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教案 (修改稿)

合集下载

李煜浪淘沙教案设计

李煜浪淘沙教案设计

李煜浪淘沙教案设计“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景象呢?你想要深入的去了解一下吗?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李煜《浪淘沙》教案设计,欢迎阅读!李煜《浪淘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提高诵读理解、鉴赏词的能力。

2.能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提高欣赏评价词的能力。

3.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 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 诵读本诗,体味词人悲凉的家国兴亡感。

背诵全词。

素质(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 体会词人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懂得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品味诗歌的内蕴2. 诗歌中的白描手法教学方法朗诵法——品鉴联想法——陶冶法——探究法能力训练任务 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2.学生介绍李煜生平及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3.根据诗歌内容演绎诗意。

4. 概括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诗歌选》2.《李煜后期词的艺术魅力探微》二、教学设计第一阶段:导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今天就来看看这位薄命君王的绝代词——《浪淘沙》第二阶段: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1、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2、请阅读【题解】3、补充介绍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别号有: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居、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

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位儿子。

】他的父亲李璟,被世称为中主。

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

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浪淘沙令修改上课用

浪淘沙令修改上课用

名家解读
“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 ;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 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 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 ,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 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 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
3.讨论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
3、“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 见时难”中“莫” 好在哪里?
A、诗人不是不想凭栏远眺,是不能、不敢。那 里现在已非南唐之地,而是宋朝之土。失去的国 家不能再回来,逝去的美好生活不能再回来了, 所以告诫自己还是“独自莫凭阑”,表达了词人 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 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B、“莫”字更有力度,表达了深深的悔恨之情。
闲愁,皆风情绮丽,事,
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当中的杰作包 括《虞美人》、《浪淘沙令》、《乌夜啼》 皆成于此时。 • 后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 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 “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我知道,你曾想写下这样一句话
如有来世,我只愿在江南的青碧 天下,撑一只船,烟雨任平生。 不要这亡国昏君的千古骂名, 也不要这词成天下的千古才名。
4、如何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此句运用对比手法,直抒情 感。就像水自长流,花自飘落, 春天自要归去一样,人生的春 天也要完结。词人长叹水流花 落,春去人逝,暗示词人一生 即将结束。真可谓“语语沉痛, 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 音”。
——多表示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无尽 流水 哀伤与愁怨。 1.李煜《虞美人》:“间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清代沈谦:“男中李后主,女中 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王国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 大,感慨始深,遂变伶工之词而 为士大夫之词。”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煜以及词的起源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背景知识的拓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的文本和注释。

3. 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复习相关的诗歌知识和技巧。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诗歌《浪淘沙令》以及作者李煜的背景知识。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诗歌,帮助他们记忆和积累。

3. 诗歌内容理解:(1)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领会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 诗歌背景知识拓展:(1)介绍作者李煜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2)讲解词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浪淘沙令》的读后感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有利于学生想象和感知的情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

(2)理解《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及词的意境。

(3)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浪淘沙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煜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哲理,引导学生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1. 《浪淘沙令》的字词释义和词牌特点。

2. 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词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解读。

2. 词人情感的细腻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浪淘沙令》的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词牌样式、图片等教学资源。

3. 学习素材:相关古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教学氛围。

(2)简要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浪淘沙令》,感受词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词牌特点,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

(2)解读词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阐述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态度。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推荐相关的古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强调词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价值观念。

7. 课后作业(1)背诵《浪淘沙令》。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浪淘沙令》为例,讲解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李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李煜的生活背景及他在中国词坛的重要地位。

2、反复诵读,抓住倒叙、比喻等手法,理解李煜词的抒情特色。

3、抓住诗词的意象,领会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特征。

4、品味鉴赏词中语言,感知作者亡国后惨痛欲绝的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词兴趣,在诵读学习中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对诗词的审美体验和感悟,珍惜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

2、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教学课型:新授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让学生朗读这首词,理解词中“潺潺、阑珊、罗衾、一饷”的意思。

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互相讨论,老师巡回指导启发点拨。

最后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领会词中的意象,品读诗词的语言,掌握本词的各种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者亡国惨痛欲绝的情感,同时在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涵咏、赏读、讨论、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过程:(上课前,播放《虞美人》的音乐)一、导语: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叫什么?会唱吗?大家能不能齐背一下这首词?作者是谁?(学生回答,然后齐背李煜的《虞美人》。

此时,调动起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煜的诗词,走进他的悲情世界。

(板书:“浪淘沙令”)二、出示目标:见多媒体幻灯片2三、作者及背景:师:哪个同学能介绍一下李煜?生:南唐后主,亡国之君。

师:请看幻灯片3、4、5的作者简介及其成就:李煜(937~978) 五代词人。

南唐国君。

字重光,初名从嘉。

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

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

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

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浪淘沙令》的背景及李煜的生平,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浪淘沙令》,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2.1 诗词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2.2 诗词字词解析2.3 诗词意境分析2.4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三、教学难点3.1 诗词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与运用3.2 诗词意境的感悟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及《浪淘沙令》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诗词朗诵让学生齐声朗诵《浪淘沙令》,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5.3 诗词字词解析解释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5.4 诗词意境分析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背景,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美。

