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序教案

陶庵梦忆序教案
陶庵梦忆序教案

陶庵梦忆序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

2、理清写作思路、探讨本文的写作主旨。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把握作者面对国破家亡时的复杂情感。

3、作者表达这种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人论世

张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文本解读

序有书序和赠序,本文中的序是书序,是说明写作缘起或写作目的的。

文章翻译: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散头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野人。亲戚朋友

见之,如毒药猛兽,愕望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看到我,就象看到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常常想自杀,

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因为《石匮书》没有写完,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的粟米经常没有,不能生火做饭。

【駴:通“骇”,惊骇,惊异。故旧:老朋友,旧交。引决:自杀。《石匮书》:张岱撰写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又名《石匮藏书》,二百二十卷。有本纪、志、世家、列传。视息:仅存视觉、呼吸等,谓苟全活命。罄:尽,器物空。举火:生火做饭。】

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实在是被饿死的,说他们不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

因此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

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

用竹笠报应头颅,用草鞋报应足跟,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用衲衣报应穿皮裘,

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

用麻布报应穿细葛布,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报应食肉,以粗粮报应精米,

仇甘旨也;以荐报牀,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席报应暖床,以石块报应枕头,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

【首阳二老:山名。一称雷首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明万历二十三年户部主事杨恩论证,认为全国虽有五处首阳山,而以甘肃省渭源首阳山为真。妆点:妆饰点缀。此处指美化修饰。王谢:六朝望族王氏、谢氏的并称。后以“王谢”为高门世族的代称。罹:遭遇。蒉(kuì):草编的盛器。报:回报。衲(nà):补缀,缝补。苎(zhù):苎麻。絺(chī):细葛布。藿(huò):豆叶,嫩时可食。指

吃的东西很粗劣。古代常以藿食者指平民,而以肉食者指贵族。粝(lì):粗糙的米。粻(zhāng):粮食。甘旨:美味的食物。荐:草席子。】

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

以绳枢报应户枢,以瓮牖报应窗户,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报应眼睛,

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

以粪臭报应鼻子,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报应脚,以背行囊报应肩膀,

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枢:门轴。牖(yǒu):窗子。破瓮做窗,绳作门轴。比喻贫穷人家。爽垲:高爽干燥之地。果报:因果报应。】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

在枕上听到鸡啼,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奢靡,

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

转眼间都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应当黄粱都已煮熟,

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

车子从蚁穴回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打发?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

【夜气:儒家谓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黍熟黄梁:借用典故“黄粱美梦”,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车旋蚁穴:借用典故“南柯一梦”,泛指梦境,亦比喻一场空。唐代李公佐有《南柯太守传》,叙述淳于棼梦至槐安国,娶公主,封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后率师出征战败,公主亦死,遭国王疑忌被遣归。醒后,在庭前槐树下掘得蚁穴,即梦中之槐安国。南柯郡为槐树南枝下另一蚁穴。消受:忍受,禁受。】

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

拿到佛前一桩桩地忏悔。事情不按年月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不按门类排比,

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

以与《志林》相差别。偶而拿出一则看,好象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好象遇见以前的朋友,

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反而自己高兴。真可说是痴人面前不能说梦的痴人了。

【次:次序,此处用作动词。异:与……不同。《志林》:西晋虞喜著,共三十篇。翻:反而。】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

以前西陵地方有一个脚夫,替别人挑酒,不慎跌交打破了酒坛。估计没有办法赔偿,

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

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

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

恍忽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自己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一样的梦啊,

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

一个唯恐它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它是梦,他们作为痴人则是一样的。我现在大梦将要醒了,

【脚夫:专门为别人搬运物品的人或被人雇佣赶牲口的人。破:用作动词,打破。伫(zhù):久立,长时间地站着。中式:科举考试合格。《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鹿鸣宴: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考场内外的考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鹿鸣》原出自《诗经·小雅》,说鹿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类一块进食。古人认为此举为美德。于是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请同僚及当地举人和地方豪绅,用此举展示自己礼贤下士。古人还认为乐歌“用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伙,表示这是君子之风。寤(wù):睡醒】

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

依然从事雕虫小技,这又是一通梦话了。因而叹息有慧业的文人,好名的心思难以改变,

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

正如卢生在邯郸梦已要结束,天就要亮的时候,在其临终奏章中还想摹榻二王(的书法)

