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

合集下载

紫砂壶名家印章图解(最全)

紫砂壶名家印章图解(最全)

紫砂壶名家印章图解(最全)
紫砂壶落款来历
早期紫砂作为民间工艺,作品上并不留有作者名款,南京出土的嘉靖年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的紫砂提梁壶就无名款。

到供春制作树瘿壶时,由於供春是生活在文人圈中的书僮,因而受到文人书画作品上落款的影响,而在树瘿壶把侧的壶身上用尖头工具划下了『供春』两字。

这是紫砂壶上落款的雏形,到了时大彬时代,由於文人的直接介入,开始在壶底镌刻『庚戊冬日时大彬制』这种带甲子年款的欵识。

到了陈鸣远时代,壶底刻款与印章款同时出现,之後渐渐只用印章而不刻欵了。

一般是在壶底用姓名全称章,盖内用略小的不带姓的名章。

到乾嘉年间陈曼生参与壶艺之後,壶上的欵识就不仅仅是壶工个人的了,如曼生壶的底部是『曼陀花馆』、『阿曼陀室』这样的陈曼生书斋名,壶把稍下及盖内钤壶工杨彭年名,壶身上镌刻书画装饰又要落上捉刀握笔的书画家名。

有个别壶工在子口(内墻)上及内底里留有印记的。

此外在壶底部也有定壶人的印记及『大清乾隆年制』的年款章
紫砂壶的款识(紫砂壶印款),是鉴定其年代及制作者姓名的重要佐证,也是文博古玩和拍卖界对壶估价的唯一依据。

名家印章
顾景舟印章
蒋蓉印章
吕尧臣印章
裴石民印章
汪寅仙印章
徐汉棠印章
周桂珍印章
朱可心印章
自名斋、号印款
来源:品读紫砂。

紫砂器最弄不清的款识:北岩、石溪、岩如、漱石、石如、石生

紫砂器最弄不清的款识:北岩、石溪、岩如、漱石、石如、石生

紫砂器最弄不清的款识:北岩、石溪、岩如、漱石、石如、石

玩紫砂的朋友特别是新手,对紫砂器上的这几个款识往往很难弄清谁是谁,以及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这些款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石”字,其实这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晚清民初紫砂陶刻开山鼻祖邵云如。

邵云如是晚清紫砂大家邵大亨的传人,宜兴陶刻第一人。

任淦庭、陈少亭、范泽林、陈经耕都是邵云如之徒,特别是任淦庭,邵云如作为任淦庭师傅卢兰芳的好友,对任淦庭的陶刻技法曾专门指点,由于任淦庭耳聋,邵云如诲其不倦,极其耐心施教,终于成就了任淦庭一生的辉煌!
邵云如号北岩,岩如主人,给任淦庭取的艺名是石溪,当然任淦庭还有好几个其他的号,比如缶硕,漱石,等等也都是为了纪念邵云如这位不是师傅的师傅。

跟任淦庭同时期而且长时期共事的还有一位紫砂陶刻名家蔣永西,同样为了崇拜邵云如之故,蔣永西的艺名就是岩如,由任淦庭绘图,蔣永西刻绘的紫砂器一般都落漱石款。

邵云如还收过范泽林,陈经耕两人为徒,这两位也是紫砂陶刻名家,范泽林的艺名是石如,石生,陈经耕的艺名是漱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蔣永西,范泽林,陈经耕的很多弟子,为了怀念师傅,推崇师傅,在他们的紫砂作品上也常常会署师傅的名款,用的最多的就是岩如,石生这两款,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年份不大的紫砂器上有这两个落款,其实也是寄托款的一种吧。

史上最全!建议收藏!鉴别紫砂印章的款识(附名家印章图解)

史上最全!建议收藏!鉴别紫砂印章的款识(附名家印章图解)

