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一、寓情于景。
在任何文章中,都不应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抒发感情,感情要附着在景物之中,也就是说,应该做到情不离景,景不离情,情与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写景的文字,毛泽东《沁园春》中写景的文字等。
二、借景抒情。
就是借助于客观之景物抒发作者的情怀。
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属间接抒情。
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就是借景抒情的诗篇。
作者在描绘景物之时,寄寓自己喜爱西湖的感情。
由此诗之后,世亦称西湖为西子湖。
以此法写诗,要注意作者的感情要“融情于景”,而后使之“情景交融”,不要为写景而写景。
一般记叙文中的写景是文章的有机部分。
通过写景,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气氛。
通过写景还要为表现人物性格和表达主题思想服务。
如鲁迅的散文《雪》为什么要把江南的雪写得那么可爱,而对北国的雪写得那么可怕呢?如果联系1925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心境就会知道,作者是在曲折含蓄的表现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痛恨,对南国如火如荼革命的向往。
诗歌鉴赏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区别

诗歌鉴赏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区别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诗歌鉴赏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区别
这三个概念涉及的都是景与情的关系问题,其不同在于:借景抒情是一种抒情方式,是诗歌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融情于景是诗歌在写景时的基本要求,是写景的方法,即诗歌写景时不能只进行客观描写,而应将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则是是诗歌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诗歌在写景时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或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请看王维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景与情的关系,若从写景的角度分析,是寓情于景,诗人对秋雨初晴山中的明月、清泉和浣女、渔舟的描写,蕴含着对山居生活的热爱;若从抒情的角度分析,是借景抒情,前三联表达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借助的是对秋雨初晴后山中晚景的描写来表达的;因为诗歌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所以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空山新雨后,诗歌鉴赏,寄情山水,山居秋暝,天气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一、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含义及区别
1.借景抒情: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借景抒情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如山水、花草等,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借景抒情强调了景物与情感的对应关系,通过交融表达诗人的感受和体验。
2.情景交融:景物与情感互相交融,既描绘了景物的美好,又映衬出人物的情感。
情景交融强调了景物和情感的相互作用,通过描绘景物的,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在文学作品中,情景交融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寓情于景的意义及特点
1.寓情于景:将情感置于景物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
景物成为情感的象征和映照,通过景物的形象和意象,传达出诗人或作家内心深处的情感。
寓情于景强调了景物的象征意义,通过景物来表达抽象和复杂的情感。
2.寓情于景的特点:寓情于景突出了对景物的感知和体验,注重景物的描写和意象的表达。
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和象征意义的
体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寓情于景让读者在欣赏景物的美丽,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都是以景物为媒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但寓情于景则更加注重通过景物的描绘和象征来表达抽象的情感。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强调了景物与情感的对应关系,而寓情于景则注重景物本身的意义和象征性,进一步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和传达。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三者区别

这三个概念涉及的都是景与情的关系问题,其不同在于:借景抒情是一种抒情方式,是诗歌借助对景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融情于• • ・・景是诗歌在写景时的基本要求,是写景的方法|_,即诗歌写景时不能只进行客观描写,而应将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则是是诗歌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诗歌在写景时运用寓• • ・・情于景的手法(或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请看王维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景与情的关系,若从写景的角度分析,是寓情于景,诗人对秋雨初晴山中的明月、清泉和浣女、渔舟的描写,蕴含着对山居生活的热爱;若从抒情的角度分析,是借景抒情,前三联表达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借助的是对秋雨初晴后山中晚景的描写来表达的;因为诗歌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所以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当作者描写的都是景时,你能从景里读出作者的感情,就可以说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指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它包括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重点在于更贴切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融情于景是为了使自己描写的景色更生动而加入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目的在于使景色更生动. 二者作用不同.即景抒情就是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
现在身在一定的环境,或因景的秀丽而喜欢,或因景的萧瑟而伤愁。
这种情是由景而激发的,是受制于情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如“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及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或称借物抒情、托物抒情、托物咏志。
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
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乍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表现了自然之美——长江流域的无限春光;实际上,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
诗人久久伫立,一直望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时的情景。
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人情之美——诗人及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借景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我国古典诗歌运用很多,像松、竹、梅、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有的诗人还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
鉴赏诗歌时,对于寄寓着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它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
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
如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如杜甫那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一句写对国家时局危难的感伤,后一句写对家中亲人分散的离愁。
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3)“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福建卷)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评)2、滁洲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
(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

可编辑ppt
1
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 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 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从某种意 义上说,诗人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读者只有品味、咀嚼、 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 涵的情思。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可编辑ppt
9
2、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
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
(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
可编辑ppt
2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乍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表现了自然之美——长江流域的无限
春光;实际上,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
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
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诗人久久伫立,一直望到友人的帆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
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
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
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可编辑ppt
8
1、201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抒情的不同方式以及区别

抒情的不同方式以及区别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区别并不大,但不是没区别。
借景抒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
侧重于寓字上。
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关于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问题已困多时,有时似是而非有时又似非而是,总也弄不明白,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觉得有理,贴过来与同仁共飨!有一道诗歌鉴赏题让学生区分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两种表现手法。
大意是问诗中的这种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情景交融。
我觉得这种问法不合逻辑,也不科学。
因为借景抒情作为艺术手法,一般和触景生情对举。
而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触景生情,都可算作手法。
这两种表达手法都可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
就是说,借景抒情是手段,情景交融是效果。
这二者不是对立概念,不可以让学生进行区分。
所谓借景抒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
就是作者本有强烈的感情需要发泄,借助一定的环境来表现这种情感。
景是受情制约的,为情服务的。
诗人的情是喜情,见到的景色自然都洋溢喜的气氛,诗人的情是哀情,遇到的景都蒙上哀的色彩。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正因为情是得意的情,所以处处是美丽的花。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正因为被贬谪,仕途坎坷,所以云横雪拥,景是障碍重生的景。
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
现在身在一定的环境,或因景的秀丽而喜欢,或因景的萧瑟而伤愁。
这种情是由景而激发的,是受制于情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 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福建卷)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评)
2、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
(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评)
3、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
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
(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评)
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
前两者是修辞,后一种指意境。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比如:
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
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
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
比如: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
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含有情在其中。
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
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