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20版: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要点

建议基层医生积极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HBV血清学检测为HBV感染的首选检测方法。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儿童和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第2针和第3针。

对感染HBV的妇女进行母婴阻断,最主要的干预措施是新生儿出生12 h内尽早接种首针乙型肝炎疫苗和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按照国家免疫程序完成后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证据表明,对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孕中晚期进行口服抗病毒药物干预,会进一步减少乙型肝炎母婴传播。

在孕期发现乙型肝炎活动的相关症状或转氨酶异常,应尽快转诊到感染科(或肝病科)及妇产科专科治疗。

基层医生可诊断、治疗和管理慢性乙型肝炎。

推荐首先进行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 检测,若HBsAg阳性,有条件的基层可检测HBV DNA、肝功能和肝脏彩超,甚至进一步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早期药物治疗。

HBV DNA阳性的患者,若ALT持续异常(>1倍正常值上限)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ALT升高,均应考虑开始抗病毒治疗;有肝硬化者,无论ALT和HBeAg状态,均建议抗病毒治疗。

推荐药物有3种: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转诊:

(1)紧急转诊:①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②重型肝炎(肝衰竭)。(2)普通转诊:①初诊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②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癌症化疗的患者;③慢性乙型肝炎经抗病毒治疗6个月,ALT 仍持续异常和/或HBV DNA阳性患者;④肾功能不全患者;⑤HBV 合并HCV、HIV感染者;⑥妊娠期女性(HBV DNA 阳性者);⑦青少年及儿童患者;⑧由于其他因素无法处理者。

根据不同疾病阶段进行全程分级管理、三级预防和健康教育。加强专科与基层的上下联动协作。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因全球各地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疾病负担不同及医疗保健系统的差异,总体上仍存在知晓率低、诊断率低和治疗率低的问题,导致其发现晚、治疗不及时及管理不规范,给国家和家庭的医疗支出造成巨大负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分别于2010、2015和2019年进行了修订。为响应建立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号召,落实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和2017年11月我国政府出台的《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年)》的总体目标,发挥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角色,加强对CHB的科普、预防、筛查、诊断和综合管理,特制订此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基层,旨在帮助全科医生,在CHB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管理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CHB管理的所有问题。因此,全科医生在诊治CHB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和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

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概述

(一)定义

慢性HBV感染: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或HBV 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CHB:指由HBV持续感染6个月以上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率差异很大。据WHO估计,全球约有2.57亿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我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和非洲地区占68%。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其中肝硬化占30%,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45%。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

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流行率分别为0.32%、0.94%和4.38%,与1992年比较,分

别下降了96.7%、91.2%和55.1%。据统计,目前我国全人群HBsAg 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 000万例,其中CHB患者为2 000万~3 000万例。

尽管HBV相关疾病所致的医疗负担很重,CHB治疗的进展也很快,但大多数HBV感染者对自身感染状况知晓率仍较低,导致部分患者就医时已经进展到疾病晚期。因此CHB的早期筛查、诊断及后续的关怀管理是防治的关键环节。

(三)传播

HBV主要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后,母婴传播已大幅度减少。

1.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围生期。母亲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及HBV DNA>2×105 IU/ml时更容易导致母婴传播。随着婴儿出生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进行联合免疫阻断措施的实施,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已明显减少。感染HBV的妇女可以正常工作、妊娠和生育,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管理,能有效地大幅降低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率。

2.血液传播:HBV可通过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传播。由于对献血者实施了严格的HBsAg 和HBV DNA 筛查,故经输血或血

液制品传播已极少发生。但经不安全注射或在消毒不严的条件下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和牙具,以及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有可能导致HBV传播。

3.性接触传播:指通过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传播。特别是多个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在欧美国家,HBV感染以成年人较为常见,性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在国内,HBV感染的性传播案例也有报告。

以下人群均有较高的HBV感染风险:有注射毒品史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既往有输血史、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有接触血液或体液职业危险的卫生保健人员和公共安全工作人员、多个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囚犯以及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糖尿病患者。

