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变迁、现状及创新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谈谈中国基层民主的现状与发展

【推荐下载】谈谈中国基层民主的现状与发展

谈谈中国基层民主的现状与发展中国基层民主的现状与发展如下文 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党在新时期面对新情况提出的重大课题,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基层民主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政治文明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建设日新月异,许多新型的基层民主参与方式应运而生,基层民主的发展顺应了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需求而进行的扩大基层群众政治参与渠道、提高了政治制度化水平,这样的尝试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民主的几种主要形式 1. 选举民主 选举民主的一般做法是:县委决定乡镇长副乡镇长候选人,通过乡镇党委,这些候选人交由乡镇人大主席团提名,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任命。

这个过程中既缺乏竞争性又缺乏公开性、平等性,其中引发的政府内部权力斗争以及矛盾日益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基层民主,进行乡镇长任命方式的改革,尝试乡镇长的公推公选以至于进行乡镇长的直接选举,成为地方政府进行改革的一个首选方向。

这个改革的方向,从意识形态上落实的是群众参与、把政府权力还给人民等原则,而这与执政党和政府所奉行的群众路线、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等原则完全一致。

[1]而从实际的效果看,进行选举制度的改革,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干部腐败、干群关系紧张、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在有的地方甚至有立竿见影之效。

同时也可以通过乡镇竞争性的选举选拔有能力的领导人,提高乡镇政权工作能力和运转效率。

[2]另外,基层选举所需要的改革成本比较少,便于操作。

因此,进行基层选举制度的改革,成为地方政府进行政治创新改革的主要方向,这个方向,也得到乡镇政府和基层群众的支持,以及学者和媒体的密切关注。

 2. 参与式民主 参与式民主,指的是由于公众既有的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导致地方治理种种弊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志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地方官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的一些拓展公众政治参与渠道的制度创新。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变迁、现状及创新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变迁、现状及创新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二)近代以来 1.清朝末年
清政府倡导的地方自治与传统自治是一脉相成的,自治亦 主要是为补官治不足而实施的。具体到乡土社会,从基本方 面来说,乡村自治是维护清政府在地方的统治,发挥地方精 英在地方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防止劣绅和反对势力左右乡村 社会,捍卫原有统治秩序的需要。
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层民主选举 选举特点 1、注重宣传
对于选举,法规制订这种面上的工作许多政权都可以做,但认真 地组织和宣传就有一定难度,事实上中国近代以来并没有哪个政权 做过类似的工作,而挨家挨户的说服动员,这样细致繁难的工作就更 没有人想过尝试了。而这一切,抗日根据地的共产党人都建时期
(3)乡约首领职役化。明清乡约首领都不是官,没有俸禄,但事务繁 忙。明代乡约集保甲、社仓、社学、乡礼于一身,乡约首领在上述 事务方面都要协助官府,如王阳明的南赣乡约规定乡约首领的职责 是:解决约内疑难、调解裁决约内纠纷、举报约内犯罪成员、监督 纳粮当差、移风易俗等。清代乡约尽管职能单一,主要推行教化, 但实际上,‚稽查奸宄、催征钱粮和调处纠纷,成为各地乡约的共 同职能。 乡约首领一旦未能完成官府交代的任务,不仅要承担责任,还要 被笞打、关押。由此,乡约首领逐渐沦为在基层协助官府的、贱役、 奴隶。而这导致了两种恶果,一是良民多不愿意为乡约长,为之者 多为乡间无赖;二是官府因为离不开乡约的协助,就无视或纵容乡 约长的为非。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封建时期 3.宋元明清时期
吕大钧死后百余年,南 宋大儒朱熹重新发现了 吕氏乡约,极为称赞, 于是对吕氏乡约进行了 修订和阐释,撰为《增 损蓝田吕氏乡约》,并 在士大夫间广泛传播, 为明清在全国推行乡约, 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浅论我国农村基础选举状况 及对策建议

浅论我国农村基础选举状况 及对策建议

论文题目:浅论我国农村基础选举状况及对策建议摘要农村基层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使农民在所在村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问题。

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农民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找到的适应当前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依靠村民自治组织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民主的原则是人人平等,而选举中的“一人一票”正是这种民主原则的体现。

