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详解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 、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
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前面第38条讲的是表有寒里有热,而这第40条讲的是表有寒里有水。
表有寒里有热的用大青龙汤,表有寒里有水的就用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有一点差异,两个青龙汤都是表有寒,里症不同,大青龙汤是里有热,小青龙汤是里有水。
这里对大小青龙作一个比较。
本条所谓伤寒,首先是第一层次的伤寒,是外感病,可以是外感寒邪,也可以是外感湿邪,或者兼而有之。
其次,是第二层次的伤寒。
即外感寒邪的伤寒,因为相比于外感湿邪等等,外感寒邪的几率比较大一些,更常见一些。
外感寒邪的伤寒,可以是太阳伤寒,也可以是少阴伤寒,甚至可以表现为太阳中风或少阴中风等等。
第三,即太阳伤寒。
本条当然可以是太阳伤寒,但本条适用范围远远不至于太阳伤寒。
凡是表有寒里有水的毛病,本条都适用。
什么叫表有寒?就是外感病,表证阶段,外邪还没有祛除。
当然是以寒邪居多,会不会有湿邪?当然也有可能,因为本条方证是有明显的水湿的。
这个水湿既有可能是他体内原先固有的,也有可能有外来的,当然可以是内外都有的。
里有水,即体内水湿比较重,这个水湿用现代说法就是代谢垃圾,是毒素。
这些代谢垃圾大多数情况下是患者体质的问题,比如阳虚水泛。
这种阳虚水泛的人,外感寒邪,外寒内水相互作用而成病,就会表现为小青龙汤证。
那么小青龙汤证究竟是太阳病?还是少阴病?还是其他什么病呢?答案是不一定。
小青龙汤-方剂分析

加减变化:
1.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 ;2.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以清郁热; 3.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 降气平喘; 4.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 鼻窍; 5.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谢谢 观赏
2022年11月
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 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 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 脉浮。
证治机理:
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治疗 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 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 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 ,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 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 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 里双解。
配伍特点:
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伍,开 中有合1。
1.李冀,连建伟.方剂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 使用。
小青龙汤
《伤寒论》 落叶
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10-15g 甘草(炙)10-15g 半夏(洗)10-15g
方剂歌诀:
芍药10-15g 细辛3-6g 桂枝(去皮)10-15g
干姜10-15g 五味子3-6g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小青龙汤《伤寒论》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6g 生白芍9g 细辛3 炙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 乾姜6g【用法】水煎服【主治】1.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症见恶寒发热不渴,无汗,浮肿、身体疼重、胸痞、乾呕、咳喘、脉浮等。
【方义体会】本方系麻黄汤去杏仁,桂枝汤去生姜,加乾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而成。
麻黄、桂枝解表发汗,乾姜、细辛、半夏温中散寒,化饮降逆;麻桂姜辛,共凑温运表里之功。
五味子敛肺固气,芍药、甘草以和营卫,半夏止咳化痰,降逆以利气道。
八味药相配,辛散温化,宣降有权,使肺气复舒。
水饮爲患,不外“喘”“咳”“呕”“肿”之症。
小青龙汤证之有“喘满”、“咳嗽”、“短气”、“微肿”是属寒饮,故以寒饮爲主症者,均可投之。
【临床应用】1、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喘满,冷胀、浮肿。
若兼有热者加生石膏24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5克。
2、治疗感冒并发气管喘息,咳、嚏、乾呕、痰多而稀薄者,其效甚捷。
3、治疗风湿关节炎,痛肿兼喘者。
4、治疗流行感胃、喘咳明显痰液清稀者。
5、治疗小儿喘、满、呕、肿症,以该方原量酌减,用之极效。
例:贺xx,男,7岁.患百日咳七十余日,虽痉咳已减,但诸病缠身。
诊见:顔面黄而浮肿.腹胀,下肢肿,虽不痉咳,但频频喘息,时而咳嗽乾呕,时有痰涎吐出,时而索食.与之则不入口。
余断爲痰饮犯肺,久病伤脾。
“喘”、“肿”爲其主症.故先用小青龙轻剂,次日呕止喘大减。