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

流传给后世一样。因此他们的一点名根,象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即使用猛烈的劫火来烧

犹烧之不失也。

还是烧不掉的。

【雕虫:比喻从事不足道的小技艺。常指写作诗文辞赋。慧业:佛教用语,指有智慧的业缘。名心:求功名之心。政:通“正”,正如。邯郸梦断:见前“黄粱美梦”典故。漏尽:指刻漏已尽,谓夜深或天将晓。遗表: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榻:摹印。名根:好名的根性。劫火:佛经上说,在旧世界崩溃的“坏劫”之末,将发生“大三灾”——火灾、水灾和风灾。《仁王经》说:“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当火灾发生时,七日并出,山崩地裂,海枯石烂,大火从地狱烧到色界的二禅天,世界化为灰烬。】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整体感知——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梦。

2、张岱为什么说“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① 以前是怎样的繁华,哪些字词是体现繁华的?从哪些方面写?

【明确】(读第②段)

体现繁华生活的词语有:

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七组词。

从戴,穿,吃,住,行五个方面体现过去生活的繁华奢靡。

② 哪些词句体现了现在的生活?

【明确】(第①段中的几句)披发入山,駴hài駴hài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笠、蒉、衲、苎、藿、粝、荐、石、绳、瓮、烟、粪、途、囊

③ 概括起来说,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由此可见现在的生活痛苦不堪,惨淡凄凉。

[资料链接]: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自为墓志铭》)

资料链接:“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

3、第二段中张岱将什么看成是一场梦?

【明确】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3、引用古人的哪二梦?

黄粱美梦(邯郸梦)南柯一梦

4、这两个梦在《陶庵梦忆序》中写成什么?

【明确】黍熟黄粱车旅蚁穴

5、第三段中写到了两个痴人的真实之梦,一个希望是梦,一个担心是梦,他们为什么希望是梦或担心是梦?这两个痴梦与作者有什么联系?

【明确】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相似处: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6、文中在张岱看来造成这种今昔巨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作者认为是一种因果报应)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提到了“罪案”这个词,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表达出的反省忏悔之意,不过,该反省忏悔的应不应该是他这样一位没有任何官阶的“平民百姓”,不是,而应该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和那些显赫一时的权臣。从这个角度来

看,张岱不仅是个人在反省忏悔,也是在替一群人进行反省忏悔,替一个王朝进行反省忏悔。

7、那么难道真是他以前过于豪华的生活使之现在遭到报应吗?让他生活的如此凄凉困窘?

【明确】其实是国破家亡。

8、前半生生活风流浪漫,天天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但清兵南下后,国破家亡,以往的一切不复存在。国虽亡,家虽败,但国仍在心中,所以我们说张岱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如何面对这种今昔巨变,以何来支撑?

【明确】“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饥饿之余,好弄笔墨。”“余今大梦将寐,犹事雕虫。”

(对文字的痴迷)

9、对文字的痴迷让我们想到以前的什么人?

【明确】①国破身死的屈原,生前谏言忠君,死后流芳千古,一腔忠君血空洒汨罗江,他可以选择残存苟活,但对文字的痴迷中,他找寻到了一个真正的归宿,用《离骚》诉说着国的意义,用生命捍卫着尊严。

②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的宗族,他的遭遇足可以使他内心痛苦以致郁郁而终,但对文字的痴迷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

10、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

【明确】

坚固的是他那种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传达出了不可磨灭的黍离之悲,不可不谓之“痴”!

总结

张岱,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痴人,

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诚信徒;

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但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

二、艺术特色

1、悲切深沉的今昔对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 温柔”“ 爽垲”“ 香艳”“ 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粻zhānɡ”“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2、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是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需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这样,看似虚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点染下,化虚为实,与作者的实际状态相连,让人心领神会。

3、真切可感的精当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事迹;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之时,写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之后黄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写作时仍旧“名心难化”“名根不失”时,再次写到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洪塘中学郑静素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陶庵梦忆序练习题

