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天然气勘探新进展(1)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主讲:马振芳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一、盆地勘探概况(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

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

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 陕西11万km2。

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200-1350m ;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1. 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 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 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 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 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 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 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 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 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0)、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

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 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

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 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 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

分六个阶段:1.1907 年~1949 年:延1 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 年)和中美合办期(1911 年~1919 年)。

2.1949 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 年~1979 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苏里格地区探井上古砂岩气藏增产技术新进展

苏里格地区探井上古砂岩气藏增产技术新进展

西 部探 矿工 程
4 7
2 0  ̄ 20 06 0 9年 , 酸性 压 裂 液 在 苏 里 格 东 部探 井 现
针 对苏 里格 气 田地层 压力 系数 低 、 主力 气层 整体埋 深 普 遍 大 于 30 m 以 上 ( 南 地 区 埋 深 普 遍 大 于 60 苏
苏里格 东 区上 古 岩屑石英 砂 岩储层 具有物 性较 差 、
粘土矿物含量高、 孔喉结构差 、 压力系数低的特征 , 易受 外来液体伤害。原有的苏里格中区 J 一1 L 压裂液体系 粘土防膨率 7 , 8 岩芯伤害率达到 3. 5 。核磁共振 2 1 岩芯 技术及 岩芯 流动试 验表 明 , 里格 东部岩 屑砂 岩储 苏 层 压 裂液伤 害 的主要 原 因是 压 裂 液 引起 的粘 土 矿物 膨
进一 步提 高工艺 的实效性 , 出 了以物理下 沉剂控 缝高 提
为进一步提高控缝高压裂 的应用效果 , 提出并试验 了化学固化下沉剂控缝高压裂工艺。该工艺集化学堵 水 与控缝 高 两 种 工 艺 于 一 体 , 利用 化 学 下 沉式 转 向剂 ( 脂包 覆 陶粒为 主料 、 联剂 为交 联材 料) 树 偶 在地 层 温度 达到软化点时固结形成的无渗透性人工遮挡层 , 既能够 满 足压 裂时 控缝高 的 需求 , 又能 够 满 足压 后 堵 水 , 防止 底 水锥进 。室 内实 验 和现场试 验应 用表 明 , 该化 学 下沉 剂在地层温度、 流体 、 压力下结构稳定性好; 软化 固结时
2 1 酸性压 裂液 .
为主, 多种工艺( 小规模加砂 、 变排量) 综合应用的组合 控缝高工艺思路 , 以达到控制裂缝纵向延伸 的最优化 。
同时 , 虑到裂 缝延 伸是 个 动 态 的过程 , 合 储 隔层 应 考 结 力特 征 、 缝净 压力 分 析 、 裂 下沉 剂 室 内筛 选 和评 价 等基 础性 研究 工 作 的结 果 , 常规 的单 级 注 人 工 艺 进 行 改 对 进 , 出了多级 注入 下 沉剂 控 缝 高 压裂 工 艺 , 提 即将下 沉 剂合 理分 配后 分级 加入 , 证 上级注 入下沉 剂不 压穿底 保

苏里格气田单井排水增产新模式

苏里格气田单井排水增产新模式

苏里格气田单井排水增产新模式苏里格气田是中国首个以煤层气为主的气田,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境内,是中国最大的煤层气气田之一。

为了实现气田的可持续开发和生产,苏里格气田采用了单井排水增产新模式。

传统的煤层气开采方式是通过多孔隙连通的煤层进行抽采,由于煤层气气井的连通性较差,导致气田的产量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里格气田采用了单井排水增产新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单井排水系统将气井之间的排水压力传导到同一水平地层的所有气井中,实现气井之间的压力平衡。

具体来说,气井通过导水管道和井渣排放口与主控中心相连,通过排水设备将井液进行稳定排放。

主控中心通过监控仪器实时监测气井的产量和排水情况,并通过调整单井排水系统的压力来控制气井的产量。

单井排水增产新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单井排水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气田内气井之间的压力平衡,提高了气井的产量。

传统的开采方式容易造成个别气井产量过大,导致其他气井产量下降,而单井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平衡气井之间的产量差异。

