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菖蒲》:旧时光里韵味浓
【高三作文】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高三作文】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相思的忧伤,烟水的阻隔,让人心生无限的无奈和难过。
在这个时代,科技的进步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联系,而相思却仍旧是这个世界上最中看不中用的情感。
就像是河流的两岸,彼此相望却无法直接连接起来,只能默默地流淌着,随着河水一起流入渺渺的大海,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夏日的午后,阳光下的菖蒲花散发出微微的清香。
五云山的山腰,菖蒲花竞相开放,宛如一片片浮在空中的云朵。
远处,山窗倚一瓣花,遥想归来不见家。
不禁想起了当年许下的诺言,如今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隔了那么多年,心中的思念到底又有多少人感知,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相遥相忘的人,遗忘在风中,被时间带走了,但是那最初的思念,却依旧如昨天般清晰。
宛如五云山顶高耸入云的山峰,是那么的坚定耐人寻味。
那时候,梦想着远方的山水,在岁月的荏苒中也许已经成了过去,但是始终不愿忘怀。
岁月流淌,青春已经逝去,相思的种子却依旧存留在心底,就如同菖蒲花开放的那一个时刻,绽放的是美好的时光,开放的是年少的憧憬。
抚摸那枝散发出的香气,突然惊觉,菖蒲花的香气中已经夹杂着其他的味道了。
这时这种感觉,就像是相思和生活的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气息。
相思的等待,究竟能等待多久?生活的意味,又要在无尽的相思中消耗多少,为了那遥不可及的彼岸?流年的岁月,虽然已经从青葱变得苍老,但是菖蒲花的品种从不改变。
汇聚在这里的是年龄虽然不同的人感受相思的情感。
青春的滋味,一如五云山,开心靓丽,随着岁月的荏苒,时光的沉淀,变得成熟坚定。
在转瞬间与这个世界不同的角落,自己的一面已经承载了多少的渴望和思念,承载了多少的沉淀和平静。
相思的难受,就像是狂风扑面的感觉,教人疲惫不堪。
五云山的高度,让人乐观。
它如同心灵的明灯,指引着人们迈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当那株菖蒲花再次开放的时刻,依旧是一如既往的香气在飘散。
只是那些相思的日子,似乎已经住在了这书香盈溢的山范围内,默默地倾听,沉淀着。
又当这些扴思感们沉淀为一种生活的哲学,或是一份成熟的阅历,也是一种踽踽独行的勇气与坚定。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上海专用)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上海专用)01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应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
(5分)(1)江山如画,____________。
(苏轼《________·赤壁怀古》)(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险峰绝壁上枯木倚挂的奇绝风光。
【答案】①一时多少豪杰②念奴娇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连峰去天不盈尺⑤枯松倒挂倚绝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及文学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豪杰”“娇”“盈”。
2. 按要求做答。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讨论媒介文化必然要讨论消费社会,后者不仅是前者赖以产生的氛围,也是前者必要的社会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消费社会的逻辑之中包含着媒介文化的发展逻辑。
①因此,解析媒介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解析消费社会②即现代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③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的区分的新的社会等级④消费社会的到来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图景⑤而媒介文化正是这一社会图景的最显眼的标志和最突出的表征A. ④②③⑤①B. ⑤②③①④C. ②③④⑤①D. ①④⑤②③(2)以上语段摘自《媒介文化十五讲》,某校图书馆想把这本好书推荐给高三年级的同学们,以下推荐语中不合适的一项是()(3分)A. 此书被收录于名校通识课程系列丛书B. 此书力图引导读者认识复杂文化现象C. 阅读此书必能助力高三学子考入理想学府D. 诚意推荐给有志报考新闻专业的同学们【答案】(1)A (2)C【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写桂花的诗词(20首)

