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赏析

合集下载

李煜《浪淘沙》译文及鉴赏

李煜《浪淘沙》译文及鉴赏

李煜《浪淘沙》译文及鉴赏李煜《浪淘沙》译文及鉴赏原文: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罗衾: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一会儿,片刻。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娱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了,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作者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五代著名词人,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在位15年,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

他前期词写宫廷生活为主,后期词抒写被赵宋王朝所俘后的遭遇,虽然内容充满着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留念和亡国的哀伤,但毕竟已从狭窄、虚浮的小天地中突破出来,提高了词的抒情艺术表现力,在词史的发展上,自有着一定的地位。

作品鉴赏一: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

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浪淘沙李煜的原文和翻译

浪淘沙李煜的原文和翻译

浪淘沙李煜的原文和翻译浪淘沙李煜的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乡,空照秦淮。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喜。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象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

赏析: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

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吾土”。

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

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

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

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

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

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

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

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诗人介绍:李煜(别称:南唐后主、李后主,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他于961年继位,尊宋为正统,在宋太祖灭南汉后,改称“江南国主”,后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于978年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他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试论李煜的《浪淘沙》词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试论李煜的《浪淘沙》词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试论李煜的《浪淘沙》词的意象美和情感美内容摘要: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词坛上最伟大的词作家之一,他把词作为抒写自己真实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加之意象运用的独到之处,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尤其是在国破家亡、身囚宋朝之后,他的去国感怀词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真实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浪淘沙》是李煜去国伤感词的代表之作,这首词有其独特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关键词:李煜去国感怀词《浪淘沙》意境美情感美正文:李煜(937-978),字重光,自幼精通文章、诗、词,善书、画,25岁时继承父业做了南唐国主。

李煜是一位才艺出众却有着悲剧色彩的君主,不善治国的他坐上龙椅,南唐注定要被弱肉强食,李煜注定要沦为亡国之君。

中主李璟的大臣钟谟就曾进言道:“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

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

”李煜在位时,中国北方已建立了强大的北宋王朝,李煜秉性懦弱,年年向宋太祖纳贡,苟且偷安。

北有强邻,可李煜在位15年整天过着的却还是纸醉金迷的生活。

975年宋灭南唐,李煜出降,被俘到北宋都城汴京,封为“违命侯”,过着“日夕只以泪洗面”[1]的软禁生活。

被囚期间,李煜深思故国,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著名词作。

李煜创作的一贯特点是“真”[2],尤其是后期的去国伤怀词,感情真切,不加掩饰,“真所谓以血书写者也” [3]。

《浪淘沙》是李煜被囚禁期间的重要作品,这首词交织了短暂的梦中欢娱与悲凉凄清的现实境遇,由雨夜的梦入手,选用微妙的意象,流露出真实的亡国被囚、深深思念故国的深悲巨痛,意象美与情感美在这首词作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煜被誉为一位“纯情的诗人”,这与他在词作中所展现出的情景交融、愁绪难消的艺术境界是分不开的。

李煜的词选用某种具体的意象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进去,二者的结合天衣无缝,让人有一种读来有一种极为真实的感觉。

李煜的《浪淘沙》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选用“雨”“夜”“落花”几种可以赋予个人情感的自然物作为词的意象,巧妙地传情达意。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及赏析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及赏析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及赏析《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是由李煜所创作的,这首词写当前的孤寂,与往日的繁华相对,不过不是直接道出,而是借景抒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浪淘沙·往事只堪哀》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五代: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往事只令人徒增哀叹,无论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都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淹没在野草之中。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秋月澄明。

回想那精美辉煌的楼宇宫殿,如今是人去楼空,只有那楼影,空映在秦淮河的河水中。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注释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

一任:任凭。

吴本、吕本、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一行”。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一片”。

粟本《二主词》、《历代诗余》、《全唐诗》作“桁(héng)”。

一桁:一列,一挂。

如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燕子嗔重一桁帘。

”终日谁来:整天没有人来。

金锁:即铁锁,用三国时吴国用铁锁封江对抗晋军事。

或以为“金锁”即“金琐”,指南唐旧日宫殿。

也有人把“金锁”解为金线串制的铠甲,代表南唐对宋兵的抵抗。

众说皆可通。

锁:萧本、晨本《二主词》作“琐”。

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金剑”。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金敛”。