单井排水系统可以实现气井的稳定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

传统的开采方式中,气井的排放不稳定,容易造成大量的煤层气外泄造成环境污染。

而通过单井排水系统的控制,可以实现气井排放的稳定,减少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单井排水系统可以提高气田的开采效果,延长气田的生产寿命。

由于气井之间的产量差异较小,气田的开采效果得到了提高。

通过实时监测和调整单井排水系统的压力,可以及时调整气井的产量,保证气井的稳定开采,延长了气田的生产寿命。

苏里格气田的单井排水增产新模式为中国煤层气田的可持续开发和生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通过实现气井之间的压力平衡和稳定排放,该模式能够提高气井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气田的开采效果,延长气田的生产寿命。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及天然气发展规划(P80-115)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及天然气发展规划(P80-115)

19992000源自200120022003
2004
2005
2006
年度
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产能建设,截止2006年底累计动用地质储量 5970.95×108m3,累计建井1377口,形成了89.8×108m3的年生产能 力。
长庆气区2006年底天然气探明储量动用情况表
气田(区块)
靖边 榆林气田南区
平均压力系数0.945 气藏温度:平均105.1℃。
温度梯度为2.927 ℃/100m 流体性质:甲烷93.89%,CO25.14%,H2S1494928mg/m3,平均691mg/m3
靖边气田属于岩性圈闭、弹性气驱、无边底 水、常压、低渗、低丰度、低产的深层气藏。
靖边气田含气面积分布图
靖边气田产能建设始于1996年,至1998年底,利用探井累计建产能12亿方; 1999年进入开发建设阶段,通过开展排水采气、定压定产生产、区块关井测压 等开发试验和各种综合研究工作,不断地调整挖潜和实施有效的工艺措施,实 现了气田的高效开发。截止2006年底,累计动用地质储量3763.65×108m3,形成 了50×108m3年生产能力。
鄂尔多斯盆地 地质概况及天然气发展规划
目录
一、盆地地质概况 二、天然气勘探历程及资源现状 三、天然气开发历程及现状 四、天然气发展规划
三、天然气开发历程及现状
天然气开发历程及现状
(一)气田开发历程 (二)气田开发现状
(一)气田开发历程
1994年:靖边气田陕81井组的先导性开发试验拉开了长庆气田开发 的序幕;
陕200井区
低产低渗区 陕100井区
地方油区
陕227井区西
陕230井区
② 榆林气田
圈闭类型:地层-岩性 地 层:山西组山2段 岩 性:中粗粒是因石英砂岩 储集空间:残余粒间孔、溶孔、晶间孔 裂缝类型:不发育,少数微细裂缝 砂岩厚度:10~35m,平均16m 有效厚度:1.6~32.5m,平均8.5m 孔 隙 度:平均6.2% 渗 透 率:0.1~10md,平均4.521md 气藏压力:平均26.80Mpa,

《2024年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层)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难点与对策》范文

《2024年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层)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难点与对策》范文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层)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难点与对策》篇一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难点与对策一、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煤盆地之一,其东缘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技术难度大等因素,该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开发仍面临诸多理论技术难点。

本文将就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难点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该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难点1. 地质条件复杂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煤层气藏的分布受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包括地层结构、断层、裂缝等。

这些因素导致煤层气藏的分布规律难以掌握,增加了勘探开发的难度。

2. 煤层气藏埋藏深度大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藏的埋藏深度较大,一般超过1000米,甚至达到数千米。

这使得勘探开发需要面对更高的地应力和更复杂的地下环境,增加了技术难度和成本。

3. 煤层气开采技术不成熟目前,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的开采技术尚不成熟,缺乏有效的开采方法和设备。

这导致在开采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1. 加强地质勘探工作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问题,应加强地质勘探工作,深入了解煤层气藏的分布规律和地质特征。

通过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勘探、地质钻探等方法,提高勘探精度和可靠性。

2. 研发高效开采技术针对煤层气开采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应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研发高效、安全、环保的开采技术和设备。

同时,应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煤层气开采技术的进步。

3. 优化开采方案在确定煤层气藏的分布规律和地质特征后,应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

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应力、地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确保开采过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同时,应加强现场管理和监控工作,确保开采过程的顺利进行。

4.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煤层气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推动煤层气产业的健康发展。

