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它不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常青的话题。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
新课程实施以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
不论是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了。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
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
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
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也基本上不注重与所教课文的关联。
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
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共24页】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一、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从1951 年开始,丁有宽老师先后在26个教学班进行了八轮教改实验,经历了初试,再试,验证,深究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
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是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
近半个世纪,丁老师的语文教改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历程。
这个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1年春到1963年秋;第二个时期,从1963年秋到现在。
(一)“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
教学主要把语文课和班级活动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指导作文教学。
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
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阐明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
(二)“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
这次试验的着力点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
当代作文“学科教学知识”的一次建构-丁有宽“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教改实验简介

林志芳教育部2013国培计划“小'学语文”方向“种于教.师”,山东省 教育厅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专家姐成|,山东省教科所“齐鲁名师讲堂_” 项目语文学科指导教师。
现任教于济南幼儿师_范.高等专科学校,主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曾获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大赛一等奖,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山东省 青年教师科研成果一等奖。
编著有《诗意语文课谱M 语文陶冶论__》_(〈_倾听花 开——关注言语生命的小学语文课堂J 《小学教育教学实习指要》_等p沐表当代作文“学科教学知1只”的一次廷构—丁有宽“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教改实验简介山冻济南幼儿师范翕等专科学校淋.志芳【摘要】丁有宽_“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教改实验是改革开放以来影响较大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之一.^:其“读写 結合,’的理念与实_践对鮮决当下作文教学“无知识”“无教材”“无序刺”“无方法,’等问题仍有借鉴意义e 学习丁有宽 “读写结合五步系判训练"经猃,可着童关注其“读写结合,由读学写”的作文教学的路径、五十个记叙文写作基本功以 及五步训练教学阶梯。
丁有宽:“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是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知识的一衣.系统建构对我国作文知识的 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丁有宽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时代,改革者的薦气■着轚:鐘慕不逊T 1令人,但相对今日,喧嚣浮躁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的教育改革更>XIAOXUE JIAOXUE YANJIU可貴的数学品格!翻看咨代语文教学史,笔者对20世纪80年代、90年 代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是一个开拓创新的扫出一个厨,有的说抓在一根小棒的中间,像孙悟空耍 金箍棒一样,也可以转出:一个B ……儿.童的智慧在指尖 跳跃,儿童的数学品格“润物细无声”。
2.尊重儿童的批判精神,故遂儿童的异想天开 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说过广童年期肯定有一些时 机,此时大门打开,让未来走迸来。
”那些稍纵即逝的时 机,正是我们涵养学生数学品格的契机。
丁有宽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

丁有宽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
黄开南
【期刊名称】《师范教育》
【年(卷),期】1993(000)006
【摘要】<正> 丁有宽,广东省潮州市磷溪镇人,潮州市六联小学特级教师。
于1951年秋到广东省潮州市浮洋镇小学任教,至今已42年。
他扎根农村,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教改实验与研究,先后在22个差班或乱班中进行“读写结合,系列训练”的实验,把22个差班转变为先进班,把近30O名差生转变为优秀生或“三好生”。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黄开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
【相关文献】
1.当代作文“学科教学知识”的一次建构——丁有宽“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教改实验简介 [J], 林志芳
2.从阅读学表达以表达促理解——也谈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J], 罗海峰
3.实行单元组文教学优化组合训练——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第三册的教学[J], 梁笑梅
4.读写结合,让学生能说会写——读《丁有宽读写结合》有感 [J], 王薇
5.跟着教材学写作文——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J], 姜卫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1)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杭州大学教育系教授朱作仁一、从学习迁移看读写结合。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称正迁移(一般称迁移);如果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则称负迁移(一般称干扰)。
教师自觉地运用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符合思维经济原则。
