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师版

合集下载

《劝学》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劝学》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一)理解性默写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以君子之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又以“木”“金”为喻,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1.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 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5.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6.《荀子·劝学》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论。

8.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以舟为例,设喻,说明君子禀赋与一般人并无二致,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

9.《劝学》中认为整日思考还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从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劝学教师版

劝学教师版

《劝学》教案【教材分析】《劝学》是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

学习这篇课文,对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增强学生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本课内容是倡导学习及正确的方法,对学生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以前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习这篇简短精练的论述体文言文没有多大问题。

但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荀子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3、对本文论证的艺术特色进行学习。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启发学生对学习意义、学习态度和方法思考【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研究,使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

难点: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连词“而”、介词“于”。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课文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学生自由回答)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初步感知一、解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劝学》,那么“劝”字是什么意思?起到了什么作用?劝学——劝,劝勉,鼓励。

《劝学》教师教学教案

《劝学》教师教学教案

《劝学》教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劝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2. 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劝学》的主旨、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劝学》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

3. 学习软件:使用学习软件,帮助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和翻译。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一、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需2课时。

2. 教学顺序:先讲解《劝学》的主旨和意义,讲解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二、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a. 导入:《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文章背景。

b. 讲解《劝学》的主旨和意义。

c.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2. 第二课时:a.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b. 讲解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c. 实践练习:让学生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

二、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

2.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进行解答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一、教学资源1. 《劝学》原文和翻译。

2. 与《劝学》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

二、参考资料1. 《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文章背景。

2. 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3. 与《劝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劝学知识点梳理(教师版)

劝学知识点梳理(教师版)

《劝学》知识点梳理(教师版)一、重难点字词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枯;“曝”,晒;直;这样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验,检查;省察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片刻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提起脚后跟,指踮起脚;见得广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这里指声音宏大;清楚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脚步快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10、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12、骐骥..十驾,功在不舍骏马;劣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1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刻;雕刻14、劝.学勉励,鼓励二、一词多义1、兴(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2)汉大兴兵伐匈奴发动(《史记·张汤传》)(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兴旺2、疾(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这里指声音(2)君有疾在腠理小病(3)疾恶如仇厌恶、憎恨(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史记·孙膑传》)3、于(1)青,取之于蓝从,介词(2)而青于蓝比,介词(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对象,可不译,介词4、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表转折,但是,连词(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4)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连词(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顺承,就,于是,连词(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假设,如果5、之____代____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____助____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6、焉__兼(代词兼介词_)___词(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于此,从这里___助___词(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7、者(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代词,的人(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代词,的地方(3)陈胜者,阳城人也语气词,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三、古今异义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2、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把……做成今义:认为3、故木受绳.则直古义:墨线今义:泛指绳索4、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6、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走狗、帮凶7、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四.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曝”,晒3、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五.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用法,使……弯曲2、其曲.中规形容词做名词,弯曲的程度,弧度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做动词,变直;变锋利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名词作状语,往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往下;一,数次用作形容词,专一6、登高.而招形容词做名词,高处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名词用作动词,走得快8、假舟揖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9、积善.成德形容词做名词,善行六、句式辨析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倒装句①介词结构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定语后置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七、固定词语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挖空翻译+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劝学》挖空翻译+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劝学》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教师版)一、挖空翻译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靛青),取(取得)之于(从)蓝(蓝草),而(表转折,却)青于蓝;冰,水为(凝结成)之,而寒(寒冷)于水。

木(木材)直中(合乎)绳(墨线),輮(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车轮),其曲(弯曲的弧度)中规(圆规)。

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不复(再)挺(挺直)者,輮使之(它)然(这样)也。

故(所以)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就)直,金(金属制的刀斧等)就(接近)砺(磨刀石)则利(锋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表递进,并且)日(每天)参(检验)省(省察)乎已,则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而行(行为)无过(过错)矣。

吾尝(曾经)终日(整天)而(表修饰)思(思考)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见得广)也。

登高(高处)而招(招手),臂(手臂)非加(更)长也,而(表转折,却)见者远(远方);顺风而(表修饰)呼,声非加疾(强,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舆(车)马者,非利(使......走得快)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善于)水(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通“性”,天性、资质)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也。

积(积累)土成山,风雨兴焉(在那里);积水成渊,蛟龙生(产生)焉;积善(善行)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具备)焉。

故不积跬(古代称跨出一脚)步(古代称跨出两脚),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功(功效)在不舍。

锲(刻)而(表假设)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锋利),筋骨之强(强健),上(向上)食埃土,下(向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寄居、托身)者,用心躁(浮躁)也。

劝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劝学观点,提高自我学习动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学难点:课文观点的运用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阐述课文观点,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5. 实践应用:(1)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谈对课文观点的理解和体会。

(2)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得失。

2. 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

3.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文观点,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课文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学习态度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探讨课文中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 教学资源:相关教育理论书籍和文章。

教育案例分析。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寻找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意义。

3. 课堂讲解:讲解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定义和特点。

劝学 课案 教师版

劝学  课案  教师版

《劝学》课案制作时间:2011-3-11 制作人:张园园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焉”4个文言常用虚词。

