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浪淘沙令》赏析
诗词赏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怨》《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诗词赏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潺潺》《虞美⼈·春怨》《破阵⼦·四⼗年来家国》16⾸绝代词,写尽“千古词帝”李煜⼀⽣的绝世悲情李煜,五代⼗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于宋建隆⼆年(961年)李后主。
开宝⼋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汴京,封为右继位,史称李后主千⽜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律,诗和⽂均有⼀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
千古杰作《虞美⼈》、《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渔⽗·⼀棹春风⼀叶⾈》⼀棹春风⼀叶⾈,⼀纶茧缕⼀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由。
⽣在帝王家,⼈⼈觊觎帝王之位,他却⽆意争位,给⾃⼰取号钟⼭隐者、莲峰居⼠,期盼着晨钟暮⿎,书墨相伴的闲散⽇⼦。
与其当⼀国之主,他宁愿当⼀渔翁,⼀叶轻⾈,⼀壶酒,乐得万顷烟波之中潇洒⾃由。
只求远离纷乱,这国主谁愿当便当去罢。
《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声风约住,朦胧澹⽉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轻轻语。
⼀⽚芳⼼千万绪,⼈间没个安排处。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坠。
紫菊⽓,飘庭户,晚烟笼细⾬。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活在奢华的宫廷之中,⼼性坦然,⼜⽆⼼政事,⼜哪⾥想得起关⼼民间疾苦。
春有百花秋有⽉,夏有凉风冬有雪他只关⼼留不住的暮春悲秋。
⼀⽚春⼼涌起闲愁千万绪,⼀幅晚秋泛起悲凉咽寒声。
《梅花》殷勤移植地,曲槛⼩栏边。
共约重芳⽇,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溉寒泉。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不知。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及赏析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古诗词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五代: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往事只令人徒增哀叹,无论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都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淹没在野草之中。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秋月澄明。
回想那精美辉煌的楼宇宫殿,如今是人去楼空,只有那楼影,空映在秦淮河的河水中。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注释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
一任:任凭。
吴本、吕本、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一行”。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一片”。
粟本《二主词》、《历代诗余》、《全唐诗》作“桁(héng)”。
一桁:一列,一挂。
如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燕子嗔重一桁帘。
”终日谁来:整天没有人来。
金锁:即铁锁,用三国时吴国用铁锁封江对抗晋军事。
或以为“金锁”即“金琐”,指南唐旧日宫殿。
也有人把“金锁”解为金线串制的铠甲,代表南唐对宋兵的抵抗。
众说皆可通。
锁:萧本、晨本《二主词》作“琐”。
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金剑”。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金敛”。
《古今词统》并注:“敛,一作剑。
”按:作敛不可解,盖承“金剑”而误。
已:《草堂诗余续集》、《古今词统》作“玉”。
《古今词统》并注:“玉,一作已。
”蒿莱:蒿莱,借指野草、杂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淹没野草之中,以此象征消沉,衰落。
净:吴讷《百家词》旧抄本、吕本、侯本、萧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续集》、《词综》、《全唐诗》俱作“静”。
浪淘沙李煜译文

浪淘沙李煜译文《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简析这首词在低沉悲怆的情调中,诉说着词人被囚禁在汴京时的苦闷与自伤。
抒发了其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可以说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全词语言清澈自然,明白如话,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将词人的亡国之痛、囚徒之悲和故土之思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昔日的无限江山已不再是南唐河山;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
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赏析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
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后面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
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李煜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五代: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标签生活、帝王、追怀译文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注释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
一任:任凭。
吴本、吕本、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一行”。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一片”。
粟本《二主词》、《历代诗余》、《全唐诗》作“桁(héng)”。
一桁:一列,一挂。
如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燕子嗔重一桁帘。
”终日谁来:整天没有人来。
金锁:即铁锁,用三国时吴国用铁锁封江对抗晋军事。
或以为“金锁”即“金琐”,指南唐旧日宫殿。
也有人把“金锁”解为金线串制的铠甲,代表南唐对宋兵的抵抗。
蒿莱:蒿莱,借指野草、杂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淹没野草之中,以此象征消沉,衰落。
秦淮:即秦淮河。
是长江下游流经今南京市区的一条支流。
赏析起句“往事只堪哀”,将全篇基调定出,并凝结到一个“哀”字上。
这“哀”是如此深重,以至于“对景难排”。
本来“对景难排”就在说无人可以倾诉,只好独自面对景物,希望能作排遣,在诉说哀痛深重的同时,已有孤独之意。
由此拈出“难”,是说孤苦之深,面对景物也无法排遣。
更接以“秋风庭院藓侵阶”,用苔藓满地写无人造访,用庭院秋风写空旷凄凉,景色已然寂寞,孤苦唯见深重。
这样便将人的孤独写得很具体,很形象,那内心的哀伤,非但是“难排”,“对景”更是徒然增痛而已。
时当秋天,是枯索萧瑟之季;身在庭院,有高墙围困之难。
而在这小院中,秋风吹过,树叶黄落,唯一的绿色就是蔓延生长的苔藓,那层暗绿一直爬到了进入堂室的台阶上,看着令人心酸。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赏析【苏教版选修】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赏析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由此可知,词作于他死前不久。
可以说是李煜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以倒叙起始,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
词写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
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
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更何况又是在“五更寒”的这样一个时刻!五更的寒冷,即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忍耐不了。
故“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
这“感”,首先是感觉到五更时天气的奇寒,而这样的奇寒,又是通过“罗衾不耐”来表现的。
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借外物以抒写王观感受的艺术手法。
岑参写八月胡地的奇寒云:“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
古人论词的结构,妙在断断续续,不接而接。
“罗衾不耐五更寒”句,就具有如此之妙。
它与下面两句,一写梦后,一写梦中,看似不接,实则词意紧紧相接。
写梦后的“罗衾不耐五更寒”,既是突出了梦后内心的悲凉,又为描写梦中的情景作了铺垫:既然梦醒之后是如此痛苦悲凉,那么,还不如长梦不醒了。
因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唐代诗人李煜所作的一首词,以描写雨夜的景象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逝去的繁华和人生的感慨。
这首词的开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描绘了一个雨夜中寂静而凄美的场景。
接着,“罗衾不耐五更寒”一句,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然后,“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则揭示了主人公对过去繁华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最后,“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则表达了主人公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离别的痛苦。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婉转的语言,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后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历史背景。
这首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贵财富。
总之,《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一首优美动人的词作,通过对雨夜景象的描绘和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逝去的繁华和人生的感慨。
这首词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浪淘沙令》赏析