史上最全!建议收藏!鉴别紫砂印章的款识(附名家印章图解)真伪之鉴,首当印款鉴。

一件精湛的紫砂壶艺作品是创作者艺术价值和身价的象徵,同时也代表著作品的经济价值。

历来知壶高手和名家于现代工艺美术师们对印钤款识都十分讲究,用款钤印也涉及到制作者的艺术素养,壶外功夫可见一斑。

大部门工衣美术家们及先辈所用的印款篆刻均出自金石高手之作。

一枚印款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精品。

一般假冒者,伪作者在作款上很难入真,具有一定金石艺术涵养的鉴赏珍藏家不难判别真伪。

同时刻篆二枚精美的金石印款,刻篆於同款式,也不能自制到金石刀痕,完全仿真一致的地步。

但紫砂印款大部门阴刻效果,而又偏偏要再现於壶底,盖、攀之上,金石刀迹暴露无遗。

鉴赏和珍藏者只有细心琢磨,就可以发现钤印款式的真伪。

有些伪拓印款就更轻易从印款形状尺寸烧成收缩率中计算出拓印之真伪题目。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切记一点:印章都可以仿,但是壶的神韵仿不来,不要光看一个印章名字。

一件真正精美的作品,每一个作者都会给它赋予自己作品特有的、不大轻易被人发现的记号,这些记号只有原制作者能判别出来。

紫砂壶的印章款识,是鉴定其年代及制作者姓名的重要佐证,也是文博古玩和拍卖界对壶估价的唯一依据。

历代的制壶高手、名家,对用印钤款都是十分讲究的,他们的款识不仅表现出很高的艺术素养,而且在印章的布局、形式等方面也相当苛求,这是鉴定款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地讲,名家的款识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印章制作十分考究。

名家的印章,或本人所制,或请篆刻名家专制,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

而伪印章则难以达到这种水平,多呆滞无神。

2、印章形式使用合理。

有的作者在同一壶上使用两方或两方以上不同形式的印章,钤印位置十分讲究,整体上显得和谐统一。

3、刻写、钤印位置适当。

紫砂壶的款识一般位于壶的盖内、底、把梢、腹四个部位。

4、款识大小适宜。

刻款、印章的大小与壶本身具有一定的协调性。

款识的大小与壶的大小相协调,即壶大款识大,壶小款识也相应小;款识大小与款识所处的部位相协调;底部的款识比盖款、把梢款相应大一些,反之则很有可能是伪品。

60款经典紫砂壶,你能认得清几把?

60款经典紫砂壶,你能认得清几把?

60款经典紫砂壶,你能认得清几把?在紫砂壶的造型之中,很多茗壶都是从古到今,长盛不衰、魅力恒久,让人百看不厌。

不管是光器、筋纹器,还是贴塑的花器,都会引起我们的共鸣,经典即是永恒。

请跟随我们的笔触,感悟这些经典茗壶的魅力。

1.石瓢系列主要包括曼生石瓢、子冶石瓢、心舟石瓢、景舟石瓢、矮石瓢、提梁石瓢等。

▲曼生石瓢▲大红袍子冶石瓢▲降坡泥心舟石瓢▲景舟石瓢▲矮石瓢2.仿古系列主要有仿古、大口扁腹、如意仿古、葵仿古▲红皮龙仿古▲垂耳仿古▲大口扁腹▲如意仿古▲葵仿古3.井栏系列主要包括高井栏、矮井栏等圆形井栏,与六方等方形井栏▲大红袍仿古井栏4.西施、文旦、龙旦▲4号井底槽青高温烧制西施▲降坡泥文旦▲红泥龙蛋5.德钟包括德钟、高德钟▲高德钟▲4号井底槽青高温烧制德钟6.汉铎7.秦权8.洋桶包括牛盖洋桶、平盖洋桶▲平盖洋桶▲牛盖洋桶9.掇只、掇球▲邵大亨掇只▲邵大亨掇球▲程寿珍掇球10.延年壶11.周盘12.梅花周盘13.扁石系列包括扁石(石扁)、汉君▲扁石▲汉君壶14.汉扁▲红皮龙汉扁15.合欢▲顾景舟合欢▲杨彭年制曼生铭刻合欢16.柱础▲顾景舟柱础17.葫芦18.匏瓜19.匏尊20.百衲21.半月22.笠荫23.乳鼎▲华颖24.三足乳鼎▲顾景舟三足乳鼎25.笑樱26.虚扁▲高虚扁27.水平28.潘壶29.茄段30.传炉31.大彬如意▲大彬如意深井紫泥32.云肩如意33.线圆34.僧帽35.藏六方36.觚棱37.莲子▲天青泥莲子38.牛盖莲子39.汉方40.报春41.提璧42.雪华43.容天▲4号井底槽青高温烧制容天44.石铫提梁45.集玉46.钟形壶▲裴石民钟形壶▲秦钟47.唐羽▲唐羽西施48.合桃、合梅49.合菱壶▲范大生合菱50.线圆菱花。

顾景舟底款大全!不同时期的不同款印!