二诊.与服香砂六君子汤数剂.时过一周,其父代述,患儿已癒。
6、支气管炎患者,肺气肿患者,若见轻微浮肿喘息者,可与小青龙汤治之。
例:王x,男,40岁,患气管炎八年之久,三年前又检查爲肺气肿,长期住院治疗.近来咳喘频频,痰多而稀薄,不能平卧.诊见:胸腹胀满,食少,小便少,眼睑及下肢浮肿.面目暗淡,情志不畅,舌嫩苔淡.脉象沉弦.此爲寒饮久蓄,急需辛散除饮之治.遂投以小青龙汤加茯苓18克,令服二剂.服後喘满大减,已能平卧,小便利.又继服一剂,第四日夜间已能睡眠.继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三剂而诸证墓本消失,後养息半月出院。
小青龙汤药方介绍

小青龙汤药方介绍小青龙汤是一种非常著名的中药方剂,属于方基固本类的汤药。
小青龙汤由清热解毒、祛湿止痛的药物组方而成,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暑湿等因素引起的病症。
下面将介绍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方、适应症、功效与注意事项。
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方主要包括:黄芩、黄连、黄柏、黄芩、白芍、赤芍、薏苡仁、猪苓、泽泻等药物。
这些药物相互配伍,具有清热解毒、泻湿除痛的功效。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药物的特性。
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疮疡肿痛、湿疹、口疮、胸膈痞闷等病症。
黄连,味苦、性寒,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高热、口干口苦、热淋涩痛等症状。
黄柏,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下注、湿疹、疖肿等病症。
白芍,味苦、性寒,有活血调经、养血安神的作用,主要用于妇科病症。
赤芍,味苦、性寒,同样具有活血调经、养血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痛经、血虚及瘀血所致的症状。
薏苡仁,味甘、性平,有利湿利水、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水肿、风湿痹痛等症状。
猪苓,味甘、性平,有利水渗湿的作用,适用于水肿、湿痹等症状。
泽泻,味苦、性寒,有利水湿热的功效,适用于湿热泄泻、淋浊赤白等病症。
小青龙汤的适应症主要包括风寒湿热等引起的感冒、发热、喉痛、咳嗽等症状。
此外,小青龙汤还适用于水肿、湿疹、风湿病等疾病。
这些病症都与湿邪的侵袭有关,使用小青龙汤可以清热解毒、祛湿利水,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小青龙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祛湿止痛。
这是因为小青龙汤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利水的作用。
清热解毒可以减轻病情,排除体内的湿热因素;祛湿止痛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减轻湿邪对身体的影响。
在使用小青龙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青龙汤属于辛寒药,不宜使用太多和太久,以免损伤正气。
其次,小青龙汤属于热病,所以注意饮食可以选择清淡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
最后,小青龙汤不宜与一些药物同时使用,如麻黄、附子等药物。
综上所述,小青龙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暑湿引起的病症。
经方导读「小青龙汤」

经方导读「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古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
张秉成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成方便读》)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另,方中主药麻黄一味色青形似青龙,故曰“大小青龙汤”。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1],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2],或小便不利,少腹满[3],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40)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
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注释:[1]心下有水气:心下,指胃脘部,或胸膈部;水气,指水饮。
[2]噎:噎(yē,音耶),指咽喉部有梗阻不通感。
[3]少腹满:少,通小,此处指小腹部。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功效配伍】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化里饮。
该方由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五味子、细辛、干姜、半夏组成。
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饮;桂枝辛甘温,既助麻黄解表散寒,又能通阳化饮降逆;细辛、干姜、半夏散寒宣肺,温化水饮,和胃降逆;五味子敛肺止咳,防麻黄发散太过,耗伤肺气;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其酸寒益阴之性,又可防诸辛温发散药耗伤阴血;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之相配,偏于辛温发散,但用麻黄、桂枝发散时则佐以酸敛的五味子;用细辛、干姜、半夏温化寒饮时则佐以酸寒之芍药,故能达发而不过,温而不燥,散敛结合,燥润有度,以治外有风寒,内有水饮。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一、[希恕方解]希恕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关。
