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和厚朴麻黄汤之异同
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临床辨治鉴别

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临床辨治鉴别房莉萍【摘要】@@ 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是张仲景所立的两个方子.一直以来,教科书及各医家注解均认为射干麻黄汤主治寒饮郁肺的哮证,多用于寒哮证;而小青龙汤同样用于治疗寒饮郁于肺而作喘的病证.然而,若二者均用于治疗寒饮犯肺,是否还有区别呢?仅仅是喘和哮的区别吗?事实上,喘中可有哮,哮中亦可有喘,喘、哮在一方为主时,常有兼杂.喘证,也可用射干麻黄汤;哮证,未必不能用小青龙汤.现从两方制方组成的异同点进行临床辨治鉴别.【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1(024)005【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射干麻黄汤/治疗应用;小青龙汤/治疗应用【作者】房莉萍【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广东,广州,510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是张仲景所立的两个方子。
一直以来,教科书及各医家注解均认为射干麻黄汤主治寒饮郁肺的哮证,多用于寒哮证;而小青龙汤同样用于治疗寒饮郁于肺而作喘的病证。
然而,若二者均用于治疗寒饮犯肺,是否还有区别呢?仅仅是喘和哮的区别吗?事实上,喘中可有哮,哮中亦可有喘,喘、哮在一方为主时,常有兼杂。
喘证,也可用射干麻黄汤;哮证,未必不能用小青龙汤。
现从两方制方组成的异同点进行临床辨治鉴别。
1 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组方分析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炙甘草 8味药组成,主要用于外感寒邪、水饮内停的症候。
外感寒邪,首先闭阻肺卫之气(即寒邪入六经中的太阳经),太阳经气不能发挥宣发行水的作用,水液内停于肺,肺金之气不降反逆,故喘。
方中麻黄辛温,外解寒邪以开肺卫之气,行太阳膀胱之水,使机体体表水液代谢正常疏泄,肺中寒水得散,肺气自降;桂枝、白芍等量相配有桂枝汤的作用,和营阴,与麻黄并用可协调卫气,营卫和则寒邪从表而解;干姜走中,行太阴水湿之气,杜水湿生化之源,使水饮不上干肺;半夏辛苦温、走中,《本草求真》载其“入脾胃经,能走能散,温脾除痰,暖胃止呕,开郁结除痰,通阴阳得卧”,其性当为运中焦而贯四维,降阳明胃气,并能燥太阴之湿,阳明胃气降则太阳金气亦降,肺气降则不喘逆;太阳之下即少阴,细辛、五味子并走少阴,细辛交通少阴与太阳,使水归太阳膀胱府;五味子温纳少阴肾气,使上逆肺气下行。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八二)临证谈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和厚朴麻黄汤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八二)临证谈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和厚朴麻黄汤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这三个方证的区别,实际上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就是小青龙汤的加减方,就是小青龙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加减的示例方,就相当于是给我们举例而已。
所以,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把这三张方子并列,就类似于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就是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加减方一样。
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是我们后世医家治疗“冷哮”的常用三方。
冷哮主要是指感受外界的寒邪,引动了浮痰,症状主要是鼻痒,呼吸紧促,鼻流成涕,喉中有水鸣音,不能平卧这些症状。
《金匮要略》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五味子半升,小麦一升。
金匮要略的这个描述太简单了,简单到我们只能以方测证。
同样的道理,我们还是把厚朴麻黄汤当作小青龙汤的加减方来分析。
单从药物组成分析,三方中都用到了麻黄宣肺散寒和半夏、干姜(生姜)、细辛、五味子温化痰饮。
在此基础上,厚朴麻黄汤中用到了厚朴、杏仁降气止咳平喘,石膏清散郁热,小麦顾护正气。