顾景舟底款大全!不同时期的不同款印!

顾景舟底款大全!不同时期的不同款印!顾景舟作品的底款文丨砂海墨韵紫砂款识,属於篆刻艺术的范畴,也是紫砂陶的重要组成部份,造型、泥料、制作、款识、烧成俱佳的壶,方为上品。

大凡名家名作,都对印款十分讲究,而用印最多也最广的,当属顾景舟先生,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景舟先生的款印。

墨缘斋、景洲、顾景洲以上款印为1932年景舟先生开始使用,是顾老最早期的作品款印。

顾老幼时家中即培养其读书,有自己的书房,自号墨缘斋,这也是其款印的由来。

自怡轩此方款印是顾景舟先生在蜀山时,铁画轩所供紫砂壶所打的款印,这方印乃是铁画轩提供给顾家的,以此雅号便可看出顾壶与大路货的区别。

武林逸人此方款印是顾景舟先生初到上海时所用,当时其被郎氏艺苑聘去上海仿古,闲暇制壶便打上这方款印。

曼晞陶艺、自怡轩主人、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荆南山樵1942年,顾景舟先生第二次到上海,就职于陶瓷标准公司,生活安稳而满足,于是顾老便刻用曼晞陶艺、自怡轩主人等章,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是当时的闲章,也可以看出顾老当时的心境。

自怡轩没过多久,抗战的战火蔓延,百业萧条,顾景舟回到了蜀山,而为了养家只能多做壶,又是这方自怡轩的章,见证了那段抟壶养家的岁月。

墨缘斋意堂制当时顾景舟与沈孝鹿合作,二人一天做三十把壶,当时的底款都打上墨缘斋意堂制,壶把梢上,有小印“景记”。

瘦萍1943年左右,顾老的胞弟同洲,因病过世,年仅19岁,小弟之殇,让顾景舟感到人生是如此的无常。

这段时间,但凡有壶问世,印款多用“瘦萍”等,小小的印章,寄寓着他无法排遣的悲凉。

景舟制陶、景舟制壶、景舟手制1948年,顾景舟与江寒汀、唐云、吴湖帆等人交好,后将名从景洲改为景舟,意为艺海一小舟,表达对艺术的追求,之后款印方有景舟二字。

啜墨看茶1955年,顾景舟参加蜀山紫砂工厂,担任技术辅导员,这期间,刻有闲章“啜墨看茶”,也显出他性情的一角,闲适,愉悦。

中国宜兴、宜兴人1966年左右,当时受文革影响,底款都不落人名,多为中国宜兴,顾景舟嫌那方木印刻得太糙,太缺乏艺术性,太配不上他的壶了。

紫砂壶的款识

紫砂壶的款识

紫砂壶的款识陈维崧紫砂壶的仿古问题跟书画等艺术品一样,自古有之。

产生这种现象的目的有多种,我们需要加以区别对待。

大彬款一种是临摹。

模仿前人的优秀作品是提高自身技艺非常有效的方法。

临摹者在作品完成后往往盖上自己的印记,加以区别。

其目的在于学习,追求技艺的进步,而不是经济利益。

另一种情况是,那些在作品刻上原作的名款,用以获取高额利润。

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这类作品的价值。

我们通常说看一把壶的价值主要通过泥、形、工、款、功。

款仅仅是其中一个参考标准,而且在实际中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20世纪早期,上海一些商人,有组织、有纪律、有规模地制作赝品,首先从宜兴请来当时的制坯高手,然后或依据历史记述,或按按仿古规律,或直接按古籍中的壶样,让高手们进行作伪,从而获得暴利。