HBV不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传播。

(四)自然史和发病机制

注:HBeAg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CHB 慢性乙型肝炎;HBsAg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HBc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LT 丙氨酸转氨酶;抗-HBe 乙型肝炎e抗体;HCC 肝细胞癌

▲图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史示意图

2.发病机制:CHB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表明,HBV不直接杀伤肝细胞,而是通过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而炎症坏死的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HBV感染者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HCC的重要因素。

二、检测

(一)检测对象

据估计,目前我国一般人群HBsAg 流行率为5%~6%,处于中度流行水平(血清HBsAg阳性率2%~7%),建议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或医疗活动中,在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以及18岁以上成人积极进行HBsAg和乙型肝炎

注:HBsAg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HBs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eAg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HBe 乙型肝炎e抗体;抗-HBc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注:HBsAg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HBs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eAg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HBe 乙型肝炎e抗体;抗-HBc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阴性;+ 阳性

2. HBV DNA定量检测:主要用于判断慢性HBV复制水平,可用于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判断。HBV DNA定量多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其检测下限值因不同生产厂商的试剂而异。

3.生物化学检查:

(1)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ALT 和AST水平是反映肝细胞炎症损伤的敏感指标,但与病情轻重并不完全平行。即使低水平的ALT异常,若持续时间长,也提示有肝脏损伤。临床上,还应排除其他原因所导致的ALT升高。对于长期病毒抑制但仍有ALT升高者,应进一步分析评估其原因。

(2)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胆汁代谢、排泄程度有关,胆红素升高的主要原因包括肝细胞损伤、肝内外胆管阻塞和溶血。在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可呈进行性升高>171 μmol/L,或每天上升幅度>17.1 μmol/L,且有出现胆红素升高与ALT 和AST 下降的所谓“胆酶分离”现象。

(3)外周血常规:肝硬化时,脾功能亢进,可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4)甲胎蛋白(AFP):血清AFP是诊断HCC的重要指标。应注意AFP升高的幅度、动态变化及其与ALT 和AST的消长关系,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4.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检查:主要介绍3种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检查评价方法,APRI评分、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和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其中APRI评分、FIB-4简单易行,可在社区开展并用于肝纤维化的评估,TE因受到设备限制而适合大型医院进行检查。

(1)APRI评分: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ratio index,APRI)可用于肝硬化的评估,APRI计算公式为:[AST/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100]/血小板计数(×109/L)。成人中APRI评分≥2预示患者存在肝硬化,APRI<1则排除肝硬化。该指数用于评估HBV相关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性较低。

(2)FIB-4:FIB-4基于ALT、AST、血小板计数和患者年龄计算,可用于CHB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期。FIB-4计算公式为:年龄(岁)

×AST(IU/L)/[血小板计数(×109/L)×ALT(IU/L)−−−−−−−−−−√ALT(IU/L)]。慢性HBV感染者以FIB-4≥3.25判断Metavir评分≥F3(肝活检提示汇管区纤维扩大伴大量间隔,结构紊乱,伴或不伴肝硬化)的特异度为97%,>30岁人群中FIB-4≤0.70排除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阴性预测值高达96%。

(3)TE:TE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无创检查,其优势为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轻度肝纤维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但其测定成功率受肥胖、肋间隙大小以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因素影响,其测定值受肝脏炎症坏死、胆汁淤积以及重度脂肪变等多种因素影响。鉴于胆红素异常对TE 诊断效能的显著影响,应考虑胆红素正常情况下进行TE检查。TE结果判读需结合患者ALT及胆红素水平等指标,将TE与其他血清学指标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我国多中心研究建议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界值为21.3 kPa,排除界值为8.2 kPa;进展期肝纤维化诊断界值为12.4 kPa,排除界值为5.8 kPa;显著肝纤维化诊断界值为9.1 kPa,TE的临床应用指导参见《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纤维化专家共识(2018年更新版)》。

(4)其他指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均可反映肝纤维化发生情况,但尚缺乏可供临床应用的统一诊断界值。

