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白蛇传》展示

合集下载

不同情境中的白蛇传故事线索论述

不同情境中的白蛇传故事线索论述

不同情境中的白蛇传故事线索论述作者:刘燕平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1期摘要:《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精幻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后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传说中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有个性,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

故事里所保留的涉及地域文化的大量传统习俗,使“白蛇传传说”成为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信息中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其中所牵涉的故事背景起源及流布线路成为学术界一直研究探索的民俗专题。

本文就这一课题展开探讨论述。

关键词:不同;情境中;白蛇传;故事;线索1 白蛇传传说的起源与流布主脉白蛇传传说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

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

《白蛇传》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

据杭州《净慈寺志》记载,在宋代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过巨蟒,并会变女人时常害人。

此外,民间还有法海做了坏事,竟躲在田螺壳里不敢出来的传说,也是这个故事的片断材料。

《白蛇传》还吸收了一些镇江金山寺原有的僧龙斗法传说、《西湖三塔记》中白蛇的故事等。

早期反映人妖不可共居,故事的矛盾主要在许仙与白蛇之间展开。

清代初年《雷峰塔传奇》,减弱了白蛇的妖气,突出了她坚决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性格,故事的主要矛盾转变成白蛇与法海之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白蛇传》传说进入戏曲以后,情节更为丰富,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

《白蛇传》传说从最初的雏型发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变化,也接受了说唱、小说、宝卷、戏曲等俗文学的影响。

明清以来,民间的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

白蛇传——精选推荐

白蛇传——精选推荐

白蛇传《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

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

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

据明末《警世通言》记载,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

遂结为夫妻。

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

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

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

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

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临去世时,亦有诗八句,留以警世,诗曰: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

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

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的镇江市。

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

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

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

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

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

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

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文学 (共计21项) 124JSⅠ-8寒山拾得传说苏州市 125JSⅠ-9花果山传说连云港市 126JSⅠ-10九里山古战场传说徐州市九里区 127JSⅠ-11巫支祁传说洪泽县 128JSⅠ-12水漫泗州城传说洪泽县盱眙县 129JSⅠ-13隋炀帝传说扬州市邗江区 130JSⅠ-14彭祖传说徐州市 131JSⅠ-15徐福传说赣榆县 132JSⅠ-16张道陵传说丰县
发布批次
江苏省人民政府先后批准分命名了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3月24日,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23项) 2009年6月20日,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12项 ) 2011年6月20日,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3项) 2015年10月,第四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45项)
江苏省级非遗名录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第四批
民间文学 (共计7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JSⅠ-1白蛇传传说镇江市 2 JSⅠ-2梁祝传说宜兴市 3 JSⅠ-3董永传说东台市,镇江市丹徒区、丹阳市,金坛市 4 JSⅠ-4 《华山畿》和华山畿传说镇江市新区 5 JSⅠ-5韩信传说淮安市淮阴区 6 JSⅠ-6吴歌苏州市,无锡市锡山区、惠山区 7 JSⅠ-7靖江讲经宝卷靖江市 民间音乐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江苏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项,位列全国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36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2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73项。全省基本建立起国家、省、 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并建立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厅)和传习所(传承基地)513个。 截至2014年上半年,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达2万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675项名录,省级以上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32位,省命名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92名。

试析“白蛇传”故事白蛇形象的演变

试析“白蛇传”故事白蛇形象的演变

试析“白蛇传”故事白蛇形象的演变作为民间四大传奇的白蛇传,从初具规模的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到明代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再演变至清代玉花堂主人的《雷峰塔奇传》,描写白蛇精与凡人相恋的白蛇故事已经在民间流传了近千年,其在民间流传期间的演变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1 “白蛇传”的研究文本确定学术界对于白蛇传的最初版本一般持以下两种观点:一是唐代《太平广记》当中收录的《白蛇记》,二是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

简要概括如下:唐代《太平广记》讲述了两个关于白蛇妖女害人的故事:一是唐朝陇西人李黄为一少妇所倾倒,在其家里“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

