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要抓住特征(正)
写景要抓住特征(标准版)

写景要抓住特征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孙永河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
培养对自然的情怀,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够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我们不妨回顾下面一段文字: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作者写山水写景致写人物一气呵成,如一幅水墨淋漓的湖山夜雪图。
然而又不仅是画,这又是梦幻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同时,我们还会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阅读这样的文字,在我们为之拍案叫绝的同时,无疑会体会到难以言说的艺术享受。
如何写景呢?首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
要想抓住景物的特征,当然离不开“观察”。
只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
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完全是作者用一双慧眼细致观察的结果。
观察,不仅靠眼睛,它需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观察,要选择好观察点,适当变换观察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绘,或由远而近,或由近及远,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然。
观察,还应着眼于变化,以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景物的形状因时间、空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善描绘者当细心观察,多方描摹,用心感受。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作者先是传神地描绘山间早晚不同的景色,接着,作者进一步把笔墨铺展开去,细致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绘山间四季景物的变化,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
当然,要想生动形象地把所描写的对象勾勒出来,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写作技巧:1、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事物有动也有静,动与静是相对的,恰当地运用静态与动态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3、突出感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 长沙》
练习:
校园一角,200字左右。
——鲁彦《雪》
2、善用表达技巧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 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 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 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 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 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 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
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 大海的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 有时又似乎听见了情人的窃窃的密 语 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 欢乐的鸟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 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 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 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 晚霞„„它没有气息。
描形、绘色、传神
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
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 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 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 在白天, 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 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 我们的玻璃窗上札札地绘就了各式 各样 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 还有那河流, 那天上的云„„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亲近自然__8213___8213_写景要抓住特征(整理精校版)

亲近自然__8213___8213_写景要抓住特征作文辅导0905 2254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作指导】写景要抓住特征绘画上的写生,总是用呈现在眼前的物象来作描摹的模特儿的。
写作上的写生也是这样。
呈现眼前的物象是一个客观存在,它的形体、位置、色调、明暗,明明摆在那儿,就得照它的本来面目,如实描摹,不能以意为之。
方的不能写成圆的,红的不能写成黑的,一丝假也做不得。
如果不是这样,文章写的是甲,可是让读了以后,却以为写的是乙,或者根本看不出写的是什么,那就失去文章交流思想的作用了。
看见一株树,你试写一写,看见一幢建筑物,你试写一写,下了一场春雨,你试写一写……无一不是练习写生的机会。
写了之后,给别人读一读,问他从文章里读出来的那株树,那幢建筑物,那场春雨……是什么样子;然后问自己,他说的跟你看到的是不是一样。
如果不一样,那就是写走样了,以后写的时候就改进。
写生这个基本功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蒋仲仁《写作的基本功──写生》【佳作赏析】佳作一:静静的顿河〔苏〕肖洛霍夫他看见了黑色的太阳(再次叛变红军的哥萨克军官葛利高里,夜里带着情人阿克西尼亚离家出逃,遭遇红军巡逻队,阿克西尼亚被打死了。
葛利高里极度绝望。
黎明,他用马刀在野地里挖了一个坑,埋葬了阿克西尼亚。
)他用手巴掌把小坟堆上的潮湿的黄土使劲拍平,在坟墓旁边跪了半天,低着脑袋,轻轻地摇晃着。
现在他再也没有什么着忙的必要了。
一切都完了。
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
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的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
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
佳作二:三峡之秋方纪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
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
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
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在写作文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注意地域不同,景物的特点也不同。
如南方与北方,平原与高山,城市与农村,其景色是各不相同的。
如: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令人惊叹的,而这座城市则是悠久文化的集中体现。
这里不但有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更有凝聚人们智慧的现代化建筑物: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新建的中央电视台发射塔……这段话的作者抓住最能代表北京这个城市的景物来写,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
2.注意动静搭配。
我们还可以抓住景物的变化来写,我们所观察到的景物有的是静止不动的,有的是活动变化的,因此在写景时既要对景物的静态进行描写,也要对景物的动态进行描写,做到动静结合,这样才能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更形象。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第8课《小镇的早晨》第一自然段是静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第二自然段是动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
3.注意景物的形状和颜色。
除动静的变化之外,还有景物的形状,颜色的特点。