1-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管理

1-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管理

◆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中国石油整体优势 ◆管理创新,形成 “六统一、三共享、一集中”全新管理模式 ◆建设模式创新
(一)“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模式”通过服务市场化,让市场配置资源,实 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开放市场、主体平等、 公平竞争的原则,从队伍引进、风险防范、质量控制、市场监管等关键环节加强 管理,培育健康高效的油气田建设市场。近两年,无论是产能建设,还是关键设 备的定型,都是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
(二)苏里格气田开发形成、发展、完善、应用了“六统一,三共享、一集中” 管理模式 长庆油田公司与5家未上市企业充分发挥新机制、新模式下中国石油的整体优 势,在开发实践中摸索出了统一规划部署、统一组织机构、统一技术政策、统一外 部协调、统一生产调度、统一后勤支持和资源共享、技术共享、信息共享的管理模 式,在此基础上强化集中管理。简称“六统一,三共享一集中”模式。 该模式对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在第一期合作开发中 使“5+1”合作单位结合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形成了统一竞争、示范、交流、 提高的良性运行机制,先进经验得以迅速推广,开发技术和水平在竞争中不断提高, 加快了苏里格气田的开发进程。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 田合作开发管理模式
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成立于1970年,总部在陕西省西安市,
现有职工总数70848人,工作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主营 业务是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储运和销售。2008年底油气当量将达 到2600万吨,是中国石油第二大油气生产企业,是近10年来我国油气 储量、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油气田企业。所产天然气主供北京、天津、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渗透率分布直方图
面对鄂尔多斯盆地极其复杂的地面和地质条件,经过中国石油和长庆油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北部山1段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北部山1段物源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Ⅳ