回家后最终化成一股血水。

后其家人打听到白衣美女家中的皂荚树常有大白蛇蟠绕;一个说唐代凤翔节度使的侄子李琯偶遇两个漂亮婢女,最后与一十六七岁穿白衣的姑娘同宿。

第二天回家不久了“脑裂而卒”了。

家人找到其“艳遇”之地,“但见枯槐中有大蛇蟠曲之处”。

宋代《西湖三塔记》讲述了宋孝宗年间临安府奚统制的儿子奚宣赞在西湖边救了一个迷路的女子白卯奴,後来送她还家,被卯奴之母白衣娘子留住半月有馀。

奚宣赞想回家,白衣娘子就要杀他取其心肝。

幸得卯奴救他脱险。

如是者有二。

最後宣赞的叔父奚真人作法命神将捉住三个怪物,最后发现白衣娘子是白蛇,卯奴是乌鸡,老婆婆是獭。

真人把三个怪物压在湖中,造了三个塔镇住。

虽然这是学术界比较权威看法,但是仔细分析来还是颇为不妥的。

《白蛇记》、《西湖三塔记》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雏形的白蛇故事,它们很明显地分成了两个几乎是水火不容的类别:一类的白蛇是让人充满畏惧的可怕妖怪,动不动就剖人心肝或者使人化成血水,而一类则让人可亲可敬,逐渐看不到蛇妖之气。

如果说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那又该怎么看待故事中最主要人物的形象突变?笔者的疑问在顾佳希的《从<夷坚志>看早期白蛇故事》一文中得到了解答。

顾佳希认为“应该分别给下列三类故事以比较明确的界说:即蛇的故事,白蛇故事,《白蛇传》故事。

试论民间文学中的蛇形象

试论民间文学中的蛇形象

试论民间文学中的蛇形象摘要:蛇与人类的祖先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历朝历代、各个民族的中,都不乏以蛇为对象来进行讲述的民间故事。

本文从中国民间文学中典型的民间故事入手,深入探讨“蛇”在民间文学中的所象征的形象,挖掘“蛇”一形象在民间文学中的重要意义。

进行民间文学中的蛇形象类型的研究和分析,不仅可以深化对民间的蛇形象有所认识,而且对于人类生活共有的对事物的形态进行更好地再加工创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民间文学;蛇;形象;白蛇传正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把蛇的体与人的意结合是如此的一个荒诞不真实,但在文学的领域中,蛇的拟人化却真实地存在。

她既美丽又丑陋,既善良又残忍,多种截然对立的性格在她身上汇聚,共依共存。

在艺术世界里,她有着不断变换身份的能力,时而神时而妖时而又以人的面目出现,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这当中凝聚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感情体验,埋藏了对其又爱又怕又敬又亲的矛盾心理。

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无足而行的蛇曾是人类膜拜的对象,给人类的早期活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蛇的起源早于人类,它是经历了冰川期的考验而幸存下来的物种。

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中,蛇并非是讨人喜欢的,但是从原始时代起,它就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蛇在先民眼中实在是一种可怕而又灵异的动物:它来去无踪,水陆两栖,能脱皮蜕变,而且一旦狂怒起来甚至能吞噬人畜,毒杀猛兽;它生活的环境阴暗潮湿,同时它本身分泌出的体液黏滑湿润,触感冰冷,潜伏着的状态是蛇留给人类的比较顽固的印象。

蛇的身体可以盘曲虬结,依势纠缠,在不同的文化中蛇符合了男性对于女性的想象性描述:阴气、纠缠、阴险、恶毒、冰冷等等不同的印象。

而另一方面,蛇又有正面性的象征。

蛇本身是卵生,有蜕皮的生理变化,在原始初民的形象思维里她的这种特质与女性所特有的生殖功能是不谋而合的。

一、阴险、狠毒的蛇形象在民间文学中,一提到蛇,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关于它的阴险与狠毒这一形象,在现实中,很多人一想到蛇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

民族民间文学概述

民族民间文学概述

民族民间文学概述民族民间文学是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文学形式。

它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和口头文化。

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学,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如民歌、神话、民间故事、祝福和诅咒语等。

这些作品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口头传承的,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比如《白蛇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都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优秀代表。

在不同的地区,民族民间文学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云南和西藏的傣族和藏族民间歌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景仰。

山西和河南的秧歌和踩高跷等民间活动,反映出了当地人民喜庆和工作生活的场景。

在现代社会,虽然被商业化和文化革新所冲击,但民族民间文学仍持续传承与发展。

一些作品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得到广泛的展示和传播,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民族民间文学。

同时,也有一些作家和文化人士将传统的元素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推动着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独具特色,包含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学的保护和研究。

在文化交流和多元继承的今天,我们要尊重和保持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避免文化浪费和文化遗失。

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为将来的研究和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民族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发展。

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民族民间文学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可以通过创新传承方式、扩大传播渠道和培养新的创作者等方式,让民族民间文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之,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它载有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反映着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我们应该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学的保护和研究,让它在现代文化中焕发新的光彩。