《浪淘沙令》赏析出自南唐诗人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象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
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
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这对抒情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
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
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
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
浪淘沙怀旧(李煜)阅读答案附赏析

浪淘沙怀旧 (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3.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C )A. 前三句,写词人被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感到春天将衰残消逝,丝绸被子抵御不了五更时的春寒袭击。
B. 梦里两句是说,梦中以为自己还在做着皇帝,不知已经是亡国俘囚了。
一晌,片时片刻。
C. 无限江山即锦绣江山;别时句是说,离别时很容易(即丢失很快),再要见可就难了(即身不由己)。
D. 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同时也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4. 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C )A. 这首词,写的时间是暮春一个五更天的梦醒之后,写的地点是睡床上,写的事情是怀旧感今。
B. 这首词,以词人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抒发了怀念故国的悲苦和绝望的心情。
C. 结尾写好的景物,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用天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都是形象而很有余味的双关D.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
赏析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残花落尽亡国恨重重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宋人比唐人更喜欢词中并入“帘”。
帘的功能是遮光保暖隔音附带着装饰点缀,上讲究的是珠帘丝帘,一般的是布帘珠帘,古代的帘子多数是卷起来放下去,左右对开的比较少。
大户人家有丫头专司其职,卷帘人。
帘是最有诗意的居家饰物,不管是放下来还是卷起来抑或半卷,映着一方窗户一片雕檐、斜入一枝青梅掠过一双家燕,看过去便似舞台镜框,恍惚间不知帘外帘内哪个是真实的,凭栏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极易引发无尽的遐思。
书写外面的世界的时候自然多了一重甚至是几重隔断,有了景深更有了立体感。
画面更丰富更有层次。
晚景纳凉诗(南北朝·萧纲)“珠帘影空卷,桂户向池开。
”
怀故人诗(南北朝·谢朓)清风动帘夜,孤月照窗时。
赋得珠帘诗(隋·卢思道)
鉴帷明欲敛,照槛色将晨。
可怜疏复密,隐映当窗人。
浮清带远吹,含光动细尘。
落花时屡拂,会待玉阶春。
赋得婀娜当轩织诗(南北朝·萧诠)绮窗犹垂翡翠幌,珠帘半上珊瑚钩。
阑珊是复音单纯词,衰、尽的意思。
春阑珊则是时序到
了晚春,夏天的气氛更加浓烈。
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去写这个交替变化,春意阑珊是春天的意蕴渐渐消失了。
作者更在意这种变化中的盛而衰,并不关注一个新的开始。
衰落衰老和他时下的处境是如此相应,触景生情境由心生。
绵绵潺潺的春雨平添寒意,即使重帘也难阻断,帘外飒飒风雨声帘内孤客冷心寒。
再好的被子都难以捂暖身体。
冷得实在睡不着了,早早醒来。
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定孤寂伤悲吧。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所能有的高兴只能在梦里,欢乐如此短暂难得,只有在梦里才能忘掉令人悲痛的根源“身是客”,求之不得求之难得才显得珍贵珍惜,“贪恋”是自然的了。
但愿一辈子不醒来,就在梦中,在往昔,在故国。
梦碎湿巾伤心泪,罗衾不暖囚客身。
此处才觉是倒叙入词,梦醒肠断难眠。
往日繁花落尽。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江山改写恨悔微露平常言语百姓心情。
凭栏即倚靠栏杆,凭栏必登高楼台,古人常观景望远怀古思乡,凭栏常常引发感慨“凭栏须是心无事,谁是凭栏无事人。
《楼上寄友人》(宋·邵雍)”独自莫凭栏,谆谆告诫实为难抑胸中长久不平。
凭栏惜别成为常态常情,其痛苦缠绵可见。
凭栏吊客形象皆触目惊心。
(唐·卢仝)《楼上女儿曲》:相思弦断情不断,落花纷纷心欲穿。
心欲穿,凭栏干。
(唐·白居易)《寄题杨万州四望楼》:江上新楼名四望,东西南北水茫茫。
无由得与君携手,同凭栏干一望乡。
(宋·刘克庄)《赠施道州二首》其二
胡尘突过剑门关,西顾于今尚未宽。
早晚相如通僰道,苍皇子美问长安。
拮据自笑营巢拙,枘凿明知合辙难。
纵有望乡楼百尺,淡烟衰草莫凭栏。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春去也”乃春意阑珊的回音,流水落花是春意阑珊的复写。
感慨春光流逝,伤心往昔不在空怀思念。
“天上人间”是最难理解的,是曾经的繁华?或是理想中的天国?抑或天上和人间的巨大差距?从天上到人间的寰宇无论天上无论人间?
春尽时又是一个伤心人伤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