《陶庵梦忆序》练习题 1、下列选项中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燕.王(yān)縑.素(jiān)思厥.先祖父(jué)筼筜 ..(yún dāng) B瓶粟屡罄.(qìng)为.国者(wéi)蛇蚹.(fù)以蒉.报踵(kuì) C胜负之数.(shǔ)蜩.腹(tiáo)子嗣.(shì)石匮.书(kuì) D以衲.报裘(nà)以苎.报絺.(zhù chī)爽垲.(kǎi)以粝报粻.(zhāng) 2、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去世的长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续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C当作如何消受(古义:忍受今义:享受) D仇温柔也(古义:温暖柔软今义:性格温和柔顺)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试问微之先生何.在君何.以知燕王 C先生岂其.人邪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D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是.年,吾佐戎徐州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智勇多困于.所溺于:被 B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图:考虑 C以途.报足,以囊报肩途:路途 D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仇:报应,相对 5、对“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理解的正确一项是() A.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是另外一种年谱的写法;也不按门类编排,以与《志林》相差别。 B.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也不按门类编排,以与《志林》相差别。 C.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是另外一种年谱的写法;也不按门类编排,相当于另外的《志林》。 D.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也不按门类编排,相当于另外的《志林》。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 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 ....之憾。 B.由山东和内蒙古联合培养的运动员韩刚,不仅为内蒙古代表团夺得了本届全运会的首枚金 牌,也因为双记分制度使山东分到半块金牌,可谓一举两得 ....。 C.自从出版了《决战》这部长篇小说,他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连续创作了几部历史题材的小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陶庵梦忆序:张岱》公开课教案_10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强化翻译技巧,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作者因个人生活剧变和国破家亡而生出的悲痛; 3.了解作者行文抒怀的艺术技巧以及散文逻辑情感并重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在不参考译文和注释的情况下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国破之恨和故园之思及其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推敲翻译中典故的文字表达方式; 2.体会明清小品文的美感。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师印发学案,学生独立完成翻译,个别典故或陌生实词可参考课文注释。 【第二学时】 一、预习成果检测与课文内容分析 (通过这7个句子的翻译,基本可以了解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思路) 1.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注意“之”“接”和两处省略) 解析:“故旧”是"故人"和"旧人"的合称,表示"旧相识,老熟人"之意。“愕窒”惊惶得不敢出气。 参考翻译:过去的朋友见了我,像是见了毒药猛兽,惊惶到屏住呼吸,不敢与我接近。 2.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注意“每”“因”“尚”和省略的介词“于”)参考翻译:常常想要自尽,因为《石匮书》没有写成,尚且在世间视听呼吸着。 【链接原文,理清文段大意,分析作者情感】 参考答案:国破家亡、饥寒交迫、故旧绝交的苦痛。 3.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报”“仇”和判断句特征,以及后面6个相同句式的翻译) 参考翻译:用草帽报复头颅,用草鞋报复脚跟,这是报应我曾有过的发簪丝履。

【链接原文,理清文段大意,分析作者情感】 参考答案:将今日苦痛的原因归结为旧日裘马轻狂,痛定思痛的忏悔。 4.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注意典故的表述) (导入典故解释) 参考翻译:现在正是黄粱饭已熟,南柯太守驾车从蚁国回来的大梦初醒时,该怎么去承受? 5.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拈”“游”“翻”“用”)参考翻译:偶尔拿起一篇,如同走在过去的路上,如同见到过去的朋友,像是见到了昔日的城市与人群,自己反而因此高兴。 【链接原文,理清文段大意,分析作者情感】 参考答案:因今日之果报而忏悔,却又重陷回忆不可自拔的恍惚,再次证明了对往昔留恋之情深。 6.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其”“一”) 参考翻译:一个梦罢了,只怕它不是梦,又只怕它是梦,我们作为痴人是一样的。 【链接原文,理清文段大意,分析作者情感】 参考答案:自嘲没有看透祸福皆为一梦,还眷念往事,痴心不改。 7.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慧业”“名心”“政”“断”“摹榻”“以”以及典故的表述) 参考翻译:于是感叹从事写作的文人,好名之心难以化解,正如同邯郸路上的黄粱美梦已醒,夜尽天明,卢生临死前上疏,还想着把其临摹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一样。 【链接原文,理清文段大意,分析作者情感】 参考答案:虽自嘲好名之心难以化解,却以劫火不可摧的笃定来表达写作的决心。 二、翻译要点归纳与文章情感总结 1.翻译要点 ①实词的落实不仅要考虑该词的义项、句中词性,还要考虑根据行文需要拿捏直译和意译的 分寸,如“尚视息人世”的“视息”;有时还得考虑文化常识,如“仇香艳也”的“香艳”; ②针对典故的翻译,要考虑在表达清楚其含义的基础上尽量靠拢字面的意思,如“黍熟黄粱, 车旋蚁穴”“邯郸梦断,漏尽钟鸣”;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品读文本,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3、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一、导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这里的痴人指的是谁?明确:张岱(板书“痴人”) 二、解读痴人 1、初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身份的句子 陶庵国破家亡明末清初人(亡国之人) 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明亡后避居山中(气节高尚) 因《石匮书》未成好弄笔墨作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 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 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布衣素食,生计维艰 2、思考:①以前是怎样的繁华,哪些字词是体现繁华的?从哪些方面写? 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