而这其中,很多制壶者开始往往并不知情。

如裴石民、王寅春、蒋彦亭、顾景舟和蒋蓉等这些大家都在上海做过坯。

撇开商人的利欲熏心,当时制作的壶中有相当一批造型各异且注重工艺,因此仅从工艺上讲,是相当值得称道的。

1982年,顾景舟受故宫博物院邀请鉴定库藏紫砂,结果发现了两把自己当年在上海仿陈鸣远的“凤头龙把壶”。

所以就一把壶而言,首先应该注重的是实用和美观。

实用性涵盖了泥、工和功三项,而美观则指形,是艺术层面的。

款实际应该是最末的。

可惜在实际中绝大部分爱好者陷入了误区,本末倒置。

款实际应该是最末的。

可惜在实际中绝大部分爱好者陷入了误区,本末倒置。

款所产生的附加值是市场导致的,并不是壶本身具备的,这类价值是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或者炒作来提高的。

现在社会上大师满天飞,加上印章证书等极易仿制,对于大部分爱好者,特别是初入门的,我觉得更应该注重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款。

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茶道的兴盛带动了紫砂茶壶的需求,在宜兴及周围城市出现了多处制作假壶的地下作坊。

在宜兴本地也出现了诸多乱象,有以次充好的,有徒弟仿师父的,有师傅在徒弟壶上盖自己印章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刻的章已是令人真假难辨。

各种泥料的紫砂壶

各种泥料的紫砂壶

各种泥料的紫砂壶(非常详细)紫茄泥:紫茄泥产于宜兴丁山台西(紫糟青、本色紫茄泥)。

此泥雍容华贵,气质高雅,藏紫轻红,清秀温润,为泥中极品。

泥性:紫茄泥黏性佳,磁性较高,含铁量高,提炼不易,乾湿控制不易。

烧制时易起皱,易变形,窑温烧足易呈养化铁熔点。

烧成后色泽神秘高贵,散发特殊紫砂质感,光洁而气蕴;充分表现砂壶表面肌理,及光线折射变化,动人心弦。

淋变色率高,逼热恰当合理,适茶性佳,传神而率真,不败茶、不矫揉,平实亲和,品茗佳友,壶中之君子也。

适合泡绿茶、红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青灰泥藏青灰泥,为明末清初广为流传之泥料;近年来开採量少,故成品甚稀;呈深紫灰色调,因满佈颗粒,触感特殊,玩家喜呼“鲨鱼皮”,是甚为难觅之特优级泥矿。

泥性:泥性疏松不结,含铁量高,力特大,不易变型、塌陷,惟黏性不足,烧制中易现氧化铁熔点,石灰、跳砂、杂质较多挑泥须严格谨慎,烧窑温度特高。

烧成后双气孔结构明显,空气对流顺畅,简朴古雅,老味十足,别具明代紫砂原料气韵。

砂感重而不刮毛,色泽如紫似灰,沉重扎实不妥协,似硬汉风格,十分易于辨识。

适合泡红茶、绿茶、乌龙茶等。

底清底糟青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近年黄龙山四号井,因故塴蹋而封井,矿源日益短缺,残留堆积风化之“底糟青”因而愈显珍贵;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本泥功不可没。

此泥做壶泡茶,温和典雅,茶汤韵味悠扬、沉着持久,养泡日久,泥色由棕变幻为古黯肝色,愈显古朴素雅,明润光和也!适合泡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大红袍大红袍产于宜兴丁山庄山、黄岩心。

此泥红艳夺目,气质高雅,令观者满受瑞气临身,鸿运当头之意;为濒临绝灭之极品朱泥。

大红袍泥料低力,收缩比几乎达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红泥艳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

