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笔记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2025(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清单【时空坐标】【整体框架】【必考知识总结】【教材问题思考及课后活动】【时空坐标】【整体框架】【必考知识总结】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被拥立为皇帝,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定位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1)军事方面: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控制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政方面: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
(3)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2)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3)武将受到多重限制;(4)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①措施: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②作用: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结果: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
(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辽: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上京临潢府。
2.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兴庆府。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背景:宋真宗时,宋辽爆发澶渊之战,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获胜。
2.澶渊之盟:(1)内容:辽宋议和,辽退兵,送给辽岁币。
人教版七年级下(部编版)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6课北宋的政治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2、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消灭南方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局面。
3、宋太袓强化中央集权的治国措施;(1)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地方政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地方财权: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重文轻武的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5、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6、科举制发展的影响:①使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社会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7、重文轻武的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定都:上京。
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2、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
措施: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3、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甘肃、陕西)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冲突加剧。
5、宋真宗时,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来到澶州城,士气大增,打退辽兵。
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宋朝给辽岁币。
6、元昊对北宋发动进攻,北宋败退。
双方签订宋夏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7、澶渊之盟的影响:辽得到了“岁币”。
弊: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的沉重负担。
利:使此后辽宋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8、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成为“榷场”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1、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新⼈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单元辽宋夏⾦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新⼈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单元辽宋夏⾦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框架】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轻武的政策【重点梳理】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北宋建⽴和统⼀(1)建⽴:960年,后周⼤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2)统⼀: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针,陆续消灭了南⽅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的分裂割据局⾯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兵和地⽅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政治: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派⽂⾂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
③财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除各州留⼀部分⽤作地⽅的必要⽀出外,其余⼀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在地⽅设置转运使,把地⽅财赋收归中央(2)作⽤: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加强2.重⽂轻武的政策响变政移的情况发⽣,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知识延伸】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利与弊。
(1)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民的愿望。
(2)弊:守内虚外,边防⼒量削弱,军队⼈数增加,军队开⽀⽇益膨胀。
官僚机构臃肿庞⼤,⼈浮于事,效率低下。
地⽅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积极性。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知识框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重点梳理】1.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10世纪初,契丹族⾸领耶律阿保机统⼀契丹各部,建⽴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精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备考速记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知识框架】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繁华的都市生活
宋词和元曲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重点梳理】
1繁华的都市生活
2宋词和元曲
家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3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概况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知识延伸】
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是什么?
(1)两宋军民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以及宋辽、宋夏、宋金的议和,使中原和南方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2)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交融,大大丰富了中华文明。
(3)农业、手工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及海外商贸兴盛。
(5)两宋时期,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化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宋
词为代表的文学和书法绘画等艺术蓬勃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复习一、知识清单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1.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3.宋朝的治国策略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它的影响是(1)利于政权巩固、社会安定。
(2)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宋代商业的繁荣(1)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店铺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5、宋代的都市生活市民生活丰富,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出现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6、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其原因是:(1)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技术(主要原因))(2)南方社会安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统治者重视7、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他的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
1271年,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实现了中华各民“再次统一”。
8、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行省制度。
制度的影响是: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9、元朝形成的新的民族是回族。
10、“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讲的是岳飞抗金的故事。
11、(1)元朝设立的宣政院,标志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
(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12、北宋时期兴起,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景德镇。
13、(1)“史学两司马”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2)元朝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14、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15、古代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的主要贡献:印刷术:利于文化传播火药:推动欧洲社会变革指南针;促进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二、知识过关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_________________5.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_________,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夷制夷的政策;民族事务管 理制度化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一点)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会盟;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举出一例即 可)
材料二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 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 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 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双方都是 划算的。
13. “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 (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 同时也( D ) 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反映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14. 罗宗信为周德清《中原音韵》(成书于1324年)所作序 文中说:“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这里
6. 以下是姚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的一组图片。 由此推断,她正在学习的主题应是( A )
A. 宋代经济的发展 B. 北宋皇权的强化 C. 金与南宋的对峙 D. 蒙古民族的崛起