如:湖水清澈见底,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倒影在平静的湖水中,显得更加青翠。
这是,一阵微风吹来,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立刻泛起了鱼鳞般的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银光,湖上像撒满了珍珠一样,微风一过,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再如《桂林山水》中对山水的描写:我攀登过峰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载倒下来。
4.注意景物形状、颜色的变化。
除动静的变化之外,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往往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的变化时,不仅要注意写出动静变化,还要注意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发生的变化.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描绘自然景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会观察自然景物,抓住其特征。
2. 运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物。
三、教学难点1. 如何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进行写作。
2.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描绘的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各种景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描绘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3. 交流法: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观察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自然景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观察心得。
3. 提前安排学生进行自然观察活动,积累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自然景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自然观察活动中的所见所感,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3. 技法讲解:教师讲解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强调抓住特征的重要性。
4. 课堂练习:学生动手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七、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优秀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分析其抓住特征、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2. 学生模仿优秀文章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八、拓展延伸1. 学生进行自然摄影比赛,用镜头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
2. 组织自然知识问答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的认识。
九、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抓住自然景物特征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激发对自然写作的兴趣。
十、课后作业2. 家长参与评价,共同培养孩子亲近自然、热爱写作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教案中提到的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以及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 让学生学会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3. 培养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景物,发现并抓住景物的特征。
2. 教学难点: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景物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组景物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自己看到的景物特征。
2. 讲解:教师讲解写景的目的和意义,强调抓住景物特征的重要性。
3. 示范:教师选取一个景物进行示范描写,展示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并进行描绘。
4.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景物进行观察,尝试抓住景物特征并进行描写。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描写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个景物进行描写,要求抓住景物特征,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
2.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前。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景物,发现景物的特征。
2. 在示范描写时,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为学生做好榜样。
3. 在学生练习描写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描写能力。
4. 作业布置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能否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2)语言是否生动、形象;(3)是否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4)描写是否有情感表达。
2. 评价方法:(1)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3)学生自我评价。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让他们亲身体验抓住景物特征的乐趣;2. 举办“最美景物”作文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3. 邀请当地作家或诗人到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写景的技巧和方法。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训练点评)

写得成功的地方—— 1.普遍能做到:选择物种并抓 住其特征来写,体现出时令甚至地 域特点,有“写山只是山,写水只 是水”的境界。如夏天的热,不着 一个“热”字,却把夏天的炎热表 现得真切可感,整体把握比较到位, 不会像以前一样写片断“描写”就 写成了以记叙为架构。
自然景物的片断描写
点评: 写了很多物种,时令和地域 特点体现得很鲜明,集中突出了 天气的“炎热”,达到了描写境 界一“写山不只是山,写水不只 是水”的要求。 非常成功的片断描写。
天,转瞬即变。雨,说下就下。 前一分钟,天儿还好好的,后一分钟便阴沉了下来。 云,越聚越多,像海绵似的,仿佛拧一下就会出很 多水似的。风呼呼的(地)吹着。把那些细直的杨柳吹 得东倒西歪,高大的古树却依旧伫立着,只是叶子被吹 得“哗哗”作响。雨,倾盆而下,击打在屋顶的瓦片 上,发出“滴、嗒”的声音,仿佛在炫耀着他们祖先水 滴石穿的“伟大”,又好像在宣泄着自己只能发出 “滴、嗒”声的不满。 不一会儿,雨便停了,风小了下来,云也慢慢散 去,渐渐漏出光芒,天空像是打了蜡一般,明亮而蔚 蓝。大树枝头的叶子被雨冲刷后容光焕发,看起来挺 拔了许多。 天,转瞬即变。雨,说停便停。
点评: 物种写得多,且特征把握比 较到位;又能把正面描写(写物 种)和侧面描写(写人的感受) 相结合,非常成功地突出了天气 的“炎热”,从而体现了时令特 征,有描写境界“写山不只是山, 写水不只是水”的味道。 非常成功的片断描写。
知了在枝头上不停地叫着,小狗在树 下不安的蜷缩身体时不时的吐出那鲜红的 舌头,发出“哈哈”声,门前的那条大路 上冒着气,好像下起火来了,路上没有一 个人行走。小鸡们躲在屋檐下扇动着翅膀 不停歇地上下摇动着,门前的苍劲的树木 好像也没有了生气,此时远处的水池里的 水虽然浑浊但能见底还冒着热着,惹得池 塘里的小动物往上跳动,农田被晒得有了 深深的裂缝,庄稼都死掉了,农民们的一 年的收入都没有了,鸭子们发出衰弱鸣叫 声好像在为这个夏天而感到失落。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评课稿一、引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写景是一项重要且基础的技能。
而亲近自然写景更是让学生真实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评课稿主要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一课为例,对该课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思。