《古今词统》并注:“敛,一作剑。

”按:作敛不可解,盖承“金剑”而误。

已:《草堂诗余续集》、《古今词统》作“玉”。

《古今词统》并注:“玉,一作已。

”蒿莱:蒿莱,借指野草、杂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淹没野草之中,以此象征消沉,衰落。

李煜《浪淘沙》赏析

李煜《浪淘沙》赏析

李煜《浪淘沙》唯美古诗词,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浪淘沙》五代·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白话】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赏析】这是李煜被囚于汴京期间所写的一首小令,表达了亡国之君的孤寂生活和空怀故国的悲哀心情。

起句辟空而来,直抒胸臆,道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心境。

“往事”,概言他昔日身为帝王的种种生活情景。

这些情景历历在目,郁积于心,成天回忆,欲罢不能。

结果呢,不仅无助于自慰,反倒越发增其悲哀。

“只堪”二字,刻画出徒想无益而又不能不想的矛盾心理和悔恨交集、触目伤怀的内在隐衷。

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思愁绪,时时紧缠着他,即使面对着眼前景色,也难以排遣;不仅难以排遣,反倒更勾起他对“往事”的悲感!“景”与“事”相对而言,使得现实与往昔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出囚徒困境与帝王之尊的悬殊,从而表明了无论忆昔还是面今总是难遣悲怀的根源。

两句总领全词,“哀”字即为词眼,为全词罩上一层悲哀凄凉的冷色。

“对景难排”之“景”是怎样的呢?只见“秋风庭院藓侵阶”。

“秋风”,点明时在万物萧索的季节,同时渲染了冷落的环境气氛。

“庭院”,实写所在之地,也正是作者囚居之处。

“藓侵阶”,是说那碧绿的苔藓已蔓延到门前的阶沿,那么,庭院之空寂荒凉可以想见。

词人于此以细腻的笔触、敏锐的观察、形象的画面,写出了与昔日帝王之居有天渊之别的悲凉景象,当然只能触景伤情,岂能略解愁怀呢!这时,词人的目光由侵阶的苔藓逐渐收回到门前静静垂挂的珠帘上,却毫无卷起珠帘的意思,因为身为囚徒,终日独居,有谁会来看望自己呢!“一任”,完全听任,表现出万般无奈、随它去了的莫名悲哀。

【诗词大观园●赏析】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诗词大观园●赏析】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诗词⼤观园●赏析】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浪淘沙》,词牌名。

唐时原为七⾔绝句体,⼆⼗⼋字,⾄南唐李煜始改双调,长短句。

钦定词谱为《浪淘沙令》。

本调共⼗句,五⼗四字,前后⽚各四平韵。

下⾯赏析的便是李煜的作品。

要赏读李煜的词,⾸先要简要了解李煜其⼈。

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世称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公元961年在⾦陵登基即位。

公元975年国破降宋,被俘到汴京(今开封)后软禁。

公元978年被赵光义毒杀.追封吴王。

李煜是南唐的第三位皇帝,⾃⼩长在深宫,即所谓“⽣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之⼿”,从⽽导致其“性宽恕,威令不素著”。

也就是说,他的性格宽厚仁慈,⼼不狠,威严不⾜,虽然是皇帝,说话有时候还会不管⽤。

然⽽,也正是这种优越的⽣活环境与深厚的⽂化熏陶以及其后的遭遇造就了⼀位改写⽂学史的伟⼤的词⼈。

⾄于后⼈对其评价的“性骄侈,好声⾊,⼜喜浮图,为⾼谈,不恤政事”等等也极易理解,很多后代皇帝皆是如此,宋徽宗就与其极为相似。

该词流传着⼏个版本,本次活动所提供的是王国维辑本《南唐⼆主词》,如下: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任珠帘闲不卷,终⽇谁来?⾦琐忆沉埋,壮⽓蒿莱。

晚凉天净⽉华开。

想得⽟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在其他版本中再选出⼀例: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任珠帘闲不卷,终⽇谁来!⾦锁已沉埋,壮⽓蒿莱。

晚凉天净⽉华开。

相得⽟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两个版本中有两字不同,我认为其“已”字强于“忆”字;⽽“想”字则强于“相”字。

