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限时训练 科普类文本阅读9
2022届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二轮强化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二轮强化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考点1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章【三年真题】一、【2020年课标卷3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
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
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
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
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
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
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
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
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
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限时训练 科普类文本阅读1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的种种幻想变成现实,上古时代异想天开的“造人”神话,将在当代科学家手中实现。
以人造肌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类人机器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科学家发现,非金属材料能在电流的作用下运动,于是产生了制造人造肌肉的构想。
研究证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
这种人造肌肉用粘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
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
相反,通过改变复合体的形状也可以产生电。
人造肌肉具备人体肌肉的功能。
在人造肌肉中,一根直径为0.25毫米的管状导电塑料可承重20克,相同的体积,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的力量强壮10倍。
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除了关节之外,四肢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关联处,能量上自然是捉襟见肘。
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
近年来,一种名为Birod的生物机器人已问世,它可以负载超过自身许多倍的重量。
科学家正在研制用于未来士兵装备的人造肌肉。
这种人造肌肉一旦装入手套、制服和军靴,士兵就会有超人的力量,举重物、跳过高墙均不在话下。
利用人造肌肉可以发电的原理,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脚后跟”发电机,即把人造肌肉安装在军靴的鞋跟上,通过步行、跑步等运动就能发电。
未来,凡是需要小型电动引擎的制造业,人造肌肉都有用武之地。
人造肌肉灵活柔软,还可以用来制造医用导管和在救灾中大显身手的蛇形机器人。
目前已经有了利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它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与真鱼没什么差别,“耐力”可保持半年时间。
机器鱼既没有马达、机轴、齿轮等机械装置,也没有电池,完全是靠伸缩自如的高分子材料自行驱动。
1.下列对“人造肌肉”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造肌肉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附解析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笙的前身是“和”。
“和”,甲骨文写作,,左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右边的“禾”字表示读音。
“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
”作为乐器的“笙”,通“生长”的“生”,有万物生发的意思。
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像种子,笙苗就像生长出来的万物。
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殊途同归。
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
《齐物论》中讲到了“地籁”“人籁”“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籁”字也是笙的名字。
笙发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的含义。
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等。
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间无法交融。
有了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因为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
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
二胡的滑音,唢呐的嘹亮,鼓的高亢,《十面埋伏》里一把琵琶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但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
笙的这种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习惯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
清朝人评价姜夔的词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唐代《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
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限时训练 科普类文本阅读16

2020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1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培育一位电影明星,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时间成本看都是昂贵的,一个明星的成长有漫长的过程,还要有天赋和种种机缘。
当然还有更为紧要的前提,即明星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借角色而成名,如扮演埃及艳后、扮演安娜·卡列尼娜或特工“007”等。
只有作为成功的角色的明星,才能成为生活中的明星。
自从有了电视,情形有了难以料想的变化,明星的概念也大大泛化。
一方面从明星生产的角度看,周期更短,速度更快,一部电视连续剧,可以使演员每天晚上出镜,抵得上十来部电影。
另一方面,即更关键之点是有了电视和网络,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成名,明星可以是扮演自身,就像电视主持人。
再例如,姚明扮演姚明,刘翔扮演刘翔。