二、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本课来说,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层面:1.知识目标:–理解亲近自然写景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描述自然景观的常用表达方式;–学习欣赏、分析并模仿优秀的自然写景作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细节的观察和把握能力;–提高学生’s写景的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生动地描述自然景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写景的个人见解和想象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了解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篇章《海底世界》和《农村的一天》中的自然写景,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壮丽。
2.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归纳总结法:通过学习材料,总结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写景的技巧。
–练习与创作:让学生通过练习和创作,提高写景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步骤1.预习环节: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相应的篇章,并要求他们对自然景物的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
2.导入引导:–引导学生想象一幅自然景物的画面,让他们描述自己所想象的景物;–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写景要抓住特征,了解写景的目的与意义。
3.理解篇章:选取《海底世界》和《农村的一天》中的自然写景描写段落,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朗读这些段落,并讨论其中的特征以及用词的精确与生动之处。
4.分析特征:–引导学生分析篇章中的自然写景特征:色彩、声音、气味、形状等;–让学生归纳特征,并列出自己认为最能抓住自然景物特征的写景方法。
5.练习与创作:–可以给学生一些实地观察的机会,让他们亲近真实的自然景物;–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提高自己观察和写景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文章的创作,展示个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想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观察: 形状 颜色 声音 气味 思考: 1、此景与彼景的不同(物种) 2、此时与彼时的不同(时令) 3、此地与彼地的不同(地域)
春
夏
花里带着甜味儿
麦浪翻滚着
秋
林寒涧肃 晴初霜旦
冬
卧着点雪
春之叶
秋之叶
赏析下列景物描写,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好在哪里?
[例1]
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比如从前到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 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有次序有层 次地进行观察。 还注意不要忘记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 程,从开始到最后,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 入微地观察,这就容易抓住景物的特征。 到行文时,也要按照观察的顺序写, 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③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
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深 深密密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于是, 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 望。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 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细清凉的 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 你赤裸的背。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 被雨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 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让你莹洁纤 细的身体,没入那深深沉沉的绿海,去 捕捉那柔柔细细的雨丝。
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 踪迹。浏览一个地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 看到许多景物。行文的时候必须按照游览先后 顺序记叙,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 了什么地方。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才能够具 体描述景物所处的地点、方位、特征。 写清楚游踪的主要途径是“移步换景”, 即随着游览、参观者的立足点不断转移,相应 描述不同地点所见的景物。作者如同导游,领 着读者一个点、一个点地游览、参观。为了使 状物绘景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还可以采 用多种表现手段来丰富描写。
• 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赏析: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 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三两粒,高 度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 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阅读这样的文字,在我们为之拍案叫绝的 同时,无疑会体会到难以言说的艺术享受。
点评:这里用的是工笔描摹。工笔写景范围不大 ,却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都仿佛带着泥土的 气息,一草一木,每个细小的景物,都没有脱离 开这一特征。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 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 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 的名曲。”
写景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 比、对比、借代、衬托等。
写景常用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 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每天清晨经过荷塘,总能看见一池荷韵。从冬日的衰 落到春日的绿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当 风低水皱,湖闲雨轻的日子,清荷亭亭,绿裙裾上青 玉滚滚,水生秀色;抑或刀风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风 荷依旧清色冰姿,气宇凌仙。年年荷花都能从丝毫不 见生机的枯萎中复生,而我的师长却不能了,那一个 年轻的身影走进了翩翩地荷叶间,稍不留意便无迹可 寻,只留下清香袅袅。 (《又是清荷盛开时》)
江山如此多娇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 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 托。 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 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 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 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现在的 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 时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悦身心吗? 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
[例2]“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 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 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 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 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 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 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 乐了,便长嘶起来。” (茅盾《风景谈》比喻)