形成迁移性的学习,要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主体的类化能力(或概括能力),二是客体的共同要素。
小学语文的童话、寓言课文,如《森林爷爷》《群鸟学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有反复出现的情节;一些总分结合的记叙文,分述的几个部分也常采用相似的结构写法,如《精彩的马戏》中写“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节目。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写林海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特点;《再见了,亲人》中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等等。
这些共同要素的存在,使迁移的实现成了可能,关键在于教师帮助学生在一种材料的学习中形成概括,进行类化,然后才能在另一种相类的材料的学习中把迁移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以《精彩的马戏》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
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段落,实行“反三”和“旁通”,即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各种的迁移形式,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段——段”迁移(上述啪彩的马戏》即是其一)、“篇——篇”迁移和“读——写”迁移等主要形式。
后两类,特别是“读——写”迁移,我们可以按课文的不同性质,作一粗略的不完全的归类和概括。
1.凡是记叙活动场面一类的课文(如《一次科技活动》),其共同思路是:活动的时间、地点——环境的布置、气氛——活动的程序——结束后的感想。
深入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

写, 以写 促读 , 写结 合 ” 读 是有 深厚 的哲 学 、 心理 学 、 语 言 学等 理论 基 础 的 ,是符 合 语 文学 科 教学 规 律 和时 代 发 展 要 求 的 。 1语 交 际 -I , 、 能 力 的 发 展 培 养 , 3 i练 听 说 J , t 只
是为学 生 书面语 能力 的提 供先 行条 件 、打 好基础 而 已 , 比如 一个 文盲 也会 夸夸其 谈 , 说得 头 头是 道 , 但这 不能 说他 语文 能力 就强 。 语 文学科 教学 目的如果 只是 “ 养学 生 读写 能力 , 培 教 的 学 校 — — 广 东 省 潮 安 县 浮 洋 镇 六 联 小 学 实 地 考 , 情 个性 察 、学 习 他 的 教 育 思 想 和 带 规 律 性 的 读 写 结 合 教 学 经 特 别是 写 的能力 ” 那 么诸 如 思想教 育 、 感 熏陶 、 发 展 、 维训 练等 ( 在 叫 “ 思 现 人文 教育 ” 以及 习惯 培 养 、 ) 验 。
维普资讯让 习 小 学 特 级 教 师 , 家级 有 突 出 贡 献 专 家 。他 长 期 致 力 于 习 作 课 , 作 文 课 , 学 生 写 话 、 作 即 可 。 笔 者 认 为 , 国 这 样理解 似 乎有些 偏颇 、 端 化 。古时 有 个笑话 : 个 极 一 “ 书 育 人 , 化 差 生 ”和 “ 写 结 合 教 材 教 法 ”两 项 科 教 转 读 研 实验 。 专 著 有 《 与 顽 童 》 《 学语 文 读 写 结 合 》 《 我 、小 、 小 人 肚皮饿 了 , 了三个饼 还未 饱 , 给他 吃半 个饼 就饱 吃 再 以 学 生 记 叙 文 读 写 学 习 法 》 《 学 生 记 叙 文 读 写 结 合 系 了 。 此 时 他 恍 然 大 悟 地 说 :“ 后 我 肚 皮 饿 只 要 吃 半 个 、 小 同 “ 是 进 (内 )是 列 训 练 法 》 《 学 语 文 读 写 结 合 系 列 训 练 法 》 《 有 宽 饼 就 够 了 。 ” 样 , 读 ” “ ” “ 化 ” , 一 种 基 础 性 、小 、丁 读 写结 合教 学教例 与经验 》 《 学语 文读 写 同步 系列 、 小 训 练》 《 有 宽 小学语 文读 写 结合 法》 、丁 8本 。 主 编 、 写 编 的 五 、 六 年 制 小 学 语 文 教 材 被 国 家 教 委 推 荐 全 国 试 用 。曾 获 党 和 国 家 颁 发 的 国 家 级 部 级 荣 誉 证 书 2 0本 和 金 质 奖 章 8枚 , 大 功 三 次 。 立 在 上世 纪 7 0年 代 末 ,笔 者 即 发 现 长 期 扎 根 农 村 教 育 的丁 有宽 虽道 路坎坷 ,历经 磨难 , 矢志 不渝 , 心 却 呕 沥血 于他 的事业 ——读 写结 合法 实验 及 “ 童 ”教育 , 顽 且 硕 果 累 累 , 值 可 贵 。 笔 者 为 他 不 倦 追 求 、 本 务 实 价 务 的 敬业 精 神所 感 动 ,随后 深 入 到丁 有 宽 的家 乡和 他任 的 积 累 ,而 “ ” “ ”( 外 化 ” , 一 种 交 际 性 的 表 写 是 出 “ )是 达 。 叶圣 陶 的话说 , 拿 读是 “ 吸收 ” 写是 “ 吐 ” , 倾 。没有 “ ” 哪来的 “ ” 进 , 出 ?只 有 积 累 丰 富 了 , 达 起 来 才 会 像 表 古 人 所 说 的 ,达 到 “ 右 逢 源 ” 意 到 笔 随 ” 流 于 笔 左 、“ 、“ 底” 的境 界 。 所 以 丁 有 宽 的 “ 写 结 合 ” 提 出 “ 读 学 读 法 从
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寻美作文

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寻美作文著名小语教育专家、全国特级教师丁有宽语文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一项工程。
我把育人作为教学的任务之一,实施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我倡导学生寻美作文,在读写训练中指导学生学美、寻美、颂美。
(一)通过范文教学,培养美感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我按照这个教学目的主编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通过多种多样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呈现出无产阶级光辉思想的美、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和题材新颖的美等,提供了美育的丰富内容。
赞可夫指出:“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感会自发的形成,必须有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
”(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杜殿坤译,第11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我运用这套教材蕴含着的大量美的因素,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有的课文旨在催开学生理想的花朵;有的课文着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有的课文旨在教学生为人诚实、正直……在导读课文的写作知识时,我还有计划地通过多种写作方法的比较,如:“开头五法”、“结尾五法”、“叙事四法”、“写人八法”等,给学生以语言美、形式结构美的感受。
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给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幅幅美的“画卷”,使他们初步接受了美感,为“寻美作文”打下了基础。
(二)组织寻美活动,发现美的素材从课文中感受到的美,毕竟是间接的,要使学生直接在生活中寻美作文,还要有一个发现美的过程。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学习摘记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学习摘记专家语录摘记我走过“科教兴教”这漫长的路,深深地体会到:要做一名不愧时代的人民教师。
“爱心是根,育人是本”,“科研无止境,奉献无穷期”,要锻炼自己具有热爱事业、热爱孩子、偏爱差生之心,艰苦奋斗、大胆改革、不断进取之至,尊重科学、重视实验、实事求是之风,因材施教、灵活开拓、转化差生之功。
晚境不停步,与时俱进,我激情抒怀言志:留得爱心在,何愁心不灵。
科研求创新,育人献终生。