烧制时易起节皱、开裂、塌陷、变型、窑温轻者偏黄易还原,重者变形起泡,成品率不及二成。

紫砂壶的款识—“铁画轩制”款

紫砂壶的款识—“铁画轩制”款

紫砂壶的款识—“铁画轩制”款
顾景舟主编的《宜兴紫砂欣赏》第163页,“秤砣方壶”即为铁画轩的紫砂壶作品,盖内刻款“耀庭”,底钤篆文方印:“铁画轩制”。

铁画轩是20世纪初设在上海的一家经营陶器的公司,主要业务多为外销欧洲、日本及东南亚的一般商品产品以装饰书法、图案著称。

创办人戴宝国,曾是职业刻瓷名手。

他以铁针在瓷器上刻划花纹,因此其公司名为铁画轩,借以表明其职业特色。

20世纪初期,戴氏的兴趣由刻瓷转向刻划宜兴陶器,他在宜兴买坯,在自己的工厂里加以纹饰。

公司的印记是“铁画轩制”,“戴氏”方印是店东的印款,他也自署“玉屏”及“玉道人”。

铁画轩的作品有陶工、刻工、公司或店东等多个印章和签款。

从传世紫砂作品看,铁画轩持续的时间较长。

铁画轩是20世纪初设在上海的一家经营陶器的公司,主要业务多为外销欧洲、日本及东南亚的一般商品产品以装饰书法、图案著称
顾景舟主编的《宜兴紫砂欣赏》第163页,“秤砣方壶”即为铁画轩的紫砂壶作品,盖内刻款“耀庭”,底钤篆文方印:“铁画轩制”。

铁画轩是20世纪初设在上海的一家经营陶器的公司,主要业务多为外销欧洲、日本及东南亚的一般商品产品以装饰书法、图案著称。

创办人戴宝国,曾是职业刻瓷名手。

他以铁针在瓷器上刻划花纹,因此其公司名为铁画轩,借以表明其职业特色。

20世纪初期,戴氏的兴趣由刻瓷转向刻划宜兴陶器,他在宜兴买坯,在自己的工厂里加以纹饰。

公司的印记是“铁画轩制”,“戴氏”方印是店东的印款,他也自署“玉屏”及“玉道人”。

铁画轩的作品有陶工、刻工、公司或店东等多个印章和签款。

从传世紫砂作品看,铁画轩持续的时间较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北宋。

早期紫砂时期。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

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

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

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

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

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

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

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

明代中期。

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

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

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

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大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

这件壶的质地、制法,可与羊角山出土标木相比照,它的胎体近似缸胎而质地较细,壶面黏附着“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烧制紫砂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成的。

吴经墓出土的这件壶,对于鉴定供春生活时代制作的紫砂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

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

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金沙寺僧(约1506—1566)供春(约1506—1566)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

当时较著名的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

时鹏、董翰、赵梁、元畅是嘉靖、万历时期的著名陶工,号称“四大家”。

清乾隆年间吴骞所著《阳羡名陶录》说:董翰始创菱花式壶,赵梁多制作提梁式壶。

他们的作品都有传世,当然不多,收藏家和鉴赏家很注意鉴别考证。

蕫翰(约1567 —1619 )字后溪,始制菱花式壶赵梁(约1567—1619 )多制提梁式壶李茂林(约1567—1619 字养心,善制小圆式壶上有铢书记号时朋(约1567—1619 )大彬之父时大彬(约1580—1650) 时鹏之子时大彬,字少山,是供春以后最著名的陶艺大师。

他生活在万历年间,所用陶土杂有炮砂,制壶不务妍媚,朴雅坚致。

最初仿供春作大壶,后识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等人,接受品茶、试茶理论的启发,一反旧制,专做小壶。

这是紫砂壶艺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

茶论里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伦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

“与时大彬同时代或稍晚的李茂林、李仲芳、惠盂臣都迎合时代的风尚制作小壶。

明代后期。

紫砂名师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赞誉。

时大彬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

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全、邵文银、蒋佰(草字头下一“夸”)、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后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等。

万历后的名工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

李仲芳(约1580—1650)李茂林之子大彬门下第一高足徐友泉(约1578—1644)名士衡欧正春(约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卲文金(约1580—1646)又名哼祥大彬弟子仿汉方式方壶独绝卲文银(约1586—1648)大彬弟子制作文雅精巧蒋柏夸(约1600—1644)名时英大彬弟子陈信卿(约1600—1644)善仿时大彬李仲芳的作品陈光甫(约1619—1654)仿供春大彬壶陈俊卿(约1216—1661)为大彬弟子沈君盛(约1620—1654)善仿徐友泉壶,为大彬再传弟子制壶参酌沈君用的技法.陈子畦(约1625—1690)善制徐友泉壶式邵盖(约1580—1636) 制壶工巧,与大彬同时自树规模。