5. 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是监测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疾病进展,包括了解有无肝硬化及门脉高压征象、发现肝占位病变并鉴别其性质,尤其是监测和诊断HCC。腹部超声检查无创、价廉、实时显像、便于反复进行,可观察肝脏和脾脏的大小、外形、实质回声,并能测定门静脉、脾静脉和肝静脉内径及血流情况,以及有无腹水及其严重程度,从而判断有无肝硬化和门脉高压;能有效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肝癌首次确诊时肿瘤的大小和预后密切相关,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是最为有效筛查早期肝癌的手段。建议没有肝硬化的CHB患者每6个月复查1次,有肝硬化的CHB患者每3个月1次;超声造影能更好地鉴别占位性质。其局限性是图像质量和检查结果容易受设备性能、患者胃肠道气体及操作者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CT和MRI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价格较高、设备要求更高,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受到限制。

(三)检测策略

建议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以及既往未进行HBV相关检查的18岁以上人群在健康体检或临床就诊时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如HBsAg阳性,提示存在HBV感染,再进一步检查HBeAg、抗-HBe、抗-HBc、抗-HBc IgM、HBV DNA、肝功能和腹部超声。检测策略见图2。

注:不适用于已确诊的HBV感染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或重型肝炎表现者;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HBs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c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eAg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HBe 乙型肝炎e抗体

▲图2 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策略

三、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

1.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

(1)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症状,轻症者可有持续或反复出现的乏力、食欲下降、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精力下降。重者可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肝硬化表现。

体格检查可见肝脏可正常或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严重者可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脏明显肿大。

辅助检查示ALT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如ALT和AST 大幅度升高、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则提示重症化倾向,可迅速向肝衰竭发展。

(2)重型肝炎(肝衰竭):病因及诱因复杂,包括重叠感染其他肝炎病毒(特别是甲型或戊型肝炎)、机体免疫状态改变、妊娠、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伤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

临床表现为一系列肝衰竭相关的综合征:极度乏力、严重食欲低下、腹胀等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性格改变、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肝性脑病表现),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可升至>10倍ULN,或每天上升幅度>17.1 μmol/L,并有明显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可见扑翼样震颤和病理反射、肝浊音界消失进行性缩小,胆酶分离及血氨升高等。

2.诊断标准:根据H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临床上可将慢性HBV感染分为以下几种。

(1)慢性HBV携带状态:又称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多为年龄较轻的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 DNA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3次,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均显示血清ALT 和AST 在正常范围,HBV DNA处于高水平(通常>2×107 IU/ml),血清HBsAg较高(通常>1×104 IU/ml),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或纤维化。

(2)HBeAg阳性CHB:患者处于免疫清除期。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通常>2×104 IU/ml),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明显炎症坏死和/或纤维化。

(3)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又称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为免疫控制期,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 DNA<2×103 IU/ml,HBsAg<1×103 IU/ml,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影像检查无肝硬化征象,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4 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4)HBeAg阴性CHB:为再活动期。血清HBsAg阳性,HBeAg 持续阴性,HBV DNA阳性(通常≥2×103 IU/ml),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有肝炎病变。

(5)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其定义为血清HBsAg 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除HBV DNA阳性外,80%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HBe 和/或抗-HBc阳性,称为血清学阳性OBI;1%~20%的OBI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均为阴性,称为血清学阴性OBI。诊断主要通过HBV DNA检测,尤其是抗-HBc持续阳性者。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6)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符合下列①和②者为病理学诊断,符合①和③者为临床诊断。

①病史及血液检查有HBV现症感染(HBsAg 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HBV感染史(既往HBsAg 阳性>6个月,目前HBsAg阴性、抗-HBc阳性)且除外其他病因者。

②肝脏活组织检查病理学符合肝硬化表现。

③符合以下5项中的2项及以上者,并排除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者:ⓐ影像学检查显示肝硬化和/或门脉高压征象。

ⓑ内镜检查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肝脏TE测定显示肝脏硬度符合肝硬化。

ⓓ血生物化学检查显示白蛋白水平降低(<35 g/L)和/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较对照延长>3 s)。

ⓔ外周血常规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100×109/L。

临床上常根据是否曾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及失代偿期。代偿期肝硬化是指影像学、生物化学或血液学检查有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或门静脉高压症证据,或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脑病等症状或严重并发症者;失代偿期肝硬化是指患者可以出现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之一者。