(繁华体现:戴,穿,吃,住,行) 资料链接: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②作者如今贫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 资料链接:“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 ③文章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有何相似之处? 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三、何谓痴梦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痴梦”?其实质是指什么? ①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②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魂牵梦绕的故国旧事

陶庵梦忆序词类活用 陶庵梦忆序重点实词解释

陶庵梦忆序词类活用陶庵梦忆序重点实词解释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陶庵梦忆序词类活用陶庵梦忆序重点实词解释《陶庵梦忆序》是明代文学家张岱为自己的著作《陶庵梦忆》创作的一篇序文。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陶庵梦忆序词类活用,供大家参考选择。 陶庵梦忆序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 止:通只。 原文中的句子:止有剩骨。 白话译文:只剩下骨头。 二、一词多义: 1、积薪: (1)堆积柴草。 原文中的句子:场主积薪其中。 白话译文: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 (2)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原文中的句子:转视积薪后。 白话译文:转身看柴草堆后面。 2、意: (1)神情、态度。 原文中的句子:意暇甚。 白话译文:神情悠闲的很。 (2)意图。

原文中的句子: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白话译文: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3、敌: (1)攻击。 原文中的句子:恐前后受其敌。 白话译文: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2)敌人。 原文中的句子:盖以诱敌。 白话译文: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4、前: (1)前面。 原文中的句子:恐前后受其敌。 白话译文: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2)向前。 原文中的句子:狼不敢前。 白话译文:狼不敢上前。 三、词类活用: 1、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4、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5、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四、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方。 原文中的句子:一狼径去。 白话译文:一只狼径直走开了。 2、少: 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 原文中的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白话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原文中的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白话译文: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4、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原文中的句子:止增笑耳。 白话译文: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 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品读文本,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3、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这里的痴人指的是谁明确:张岱(板书“痴人”) 二、解读痴人 1、初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身份的句子 明确:陶庵国破家亡明末清初人(亡国之人) 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明亡后避居山中(气节高尚) 因《石匮书》未成好弄笔墨作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 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 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布衣素食,生计维艰 2、思考:①以前是怎样的繁华,哪些字词是体现繁华的从哪些方面写 明确: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 (繁华体现:戴,穿,吃,住,行) 资料链接: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②作者如今贫苦生活又是如何? 明确: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 资料链接:“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 ③文章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三、何谓痴梦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痴梦”其实质是指什么 ①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②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魂牵梦绕的故国旧事。 ③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 四、体味痴情

