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沙会战
四次长沙会战的真相 真正的长沙战役是何情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四次长沙会战的真相真正的长沙战役是何情况?
导语:近一段时间,长沙会战被果粉们当作国军正面抗战的辉煌成果而大肆宣传,当时的国军主帅薛岳也被吹捧为消灭日本军队最多的抗日将领(朱德和彭
近一段时间,长沙会战被果粉们当作国军正面抗战的辉煌成果而大肆宣传,当时的国军主帅薛岳也被吹捧为消灭日本军队最多的抗日将领(朱德和彭德怀消灭的日本人算谁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真正的长沙战役是什么情况呢?
——长沙会战前——
长沙会战共四次,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前,1938年11月13日,日军攻占岳阳,距离岳阳尚有130多公里的长沙当地驻军,在仓惶之中奉蒋介石“焦土抗战”的密令,于凌晨2时在长沙城内数百处同时放火,使全城成为一片火海。
长沙大火焚烧了三天三夜,全城被焚十分之九,烧毁房屋5万余栋,烧死百姓三万余人,数十万百姓伤亡或无家可归。
(没杀敌人先杀自己百姓,果然战果辉煌……)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4日——10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国民党军24万对付日军12万,日军攻至长沙城下,击溃国军10余万,因担心伤亡过大而主动撤退,第二天,得知日军撤退的消息后,薛岳下令反攻,趁机收复失地。
国军伤亡4万余人,日军伤亡3千余人。
——战后,薛岳向蒋介石报告大捷,蒋问俘虏缴获情况,答曰:无。
蒋某人气的肝疼,但为了不影响士气,只好捏住鼻子认了这次“大捷”。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17日——10月6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国民党军30余万对付日军约10万,日军连续发动猛攻,仅以伤亡不到7000人的
生活常识分享。
长沙会战

回忆录 第三次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我英勇的第10军守备长沙城。从军长到士兵,均战 前预立遗嘱:“成则以功勋报祖国,死则以长沙为坟墓”,抱必死之决心 投入战斗.如东瓜山英雄团英勇杀敌,威震敌胆。1942年1月2日,日军第3 师团7000余人猛攻长沙城南郊东瓜山一带阵地。守军预10师第28团官 兵,在团长葛先才率领下,与敌激战2日,击退敌人无数次冲锋,阵地岿然 不动。日军抛尸累累,伤亡5000余人。敌复攻杏花园高地上之修械所,葛 团勇士与敌肉搏,白刃拉锯11次,击退敌人进攻,最后7人守住南端小东瓜 山阵地。该团除50余人生存外,大部官兵壮烈殉国,可歌可泣! 守军官兵在城南城北杀得日军尸横遍野,伤亡惨重。 1942年1月4日,重庆《新华日报》报道:“两日来,长沙东南郊血战 结果,在我军阵地前,敌人遗尸至少在15000具以上”。
第一次会战 第二次会战 第三次会战 第四次会战
河畔阻击 将帅捐躯 血肉守城 追击歼敌
4
第一次会战
日军侵占武汉、南昌后,为巩固和扩大其占领区,企图歼灭中国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赣北 地区。1939年9月 ,日军调集10万人 ,分路进占湘北岳阳东南地区、鄂南通城地区、赣北奉新、 靖安地区。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6个师约20万人,将进占赣北鄂南之日军阻于献钟、 修水地区。进至长沙东北金井、桥头驿一线的日军,遭守军抗击、民众袭扰,加之补给困难,被 迫北撤,恢复战前态势。
回忆录 第一次会战
岳阳县新墙河防线,是保卫长沙的第一道防线,二战中世界闻名,与法国马其诺防 线齐名。中国军队为保卫长沙,在新墙河两岸付出了惨重牺牲。如第一次长沙会战,日 军10万余人向长沙推进,与我第52军在新墙河展开激战。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我守 卫金龙山、斗篷山的胡春华营与守卫雷公山、草鞋岭的史思华营与敌血战四天,重创日 军,全营阵亡。日军用80多门火炮轰击新墙河南岸我第12团阵地,出动10多架飞机狂 轰滥炸,并使用化学武器,投掷毒气弹。守军阵地被夷为平地。官兵无防毒面具,用湿 毛巾浸水敷住鼻口,顽强抵抗,击退敌人冲锋。第12团官兵大部壮烈牺牲,余下3、4 百人也因中毒或受伤失去抵抗能力,被突入阵地之日军刺死。长沙会战中,日军4次突 破新墙河防线,战斗都如此惨烈。
历史回顾长沙会战

院辖市 特别行 政区 地方
12 1 1
南京 | 上海 | 北平 | 青岛 | 天津 | 重庆 | 大连 | 哈尔滨 | 汉口 | 广州 | 西安 |沈阳 海南特别行政区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抗日到底是几年?