但在具体的运作上,在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人为的因素和值得改革或思索的问题关键字:民主意识、制度保障、现状问题、解决对策前言农村历来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起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广大的农村发动土地革命,并带领农民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监督机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目前在农村基层选举过程中还还存在着不足,竞争缺位、公开性不足和缺少监督机制。

为什么村委会选举会如此激烈?甚至有不少人冒着违法的风险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行贿、买票来参选,更为严重的是,选举中的违法活动, 违背选举程序,包庇、纵容了一批腐败分子,使得他们借此登上各级权力的宝座。

继之,他们春风得意,更加蔑视人民群众,互相勾结,沆瀣一气,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更大的私利,在吏治和司法方面,搞更可怕的腐败活动,侵害党和国家的健全肌体。

一、农村民主选举概念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

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农村选举主要是指农村人民代表选举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及委员选举。

目前,村民委员会的选举适用的法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各省的地方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没有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的资格和产生程序作出详细的规定,只规定了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选举劝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既是关系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既是关系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建设有中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所在。

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所在。

而基层选举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石,而基层选举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石,而基层选举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石,更更是具有不容轻视的意义。

是具有不容轻视的意义。

村民自治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志着我国基层政治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革命性变迁和整体性发展。

作为一种农村基层自治形式,村民自治理应依赖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来实现其发展。

但事实上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因两委关系的恶化、选举的虚化以及自治权的虚无等而面临着巨大的现实生成困境乃至流于形式,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功能; 作为一种现实的政治民主化及现代化过程,村民自治的历史情境内在地要求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必须社会化、村民自治的历史情境内在地要求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必须社会化、民主化、民主化、制度化。

下面我就农村基层选举的村级选举这一个方面的有关内容作以论述。

一、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背景一、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背景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明确规定:法》(以下简称《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村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农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重大创新。

主民主权利的重大创新。

因此,因此,因此,进一步完善“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搞好村民搞好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委员会选举工作,努力提高选举质量,努力提高选举质量,努力提高选举质量,对于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对于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对于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加强村民委员加强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建设,会的组织建设,保证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质,保证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质,保证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质,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都具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民参与,走向民主:2023年乡镇选举的民主化探究

全民参与,走向民主:2023年乡镇选举的民主化探究

全民参与,走向民主:2023年乡镇选举的民主化探究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民主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在未来的2023年,在乡镇选举中全民参与,走向民主是大势所趋。

本文将探究乡镇选举的民主化,分析及其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乡镇选举。

乡镇选举作为中国乡镇基础政治单位的选举制度,其地位不言而喻。

通过选举出来的人员将在各个方面对乡镇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乡镇选举中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普选,而仅有一些代表选票低于选区总票数”的“早选”。

这样的选举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将乡镇选举进行民主化改革,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就变得非常重要。

当全民可以参与乡镇选举的时候,才能让我们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同时也能提升人民对政治的信任和支持。

因为民主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而只有当政治制度真正地实现了这一点时,才能让人们对其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

在乡镇选举中,我们需要注重全民的参与。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广告等多种渠道来推广选举信息,以及对投票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解释和强调。

同时,选举时采用透明公正的投票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让每个选民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选择和想法。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监督机制来保证选举流程的公正。

选举的全过程应该被公开透明,并且相关的监督部门需要对所有的选举过程进行监督。

同时,要想让选举更加民主化,我们还需要频繁地开展选举,增加选民对于选举的参与度,以及对于选举候选人和政治制度的投入。

民主化的乡镇选举将有助于社会进步。

这是因为民主化的选举将使政治制度更加公正,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得以解决。

人们的利益也得以维护和保护。

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自己的政治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并促进其创新和进步。

总之,乡镇选举的民主化探究不仅有力地推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而且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浅论农村基础选举状况及对策建议

浅论农村基础选举状况及对策建议

浅论农村基础选举状况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成果,农村基层选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现实情况表明,农村基层选举的状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我们希望探讨其现状及对策建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当前农村基层选举的状况。

一、现状分析1.参与率低在不少村庄,村民大会或村委会选举的参与率不高,很多村民对选举过程缺乏兴趣,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参与选举。

