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于偶然和必然的认识

合集下载

必然性和偶然性玄真子

必然性和偶然性玄真子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两者是相互对立的
偶然性就是偶然,必然就是必然
2、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a、必然的东西同时是偶然的,没有纯粹的必然性。
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世界上 没有赤裸裸的必然性。 (电影院遭遇恐怖袭击,打洞的老鼠) 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是机械决定论 。 首先,这种观念会导致宿命论,它实质上还没有摆脱神学目的论 其次,它表面上强调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
作业:举例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
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 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 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注意:上面是原理,举例请自己举例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二等兵史密斯正举枪向50米外的 一个德国兵瞄准,准备消灭他,谁知道德国兵领先一步, 首先向史密斯开了枪,枪响了,史密斯并没有被打死,原 来德国士兵的子弹正射进了史密斯的步枪枪膛,现在这支 步枪还保存在英国美斯顿博物馆内。
1995年8月,英国埃塞克斯市的利莎· 波特与母亲一起 走过埃塞克斯莫茨线铁路的*道口,利莎的父亲11年前正是 在该铁道口被一辆路过的火车轧死,因此利莎的母亲拒绝 穿过这条铁路。利莎认为要消除母亲的恐惧心理,自己就 应该先穿过铁路,于是她向铁路走去,然而就在此时,一 辆列车突然开过,将利莎撞死。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伦琴发现X射 线,都与善于利用偶然因素紧密相关。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824年,法国一所药学专科学校的22岁青年学生巴拉尔,在研究他家 乡蒙培利埃(Montpellier)盐湖水提取结晶盐后的母液时,希望找到 这些废弃母液的用途,进行了许多实验。当通入氯气时,母液变成红 棕色。最初,巴拉尔认为这是一种氯的碘化物。但他尝试了种种办法 也没法将这种物质分解,所以他断定这是和氯以及碘相似的新元素。 巴拉尔把它命名为muride,来自拉丁文muria(盐水)。1826年8月14 日法国科学院组成委员会审查巴拉尔的报告,肯定了他的实验结果, 把muride改称bromine,来自希腊文brōmos(恶臭),因为溴具有刺 激性嗅味。实际上所有卤素都具有类似嗅味。溴的拉丁名bromium和 元素符号Br由此而来 事实上,在巴拉尔发现溴的前几年,有人曾把一瓶取自德国克鲁兹拉 赫盐泉的红棕色样品交给化学家李比希鉴定,李比希并没有进行细致 的研究,就断定它是“氯化碘”,几年后,李比希得知溴的发现之时, 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那瓶液体放进一个柜子,并在柜子上写上 “耻辱柜”一警示自己,此事成为化学史上的一桩趣闻。

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偶然

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偶然

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偶然内容摘要:在历史发展中,偶然性是有一定作用的,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并对历史打上特有的烙印。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一定要出现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历史是一个整体,既有偶然因素,又有必然因素,各种因素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都各有其存在的原因。

偶然性与必然性,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必然性是偶然性的基础和支配力量,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

通过对武则天在历史的作用的描述,进一步说明任何历史人物都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且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关键字:历史人物必然性偶然性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历史人物是指对历史影响较大,在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鲜明印记的知名人士。

他们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任何历史人物,不管他如何伟大或反动,归根到底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评价历史人物首先应坚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把他们放到其所处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

离开了具体的历史条件,不是苛求古人,就会把古人现代化。

我国唐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的一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在长达45年的统治期间,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平定叛乱势力、巩固统一国家;发展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实施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胸襟气量宽阔,善于纳谏从善。

她是一位基本上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从历史中不难看出,武则天在执政期间,镇压叛乱,反对分裂,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社会稳定;发展了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抑制了世族地主势力,扩大了统治基础;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实行屯田,减免赋役,限制逃亡,减轻了劳动人民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善于纳谏从善,容许别人讲话,能够听取、采纳臣下的合理建议,表现出宽阔的襟怀和宽容的气度。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讨论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讨论

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讨论既然要讲对历史的看法,那就得从最基本的讲起,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

同时从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

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

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我们现在讲的这个词“历史”,学者们的表述是“历史不仅是一种存在,而且是对存在的一种感知和描述。

它是一种呈现在史料关系中的虚拟性存在。

历史是一种呈现在史料中的摹本存在,它表现为某种史料之间的依存关系。

历史是一种被建构起来的可能性存在。

反正就是说历史是人类思想的一种建构,内在地关联着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理论和方法。