也就是说,这三张方子根本性的区别在于小青龙汤用了桂枝、芍药、甘草,射干麻黄汤用了射干,紫菀,款冬花,厚朴麻黄汤用了,厚朴,杏仁,石膏,小麦。
《伤寒论》第18条辨: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佳。
然后,到了厚朴麻黄汤里面,突然发现,干姜,细辛,五味子,和厚朴,杏仁是可以并用的,可以合用的。
我们还想到了后世的定喘方里面的白果,于是,我们受厚朴麻黄汤的启示,我们会发现:干姜,细辛,五味子和百果是可以合用的。
厚朴,杏仁和百果是可以合用的。
射干,紫菀,款冬花是可以和百果合用的。
定喘汤:白果二十一个(9克)、麻黄三钱(9克)、苏子二钱(6克)、甘草一钱(3克)、款冬花三钱(9克)、杏仁一钱五分(4.5克)、蜜炙桑白皮三钱(6克)、炒黄芩一钱五分(4 5克)、法半夏三钱(9克)。
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比较

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比较请高手回答:厚朴麻黄汤与射干麻黄汤各主治什...杏林博览请高手回答:厚朴麻黄汤与射干麻黄汤各主治什么?射干麻黄汤【功效】温肺化饮,下气祛痰【主治】寒饮郁肺结喉证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声连续不绝,好像水鸡叫声,或喘息时胸部间作水鸡之声,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沉紧。
两方的用法比较:射干麻黄汤与厚朴麻黄汤均可疗肺有寒饮证,但厚朴麻黄汤功除温肺化饮外,还能宽胸,对兼有郁热之胸满、胸闷而有心烦证者尤宜;转: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比较开心书屋197...转: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比较。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紫菀、款冬花、制半夏各9克,生姜12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大枣3 枚。
【方解】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同属解表化饮方剂,但前方主治风寒表证较轻,证属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者,故于小青龙汤基础上减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菀等药。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治咳喘的几个有效方子介绍和体会maqianzi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里热之咳喘。
个人经验,若里热重可加柴胡、鱼腥草,湿重加车前子,风寒重加荆芥、防风,加桔梗增强宣肺止咳功力,有咽喉炎时加牛子、射干(兼取射干麻黄汤之意,射干麻黄汤可治喘息性支气管炎)。
加减: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噎去麻黄加附子一枚,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色赤(疑误,似加茯苓四两)。
73. 小青龙汤方闲品落花73. 小青龙汤方。
73、小青龙汤方方剂组成: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以药测证,应该是肺癌兼表证,外寒内热,但凝滞之气终于一般表证。
方用:“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一升,干姜、细辛各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以厚朴降肺气为君药,麻黄解表寒,石膏清里热为臣药,半夏、杏仁化痰并助厚朴降肺气平喘,干姜、细辛、五味子通降肺气为佐药,再以小麦甘平养正为使,面面俱到。
尤在泾解释:“厚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同。
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而厚朴辛温,亦能助表。
小麦甘平,则同五味敛安正气者也”。
笔者对本方用厚朴打头久思不得其解,看来,王好古“主肺气满,膨而咳喘”和朱丹溪“专泻凝滞之气”结合起来,再结合达原饮用厚朴开解痰毒凝结,半夏厚朴汤用厚朴化痰凝咽喉就可理解肺痿初期用厚朴的寓意了。
小麦在此方中当是发挥“养心除烦,止渴敛汗”之功(《现代中药大辞典》)。
养心除烦,敛安正气对平素似乎体健无病之人突然大病缠身还真是一个天才的方法。
有一患者以寒战继之高热十余天为主症,伴背痛腰痛,无汗,口干渴,饮水多,“喜凉。
一日可以数壶,”口微苦,多午后发热,二便,食欲如常,无呕,舌不淡,偏暗,少苔,脉右洪大,左浮数,诊断肺癌,与厚朴麻黄汤证相符,一则说明张仲景的处方确有实际例证为基础,二则进一步印证了肺癌与肺痿的关系。