写桂花的诗词(20首)一、《鸟鸣涧》唐代·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夜山谷中幽静的景色,桂花飘落的动态与宁静的环境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二、《鹧鸪天·桂花》宋代·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赏析:李清照对桂花赞誉有加,她认为桂花虽没有鲜艳的颜色,但以其独特的气质和清幽的香气堪称花中一流。
词中通过与梅花、菊花的对比,突出了桂花的独特魅力。
三、《咏桂》唐代·李白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赏析:李白在诗中借桂花表达了对世俗追名逐利的批判,将桃李的短暂荣耀与桂花的长久芬芳进行对比,赞扬了桂花的高洁品质。
四、《霜天晓角·桂花》宋代·谢懋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
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胜绝,君听说。
是他来处别。
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赏析:词人对桂花的形态和香气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将桂花的香气和韵味赞为花中极品,并且认为桂花来自天上,赋予了它一种神秘的色彩。
五、《咏岩桂》宋代·朱熹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赏析:此诗生动地描绘了岩桂的姿态和花朵的繁茂,以及它所散发的天香,表达了诗人对岩桂的喜爱和对其高洁品质的赞赏。
六、《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代·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赏析:诗人在中秋之夜于天竺寺捡到桂花,想象这是嫦娥从天上撒下的,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也增添了桂花的神秘韵味。
七、《桂花》宋代·王十朋学仙深愧似吴郎,赖有吾庐两字苍。
菖蒲花(外三题)

散文菖蒲花(外三题)余喜华小时候,男孩子天性十足的我,免不了怕生、腼腆、羞涩,但又很淘气。
于是,爷爷、奶奶常常摸摸我的头,笑呵呵地戏谑我说:“你这孩子,菖蒲花,难见面。
”不知何时起,菖蒲与端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方人家端午节用菖蒲茎叶剪成菖蒲剑,菖蒲根泡白酒,菖蒲剑插在门上或挂在床头,菖蒲酒涂抹孩子额头、手足等,据说能驱疫辟邪。
而端午节,原指纪念楚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唐人文秀《端午》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那天,江南大部分地方都吃粽子,可我们却习惯吃食饼筒。
由于家乡是水稻产区,不盛产小麦,食饼筒的皮是糯米粉做的,奶奶就亲自动手和米粉,揉成团,用擀面杖擀成一张张圆饼状,在铁锅里烙熟。
并用卤肉、炒米线、鸡蛋丝、洋葱炒黄鳝等馅料,包一筒吃一筒。
等到丰盛可口的食饼筒上桌,奶奶往往汗流浃背了,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的脸上挂起了幸福的笑容。
当时,表哥家屋边的水沟里,长满了菖蒲,米把高的茎叶随风摇曳。
菖蒲,生长于阴冷寒湿之地的水生植物,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而得名。
菖蒲品性高洁,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正是奶奶品格的真实写照。
回顾奶奶一生,她生于农家,长于农家,嫁于农家,但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素、诚实的品格,在奶奶身上都能得到客观的体现。
虽然,奶奶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但聪慧识大体;家境清贫,却安贫乐道;家里边,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始终是爷爷的贤内助;对外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无论是道地里的邻居,还是同村的乡亲,哪家有困难,她老家都会尽力出手相助……有年端午节,记得一家人吃过食饼筒后,奶奶带着我,和村里一帮老太太们一起摇着小船,从家门口的水埠头动身,沿着村里的河道,一路烧纸钱撒向水里。