(二)转诊建议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转诊。

1.紧急转诊:当CHB患者出现急性发作,需要住院治疗时,应考虑及时紧急转诊。

(1)CHB急性发作:患者有明显的腹胀、纳差、黄疸等明显的肝炎临床症状,肝功能化验明显异常,例如ALT>5倍ULN,或1周内血清总胆红素和ALT 急剧升高。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最新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最新 1. 引言 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是导致慢性肝病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学会和机构制定了乙肝诊疗方案指南,以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乙肝诊疗方案指南,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内容。 2. 诊断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乙肝病毒标记物(HBsAg、HBsAb、HBcAb、HBeAg和HBeAb)的检测。根据乙肝病毒标记物的检测结果,可以对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进行判断。 根据最新的乙肝诊疗方案指南,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持续性或间歇性HBsAg阳性超过6个月,且血清中HBV-DNA检测为阳性。 •治愈:HBsAg连续阴性至少6个月,HBsAb阳性。 除了乙肝病毒标记物的检测之外,还可以进行肝功能检查、肝超声、肝活检等辅助检查,以评估肝脏的病变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3. 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状态和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进行个体化制定。 3.1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病毒载量的下降。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和核苷类似物: •如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等核苷酸类药物; •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 根据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和临床情况,可以选择单药或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2 肝保护治疗 肝保护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肝脏的代谢功能和减轻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以保护肝脏功能的正常运行。 常用的肝保护药物包括: •如乙酰谷胺酸、坎地沙等短期使用的药物; •如克肝宁、氨基酸口服液等长期使用的药物。 肝保护治疗的目标是改善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减少肝功能受损,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3 免疫调节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以达到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剂。 免疫调节治疗通常适用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包括HBeAg阳性者和HBeAg 阴性者。 4. 预防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建议乳幼儿、新生儿、性伴侣、医务人员等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传播途径的防控: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应加强血液安全管理、安全性行为教育和母婴传播预防措施。 •密切接触者的防控:密切接触者包括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和性伴侣,应加强乙肝病毒的监测和防控措施。 5. 结论 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至关重要。 根据最新的乙肝诊疗方案指南,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乙肝病毒标记物的检测,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预防方面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和传播途径的防控。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提供了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准化诊疗方案和指导,对于临床医生和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2020年版) 一、疾病诊断 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证 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 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 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 (1)有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同吃、同住、同生 活等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对乙型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2)经常接触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 而未采取预防措施者; 3)静脉吸毒、纹身。 4)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免疫接种、内窥 镜检查、注射、手术或针刺治疗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30~180日,平均70日。 1)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起病 较隐匿,多无发热,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多数呈自限性。 2)慢性乙型肝炎

1)我国的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期方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因此,成年人中以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约有半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急性发作,需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2)急性乙肝迁延不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儿童中急性乙肝较多。 3)发病日期不明,就诊时已有慢性肝炎的体征和/或化验者。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等,肝区不适、肝痛、肝肿大、压痛、质地变硬,脾肿大,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如肾炎、关节炎等。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以判定慢性肝炎的程度。如有肝活检材料则按肝活检判定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 (3)重型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约1~5%发展为重症肝炎,以亚急性多见,急性重肝(暴发性肝炎)较少,在慢乙肝基础上发生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较常见。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全文)(202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全文)(2023) 引言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它可以引起肝脏的炎症和损害,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为了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此我们推出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更新版。 1.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 •父母患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给子女。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可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性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中,因此性接触是一种主要的传播途径。 •输血和血液制品的使用,血液、血浆等输血及血液制品的使用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

