“清江长阳说”、“三峡巫山说”、“四川阆中说”、“陕南汉水上游说”、“甘肃天水说”、“鄂豫交界丹江说”、“湘北岳阳说”等等,其中,最主流的说法是古代巴人起源于湖北清江流域的宜昌市长阳县。
不过,根据我多年从史料、地质、气候等方面的综合考证,巴人实起源于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武陵中岭山,并非如传统所说的“湖北长阳”等地方。
要考证清楚巴人的起源,我认为,必须知道人类起源和远古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7大条件:(1)必须有山地,森林茂密,有足够的果实和动物,以保证食物来源,且易于躲藏,过于平坦开阔的地方如平原则不利于躲藏;(2)洞穴众多,便于睡眠休息和避风藏身;(3)气候良好,气温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4)接近江河,提供足够的水源,但江河不能太大,因人类初期生产力极低下,江河太大则很难征服、利用。
(推荐)巴人之迷详解导游欢迎词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巴人之迷详解导游欢迎词,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巴人之迷详解导游欢迎词巴人之迷详解导游欢迎词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欢迎词,好的欢迎词可给客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为下一步各种活动的圆满举行打下好的基础。
写起欢迎词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巴人之迷详解导游欢迎词,欢迎大家分享。
巴人之迷详解导游欢迎词1香炉石文化遗址,位于武落钟离以东,清江河谷的峡谷台地上,这个面积仅70平方米的遗址的发现,使《世本》中的有关描述得到了惊人的证实。
从香炉石遗址中出土的器物来看,这几乎就是对史书记载的形象化再现。
巨大的卜骨,大多用巨鱼的鳃盖骨和龟甲雕刻。
这种鱼卜骨在其他同期类型考古中尚未发现,为香炉石所独有。
这从另一方面展示出史籍中早期巴人生存的渔猎环境和"俱事鬼神"的远古景象。
从巴人的发展轨迹看,对于他们,迁徙同战争一样,同样是生命中的主题。
从古至今,清江一直作为长江的支流存在,但时间的漫长,却使一些故事变得模糊不清。
在以往的许多考古认证中,位于三峡以下的湖北宜都的清江与长江交汇处,被认为是早期巴人进入长江的地方。
这个推证被后来的一些事实推翻。
古代长江的水量比今天更大,山体滑坡时常发生。
即使到了今天仍多激流险滩。
在遥远的时代,舟船简陋的巴人如何逆流而上,并穿过凶险的三个大峡谷,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溪位于瞿塘峡以东三十多公里的地方,今天的大溪已是一个干涸的河床。
专家带着我们沿干涸的大溪而上。
大溪在古代通往清江,并与清江连接。
这在史籍中已有明确的记载。
古代大溪与长江平行流向,它穿过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而进入恩施境内。
史书记载的廪君沿盐水之地迁徙,直到公元5世纪,清江以上到恩施尚可通航。
春秋时,巴楚相争,巴的兵力时常出现在湖北枝江,松滋,江陵一带,就可证明巴人是沿大溪入清江东下的。
巴人之谜(3)

巴人之谜(3)巴人之谜 (3)巴文化惊世大猜想五谁拥有不死之术?2200多年前,峡江巴人里有一位单身女人,她操持着一个富敌万乘的商业帝国。
秦始皇赋予她非同寻常的地位。
她创造的神话,成为历代史家反复提及的传奇。
她神秘的身份是个千古之谜。
透过秦陵地宫,我们窥见一个惊人的秘密。
让我们回到那个创造奇迹的“她时代”,去复原一个重庆女富商的惊世传奇。
地宫水银的秘密2200年前那个清凉如水的夜晚,咸阳宫外一座豪华寝宫里弥漫着不祥的寂静。
一个年约五旬的单身女人溘然辞世。
这个女人叫“清”--一位来自巴郡的寡妇。
始皇嬴政就站在她的卧榻之侧。
他凝视着这孤独一世的旷世奇女。
她走了,随同她生命的消逝,也带走了未来世界的所有悬念。
不久之后,嬴政也去了他的郦山陵,一切都深锁进迷雾之中。
2200年过去了,让我们来揭开一个惊世骇俗的秘密。
强汞分布暗合秦朝疆域上世纪末,一个由美国国家考古队牵头的考古团来到陕西临潼郦山脚下的秦始皇陵。
考古专家在地宫表面检测出大片强汞区域,结论是,地宫里隐藏着大量水银。
水银的分布走向,分明就是一幅大秦帝国的疆域版图。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无损勘查。
经过周密分析,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推论,地宫中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