国共两党的正史提及抗日,都是异口同声说到“抗战八年”, 这也是一个尴尬的事。九一八发生在一九三一年,按理来说抗 日应该是十四年。日本战败后,国际法庭将抗日提前到张作霖 被炸死那年,也就是说有17年,真是一笔糊涂账。 其实细读历史,中国政府抗战八年是说得过去的。九一八事变 发生在张学良入主中原,参加中原大战,帮蒋介石打败了桂军 、冯玉祥、阎锡山。这时东北空虚,被日本人利用,占领了东 三省。虽说有王铁汉、马占山、东北义勇军等的抵抗,但终究 不成气候,也不是政府行为。其后虽有淞沪、长城、热河、绥 远等战役,也不是主流。当时蒋介石热衷于攘外先安内。 1936年底(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在次年(1937年7 月),才宣布抗日,直至1945年8月5日结束,这样才有八年抗 战之说。
目 录
题外话
长沙会战的历史背景 长沙第一次会战
长沙第二次会战
长沙第三次会战
南岳军事会议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 五日,国军统帅部在南 岳召开军事会议。蒋介 石致开幕词,大意是: 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退 军、岳州失陷为止(17 个月),是抗战的第一 期。从今以后进入第二 期。也就是抗日的相持 阶段。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 中日爆发了全面战争,由此一 场持续八年的抗战拉开帷幕。 六月二十五日起,驻平、 津日军开始大演习,七月七日 夜晚十时四十分,在宛平县卢 沟桥以北从事夜间演习的日本 驻屯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 中队,突然声称受到龙王庙方 面中国军队的射 击,同时发现一 名士兵“失踪”, 于是以此为借 口,将宛平县城 包围,于七月八 日晨四时五十分 开始进攻。
第三次长沙战役

第三次长沙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又称第三次长沙战役,日本称长沙作战),是指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十五日期间,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防御战役。
此战,日本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所统率的30个大队共约6万人,为策应向香港进军的日军,向薛岳统帅的30个师30万中国军队发动的牵制性攻击。
由于前期进展顺利,阿南惟几头脑发热,独断决心进攻长沙,在进攻长沙不克的情况下,又不肯立即退兵,结果遭到合围,弹尽粮绝,靠空投补给和中国军的合围不严密才突围而出。
薛岳将军负责的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相当的损耗和迟滞。
该战役是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因此中国方面称为"长沙大捷"。
中国军队在长沙的胜利,对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提高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军的士气,支援英、美军在南方的作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历史背景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占领了中国京汉、粤汉铁路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但并未达到使重庆国民政府与中国广大军民放弃抵抗的目标。
另外由于前期进攻作战中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等战役中对日军的逐次打击使得日军亦受到较大损失;日军自身占领广大土地后需要分配兵力防守因而机动兵力更为薄弱;中国共产党在日军占领区领导的游击战也使得日军需增派兵力防守已占领的地方;日本国内也因战争而使得经济进一步被拖累。