•医疗操作不规范,如手术、注射等操作中未采取相关的血液防护措施,也会导致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2. 乙型肝炎的防治措施 2.1 疫苗预防 目前,乙型肝炎疫苗已经问世,对于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群,接种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保护,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2.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乙型肝炎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有可能污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场所或物品后。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如避免共用针头、注射器、牙刷等个人物品。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注射等操作:只有在确实需要 的情况下才进行手术、注射等操作,并确保操作过程符合 规范。 2.3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关键。 建议以下人群及时就诊: •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家庭 成员、性伴侣等。 •具有肝脏损害风险的人员,如长期饮酒、有药物过 敏史、有其他肝脏疾病的人员等。 2.4 加强宣教和健康教育 通过加强宣教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乙型肝炎防治意识,促进人们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宣教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乙型肝炎的早期症状和检测方法。 •乙型肝炎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 要点汇总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 (2023年更新版) 要点汇总 指南概述 本文档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的要点汇总,基于2023年的 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指导。 诊断 - 对于疑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确认乙型 肝炎病毒感染。 - 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和肝功能指标,以评估病情。 分级和评估 - 使用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肝组织病理学和肝功能评估的 综合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分级和评估。 - 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以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计划。

治疗策略 - 根据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 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达到持久的病毒学和临床反应, 减少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的风险。 - 推荐首选药物为核苷类似物或核苷酸类似物,如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用于抑制病毒复制。 - 对于肝功能较差或肝纤维化较重的患者,联合使用抗病毒药 物和免疫调节剂可能更有效。 治疗监测 - 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和肝功能指标测定,以评估治疗效果。 - 定期监测肝功能,包括肝酶和肝功能衰竭标志物,以及肝纤 维化程度的动态变化。 治疗终止和后续 - 对于达到持久病毒学和临床反应的患者,治疗终止时应定期 进行随访,并关注肝癌风险。

- 对于未达到治疗目标或重复治疗后仍复发的患者,应重新评 估治疗策略,并考虑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案。 预防和注意事项 - 推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 对于合并其他肝病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应谨慎选择治疗策略,并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 治疗期间应避免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这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的要点汇总, 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指导和参考。请在具 体治疗时仔细阅读完整指南以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0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76.《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0;;年更新版)》要 点 内容介绍: 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订。该版内容相对2020年版内容删除了参考文献75,对推荐意见5,推荐意见7,推荐意见8,推荐意见20,推荐意见21等具体推荐内容有更新。 1术语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HBsAg和(或)HBVDNA阳性6个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B)——由HBV持续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可分为HBeAg阳性CHB和 HBeAg阴性CHB。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有肝组织学病变。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有肝组织学病变。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DNA 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4分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乙型肝炎康复——既往有急性或CHB病史,HBsAg阴性,抗HBs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在正常范围。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排除其他肝损伤因素后ALT升高至正常值上限(ULN)10倍以上。 乙型肝炎再活动——在HBVDNA持续稳定的患者,HBVDNA升高≥2log10IU/ml,或基线HBVDNA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100IU/ml,缺乏基线HBVDNA者HBVDNA≥20000IU/ml。往往再次出现ALT升高和肝脏炎症坏死。常发生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 HBeAg阴转——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 HBeAg血清学转换——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阴转,出现抗-HBe。 HBeAg逆转——既往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患者再次出现HBeAg。组织学应答——肝组织炎症坏死降低≥2分,且无肝纤维化评分的增高;或按Metavir评分,肝纤维化评分降低≥1分。 完全应答——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 临床治愈——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 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或无病变。 原发性无应答——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12周时HBV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log10IU/ml或24周时HBVDNA 较基线下降幅度<2log10IU/ml。 应答不佳或部分病毒学应答——NAs抗病毒治疗中依从性良好的患者,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 介绍 本指南旨在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以下是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预防措施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建议全面推广疫苗接种,尤其是在易感人群中。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勤洗手、合理用水、注意食品安全等,能够有效减少传染乙型肝炎的风险。 - 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避免与已知感染乙型肝炎的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品、注射器等,以防止病毒传播。 - 定期检测:对于易感人群,如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建议进行定期的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早发现、早干预。 诊断与治疗 - 确诊患者:基于症状、体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合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HBV-DNA等)的检测,进行患者的确诊。