统编语文五年级《讲民间故事》 含2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语文五年级《讲民间故事》 含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民间故事,感受独特的魅力
1.同学们,最近我们一直在读民间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民间故
事会好不好?
孙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看图、读读诗、听听音乐,猜猜其中表现的是什
么故事。
(1)图片
第一幅图(《白蛇传》讲的是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
第二幅图(《田螺姑娘》田螺姑娘下凡帮助谢端的故事哪些同学听过?
3.小结:你能理清故事的大结构,每个重要情节都不遗漏,真不简单!不过,只讲清楚大结构能算故事高手吗?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选文中,《牛郎织女》故事性强,便于讲述。设置了三个梯度:理清大结构、讲清小细节、配上动作表情,帮助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有吸引力。首先,以复习回忆的方式请学生讲清楚故事的脉络,其实就是帮学生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故事四要素,把握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叙事结构,为讲好故事细节热身。
预设5:他们俩都抓住代表性的一处来讲,很好地体现出织女的形象。
别的同学你怎么描述外貌的?
预设6:从哪些方面讲的?和前面同学有什么不同?(容貌、衣着、发饰)
都知道要讲外貌,怎么讲得具体生动呢?像他一样,挑选最有特点的一处纱裙集中讲,也可以选择几处具体讲,总之,织女就要讲出天上仙女的那股子仙气来。
同学们,古代有不少关于美丽女子的介绍,老师借鉴一段来描述织女你们听听:
5.听了这么多,有意思吗?
也很有启发。请同学在刚才的基础上,把别人说得好的细节补充进来,自己再讲一遍这段林中相识情节,争取更加细致有意思,好吗?谁来讲?
绘声绘色!有故事高手的样子了!丰富细节,是不是越丰富越好呢?
对了,抓住故事的重要情节,或者能够凸显人物特点的地方丰富,故事就会生动精彩。
6.伙伴学习

白蛇传传说简介

白蛇传传说简介

白蛇传传说简介白蛇传简介白蛇传是白蛇白娘子的故事,白蛇传又名白娘子传奇、雷峰塔传奇等,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

2021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白蛇传口头文学”起源于镇江,并以镇江为中心逐步形成相关的“文化空间”。

历代有关白蛇传的传说或话本中一些地名如“针子桥”、“五条巷”、“金山寺”等都为镇江所实有。

“金山寺”、“白龙洞”、“法海洞”等早已成为镇江独有的与《白蛇传》相关的风物遗存。

白蛇传传说肇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迟到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

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

明清以降至于现当代,民间的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

其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流传全国,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

民间传说常常出现“多源”现象,白蛇传传说亦然。

民间文学专家认为,镇江、杭州是这一传说的重要流传地。

白蛇传传说流传地区广泛,与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并列为中华民族流传较广的四大传说。

传承意义白蛇传传说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白蛇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间文艺的宝库。

它故事奇崛,人物生动丰满,其中的白娘子是中国艺术长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形象。

传说所反映出的南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想、信仰与价值观及民族深层心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背景及意义
说法一:源于唐传奇《白蛇 《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 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 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家 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 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 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汉族民间 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 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 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 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 《梁山伯祝英台》《孟姜女》 说法二:据说《白蛇传》乃是 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 《牛郎织女》)。白蛇传在清 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 画等方式演绎。到了现代也有 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 发源地在河南汤阴黑山之麓、 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 创作的典范。 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 说法三:《白蛇传》的传说, 等。 一说认为同印度教有关。
李潆萱 戴晓彤 陆肖李 陈梓偲 刘师爽 王艺 10 月 17 日 10 月 18 10 月 26 11 月 10 11 月 14 11 月 22 12 月 1 日— 12 月 1 日— 12月11日 前 日 — — 10 日 — — 11 日 — — 11 日 — — 11 日 — — 11 — 12 月 15 —12月7日 月25日 月7日 月13日 月21日 月30日 日
探寻《白蛇传》中 白素贞形象在戏剧影视 的体现
民间文学第四小组
小组成员
组长:刘师爽 组员:陈梓偲 戴晓彤 李潆萱 莫小凤 陆肖李 王艺 王梦楠 吴思梦 赵嘉钰
展示目录
一、调查背景及意义 二、调查方法与思维 三、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四、组员风采之田野调查感想 五、选题论文 六、参考文献 七、附录
王艺
注 意 事 项
大家搜集 整理好后 题目不易 好后上传 传至群共 过多,要 至群共享 享 , 大 家 有针对性 一起提建 议
利用选修 课时间分 发问卷, 注意发卷 态度,注 意按原数 回收
分析要仔细, 切忌出现差 错,分析角 度急求多元 化