因此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乘胜占领岳阳后便停止了进攻,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蒋中正与国军统帅部则称之为“二期抗战”之起点。
自从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湖南成为了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之一,以第十一军为核心的日军和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部队在湖南隔新墙河对峙,1939年9月14日,在二战欧洲战事爆发后,日军发动了第一次长沙会战,此次战役,中国军队采用“逐次抗击以消耗日军力量;争取外翼以力图后续包围;后退决战以坚守长沙;趁敌溃退以包围歼灭”的战术欲要大量杀伤日军有生力量,然此次日军的作战指挥官时任第十一军司令冈村宁次较为谨慎,在判断其攻占长沙无望之时及时下令撤退,使中国军队围歼日军的战略目标未能达成,然而此次会战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成功守住城市并击退且一定程度杀伤日军,因而被中方宣传为:“湘北大捷”。
第三次长沙会战及其历史意义

年第
期
第 三 次 长 沙 会 战 及 其 历 史 意 义
周 盛盈
太 平 洋 战争爆 发 后
, ,
日本 侵 略 者 为 防 止 中 国 军 队策 应 广 九 路 香 港 方 面 的作 战 于 是 先
。
,
发 制 人 发 动 了 第 三 次 长 沙 会 战 旧 方称 第 二 次 长 沙 会战 ) 第 三 次 长 沙 会 战前 后 分为 三 个 阶段
、 。 , , 。
在 一 些 战斗 中 因 缺少 弹药 只 能
。
同 中 国 士 兵 拼刺 刀 肉 搏
,
飞 机 空 投 的 物 资 只 是 杯 水车 薪
,
元月
4
日 凌晨 长 沙城外 的 日
3
,
军发 起 了 全线 攻 击 做 了 攻 占长 沙的最 后 努 力
预 备第 1 0 师 苦战
日 伤 亡惨重 又 将 卫
3
、
第
。
0 军 共辖 第 1
第
、
19 0
和预 备 1 0 师
、
。
预备 0 1 师 与 日 军在 长沙郊 外就展开 了激 烈 的战斗
, 。
中 国 军 队 在 阵 地 被 摧 毁 人 员 伤 亡很 重 的情 况 下 决 定放 弃第 一 道 防 线
、 , 。
1
日 下午 中 国 军
,
,
队后 退 到 半边 山 左 家塘 农 林 实验 场 一 线阵 地 继 续 抵抗 日 军在 飞 机 大 炮掩 护 下 全 力 攻击 阁
。
,
,
生 队编 成 战 斗 部 队 在 阵 地 上 与穷 凶 极 恶 的 敌 人 厮 杀 终 于 抵住 了 日军 的频 繁 进 攻
长沙会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长沙会战的经过是怎样的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沙是举世罕有的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整个城市被大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
在这场大火的背后,正是持续6年的四次长沙会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长沙会战的经过是怎样的,希望大家喜欢!长沙会战的经过长沙会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战役之一,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人死伤约13万人,虽然最后仍旧取得了胜利,但是长沙会战的经过异常艰难,这场战争打了将近6年,后代历史学家在总结长沙会战的经过这个问题时,大部分都把长沙会战分为4个阶段。