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祥风格相同,当时有“邵家壶”之称。

周后溪(约1581-1639)。

邵二荪(约1580-1639)。

陈用卿(约1620-1661),俗名陈三呆子。

制作工细,题款字体仿钟繇笔意。

陈正明(约1596-1661),制器极精雅。

署款有“壬戌秋日陈正明制”。

闵鲁生(约1620-1654)仿制名家作品,都极认真,神形酷似。

陈仲美(约1621-1655),婺源人,初于景德镇做瓷,他觉得做瓷器的人太多,很难出名,后来到宜兴制陶。

他善于配土,又擅长雕刻各种镇纸、香盒等文房摆件。

惜早卒。

沈君用(约1610-1666),名士良,又名多梳。

以自然界物器造型,配器上的“色象天错,金石同坚”的赞语。

以离奇著称。

人称“沈多梳”。

后因壶得罪官府而陷于冤狱。

徐令音(约1621-1667),相传为徐友泉之子,也称小徐。

陈辰(约1620-1660),字共之。

壶款雕刻得非常好,许多陶工都请他帮忙,是制壶人中的书法家。

陈和之(约1621-1654)。

陈挺生(约1620-1661)。

周季山(约1615-1662)。

v 沈子澈(约1610-1666),桐乡县人。

与时大彬齐名。

所制壶式与徐友泉相仿。

惠孟臣(约1620-1671)。

袁郁龙清康熙雍正年间制陶名艺人,有《素身扁壶》传世。

金士恒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许龙文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

惠逸公清乾隆时制陶名艺人,所制壶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与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

膺品亦多。

潘大和清乾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郑宁候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友兰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鸣远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间制陶名师,生卒不详。

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翻新样,技艺精湛,且作品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之风,华凤翔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

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臣公卿争相觅取,名孚中外。

当时北京有“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有壶、杯、瓶、盆、文房雅玩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壶》、《诰宝壶》、《花樽》、《菊盆》、《香盘》、《什锦杯》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竹笋水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陈汉文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

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

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

诗、文、书、画、皆以资胜。

为溧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

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

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

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范庄农家有《果铭竹节壶》及《仿曼生紫泥大壶》传世。

味清老人有《松杆笔筒》传世。

壶痴有《加彩印包壶》传世。

元茂有磨光《束腰孟臣小壶》、《捷普玉兰》、《素身大壶》传世。

许伯俊有《直身提梁大方壶》传世。

继长有《汉方壶》传世。

徐飞龙有《汉方壶》传世。

汉珍有《粉彩山水竹节壶》传世。

王南林有《素身圆清壶》传世。

阳友兰有《铭刻钟形环带壶》传世。

杨履乾有《坭绘山水圆壶》传世。

邵盘珍有《鼓腹孟臣小壶》传世。

萼圃有《折腰孟臣壶》传世。

杨彭年字式泉,号大鹏。

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

生卒不详。

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当时常为溧阳知县陈鸿寿制作《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杨凤年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

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所制《风卷葵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贵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精美内含,温润如玉。

《竹段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为毛竹段形,嘴、盖、把,均以竹枝、竹叶装饰,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卢占延号木道老人,为民国初陶人,出生于福建永安。

解放后被国家评为特级手拉壶大师,在朱泥器中享有极高声望!据云裘桂林、张德海等曾在他门下学艺!瞿应绍字子治,号日壶、瞿甫、老治、陛春、自号茶公,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尤好篆刻。

葛子厚清嘉庆时制陶名艺人。

有《梨形孟臣壶》传世。

杨宝年葆年,字公寿。

清嘉庆-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大赦亦名赦大。

清道光时制陶名艺人。

吴玉亭字竹溪。

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景南号留佩主人。

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申锡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

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

曾和杨彭年,瞿子治合作创制作品。

蒋德林字万泉。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休“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何心舟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东石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师蠡阁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传世。

范鼎甫清咸丰-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文旦资料不祥古莲子资料不祥矿成资料不祥邓奎字符生,清道光前后人,瞿子冶的朋友,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壶底用印“符生邓奎监造”。

梅调鼎字友竹,字赧翁。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

工书法,在紫砂壶上刻书画,自成一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