从描绘的景象与蕴含的情绪看,这⾸词应写⾃开封。

《古今词统》中有题作“在汴京念秣陵作”。

(秣陵者,秦汉时对今南京的称谓)由此可以肯定,这⾸词必定是作于软禁之中。

下⾯我们来分句细读: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往事对我来说只有悲哀,眼前的情景更让我⽆法排遣。

此处开门见⼭,直接道出对过去的怀念。

“堪哀”绝不是“往事”不好,⽽是太好,更因为此时的处境太不好。

美好时光⼀去不返,作为帝王的⾃⼰已永远的成为了过去,现在的⾃⼰是他⼈的阶下之囚。

届高考语文考前古诗词鉴赏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赏析素材含答案

届高考语文考前古诗词鉴赏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赏析素材含答案
下片转折而起,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悲悼国家破灭、身陷为虏的遭遇。想当年,身为君主,群臣俯首,宫娥簇拥,有过颐指气使的威严,有过春花雪月的风流,而所有的繁华与富贵都一起随着金陵的陷落而烟消云散,化为了乌有。此时徘徊庭院,往事无限,看秋夜天高,秋月澄明,那金陵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却不再是往日的气象。南唐已破灭,君主成囚虏,秋月还是那轮秋月,只是“空照秦淮”而已。这里的“玉楼瑶殿影”,可以分作两层理解。第一层是指秦淮河边的旧时宫苑,映照在月光下,投影在河水中,却是有楼影而无人影,重在一个“照”字。第二层是指神话传说中的月宫,华丽壮观却虚无缥缈,就像此刻记忆中的故国宫苑,重在一个“空”。就第一层讲,作者是凭着想象回到旧地,就第二层讲,则作者是在当地望月而遥寄哀思。这两层意思就将一人而两地的情思通过一轮秋月糅合到一起,“空照”不仅在秦淮的楼阁,也在汴京的人一心。“空照”的感受中有无尽的心酸与哀苦。
这首词写当前的孤寂,与往日的繁华相对,不过不是直接道出,而是借景抒情。上片景色“秋风庭院藓侵阶”,写得寒瑟凄惨;下片景色“晚凉天净月华开”,虽然清冷,却是一片澄明。这两处景色,一明一暗,又一在白日,一在夜晚,就构成了双重的联系。在格调上是现在与过去的对比,在时间上则是日以继夜的相承。因此,“对景难排”不仅是说眼前景,而且是指所有的景物,无论四季,无论日夜,都不能为孤苦的作者排遣悲哀,不说“往事只堪哀”,用其他的话也是无法表达出悲哀的。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注释】
①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
②一任:任凭。吴本、吕本、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一行”。《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一片”。粟本《二主词》、《历代诗余》、《全唐诗》作“桁(héng)”。一桁:一列,一挂。如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燕子嗔重一桁帘。”

李煜词《浪淘沙》赏析

李煜词《浪淘沙》赏析

李煜词《浪淘沙》赏析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1]潺潺:形容雨声。

[2]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3]罗衾(音亲):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4]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5]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分析:此首殆后主绝笔,语意惨然。

五更梦回,寒意潺潺,其境之黯淡凄凉可知。

"梦里"两句,忆梦中情事,尤觉哀痛。

换头宕开,两句自为呼应,所以"独自莫凭阑"者,盖因凭阑见无限江山,又引起无限伤心也。

此与"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同为悲愤已极之语。

辛稼轩之"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亦袭此意。

"别时"一句,说出过去与今后之情况。

自知相见无期,而下世亦不久矣。

故"流水"两句,即承上申说不久于人世之意,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

将四种了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

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赏析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译文】
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注释】
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

一任:任凭。

吴本、吕本、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一行”。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一片”。

粟本《二主词》、《历代诗余》、《全唐诗》作“桁(hng)”。

一桁:一列,一挂。

如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燕子嗔重一桁帘。


终日谁来:整天没有人来。

金锁:即铁锁,用三国时吴国用铁锁封江对抗晋军事。

或以为“金锁”即“金琐”,指南唐旧日宫殿。

也有人把“金锁”解为金线串制的铠甲,代表南唐对宋兵的抵抗。

众说皆可通。

锁:萧本、晨本《二主词》作“琐”。

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金剑”。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金敛”。