(二)方法与过程:1.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二、学习重点:1. 背诵全文。

2. 积累文言词语。

三、学习难点:1.掌握本文的多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课前积累:于、者、而、焉四个虚词用法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背诵一、二段。

3、总结第一、二段的文言知识点,掌握第二段的论证方法。

二、理解题目:《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四、课前预习,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绳舟楫()须臾()槁暴()跂()而望舆()参()省(锲()而舍之驽()马金石可镂()五、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劝学》教师教学教案

《劝学》教师教学教案

《劝学》教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句和典故,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劝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含义。

2. 文中重点词句的解释和运用。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劝学》中道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劝学》的文意、背景和重点词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劝学》中的典故,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劝学》的文意、背景和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劝学》中道理的理解和体会。

4. 案例分析:分析《劝学》中的典故,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劝学》中的重要观点。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劝学》,并选择一篇进行翻译。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翻译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读物:为学生推荐一些与《劝学》相关的读物,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2. 组织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组织一些有关学习的实践活动,如辩论赛、学习经验分享等。

八、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效果。

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设计:潘虹时间:2014年4月20日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其人及其思想。

2、充分预习课文,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一、荀子及其思想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熟读课文、正音、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三、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四、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熟记掌握以下文言虚词之、而、以(复习上课)焉(461页)于(463页)者(464页)五、通读课文,写出以下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1、者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2、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3、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向、对)4、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靛青)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代词,代朽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因果)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蟹六跪而二螯(并列)6、以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介词: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连词:用来)高一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探究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翻译课文一、写出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1、劝学2、学不可以已。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吾尝跂而望矣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古今异义词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中间省略“之”使……成为,把……作为。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专指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下饮黄泉古义:黄土地下的泉水。

今义:迷信说法中的地府。

5、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动词使动用法,用火烤,使弯曲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6.登高而招(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7.积善成德(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8、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流:动词作名词,水流)9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10、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四、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一)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挺直了,(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倒装句,注意调整语序介词结构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定语后置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三)固定句式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高一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训练案(第一课时)班级:小组:姓名:一、一词多义1、生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蛟龙生焉(生长)2、一用心一也(专一)骐骥一跃(数词,一次,一下)3、利非利足也(敏捷、快)金就砺则利(锐利)4、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智慧)5、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会当凌绝顶6、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赏赐百千强将军强留之二、重点语句翻译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就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高一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二)设计:潘虹时间:2014年4月16日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案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3、德育目标: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学习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学习方法: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学案使用说明:本预习案要求所有学生在认真研究课文的基础上独立完成。

意在培养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培养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问题。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说明其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开门见山,统领全篇,下文围绕其论述。

(2)写出第二段的中心句,由“金就砺则利”你会想到哪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写出第三段的中心句,由此你想到哪些熟语、格言或事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智者当借力而行。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4)从第四段中找出能概括学习应具有的方法和态度的关键词或中心句。

积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5)请对下面的“劝学”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评论。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悬挂在四川内江六中一高三班级的另类冲刺标语江苏省无锡市堰桥中学一位副校长在学校升旗仪式上的演讲节选你要是想到以后喝不起星巴克,旅不起游,看不起最新大片,逛不起万达,来一个朋友还要在堰桥哪一个角落的小饭馆门前犹豫、挣扎,你还敢迷茫、还敢忧伤啊!你要是混到中年,住不起房,开不起车,天天对着现实哼哼唧唧,鬼才会去聆听你那“凄美感伤”的烦恼。

你说说你都站在中考和高考的门前了,还玩什么淡淡的忧伤,深深的迷茫啊。

就算天上掉个馅饼,你还要比别人先发现张嘴去接着,去提前准备呢。

看人家吃大餐、穿名牌、开豪车、住酒店,你羡慕什么,没看到人家怎么呕心沥血苦尽甘来么。

没资本还不学习?没背景还不学习?长得不帅还不学习!智商不够还不学习!“你追求加内特、詹姆斯、科比、麦蒂、邓肯、霍华德……你不学习,连一张季前赛门票都买不起。

”“你追求金泰熙、宋慧乔、孙艺珍、全智贤、金秀贤……你不学习,全家搞一顿炸鸡啤酒你都要考虑考虑。

北师大教授要求生40岁有4000万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研究生提出要求:40岁时要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不要来见我”。

他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你的评论:高一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二)设计:潘虹时间:2014年4月16日课时安排:2课时探究案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3、德育目标: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学习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学习方法: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学案使用说明:本探究案要求学生在认真研究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分层级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交流。

意在培养学生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并辨证客观地看待问题。

(1——4题C级以上学生完成,5题B级以上学生完成。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学不可以已“有什么好处?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2)第二段中用了几个比喻句?为了说明学习有什么意义?5个。

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3)第三段用了几个比喻句?要说明学习有什么样的作用?学习可以通过借用外物,效果更好,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4)第四段用了几个比喻句?可分几个层次?这些层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的关系?请概括正反对举的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10个比喻句。

可分为3个层次(积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

三者之间构成的是递进关系。

积与不积、舍与不舍、用心一与用心躁。

更能突出积累、坚持、专一的作用。

(5)分析以下各家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出也,善假于物也。

”颜之推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