有时,选举的结果只反映了少数人的意愿,失去代表真正意愿的价值。

2.候选人质量参差不齐在一些地方,由于候选人能力普遍较低或无业可从,有些干部任期达数年或数十年,没有新鲜血液参与竞选,导致问题长期存在,受质疑。

3.选举过程不透明有些村民自治组织选举不透明,机构一些出现违法违规选举、贿选等现象,导致选举结果失去公信力,影响社会建设和民主建设。

二、对策建议1.提高选民参与度政府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向广大选民普及选举知识,让他们了解到参与选举的必要性和意义。

此外,还可以将选举日期确定为休息日,为选民提供方便,积极扩大选民参与范围和数量。

2.加强候选人管理政府应鼓励一批新人承担村民集体和村委会工作,加大招募优秀人才的力度。

同时,应采取措施,实现候选人的平等竞争,确保候选人的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

此外,对于违法违规竞选现象,应依据法律规定进行惩罚或取消其参选资格。

3.完善选举监督制度应完善选举监督制度,加强对选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在选举过程中,可以设置选举观察员等组织,及时发现、防范和处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选举过程公正公开。

4.强化选举水平管理政府应该加大培训和学习力度,加强村干部的专业化培训,加强乡村民主意识和行政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建设,提高整个村庄的民主水平和行政能力。

结论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农村基层选举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希望从政府角度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对农村基层选举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完善,推动村庄发展。

浅析我国农村选举现状及对策建议

浅析我国农村选举现状及对策建议

目录一、绪论 (1)二、我国农村选举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一)村民自治和农村民主选举概念简述 (5)1、村民自治概念简述 (5)2、农村民主选举概念简述 (6)(二)农村选举现状 (6)1、农村民主选举,让农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夙愿 (6)2、农村民主选举,农村社会矛盾有所激化 (7)3、农村民主选举,使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关系紧张 (7)(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8)(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9)1、上级组织干预过多。

(9)2、制度不够规范。

(9)3、两种体制的冲突。

(10)4、选举精英与利益团体对选举的影响 (10)5、选举公开性和透明度不足。

(10)6、选举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11)三、对策建议 (12)(一)加强对村民自治、农村民主选举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12)(二)尽快规范相应的村级选举的法律法规,规范选举行为,提高选举质量。

(12)(三)提高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的民主公开程度。

(14)(四)加强“五个文明”建设,消除宗族观念、家族势力的消极影响。

(14)(五)对选举过程全程实施民主监督和法律监督。

(16)(六)加强党的领导和纪律约束,杜绝违法选举的现象发生。

(17)四、结论 (20)摘要为了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让地域广阔的农村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新农村的落脚点就是如何通过村民自治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简言之就是实现村民当家作主,村里的大小事务由村民自己做决定。

在农村是否实现村民自治就要看是否做到了民主选举。

本文以大量翔实的材料,运用实证分析法,分析了现阶段农村选举的重要意义、选举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全面指导村民选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选举,现状问题,解决对策2浅析我国农村选举现状及对策建议一、绪论农村历来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起点。

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状况

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状况

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状况目前,我国基层民主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状况。

一、制度的完善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基层民主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基层民主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各基层组织的选举制度、参政制度、合法性制度等都已经确立,从而保证了基层民主的运行。

但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如一些地方的选举中存在票数造假、贿选等问题,一些村委会、居委会的选举质量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在制度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二、民主参与的拓宽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也体现在民主参与的不断拓宽方面。

今天,我们在城市社区、乡村、工厂、学校,乃至各个社会实践中,都可以见到广泛、深入的群众参与。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基层民主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基层民主中来。

但是,一些群众参与的意识和意愿相对较弱,对基层民主的参与难以深入,因此需要加大群众教育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能力提升的切实需求基层民主的发展离不开能力提升。

基层组织需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者,群众也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参与基层民主,但当前基层管理者和群众能力提升程度还较低,存在跟不上基层民主快速发展的现象。

因此,需要加强基层管理者的培训和教育,并通过教育、文化、科技等手段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从而不断提升能力水平,保证基层民主的顺利运行。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民主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在我国稳步推进。

