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起源文化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奈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五文字”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题刻词句的最早年代,但仅见诸记载,原物已佚,尚不知是刻于壶底还是壶身。

据考证最初的镌刻大多位于壶底和壶盖的边沿而很少见于壶身,其内容也仅仅记载着作者的名号而已。

稍后便有在砂壶身上题刻诗句的作品出现,绘画绝少。

明“供春壶”之前的紫砂陶刻是用竹尖刀制陶工具在坯体未干时刻制的,其刀刻痕与现代意义上的陶刻味有明显区别,后发展成用专门的铁制刻刀在坯将干未干时镌刻。

明清以降,宜兴紫砂名气大盛,紫砂壶以简括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和安逸恬静之态深受文人学士关注,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宜兴定制紫砂壶和文房玩具者甚众,如赵宦光、董其昌、顾元庆、郑板桥、吴大徵、任伯年等定制的壶器均署室斋名以传世。

紫砂壶成为众多文人闲士品茗吟诗,风花雪月时的把玩物,其典雅、恬适、朴茂的风格正与文人澹泊、雅致、清丽的审美情趣相吻。

宜兴紫砂壶紫砂壶镌刻题辞的盛行,推进了文人直接参与创作。

有意识地将紫砂壶作为创作的载体者,当推清嘉庆年间的陈鸿寿字曼生。

陈曼生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不仅娴熟于金石书画,更是嗜壶成癖。

他和杨彭年合作设计的紫砂壶,其色含蓄,其质温润,其形典雅,亦书亦画的陶刻艺术“切茶、切水、切壶、切情”,可谓美妙绝伦。

由于陈曼生的倡导及一批金石书画家的参与,推动了紫砂陶刻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品位。

陈曼生留下的“曼生十八式”可称道艺结合的经典,后世奉为圭皋。

曼生之后“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了文人和匠师合作时共同认可的审美标准。

与曼生同时代的梅调鼎,曾在一款称砣款式的“秦权”壶上题铭:“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称来”,其文回味十足,其字遒劲有力,方寸之间便构成壶、字、意、情皆佳的绝妙之作。

毕业论文__漫谈紫砂壶

毕业论文__漫谈紫砂壶

毕业论文__漫谈紫砂壶漫谈紫砂壶摘要:本文从紫砂壶的起源、原料、造型、工艺要求、创新要素等方面对珠圆玉润的紫砂壶进行了分析。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这是清代诗人汪文柏在《陶瓷行》里对宜兴紫砂由衷的赞美。

只有对紫砂壶具有深刻的理解~方能深谙其道。

关键词: 珠圆玉润宜兴紫砂紫砂泥工艺要求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享有声誉,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

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

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

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

紫砂壶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其身价贵重,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一、紫砂壶的起源最早,人们是认为紫砂壶起源于明代,由明代人周高起提出,他在《阳羡茗壶系》“创始”中说:“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

闻之陶云家: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翁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僧,姓名与生平不详,明周容《宜兴瓷壶记》认为他是“万历间(1573—1619年)大朝山寺僧”,是他从陶工那里学会制陶技术而发明了紫砂壶。

以后,清吴骞《阳羡名陶录》等也如是说,直到现代,由于人们在文献中发现,早在北宋已有了有关紫砂器的记载,才提出了紫砂壶起源于北宋说,而1976年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古龙窑和宋代紫砂器残片的发现,紫砂壶起源于宋代说逐渐取代了明代说,成为了现代最为流行的说法。

不过,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紫砂器始于北宋,但就文献记载而言,确似乎还更早。

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之用》有曰:“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 “熟盂”,即盛沸水之盂,“瓷”当是瓷,而“沙”,按照上面对宋代史载的解释,则应为紫砂泥,“或瓷或沙”即是或用瓷土或用紫砂泥制成的熟盂。

也就是说,在唐代紫砂器已出现。

在对北宋紫砂器残片的研究中,人们有一种认识,即认为此时的紫砂器已经很成熟,其起源似乎还应更早。

紫砂的历史故事

紫砂的历史故事

紫砂的历史故事50米高的蜀山,500米长的老街,20多米宽的蠡河,这里不仅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也是明中晚期至上世纪60年代宜兴紫砂的生产和销售中心。