- 患者管理:针对不同病情和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如抗病毒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如 戒酒、戒烟)等。 - 定期随访:建立完善的患者管理体系,定期随访患者,以监 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与宣传 - 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社区活动等),向 公众宣传乙型肝炎的预防、传播途径和治疗等知识,提高公众对乙 型肝炎的认知水平。 - 健康教育材料:开发和分发易懂、具有科学依据的乙型肝炎 健康教育材料,向不同人群传达相关信息,以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 建立支持系统:建立乙型肝炎患者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 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与监测 - 加强研究:开展乙型肝炎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新的防治 策略和疫苗研发,以提高防治水平。 - 监测传播情况:建立乙型肝炎的监测体系,监测感染情况和 传播途径,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疫情扩散。

《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版)》 要点汇总 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背景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病,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管理指 南用于指导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本文档是2023年更新版的 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要点汇总。 防控和预防 - 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尤其是对于儿童、医护人员和高风险人 群。 -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乙型肝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 提供安全注射设备,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 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测,防止疫情扩散。

诊断标准 - 遵循国际和地区指南,确定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 结合病史、体格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 -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应基于乙肝病毒感染超过6个月,同时出现乙型肝炎病毒DNA存在和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 治疗方案 - 个体化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肝功能和病毒表型等因素进行制定。 -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如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 长期随访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肝功能和病毒复制的监测。 定期监测

- 对于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乙型肝炎病毒DNA 水平、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 - 定期随访患者,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病情的变化。 - 对于治愈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监测是否复发。 并发症治疗 -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进行综合治疗。 - 与其他科室合作,开展规范的诊疗工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结束语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更新版的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要点汇总,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参考,帮助更好地管理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请遵循具体的指南和专业意见,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和更新治疗方案。

2020版: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20版: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要点 建议基层医生积极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HBV血清学检测为HBV感染的首选检测方法。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儿童和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第2针和第3针。 对感染HBV的妇女进行母婴阻断,最主要的干预措施是新生儿出生12 h内尽早接种首针乙型肝炎疫苗和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按照国家免疫程序完成后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证据表明,对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孕中晚期进行口服抗病毒药物干预,会进一步减少乙型肝炎母婴传播。 在孕期发现乙型肝炎活动的相关症状或转氨酶异常,应尽快转诊到感染科(或肝病科)及妇产科专科治疗。

基层医生可诊断、治疗和管理慢性乙型肝炎。 推荐首先进行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 检测,若HBsAg阳性,有条件的基层可检测HBV DNA、肝功能和肝脏彩超,甚至进一步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早期药物治疗。 HBV DNA阳性的患者,若ALT持续异常(>1倍正常值上限)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ALT升高,均应考虑开始抗病毒治疗;有肝硬化者,无论ALT和HBeAg状态,均建议抗病毒治疗。 推荐药物有3种: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转诊: (1)紧急转诊:①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②重型肝炎(肝衰竭)。(2)普通转诊:①初诊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②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癌症化疗的患者;③慢性乙型肝炎经抗病毒治疗6个月,ALT 仍持续异常和/或HBV DNA阳性患者;④肾功能不全患者;⑤HBV 合并HCV、HIV感染者;⑥妊娠期女性(HBV DNA 阳性者);⑦青少年及儿童患者;⑧由于其他因素无法处理者。

2024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指南

2024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指南 一、前言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 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提高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水平,减少 疾病负担,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患者, 旨在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 3.2kb,具有高度变异性。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 估计全球约有2.5亿人感染HBV,其中约7000万人患慢性乙型肝炎。HB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严重疾病。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3.1 临床表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腹水、肝脾肿大等。 3.2 实验室检查 (1)血清学检查: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等。 (2)病毒学检查:HBV DNA载量、HBV DNA耐药检测等。 (3)肝功能检查:ALT、AST、ALP、总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 (4)肝脏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 (5)肝组织学检查:病理活检。

3.3 诊断标准 依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如下: (1)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 (2)HBV DNA载量≥10^5 IU/ml。 (3)肝功能异常,如ALT、AST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证实有慢性肝炎表现。 四、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4.1 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抑制HBV DNA复制,降低病毒载量。 (2)免疫调节治疗: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肝脏炎症。

2021年学习贯彻基层指南,加强慢性乙型肝炎基层防治(全文)