新人教版选修《陶庵梦忆序》原文和译文

【原文】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非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译文】 陶庵国破家亡,没有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令人惊异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惊惶得几乎窒息,不敢与我接近。我写了悼念自己的诗,屡次想自杀,因《石匮书》未完成,还苟活在人间。然而瓮中的米屡次用尽,不能生火做饭,才知道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竟自是饿死的,(说他们)不吃周朝的粮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饥饿以后,喜欢写点文章。就想到以前生长在王、谢一样的高贵人家,很是享受了一番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用斗笠回报头颅,用草鞋回报脚跟,这是报应过去的簪缨穿履。用衲衣回报皮裘,用麻布回报细葛,这是报应过去的着暖穿轻。用豆叶回报肉食,用粗粮回报精米,这是报应过去的美味佳肴。用草席回报床褥,用石块回报枕头,这是报应过去的温暖柔软。用绳枢回报门轴,用破瓮回报轩窗,这是报应过去的高爽干燥。用烟熏回报眼睛,用粪臭回报鼻子,这是报应过去的芳香艳丽。用路途回报双脚,用背囊回报肩膀,这是报应过去的车马随从。以前的各种罪状,从今天的各种因果报应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清明纯静的心境刚刚恢复,于是回想我的一生,繁华奢靡,转眼之间都成乌有,五十年来,全都成为一场梦。现在正当黍米饭熟黄粱梦断,车过蚁穴南柯梦醒,这种日子该作怎样的忍受。遥想往事,想到就写下它,拿到佛前,一桩桩地忏悔。所写的事,不以年月为序,与年谱相异;不分门别类,与《志林》有别。偶尔拿出一则,好像重游先前的小路,如同遇见过去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自己反而因此高兴,真可说是痴人面前不能说梦了。 以前西陵有一个挑夫替人担酒,行走时不慎跌倒摔破酒瓮,想想无法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就好了!”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正去参加鹿鸣宴,恍恍惚惚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自己咬着自己的手臂说:“莫不是做梦吧?”一样是梦而已,一个唯恐它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它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则是一样的。 我现在大梦将醒,还在从事雕虫小技,这是又一次在说梦话。于是叹息从事智慧事业的文人,好名之心难以改变,正如邯郸梦醒,更漏已尽晨钟已鸣,卢生临终上疏,还想着摹拓二王的书法,来流传后世,那一点好名的根性,已经坚固如同佛家舍利,虽劫火猛烈,还烧它不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书序;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和方法品读文本,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比手法的运用;典故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痴境 1.做梦是因为什么?《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告诉我们,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是在试图对现实的超越中,完成对现实苦难的消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名家的”梦言梦语”。 2.解题:这个标题会给大家带来哪些信息? ⑴关于”序”。 序有书序和赠序,本文中的序是书序,是说明写作缘起或写作目的的。比较并序(《孔雀东南飞并序》《琵琶行并序》《归去来兮辞并序》)﹑诗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进而了解书序。 ⑵关于”陶庵”。 陶庵是张岱的号。张岱是什么样的人?且看: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和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这里的痴人指的就是张岱。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他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清兵南下后,他

的生活也发生巨变,强烈的民族意识,让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为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和抗议,遁入山林,潜心著述,以追忆的方法,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 以寄托故国之思。 ⑶关于”梦忆”。 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也就是说梦中的回忆,对梦的记忆,也就是说《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梦”的一种追忆,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梦而让作者魂牵梦萦,要用笔录来追忆呢?只能从文本中去解读了! ⑷关于《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共八卷),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该书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特别能够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 《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通过作者的经历和见闻,可见晚明时期江南生活特别是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由于是苦难过后的追忆,作者不自觉地会过滤掉很多记忆,只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东西。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 二﹑读痴文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查字典注音。 2.重点词语读音点拨: 愕窒zhì駴駴hài瓶粟屡罄lǚqìng罹此果报lí以蒉报踵kuìzhǒng仇簪履也zānlǚ以衲报裘nàqiú梦将寤wù 仇舆从也yú以苎报絺zhù chī以粝报粻lìzhāng 啮噬niè shì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品读文本,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3、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一、导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这里的痴人指的是谁?明确:张岱(板书“痴人”) 二、解读痴人 1、初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身份的句子 陶庵国破家亡明末清初人(亡国之人) 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明亡后避居山中(气节高尚) 因《石匮书》未成好弄笔墨作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 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 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布衣素食,生计维艰 2、思考:①以前是怎样的繁华,哪些字词是体现繁华的?从哪些方面写? 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 (繁华体现:戴,穿,吃,住,行) 资料链接: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②作者如今贫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 资料链接:“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 ③文章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有何相似之处? 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三、何谓痴梦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痴梦”?其实质是指什么? ①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②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魂牵梦绕的故国旧事 ③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 四、体味痴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可通过哪些句子体现? ①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悔——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诚信徒 ②“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实悲 ③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悲——艰辛酸楚 (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实悲,这是痴者的心情。) 2、作者与两个痴人有何相同之处? 痴人忆梦记梦,真邪,梦邪? 梦:希望像西陵脚夫,眼前的困境是大梦一场,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况不是梦。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