《古今词统》并注:“敛,一作剑。

”按:作敛不可解,盖承“金剑”而误。

已:《草堂诗余续集》、《古今词统》作“玉”。

《古今词统》并注:“玉,一作已。

”蒿莱:蒿莱,借指野草、杂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淹没野草之中,以此象征消沉,衰落。

净:吴讷《百家词》旧抄本、吕本、侯本、萧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续集》、《词综》、《全唐诗》俱作“静”。

秦淮:即秦淮河。

是长江下游流经今南京市区的一条支流。

据说是秦始皇为疏通淮水而开凿的,故名秦淮。

秦淮一直是南京的胜地,南唐时期两岸有舞馆歌楼,河中有画舫游船。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煜囚于汴京期间(976—978)所作。

宋人王轾《默记》记载,李煜的居处有“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所以李煜降宋后,实际上被监禁起来了。

他曾传信给旧时官人说,“此中日夕以泪洗面!”
【鉴赏】
起句“往事只堪哀”,将全篇基调定出,并凝结到一个“哀”字上。

这“哀”是如此深重,以至于“对景难排”。

本来“对景难排”就在说无人可以倾诉,只好独自面对景物,希望能作排遣,在诉说哀痛深重的同时,已有孤独之意。

由此拈出“难”,是说孤苦之深,面对景物也无法排遣。

更接以“秋风庭院藓侵阶”,用苔藓满地写无人造访,用庭院秋风写空旷凄凉,景色已然寂寞,孤苦唯见深重。

这样便将人的孤独写得很具体,很形象,那内心的哀伤,非但是“难排”,“对景”更是徒然增痛而已。

时当秋天,是枯索萧瑟之季;身在庭院,
有高墙围困之难。

而在这小院中,秋风吹过,树叶黄落,唯一的绿色就是蔓延生长的苔藓,那层暗绿一直爬到了进入堂室的台阶上,看着令人心酸。

刘禹锡的《陋室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名句,表现高逸脱俗的文人雅趣。

这里写苔藓,是说生活的孤寂,在寒瑟的秋天虽然有这一点绿色,却是长年没有人行走的痕迹,尤增悲哀。

于是“一任珠帘闲不卷”,既然“终日”都无人来。

“一桁”写索性,不是痛快的豪放,而是无奈的放弃。

“闲”写门帘长垂的状态,实指自己百无聊赖的生活处境,既不是“一帘风月闲”(《长相思》)的悠闲,也不是“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菩萨蛮》)的闲散。

上片就眼前景物而写孤苦的凄凉心境。

下片折而起,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悲悼国家破灭、身陷为虏的遭遇。

想当年,身为君主,群臣俯首,宫娥簇拥,有过颐指气使的威严,有过春花雪月的风流,而所有的繁华与富贵都一起随着金陵的陷落而烟消云散,化为了乌有。

此时徘徊庭院,往事无限,看秋夜天高,秋月澄明,那金陵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却不再是往日的气象。

南唐已破灭,君主成囚虏,秋月还是那轮秋月,只是“空照秦淮”而已。

这里的“玉楼瑶殿影”,可以分作两层理解。

第一层是指秦淮河边的旧时宫苑,映照在月光下,投影在河水中,却是有楼影而无人影,重在一个“照”字。

第二层是指神话传说中的月宫,华丽壮观却虚无缥缈,就像此刻记忆中的故国宫苑,重在一个“空”。

就第一层讲,是凭着想象回到旧地,就第二层讲,则是在当地望月而遥寄哀思。

这两层意思就将一人而两地的情思通过一轮秋月糅合到一起,“空照”不仅在秦淮的楼阁,也在汴京的人一心。

“空照”的感受中有无尽的心酸与哀苦。

这首词写当前的孤寂,与往日的繁华相对,不过不是直接道出,而是借景抒情。

上片景色“秋风庭院藓侵阶”,写得寒瑟凄惨;下片景色“晚凉天净月华开”,虽然清冷,却是一片澄明。

这两处景色,一明一暗,又一在白日,一在夜晚,就构成了双重的联系。

在格调上是现在与过去的对比,在时间上则是日以继夜的相承。

因此,“对景难排”不仅是说眼前景,而且是指所有的景物,无论四季,无论日夜,都不能为孤苦的排遣悲哀,不说“往事只堪哀”,用其他的话也是无法表达出悲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