据说屈原因悲叹国破山河碎,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祭奠他,都要在端午这天向河里投放粽子,烧纸钱祭河神,以便保佑屈原,传承屈原精神。
从小船经过的河道,一路烧白的纸灰,宛如满天梨花飞舞,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然后一片片沉入河底,这对那时懵懂的我,并不明白其中寄托的含义。
陆游关于菖蒲的诗

陆游关于菖蒲的诗### 陆游《菖蒲香·寒更静》寒更静,荷香如嗅在,忽遣心魂又远,愁烟孤绝。
曾是潇湘此际客,对潇湘,肠断潇湘痴心,潇湘意。
愁烟,摇曳芙蓉乱红,菖蒲日,阑干又阑干,尽日凭阑干,泪脸相对。
天与云,水与天相连,愁烟山郡,悲歌长短。
芳菲,浅草湖水,遥回南岸。
潇湘,问柳解愁,泪干青蕉满院落。
烟波渺渺,风情千古,思郎心切。
夜夜风吹芦苇,满眼飘香渡船发。
寒更静,花烛半,浓睡不成梦,归魂何处。
梦回,山水空迢迢,江南已去。
潇湘遥,愁烟怨,想把潇湘痴心借问,无限愁云。
迢迢亭,落日余晖,倚栏干,满眼清泪尽。
潇湘地,长云衣,梦里已无归期。
江南,江水烟波,花烛半明半暗。
愁烟孤绝,夜月寒。
山郡愁思,忆潇湘,悲歌无断续。
阑干,倚却西风,芳草几时青。
### 文章解读与赏析陆游的《菖蒲香·寒更静》是一首婉约词,通过对菖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潇湘故国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幽远,给人以清新、婉约的感觉。
首节写菖蒲初开,寒更之时,菖蒲香气袭人,令诗人感到心魂俱远,愁烟孤绝。
菖蒲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花卉,代表着诗人对故国的思念。
诗人的心思飘荡在潇湘的山水之间,肠断潇湘痴心,意犹未尽。
第二节以景写情,菖蒲香气袭人,愁烟缭绕。
诗人回忆起潇湘时的种种景物,令人感叹潇湘的美丽与惆怅。
潇湘问柳解愁,泪干青蕉满院落,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思念故国的心情。
第三节以夜晚的景象为背景,菖蒲花烛半明半暗,诗人浓睡不成梦,归魂何处。
梦回江南已去,潇湘的山水美景仍在脑海中回荡,令诗人更加思念。
最后一节将诗人的思绪拉回潇湘地,菖蒲香气依然缭绕,悲歌不断。
诗人倚却西风,满眼清泪尽,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情思念。
整首词以菖蒲为主题,通过对菖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潇湘故国的思念之情。
菖蒲是诗人心中的怀念之物,也是对故国思念的象征。
诗人以菖蒲为媒介,将对潇湘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整首词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涓涓细语诉时光——读许东林的散文集旧时菖蒲

涓涓细语诉时光——读许东林的散文集《旧时菖蒲》郭玉琴时光像墙上挂着的一座老钟表,无论滴答旋转多少个轮回,还是会回到深情的原点。
因为那里总有些什么是值得你去回味的,譬如十六岁时的初恋,抑或是村口的一个伫立唤儿归的背影。
这些记忆一如草木伫立过的旧时月光下的荷塘,点点星光下,盛载着一段期待,一段幸福,一段最美的回忆。
看作家许东林在涓涓细语中叙述旧时光里存在过的物是人非,你会感觉时间从这一刻慢下来,它是专属于自己精神世界里开出的一朵隐秘的花。
许东林的散文集《旧时菖蒲》让我一眼望上去就想到故乡的荷塘,月光,亲人,伙伴,和自己遗失的童年。
它的名字是那么的亲切,仿佛我和她在故乡情结上有共同的一条情感脉络。
作为一位知名的新兴女作家,她的文字是端雅中见大方,字间见兵气的。
而这些兵气,用在书写草木上,则是草木皆兵的犀利,作者在写草木题材的散文时,常常以草木为切入点,或牵引出一段段青涩晶莹,暗香隐约的少年心事,或捧出了一壶薄凉清苦的中年情怀。
在识草闻花观物之间,生命中相遇的那些人的气息都在此刻萦绕。
《旧时菖蒲》一书共收录六个小辑子的散文,分别为“绣时光”,“草木贴”,“一寸凉”,“只跟你好”,“旧时菖蒲”和“玉臂清寒”。
她的散文素材选取的广泛而贴近生活,其中“绣时光”让我想到古代的女子,一边低眉顺眼的做着女工活,一边温柔贤良的看着窗外的杨柳色,在期待中勾勒着属于自己闺阁幸福的蓝图。
在以刺绣闻名的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里,女人的幸福似乎是在穿针走线绣的过程里体验到的。
许东林在《绣》里说,一针一线,都是时间。
而我想说,因为等过,所以才觉得帘内的心会跟着岁月而有所不同。
杜丽娘一生的时间也只够绣一件嫁衣,时间在针线里繁复绵延,才看见青春那么短!针线底下春风浩荡,是祖母辈的每一个女子都经历过的时光,而今极速时代,我们没有耐心去绣一件嫁衣,自然也没有耐心去谈一次马拉松式长跑的爱情。
过程省略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幸福的感触总是很少。