长沙会战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双方的准备时期,在长沙会战还没开始之前,日本就已经派出2万人马先攻占了岳阳城,岳阳城距离长沙仅有130公里,可以说对长沙构成了直接威胁,在这一阶段中蒋介石派遣了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前去应战,在离岳阳城130里的长沙城内布下天罗地网等待日本人的进攻。
并且成分粉碎了日本的南方地下情报工作小组和特种大队。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就是中日两方正式交火的阶段,这场战争中薛岳由于谎报战果一度延误战机,但是他后来又扭转了战局,抓住了日本人的把柄,打得日本人节节败退,最后在1941年的时候终于全歼日军仅以伤亡不到7000人的代价,击溃了日本的4个军团,打败了10万日军,长沙会战到此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其实长沙会战的第四个阶段就是中日两方清理战果的阶段,1941年的6月份之后,长沙会战就已经正式结束了,被击溃的日本主力仓皇向南逃窜,导致了湖南地区都成为国民党的地盘,也为日后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日长沙会战中日长沙会战发生在1933年至1944年之间,在这期间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攻防战,交战地点为长沙周围。
在激烈的攻防战中,中国投入100多万兵力,日本投入60多万兵力。
日本指挥官是著名的冈村宁次,冈村宁次指挥日本军队对长沙进行猛攻。
中国方面的指挥官是薛岳。
在前两次大规模交战中,中日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方。
在第三次交战中,日本投入优势兵力,中国军队遭到沉重打击,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长沙会战

战下, 日军大本营决 定先发制人, 进攻 湘北, 以牵制第
九 战 区兵力南 下, 由此拉 开 了第 三次长 沙会 战 的帷幕 。
一
发起攻击。2 4日晚,经过激烈交锋,日军凭借优势武 器装备,陆续渡过 新墙河。2 5日, 日 军分东、中、西 三路 向中国守军第 二线 阵地继 续发 动进攻 。中国第 五十八军在第二十军 的配合下挫败E t 军锋锐 ,并给日军
, / / ,
军
一
第 三 次 长 沙 会 战
画 章 林 吴楚婕
关键词 : 军事历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抗日 战争史
长沙会 战
中图分类号: E 2 9 6 . 9 3 文献标识码 : E 文章编号 : I S S N1 0 0 2 — 4 4 8 4 ( 2 0 1 5 ) 0 7 — 0 0 8 1 — 0 3
1 9 3 9 年9 月和 1 9 4 1 年9 月, 中 日 双 方先 后 进 行 了第一
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前两次长沙会战 ,从战略上看, 中国军 队阻止了日 军 向西南纵深长驱 直入,可 以视 为 中国的胜利 ; 但从 战术上看,中国军队损失更大 ,双
方并 未分 出胜 负 。
1 9 4 1 年1 2 月8 日, E t 本联合舰 队偷袭美 国夏威夷海 军基 地珍珠港 , 太平洋战争 爆发 。 当日, 驻 广州的 日 军
兵 力南 下援 助 英 军 。 实 际上 , 驻香 港 英军 已于 2 5 日向 日
西 向东截 击。
1 月5 日, 日军第六师 团在栗 桥被第 七十三 军 、 第 九十九军团团围住 ; 日 军第三师团也进入布防青山的第 四军的包围圈。 与此同时, 第二十六军 、 第七十八军也
长沙保卫战解说文案

长沙保卫战解说文案长沙会战发生于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前后历三次达数年之久,三次长沙会战虽结果不同但战法类似且前后关联很大,所以一并解说更好。
此次会战是中国军队第九战区部队与日军第11军以长沙为中心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39年9月到10月。