7.2调查问卷
9、您更倾向于将白素贞称作:( ) 白素贞 B、白娘子 C、白蛇 10、您对白素贞的态度是?( ) 喜欢 B、讨厌 C、同情 D、钦佩 E、其他 11、白素贞给您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可多选]( ) 美丽大方 B、妖艳风情 C、贤良淑德 D、敢爱敢恨 F、为祸人 《白蛇传》传说及影视改编调查问卷 间 G、其他 12、您对许仙的看法?[可多选]( ) 1、您的性别是?( ) 负心汉 B、痴情种 C、懦弱 D、情有可原 F、其他 男 B、女 13、您对法海的看法是?[可多选]( ) 2、您的年级和专业(年龄和职业)是? 正义的化身 B、爱情的破坏者 C、顽固的卫道者 D、称职的捉妖 3、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分别是? 者E、其他 4、您是否清楚《白蛇传》传说是从何时开始流传于世的( ) 14、您对这个故事的态度和人物的感觉受到影视改编的影响吗?( ) A、唐代 B、宋代 C、明清 D、民国 E、现当 A、是 B、不是 C、有一部分原因是 代 15、请列举您所知道的有关《白蛇传》传说的影视作品或扮演者: 5、您是如何知道《白蛇传》故事的?[可多选]( ) 16、您认为最适合扮演白素贞的女演员是谁?[可多选]( ) 影视 B、戏曲 C、书籍 D、听故事 赵雅芝 B、王祖贤 C、刘涛 D、黄圣依 E、刘诗诗 F、其他 E、其他 17 、您对当今影视作品中法海喜欢白娘子这类颠覆情节的看法是? ( ) 6、您是从《新白娘子传奇》(赵雅芝版)得知这个故事的 A 、新颖刺激,我喜欢 B 、对传统经典的侮辱 C 、无所谓 D、其 ( ) 他 A、是 B、不是 18、您认为《白蛇传》故事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传统女性美德或者 7、您喜欢《白蛇传》这个民间传说吗?( ) 中华传统婚姻爱情观?( ) A、喜欢 B、不喜欢 C、无所谓 A、是 B、不是 C、不清楚,不了解 8、《白蛇传》中您最喜欢或欣赏的人物是:( ) (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来协助我们的调查,祝您生活学习愉快!) A、白素贞 B、许仙 C、小青 D、法海 By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小组
1.2调查意义
1.3调查范围
校内学生、校外公职人员、琴台大剧院

调查方法与思维
2.1调查流程
资料 搜集 整理
问卷 制定 修改
数据 整理 分析
论文撰写 制作PPT
实地 访谈
结果 分析 整合

调查方法与思维
2.2调查方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2.1资料搜集
19846字的文字信息,搜集到9篇含金量较高的论文和5个相关的视频材料。

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3.2调查问卷整理与分析
3.2.1问卷发放情况
问卷
准备200份 校内170份 收回160份 校外30份 收回30份 有效问卷190份 有效率95%
3.2.2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校内学生:男生共25人,女生135人。遍布中文、数统、物理、体教、 特教、地理、学前、旅游管理、财务会计、化学、英语等专业。 校外人士:男16人,女14人。

选题论文展示
《白蛇传》中白素贞形象在影视剧中的演变及思考
(赵嘉钰、戴晓彤) 探究《白蛇传》中白素贞在影视剧中的形象,我们首先要以史实为依据 来探究这一形象的历史演绎,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学术界对于白蛇传的最初版本一般持以下两种观点:一是唐代《太平广 记》当中收录的《白蛇记》;二是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唐代《太平广记》 讲述了两个关于白蛇妖女害人的故事,而宋代《西湖三塔记》也讲述的是白 蛇害人的故事。另外,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上也有很多跟蛇相关的故事,比如 大家熟知的女娲便是蛇。出于对蛇的敬畏,在中华民族也形成了一定的蛇图 腾。民俗中端午喝雄黄酒,小孩要在胳膊和脚踝上系上花绳子来驱蛇。可见, 蛇在人们的心目中多是以恶的形象出现的,与此相关的蛇传说中,也以蛇妖 害人的故事居多。在民间传说的一步步改变的过程中,白蛇由最初的害人变 成了具有美好品质的象征,在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有了彻底的 转变。白娘子不但貌美,心灵也美,也不害人性命反而一往情深。冯梦龙的 话本一出,人们在冯梦龙白蛇传故事的基础上又不断演绎,增加了端午、盗 草、水斗、断桥、得第、佛圆等情节,奠定了后世白蛇故事的基调。

