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沙会战解析

合集下载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影响有哪些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影响有哪些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影响有哪些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同盟国自珍珠港事件爆发以来第一场大胜,其战果比台儿庄战役更辉煌,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影响,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影响一: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

就中国战场而言,此战是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的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方面获得的较大战役级别的胜利之一。

二:同盟国亦决定任命蒋中正为盟军“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因印度各界受此战中国大胜的影响,最终印度同意加入同盟国。

三:美英两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果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成功击退日军进攻,据国军战报记载,日军伤亡在65%以上,损耗无计。

此战被认为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军事上的重大胜利。

但关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果也有其他说法,据时任军法执行总监何成濬在其1942年2月25日日记中记述,薛岳在军事会议上报告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果时,受到在场诸人笑斥之,甚至蒋介石也认为其过于夸大其词。

而根据由蒋纬国主编1978年出版的抗战史《抗日御侮》记载,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伤亡万人以上,俘139人。

日方在其战史中对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统计结果则是中方遗弃尸体28612具,被俘1065人;日军战死1591人,战伤4412人,日方认为此役本属配合香港方向作战,然而损失却远远多于香港作战。

另外由于此次战役恰逢日军偷袭珍珠港,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中华民国军队却在长沙取得了对日军作战的胜利,因而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英国媒体也用“在此远东阴云密布之际,唯有长沙上空之云彩确切光辉夺目”的标题进行报道。

苏联和西方同盟国也有大批记者和参观团来到长沙进行访问。

由于李玉堂等将领指挥第十军成功防守长沙,在战役结束后,原本属“待罪留任”的军长李玉堂升任27集团军副司令,原预10师师长方先觉升任第10军军长,原28团少将团长葛先才升任预10师副师长,其他战斗中获得战功的将领也得到了国军统帅部的奖励。

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带给中国国际平等待遇的胜利2015-05-22 10:42:00 来源: 环球网分享到:∙∙∙∙∙∙∙有4人参与1939年9月10日 (农历七月廿七),第一次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

中国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

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

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

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一场典型的胜仗,中国军队与之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

第4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战前形势日本改变侵华战略1938年10月,日军广州、侵占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财政经济陷入困境;日本国内反战厌战情绪开始滋长,统治阶级内部因“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和对外政策的分歧而争吵不休;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使其称霸世界的战略受到极大影响,处处呈现被动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调整其侵华方针。

在政治上,放弃过去“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转而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在军事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重点巩固已有占领区。

在经济上,加紧经济掠夺,力图“以战养战”。

在改变了侵华方针后,其军事战略也做了相应调整。

第一,放弃速战速决战略,准备长期作战。

第二,明确规定军事行动要服务于政略和谋略工作。

第三,为减少消耗而限制战争规模和强度。

在作战范围上,“如无重大必要不企图扩大占领地区”,“力戒扩大缺乏准备的战线”;在兵力上“为准备今后国际形势的转变,要在各方面减少驻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在作战形式上“进行小接触”,只是在“敌人集中兵力来攻击时,及时予以反击,消耗其战斗力”。

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
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
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
“长沙保卫战”。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沙是举世罕有的
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整个城市被大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

在这场大火的背后,正是持续6年的四次长沙会战。

国民政府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薛岳率领的第
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

前2次长沙会战,双
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

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
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
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

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国
民党军队一场典型的胜仗,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
斗,终将日军击退。

第4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
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1938年至1944年,腥风血雨的四次“长沙大会战”,
是八年全国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66万人次,
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
战。

这场震惊世界的会战前三次以中国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告结
束,日军受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日军共伤亡10.7万人,中
国军队共伤亡13万人。

名称长沙会战(共4次)主要指挥官薛岳、冈村宁次
时间1939.9-1944.8 地点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
参战方中国军队、日本军队参战方兵力中国100万人以上,日军66万人
结果中国胜利伤亡情况中国伤亡13万人,日本伤亡10万人(前3次)。

长沙会战—中国抗日战争最伟大的胜利

长沙会战—中国抗日战争最伟大的胜利

指挥的三次长沙会战,可谓三战三捷,尤其是第一次和第三次,最为辉煌,共消灭凶悍日寇10余万人,创造了八年抗战史上最高纪录;而且无论从战略还是从战术上说,都是真正的胜利,都是真正打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土,使敌人多年不敢侵犯。