山上是泥土与火焰的世界,山下商贾云集,烧成的紫砂器从蠡河码头启程,进入太湖后被运往全国各地……蜀山的热闹延续了近500年,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紫砂生产中心转移到丁山,蜀山才沉寂下来。

南京博物院考古队经过3年的考古勘探、发掘,渐渐揭开了埋藏在岁月长河里的紫砂故事……考古确认:紫砂起源于明中晚期宜兴紫砂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有唐、宋、明三种说法。

唐代说的根据是文献,唐僖宗时在唐朝做官的朝鲜人崔致远在《桂苑笔耕集》中有“坐演紫泥……掌陶钧而不晚”的记述,持此说的人认为“紫泥”就是指紫砂。

有人以北宋梅尧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等诗句,认为紫砂源于宋代。

更多的人倾向于明代说,考古队领队杭涛认为,中国茶文化有“唐煎宋点”说,唐代是煎煮茶叶片,宋代是冲点茶叶末,明代才有了我们现代喝的散茶(炒青)。

朱元璋第17子朱权所著《茶谱》是明代第一本茶书,上面记述的饮茶方式还是点茶,茶具为银、锡、铜之类。

此后近百年无茶书,明晚期突然出现一大批茶书,记述紫砂已经成为全国流行的茶具。

《阳羡茗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按“近百年”推算,紫砂被从陶土中挑选出来加以利用,当在明代中期。

据《阳羡茗壶系》记载的传说,紫砂壶的创始人叫供春,他是个书僮,明正德年间陪伴主人吴颐山到金沙寺读书,并学着寺中老和尚的样子做茶壶,金沙寺僧和供春同被列为紫砂壶的“开山鼻祖”。

目前能确认的最早紫砂壶出土于南京吴经太监墓,墓葬时间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

此次考古发掘在一个探方的最下层发现了一批特殊的紫砂壶陶片,其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不仅与吴经墓紫砂壶如出一辙,而且与金坛明代中晚期井内出土的紫砂壶、罐造型上基本一致,这为紫砂起源于明代中晚期提供了可靠证据。

浅谈紫砂陶的起源和发展

浅谈紫砂陶的起源和发展

“ 紫泥新 品泛 春华 ” , 欧 阳修 的 “ 喜共 紫 瓯饮且 酌 ” 都表明
了 紫 砂 的 生 产 的 年 代 。但 是 专 家 学 者 从 当 时 的 文 献 和 时
这 些指代 的皆是一 种瓷 器茶 碗 、 茶盏 , 并 非 紫 中 国在 世 界 上 享 有 “ 陶瓷之国” 的美誉 。 千万年来在 中 代 上来看 , 国陶 瓷 史 上 , 6 0 0 0多 年 前 的原 始 社 会 , 曾经 的新 石 器 时 代 , 砂 器。 这 一 时 期 的 陶器 以 彩 陶 和 黑 陶 为 代 表 : 商代的 白陶、 硬 陶、
也 是 源 自千 百 年 的 悠 久 陶 瓷 文化 得制作 陶器 . 各方 面都发 生了深刻 的变化 , 制 陶 技 术 不 断 手 工 技 能 的 发 展呈 现 , 发 展 和提 高 的 基 础 上 , 中 国 人 发 明 了 瓷 器 。陶与 瓷 相 互 辉 映, 陶 瓷 器 皿 的 发 明 不 仅 解 决 了人 们 所 需 . 成 为 生 活 中 不
壶腹、 壶 盖和壶钮 形成 了协调 统一 的圆 中圆 , 从 侧 面 看 壶 砂所 要表现 的也是人 们 内心所追求 的 , 对此 , 制 壶艺人 们
腹、 壶盖 和壶钮 又各 自形成 了椭 圆。一把紫 砂壶 的好坏 , 需要 的是高 度的鉴 赏能力 , 紫砂艺术 的表现 , 也 是 审美需 与口, 盖, 嘴, 的 子 的 处 理 看 齐 。 自来 圆 壶 都 是 曲线 的 表 求 的 , 紫砂艺 术之 美 , 不仅 仅是 为 了追求 艺术 上 的无 尚 ,
现, 有 着 张 力 和 舒 适 自然 的 流 畅 感 . 在 紫砂 壶 的表 现上 , 更 是 为 了 简 单 的实 用 性 为 主 ,单 纯 的 艺 术 与 实 用 性 才 是 张弛有度 , 所 以对 它 的 力 度 需 要 很 强 的把 握 。 该 如 何 品 赏 紫砂 最终 的追求 。 在于人 。 在其可言 与不可言 问 。 自可 窥 见 其 妙 处 。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作为一种用于沏茶和品茶的器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它不仅仅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从茶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简史。