彼处小便不利而表邪不解,此条承接上文,病因心下有水气,虽见无汗而用麻黄汤之类解表剂却无效,非但表邪难解,发汗剂激动里水,变证百出:里有水饮,逆于上则干呕;表证未解则发热;水饮冲逆于肺则咳;里有水饮气化失司,水津不布则渴;水流肠间,水谷不别则下利;气逆上冲,与水气相合上逆则噎;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小便蓄积膀胱而少腹满;水气破肺而喘。
小青龙汤可治因心下有水气而引起的各种或然症状。
关于方后加减法,恐非仲景原意。
举例来说“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此证中的渴,是由于水饮阻滞,气化失司,水津难于布散而致,而栝楼根可治津液亡失的燥渴,而不可治水不化气的渴。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更难说通,本方是“伤来表不解”,去掉麻黄,何以解表?故本方加减法不应相信。
本方以麻黄、芍药、甘草解表,其他药物均为温中祛饮药,五味子可镇咳,机理就在于其性收敛,可祛水止咳。
半夏祛饮,细辛、干姜温中祛饮,,里饮一去,麻桂解表作用才可得以施展。
本方所治饮为寒饮,多见口舌不甚干渴,渴者多由于服麻黄汤类发汗剂之后,激动“里饮”而见变证。
若口舌干燥为温热伤津所致,则细辛、干姜.半夏等药过于温燥,一定慎用。
临床上老年人痰喘,咳吐白色泡沫痰,用小青龙汤机会较多,若兼烦躁,可加石膏。
二、[李培生方解]李氏认为:小青龙汤属表证未解,而心下挟有水饮,所谓皮毛为肺之合,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 ,外寒内饮,相互纠缠不解,以表不解而喘咳为主证,故用小青龙汤外开肌腠,内化寒饮。
方中麻桂并用,但麻黄药量较轻,配以芍药、炙甘草,发汗之力亦轻,用意在于不欲专于外发,而欲取其内散,故取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得以开展宣通气道,温化寒饮。
深度解析小青龙汤

深度解析⼩青龙汤药若对症⼀碗汤,药不对症满船装。
A:深度解析⼩青龙汤⼩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张名⽅。
张仲景⽤它治“伤寒表不解,⼼下有⽔⽓”,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
然⽽应该指出,此⽅乃⾟烈⾛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之不慎,往往会发⽣问题,反⽽促使病情加重。
为此,必须掌握⼩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个环节:⼀、辨⽓⾊⼩青龙证,为⽔寒射肺,或寒饮内伏。
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使⼼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涩,⽽不能上华于⾯,故患者⾯部呈现黧⿊之⾊,我们管它叫做“⽔⾊”;或两⽬周围呈现⿊圈,互相对称,我们管它叫做“⽔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柱、两颊、颏下的⽪⾥⾁外显现⿊斑(如同妇⼥妊娠蝶斑),我们管它叫“⽔斑”。
⼆、辨脉⼩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脉见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饮俱实之征;如果寒饮内伏,浸循⽇久,其脉见沉,沉主⽔病。
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濡弱⽆⼒,是为⼼肾先虚,荣⽓不⾜,⾎少故也。
这样,就不要滥⽤⼩青龙汤⽽发虚⼈之汗。
三、辨⾆⼩青龙证为⽔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苔多呈⽔滑;⾆质⼀般变化不⼤,惟阳⽓受损以后,则⾆⾊淡嫩,此时⽤⼩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不能原⽅照搬不变。
四、辨痰涎⼩青龙汤治肺寒⾦冷,津凝⽓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较爽。
因系寒性⽔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
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亦属寒凝津聚,必冷如凉粉,⼝⾆感凉⽽为辨。
五、辨咳喘⼩青龙证在咳喘⽅⾯,有三种情况,临证时务须分清。
1、咳重⽽喘轻,如《伤寒论》第41条所说“伤寒,⼼下有⽔⽓,咳⽽微喘……”指咳嗽为重,⽽⽓喘反微的证情。
2、喘重⽽咳轻,如《⾦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青龙汤主之”是指喘息为重,⽽咳嗽为轻的证情。
3、咳喘皆重的证候,如《痰饮咳嗽病篇》说的“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泣⾃出,其⼈振振⾝晡剧,必有伏饮”,是说咳与喘同时俱重的病候。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摘要:1.小青龙汤的概述2.小青龙汤的组成成分3.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4.小青龙汤的适宜人群5.小青龙汤的服用禁忌6.小青龙汤的正确使用方法7.小青龙汤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正文:小青龙汤深度解析小青龙汤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
它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等病症,具有解表散寒、祛湿和中的功效。