它是一种呈现在思想关系中的建构性存在”等。

这是学者们对历史深层次的挖掘,而我们这里所谓的“历史”(先撇开流行语或调侃的寓意来讲和学者们所说的从主观思想上来看待历史,而是从庄严和史实上讲。

)是一种事实存在并发生过的史实。

我们常常可以在人们口中听到“历史”这个词,或许是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缘故。

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从适应自然到征服自然的历史。

伴随人类活动的蔓延,历史的足迹在平面上遍布各地,在空间上遍布各个时间段。

从社会的更替上看,不管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是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

从朝代的更替上看,它们在历史的关系也是繁多、错综复杂。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时间段会发生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历史史实在同一个时间上却可能同时发生。

如何处理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如何处理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必然与偶然必然与偶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人们在研究和思考这两个概念时,也有着不同的观点。

孔子认为,“必然之道不可能被改变”,而苏格拉底认为“偶然也是一种可能的未知的原因”。

因此,人们提出了关于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的许多观点,其中包括唯物主义、机械唯物论、经典物理学、量子物理学等等。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实在的事实,必然是自然规律的结果,它们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

换句话说,必然是客观存在的,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不能被任何主观意图所改变。

而偶然则是一种可能的未知原因,它可能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主观意图的作用,而发生的结果。

机械唯物论认为,客观事物都有其确定的原因,而必然是由于这些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它们是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因此,必然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是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

而偶然是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未知结果,它们是未知的可能性,受到主观意图的影响。

经典物理学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的,它们的运动受到物质的性质和空间的影响,因此,它们的运动是必然的。

而偶然是指不受物质性质和空间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运动,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受到主观意图的作用,而发生的一种不可预测的结果。

量子物理学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是必然的,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可能出现一种不可预测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偶然。

因此,必然与偶然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空间的影响。

因此,必然与偶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空间的影响,以及主观意图的作用。

必然是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偶然是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未知结果,它们是未知的可能性,受到主观意图的影响。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摘要]360年前的“甲申之变”,当时有人称之为“天翻地覆”,其实不过是又一次周期性的改朝换代。

亲历者事后的历史检讨,史料较为丰富,然观点十分混乱,反映了各种不同当事人的观察视角和心境体验是何等的不同。

本文秉着“记忆史”的思路,以叙事的风格,欲将引起这一历史事变的各种侧面展示于读者面前。

作者所能感慨的是,一个政权的崩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天运、人事”一齐奔来,终究说明“合法性资源”的丧失,是关系政权生死存亡的深层因素,而事变的发生则往往带有偶然性。

[关键词]明清易代偶然性必然性 1644年皇城根下的老百姓,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子民”的身份归属一变再变,前后经历了“大明”、“大顺”和“大清”三个朝代。

虽说中国历史向有周期性改朝换代的习惯(新名词叫做“王朝周期率”),成王败寇已成常识。

但这样的“半路杀出程咬金”,让京城里的人怎么也弄不明白,刹那间紫禁城的皇帝宝座怎么倒让“第三者”莫名其妙地给夺了过去?360年,六个甲子过去了,往事如烟。

所幸保存下来的明清易代记载算是多的,仅在京亲历的回忆录就有十来部,扩大到相关人士著述也不下三、四十部(不包括南明部分)。

20年前,我搜集并阅读过这些“记忆”资料,也做过研究。

这次重读,说实话,仍是一头雾水――历史永远是混沌不清的:这结果是偶然还是必然?为甲申再祭,首先想到的是这个题目。

要对这段历史进行哲理性的探讨吗?不,我能做的,就是作些历史性的叙述。

老祖宗叫做“述而不作”,西方流行的新名词称“后现代”。

后现代史学推崇“叙述法”(而非过去流行的诠释法),认为故事说完了,“叙述者也就死了”,余下都是读者自己的事。

历史学家比过去谦逊多了,不好意思再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来标榜自己职业的绝对神圣――想借助陈旧的历史构筑未来的蓝图,实在是一种过高的奢望。

新的说法,历史学实际上只是一门重新处理“记忆历史”的人文学科。

历史既已经远逝,不可能被原模原样地得到整体“克隆”――留下的都是些记忆碎片,有的是落花缤纷,满地枯叶,不知如何收拾是好;有的则是荒芜零落,依稀见到的只是模糊的历史背影。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摘要:本文运用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透析唐安史之乱中的关键战役——灵宝之战的发展过程。

旨在说明灵宝战役唐军的失利和安史叛军的胜利,是唐天宝末年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双方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安史之乱;灵宝战役中图分类号:k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60-02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造成了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败,对整个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安史之乱留给后人的思考是十分广阔和警醒的。