当前,关键是要继续完善民主制度,拓宽民主参与,提升能力素质,为基层民主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引言
4、村民自治与民主选举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 由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 层民主,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 主监督。
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层民主选举 选举特点 1、注重宣传
对于选举,法规制订这种面上的工作许多政权都可以做,但认真 地组织和宣传就有一定难度,事实上中国近代以来并没有哪个政权 做过类似的工作,而挨家挨户的说服动员,这样细致繁难的工作就更 没有人想过尝试了。而这一切,抗日根据地的共产党人都做到了。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二)近代以来 1.清朝末年
清政府倡导的地方自治与传统自治是一脉相成的,自治亦 主要是为补官治不足而实施的。具体到乡土社会,从基本方 面来说,乡村自治是维护清政府在地方的统治,发挥地方精 英在地方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防止劣绅和反对势力左右乡村 社会,捍卫原有统治秩序的需要。
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层民主选举
选举特点 1、注重宣传
成立选举训练班,针对选举的技术问题专门进行培训编出了 《选村长》这样的戏剧到处演出,形象地告诉农民选上自己合意的 人会带来什么好处。为了宣传选举,各个边区都印行了大量的小报 和宣传品,仅晋察冀边区就出了各种报刊100余种另外还有成千个村 剧团、宣传队和歌咏队走村串街地进行宣传。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封建时期 3.宋元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期
吕大钧《吕氏乡约》:‚德业相劝、 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它开篇提出: ‚事亲能孝,事君能忠。 夫妇以礼,兄弟以恩,朋友以信。能睦 乡邻,能敬官长,能为姻亲。与人恭逊, 持身清约,容止庄重,辞气安和。衣冠 合度,饮食中节。凡此皆谓之德。‛这 是全约的灵魂, 其他约规不过是这个 灵魂的要求和体现。
(二)近代以来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民国时期,政治一体化或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乡土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此消彼长、 各有进退,乡村治理格局呈现出复杂和多样化的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试图把政治统治的触角伸向社 会各个角落,如建立区乡政权和推行保甲制度,强化国家的 控制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种政治统治的向下扩展, 只是促成了当政者统治权力的加强,而未能形成有效的基层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打破专制集权与分散放任相平衡的 尝试并未成功。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封建时期
1.秦汉时期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 ----司马迁《史记》 亭长持三尺板以劾盗,索绳以收执盗。 ----应劭《汉官仪》 亭有亭长,以禁盗贼。亭长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 ----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村庄衰退的原因:村庄干部没有及时让群众参与管理,
没有及时的改变管理方式,依然沿袭‚能人模式‛,
村庄开始走下坡路。
平湖村
平湖村地处深圳市龙岗区平湖镇辖区,总面积大约4平方公里,常 住农户415户,常住人口1469人,共分为9个村民小组。平湖村有入 租企业130多家,外来务工人员2万多人。 80年代初期,平湖村在原党支部书记刘照洪的带领下,抓住改革开 放的机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开办工业园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成绩。 1993年,该村固定资产总额达到2.5亿元,年工业创汇7510万港元, 年终劳动力分红1万多元,获得了‚全国经济百强村‛的称号。 1995年,该村党支部书记刘照洪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广东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封建时期 3.宋元明清时期
吕大钧死后百余年,南 宋大儒朱熹重新发现了 吕氏乡约,极为称赞, 于是对吕氏乡约进行了 修订和阐释,撰为《增 损蓝田吕氏乡约》,并 在士大夫间广泛传播, 为明清在全国推行乡约, 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封建时期 王阳明:《南赣乡约》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封建时期 乡约实施的特点:
(1)乡约功能从多样化转向单一化。明代的乡约增加了保甲、社仓、 社学、乡礼的内容,把婚丧嫁娶、日常来往、学校教育、安贫救急、 地方治安都纳入到乡约的互助、互劝范围之内,使之能够解决现实 生活中的问题,形成了以乡约为纲领,以保甲、社学、社仓为条目 的系统,增强了乡约在治安、救济、教育、教化等方面的功能,因 而效果较好。但是到了清代,乡约的功能逐渐单一化,主要就是宣 讲圣谕,推行教化. (2)乡约性质从民间自治转向官府强制。绝大多数的乡约,则是官府 督促或强制乡民建立,而非乡民自愿组织,也不管乡民是否愿意, 一律全部加入乡约。在此情形下,乡约失去了自治性质,成为官府 的工具,其互助守望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2、选举方式多样
票选法、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烧洞法、投纸团 法、背箱子和乍胳臂,足以让西方世界大跌眼镜。 投票选举法是全世界通用的选举方式,在抗日根据地,这种方式 也在用,不过多用在比较上一级的选举中。而乡村选举用此法时,往 往会加上一些变通措施,比如在候选人名单上编号,甚至用通行的外 号代替大名写在票上 比较普遍的农村选举方式是红绿票法和豆选法。
三、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治理