参考文献
6.1文献书籍
(1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8) )裴香玉 .白娘子形象演变及其原因探析.[M].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2-94. ( 2)《“白蛇传说”在影视作品中的改编》【作者】 (9) 《青蛇》(2005) 李碧华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杨等华;【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 ( 3)《 <白蛇传 >故事在影视中的改编研究 ——戏剧影视叙事学系列研究之一》【作者】 (10) 李夏 .论白蛇形象之演变及文化底蕴 [J]. 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2期. 聂焱; 【导师】 姚宝瑄; 【作者基本信息】 山西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 , 硕士 (11)陈云发 .蛇妖·蛇精·蛇仙——试论白蛇形象从邪魅到人格美的升华 [J].2013 当代戏 ( )杨新磊《白蛇传的二十三个影视版本及其多维探究》,刊于《文学艺术研究》 2012年 剧4 ,1994 年第5期. 1 月18 日 (12) 王澄霞 .《白蛇传》的文化内涵和白娘子形象的现代阐释[J].扬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 ( 5)《“白蛇传”故事的白蛇形象演变研究——兼论白素贞身份变化的一种可能解释》. 1期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黄晓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 5 ,1997 1 0 4 2 0 (13)穆欣欣.从妖到人——论中国戏曲中白娘子艺术形象的转变 [J].戏曲艺术 年第 3) ( 期6)《圣洁的爱神:白素贞》业者心得 蒋文端 ( 7)黄晓鋆 .“白蛇传”故事的白蛇形象演变研究——兼论白素贞身份变化的一种可能解 (14) 王蕾.“白蛇传说”在影视作品中的改编 [D].湖南师范大学,2014 释 .[M].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5) 李陨 .白蛇传故事嬗变研究 [D],首都师范大学,2002

任 务 分 工
人 员 名 单 时 间
附录
资料搜集, 资料整理 搜 集 各 种 与汇合 改编成影 视作品的 民间故事 全 王梦楠 组 吴思梦 成 员 1. 问 卷 的 制订与修 改 2. 访 谈 同 时进行 1.莫小凤 李潆萱 2.刘师爽 陈梓偲 分 发 问 卷
全 组 成 员
7.1任务分工表
问卷数据 论 的整理和 文 统计 的 撰 写 陈梓偲 赵嘉钰 陆肖李 戴晓彤 PPT制作 视 频 拍 摄 PPT讲解 与剪辑

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一般看《白蛇传》什么年龄群体居多? 答:一般中老年比较多,青年人嘛,都喜欢看电影、电视剧。 《白蛇传》上座率就是受欢迎程度怎么样? 答:还可以吧,估计是因为经典的原因。但无论怎样都超越不了1984年的记录,据说观众达7亿 多人次,创了建国以来戏曲电影观众上座率的最高记录。 《白蛇传》哪种戏剧表现形式比较受欢迎? 答:楚剧、川剧、傣剧、滇剧、赣剧、河北梆子等形式都有,要说最好的还是国粹——京剧。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花旦蒋文端您熟悉吗? 答:这个我知道,她主演的《白蛇传》我看过,是粤剧。 您认为白娘子深受古今百姓喜爱的原因是? 答:太经典了,白娘子所传递出的美和高尚的品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您如何看待这个形象和这个传说呢? 答:白蛇嘛,温柔贤惠,不能单纯地说它是人或妖,它有着人的思想和情感,它尽其所能守护 婚姻和爱情,这一点我一直蛮欣赏的,后来我反复看电视剧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这个传说,我 觉得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能断。

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3.1访谈记录整理与分析
3.1.1访谈主题:戏剧《白蛇传》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剧中白素贞的形象
3.1.2访谈内容:
3.1.3分析评价: 喜爱《白蛇传》戏剧形式的年龄层多集中在中老年人群,青少年人群更喜 欢电视、电影这种媒体展现方式,因为京剧与青少年的审美口味距离较远,里 面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较多,条条框框太多,太过复杂,青少年喜欢追求简单、 轻松的娱乐方式,所以较为喜爱电视、电影等形式。其实无论是戏剧演员还是 影视演员,只要能切身体会到这种情感的传递,便足以展现好每一个举手投足, 终能使人物轻车就熟,栩栩如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