日军集中11军主力南下长沙,薛岳提出了一个“后退决战”的战略,简单说就是避开日军攻击矛头逐级抵抗,有序撤退,同时在日军侧翼留下一些部队对日军进行袭扰,还大肆破坏日军南进道路,实行坚壁清野,让日军的机械化装备寸步难行,可惜时任日军11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过早发觉,下令匆忙撤退,第九战区虽立即追击,但日军实力未损,中国军队战果不大,中日此战战平。
第二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9月到10月,11军新任司令官阿南惟几调整了策略,首先集中了更多的兵力,其次正面进攻同时也集中重兵击溃侧翼中国军队,还截获了中国军队在正面部署担任阻击任务的74军的位置,予以重点打击,结果薛岳构想给日军设口袋阵的战略尚未实施,日军已将中国军队所有的部署打乱,幸好此时宜昌的陈诚第六战区为策应第九战区对日军发动进攻,日军不得已只能撤退,中国军队趁机追击,挽回了一点先前连连战败的颜面。
此战长沙虽未失守但中国军队伤亡巨大。
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12月,中国军队吸取前两次战役的经验教训,采取先松后紧的防御策略,诱使挟胜利之威的第11军向长沙前进毫不怀疑,同时部队在阻击日军的同时尽量保持战力,又加强对沿途道路的破坏,使得协同作战的日军逐渐分割,特别是协同的重炮和坦克未能跟上日军前锋部队的脚步,中国军队的压力大大减轻。
同时薛岳调派日后被称为“泰山军”的第10军坐守长沙,阻挡第11军数日进攻,在长沙城已失陷大半的情况下,日军的进攻乏力。
加上侧翼中国军队对后勤补给线的不断袭击,连日作战的日军弹尽粮绝,薛岳抓住战机,发起对日军的全面反击,日军狼狈溃逃,中国军队取得重大战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长沙会战——对日阻截战2012-03-31 20:59:58| 分类:战史类作品|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三次长沙会战——对日阻截战(胡博)本文刊载于《国际展望》第524期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
第二天,日军“中国派遣军”第23军在南方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也从广州向香港发动进攻。
中国军队为了配合英军守备香港,命令第4战区策应香港方面的作战,并抽调第9战区的第2、4两个军南下增援。
此时在长沙地区与中国军队对峙的日军第11军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即以第3、6、40三个师团对长沙发动进攻,以期牵制中国军队南下,为第23军攻占香港等地提供有利条件。
于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称之为第二次长沙作战)爆发了。
由于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上将指挥得当以及坚守长沙的第10军官兵奋力抵抗,使得日军始终被遏制在长沙城下。
同时,薛岳上将又命令第26军、第73军从第6战区,第4军、第74军、第79军从广东、广西方面向长沙紧急集结,第20军、第58军、第78军、第99军从捞刀河以北南下,以期将日军第3、第6师团包围于长沙而聚歼。
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大将与他的参谋长木下勇中将见主攻长沙的第3师团接连攻击仍无法攻占甚为焦虑。
不久阿南大将又得到了关于“中国军队第9战区外线兵团正逐渐向长沙地区逼近”的情报,以及第11军参谋长木下勇中将等人的连番撤军要求,终于决定于1942年1月3日下达了撤军命令。
阿南惟畿大将的撤军命令要点如下:1、我军将敌军牵制在长沙方面,已达到策应华南我第23军之目的,并且扫荡了长沙市内大部地区。
大坪、青木飞行战队,密切地配合了本次作战。
2、我军自今停止扫荡长沙,于1月4日夜开始反转,应击溃残敌,先向汨水一线前进。
3、军主力应于朗梨市附近渡浏阳河,在其北岸等待集结,经过下列路线撤退:第3师团:麻林市—福林铺—伍公市(新市东6公里)道路。
第6师团:麻林市—栗桥(福村铺西8公里)—新市道路。