薛岳作为八年抗战第一名将、第一功臣,理应受到第一的纪念、第一的歌颂、第一的推崇,可是我们做的怎么样呢?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该怎么办呢?本文选自2015年7月17日共识网,作者马双有。

薛岳在抗战期间以指挥长沙会战饮誉中外,被日军称为“中国战神”、“长沙之虎”1939年9、10月间,在中日两军长沙大会战中,薛岳率领第九战区全体将士,经过23天的浴血奋战,打败了企图进犯长沙的冈村宁次部队,消灭敌寇4万多人,保住了长沙。

是谓第一次长沙大捷。

骄横的日军不甘心失败。

1941年7月,日本大本营批准了阿南惟几中将的代号为“加号作战”的进犯长沙的作战计划,第二次长沙会战拉开了序幕。

这次日军的统帅由冈村宁次换成了阿南惟几。

他率领10万大军,8月下旬在岳阳以南秘密集结。

他吸取上次冈村宁次三路进攻、兵力分散的教训,这次将主力全部集中在湘北战场狭窄的正面上,进行纵深突破,迅速挺进。

这次日军的战略战术十分奏效,可谓势如破竹,连连得手。

中国军队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由于薛岳指挥命令的密码被日军破译,日军掌握了国军的作战计划,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上国军的战斗力稍逊一筹,在几场战斗中,都败于敌军,损失惨重。

到9月底,日军几支部队攻入长沙,取得了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最大成果,基本上完成了“加号作战”计划。

然而就在此时,日军又陷入第一次进攻长沙时的困局,后勤供应线遭到严重破坏,为了运送粮弹,日军竟出动装甲车运送辎重,但仍在路上被中国军队全部击毁。

日军后勤供应断绝,部队疲惫不堪,无法继续作战。

于是,阿南惟几于10月1日下令全军撤退。

日军刚开始撤退,薛岳立即命令各部队对敌人进行阻击、侧击和追击。

日军仓皇逃遁,损失惨重。

历史回顾长沙会战

历史回顾长沙会战

院辖市 特别行 政区 地方
12 1 1
南京 | 上海 | 北平 | 青岛 | 天津 | 重庆 | 大连 | 哈尔滨 | 汉口 | 广州 | 西安 |沈阳 海南特别行政区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抗日到底是几年?
国共两党的正史提及抗日,都是异口同声说到“抗战八年”, 这也是一个尴尬的事。九一八发生在一九三一年,按理来说抗 日应该是十四年。日本战败后,国际法庭将抗日提前到张作霖 被炸死那年,也就是说有17年,真是一笔糊涂账。 其实细读历史,中国政府抗战八年是说得过去的。九一八事变 发生在张学良入主中原,参加中原大战,帮蒋介石打败了桂军 、冯玉祥、阎锡山。这时东北空虚,被日本人利用,占领了东 三省。虽说有王铁汉、马占山、东北义勇军等的抵抗,但终究 不成气候,也不是政府行为。其后虽有淞沪、长城、热河、绥 远等战役,也不是主流。当时蒋介石热衷于攘外先安内。 1936年底(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在次年(1937年7 月),才宣布抗日,直至1945年8月5日结束,这样才有八年抗 战之说。
目 录
题外话
长沙会战的历史背景 长沙第一次会战
长沙第二次会战
长沙第三次会战
南岳军事会议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 五日,国军统帅部在南 岳召开军事会议。蒋介 石致开幕词,大意是: 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退 军、岳州失陷为止(17 个月),是抗战的第一 期。从今以后进入第二 期。也就是抗日的相持 阶段。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 中日爆发了全面战争,由此一 场持续八年的抗战拉开帷幕。 六月二十五日起,驻平、 津日军开始大演习,七月七日 夜晚十时四十分,在宛平县卢 沟桥以北从事夜间演习的日本 驻屯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 中队,突然声称受到龙王庙方 面中国军队的射 击,同时发现一 名士兵“失踪”, 于是以此为借 口,将宛平县城 包围,于七月八 日晨四时五十分 开始进攻。