亦即当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可以直接登场,以明星自身的名义登场。
由此,电视不仅生产了演艺明星,还生产体育明星、演讲明星,还有大众明星。
到了大众明星秀这一步,明星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他们早已脱下神秘的面纱,成为邻家男孩和女孩。
当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明星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既然明星不一定要扮演某一个角色,明星的门槛就大大降低,明星的大门洞然敞开。
明星是社会流行趣味的代表,这种流行趣味不是由哪一位才趣卓著的人物独自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通过明星自觉和不自觉的配合,共同创造的。
这就是当代电子文化的特征。
当代文化的辉煌是工业文明的辉煌、是物质生产技术文明的辉煌,而这些辉煌的替身或者说集合点就是明星。
明星是流行趣味的代表,大众仰望明星,大众在此岸,而明星在彼岸。
从此岸到彼岸应该有一段漫长的距离,跨越这一距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要机缘凑巧。
但是陡然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进一步发展和电视娱乐节目,大众能直接参与明星生产,自己当明星,他们参加各类选秀节目,哪怕是只当15分钟的明星。
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不但是青年人跃跃欲试,连成年人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势头汹涌。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
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
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1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
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l033。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材料二: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
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
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
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
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
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
”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限时训练 科普类文本阅读10

2020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虫类与人类⑴对于虫类来说,人类的社会只不过是一块新的殖民地...。
它们一直都在我们周围窥探等待进犯的机会。
⑵在过去的4亿年间,地球的统治者既不是恐龙,也不是哺乳类动物,而是这些虫类。
这个蜿蜒爬行的群体,就以绝对数量占据了主导地位。
后来,人类出现了,为了获得清洁与整饬,扫清了荒野,想创造一个不受虫类侵扰的安全世界。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安全过,因为它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今天,这些外来物种正在占领城市,杀人蜂正在不知不觉中向全球蔓延。
当昆虫决定殖民人类社会的时候,我们显得如此无可奈何。
昆虫对人类的种种反制手段无动于衷,我们对它们知之甚少,也确实没有足以制胜的杀手锏。
⑶我们被这些无孔不入的生物所包围,无法从生活中摆脱它们。
向来以苛刻著称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也不得不接受那些无法避免的昆虫现象。
每一桶番茄里至少有两条蛆,每100克番茄酱里有一条蛆或者30颗苍蝇卵。
每100颗花椰菜里有60只蚜虫、齿虱和海石虫。
每份通心粉里有225片各种虫类尸体。
每听蘑菇里有20条完好的或肢解的大大小小的蛆。
上菜的时候,你除了获得一份美食,还有270只完整不一的昆虫和23条蛆。
⑷有些生物一生下来,就对我们穷追不舍。
在你我眼中美丽的躯体,在它们眼中只是一个充血的皮囊,装满了最有营养的液体。
人体本身就包含多个生态系统,每套系统都有不同的定居者。
我们的皮肤经过放大,就像月球表面的荒原。
但表面这些汗毛却很适合居住,扁虱的头部天生就是要扣死在我们的表皮上。
人类对这些生物的厌恶程度要取决于双方关系的疏密。
在我们最隐私的地方,同样存在着特有的寄居者。
⑸目前地球上已知物种中的70%都属于虫类,想逃避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无法摆脱它们,也许该转而考虑研究它们,我们需要进入它们的头脑,换个视角看这个世界。
现代科学已经能够实现这点,我们有机会了解到蟑螂的第二个大脑,监视黄蜂的感觉器官,破解蜘蛛的致命毒液,对于这些动物加深了解,很可能帮助我们化敌为友。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限时训练 科普类文本阅读 试题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试题随着高考的临近,许多高中生都开始进入紧张的备考阶段。
为了更好地备考语文科目,很多学生选择参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来进行二轮复习。
其中,科普类文本阅读也是备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的相关话题。
一、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热点专题限时训练是指针对高考语文这一单科而针对性开设的一种备考训练。
这种训练主要针对历史、文化、热点及时事等现象,以强迫学生快速准确地完成相关的考题为主要目的。
这种训练最大的好处在于强制学生掌握大量的高频考点,并通过刻意练习和不断的模拟考试来提升语文应试能力。
在参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时,学生最好能够选择一些优质机构进行学习,这样会更有保障。
另外,还应该注意经常总结和反思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
二、科普类文本阅读对于语文科目来说,科普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种文本包括人类文明、科技、自然、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往往难以做到一次性掌握。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反复阅读、积累知识点的方式来提升文科水平。
在阅读科普类文本时,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要理顺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有些科普文章在一开头就会写明要讲的是什么,而有些文章则会以提问的形式引导读者,这都需要学生自觉掌握。
其次,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学生最好能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自己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三、试题试题是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在做题还是总结错题时都非常重要。
对于高考的试题而言,学生最好能够多进行模拟考试,以更好地提升应试能力。