——丁有宽读写结合训练法十三篇一、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实验分为两个时期1、“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至1963年)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51年秋至1957年)实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
具体做法是语文课采取“生动讲读,有机启发”的教法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同时把语文课和班机活动紧密结合结合起来。
(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
2、“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至今)这个时期分为六个阶段:(1)初始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实验课题:“读写结合,练好记叙文17个基本功”。
这一阶段丁有宽老师总结出了六条经验: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
第三,打好基础,从“有发”到“无法”。
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
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
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3)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有宽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
在实验中构拟了读写结合训练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自学自探?互学解疑?精读多练?练习评讲。
(4)深究阶段(从1983年秋至1986年秋)在这个阶段丁老师总结了教改实验的八条基本经验:?面向全体学生,偏爱后进生;?寻美作文,练人炼文;?读写对应,有机结合;?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乱中求序,分步训练;?华中求实,突破重点;?死中求活,交给规律;?劳中求逸,减轻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从1951 年开始,丁有宽老师先后在26个教学班进行了八轮教改实验,经历了初试,再试,验证,深究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
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是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
近半个世纪,丁老师的语文教改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历程。
这个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1年春到1963年秋;第二个时期,从1963年秋到现在。
1.“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
教学主要把语文课和班活动结合起来,作文教学结合指导学生写生活的事。
(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
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
2.“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学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
这次试验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
在作文教学上,丁老师提出“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主张。
(3)验证阶段(从1981年秋至1983年春)。
提出“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写、自改的能力”的实验课题。
在三、四、五年级各一个教学班进行验证。
验证结果,除达到前两个阶段的综合要求外,学生喜读爱写蔚然成风,平均每学期每个学生作文50多篇,程度较好的写了近百篇,个别尖子学生写了200多篇。
(4)深究阶段(从1983年秋至1986年秋)。
1983年丁老师在总结记叙文“三十法”的基础上,提出“读写结合五步训练”的实验设计。
这个阶段,教改试验进一步发展。
丁老师进一步总结了教改试验的八条基本经验:(1)面向全体,偏爱差生;(2)寻美作文,练文炼人;(3)读写对应,有机结合;(4)杂中求精,打好基础;(5)乱中求序,分步训练;(6)华中求实,突出重点;(7)死中求活,交给规律;(8)劳中求逸,减轻负担。
主要著述有《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5)物化阶段(从1986年至现在)。
为了巩固和发展教改试验的成果,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丁老师从1986年1月着手主编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经过20个月的艰苦努力,到1988年10月止,已完成《五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全套10册。
·读写结合教材教法实验体现的几个特点从表上,可以表明:整个实验在时间上坚持了连续性,在实验内容上坚持了系统性,在实验范围上坚持了扩展性,在实验过程上坚持了探索性,从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学生学法,整个实验在实践的沃土中诞生、发展,并得到实践的检验,体现了整个实验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
一: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在总结读写结合基础经验的基础上,丁老师进一步概括了读写结合符合条基本理论,并把它渗透和运用到读写结合的教材教法和学法中去。
(一)读写结合符合学习迁移原理丁老师认真地探索读与读、读与写的迁移,归纳出7条读写对应规律(上面提及的读写结合学习法),使读写之间的学习迁移更具稳定性。
同时设计读写转化模式及其训练步骤,见下表:1.句与句的读写转化这是一种由读到写的横向对应的转化训练。
2.由句到文的扩展这是由句到文纵向对应扩展的训练。
上述两个方面的训练,抓的是“记叙文的要素”这一文章规则的基因,通过一个个单项技能训练,构成整个语文的技能训练系统。
教材安排50项读写结合基本功,实现50项读写转化。
这样读写结合的训练,最终形成读与写技能同步发展的训练体系,学生也在这些有计划的训练中逐步提高了读写能力。
(二)读写结合符合系统科学丁老师着重探索读写结合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以及系统本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设计出五、六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系统训练规划,使教材体现了全局观和重点观的高度统一,使训练达到了计划化、序列化、规格化、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的科学要求。
(三)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
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
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
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因此,丁老师在设计和编写教材中强化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
(四)读写结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模仿性、发表欲和遗忘性的心理特点,进行读写结合教材教法的设计和实施。
1.模仿性。
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
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与作文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提供适当的范文,因为范文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作文该写什么和怎么写。