读许东林的《绣》,我才知道青春那么短,幸福经历那么单薄。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曾经的菖蒲方华①秋后的菖蒲,生长得繁茂葱茏,在湖塘河沟边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是水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②“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这是唐诗人李贺的《大堤曲》。
时光易逝,但菖蒲青青。
人到中年的我,每在郁郁的菖蒲丛边彳亍,总会想起那遥远的童年。
③夏末秋初,菖蒲抽薹,会结出一个个的圆柱状的棕色的蒲棒,咋一看,极似串在一根木签上被烤过的火腿肠。
在我孩童时,还没有火腿肠这种食品,只知道这蒲棒采回家,母亲可以用它做枕头芯,又软又轻,枕在头颈下很舒服。
④面包一般松软的蒲棒会在风中爆开,白色的绒花洒落蒲叶和水面。
蒲棒成熟的时候,若和母亲一起正从菖蒲丛边走过,母亲会折下一两枝给我,我鼓起小嘴使劲地吹,快乐的笑声就和着绒花在田埂上、蓝天下,随风飘散。
⑤一日闲暇,在郊外的湖边漫步,看见蒲丛边有拍婚纱照的,摄影助理的手里即拿着几只蒲棒,在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按动里,洁白的蒲花被吹散,漫天飞舞,营造出非常浪漫的氛围,让我感到意外惊喜。
⑥幼时,母亲可能怕我们玩水失足,经常恐吓:不要到水边去,那里有蛇、水獭猫。
可这样的警告实在敌不过菖蒲丛中那些诱惑。
⑦菖蒲丛中的水域,会有野生的菱角,是物资匮乏时代孩子们喜爱的美食。
也有一些零落高举的莲蓬,成为孩子们的惦念。
运气好的话,还会在那些或与芦荻杂生、或被黄色的浮萍花围绕的蒲丛中,捡到水禽生下的蛋。
⑧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
虽然会得到母亲的一番呵斥警告,但也会在随后的饭碗中品尝到一顿难得的美味。
⑨母亲也会破例亲自带我们到水边去。
在烈日下,母亲用镰刀割下一人多高细长的蒲叶,顺便收摘一些孩子们够不着的菱角、莲蓬,丢给站在埂上的我和妹妹。
割下的蒲草,母亲会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一连几日编织蒲垫、蒲扇。
⑩夜晚,摇着小小的蒲扇扑打飞舞的萤火,或是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垫上,看满天的星光,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事。
很美很冷门的宋词5首

很美很冷门的宋词5首1.很美很冷门的宋词篇一醉桃源·赠卢长笛吴文英〔宋代〕沙河塘上旧游嬉。
卢郎年少时。
一声长笛月中吹。
和云和雁飞。
惊物换,叹星移。
相看两鬓丝。
断肠吴苑草凄凄。
倚楼人未归。
鉴赏词的上阕忆写旧游沙河塘上的情景。
与卢长笛一起追忆年少时在家乡无忧无愁的天真生活,往事有多么美好,同时对卢氏的长笛吹奏艺术的高妙也记忆犹新,当时卢郎还年少,一声长笛在月下吹奏,曲调轻快若“和云和雁飞”。
词人从简单的生活中截取了一个既真又幻的横断面,把年少不知愁滋味的美好时光刻写得极其微妙,直接触及到心灵深处,乍看起来似意随言尽,反复咀嚼则别有感慨。
下阕一转,写时光流逝,转眼已老,由年少怀想转入现实记述。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直接点明时间的变化之快。
少年已然变成了白发老叟。
“相看两鬓丝”,寥寥五字,真是意蕴言中,韵流弦外。
而如今吴苑草长凄凄,两人相见也伤心断肠。
倚楼远眺的人盼望我们回去,可是我们还未归。
词人在感叹时光流逝的无奈,又有思乡不能归的感伤。
韵味浓醇,思致渺远。
思乡情浓,是历经坎坷之后重新想回到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是一种慰抚心灵创痛的愿望和追求,也是为了解脱现实生活的苦涩情状。
当然,如能回乡归去,则无疑又可和卢长笛同游了,又可去“沙河塘上旧游嬉”的地方重拾旧梦,再创新的乐趣了。
这首词写作者与一位姓卢、善吹长笛的艺人久别后的重逢。
上片回忆当年在杭州余杭门外沙河塘上的勾栏瓦舍听卢郎演奏笛子的情景。
下片感叹岁月易逝,物换星移,如今异地重逢,彼此都已年迈苍苍,鬓发斑白,尚未能回到故乡,不禁泪眼相望,恍若隔世,令人伤心悲凉。
词语平实,不事雕饰,表达了作者和一位民间艺人的真挚感情与深厚友谊。
2.很美很冷门的宋词篇二望江南·燕塞雪华清淑〔宋代〕燕塞雪,片片大如拳。
蓟上酒楼喧鼓吹,帝城车马走骈阗。
羁馆独凄然。
燕塞月,缺了又还圆。
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
何日是归年。
赏析这是一首悲愤的思乡小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用了整整一夜和半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旧时菖蒲》。
然后,用半天的时间来补那一夜缺失的睡眠。
只是,未曾想,梦里,还是潜入了那些文字的深处,隐隐约约中,彷佛我变成了青涩的少女,在雨中,撑了一把伞,悄悄地往和自己共伞的女孩身边移,那女孩眼眸清亮地望着我笑。
我怔了又证,在梦里惊喜地幸福着,哦,原来许冬林与我是旧相识......?