同时,学生还应该注重总结和反思自己的错误,将错题及时总结出来,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通过不断总结和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
总之,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中,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和试题的重要性都不可小觑。
只有通过刻意练习和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11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小题。
没有荒漠,地球会更好吗?荒漠经常被视为环境恶化的产物,但实质上,荒漠也是保持地球生态循环的一分子,同时也为人类供应了丰富的能源。
荒漠不见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否是该长长地松口气了?没那么简单,新的问题会出现。
树木固然长处好多,比方能修养水源,能调理天气,还能够降低噪音,但是有的时候其实不是很可爱。
它们在捕捉和汲取阳光的同时,还会将热量传输到空气中,以便自己降温,但这样会使得地面温度高升。
树木自己固然能够经过汲取二氧化碳而抵消掉向空气中发散的热量,但是整个过程极为迟缓,要花数十年的时间。
因为有了荒漠,整个过程就不会这样拖沓,因为它反射阳光的能力较强,有助于散热,能够起到很快降温的作用。
不单这样,包含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大概能抵消掉因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全世界变暖升温值的20%。
而荒漠在地球上湿气的互换中也充任了重要角色。
其余,沙尘暴所携带的碱性沙尘,大大减少了北方的酸雨。
假如没有沙尘暴带来的碱性沙尘的中和,中国北方将和南方相同多酸雨。
沙尘暴还会给好多地方带去养分,夏威夷当地肥饶的土壤,有很多的养料成分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
两地相隔万里,一般的风没法把内地的灰尘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而沙尘暴却能够把渺小却饱含养分的灰尘携上3000 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
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热带雨林也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根源也是空中的沙尘。
没有荒漠,最初愁闷的必定是考古学家。
荒漠天气固然干燥,却向来是考古学家的乐园,因为他们在那边能够找到好多文物和化石。
假如秘鲁荒漠的新鲸类化石未被发现,我们就永久不会知道史前还存在着能够吃须鲸的巨鲸。
我们也不可以认识恐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更不用说深刻地研究恐龙大灭绝之谜了。
地质学家必定也相同愁闷。
位于非洲纳米比亚西部的纳米比荒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荒漠,它形成于 5000 多万年前,保存着好多古老动物和植物的化石,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地质学家认识了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动植物的进化,能够说是一个地质学的图书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9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小题。
台风(热带气旋)指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伴有狂风暴雨的大气漩涡,在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台风形成之前,热带洋面上有不少小低压,或叫热带扰动,它们当中的极少数在适宜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得以发展而形成台风。
这是台风的“幼年期”,好比初生的小老虎,威力尚小。
台风形成之后,一般受副热带高压南部边缘的东风气流影响,边移动,边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此时,台风中心气压值很低,台风影响范围最广,所过之处,风急雨骤,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台风眼。
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包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三个区域。
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
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的减弱,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只有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这就是台风眼区,这里面的空气几乎是不旋转的。
台风移到陆地上后,陆上供给它的暖湿空气与海洋上相比大为减少。
如同机器断电,用于凝结的水少了,凝结潜热必然少,在陆地摩擦的“配合”下,台风逐渐衰减、消亡。
冷洋流、冷水面,则是台风消亡于水上的原因。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它来去匆匆,最多不过八九天,但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台风释放的能量,要比原子弹大得多。
台风的威胁,源于它释放能量的三种方式:兴风、作浪和暴雨。
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以上;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所经之处,一般能产生150毫米-300毫米降雨,少数台风能产生10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台风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即产生风暴潮现象。
台风除了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等严重灾害外,也有一定的好处。
据统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的农业困境不难设想;此外,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也是功不可没的。
台风日行千里,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测台风动向。
台风路径预报是台风预报的核心。
预报员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紧急警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现在全球的科学家们都在研究怎样使天气变得可控,最近美国的一家科研机构对此有新的突破,大概原理是:在台风中心处引爆一超光子炸弹,迫使风的运动改变原有的轨迹,使其能量不能再聚集在一起。
现在的技术难点在于准确计算台风的中心及运动轨迹,还有使风改变轨迹又不能伤害生物的超光子炸弹。
科学家们对这方面的研究满怀信心。
(选自《常用气象知识》,中国气象局编著,有删节)1.下列有关台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经过多年研究,已经基本上了解了台风的生长和消亡过程,能够准确预测台风的中心及运动轨迹。
B、台风能给一些国家带来丰沛的雨水,它对于调剂地球的热量、维持热平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C、台风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陆地,在南北半球旋转的方向不同,它的移动伴有狂风暴雨等现象。