天津肿瘤医院吴雄志教授对本方的小麦止汗作用予以肯定评价,指出小细胞肺癌血管活性糖肽分泌增加,阵发性潮热汗出。
厚朴麻黄汤对伴有血管活性糖肽分泌增加汗出的小细胞肺癌是有效的。
《伤寒论》中辨脉法记载:“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厚朴麻黄汤证以脉浮为纲,其主药厚朴在《神农本草经》中亦记载:“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现代药理学也研究证明,厚朴煎液有广谱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厚朴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及炭疽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对小鼠实验性病毒性肺炎有某些改善实质性病理损害的作用。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汤经典名方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汤[组成用法]麻黄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菀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
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
[方证]1.麻黄体质而上气咳逆,喉中痰鸣漉漉,咽喉不利或疼痛者。
2.小青龙汤证而痰盛咽肿,目热、舌干、口臭、大便偏于者。
[现代应用]1.以喉中痰鸣漉漉、哮鸣、喘鸣为特点的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见于百日咳、支气管哮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肺脓肿、腺病毒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空洞型肺结核等。
2.其他如白喉、扁桃体炎、滤泡性咽炎、口腔溃疡、慢性胃炎、胃溃疡、肺心病、冠心病、心绞痛、结核性胸膜炎等也可运用本方。
[经验参考]“喉中水鸡声’’是本方应用的特征,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多见此症。
从名医的经验来看,似乎都以此方证为必见。
如曹颖甫治冯仕觉,白去年初冬始病咳逆。
倚息,吐涎沫,白以为痰饮。
诊得两脉浮弦而大,舌苔腻,喘息时胸部作水鸡之声,肺气不得舒畅当无可疑。
昔人以麻黄为定喘要药,便以射干麻黄汤加远志、桔梗,数剂而愈(《经方实验录》)。
刘渡舟先生治疗周某,咳喘多年,至深秋及冬令之时始作。
发时咳吐白色泡沫痰,喉中气鸣作响,甚则不能平卧,面色黑,舌苔白滑,脉沉弦。
处方:麻黄10g,射干10g,紫菀6g,款冬花6g,半夏12g,生姜12g,五味子3g,细辛6g,大枣7枚。
同时记载—王姓男子。
亦久患喘促,冬季寒冷时发作尤为严重。
晨起漱口时常呕吐痰涎盈碗,清稀如鸡子白,夜卧则喉中漉漉作响,口干,两眼周围出现黑圈。
舌质淡胖,昔白润,脉沉弦而滑。
用射千麻黄汤加干姜、甘草,一剂喘咳减轻,呕吐止。
将方中干姜加至6g(原用3g),二剂而安(《经方临证指南》)。
吴考榘先生治疗土某,咳叶涎沫,甚或气喘,胸有痰声,冬天易作,已有多年,近来人春未解.有时腹痛,便不易解。
舌苔微腻,脉息弦滑,与《金匮》射千麻黄汤加味,处方:射干,净麻黄,洗半夏,细辛,五味子,炙紫菀,炙冬花,鲜生姜,川厚朴,全栝楼。
金匮要略-9_真题-无答案

金匮要略-9(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当用( )A. 半夏干姜散B. 半夏泻心汤C. 半夏厚朴汤D. 半夏麻黄丸2.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的原因是( )A. 伤气B. 伤阳C. 伤血D. 伤津液3. 病人脉浮者在后,其病( )A. 心气虚B. 肺气血C. 在表D. 在里4. 脾水症见( )A. 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B. 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C. 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D. 其身重,小便难,时时鸭溏5. 浸淫疮的病因是( )A. 风湿B. 风热C. 热毒D. 湿热火毒6. 与五苓散同有“脐下悸”的症状的是( )A.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B. 甘遂半夏汤C. 苓桂术甘汤D. 己椒苈黄丸7. 《金匮要略》原著以分篇编排,共25篇,每篇内容的论述形式均为( )A. 条文B. 论证C. 举例D. 问答8. 下列汤证中,以心痛彻背为主症的是( )A. 栝蒌薤白半夏汤B. 