5.5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教授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等鉴赏方法,帮助学生自主鉴赏诗词。

5.6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合作精神。

5.7 总结反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

六、课后作业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教学准备6.1 教材及相关资料准备《浪淘沙令》的文本,以及李煜的其他作品和相关评论资料。

6.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词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教学过程设计7.1 课堂活动安排设计课堂活动流程,包括诗词朗诵、字词解析、意境分析、鉴赏方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和总结反馈等环节。

7.2 教学时间分配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确保课堂活动的高效进行。

八、教学策略8.1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8.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李煜的其他作品,分析《浪淘沙令》的独特之处。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 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3. 诗词的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

2. 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词所表现的意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词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交流各自的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意境、情感,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5.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词,加深学生对《浪淘沙令》的理解。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7. 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 学生能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学生能够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概括诗人的情感。

4. 学生能够比较其他类似诗词,识别其艺术特点。

5.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创作简单的古体诗。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及相关诗词选编。

2. 参考资料:关于李煜的生平介绍、诗词鉴赏指导书籍。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提供在线诗词鉴赏、相关论文和评论。

苏教版语文高二《乌夜啼》《浪淘沙令》教学设计 (2)

苏教版语文高二《乌夜啼》《浪淘沙令》教学设计 (2)

《乌夜啼》《浪淘沙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能通过对冯延巳、李璟、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能用浅近的文言文拟写一两则词话,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本文增加目标:了解李煜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李煜的词,学习要求主要是了解李煜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二、朗读乌夜啼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三、理解1、了解作者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

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

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

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

他的词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也特别强。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由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2、看注解,合理想像,进一步理解词的语言,同学合作,用现代语言串通词的大意(林花调谢,失去了春天的艳红,未免过于匆匆。

无奈摧残她的,有那朝来的寒雨和晚来的风。

风雨中的残花,像女子脸带胭脂把泪淌,使人迷醉,更不知何时才能重逢?人生长恨,自象那流水长向东。

)四、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1、从词中寻找出关键字,理出其情感思想。

2、有人评论说这首词上片中的“无奈”和下片中的“自是”最有情味,试作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教案 (修改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令》,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2、通过自读,鉴赏《乌夜啼》,体会词人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惆怅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通过对比、探讨李煜前后期词的不同点及其在中国词坛的承前启后重要地位。

4、能拟写5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对李煜词的鉴赏,体会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在,感慨遂深。

”充分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珍惜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1、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能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对李后主词的鉴赏文章。

[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虞美人》2、同学交流:谈谈你听了这首歌后的感受。

3、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4、教师多媒体: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

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

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有人对李煜的为文与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板书)(投影: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朗读《浪淘沙令》,体会情感1、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教师作朗读指导),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由篇到段,由段到句,由句到字,以字领篇,以读悟情。

(重点讨论“寒”字的“词眼”作用)“阑珊”——将尽,哀落。

“凭阑”——凭栏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浪淘沙令》中,就词的因果关系来看,为什么而“寒”?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心寒。

以什么意象来写“寒”?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烘托了词人落寞的心境;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铁蹄下;绵绵怨恨像悠悠春水,一腔愁绪如满地落花。

“雨”意象拓展——以雨烘托悲凉的心境,还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寒蝉……骤雨初歇,都……”“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

”2、这些情感是通过哪些物象体现出来的呢?雨潺潺、春阑珊——惆怅、凄冷无限江山:怀故国――对往日荒淫误国的追悔寒落花——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

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此首殆后主绝笔,语意惨然。

五更梦回,寒雨潺潺,其境之黯淡凄凉可知。

“梦里”两句,忆梦中往事,尤觉哀痛。

换头宕开,两句自为呼应,所以“独自莫凭阑”者,盖因凭阑见无限江山,又引起无限伤心也。

……“别时”一句,说出过去与今后之情况。

自知相见无期,而下世亦不久矣。

故“流水”两句,即承上申说不久于人世之意,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

将四种了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3、品读与探讨3(P.57)[讨论明确]两种理解都通,但似乎理解为“暮凭阑”更好。

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江山”在望,别易会难,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却又说“无限江山”,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

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莫”两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不如连用“自”、“暮”两个去声字,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

第三,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

这样理解,似乎更顺理成章,更深刻,更显得悲怨凄凉,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4、“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引导学生比较“客”的含义)虚实结合5、教师小结:对比、虚实:梦境与现实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