④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自然是个有声、有色、有味的世界, 我们用鼻闻,用手触,借助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感知景 物,就容易捕捉到景色的特点,使其跃然 纸上。
5、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在我们面前,有山川树木、江河湖海、 日月星辰、花鸟虫鱼、时序节令……这 就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最好是选你 自己感兴趣、感受最深的景物来观察描 写,做到重点突出,形象鲜明。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 们(指包头和呼和浩特) 的北边,从阴山高处 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 上,沐着阳光。”
(翦伯赞《内蒙访古》) (比喻、拟人)
点评:用大手笔来勾勒景物的特征。这是一幅 鸟瞰图,缩千里于咫尺。作者用“青铜的屏风”比 喻阴山主脉的形状和色调,用“拖”字写山坡的态 势,这些都是秋天阴山所独具的;加上黄河、阳光 的烘托和城市的点缀,整个画面洋溢着和平、宁静 的气氛。
杜甫借景抒发的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 的思念之情。
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 一。自然景物是客观的,写什么,不写 什么,却全由作者的感悟来决定。 《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写的 是不同的秋景,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引起作者感悟的一面。
所以,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 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 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 得情景交融。
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从上往下,从下 往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前至后, 从后至前。 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或先描述局部 再描写全景。 可以依据白天、黑夜或清晨、上午、 中午、下午、傍晚、深夜的先后顺 序来写,也有的按春、夏、秋、冬 的季节变换顺序来写。
赏析
看万山红遍, 远看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近看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仰观 鱼翔浅底, 俯瞰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景物描写要注意抓住两点:
一、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 即不仅要区别物种的差别,还要注
意地域和时令的不同。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具有朦胧之美,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是清、静而悲凉的, 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优美的……
景物的特征
对于景物的特征,标准的说法:景 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 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 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 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全然相似 的。 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 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 象。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 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 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动 衬静,以静写动,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 艺术形象。动静结合,写出的文章方能情 趣盎然。
大山、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 察中是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的。 而聚散的云彩、飞驰的汽车、风中摇 曳的花朵、树叶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 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 又要注意它的动态。动笔时,需把这两者 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 比,相互映衬,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
孙 人民 犁 战争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 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 高高地挺出,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花淀》)
荷 宗 生机 叶 璞 勃勃 荷 花 许 瑜 怀念 萍 老师
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 或婉转靠在水面,层层叠叠,堆玉叠翠,只觉得 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微风过处,满池荷 叶裙袂飞扬,翩然起舞。 (《西湖漫笔》)
点评: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正是这份 爱,在作者的笔下,落在绿绿的稻田上的那场 雨这样的富有诗意。这诗意从作者的心中溢出 ,伴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流淌在作者的笔尖 ,便成了同样富有诗意的语言: 稻田成了“海”,小丘成了“海”中的“岛 屿”,连那煞风景的电线杆也成了点缀。“雨 ”更让作者浮想联翩,想着与她亲近,让她抚 慰;想着受她洗礼,涤去尘俗。 借雨景,抒雨情,言雨志。这一切融合在作 者的笔下,就是那生动联想,贴切的比喻,深 刻的感悟。这雨倒不像从天上落下来的,分明 像从作者的心底流淌出来的。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图上数竿墨竹,迎风而动,一枝一叶都 好象竖起耳朵在倾听民间的疾苦,那是作者 关心人民的一颗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 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 高山之颠,大海之滨。 适合观察对象的特征和
了解景物的特征
认真观察
内涵意义。
选好观察点
一、选好观察点,认真观察 观察点体现着景与人之间的方位、 距离、角度等关系。
方位
前、后、左、右等位臵关系。 高、低、上、下等位臵关系。 远、近关系。
角度
距离
①多角度地进行观察。
比如上看、下看、近看、远看,要变 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 儿把镜头摇远,一会儿拉近呈大特写,一 会儿又俯拍、仰拍,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例3] (朱自清《荷塘月色》通感)
点评:通过树影来衬托月亮的美丽, 从而使得月亮更加朦胧而富有美感。
小结: 由上可见,景物的特征只是简 单的描绘还不够,恰当的写作方法 如“大笔勾勒、工笔描摹、衬托、 修辞”等和巧妙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才会使效果更加明显。
二、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郑板桥在赠给一 位巡抚的《风竹图》上题道:
雨丝、绿海
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 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而我这小 楼就像一只船。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 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 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抱着我们的群山, 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 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 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然地点缀在这绿 绿的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