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陶庵梦忆序-对字翻译

陶庵梦忆序〔明〕张岱 1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散头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野人。亲戚朋友见之,如毒药猛兽,愕望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看到我,就象看到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常常想自杀,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因为《石匮书》没有写完,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的粟米经常没有,不能生火做饭。【駴:通“骇”,惊骇,惊异。故旧:老朋友,旧交。引决:自杀。《石匮书》:张岱撰写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又名《石匮藏书》,二百二十卷。有本纪、志、世家、列传。视息:仅存视觉、呼吸等,谓苟全活命。罄:尽,器物空。举火:生火做饭。】 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实在是被饿死的,说他们不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2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 因此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 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 用竹笠报应头颅,用草鞋报应足跟,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用衲衣报应穿皮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 用麻布报应穿细葛布,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报应食肉,以粗粮报应精米,仇甘旨也;以荐报牀,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席报应暖床,以石块报应枕头,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首阳二老:山名。一称雷首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明万历二十三年户部主事杨恩论证,认为全国虽有五处首阳山,而以甘肃省渭源首阳山为真。妆点:妆饰点缀。此处指美化修饰。王谢:六朝望族王氏、谢氏的并称。后以“王谢”为高门世族的代称。罹:遭遇。蒉(kuì):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推荐作品 陶庵梦忆序:张岱》公开课教案_5

《陶庵梦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张岱. 2.通读全文,注意个别字音及断句. 3.翻译全文,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4.探讨文中作者面对国破家亡时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字词 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的痴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讨法.讲授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序,这种文体以前学过,所以本节课不再进行讲解。作为文言文,文言知识是重点,但本文是选修课文,课本下面的小字注解很详细,同学们对照注解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部分放在课堂上,老师补充讲解。所以文言知识的掌握作为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内补充难点。课堂上重点完成诵读断句和作者面对国破家亡时的复杂情感。断句是高考题中的10小题,分值3分,平时的教学中需要练习.所以采

用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加以练习。通过学习作者情感的表达,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悲伤,懂得他的"痴情",拓展到民族精神,以及懂得反思的重要性.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反思,做最好的自己,也在写作时运用借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要求齐读) 文章记叙了自己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作者的“痴情”。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陶庵梦忆序》,进一步了解张岱的这种“痴情”。 二.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崇尚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 张岱出身仕宦之家,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绕有情趣,风格独特。有“小品圣手”之誉。 三.通读文章,检查预习: 1.通读全文,注意断句和个别字音: (1)正音:要求学生动手查字典解决

《湖心亭看雪》优秀课教学设计(广州市白云区金沙中学 洪湖)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广州市白云区金沙中学洪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熟读、美读课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二、教学重、难点 1.赏雪景 2.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痴”人,导新课 屏幕展示张岱的《自题小像》,提问:你觉得这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投影展示】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张岱《自题小像》 明确:这样一个看上去几乎一事无成的人,他却能身兼诸君之长,成为了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这个人就是张岱。有人说,没有看过西湖冬景的人,看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够了,也有人说,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百读不厌,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名篇《湖心亭看雪》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朗读课文,寻文眼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正音,注意句读。思考:在文中找一个最能评价张岱的字。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了去看雪景有哪些“痴”举? 明确:天寒地冻、三更半夜一个人出去看雪。 (三)小组合作,赏奇景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这样描写雪景有没有特别之处? (分小组讨论,要求用朗读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 明确:这是一副冰雪弥漫、气势恢宏的雪景图,在这样一个天大地大自我渺小的境界中,作者最终将自己融进苍茫浩瀚的宇宙中。(三个“与”连用,量词用得非常小) (四)咬文嚼字,议“痴”人 过渡: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课题。如此美景,张岱为何不写“赏”雪而写“看”雪?不着急,我们往下看,张岱应该会在这段写人的文字中给我们一些暗示。 请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张岱与金陵客、舟子会不会成为朋友? 明确:张岱真是个独立特行之人。 (五)总结拓展,悟“痴”情: 1.过渡: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你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美景却无心欣赏呢?请看大屏幕,想想当时来看雪的张岱有什么心事? 【投影展示一】

高中语文_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陶庵梦忆序》教案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1、疏通文意,读懂课文。 2、品读文本,因声求气,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沉的情感。 3、站在今天角度,辩证看待人物。 【教学重点】 品读文本,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沉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补充资料】 1、张岱(1597~约1676) 晚明散文家。字宗子,改字石公,号陶庵,又自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张岱出身于一个仕宦家庭,他的高祖张天复,是嘉靖廿六年进士,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忭,隆庆五年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 明亡后,张岱隐迹山居,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20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书,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张岱文笔活泼清新,时杂诙谐,不论写景抒情,叙事论理,俱趣味盎然。张岱以散文的成就,被认为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张岱又是明末爱国史学家。他家经三代积累,聚集了大量明朝史料。他从32岁开始就利用家藏资料编写纪传体的明史。明亡后,他在“布衣蔬食常至断炊”的困苦生活中坚持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史书,题名为《石匮藏书》。当时由于崇祯一代史料不足,《石匮藏书》只记到天启朝。直到康熙初,他应征参加编修《明史纪事本末》,才补写了崇祯一朝的纪传,题为《石匮后集》。他借辑明代遗事表达了对故国的沉痛怀念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2、序的文体知识 序,现代汉语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