三、引导学生自读《乌夜啼》(按照上一首的方法学习)明确阅读方法:1、初读:理解字词,弄清大意;2、抓住关键句子、词语——“词眼”,揣摩词中的情感(语气、速度、节奏、感情);3、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通过哪些物象体现出来的呢?4、联系背景深入体会(知人论世);5、拓展理解(举一反三)。

下边请同学们按照上面的方法来阅读(注意停顿、语气、重音、言外之意)。

1、林花(谢)——匆匆,寒雨、晚风——残忍,胭脂泪——留念,水长东——人长恨2、关键词语、意象林花(谢)——怀念恨寒雨、晚风——无奈、凄苦胭脂泪——留恋水长东——长恨[“ 恨”:遗憾。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怨恨,“长者虽有恨,役夫敢申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讨论,哪种理解好?“遗憾”好,人生充满了遗憾,就像林花悄然凋谢,江水日夜默默东流一样,是无法改变的规律。

就像刘诗《西塞山怀古》说的那样:“人世几回伤心事,山行依旧枕寒流。

”就像《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诗一样,“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怨恨”好。

好景短暂,就像林花匆匆凋谢;相见无期,几时重;国家灭亡,沦为阶下囚,失去昔日的地位、富有、享受,失去了自由,能不怨恨吗?(诗无达古,只要紧扣文本,紧扣词人的身世,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寒”,“罗衾不耐五更寒”,不仅仅写的是词人生理感受,还刻画了词人心理的伤痛。

像“小楼吹彻玉笙寒”,写怀远的闺中少妇,思念远人却不能相见的心寒。

]3、思考“品读与探讨2” 《乌夜啼》是一首深挚感人的伤别之词,词人将个人的人生体验,上升到了人类的生命共感。

请反复诵读作品,谈谈“无奈”和“自是”这两组虚词在上下片中的作用。

“无奈”:这首词是伤别之作,全篇从惜花写起,惜花惜人,语带双关。

上片中“无奈”句,由惊叹转为怨恨,其中“无奈”二字,满蕴无力护花、无计回天之意,一片珍惜怜爱之情,跃然纸上。

“自是”:下片“自是”句重落,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之必然长恨,语最深刻,其中“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意蕴。

词人就是这样将个人的人生体验,上升到了人类的生命共感。

四、拓展延伸一斛珠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1.初过:刚刚完毕。

2、沉檀:古代妇女化妆时用的颜料,用来涂在唇上。

注:点。

些儿个:方言,少许,一点点。

3、丁香颗:颗,花蕾。

丁香花叶片如同鸡舌,此处为舌尖的代称,4、引:使得,樱桃:指美人如樱桃般小巧红润的嘴。

破:张开。

5、裛(yì,四声):沾湿。

殷:深红色。

可:可以,适宜。

6、旋:又。

香醪(l áo二声):美酒。

涴(wò四声):污染。

7、斜凭:斜靠着.娇:别作“情”。

无那(n uó二声):无限,非常.8、红茸:别作"红绒".红色丝线9、檀郎:潘岳,古代美男子,小名檀奴.后用来指代所爱的男子.唾:吐,疑误.引导学生题材、手法,赏析、比较、地位(见投影)这是后主早期作品,主题是美人口.通篇都围绕美人的口来展开描写.上片写唱歌.清早起来,女子即开始装扮,还点了一点沉檀在口上,使嘴唇更加红润.她张开如樱桃般小巧的嘴,微微露出舌尖,口中便流露出了清丽的歌声.此处些儿个用的极妙.是方言,但却丝毫不显粗俗,活泼的很,而且突现了女子化妆时的动作和神态.下片写醉酒.女子喝了点酒,有些微醉,酒洒在了薄薄的袖子上,把袖子殷湿了,染上了红色的酒痕,但是她浑不在意,依旧大杯的畅饮,嘴上的红檀沾到酒,污了杯口.她醉意更浓,斜靠在绣床上,娇态无限,随口把嚼着的红线,笑着向爱人唾去.此词题为咏美人口,则通篇句句不离口唇.她涂口红,开口唱歌,喝酒把口红沾到了杯上,醉后又张口向爱人吐去红线.通过对口的描写,把一个青年女子天真欢乐的娇态,写得可掬又传神。

五、总结谈话1、李煜前期词作与花间词一样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但不似花间词绮糜香艳,用语清新、自然。

如前所提及的《一斛珠》,全篇词作格调不高,只是描写美人之态。

但描写生动,所用多口语,直白浅露却富有情趣。

把女子的媚态、闲情写得淋漓尽致。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投影:前期宴乐闲愁,艳情香软风格柔美,婉转缠绵后期怀念故国,感伤往事风格沉郁凄怆悲凉2、对花间词的小结:(见课本P.52.)六、听音乐,进一步感受歌声中的李煜词。

1、乌夜啼;2、破阵子七、作业:搜集李煜的词,根据所学的他的词,谈谈你对李煜词的理解,并作简要的评价。

500字左右。

八、教后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