枳实薤白桂枝汤C. 栝蒌薤白白酒汤D. 人参汤9. 中风,邪在于腑,可见( )A. 肌肤不仁B. 即重不胜C. 不识人D. 舌即难言,口吐涎10. 正水,其脉沉小而兼表有水气者,宜选用( )A. 甘草麻黄汤B. 杏子汤C. 麻黄附子汤D. 防己茯苓汤11. 皮水的病机是( )A. 水溢皮肤,脾失健运B. 风水相搏,肺失通调C. 水湿内蕴,湿热熏蒸D. 脾肾阳虚,寒水侵及于上焦12. 白术散的药物组成中,没有( )A. 川芎B. 茯苓C. 蜀椒D. 牡蛎13. 大黄硝石汤的组成是( )A. 大黄、黄柏、硝石、栀子B. 大黄、枳实、硝石、厚朴C. 大黄、甘草、硝石D. 大黄、矾石、硝石14.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其病机为( )A. 表里俱实B. 正虚气脱C. 阴阳离绝D. 表实里虚15. 百合病服用百合地黄汤后,大便如漆,此为( )A. 远血B. 近血C. 地黄本色D. 瘀血16. 风水夹热的主方是( )A. 防己黄芪汤B. 越婢汤C. 越婢加术汤D. 防己茯苓汤17. 肝着的病机是( )A. 肝气郁滞B. 瘀血内阻C. 气滞血瘀D. 水饮停聚18. 首次服用治疗风湿的防己黄芪汤后,可出现( )A. 如冒状B. 如虫行皮中C. 小便利D. 如醉状19. 狭义痰饮的病机是( )A. 饮停胸胁B. 饮停胸膈C. 饮停胃肠D. 饮溢肌肤20. 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的病邪是( )A. 风B. 寒C. 湿D. 火二、双项选择题21. 下瘀血汤临床可见( )A. 产后恶露不下B. 少腹拘挛C. 痛处固定不移D. 舌红E. 烦满不得卧22. 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三方共有的药物组成是( )A. 石膏B. 麻黄C. 厚朴D. 射干E. 半夏23. 可减轻蜀漆副作用的方法有( )A. 酒煎B. 煨炒C. 配伍桔梗D. 配伍半夏E. 配伍蜂蜜24.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三证共有的病机特点是( )A. 风湿相搏B. 表里阳虚C. 表阳虚D. 里阳虚E. 气虚25. 湿痹之病,湿邪留着于躯体的临床表现包括( )A. 关节沉重不舒B. 脉沉数C. 小便不利D. 大便闭结E. 发热三、多项选择题26.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使用的炮制方法( )A. 炮B. 熬C. 蒸D. 烧E. 淬27. 肾着的临床表现有( )A. 身体重B. 腰中冷C. 不渴D. 小便自利E. 饮食如故28. 女劳疸兼有瘀血者,服用硝石矾石散后所有的服药反应是( )A. 小便正黄B. 微热汗出C. 得快下D. 大便正黑E. 一宿腹减29. 狐病临床上常被侵犯的部位有( )A. 口B. 筋脉C. 眼D. 鼻E. 生殖器30. 乌梅丸的药物组成包括( )A. 乌梅、五味子B. 乌梅、细辛C. 黄连、黄柏D. 当归、附子E. 人参、干姜四、填空题31. ______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小青龙汤临证备要

小青龙汤临证备要草根中医张吉成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qq910853217一、经典1、《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伤寒论》: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3、《金匮要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4、《金匮要略》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二、主症1、刘渡舟《水证论》:水色(面色黧黑)、水环(两目周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水斑(头额、鼻柱、两颊、颏下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如同妇女妊娠蝶斑)、水脉(脉弦,或浮紧)、水舌(舌苔水滑)、水痰(咳痰清稀,形如泡沫,落地化水,或咳痰晶亮,冷如凉粉,触舌觉冷)。
2、草根中医张吉成按:归纳小青龙汤主症为:咳喘(或咳重,或喘重,或咳喘皆重),痰色稀白,痰质清冷,清涕滂沱,舌苔白腻,或水滑。
三、用方要点1、小青龙汤为表里两解之方,主治风寒外束,水饮内停之证。
对于没有风寒表证,只有水饮内停者也能治疗。
“小青龙汤虽为外解表寒,内散水气,表里两解之方。
然而对于内证的寒饮或咳或喘等证亦有疗效。
”“这是因为寒饮之证,寒与饮凝,岁月一久,表证已去,小青龙汤对此内散寒邪,温化水饮,而不需达表为汗。
”(刘渡舟《水证论》)2、外感风寒,清涕滂沱者,必用小青龙汤。
其姜辛五味组合,是收摄清涕的特效药。
3、体质虚馁者,加人参;有阳虚征象者加附子;寒饮化热,口渴者加石膏,口苦者加黄芩。
4、咳喘缓解后,以苓桂剂收功。
四、类方比较1、与射干麻黄汤比较:同:皆治风寒外束,水饮内停之证。