第三次长沙战役

第三次长沙战役

第三次长沙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又称第三次长沙战役,日本称长沙作战),是指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十五日期间,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防御战役。

此战,日本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所统率的30个大队共约6万人,为策应向香港进军的日军,向薛岳统帅的30个师30万中国军队发动的牵制性攻击。

由于前期进展顺利,阿南惟几头脑发热,独断决心进攻长沙,在进攻长沙不克的情况下,又不肯立即退兵,结果遭到合围,弹尽粮绝,靠空投补给和中国军的合围不严密才突围而出。

薛岳将军负责的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相当的损耗和迟滞。

该战役是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因此中国方面称为"长沙大捷"。

中国军队在长沙的胜利,对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提高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军的士气,支援英、美军在南方的作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历史背景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占领了中国京汉、粤汉铁路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但并未达到使重庆国民政府与中国广大军民放弃抵抗的目标。

另外由于前期进攻作战中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等战役中对日军的逐次打击使得日军亦受到较大损失;日军自身占领广大土地后需要分配兵力防守因而机动兵力更为薄弱;中国共产党在日军占领区领导的游击战也使得日军需增派兵力防守已占领的地方;日本国内也因战争而使得经济进一步被拖累。

因此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乘胜占领岳阳后便停止了进攻,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蒋中正与国军统帅部则称之为“二期抗战”之起点。

自从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湖南成为了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之一,以第十一军为核心的日军和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部队在湖南隔新墙河对峙,1939年9月14日,在二战欧洲战事爆发后,日军发动了第一次长沙会战,此次战役,中国军队采用“逐次抗击以消耗日军力量;争取外翼以力图后续包围;后退决战以坚守长沙;趁敌溃退以包围歼灭”的战术欲要大量杀伤日军有生力量,然此次日军的作战指挥官时任第十一军司令冈村宁次较为谨慎,在判断其攻占长沙无望之时及时下令撤退,使中国军队围歼日军的战略目标未能达成,然而此次会战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成功守住城市并击退且一定程度杀伤日军,因而被中方宣传为:“湘北大捷”。

档案解密血战三湘故事简介

档案解密血战三湘故事简介

档案解密血战三湘故事简介在抗战时期,我国有很多有名的会战,其中血战三湘值得就是长沙会战。

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血战三湘故事,欢迎阅读!长沙会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战役之一,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人死伤约13万人,虽然最后仍旧取得了胜利,但是长沙会战的经过异常艰难,这场战争打了将近6年,后代历史学家在总结长沙会战的经过这个问题时,大部分都把长沙会战分为4个阶段。

长沙会战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双方的准备时期,在长沙会战还没开始之前,日本就已经派出2万人马先攻占了岳阳城,岳阳城距离长沙仅有130公里,可以说对长沙构成了直接威胁,在这一阶段中蒋介石派遣了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前去应战,在离岳阳城130里的长沙城内布下天罗地网等待日本人的进攻。

并且成分粉碎了日本的南方地下情报工作小组和特种大队。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就是中日两方正式交火的阶段,这场战争中薛岳由于谎报战果一度延误战机,但是他后来又扭转了战局,抓住了日本人的把柄,打得日本人节节败退,最后在1941年的时候终于全歼日军仅以伤亡不到7000人的代价,击溃了日本的4个军团,打败了10万日军,长沙会战到此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其实长沙会战的第四个阶段就是中日两方清理战果的阶段,1941年的6月份之后,长沙会战就已经正式结束了,被击溃的日本主力仓皇向南逃窜,导致了湖南地区都成为国民党的地盘,也为日后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沙会战的意义长沙会战是中日战争中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也是决定最后战局成败的一次大会战,其实长沙会战的意义不仅表现在抵抗住了日本人的进攻,保护了领土完整保护了民族主权,而且对于西方来说长沙会战也有着特殊的意义,直到长沙会战中国国民党军把日军击败之后,西方国家的首脑才真正知道了落后的中国就能够单独对抗日本如此之久,实在是有着过人的能耐,美国的记者甚至专门在报纸中表扬了中国军队。