7. 下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B )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高频考点
11.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 _文__化_生__活_也丰富起来, 城市出现 __瓦_子___和 __勾__栏__。 12. 宋元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为__宋__词__和 __元__曲__。 13. 北宋时期,匠人毕昇发明了_活_字__印__刷__术_,对 _人__类__文__明__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4. 北宋时期 ,人们发明了_指__南__针_ ,并运用到_航__海___ 上,,大大促进了世界远__洋__航_海__技__术的发展。 15. 宋元时期__火_药___广泛应用于__战__争__,后传入欧洲, 对欧洲的_火__药__制_造_和_作__战__方_式_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 洲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单元知识点总结第⼆单元:辽宋夏⾦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政权政权更迭⽰意图⼀、北宋的的建⽴1、960年,,建⽴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和“黄袍加⾝”)(⼀)措施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③将领定期换防。
(杯酒释兵权)2、政治上:⑴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⑵在地⽅,①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并实⾏三年⼀换的制度;②设通判分知州权⼒。
3、经济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②设置转运使,把地⽅财税收归中央。
(⼆)措施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加强。
1、⽬的(原因):防⽌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重现。
2、措施:A、采取抑制武将、提升⽂官地位政策,形成⽂⾂统兵的格局。
B、注重发展⽂教事业,改⾰和发展科举制。
3、影响:A、扭转了五代⼗国时期尚武轻⽂的风⽓,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化昌盛、⼈才辈出的⽂治局⾯。
C、(消极作⽤)宋朝重⽂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削弱,政府⾏政效率下降,⼈民负担加重。
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经济上:经济重⼼南移(南宋完成)⼀、两宋时期各族政权⽐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时期第⼆个阶段:⾦与南宋的对峙时期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重要事件:统治时,寇准⼒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订⽴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意义:此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
内容:元昊向宋称⾂,宋给西夏岁币。
意义: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1(2宋⾦和议内容:(1)南宋向⾦称⾂,并给⾦岁币;(2)意义:宋⾦对峙局⾯形成。
1、经济重⼼南移的过程: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开始南移;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两宋时期(一)北宋(960年——1127年)1、北宋的建立: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时间:960年过程: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都城:开封(东京、汴梁、汴州)2、北宋的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目的是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b.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c.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2)中央:(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a.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b.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地方:(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b.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c. 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e.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重文轻武政策:1)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2) 措施:a.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b.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3) 科举制的发展与影响:发展: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4) 重文轻武的影响:a. 积极性: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b. 消极性:①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薄弱;②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5、北宋的灭亡:时间:1127年过程: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统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称帝。
之后,赵匡胤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
★★★
2、宋太祖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1)军事上:牢牢控制军队(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频繁调换军事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武将没有调兵权。
)★★★★
(2)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3)在地方: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收地方财赋。
★★★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
2、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
3、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在全国营造读书风气。
★★★
4、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10世纪初,北方的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辽。
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11世纪,西北的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宋太宗即位后,向辽数次发动进攻,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
★★
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一直打到澶州(河南濮阳),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达成“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此后辽宋之间长期维持…和平。
★★★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
后来,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11世纪,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
★★
2、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国,他就是金太祖。
阿骨打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势力迅速强大。
★★★
二、金灭辽及北宋
1、1125年,辽被金灭亡。
★★★
2、1127年,金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
三、南宋的偏安
1、宋高宗赵构1127年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
2、岳飞在郾城(河南漯河市)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之后
被宋高宗和秦桧杀害。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陕西宝鸡市)一线划定分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南宋从此偏安江南。
★★★★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北宋时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迅速传播。
★★
2、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无锡到苏州、湖州一带)流域一带成为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苏湖:江苏苏州和浙江湖州)。
★★★★
3、南宋时期,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也推广到江淮(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蚌埠一带)和川蜀一带。
★
二、手工业的兴盛
1、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
★
2、南宋时,江南地区已经成为丝织业中心,★江西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
3、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世界领先,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船坞。
南宋的船还配备了指南针。
★★★★
三、商业的繁荣
1、开封和杭州市宋朝著名的商业城市。
宋朝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宅巷之内可以开设店铺。
★★★
2、宋朝时,出现了乡镇的商业区,叫草市。
★★★
3、宋朝海外贸易繁荣,广州、泉州市世界闻名的大商港。
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外贸。
★★★★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建立蒙古国。
被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成吉思汗进攻西夏时去世。
之后,蒙古与南宋联合灭金。
★
2、蒙古灭金之后,南下进攻南宋,双方对峙。
★
3、1227年,西夏灭亡;1234年,蒙古灭金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元世祖忽必烈接收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弑杀”的建议,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
2、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次年定都于大都。
★★★
3、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余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
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
3、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二、行省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
2、行省制度:中书省: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行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对台湾的管辖: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西域的管辖: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3、对西藏地区管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今杭州)、元朝的大都(今北京)都是
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
2、北宋都城开封的大相国寺最为繁华。
★
3、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市的“瓦子”是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里的“勾栏”是专供演出的圈子。
★★★★
4、宋元时期戏剧表演主要形式是杂剧。
杂剧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朝★★★
二、宋词
1、唐朝就已经出现词。
(长短句)★
2、北宋词人代表:苏轼(风格:豪迈奔放)★★★
3、两宋之交的词人代表:李清照(前期描写个人感情,北宋灭亡后描写国难、忧患情怀)★★★
4、南宋辛弃疾的词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
三、元曲
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做了系统总结,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
4、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汉代时出现了“司南”。
★★★
2、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和罗盘。
北宋末年,航海开始使用指南针。
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航航海技术的发展。
★★★★
3、唐朝时中国人发明火药,宋朝火药开始用到军事领域。
★★★
4、火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宋朝时期,由于航海技术进步,海路交通发达。
★★★
2、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