每一个细节和问题,都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纵观唐王朝历时8年(755-763)的艰辛平叛过程,唐军与安史叛军的灵宝战役,恰处平叛的关键时刻,其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此役,唐军的失利,使唐王朝丧失了迅速平息叛乱的绝好时机,平叛进程大大延长,叛乱区域蔓延扩大,从根本上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

本文运用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对灵宝战役作一探析。

灵宝战役的出现,或者言而广之,整个安史之乱的爆发,历来史家众说纷纭,同时代的唐人杜佑认为,“玄宗御极,承平岁久,……,骁将锐士,善马精金,空于二师,萃于二统,边陲强势既如此,朝廷势弱又如彼,奸人乘便,乐祸凯欲”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提出过相似观点,“唐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陲之重,要为其大者”。

而陈寅恪从文化和种族的角度独辟蹊径,认为安史之乱的关键在于河朔的胡化和将领的种族,“质言之,唐代安史之乱世局,……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

也有学者,如蓝勇等,从人地关系的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公元8世纪后,中国北方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冷湿气候,“安史之乱也正是在这种气候特征和大的民族压力之下发生的”。

以上诸位大家之言强调了历史事件出现的直接原因,灵宝战役乃至整个安史之乱的爆发正是唐天宝末年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必然性和偶然性等。

首先,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原理之一。

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例如,事物的存在和消亡、运动和静止、质和量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对立统一中,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发展规律之一。

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次否定,然后再通过新的肯定而达到更高的层次。

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再次,质量互变是辩证法的重要原理之一。

质量互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质量会发生变化。

例如,水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这就是质量互变的表现。

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重要规律,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最后,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法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偶然变异。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必然性和偶然性等。

这些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

通过对辩证法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古代对于偶然和必然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于偶然和必然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于偶然和必然的认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启示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长春市 130024)(教科书认为:偶然和必然是反映事物由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所引起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联系和发展趋势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偶然和必然是描述事物发生形态的术语。

在这样的语境中人们普遍认定,事物的发生在本质上只有这两种形态。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三种可能的论断:偶然和必然是对立并存的,事物的发生要么是偶然的,要么是必然的;事物的发生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可以通过必然解释偶然;事物的发生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可以通过偶然认识必然。

恩格斯曾经有力地批驳了第一种情况,他在《自然辩证法》中说1:“这就是说:凡是可以纳入普遍规律的东西都是必然的,否则都是偶然的。

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等同于这样一种科学,它把它能解释的东西自称为自然的东西,而把它解释不了的东西归之于超自然的原因;把解释不了的东西产生的原因,叫做偶然性或者叫做上帝,对事情本身来说是完全无关紧要的。

…在必然的联系失效的地方,科学便完结了。

”古代西方重视的大概是第二种情况。

在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偶然和必然的论述是从古希腊的哲学家留基伯开始的,因为他说过2:“没有什么是可以无端发生的,万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

”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论述的更加充分,他举例说明3,某些看来是偶然的事件,像种橄榄时挖地发现了宝藏,秃鹰从高空猛扑乌龟而碰破了脑袋等,都有必然的原因。

仔细分析他们的论述可以发现,他们更多地是在强调事物发生的原因。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的认识是有影响的,因为下面的说法是普遍认同的4:“必然性产生于本质因素,即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决定着事物总体的发展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非本质因素,即事物次要的外部的原因,在发展中一般居于从属地位,使总体上确定不移的过程在具体环节上又表现出非确定性的特点。

”1参见《自然辩证法》第92页,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对于偶然和必然的认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启示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长春市 130024)(教科书认为:偶然和必然是反映事物由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所引起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联系和发展趋势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偶然和必然是描述事物发生形态的术语。

在这样的语境中人们普遍认定,事物的发生在本质上只有这两种形态。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三种可能的论断:偶然和必然是对立并存的,事物的发生要么是偶然的,要么是必然的;事物的发生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可以通过必然解释偶然;事物的发生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可以通过偶然认识必然。

恩格斯曾经有力地批驳了第一种情况,他在《自然辩证法》中说1:“这就是说:凡是可以纳入普遍规律的东西都是必然的,否则都是偶然的。

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等同于这样一种科学,它把它能解释的东西自称为自然的东西,而把它解释不了的东西归之于超自然的原因;把解释不了的东西产生的原因,叫做偶然性或者叫做上帝,对事情本身来说是完全无关紧要的。