保守估计至少有100吨水银。
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也在反复梳理史料并两次实地取样检测后确认:地宫水银藏量不虚。
考古发掘多次证明,《史记》是一部信史。
一些专家分析,在陵墓中使用水银,目的不仅是营造恢弘的气象,更有保尸的意图,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水银)的有毒气体防止盗墓贼入侵。
春秋战国的贵族墓冢以“水银为池”并不鲜见。
但是,在地宫里用水银象征“百川江河大海”并“相机灌输”,却是始皇陵所独有。
上百吨水银,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个令人瞠目的数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千古巴人之谜(下)编者按:最能反应古代巴人文化特质的是他们崇拜的图腾白虎、他们独特的乐器――14枚制巴人编钟、他们最为重要的经济物资――盐卤、他们与外族搏杀的――剑和他们活着用作生产生活资料死后用作棺葬的船。
上期已介绍了巴人图腾白虎、巴人乐器14枚制编钟和巴人最为重要的经济物资――盐卤,本期介绍巴人剑、巴人船。
从公元前十六世纪开始,巴人已在三峡地区频繁活动。
他们在长江两岸种植水稻和小麦,在与外族的血腥搏杀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史籍中的巴人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民族,他们以刚勇尚武而著称于世。
巴人没有文字,在过去的漫长时光中,因为缺乏相关考古学实物的证明,巴人之谜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悬疑。
公元1996年,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在三峡地区破土。
公元2001年,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也出现在这里,在此之前,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的历次考古发掘,找到了巴人的一些功史线索。
今天,大规模的发掘有望解开巴人的千古之谜。
日渐丰富起来的遗存,正在使沉寂已久的远古故事渐渐复活。
在三峡地区发现的巴人遗骸,巨大的骨架让人震惊,随葬的青铜兵器表明了他们的身份,这一切似乎印证着远运河的烈焰惊涛。
2001年9月,长江支流彭溪河畔,四川大学的考古人员正在进行紧张的发掘,这是他们已发掘了多年的巨大巴人聚落遗址,巨大的遗址面积和丰富的文化堆积令考古界震惊。
但仍有许多秘密藏在泥土中。
公元1984年夏天的一个早晨,重庆云阳县李家坝小学的教师刘某到彭溪边打水,在河边的一块凹地中,他意外的发现了一块青铜器的残片。
这个小小的发现,却带来了三峡地区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四川大学历史学系的考古人员在一周后赶到彭溪河边,大规模的发掘就此开始。
发掘面在不断扩大,发掘持续了很久,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在考古队员脚下出现。
这就是后来被列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李家坝遗址。
从李家坝出士的巴人遗物中,各式青铜器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当中有剑、矛、戈、箭镞等,它们仿佛从未经历过时间的黑洞,在我们眼中,更像是刚刚创作完成的艺术品,但它坚硬的质感却又透出一股难以名状的杀伐之气。
面积巨大的李家坝遗址,在很长时间内令考古人员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正当他们为层出不穷的新发现而惊喜时,在彭溪河上游的开县余家坝,山东大学考古队又爆出惊人发现:一座面积达5550米的发掘面中,大片的巴人武士墓惊现于天下。
惊异于其惊人的场面,考古学家称为战国士兵携械走出墓群。
这些墓葬埋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里发生过一场怎样的战争?这些巴人将士死于何时?史书上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从余家坝巴人墓中出士的同样是器形繁多的兵器。
这一切都昭示着曾经发生在这时的惊天动地的厮杀。
巴人也许是世界上惟一用战争书写整个历史的民族。
一部巴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对巴人遗址的屡次发掘中,找到了大量的青铜器。