D、对台风路径的预报是台风预报的核心,对台风路径的准确预测是避免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2.下列有关台风生长和消亡过程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热带海面上有不少小低压,它们多数能在适宜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得以发展而形成台风。
B、台风形成时,它的中心气压值很低,而影响范围最广,经过的地方,风狂雨急,有一个台风眼清晰可见。
C、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云带,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区域。
D、云墙区的上升气流达到高空后,有一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这就是所谓的台风眼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有科学家认为,一种超光子炸弹能够迫使风的运动改变原有的轨迹,使其能量不能聚集在一起,从而避免台风的形成。
B、台风登陆后,即便科学家们不去控制,它也将会自然地消亡。
用于凝结的水少和陆地摩擦是台风消亡于陆地上的原因。
C、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它释放的能量要比原子弹大得多。
如果未来科学家能够消灭台风,那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伟大壮举。
D.如果能够准确计算台风的中心和运动轨迹,再加上使风改变轨迹又不伤害生物的超光子炸弹,科学家们就能够掌控天气的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海底奇葩很多人以为珊瑚是植物,其实珊瑚是一种叫珊瑚虫的微小的腔肠动物。
这种动物身体很小,一个珊瑚虫充其量不过一粒大米那样大。
珊瑚虫像个肉质小口袋,口袋位于顶部,周围长满有绒毛的触手。
珊瑚虫多是群体生活,成千上万个珊瑚虫生活在一起,靠石灰质骨骼彼此相连,多呈筒状,直径从5毫米到2厘米。
许多珊瑚虫通过肠道系统联在一起,它们有许多张嘴,但只一个共同的“胃和肠道”。
这是海洋生物中极为奇特的一种生活方式。
每逢交配季节,珊瑚虫就会将大量精子和卵子排到水里。
当一个精子与一个卵子相结合时,就会形成珊瑚幼虫。
珊瑚幼虫看上去跟微型海蛰差不多。
它们在水中漂游,直到找到坚实的落脚之处。
通常,它们会在珊瑚礁上着陆,并开始为自己搭建骨骼外壳。
珊瑚虫的外壳骨骼是其外胚层的生骨细胞形成的。
它首先从海水中吸收钙,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然后释放出结晶,逐渐长成骨骼,珊瑚虫从此作茧自缚,将身体紧固其内。
这对珊瑚虫很有好处,可使它免受海浪的冲击。
而珊瑚骨片则形成各种形状。
每当黄昏来临,珊瑚虫的肉体部分会从骨质壳内伸出来.张开一朵朵像花朵般的触手,捕获散布在水中的浮游生物,饱餐一顿。
珊瑚虫死亡后其遗骨就成为珊瑚,新一代的珊瑚虫总是在先辈的坟墓上建造自己的巢穴,并像金字塔一样,一代一代步步向上增高,如此长期积累就形成珊瑚礁海岸。
也有些珊瑚虫体内根本没有骨骼,死后当然一无所留,通常将形成珊瑚礁的珊瑚虫称为造礁珊瑚虫。
造礁珊瑚虫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喜欢生活在水温为13—36度、含盐浓度在35%之间的海域,故只见于热带、亚热带;海水应湍动,使其带有气泡;海水要洁净,因为污泥会阻塞珊瑚的消化系统。
由于造礁珊瑚虫体内还共生一种微小的藻类——虫黄藻或叫动物黄藻,这种藻同样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们只分布在水深不足70一80米的水域。
非造礁珊瑚体内无虫黄藻共生,其分布区域则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南北可到两极,深可达6000多米。
虫黄藻与珊瑚虫互惠互利,前者向后者提供光合作用的产物———氧和碳水化合物,加速珊瑚的生长;反过来后者代谢中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中的氧、磷等又为前者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
若这种共生链遭到破坏,二者将无法生存下去。
为此造礁珊瑚生长区域的垂直距离通常不会超过海平面80米以下。
由于珊瑚虫喜欢咸水环境,所以有大量生活用淡水注入且含有过多泥浆的近海水域都不适宜珊瑚的生长。
珊瑚虫造珊瑚礁的速度非常慢,块状种类的珊瑚年增长不过数厘米,板状者年增长 4—5厘米,枝状者年增长10厘米以上。
珊瑚群体能像树上长芽一样在边缘上长出芽体。
每个芽体实际上就是新的珊瑚虫。
这样,世世代代不断繁衍,使珊瑚不断扩大,群体之间不断重新聚合,积沙成丘,无数小珊瑚体就逐渐形成巨大的珊瑚礁,此后每年平均增大15厘米左右。
其实,珊瑚礁的形成并非全是珊瑚虫的功劳,许多生物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珊瑚虫体内的藻类分泌的钙质能紧紧附在岩石表面,多孔螅也能分泌碳酸钙形成骨骼,共同参与珊瑚礁的形成。
有些种类的海绵亦有钙质、硅质或角质骨骼,亦有造礁作用。
4.对“虫黄藻与珊瑚虫互惠互利”的“互惠互利”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A、动物黄藻需要珊瑚虫代谢中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中的氧、磷等作为必要的营养物。
B、珊瑚虫获取虫黄藻光合作用后的氧和碳水化合物,能加速生长。
C、虫黄藻与所有的珊瑚虫都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生存关系。
D、动物黄藻和珊瑚虫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一旦链条断了,二者都将生存不下去。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珊瑚虫从海水中吸收钙,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然后释放出结晶,逐渐长成外壳骨骼。
B、许多珊瑚虫都是通过肠道系统联在一起的,它们虽有许多张嘴,但只有一个共同的“胃和肠道”。
C、珊瑚虫分布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关键在于体内有无动物黄藻与其共生。
体内没有动物黄藻共生,则分布广得多、深得多。
D、珊瑚虫喜欢生活在水温为13—36℃、含盐浓度在35%之间、洁净、湍动的海水区域。
6.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造礁珊瑚虫生长区域的垂直距离通常不会超过海平面80米以下,因为共生藻类需要光合作用。
B、珊瑚虫长成骨骼后,就将身体紧固其内,可免受海浪的冲击。
因此,海水越平静,越适宜珊瑚虫的生存。
C、淡水或含有过多泥浆的近海水域都不适宜珊瑚的生长,咸水区域才适宜珊瑚虫的生长。
D、块状种类的珊瑚、板状种类的珊瑚、枝状种类的珊瑚增长速度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加速。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核尘埃”:无须恐慌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
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3月15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
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
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
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
它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可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
我国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