作战地界如下(线上属其西方属于第6师团):朗梨市—牌楼铺—平鹿嘴(枫林港东侧)—黄土坎(麻林市西侧)。
第3、第6师团的反转开始时间为4日日落后。
4、第40师团以一部留在金井附近,以掩护军的侧背,主力即时开始行动,向春华山前进,击溃其所在之敌,以利于军主力反转。
5、独立混成第9旅团向麻林市前进,以利于军主力反转。
6、……(略)1月4日,日军第3师团长丰岛房太郎中将为了救出陷入长沙城内的加藤素一少佐(第6联队第2大队长,以于1月2日为第10军预备第10师击毙,日军尚以为加藤少佐仍旧被围)以及隐蔽其撤退企图,对长沙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
但是所有的进攻均被守军第10军击退。
4日入夜后,第3、第6师团乘夜脱离战场,又长沙市郊分别向东山、朗梨市撤退。
当日军撤退的时候,坚守长沙的第10军军长李玉堂将这一情况及时汇报给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
薛岳司令长官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原准备在长沙附近合围日军的各部队改变任务,转为由不同方向堵击和追击撤退的日军,以期“在汨罗江以南、捞刀河以北地区”“彻底歼灭败逃之敌”。
其部署为:1、罗(卓英)副长官为追击军总司令,指挥第26、第4、第73军于微日(5日)拂晓前开始,以第26军由牌楼铺、东屯渡经枫林港、麻林桥、梁家桥(福临铺东北8里)、麻峰嘴、栗山巷、长乐街道,向长乐街、伍公市追歼败逃之敌。
第4军由阿弥街、左家塘,经东屯渡、石灰嘴、青山市、福临铺、李家坡、双江口道,向新市、兰市河追歼败逃之。
第73军由长沙经石子铺、马鞍铺、新桥、栗桥、马山神、武昌庙、骆公桥道,向骆公桥、归义追歼败逃之敌。
2、杨(森)副长官为堵击军总司令,指挥第20军、第58军在象鼻桥(含)、福临铺、栗桥(含)自北向南堵击北溃之敌,不得任敌由长乐街、骆公桥间窜过汨罗江北窜。
3、王(陵基)副长官为东方截击军总司令,指挥第37军、第78军在枫林港以北、长乐以南地区,自东向西截击北溃之敌。
4、第99军军长傅钟芳为西方截击军总司令,指挥第99军及第140师,在石子铺以北、新市以南地区,自西向东截击北溃之敌。
第197师固守原防。
第99师之一部固守湘阴、营田。
随着1月4日入夜后日军撤退行动的开始,一场以中国军队追击和日本军队突围的战斗就此开始了。
1942年1月4日20时,日军第3师团兵分两路开始撤退,师团长丰岛房太郎少将命令师团部和所属第68联队先行撤退,命令第29旅团长石川忠夫少将指挥的第18联队断后,掩护师团主力撤退。
命令发布后,第3师团部由长沙东侧1公里的周家湾撤退,并于次日凌晨2时许抵达浏阳河畔东山军桥。
使日军头痛的是,这里的唯一一座可供部队撤退的军用桥梁却早已被中国军队第79军的破坏,师团长丰岛房太郎只能命令工兵第3联队直接涉水渡河架设浮桥,但是却遭到已经在河对岸构筑工事的中国军队第79军所属两个团的猛烈射击而行动困难,丰岛师团长无奈只得命令部队向浏阳河以南的磨盘洲行动。
中国军队第4军59师在师长张德能少将的指挥下,于4日夜由长沙城南向朗梨市迂回,从侧面向日军第3师团实施侧击。
与正在撤退的日军第3师团68联队第1、第2大队分别发生战斗,第59师并切断了日军联队部和所属第1大队的联系。
其中在清水塘地区,中国军队第59师的一个营与日军第68联队本部和担当护卫的第3大队第7中队发生战斗。
这个营见日军进入伏击圈后,先以手榴弹机关枪猛烈扫射,随后发起冲锋,并突破了保护联队部的第7中队防御阵线,直取联队部的军旗小队(第1大队1中队1小队),使日军联队部一度陷入恐慌。
可惜由于日军第2大队的及时增援,致使功亏一篑。
日军战史对此曾有生动描写,现摘录于下:“重庆军仍然在继续冲锋,迫近军旗已在咫尺之间,联队长的野宪三郎大佐拔出战刀,在紧要关头拼命战斗。
本部传令小队、军旗小队以军旗为中心,组成圆阵,与冲来之敌接战格斗,保护军旗。
军旗已危急万分。
田中象二中尉事后追述说:‘重庆军的手榴弹,投掷距离,如果再延长10米,人和军旗就都被炸飞了。
’”中国士兵越过简易小桥追击日军。
日军第68联队部在得到第2大队的增援后,丰岛师团长立即命令第2大队大队长横田庄三郎少佐对已经冲出阵地的中国军队第59师发动反击,同时命令“徒步部队、驮马部队和拥有多数伤兵的卫生队”各自编成突击班,在先头开路,乘黑夜强行前进。