2021年学习贯彻基层指南,加强慢性乙型肝炎基层防治(全文) 我国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预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自1992年开始实施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以来,我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由当时的9.75%,下降到目前的5%~6%[1]。但据此推算,我国目前仍有HBsAg阳性者7 000万~8 000万例,其中亟须抗病毒治疗的CHB 患者有2 000万~3 000万例,如不给予有效抗病毒治疗,很多人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近20年来,针对CHB的抗病毒药物不断涌现,其疗效和安全性越来越好,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为规范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发表了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后经2010、2015及2019年3次更新、不断完善,充分体现了我国在CHB防治研究领域所取得巨大进步[2]。 WHO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要求病毒性肝炎新发病例数降低90%,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率降低65%。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除必须继续保持和提高所有孕妇的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以及对HBsAg 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增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外,还必须大规模检测、诊断和治疗已有的CHB患者[1]。因此,除综合医院的感

染病、肝病及消化科等专科医生应熟练掌握CHB的诊疗措施外,全科医生或基层医生也亟须学习和掌握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从而为广大CHB患者提供系统、规范和连续性医疗健康服务。 为此,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和中华医学会的组织下,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3]为蓝本,并参考有关国际指南的核心理念[4, 5, 6],由肝病学、感染病学、消化科专家及全科专家共同参与编写了《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2020年)》[7],以帮助基层医生提高CHB的预防和诊疗技术水平。现仅就本指南的特点简述如下。 一是编写组成员代表性强,编写过程开放、包容、严谨,保证指南科学性和规范性。本指南编写组成员不仅包括了不同层级的综合和专科医疗机构的肝病科、感染科及消化科专家,大学公共卫生学专家和WHO中国办事处专家,而且包括了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基层全科专家,实现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不同专业领域的特长互补和不同专业视角的综合考量。执笔者根据首次专家讨论意见撰写初稿后,编写组克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所带来的重重困难,多次通过邮件、微信书面修改及讨论,最终经线上会议充分讨论后定稿。编写过程发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23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为规范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的防备、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 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23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订立了《慢性 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 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忙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防备工作中做出合 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行能包含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 治中的全部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 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实在病情及其意愿的基 础上,依据本身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订立 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依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连续对 本指南进行不绝更新和完满。 一、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的防范力较强,但 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 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 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HBV 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与C基因型 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显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 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而且HBeAg阳性 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 基因型[10—12]。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别 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 3.5亿人为慢性HBV 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 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3, 14]。 2023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 群HBsAg 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15, 1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 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17] [17] Lu FM, Zhuang H.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 Chin Med J (Engl), 2023,122(1):3—4.。

XX省医疗机构医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XX省医疗机构医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分级 诊疗指南 (2020版) 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胁痛”、“黄疸”、“鼓胀”、“癥积”、“肝瘟”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改善症状、抗肝脏炎症、抗肝纤维化及免疫调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筛查 同《XX省慢性乙型肝炎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与评估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诊断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III)。 (1)湿热蕴结: 主症:①身目黄染,黄色鲜明;②小便黄赤;③口干苦或口臭;④舌苔黄腻。 次症:①脘闷,或纳呆,或腹胀;②恶心或呕吐;③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④胸胁胀;⑤脉弦滑或滑数。 凡具备主症中2项加次症2项,可定为本证。 (2)肝郁气滞:

