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学设计-窃读记
部编版小学语文《窃读记》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窃读记教学目标:1、通过勾画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感染。
3、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体会作者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教学准备:课前找林海音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
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
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
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2、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窃读又是什么意思?你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能根据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作者林海音吗?(生简介林海音)师出示课件。
(二)理清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相关的词语。
(汇报自学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概括,师出示图片。
(三)感悟窃读的滋味1、那么,作者在窃读时的滋味是怎样的呢?(学生说出自己初步读后的感受。
)2、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
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勾画出心理描写和动作描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做批注。
重点句子:⑴“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读的惊喜。
)⑵“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
”勾画动作描写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⑶“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
窃读记的教学及教学设计【3篇】

窃读记的教学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窃读记的教学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熟悉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分、屋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简单味道,感悟对读书的喜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用词的精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1、引导同学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对读书的喜爱,对学问的渴望。
2、是在阅读中体会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味道详细化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人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才会这样做?“窃”时心里会怎么想?请你打开书本,是什么促使了林海音这样去“窃读”的?二、初读课文1、默读课文两遍。
2、读第一遍,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3、读完其次遍,把书合上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沟通反馈1、梳理内容:窃读的时间段?窃读的方法?窃读的感受?(引导同学体会文章的内容紧密围绕课题绽开叙述。
)2、识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分、屋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3、范写观看:饿、惧、柜、檐、酸、撑留意字的间架结构。
4、生书写练字本上的汉字。
四、再读课文1、画出描写林海音动作和心里活动的句子。
2、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摘抄在自己的语言积累本里。
五、放声朗读全文六、结束语“我”是担忧又可怕的跨进书店,由于那是一种怎样的窃读味道?(文中第四段)──很欢乐,也很惧怕。
我欢乐什么?可怕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的内心深处,下节课连续学习。
其次课时一、复习词语窃读炒菜锅勺饥饿惧怕充分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踮起脚二、学习课文1、体会看书的急迫心情:⑴指名读描写林海音动作的句子。
⑵标出描写林海音动作:词语:跨、踮、钻、挤、找。
体会:顾客多,我看书的心情急迫。
⑶板书:跨、踮、钻、挤、找心情急迫动作描写。
《窃读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窃读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教法:朗读法情境设置法学法:勾画圈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名言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冰心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这两则名言讲的是什么?大家喜欢读书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看看大作家读书有什么滋味。
2、题目“窃读记”中的“窃”是什么意思?(1)偷(2)偷偷地(3)谦指自己3、“窃读记”中的“记”是什么意思?本文以“记叙”为主,属于叙事散文文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4、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我”没有钱买书,只好偷偷地在书店读书。
)二、初读课文,体会好读之心我是怎样“窃读”的?流连于文化街的大小书店,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之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三、研读文章,品味爱书之情(一)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二)“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
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1、苦A.“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找出表示动作的词,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表现了小海音怎样的心理?寻找书籍的急切心理。
B.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从“一”和“几”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我”的复杂心理。
既表现书中世界对我的吸引力之大,又表现怕再次碰到上次被赶的难堪经历再次重演的复杂心理。
《窃读记》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窃读记》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课文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渴望知识的情感。
(2)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不做窃读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以及课文中所涉及到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林海音及其作品《窃读记》。
(2)学生齐读课文《窃读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找含义。
(2)教师巡视课堂,给予个别辅导。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大意,梳理出文章结构。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正确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道德观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窃读记》教案优秀5篇

《窃读记》教案优秀5篇《窃读记》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问答法、合作探究法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老师多媒体课件。
1课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
林海音(1918-20xx),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作家。
代表作为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
1.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课文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2.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教师指导学生整理课文的行文思路:“窃读”被老板发现受屈辱--插叙“窃读”的原因--“窃读”受到店员的照顾--点明主旨:读书长大,在爱中长大1.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_”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
2.读书有千百般滋味,请浏览课文,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3.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请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解决小组讨论中的疑难问题。
引导学生在分析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探究本文主旨。
(1)“我跨进书店门……踮起脚,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窃读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窃读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材简介《窃读记》是中国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属于现代文学。
该小说描写了一位少女在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后,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发现自己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友情和爱情。
本教案则是针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而制作的。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基本情节,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变化;2.熟悉小说的文学语言,感受其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语言等进行分析和解读;4.借助此篇小说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现代文学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重点1.窃读记中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变化;2.学生对小说中的文学语言进行感性理解;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一课时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听讲、朗读讲解小说的背景,介绍作者张爱玲第二课时小说的基本情节阅读、组织口语表达讲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变化,让学生自主分组表达第三课时小说中的文学语言阅读、朗诵、分析通过朗读和分析小说中的词语、句子、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语言的特点第四课时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究小说中的人物、情节、语言特点等,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的方式交流第五课时课堂点拨个别辅导、问题解答解答学生探究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第六课时课后练习阅读、写作阅读小说中的指定章节,进行写作练习和口语表达训练第七课时课后反思个人反思、小组讨论进行课后反思,以便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本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方法。