陶庵梦忆序文言知识点 陶庵梦忆序知识点总结

《陶庵梦忆序》是明代文学家张岱为自己的著作《陶庵梦忆》创作的一篇序文。以下是我能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陶庵梦忆序文言知识点陶庵梦忆序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陶庵梦忆序文言知识点陶庵梦忆序知识点总结 ①大梦将醒,作者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雕虫指写作,此处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寄托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②“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亦可作为例证说明作者念念不忘旧朝,故国之思不可磨灭。 ③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 坚固的是他那种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传达出了不可磨灭的黍离之悲,不可不谓之“痴”! 不知行不? ①大梦将醒,作者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雕虫指写作,此处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寄托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②“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亦可作为例证说明作者念念不忘旧朝,故国之思不可磨灭。 ③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 坚固的是他那种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传达出了不可磨

灭的黍离之悲,不可不谓之“痴”! 陶庵梦忆序文言知识点陶庵梦忆序知识点总结 1、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2、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 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 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 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4.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5.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6.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导入一: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导入二:(幻灯片)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看 (幻灯片):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生齐读其中名句。 以上两首诗描写的分别是西湖的春夏之景,正如苏轼所说的那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其实冬天的西湖也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清代文人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幻灯片:课题)

高中语文第五单第十九课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教学案新人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十九课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 [新课入门须知] [知作者] 1.《狱中杂记》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枞“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他的散文以所标“义法”及“清真雅正”为宗旨,较有现实意义。 代表作品:《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等。 2.《陶庵梦忆序》 张岱(1597-1679),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其小品文成就尤为突出。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 代表作品:《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知背景] 1.《狱中杂记》 1711年(康熙五十年),方苞因《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

所著。戴名世在《南山集》的《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在狱中,目睹了监狱的阴森恶劣,百姓的横遭逮捕,冤死狱中,以及狱吏的敲诈勒索,受贿枉法,草菅人命等。两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入值南书房。康熙皇帝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后累官至礼部侍郎。这篇文章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2.《陶庵梦忆序》 《陶庵梦忆序》是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陶庵梦忆》多为回顾自己过去豪华生活之作,而作者写此书时,已穷困潦倒,两相对比,不由人不生慨叹,如大梦方醒,犹忆梦中美境,眷眷不能舍,又自知其不可复得,于是故作潇洒幡悟貌,将一切归之因果,归之大梦。 [知常识] 1.杂记: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方苞以“杂记”命题,材料丰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如用作者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复的材料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2.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姚鼐、刘大櫆、

陶庵梦忆序(张岱 )阅读答案

陶庵梦忆序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形状可怕的样子)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选自明代光绪刊本《琅嬛文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引决:引导解决 B.还是后人妆点语妆点:夸张、粉饰 C.不次岁月,异年谱也次:依次排列 D.余今大梦将寤寤:梦醒 5.把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寻梦”的一组是()①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②黍熟黄粱,车旅蚁穴③繁华靡丽④以粪报鼻,仇香艳也⑤惟恐其非梦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为《陶庵梦忆》写的序言。虽属应用文体,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功力却发挥得淋漓尽致。 B.本文以记叙为线索,介绍了著述的起缘、宗旨以及全书的内容和特色,又巧妙地嵌入了抒情和议论,全文虚实相依。 C.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家破亡之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报应,使人感受到一种被压抑、被扭曲的悔恨与愤懑。 D.文中作者用了邯郸梦的典故,说明自己富贵梦的破灭,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挥之不去的沉郁与哀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②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4.A(引决:自杀。) 5.D (①表现其无所归宿的狼狈,⑤表现作者“惧梦”。) 6.B(“记叙”与“抒情”位置互换。) 7.①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②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却是一样的。【译文】我国破家亡,没有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