下面我们来深度解析一下小青龙汤。
1.小青龙汤的概述小青龙汤起源于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方剂中的经典之作。
它的主要作用是解表散寒、祛湿和胃,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等病症。
2.小青龙汤的组成成分小青龙汤主要由以下几味药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生石膏。
这些药材相互配伍,共同发挥解表散寒、祛湿和中的功效。
3.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祛湿和中的功效。
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对内伤湿滞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4.小青龙汤的适宜人群小青龙汤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人群。
这类人群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鼻塞、咳嗽、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5.小青龙汤的服用禁忌小青龙汤属于辛温解表剂,因此,阴虚火旺、孕妇、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以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此外,服用期间应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6.小青龙汤的正确使用方法小青龙汤为汤剂,可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加减。
一般成人每次15-30 克,儿童酌减。
将药材放入煎锅中,加1500 毫升水,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30 分钟,去滓取汁,分2-3 次温服。
7.小青龙汤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小青龙汤在临床使用中较少出现副作用,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
因此,在使用小青龙汤时,应遵医嘱,并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
如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总之,小青龙汤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经典方剂,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
内科病
应
病
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小叶性肺炎,创伤性胸腔积液,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病窦综合征,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统感
染,关节炎。
儿科病
百日咳
小青龙汤与麻黄汤证相似,但麻杏石甘汤 证以喘鸣。呼吸困难、咳嗽少痰、口渴, 作为辨证要点。
类 方 鉴 别
小青龙汤证与苓干味辛夏仁汤相似,但苓
干味辛夏仁汤以里寒、体质虚弱为显著。
小青龙汤与神秘汤相似,但以胸胁苦满为
突出者,宜投神秘汤(外台方:麻黄、杏
仁、甘草、厚朴、陈皮、柴胡、苏叶)
病 例 举 要
小 青 龙 汤
陈宝田教授
原
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 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 之。(41)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 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 证并治第十二》
风寒型哮喘
少阳型哮喘
迁延性急性支气管炎
现代研究进展
小青龙汤的主要化学成分
镇咳平喘作用 改善肺功能 抗流感病毒 抗促癌作用 抗过敏作用
原
文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 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金匮 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 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第二十二》
组成与用法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去 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作为投药指征。
五官科病 抗药物过敏
合 方 应用
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 小青龙汤合神秘汤 小青龙汤合四逆散 小青龙汤合二陈汤
小青龙汤合皂角丸
合 方 应用
小青龙汤合麻杏石甘汤
小青龙汤合五苓散
小青龙汤合小柴胡汤
小青龙汤合小柴胡汤、小陷胸汤
小青龙汤合生脉散
类 方 鉴 别
小青龙汤证与射干麻黄汤证相似,但射干 麻黄汤以喘鸣为突出。
皮肤科病:
湿性湿疹
五官科病
角膜实质炎,虹膜炎,结膜炎,急性泪囊炎,
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药物过敏
辨 证 与 辨 病
本方以外感风寒出现咳嗽频作、时时咳出 白色泡沫样痰、喘鸣、呼吸困难等痰饮证, 或胁下有水饮(悬饮),或水饮溢于四肢, 作为辨证要点。
辨 证 与 辨 病
内科病 儿科病 皮肤科病 用于湿疹,以分泌物多、质清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