…在必然的联系失效的地方,科学便完结了。

”古代西方重视的大概是第二种情况。

在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偶然和必然的论述是从古希腊的哲学家留基伯开始的,因为他说过2:“没有什么是可以无端发生的,万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

”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论述的更加充分,他举例说明3,某些看来是偶然的事件,像种橄榄时挖地发现了宝藏,秃鹰从高空猛扑乌龟而碰破了脑袋等,都有必然的原因。

仔细分析他们的论述可以发现,他们更多地是在强调事物发生的原因。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的认识是有影响的,因为下面的说法是普遍认同的4:“必然性产生于本质因素,即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决定着事物总体的发展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非本质因素,即事物次要的外部的原因,在发展中一般居于从属地位,使总体上确定不移的过程在具体环节上又表现出非确定性的特点。

”1参见《自然辩证法》第92页,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

2留基伯,Leukippos,约公元前500-前440,引文参见《西方哲学史》第99页,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3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公元前460-前370,引文参见《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68A68,第尔斯、克兰茨编,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年;也参见《西方哲学史》第二卷第353页,姚介厚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4参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第23页,李淮春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可能是因为阅历有限,我没有在现代文献中发现针对“古代中国对于偶然和必然的认识”的论述5。

虽然在西方思想史上,人们普遍认定偶然和必然是用来描述事物发生形态的术语,并且本质上只有这两种形态,但是,没有论述并不意味古代中国没有关于事物发生形态的认识。

我想,很可能是因为话语系统不同,我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先哲们的有关论述。

本文将尝试地讨论这个问题,并且在先哲论述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描绘偶然和必然之间关系的模型,从而更加清晰地述说必然是什么、以及人们是如何认识必然的。

§1 古代中国关于事物发生形态的认识世间事物的发生林林总总、变幻莫测,其中的奥秘对于古代的先民是百思而不得其解的。

但是,对于农耕收获和战争输赢这样重大的事情,人们总是希望预知未来和期盼未来,于是求助于神灵和祖先启示,于是出现了占卜。

大约成书于周代的《易经》,集古代中国千年占卜经验之大成(《连山》,伏羲、炎帝,始于艮卦;《归藏》,黄帝、殷商,始于坤卦;《周易》,文王,始于乾卦)。

这部书中大部分论述的是事物的发生与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关于事物发生形态的论述呢?我想大概是有的。

我们下面的分析,主要根据相传是孔子所做的解释《易经》的《系辞》中的一些话语,特别是《系辞上》中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历代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都差不多,其中解释比较详细的是宋代朱熹,我们摘录一段如下6:器亦道,道亦器,有分别而不相离也。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皆有个形迹。

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

…形而上者指理而言,形而下者指事物而言。

事事物物皆有其理;事物可见,而其理难知。

即事即物,便要见得此理,只是如此看,但要真实于事物上见得这个道理。

…大学之道,不曰穷理而谓之格物,只是使人就实处穷竟。

事事物物上有许多道理,穷之不可不尽也。

很显然,朱熹的这段话描述了事物的表现形态,并且通过表现形态之间的关系来论述认识问题的过程。

事实上,朱熹的这段话也描述了事物的生成形态、或者说事物的发生形态,因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的下文就是“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其中“变”和“通”都是变化的形态,正如《系辞传下》中所说“穷则变,变则通”、以及“变通者,趣时者也”。

因为话语系统的不同,朱熹不可能用偶然和必然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事物的发生形态,我们只能从朱熹的话语逻辑中分析他对事物发生形态的认识。

5在一些文献中有“变”和“常”的讨论,参见《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分的第二篇,张岱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我想,这与“偶然”和“必然”还是有区别的。

6朱熹,1129-1200,引文参见《朱子语类》第915-916页,(宋)黎靖德编,日本京都:珠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84年(第三版)。

在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分析时,我想,很可能要先理解其中的“形”的含义,因为这是进一步分析问题的基础。

首先,这里所说的“形”是一种存在的东西,因为《系辞上》中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因此,孔子创造“形而上”和“形而下”这样的词句时,头脑中应当有一种存在,而这种存在是进一步论述的尺度。

也就是说,是进一步论述“上”和“下”的尺度。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大概这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或者说,这是一种“抽象的发生”。

所谓抽象的存在,是指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的事物的概念、图形、符号这样的一些东西。