在经过了一阵“急袭突破”之后,第68联队部和第2大队终于突破中国军队第4军所设置的重重防线抵达了位于东山渡河点西北方的李家湾子。
在战斗一开始就与联队部失去联络的第1大队由大队长鬼头三郎少佐指挥,在突破了中国军队第59师175团的层层阻击之后,也于1月5日6时许与联队部汇合。
日军第3师团另一路由第29旅团长石川忠夫少将率领的第18联队负责断后,当师团部和第68联队陆续撤退完毕后,石川少将指挥的第18联队也开始了撤退。
幸运的是,中国军队第10军由于在长沙城内顽强阻击日军的进攻,所部急需休整,对于第18联队的撤退并未展开攻击。
在该联队于1月5日凌晨2时许抵达渡河点西侧后,始得知了师团部仍在为架设浮桥而努力。
为了配合工兵部队的工作,第18联队长石井信大佐立即命令所属第2大队第7中队作为先头部队先行进至渡河点掩护工兵部队架桥,但是当这个中队前进至浏阳河畔对磨盘洲发起进攻时,再次遇到了对岸中国军队第79军的射击,中队长松本中尉阵亡。
5日黎明时分,日军第18联队主力与第3师团部汇合后,联队长石井大佐立即命令所属第1大队强攻在磨盆洲阻击日军的中国军队第79军阵地。
不久担负第29旅团部护卫任务的第2中队也赶来汇合,石井大佐于是将所部编为两个分队,一个分队由石井大佐亲自指挥向磨盆洲发动进攻,另一个分队护卫师团部、旅团部和联队军旗(这个时候,日军第3师团联队以上指挥部皆集中在一个地方)。
就在石井大佐率领的部队猛攻磨盆洲时,该联队的军旗也一度遭到威胁,后来竟由师团长亲自担负起保护军旗的任务。
原来当79军阻击日军时,逐渐发现了日军指挥部所在地(尚未判明是何级别的指挥部),于是该军军长夏楚中中将一面命令炮兵轰炸,一面组织突击队发起渡河冲锋,企图歼灭这个日军指挥部。
日军战史曾这样写到:“此时,步兵第18联队,将军旗安放在后岸民宅中。
可是,突然院中落下了一棵敌迫击炮弹,瞬间就将护卫军旗的哨兵上半身炸飞。
恰值那时,第3师团长丰岛房太郎中将正在安放军旗的隔壁房间,当即跑出来大声喊道:‘我来保护军旗,’亲自担任起保护军旗的任务”。
这是继第68联队军旗遭受威胁之后的第二次军旗危机。
当石井联队长率领的部队终于突破中国军队第79军的防线后,发现指挥部以及军旗遭到危险,立即命令跟随渡河的佐源贤一中尉率领的炮兵中队掉转炮兵向进攻指挥部的中国军队开火,暂时组织了中国军队的进攻。
随后,先于18联队撤退的68联队在突破重重阻击后,也赶到了渡河点与师团部汇合,并将渡河进攻的中国军队击退,使第3师团指挥部暂时摆脱了危险。
第3师团虽然在1月5日凌晨时分集中了所属部队,但是在接下来的进攻中始终无法突破守军第79军的阻击,第3师团伤亡达500余人。
于是在5日下午15时,丰岛师团长终于决定向第6师团撤退的朗梨市靠拢,以期与第6师团汇合,联合突围。
终于在1月6日凌晨,第3师团借助了浓雾的帮助与第6师团会合了。
晚第3师团两个小时撤退的第6师团在撤退途中十分幸运。
由于后卫部队部署得当,第6师团撤往朗梨市的军桥仍在日军的掌握中。
此外第6师团在撤退中并没有遭到中国军队的阻击和追击,在5日拂晓时分顺利抵达朗梨市。
当第6师团长神田正种中将得知第3师团的突围情况后,于是命令所属第23联队第2大队掩护第3师团向朗梨市方向的撤退。
但是第13联队的第2大队明显面队数倍与己的中国军队,掩护的任务并没有达成,反而在第3师团直接指挥的第6联队第2大队的“收容”下向朗梨撤退。
就在第3师团与第6师团在朗梨市成功汇合后,第6师团的好运就此终止,因为尾随追击的中国军队第4、第26、第79军等部已先后追击至朗梨市附近,并向朗梨的日军发起围攻态势。
日军的两位师团长经过商议后决定联合突围,并留下第6师团的第45联队在朗梨固守,以掩护主力部队的撤退。
在完成任务后,第45联队也与6日11时放弃了朗梨市。
日军两个师团在经过1天的联合突围后,终于在1月7日凌晨撤抵捞刀河北岸、枫林港地区。
另一路撤退的日军第40师团在向春华山撤退途中遭到中国军队第37军的多次阻击与侧击,担负师团左侧掩护任务的第236联队为了收容伤员而为中国军队第37军追着打,损失最为惨重。
由于1月6日这天浓雾弥漫,中国军队第37军在追击时突然与日军第236联队遭遇,并当场打死在前沿观察“敌情”的236联队第1大队第3中队第2小队长弘田哲男少尉,随后双方陷入混战。
1月7日黎明时分,第37军由北、东、南三个方向对日军第236联队据守的双华尖、仙姑殿发起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