一、茶具的起源茶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

据传,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开始采摘茶叶。

起初,人们将茶叶直接煮水饮用,没有专门的茶具。

随着茶叶的普及,人们开始注意到茶叶的煮沸温度和时间的重要性,于是茶具逐渐出现。

二、茶具的发展1. 早期茶具早期的茶具主要是以陶器为主,如陶壶、陶杯等。

这些茶具简单朴实,制作工艺粗糙,但已经满足了基本的茶叶沏泡需求。

2. 宋代茶具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具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的茶具以瓷器为主,瓷器的出现使得茶具更加精致,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宋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青瓷茶壶、白瓷茶杯等。

3. 元代茶具元代茶具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创新性。

茶具的种类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精湛。

元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铜茶壶、铁茶杯等。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茶具的专门制作工坊,使得茶具的生产更加规模化。

4. 明代茶具明代是茶具发展的重要阶段,茶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明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紫砂茶壶、青花瓷茶杯等。

紫砂茶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和造型成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之一。

5. 清代茶具清代茶具在形式和工艺上都有所创新。

茶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清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景德镇瓷茶壶、粉彩瓷茶杯等。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茶具制作工艺,如釉下彩、鎏金等。

三、茶具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具在形式和功能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茶具的形状逐渐趋于多样化,从最初的简单壶杯,发展到了茶盘、茶船、茶碗等多种形式。

茶具的功能也逐渐扩展,除了用于沏茶和品茶外,还可以用于展示和欣赏。

茶具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陶器,发展到了瓷器、铜器、铁器等多种材质。

每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味,丰富了茶具的选择。

紫砂壶的文化艺术欣赏及思考

紫砂壶的文化艺术欣赏及思考

1 前 言
秀、 气势铿锵 ; 秀竹则 要求娴静 有致 、 俊 逸潇洒 。 劲竹 喻 以
中 国传统 文人 内心 的 自喻 、 自尊 、 自省 、 自强 的精 神 : 冬 梅 严 寒 中独俏 素枝 闲花 , 以简为 主 , 达 到疏 在陶瓷 艺术 中 , 紫砂是一个 特殊 的品种 , 它 具 有 与 众 又须 主杆苍 劲 , 少 里寓 多 , 富有活 力气 息 的艺术 效果 , 所 以 紫 砂 不 同 的性 能 、 用途 和艺术风格 , 它 是 一 种 实 用 与 美 高 度 和 中 见 密 、 谐、 妙 不可 言 的特 殊 工艺 品 , 紫 砂壶 以简练 大方 之形 、 谆 花 器 不 仅 要 形 象 生 动 ,构 图简 洁 而 且 应 巧 妙 地 利 用 紫 砂 朴 典雅之 色 、 安祥恬 静之态 。 跻 身 于 中 华 民族 文 化 艺 术 之 泥料的天然色 泽来 增强其艺术效 果。
《 象毫 霉