比如,我们看到足球,看到轮胎,感悟到了圆,但离开了具体的背景,圆这个东西仍然存在于大脑中,我们甚至可以在纸上画出圆来。

显然,我们画出的圆绝对不是背景的简单复制,因为背景是三维空间的,而纸张是二维空间的,因此,我们画出的圆依赖的不是单纯的记忆,更多的是依赖在大脑中存在了的那个圆。

我们姑且称这样的存在为“抽象的存在”。

这样,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解释7。

本文不涉及其他方面的解释,只是集中讨论关于事物发生形态的问题。

我们在前言说过,现代人们认定事物发生的形态只有偶然和必然两种情况,那么,我们也必须用这样的词语来分析朱熹对于事物发生形态的描述,否则我们将不可能实现与古代先哲们的思想沟通。

虽然朱熹没有明确地使用偶然和必然这样的词语,但是,如果把“形”理解为事物“抽象的发生”,那么“形而上”指的就是必然,“形而下”指的就是偶然。

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

因为“形”本身就是抽象的,那么形之上的“道”就是无形的东西,因此朱熹认为“形而上”就是道理。

“事事物物都有个道理”,并且这个道理是事物发生的主导,即“物必有则”。

这样就事物的发生而言,道理就是事物发生的规律,就是与必然有关的那些东西。

进一步,形之下的“器”就是有形的东西,因此朱熹认为“形而下”就是形迹。

“事事物物皆有个形迹”,并且这个形迹就是事物发生的具象,即“事物可见”。

这样就事物发生而言,形迹就是与偶然有关的那些东西。

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用现在的话语体系把朱熹论述中的前半段话理解为:具象中有道理,道理中有具象,具象和道理有区别却是统一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就是道理,世间万物都有其道理;器就是具象,世间万物都有其具象。

道理的认识需要借助具象,具象的说明要借助道理,这便是自然的法则。

…形而上说的就是必然规律,形而下说的就是偶然具象。

虽然世间万物都有其规律,但具象可见规律难求。

在上文中,我们把“道理”进一步理解为“必然规律”。

如果上文对朱熹原意的表达是确切的,那么,朱熹对于事物发生形态的理解是深刻的;如果朱熹对《系辞》的理解是确切的,那么,古代中国对于事物发生形态的理解是深刻的。

现在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这样的认识属于前言所说三种情况的7基于“抽象的存在”,可以进一步推论,形而上就是那些与具象的抽象有关的那些东西,形而下就是与观念的具体有关的那些东西。

因此,根据讨论问题的不同,形而上和形而下大概可以包含三类关系:抽象和具体,理念和经验,必然和偶然。

哪一种呢?我想,大概属于第三种。

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

朱熹强调了偶然与必然的和而不同,特别指出必然是规律,偶然是具象,世间万物都有其规律,世间万物也都有其具象,这样的述说非常深刻,也非常准确。

但朱熹后面说,虽然世间万物都有其规律,但具象可见规律难求,并且说:“要真实于事物上见得这个道理”。

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希望知道必然规律,那么,只能由可知到未知,通过事物具象来认识规律,也就是说,需要通过偶然来认识必然。

可是,偶然的事情不可预测,我们可能通过偶然来认识必然吗?在讨论之前,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朱熹所说的必然已经上升到了“道”的高度,因此,朱熹所说的必然是指那些高于单纯感官的认识。

比如,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位居高处的物体失去了束缚必然会下落,这是必然的,但这仅仅是单纯凭借感官所认知的必然。

可以想象,动物也能感知到这种必然,因为动物绝对不会无端地从悬崖上坠落。

我想,在单纯感官的基础上,人们至少还要关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二是这种现象如何表现。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必然产生的原因,第二个问题涉及到必然产生的形式。

如果要深入地讨论偶然与必然,这两个问题是具有一般性的,并且,朱熹所说的“道”大概包括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比如上面所说的自由落体的问题,虽然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但至今依然很难回答为什么会有引力,太阳为什么会拉着地球而不让地球离开?我们只能含糊其辞地说,引力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因此,本文把朱熹所说的“道”限定在第二个问题,称之为必然规律。

其次我想说明的是,在讨论偶然产生的原因时,用“非本质因素”这个词是不确切的。

正如上面讨论的,我们很难回答第一个问题,因此很难判断什么因素是本质的,什么因素是非本质的。

所谓偶然,是指这个事物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

因此,即便是非本质因素,如果事物的每次发生都含有这个因素,就应当把这个因素归类于必然。

所以,确切表述应当是“随机因素”,即那些在事物发生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那些可变因素。

有了上面的准备,我们可以进行讨论了。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用符号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偶然和必然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