五、教学方法1.组织阅读和口语表达,让学生能主动表达;2.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3.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让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4.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促进集体智慧的发挥。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们让学生接触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经典小说,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有组织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反映现代文学的特点。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优秀教学设计11.《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读书的艰辛,感受“我”在读书过程中品尝到的人情冷暖。
2、学习运用心理活动、神态描写来变现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学习作者珍爱读书、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重点)2、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难点)【预习安排】默读课文,做好批注1、标注生字词。
2、标出你认为写得较为生动的或者较能打动到你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当时的真切感受。
3、用特殊符号标注出你认为较难理解的语句或者片段。
4、自选你喜欢的片段大声朗读或者背诵。
【教学时间】1课时一、播放视频,激趣导入用匡衡凿壁偷光的小视频导入。
匡衡的“偷光”读书和本文的“窃读”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著名散文家。
原籍台湾省苗栗县。
其代表作有《城南旧事》。
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窃读记》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窃读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窃读记》的主旨,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叙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望的共鸣,培养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和对学习环境的珍惜。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窃读”行为的描写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和对学习环境的珍惜。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窃读”行为的复杂情感,引导他们与个人经历相联系。
激发学生在写作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叙述手法和修辞技巧。
作者简介:林海音: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以其细腻的文笔和对儿童心理的深刻洞察著称。
她的作品多以儿童视角出发,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对成长过程中纯真与渴望的描绘。
教学准备:《窃读记》课文PPT课件,包含林海音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阅读和学习场景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环境下的阅读情景。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阅读故事”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林海音的照片和简介,简要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阅读和学习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林海音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如“贪婪”、“忐忑”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窃读”行为的描写。
深入探讨(15分钟)1. 叙述手法:分析文中的叙述手法,如使用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2. 情感表达:讨论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阅读的热爱和对学习环境的渴望,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窃读记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认识自己。
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可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能帮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陶醉书海,也许你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祈祷过,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泪过,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过……陶醉书海,是一种幸福。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她因为陶醉书海,竟然去“窃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窃读记》。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汗涔.涔(cén) 尴尬
..(gān gà)
贪婪.(lán) 诅咒
..(zǔ zhòu)
踉.(liàng)踉跄.(qiàng)跄煞.有介事(shà)
众目睽.睽(kuí) 饥肠辘.辘(lù)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贪婪:贪得无厌。
课文指渴求知识而不知道满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3.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台湾著名作家,祖籍广东蕉岭,出生于日本大阪。
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其中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叙事的。
第一部分(1—8):书店“窃”读,遭老板嘲笑。
第二部分(9—16):回忆“窃”读的方法。
第三部分(17—29):得到书店店员的关爱。
2.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窃读”中发生的故事时具体详细地写了哪两件事?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以及当时的心情。
【交流点拨】因“窃读”而被赶出了书店——孤独无助;得到店员的关心和帮助,读完了一本好书——感动、感激。
3.从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窃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成功“窃读”,还得掌握一些方法,请分别概括作者用到的“窃读”方法。
【交流点拨】分别到不同书店读同一本书;假装成其他顾客的家属;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藏在书店角落避免引人注意。
4.通过“我”窃读的经历,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
【交流点拨】一个家庭贫困却酷爱读书的“我”。
(二)深层探究
1.“我”窃读的经历充满了甜与苦的滋味,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点拨】甜:“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渴望得到的书本一旦拥有,便如饥似渴地阅读,满足了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心里很快乐。
苦:“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
”“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
从头来,再数一遍。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我”为了读书,煞费苦心。
四、板书设计
窃放学之后——匆匆赶到书店——贪婪地读着
读藏身于大人之中——感受独特——经历艰辛与惧怕
经借雨天读书——滋味复杂——收获知识和快乐
历夜晚降临——离开书店——浑身轻松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爱读书的人的故事呢?请简要叙述。
【交流点拨】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读书。
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
为了防止疲劳瞌睡,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而清醒,他就又开始努力读书。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连家里人都瞧不起他,于是他发愤自学,每当困倦,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车胤萤囊: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放进布袋里,把它当作灯来照明读书。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这个小姑娘窃读的各种滋味。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文中有表现力
的语句,进一步品读窃读的小姑娘的复杂心情,和她一起去感受阅读的快乐。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请找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写“我”“窃读”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交流点拨】(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跨、踮、挨蹭、钻、挤”这几个动词很有表现力,通过这一细节动作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窃读”的辛苦,表现了“我”对书的急切渴望。
(2)“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
从头来,再数一遍。
”“急忙”一词写出了“我”找不到那本书时内心的焦急心情。
(3)“我的腿真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有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真是像个小偷似的。
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贴”等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窃读”的辛苦。
(4)“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瘦狼”,那样“贪婪地吞读下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对书的酷爱。
(5)“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咽了一口唾沫”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2.“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吃饭长大”指的是成长所需的物质条件,“读书长大”则是指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身体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在爱中长大的”是指作者得到了店员的关心与帮助,让自己明白这世界还是充满爱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
(二)技法赏析
文中插入自己窃读的方法以及窃读时的饥饿难耐的回忆片段,这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是插叙;丰富了文章内容,极力渲染了自己窃读之辛苦,强调了自己对书的酷爱。
(三)课堂小结
课文中虽然只是记录了林海音在少年时期读书的一小段经历,但她对读书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这也为她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板书设计
有表现力的动词
有表现力的语言
比喻的修辞手法
插叙的记叙顺序
四、拓展延伸
林海音忍受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经历担忧和惧怕,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却仍旧说“我很快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悟呢?
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
【交流点拨】“读图时代”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认真阅读了,不阅读的中国人,令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