. ¨ . -. :J .・ 。 ’’ .‘: . : ・ . .0-=: ‘ 。.● 曼 ‘ l ・ -


I C


Q 石英,%) ’(
( %) 长石 F
( 『, ) 岩J % ‘ ;
图 1 研 究区位置 图
图 2 研究区部分样 品山 1 三角投影图 段
2 物源分 析 本文 主 要 从储 集 砂岩 碎 屑 组分 特 征 、 矿 物 类 重 型及分 布 、 岩屑平 面分 布特 征等 方面来 对研 究 区山1 段 进行 物源 综合 分析 [ 引。
[] 杨 华 , 1 魏新 善. 尔 多斯 盆 地 苏里格 地 区天 然 鄂 气 勘探新 进展 E] 天 然气工 业 ,0 7 2 (2 : J. 2 0 ,7 1 )
6 11 ~ .
[ ] 长庆 油 田石 油地质 志编 写组. 2 中国石 油地 质志 [ . 京: M] 北 石油工 业 出版 社, 9 2 19.
1 区域 地质 概况 苏 里 格地 区位 于鄂 尔 多斯 盆 地 伊 陕斜 坡西 部 , 勘 探 范 围西起 内蒙 古 自治 区 鄂托 克 前旗 , 东到 陕西 省靖边 县 , 起 内蒙 古 自治 区鄂托 克 后 旗 的敖 包加 北 汗 , 至陕西 省吴 旗县 , 南 勘探 面积 约4 0k L 研 ×1‘mz 。 究区位 于 苏里 格 北部 地 区 ( 1 , 体 范 围为 : 图 )具 西起 毛 盖图 , 东至 乌拉 庙 , 至 乌审旗 , 南 北至杭 锦旗 , 目前 是 苏里 格 地 区天 然 气 勘探 的重 点 地 区 , 山西 组 山 1 段为 其产 气主 力层 位 。 在研 究 区内 , 段 主要 为 曲 山1 流 河沉 积 的砂 泥 岩 , 石类 型 有 泥岩 、 砂 岩 、 岩 粉 细砂 岩、 中砂 岩 、 砂岩和 含砾 粗砂 岩等 类型 , 中、 粗 以 细砂 岩为 主 , 地层分 布 稳定 , 厚度 4 m 左 右L 。 0 2 ]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降本增效系列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降本增效系列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降本增效系列技术李进步;马志欣;张吉;付斌;白玉奇;黄文芳;冯敏【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8(038)002【摘要】为了应对国际油价持续低位徘徊的严峻形势和适应国内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开展了地质、开发技术攻关.通过地震+储层构型分析,对该气田上古生界河流相砂岩气藏储层进行了定量表征;开展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综合分析,对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储层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此基础上,从井位部署、轨迹设计、地质导向等3个方面完善了致密砂岩水平井开发技术,形成了大井组布井技术及针对上古生界、下古生界气藏多层系含气特点的立体开发技术.上述勘探开发系列技术在该气田的实施效果表明:①上古生界气藏新增建产有利区150 km2,下古生界气藏筛选出含气有利区450 km2;②水平井开发技术的完善,提高了水平井在上古生界气藏的实施效果,2016年完钻水平井平均有效储层钻遇率超过60%、平均试气无阻流量达45×104 m3/d;③上古生界、下古生界气藏立体开发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天然气储量的动用程度,提高了单井产量;④大井组开发技术的规模应用使单井平均占地面积缩减49.9%、单井平均建井周期缩短10d,同时还便于气井生产管理、减少了环境污染.结论认为,该系列技术为苏里格气田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供同类型气田借鉴.【总页数】8页(P51-58)【作者】李进步;马志欣;张吉;付斌;白玉奇;黄文芳;冯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大型致密砂岩气田气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区为例 [J], 孟德伟;贾爱林;冀光;何东博2.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二维多波地震技术 [J], 史松群;赵玉华;程思检;辛可峰;邹新宁3.大型致密砂岩气田有效开发与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 [J], 冀光;贾爱林;孟德伟;郭智;王国亭;程立华;赵昕4.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高精度全数字开发地震技术 [J], 潘玉;崔晓杰;史松群;张盟勃5.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南区气藏凝析油产出规律 [J], 官伟;刘池洋;李涵;文远超;杨青松;王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藏充注时间、流体包裹体测温及埋藏史研究
体系是有利储集砂体分布区; 高石英含量、火山碎屑 表明, 气藏的充注时间主要处于距今 100~ 160 M a 组分溶蚀是形成高渗储层的关键等地质认识[ 3] 。不 之间。这一时期正是烃源岩的生排烃高峰期和大规