长沙会战不仅一举挫败了日本进攻华北的阴谋,而且也拖住了日本的主力,使他们不能向西方移动,不能和德国战区合并,所以对于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来说,长沙会战都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后代历史学家对于长沙会战的意义这个问题主要分为两方面来看待:一个是国内一个是国外,在1941年一位英国的记者在泰晤士报中说。

第三次长沙会战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次长沙会战及其历史意义
湘 潭师范学院学报
年第

第 三 次 长 沙 会 战 及 其 历 史 意 义
周 盛盈
太 平 洋 战争爆 发 后
, ,
日本 侵 略 者 为 防 止 中 国 军 队策 应 广 九 路 香 港 方 面 的作 战 于 是 先

,
发 制 人 发 动 了 第 三 次 长 沙 会 战 旧 方称 第 二 次 长 沙 会战 ) 第 三 次 长 沙 会 战前 后 分为 三 个 阶段
、 。 , , 。
在 一 些 战斗 中 因 缺少 弹药 只 能

同 中 国 士 兵 拼刺 刀 肉 搏
,
飞 机 空 投 的 物 资 只 是 杯 水车 薪
,
元月
4
日 凌晨 长 沙城外 的 日
3
,
军发 起 了 全线 攻 击 做 了 攻 占长 沙的最 后 努 力
预 备第 1 0 师 苦战
日 伤 亡惨重 又 将 卫
3



0 军 共辖 第 1


19 0
和预 备 1 0 师


预备 0 1 师 与 日 军在 长沙郊 外就展开 了激 烈 的战斗
, 。
中 国 军 队 在 阵 地 被 摧 毁 人 员 伤 亡很 重 的情 况 下 决 定放 弃第 一 道 防 线
、 , 。
1
日 下午 中 国 军
,
,
队后 退 到 半边 山 左 家塘 农 林 实验 场 一 线阵 地 继 续 抵抗 日 军在 飞 机 大 炮掩 护 下 全 力 攻击 阁

,
,
生 队编 成 战 斗 部 队 在 阵 地 上 与穷 凶 极 恶 的 敌 人 厮 杀 终 于 抵住 了 日军 的频 繁 进 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评价广泛受到盟国好评,国际 认为此役本属配合香港方
影响很大
向作战,然而损失却远远
多于香港作战
战斗细节
日军于1941 年12月24日
开展进攻 国军积极防守 日军先后突破国 军防线,但也导 致了孤军深入的
局面。
截止到15日,日 军全面撤退,战 事回到战斗开始
时的样子。
日军于1941 年12月31日
到达长沙
1日,国军 开始从侧翼
包抄
日军弹药告 罄,反击开

影响
•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 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是自太平洋 战争爆发后盟军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
网上观点
• 西方国家的军队,在被日军击败之后,真 正知道了落后的中国能够单独地对抗日本 如此之久,实在是有着过人的能耐。美国 记者福尔门氏在报道中说:“中国第三次 长沙大捷,证明了两个原则,那就是中国 军队的配备,若能与日军相等,他们即可 很轻易地击败日军。”英国《泰晤士报》 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 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
第三次长沙会战
参战双方
战斗对比
民国军队
日本军队
战略意图 参战兵力 战斗装备
背景 结果
守住长沙,夺取失地,为 彻底攻占长沙,响应香港
盟军对日战争打气
的日本军队,为日军打气
大约5个军(无相 大约7万人,三个
关资料)
师团(网上信息)
较为精良
精良,有空中补给 支持
第二次长沙会战战略成功,太平洋战争打响,需要赶 战术失败,丢失大量土地 时间响应香港方面军
彻底胜利
失败
参战双方
民国军队
日本军队
领袖
薛岳 阿南惟几
战术意图 诱敌深入然后夹击 快速歼敌,彻底摧 毁对方军队
心理较重要
没有后退的余地
战略意图与 战斗准备不明确
战报
国军伤亡28116人,毙伤 日军阵亡1591人,负伤
日军56994人,俘虏
4412人,击毙国军28612
(实际日军死亡21000人) 13,900人另夺得大量物资 人,俘虏国军1065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