为什么要实施基层民主 怎样实施基层民主建设

(一)、为什么要实施基层民主
1、发达经济需要民主
发展后经济需要民主
——大邱庄
——南街
——平湖村
大邱庄
大 邱 庄
大邱庄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当地有‚宁吃三年糠, 有女不嫁大邱庄‛的民谣。能人禹作敏带领大邱庄农民将 一个华北盐碱地上的讨饭村变成全国最富有的村庄。 俗 称‚天下第一村‛、‚华夏第一庄‛。1992年全村工农业
南街村
能人‚一宏二忠‛, ‚一宏‛指支书王宏斌,‚二忠‛
为村主任王金忠和党委副书记郭全忠。
南街村鼎盛的时候曾经有26家企业,面粉厂是支柱, 高峰时期曾经占全村总产值80%以上,2002年已下滑至 30%,50条生产线一度开工不足20条。1997年南街村有 17亿的产值,2002年只有12亿。
一是约中主事由约众的推选, 二是约众 赴会为不可规避的义务, 三是约长会同 约众得调解民事纠纷, 四是约长于集会 时询约众的意见以彰善纠过。 王守仁的乡约思想及实践体系是中国古 代自秦汉以来乡村治理问题的历史延续, 由于他把乡里体制、保甲制度同乡约结 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农村基层控 制体系,因此,可以说他在乡村治理的 思想及实践方面也是一位集大成者。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皇权不下县,行政不下乡。‛
‚国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 事实上, 中华帝国正式的皇权统辖权只施行于都 市地区和次都市地区。出了城墙之外, 中央权威 的有效性便大大地减弱乃至消失。 -----马克思韦伯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 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 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塑造出 一个形象而又独特的描述传统中国政治运作逻辑的 ‘双轨政治’模型。国家行政在乡下是 ‚悬空了 的权力‛。《乡土中国》 -----费孝通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封建时期
2.唐时期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 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迭相督察。 --------《旧唐书•食货志》 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大唐令》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 县令对乡村一一审定,务须得实。仍令太守仔细案覆, 本道使察访,如有不当者,本里正、村正先决一百,配 入军团。 ---唐玄宗《安养百姓及诸改革制》
一 、引言
1、选举 春秋战国时期的‚选贤举能‛、科举时代指是 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到了近代就演化为通 过投票来选领导人。
一 、引言
2、民主 正统的说法: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理论的说法: 民主就是权力的安排方式。 包括权力的产生、分配、运用、监督。 包括权利的保障、使用。
一 、引言
从主体来看,民主就是民治,公民治理国家。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对传统乡村自治的认知
传统乡村自治具体体现为‚皇权、族权和绅权的结 合‛,是‚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 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绅为纽带而建立来的乡 村自治‛。 ‚传统乡村中国有自治之地方而无自治之民众‛。 传统乡村治实质上仍然是地主士绅阶级对乡村社会的 统治和控制。其自治,是由官民中介的绅士为主,与国家 力量、宗族组织合作治理的治理格局和治理机制。从总体 上来说,是维持性的、低水平的自治。
从规模来看,民主是一种多数人统治的制度。
从治理方式来看,民主是一种权利决定权力的
制度。
一 、引言
3、民主与选举的关系 选举是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存在民主的 地方就存在选举;但是存在选举的地方,不一定 就有民主。推进政治民主化,关键就是看选举制 度;无论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民主,万变不离 其宗——都必须以改革选举制度为落脚点。选举 作为民主的载体,选举制度决定着民主的成色。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变迁、现状及创新
L/O/G/O


一、引言 1 二、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三、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治理 四、中国乡村委员会选举制度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五、中国乡村委员会选举现状 六、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一个文化的思考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3 4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例二:南街村
南街村
南街村的村 民宿舍楼
中国亿元 村的牌子
南街村
南街村的标语
南街村民都 要学习毛泽 东选集
南街村
南街村每家每户 都有一个带毛主 席像的电子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