同的学者从沉积、储层和天然气成藏机理等方面也 模运移时期, 此时储层中水岩作用已经基本结束, 孔 对苏里格气田进行了研究[ 4-8] 。这些研究成果深化 隙度已经减小到 10% , 储层已经致密 化, 可动水较
本期视点
天然气工业
2007 年 12 月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天然气勘探新进展
杨 华 魏新善
(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
杨华等.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天然气勘 探新进展. 天然气工业, 2007, 27( 12) : 6- 11. 摘 要 苏 里格地区位 于鄂尔多 斯盆地伊陕 斜坡西部, 勘探 面积约 4 @ 104 km2 。最新研 究成果表明, 该区 二 叠系盒 8 段砂层发育, 砂体具有毯式分布特征、岩相具 有分带 特点, 发育 3 种 储层类 型, 目标勘探 应从砂 体预测 转 向气层预测, 勘探难度较大。经过近期的整体勘探, 已累计发现了我国陆上超万亿 立方米储量 的整装大 气田, 在 苏 里格西区和南部勘探又有了新 的发 现。苏里 格地区 天然 气成 藏条件 有利、资源 量大 、探 明率 较低 , 具 有形 成 2 @ 1012 m3 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的地质条件, 苏里格西区是下一步提 交天天然气 规模储 量的重 点地区, 苏里 格南部 则 是重要的天然气储量增长接替区。
图 1 苏里 格地区位置图
1. 苏里格大气田的发现与探明 苏里格地区大规模天然气勘探始于 2000 年, 当 年部署的苏 6 井在上古生界中二叠统石盒子组盒 8 段钻遇厚层含砾中 ) 粗粒石英砂岩 气层, 试气获得 了无阻流量达 120. 167 @ 104m3/ d 的高产工业气流。 按照/ 区域甩开探相带, 整体解剖主砂体, 集中评价 高渗区0的大型岩性气藏勘探部署思路, 高效、快速 探明了苏里格大气田, 并使之成为了当时中国陆上 探明天然气储量最大的整装气田[ 1] , 累计探明天然 气地质储量达 5336. 52 @ 108m 3。勘探证实, 苏里格 气田主力气层为石盒子组盒 8 段和山西组山 1 段, 气层埋深为 3300~ 3500 m , 厚度为 5~ 20 m, 平均孔 隙度在 10% 左右, 含气饱和度为 65% , 压力系数为 0. 86, 平均储量丰度为 1. 4 @ 104 m3 / km2 , 为一个大 型弹性驱动的层状岩性气藏, 是一个低渗、低压、低 丰度的/ 三低0气田, 但气藏不含 H 2S, 基本无可动水 分布。这为气田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天然气成藏地质认识新进展
该区气藏的天然气来自于其下伏的烃源岩, 说明天 然气具有近距离运移的特点。天然气近距离运移在
苏里格大气田发现后, 对该气田天然气成藏主 运移聚集过程中散失量相对较小, 即便是较小的生
控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 得出了盆地上古生界广覆 烃强度也能够聚集成藏。
式生烃、大面积含气、超高建设型河流 ) 三角洲沉积
烃强度要求较低
生烃强度要求也不高。开发评价证实可连通的单砂
戴金星院士于 1996 年就提出生烃强度大于 20 @ 体宽度为 100~ 500 m, 层厚度为 5~ 20 m , 构造倾角
108 m3 / km2 是形成大中型气田的主控因素之一, 有效 小于 1b, 气柱高度不超过 25 m。由于储层是致密后
板块的俯冲活动一般具有脉动活动特点, 中二 叠世石盒子组盒 8 段以后各沉积期, 板块俯冲活动 强度减小, 华北地块北缘隆升幅度减弱, 物源供给相 对较少, 砂层相对不发育。
究, 在地质认识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有效地指导了新 层致密后进行天然气成藏, 储集空间较小, 对生烃强 增天然气基本探明地质储量 2 @ 1012 m3 的规划目标 度要求不高。
的制定与实施。
苏里格地区的气藏以岩性气藏为主, 连通砂体
1. 低渗透、低丰度大面积岩性气藏的形成对生 规模小, 气层较薄, 构造平缓, 气柱高度小, 成藏时对
108 m3 天然气的生产能力。评价预计苏里格气田整体 为 6~ 14 m , 有机碳含量平均为 73. 6% ~ 74. 7% ; 有
开发可以建成( 100~ 200) @ 108 m3 / a 的生产能力。
机质丰度高, 有机质类型为腐殖型; 热演化程度高,
3. 整体勘探阶段
苏 1、苏 3、苏 41 和召 2 等 10 余口井烃源岩镜质体反
进而制定了自 2007~ 2010 年新增天然气基本探明 地质储量 2 @ 1012 m3 的规划目标。在勘探部署上确 定了/ 整体部署, 分步实施0的勘探思路, 苏里格地区 天然气勘探从此进入了整体勘探阶段。
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分别为- 29. 96 j 、- 31. 74 j 、 - 30. 18 j , 利用煤成甲烷碳同位素值与其源岩成熟度 之间的关系[ 10] 计算的天然气 Ro 为 1. 55% ~ 2. 43% 。 天然气成熟度与源岩成熟度的基本一致性, 证实了
2. 苏里格气田规模建产阶段 苏 里格大气田发 现后, 针对 气藏低丰度、低渗 透、低压、低产和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 开展了 大量的前期开发评价工作。2005 年在苏里格气田实 行合作开发模式, 采用新的市场开发体制, 走管理和 技术创新、低成本开发之路。集成创新了以井位优