其中以兵器为主,而其他的青铜器物也都与战争有关。
历史的格局是,当时在巴国的东面有强大的楚国,北面是雄踞关中的秦国,秦楚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国力相对处于弱势的巴国靠什么与之抗衡?史书记载巴人相继与秦楚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并几度进逼楚国的都城江陵。
从出士的巴人兵器中,我们似乎得到了答案。
几千年前骁勇能战的的巴人,与他们相匹配的一定是同样优良极具杀伤力的兵器。
在冷兵器时代,武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双方的胜负。
2001年10月,在湖北鄂州市博物馆,多年从事古青铜兵器复制的董亚为先生为我们演绎了青铜剑的工艺制作过程。
这一切把我们带回到二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
二千多年前的巴人工匠已具备了非常精湛的冶炼制作技能,同当时的中原和秦楚等大国相比毫不逊色。
而巴人在兵器制作的种类上更为丰富,在纹饰上更为精致。
二千多年前的巴人兵器已显露出相当系统的制作工序和精确的科技含量。
青剑中各种金属的比例含量的精确度即使用今天的现代设备检测也出入不大。
兵器中青铜的含量偏重,保持了兵器的坚硬和锋利。
春秋战国时期,一代一代的巴人工匠凭着自己的经验制作兵器。
他们没有任何用于参照,检验的设备,整个制作过程和金属调配过程都靠手工完成。
从这些出土的秦兵马俑中,我们可以想象出当年强大的秦国,而与之相持不下,拥有半个中国的楚国,其武力的强大也可想而知,当时的秦楚两国,除了拥有精良的兵器和强大的国力外,还拥有非常精良甲胄防护设备。
大量的实物证据表明,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已大规模的使用了金属铠甲。
我们今天所发现的巴人武器,当时也具备了与秦抗衡的实力。
而在有史以来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对巴人军队防护装备的发现几乎是零。
勇武的巴人显然不能仅凭血肉之躯与外敌抗衡,在连年不断的征战中,他们用什么东西保护自己的身体呢?当秦楚等大国庞大的战车队在平原上冲突酣战时,在三峡的峡谷沟壑间,巴人的军队却仍靠他们强健的四肢翻山越岭,跨江涉水。
特殊的地形,巴地金属原料蕴藏量以及巴人有限的开采能力,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沉重的金属铠甲而另辟蹊径。
古代巴地畜牧业比较发达,山野中多有坚实的野藤,巴人将藤条用烟火烤使之结实,再将其编制成藤甲,巴人选择轻便的皮革和藤条制成甲胄,使他们能灵敏的活动在山谷地带。
巴人的盾牌,多用坚木制成,这种木料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和韧性,敌方的刀剑砍刺在上面,通常难于拔出,其结果可想而知。
随藤甲一道消失的是历史上武威赫赫的巴人,很久以前,巴国就已消失,很久以后,面对着这些巴人的遗骸和这些吸附着巴人魂魄的青铜精品,我们感到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二十一世纪,居住在南中国的许多地区的土家人,一直是史学界所认定的巴人后裔。
今天的土家人,有着淳朴强悍的民风,歌舞似乎是他们讲述生活的惟一方式,当中充斥着浓烈的武风。
从他们的歌舞中,我们找到了与历史的神秘联系。
土家人的这些激情狂放的舞蹈,可追述到远古。
因为巴人的赫赫武风,他们作战时的歌舞便长久的传下来。
直到汉代,宫廷中仍流行这种名叫“巴渝舞”的歌舞。
在巴人的心目中,歌舞的意义非比寻常,它是巴人强悍威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专家考证,今天土家人的摆手舞正是由此演化而来,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转变为纯粹的欢庆与祭祀舞。
在土家舞蹈的动作中,今天所表现出的仍是一种高度的协调性和自觉的群体意识。
巴人在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意识和对死亡与恐惧独特的渲泻方式是他们勇猛无敌的关键,这是一种超越规律的力量。
19世纪,在世界的另一端,非洲的土著祖努人凭着一种原始武力和群体意识,用弓箭和投枪屡次打退拥有现代火器和号称世界作战列队第一的英军,这是对古代巴人的最好诠释。
1999年,在三峡地区出土的几县巴人遗骸被送到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庄孔韶教授的实验室。
到2001年,庄孔韶教授对巴人遗骸DNA的研究已持续了两年。