许冬林就是这散文集《旧时菖蒲》的作者。
一个饮着长江水长大的美丽女子。
虽然我们还未曾谋面,但,她的美丽却是我很早就从文友口中耳闻以及在她博客照片中领略到的了,当然,那美丽更多还是通过她的文字传递给我的。
早就在博客上关注许冬林,那时在读《1987:洲上的岁月》时,就悄悄算过她的年龄,她大我三岁。
差不多的年纪,所以,读她的这本书,便更多了几分懂得和对某段岁月怀旧情感的契合。
冬林的散文写得极美,意境高远,收放自如。
她的文字精准而清雅,思绪悠远而本真,让人总想飞快地读,读罢又忍不住再回过头认真地咂摸。
所谓余音袅袅,余味悠长便是如此吧??
在收到这本《旧时菖蒲》的那瞬,我愣住了。
这封面分明就是我十二岁时穿过的那条裙子的色调,湖水静幽的蓝,絮絮云朵的白。
怀旧的气氛顿时弥漫了开来。
?
净手翻书。
深深嗅一口这从书里浮出的暗香,纸墨香之外还有那些童年记忆里植物的清香么?那么淡,却那么真。
于是,我像那只名叫饕餮的兽,贪婪地吞噬着这本书,这些字......?
“绣时光”里,冬林长袖善舞地《绣》、《染》、《织》,把《半旧》的故事渲得绮丽。
喜欢看她写自己亲历的乡村生活,譬如奶奶怕小鸡与邻家的弄混,而“给小鸡的尾巴和头上也染洋红。
门前撒把米,唤一声,一片红,啄食,万头攒动。
染洋红的日子,乡村那么喜庆。
”这镜头,立刻便唤起了我的记忆。
记忆里,影影绰绰也有过这样的场景,只是,如果不是读她的文字,那画面却早已匿到了记忆的底层,再难出来。
还有她所写的母亲晒霉。
晒母亲陪嫁的鸳鸯枕头和她儿时的百家布花夹袄。
我微眯了眼睛,迅速潜回到那样的年月,小时候最喜欢看妈妈搬出箱子晒霉,那箱子里也有很大珍宝一般稀罕的物件,妈妈二十岁时亲手绣的枕套,一只栖在梅花梢头栩栩如生的喜鹊,另题款似的绣了几个行书”俏也不争春“,还有一床非常珍贵的桃红色苏绣的缎子被面。
缎子被面后来做了我的陪嫁,那从没有被枕过的手绣枕套,终于在去年,我新家装修后,妈妈把它找人像装十字绣一样装裱妥,挂在了我新家的壁上。
绣,果然是极其奢侈的,“比青春还要绚烂还要长久还有奢侈”------妈妈老了,她年轻时的绣品却还鲜艳如新。
?
“草木贴”里,冬林写雨。
她的文字冷静节制,端丽大方,然而却能在细微处挑起你心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让你跟着她,不由地就陷入了回忆和幽思。
喜欢她写夜半遇见月光的情景“隔壁人家的房顶,远处黛色的田野,都笼在一片纷纷扬扬的乳白色里。
月如霜啊,千里万里,无边无际。
抬头看中天,星辰如贝壳现在沙滩上,银河浩荡,伴同西边那皎皎一轮,十万光明就这样洒下人间处处,却又这样无声无息,无有惊扰。
我心里有无边的欢喜和宁静,可是说不出来,仿佛置身在一个充满爱与安宁的美好世界里,一个幸福可以绵延到地老天荒的童话里。
”偶遇月光的感觉,我曾有过,无法表达。
冬林准确而细腻地替我表达了出来。
往后翻,再次感到欣喜,她说起少年最喜欢的一首词,那首《虞美人.听雨》其实也正是我的最爱。
她解读地很有韵味:”人生,在这听雨里,这就这样由色彩繁丽,走向了凛然萧瑟的黑白。
到最后,走成了一幅水墨世界:一切都瘦了、淡了、空了,只剩下寒山远寺,云水茫茫。
”可不是??