选、井下节流、地面优化技术等为重点 的 12 项开发 配套技术。这些技术经过不断实践和改进, 日臻完
地指导了我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勘探方向的选择。这 进行天然气成藏的, 因此, 现今可连通的砂体规模基 一指标也被作为形成高效气藏的重要 评价指标[ 9] 。 本上代表了成藏时聚集单元, 单个气藏规模小, 只需
苏里格大气田分布于生烃强度大于 20 @ 108m3/ km2 较小的排烃强度就可以成藏。
范围内, 这是形成大气田的主控因素之一。但随着苏
了苏里格气田成藏地质认识。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 少, 不需要大量天然气进行气驱水成藏; 天然气在致 础上, 结合近期苏里格地区的勘探成果, 进一步对苏 密储层中进行运移聚集, 使得气藏的气、水分异不明
里格地区天然 气成藏关 键控制因 素进行 了综合研 显, 形成了无底水、边水的大型岩性气藏。因此, 储
苏里格气田得到有效开发后, 对苏里格地区天 射率( Ro ) 值为 1. 48% ~ 2. 21% 。这套 煤系气源岩
然气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研究, 认为苏里格地 区天然气成成藏条件有利, 勘探潜力仍然较大[ 2] , 具 有形成万亿立方米大型岩性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
稳定地分布在盒 8 段和山 1 段主力气层下方 50 m 左右处, 形成近距离大面积供气源储配置有利空间 组合形式。桃 6、苏 33- 18 和苏 40- 16 等井盒 8 段天
综上所述, 对于苏里格型的低渗透、低丰度大面
里格天然气勘探进展, 在生烃强度只有( 16~ 20) @ 积岩性气藏而言, 形成大气田的生烃强度评价指标 108 m3 / km2 的苏里格气田北部和西部, 仍有大面积气 可降至 16 @ 108 m3 / km2 。按照这一评 价指标, 苏里
层分布, 近期已有 9 口探井获得工业气流, 最高单井 天然气无阻流量逾 20 @ 104m3/ d, 表现出低渗透、低丰 度大面积岩性气藏的形成对生烃强度要求有所降低,
千峰组的一套陆源碎屑沉 积, 500 余口 单井统计表 明, 石盒子组盒 8 段和石千峰组千 5 段砂岩沉积尤 为发育, 砂地比最高( 表 1) , 是鄂尔多斯盆地最富砂 的 2 个层段。如果以盒 8 段作为成图单元( 图 2) , 苏 里格地区砂岩砂层累计厚度最小也超过 10 m, 如果 把砂体形态划分为带状、树枝状、朵状和席状砂等, 苏里格地区则与一般砂体形态不同, 表现为砂体分 带不明显, 砂体在平面上广泛分布, 可描述为毯式砂 体分布。这种纵向富砂段和毯式砂体特征与盆山耦 合作用过程有关。
# 6#
第 27 卷第 12 期
天然气工业
本期视点
善, 使开发阶段建井综合成本明显降低, 为实现苏里 来自下伏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地层, 气源岩
格气田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证。目前, 在苏里 包括暗色泥岩和煤层。暗色泥岩累计厚度为 20~ 70 格气田日产量已超过 1000 @ 104 m3, 形成了年产 40 @ m, 有机碳含量平均为 2. 0% ~ 3. 0% , 煤层累计厚度
中二叠世, 随着西伯利亚板块向南的快速移动, 古亚洲洋盆开始消减, 古亚洲洋洋壳向陆壳下俯冲, 早期的板块俯冲使华北地块北缘迅速隆升, 以前寒 武纪变质岩为主的基底岩系遭受强烈剥蚀, 为盆地 提供了充足物源, 形成了盒 8 段富砂层段, 同时在洋 壳向陆壳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岛弧火山活动提供同沉 积火山碎屑, 使盒 8 段砂岩中富 含火山物质达 11. 2% 。因此, 中二叠世早期盒 8 段富砂层段的形 成也是早期板块俯冲致使华北地块北缘迅速隆升的 盆地沉积物质响应特征。
表 1 鄂尔多斯盆地 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表
图 2 苏里格 地区勘探现状图
沉积盆地与相邻的造山带是在统一的地球动力 学背景和构造框架下形成的两个构造单元, 两者在 空间上相互依存、在物质上相互转化, 盆地的沉积细 节往往反映造山带的时空细节及其构造演化, 造山
# 8#
带的时空细节及其构造演化特征又控制了沉积盆地 的沉积样式及其演化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在晚古生 代时为华北板块的一部分, 南邻秦岭造山带, 北接兴 蒙造山带, 其沉积演化必然与南、北两侧造山带的演 化有关。
作者简介: 杨华, 1963 年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博士; 1984 年毕业于原西南石油学院, 本刊第六届编 委会委员; 现任 中国石 油长庆油田公司副总经理。地址: ( 710021)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电话: ( 029) 86592319。E- mail: yh_cq@ petrochina. com. c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