庄教授已从现有的几具遗骸中找到了类似的基因成份。
这进一步证明了史籍中的一些记载和考古学的一些推论。
从当今土家人体内采集的基因,也被送到北京庄教授的实验室,用以证明他们与巴族间可能的血缘关系,然而,因为年代的久远,这项尖端的科学实验尚未获得确切的结论。
庄教授和他的助手们仍在作不懈的努力。
历代的史书对巴人的记载,带给我们以语焉不详但尚可连贯的历史脉络。
从春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漫长时光中,战争对于巴国来说几乎就是全部内容。
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巴国男人来说,血腥的搏杀和死亡的荣耀也贯穿于他们的一生。
他们用浪漫的歌舞和顽强的生殖驱赶着死亡的阴影,延续着祖先的光荣。
在一本名叫《神秘地北纬30度》的书中,作者以神秘的笔调描述了发生在地球上这个特殊区域的一系列凶险奇异的超自然现象:百慕大离奇的飞机、轮船失踪案、金字塔中的法老魔咒……这一切都发生在北纬30度线上,这里是人类认知的黑洞。
武陵山脉横贯南中国的几个省区,地貌错杂,其间山高林密,峡险水急,北纬30度线穿越当今土家人居住的许多地区。
这里曾是古代巴人最后的家园,我们可以肯定,这里的土家人还保留了先祖最原始的古风。
晋朝陶渊明在一篇叫做《桃花源记》的文章中,曾指绘出一群居住在奇山秀水间的奇异人,他们是一群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
早已作古的陶渊明不会想到,他所描述过的地域今天依旧神秘。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灭掉了川西的蜀国后挥师剑门关,直取长江中游的巴国,几个月后,夹在楚秦之间被楚军逐到嘉陵江流域的巴国无声的灭亡了。
在武陵山区的土家人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习俗,“登刀树”是土家人沿袭已久的习俗。
今天,即使是“刀树”的表演者尚不能完整的讲述仪式活动的来龙去脉。
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现在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质。
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当中却包含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从一件出土的巴人淳于上,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图语。
这些图语非常神秘,当中的大部分至今仍无法破解。
但许多符号作为一种象形的载体,却又带给我们许多可能的信息。
船形符号常见于巴人的众多器物中,这件淳于上的船形符号却包含了非同寻常的内容。
这个船形符号中,船头符号呈“中”字形态,这可能是巴人的傺祀符号,是祭坛与神树的合体。
而上端的“十”字符号,被普遍认为是太阳的符号。
“神树”是古巴人无界通灵的中介物,史籍中曾载有巴族“俱事鬼神”的习俗。
对于古代巴人来说,祭祀活动有着与战斗同样重要的意义,燃烧神器使他们相信自己更接近天宇。
古蜀三星堆文化遗存中发现的“神树”,竟与巴地淳于上的图案内容相似。
两者图案上都有一根粗壮主干,直立通顶,顶端皆呈花苇形状,树上都有鸟,树枝弯曲下垂。
史书记载:古蜀的最后一代君王开明氏为巴族。
开明氏时的巴蜀,在文化上已经水乳交融。
“神树”是否就是当今土家人的“刀树”?古埃及人认为,“死者的亡灵要是能够搭上太阳的大舟,便可避免妖魔的侵害,而得安抵乐土”。
在古巴人的信仰和生活中,船具有多重意义。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在重庆的巴县东笋坝和昭化的宝轮寺同时发现了多达数十具的巴人船棺葬。
当年亲自参加发掘的考古学家王家佑先生,对当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船棺发现时棺中骨骸均已朽净,仅存牙齿。
但我们看到棺中情形却勾画出巴人当时的生活图景。
兵器、木梳、陶器,各种水果的残迹,漆器,木盘等多达十余种,这一切仿佛是家中的陈设被有序摆放。
古代巴人用制作独木舟的方法制作船棺,船棺是他们死后的家,他们是典型的江河民族,生与死都与水连在一起。
从廪君之初的浮舟击剑,到征服三峡激流险滩的庞大船队。
船正如战争之于巴人,构成悲壮巴史的重要部分。
龙舟,一种游弋于今天与过去的远古符号,它带给我们的秘密暗示具有强大的力量。
龙舟的真正含义及源起即为招魂引魂的仪式。
今天,在三峡地区,这种龙舟竞渡的场面仍随处可见。
(编辑/田宗伟)巴人剑巴人兵寨遗迹摄影/陈业青巴人石屋摄影/陈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