读到“一寸凉”已是凌晨之后了。
我的指尖的确渐渐寒凉了,随着文字,心有那么一点戚戚然,冬林也是吧?她说:“站在中年的峰顶上,虽然已经籽实初成,外人看去,也初见中
年的浩繁明艳,可是灯昏人静反观自身的时候,难免有一丝丝凉风从喉管里往上涌,从袖管里往指尖上奔。
”凉吧,凉罢或许也就是静了。
?
夜更深了。
雨下了起来。
我的心里也落雨一般,因为读到了“只跟你好”。
冬林写父亲,点滴笔墨,却情深无限,令我潸然。
她写自己山居的日子,我想我也是懂得的,一个才华横溢美丽敏锐的女子,有时候,她有无处安放的寂寞,那寂寞在人群中会几何倍数无限度地增长,于是,想逃,避世而居。
所以,冬林便有了一处匿在山中的房子。
她独居在此,于某夜夜读时被灰狼袭窗,最终,却有她平日喂水的野鹿迎来同伴一起战败了狼,搭救了她。
从此,她回归了人群,因为她悟到了,“只要我一次又一次地付出,只要狠狠弃了我的戒备和疏离,我能够收获爱和信任,收获一个丰饶的人生。
”这句话,也是对一贯疏离于世的我最好的提醒。
?
雨不知几时停了,窗外开始又了微微的黛色。
天快亮了,我也读到了“旧时菖蒲”,早就喜欢那篇《杜仲那么疼》,那是我在冬林的博客里读到不久后,正巧参加一个笔会,和朋友聊起这篇文章,便说,许冬林的散文写得非常好,因为她懂得发散。
我笑了笑说,不仅仅是懂得发散,因为她懂得爱。
是的,不懂爱,便不会有悲悯之心,便写不出杜仲的疼。
?
翻到“玉臂清寒”时。
我起身,关了灯。
是的,一夜,我都没有睡,窝在床上,被那些文字勾着,一口不歇地读下去,一字一句,一行一页,一篇一辑。
读到最后这一辑,天也大亮了。
《1987:洲上岁月》里那些八十年代的特质被冬林描绘得淋漓尽致。
而深深蛰疼我心的,还是《玉臂寒》和《步步生莲》。
作为七零后,我的童年与周围的同龄人相比,是幸福的。
我的父母是吃皇粮的教师,我是家中的独女,是整个大家庭倍受宠爱的宝贝。
所以,冬林写的下雨天因无伞而无奈戴斗笠上学的经历,我是不会亲历的。
但我周围,很多农家的女孩,与我同着同着学,突然间就不见了。
读了冬林写的“这十几年的求学路,从来都是战战兢兢,透着心酸,不从容。
”我才明白,当年中途不见的那些同学,辍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她们不爱学习。
而如冬林般能从农家走出来的女孩子们,更要付出多少外人难以体会的艰难。
所幸,那艰难,于冬林而言,并不是凉薄悲切,而是敏感体察和温热的感恩以及不驯的大气。
并且,她还有效地把这些特质安放在了她的文字里,让自己得以倾泻,让读者得以享受。
?
阖上书,我起身做饭。
是早餐和午餐交叠所成的一餐。
吃完便睡。
睡梦里便有了和冬林共伞的那一幕。
或许,我是在读她少年时委屈地戴着斗笠去上学而心疼了。
或许,我更是出于羡慕,渴望能拥有和她一样的纯粹的乡村生活经历。
那经历,让人在苦难之后更懂得珍惜和悲悯,也让人在那广袤纯净的天地间汲取更多的灵气。
所以,许东林怀着悲悯情怀,持被灵气萦绕的笔,写出来的文字便格外不同了。
(发表于豆瓣网,作者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