异:射干麻黄汤偏于温润,所治饮邪为轻;小青龙汤偏于温散,饮邪为重。
2、与大青龙汤比较:同:皆主治水饮证。
异:小青龙汤治寒饮,大青龙汤治热饮。
3、大青龙汤类方比较A、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加石膏比较:小青龙汤加石膏与大青龙汤同法,大青龙汤重用麻黄,宣散之力峻猛。
射干麻黄汤和小青龙汤区别

射干麻黄汤和小青龙汤区别
射干麻黄汤和小青龙汤皆有解表化饮之功,但在药物组成、功效、适应证等方面有区别。
1.组成:射干麻黄汤属祛痰剂,出自《金匮要略》,其药物组成为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五味子、大枣、款冬花、半夏。
小青龙汤为解表剂,出自《伤寒论》,药物组成为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2.功效:射干麻黄汤具有温肺化饮(通过温煦肺脏来促进停聚的水液运行)、下气祛痰的作用。
小青龙汤具有温肺化饮、解表散寒(去除肌表的寒邪)的作用。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之力大,功偏治表;射干麻黄汤祛痰降气之力强,功偏治里。
3.适应证:射干麻黄汤主治寒痰郁肺结喉证,症见咳嗽、气短、喉间水鸡声、胸膈满闷等,肺热痰盛者不宜服用射干麻黄汤。
小青龙汤主治外寒里饮证,症见恶寒(怕冷)发热、头痛身痛、咳嗽咳喘、头面四肢浮肿等。
阴虚干咳无痰者或痰热者不宜服用小青龙汤。
4.总结:射干麻黄汤证为风寒较轻,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郁结,肺气上逆较重,故于小青龙汤基础上减桂枝、芍药、甘草;增入祛痰肃肺,止咳平喘(止住咳嗽,平定喘息)之射干、款冬花、紫菀等药。
用药需要遵医嘱,不要自行擅自服用。
更新时间:2022-10-28
重要提示:本内容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和厚朴麻黄汤之异同
这三张方皆可用于咳喘病的治疗,那么如何区别使用呢? 从这三张方子的药物组成不难发现: 麻黄,半夏,干姜, 细辛, 五味子是其共有的,按照经方医学的思路,这五味药应该是这三张方的方根!或者我们也可以将这五味药理解为三张方子的基础方。
小青龙汤乃是由上述的基础方再加桂枝白芍甘草而成,即桂枝汤合麻黄汤去杏仁再加姜辛味夏而成。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
本方现代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亦可作为处方药减轻花粉症病状。
射干麻黄汤则是基础方干姜换作生姜,再加射干紫菀冬花大枣而成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此方
中射干紫
菀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射干则尤长于清痰泻火以利
咽喉,其病机亦为外邪内饮而致咳逆。
从上述小青龙汤证之或然证那么的多来看,彼方的病变范围乃是以水饮蕴肺而又为外寒束之为主而波及于胃汤等处,故其见症多端。
而此方证则局限于呼吸道或者说是咽喉部位,其内饮的程度没有小青龙证那么严重,所以去干姜之温阳以化饮,此处之咳逆上气的程度要比小青龙汤证明显,而喉中水鸡声的描述正是为了点出其咳逆上气的严重程度了。
那么为何这里要选用生姜呢?笔者以为应该是为了利用生姜的“散”,与方中的麻黄有协同作用,加用射干之苦寒乃是在于消除咽喉局部之炎症,此炎症是由于外感寒邪束遏内饮纠葛不解所致,而其郁结又未至于引起烦躁的程度,故不用加石膏的方法。
换句话说,这里的“热”还是一种局部的现象,只需要麻黄生姜之辛以散之,稍佐射干之苦寒,可避免过用辛温而导致的炎症扩散,且生姜与大枣相伍更有扶正调中之妙。
射干麻黄汤〔临床运用〕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哮喘、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老人急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等属上述证机者
可见小青龙汤治表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射干麻黄汤则治里为主,下气平喘之功强。
厚朴麻黄汤则是基础方加厚朴杏仁石膏小麦而成, 主治"咳而脉浮者",亦即小青龙加石膏汤去桂芍加朴杏而成。
去桂芍之偏于走表,加朴杏之善治喘满而偏于走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应该是此时的病变趋势渐由表而偏重于里的缘故,更辅以大量浮小麦以养心气而扶正气,和前二方一样,本方一样适应于外邪内饮所致之咳喘逆满,与前二方的不同之处是:本方所治更偏重于喘满者,另外本方中用有石膏,故可推测当有烦躁等热象的存在。
以上三方中,麻黄的用量在9--12 克之间,而五味子的用量则在12--14 克之间,,我想这绝非偶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