主症:①两胁胀痛;②善太息,嗳气稍舒;③情志抑郁。 次症:①胸闷;②腹胀;③嗳气;④乳房胀痛或结块; ⑤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凡具备主症中2项加次症2项,可定为本证。 (3)肝郁脾虚: 主症:①胁肋胀痛;②情绪抑郁;③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④倦怠乏力。 次症:①口淡乏味;②便溏不爽;③嗳气;④乳房胀痛或结块;⑤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缓。 凡具备主症①②任一项加③④任一项,加次症2项,可定为本证。 (4)肝肾阴虚: 主症:①头晕耳鸣;②腰痛或腰酸腿软;③五心烦热; ④寐艰多梦。 次症:①胁肋隐痛,劳累加重;②口干咽燥;③时有低热;④舌红少苔;⑤脉细或细数。 凡具备主症中2项加次症2项,可定为本证。 (5)脾肾阳虚: 主症:①食少便溏或五更泻;②腰痛或腰酸腿软;③形寒肢冷;④下肢浮肿。 次症:①面色晄白;②性欲减退;③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④舌胖质淡,苔润;⑤脉沉细或迟。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全版)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全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并分别于2010年、2015年和2019年进行了更新。近3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基础、临床和新药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届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新发感染率要减少90%、死亡率减少65%、诊断率达到90%和治疗率达到80%。为更好地规范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大幅度提高CHB的诊断率和治疗率(目前我国仅分别为22%和15%),从而减少相关的死亡率,再次更新本指南。 流行病学和预防 推荐意见1: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 h内尽早接种1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乙型肝炎疫苗(A1)。危重症新生儿,如超低体质量儿(<1 000 g)、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剂乙型肝炎疫苗(A1)。 推荐意见2:对HBsAg阳性或不详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 h 内尽早注射一剂次100 IU 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

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乙型肝炎疫苗(A1)。建议对HBsAg阳性或不详母亲所生儿童,于接种第3剂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时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HBsAg 阴性、抗-HBs<10 mIU/ml,可按0、1、6个月免疫程序再接种3剂乙型肝炎疫苗;若HBsAg阳性,为免疫失败,应定期监测(A1)。 推荐意见3:HBsAg阳性或不详母亲的早产儿、低体质量儿(<2 500 g)也应在出生后12 h内尽早接种HBIG和第1剂乙型肝炎疫苗。早产儿或低体质量儿满1月龄后,再按0、1、6个月程序完成3剂次乙型肝炎疫苗免疫(A1)。 推荐意见4: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接种了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B1)。 推荐意见5:对于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进行补种。第1剂与第2剂间隔时间应≥28 d,第2剂与第3剂间隔应≥60 d(A1)。 推荐意见6:对3剂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剂60 μg或3剂20 μg乙型肝炎疫苗,并于完成第2次接种程序后1~2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剂6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A1)。

XX省慢性乙型肝炎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XX省慢性乙型肝炎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目录 一、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 (2)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及分型 (2) 三、慢性乙型肝炎筛查、诊断与评估 (4) (一)慢性HBV感染者的筛查 (4) (二)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4) (三)慢性乙型肝炎评估(各级医院检查项目) (4) 四、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4) (一)改善肝功能与免疫调节药物 (4) (二)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5) (三)抗病毒治疗药物: (6) 五、慢性乙型肝炎分级诊疗服务目标、流程与双向转诊标准、各级医院服务对象 (12) 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教育管理服务规范 (16) (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类管理标准 (16) (二)慢性乙型肝炎分类管理方式与内容 (16) (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流程图 (17)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早期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可大大减少HBV感染,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预后可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 (一)患病率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HBV 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2014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我国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由于乙肝疫苗免疫普及,急性HBV感染明显减少,以及感染HBV人口的老龄化,再加上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近年乙肝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所占比例上升。 (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就诊情况全国调查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按照就诊率约5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慢性HBV感染患者数约为4650万人。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所推荐的慢性乙型肝炎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及分型 (一)定义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乙型肝炎脱氧核糖核酸病毒(HBV 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二)分型根据H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感染分为以下各型: 1.慢性HBV携带者:多为年龄较轻的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 DNA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2次以上均显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肝纤维化测定和(或)组织学检查无病变或病变轻微。 2.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纤维化测定和(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3.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HBeAg持续阴性,HBV DNA 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肝纤维化测定和(或)肝组织学有肝炎病变。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HBV 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 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3, 14]。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15, 16]。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全文) 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订,涉及CHB其他治疗方法和策略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CHB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涵盖或解决CHB诊治及管理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级别(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

1 术语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chronic HBV infection)—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 •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由HBV持续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可分为HBeAg阳性CHB和HBeAg阴性CHB。•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positive CH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有肝组织学病变。 •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negative CH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有肝组织学病变。 • •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