通过实验证明,范文对学生习作的范式作用:(1)利用范文,让学生学有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写作水平。
(2)习作中出现仿造、改造、创造三种水平,也出现仿中有创,创中有仿。
(3)选取的范文应是学生理解、接受的(符合其知识水平、心理基础及生活经验),但又应略高于学生一般的作文水平。
(4)范文的选取应根据读写训练的目的而定,才能起到优良的效应。
2.发表欲。
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口头发表欲。
入学后,通过群体的生活和教学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生活经验,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知识,他们就相继出现了书面的发表欲,很想把所见、所闻、所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读写结合教学法,借助于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获得的知识来进行写作,正是满足儿童这一心理需要。
3.习作心理障碍。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写比读难,再加上有的教师指导不得法,更助长儿童害怕写作的心理。
为消除这种初期习作的心理障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儿童从自己的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丁老师主张读写结合,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通过模仿而实现写作知识的最直接的迁移,使儿童的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激发写作的动机,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害怕的心理障碍。
(五)读写结合符合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来源、内容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丁老师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读写结合坚持三个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和采用“华中求实,突出重点,精讲多练”的方法。
实践证明,只有在大量的读写活动中,才能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读写也才能真正结合。
(六)读写结合符合工程学中的“时动”原理工程学中的“时动”原理研究的目标是使工程能省时高效,研究的问题是动作和时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时间和动作成为正比,那么就能省时高效,如果时间和动作成为反比,那么就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作用。
根据“时动”原理,教学改变过去课堂提问题“一问一答”的单一模式,变为多种提问题的方式。
原来所有问题都是采用一题一问一答的模式,这么操作起来既花时,又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丁老师在教材习题设计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训练的要求和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时动”原理进行这么的安排:低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一问一答”或“一题两问两次答”;中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两问一次答”或“一题三问三次答”;高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多问一次答”。
二读写结合的基本经验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
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
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
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丁老师既不主张读写结合的自然性(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又不主张读写结合的机械性(读什么写什么),也不赞同读写结合的随意性(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
他的读写结合主张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取消每周专设的两节作文课,把读写训练有机地拧在一起,指导学生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丁老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杂、乱、华、死”的通病,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总结了“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乱中求序,分步训练”“华中求实,突出重点”;“死中求活,交给规律”等四条基本经验。
(一)有的——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韩愈之述颇有启示。
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虽然包罗万象,但必有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和精华所在。
为了使学生学语文不陷入知识的“迷宫”,丁老师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学生能读会写,小学生读写应以记叙文为主(教材中的记叙文约占80%)。
因此丁老师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教好记叙文上。
一般地说,事物都是复杂的整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逐步形成的。
事物既然逐步形成,也就可以逐步分解。
读写教学也可以进行分解,先进行单项训练,后进行综合训练。
因此,丁老师从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记叙文中,从语言结构方法、文章结构方法与思维逻辑等方面进行研究,侧重文章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描述)两个方面,归纳出记叙文读写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五十法”或“五十个基本功”。
详见下表:丁老师把来自课文的“五十法”作为帮助学生研究范文,了解作者如果叙事、状物、写人,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和安排篇章结构的一把钥匙,又作为学生学习作文的借鉴。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反对“放羊式教学”和“题海战术”,注意把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基础技能的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双基”落在实处,练在需要处。
坚持从“循法”到“无法”,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读写能力。
这是丁老师读写结合基本经验之一。
1 精心训练打好基础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要进行几方面的训练。
练语言(1)练语言品格。
①语言完整性训练。
要求听、读、说、写每一句话都要完整。
要求一年级主要通过“四素句”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构成句子的基本因素,为以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