I警 ≥翌 ≯ 霉 F ? ≥筘 嚣霉 荔霉 荔
《 l j
曩 y 誓 墨《 ≮ 毋 ≥。 曼。
( 上接 第 5 6页 )
为 第 一 性 。注 重 自我 表 现 。它 的 制 作 可 以 是 一 个 具 象 的 简 言 之 , 传统 的紫砂 与现代 陶艺最 主要 的差异 在于 : 前 者 形。 也 可是 一个 抽象 的形 , 或是 一个 器 皿之 形 , 即 便 是 一 属 于工艺 美术 范 畴 , 后 者 属 于纯美 术 范 畴 ; 前 者 重实 用 、 个 器 皿 之 形 也 并 不 一 定 首 先 考 虑 它 的 实 用 功 能 .而 是 通 重制 作 , 后者 重 “ 思” 、 重学识 和个性 ; 前 者形式 程式化 , 制
天 人 合 一 的境 界 和情 趣 。在 今 天 , 茶 即 是 日常 生 紫砂 “ 花货” 源 于 自然 , 而高于 自然 , 造 型不仅应 具有 璞 归 真 、 又是传递 友情 的媒 介物 , 人 们视饮 茶为 物质 适 度性 的艺术夸张 ,又应着 意于风 格潇洒 。此类壶 艺 以 活的必需 品 ,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

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

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

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

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

紫砂陶是中国陶瓷中的一支奇葩。

它的历史并不长,但其起源和发展,却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及茶饮方式的演变紧密相连。

宜兴的陶瓷业,上溯新石器时代,已历几千年,为紫砂陶器的发展准备了优厚的条件。

宜兴的紫砂陶器创于北宋,初期制作粗劣,直至明代中期,上层社会的文人墨客盛行饮茶之风,宜兴紫砂才开始盛行。

明代人泡饮讲究"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此时,紫砂器的造型艺术臻于成熟,各种款式层出不穷。

明万历后,到清代乾隆时,宜兴的紫砂业迅速发展至全盛期,并向纵深方向发展。

除大量生产紫砂壶外,紫砂花盆及各种陈设品、文房四宝等,形式纷呈,应有尽有。

直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直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的紫砂艺术 品,其 外 形 结 构 一 定 是 基 于 传 统 文 化 的 发
范丽静(
* 作者简介:
1980—),本科;主要从事紫砂制壶工作。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122 ·
陶瓷
(紫砂艺术)2022 年 12 月
Ce
r
ami
c
s
值和艺术水平。紫砂壶艺术千百年来历代相传,紫砂壶
张的年轻人,同时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紫
己,为国家竭尽忠诚的评价,岳飞的故事也激励着后世
砂壶在发展的道路上,既有传统文化的正确导向,又有
之人,在国家危难之际要勇于奉献自己,为国家做出自
能够独立创新的匠心,这就是紫砂壶的文化价值,归根
己的贡献。这样的故事时至今日依旧能够感动当代的
到底还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的紫砂
以体现出紫砂壶独一无二的魅力,经过艺术的创造,紫
视觉冲击。壶器的主要结构是参照商朝青铜器时代的
砂壶成为个性且文化内涵高的艺术品佳作。
编钟,编钟是一种古钟,是古代用于祭祀、宴请的主要乐
器,编钟兴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在西周时期,编钟不
仅仅礼乐文化,中国的礼乐文化源
几分柔美,整件作品无论是从轮廓还是线条的布置过渡
有了一种艺术意蕴而别具一格。
得十分自然、一气呵成。
“精忠报国壶”作为一件以古代编钟为原型的作品,
题于紫砂壶之上的款识,也是一件优秀的紫砂壶点
睛之笔,一般都是代表着创作者表达的创作主题,通过
其装饰刻画手法富有灵魂,将点、线、面三者恰到好处地
这些文字来确定创造的方向,帮助收藏者更好地了解作
的,这也是紫砂壶在历史的长河中打磨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

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供春,陈曼生等。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

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

”因此而得名。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直接影响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

所以,有必要谈谈紫砂艺术的审美问题。

砂壶之美可归纳为: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之五类。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

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

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

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

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

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杭涛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

”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

这次考古发掘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金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罐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应是明代紫砂。

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

由于紫砂原料的可塑性好,紫砂陶的成型工艺有着与其他陶瓷工业与众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技艺。

这是几百年来历代艺人们的技术实践,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合理的手工制作技法。

如制作圆器,用泥条、泥片、镶接后,再打身筒成形;方形器,用泥片镶身筒成形,最后细部加工完成。

一般从处理泥料到坯件成形的全过程,均由同一人制作完成。

因此,一件作品的工艺质量、艺术价值的高低,都取决于设计制作者的技术水平、艺术素养,操作技术的熟练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